苏轼与苏轼和王安石的关系文字

您当前的位置 :
从公已觉十年迟――王安石与苏轼的友情
来源: 东北新闻网
  王安石
  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苏轼《次荆公韵》诗意图
  王安石与苏轼是北宋中期负有盛名的文学大家,后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王安石变法的特殊背景下,二人的关系亦敌亦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他们的友情最终经受住了考验,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二人初识于王安石变法前七年的嘉五年(1060)。那时,年已40岁的王安石回京都任职刚两年,小他16岁的苏轼中进士第,被授河南府昌县主簿,后改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按例由工部郎中、知制诰王安石为他起草任命制词,“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如此高的评价,说明一开始王安石对苏轼的才华便有所赏识。之前,王安石中进士后,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17年之久,时已名满天下,苏轼对王安石自然是钦慕已久。两人自此结识,有了交往。
  九年后的熙宁二年(1069)二月,护父丧返川三年刚刚回朝的苏轼,以殿中丞、直史馆授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也正是在此月,协助神宗皇帝变法的王安石升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所议行新法得以实施。由于新法触动了豪强、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朝中很多守旧派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对。这样,在那场陡然掀起的政治风浪中,所有的人都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站在变法派一边支持变法,要么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变法。苏轼最初本是倡导变革的,但当王安石真正开始主持变法时,从儒家思想和中等地主阶层立场出发,加上长期的闭门读书生活,使其对当时豪强兼并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和天下大势看得不甚清楚,他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他先申递了《议学校贡举状》,反对新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革,甚至在朝堂上与王安石激烈辩论;外任开封府推官后,又进洋洋万言的《上神宗皇帝书》,论朝政得失,强调用人而忽视变更法制。
  文坛领袖此举,在社会上产生了负面影响,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也令王安石难堪。才华横溢却耿直率真的苏轼,一入仕便恃才傲物,口无遮拦,咋想咋说。基于对苏轼的了解,大家风范的王安石对苏轼此番不俯仰当局,大胆直谏的精神从内心里倒有几分欣赏。
  政见分歧大,是因为所持变革主张与具体措施不同,苏轼主张的是偃旗息鼓的渐变,而王安石实行的是大张旗鼓的骤变。但他们自身都是操守严明的正人君子:忠君爱国,没有半点私心杂念;目的明确,强盛国力,改变积贫积弱之现状。这正是二人友情后来得以延续加深的政治层面原因。
  元丰二年(1079),苏轼由彭城调任湖州知州,因为对新法不满,给神宗的谢表中以自嘲口吻写道,“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说皇上让我外放作地方官,正好我也不愿意与朝中那些无事生非的“新进”们为伍。本是发点小牢骚,却被变法派御史李定等人夸大其词,纷纷上书弹劾,指责苏轼包藏祸心,诽谤朝廷,并列举出苏轼诗文中反对变法的所谓例证,神宗只好下令,到湖州拘捕苏轼,收入京城狱中,立案待审,此即“乌台诗案”。
  一晃四个月过去了,其中,一些为苏轼讲话的大臣都遭到了贬官外放。如何处置苏轼,皇帝仍在犹豫中,坊间却传言苏轼不日将判斩。已遭罢相身处金陵的王安石,听闻苏轼的凶险情况,不问政事已久的他立即铺纸提笔,写下退隐三年来的第一份奏表,上书皇帝为苏轼求情。王安石是神宗器重之人,说话自然有分量。另外,王安石公而忘私的人格力量也为神宗所信服:三年前,其弟王安国遭人诬陷而放归江宁,尚在丞相任上的王安石不曾为其上表求情;两年前,其子王被人诽谤以“弄权混蒙”之名获罪,王安石也不曾为其上表求情。而当下,面对讥讽自己亲自主持的新法的苏轼,王安石在奏表中却竭力为之辩解,而一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子乎?”更是彻底打动了皇帝。神宗才下定决心不杀苏轼,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王安石之胸怀气度的确让人敬佩。其实,在对待变法问题上,苏轼之父苏洵及弟苏辙也均持明确的反对态度,苏洵在京师与王安石常发生矛盾,据说苏洵所作《辨奸论》一文就是影射王安石的;苏辙在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议事每不合”,曾进《上皇帝书》,率先表明了质疑新法的态度。苏氏一门三大才子都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为此,王安石也曾愤怒过,但在关键时刻,还是抛去私念,不计前嫌,挺身而出,冒险求情,救苏轼于水火,为国家保留人才。此乃壮举!显示了一个正直士大夫的侠肝义胆,一个真君子的气节与境界。王安石对苏轼可谓有救命之恩,也为中国文学做了贡献。试想,如果苏轼被杀,哪里会有之后黄州五年间其前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巅峰之作的问世呢?
  此亦说明,二人的友情并没有因变法产生的分歧而破裂,他们仍是知心、互敬的同道。
  如此相救,令苏轼感激涕零,他将此等恩情深铭于心。在黄州度过艰辛的五年后,苏轼平调为汝州团练副使。本来,从黄州赴汝州的近便路线应是西北向行,但苏轼却沿着长江水路向东而行,再拐进运河,转道淮河、汴水,再去汝州。兜了一个大圈子的线路设计,原来就是为了绕到金陵,专程去看望王安石。此时,在他的心中,早已抛弃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给他的仕途带来坎坷的怨怼,满怀的都是感激之情。那时,已闲居八年的王安石正病卧于半山草堂中。一个月前,听闻苏轼要来看望,他那颗长期孤寂苦闷之心骤然泛活起来,满怀期待。那天,听说苏轼即将到达,他即刻从床上爬起,披了件粗布家居衣服,骑上毛驴,向长江渡口奔去。见面一看,苏轼也衣着平常,没穿戴官袍官帽。苏轼说,我今天是身着野服来见大丞相呀!王安石忙说,礼仪哪里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置的呢?二人不禁开怀大笑起来。
  一时间,因变法导致的那些政见隔阂、个人恩怨,都随着爽朗的笑声飘散了。同等光明磊落的性格,同样坚定正直的操守,如今又同处贬谪之境的王安石与苏轼,携手回归到了生活中的人性层面。他们更能理解对方的心境,钦佩各自的人品,相聚数日里,一对互相推重的老友游览山水,把酒临风,论文唱和,又“时诵诗说佛也”。无拘无束,不亦乐乎!呈现出一派文豪大家间才能生发出来的坦荡荡意绵绵的融洽氛围。
  这是一次空前的会晤,也是一次绝后的会晤,因为二年后,王安石便病逝了。
  其实,在文采方面,王安石与苏轼早就互相钦慕,惺惺相惜。这也是二人友情后来得以恢复,发展的文化层面原因。宋以降,很多文本都记载了他们交往、交流的奇闻轶事。
  苏轼早已叹服王安石的博识,也非常钦慕王安石的文采。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两则故事。一则讲的是,苏轼在《雪后北台书壁》诗中有“冻合玉楼寒起栗,光摇银海眩生花”咏雪诗句,其中“玉楼”、“银海”是佛家用语,人多不知其出处,并提出质疑。传说,王安石看后即指明,道家称人的肩膀为玉楼,称人的眼睛为银海。同时,批评苏轼把冷词僻典放进诗中去故弄玄虚,让人难懂。王安石一番中肯的言语,令苏轼服膺,之后他作诗行文就很少犯晦涩之病。另一则说的是,一次,苏轼读到王安石新作中“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骚句后大为赞叹,连称今日所见为千余年所没有的离骚佳句。
  宋代杨的《古今词话》里也有一则是苏轼赞叹王安石的轶事。当时,一些著名词人以金陵怀古为题所作《桂枝香》词有30多首,时人公认王安石所作最好。“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词的上阕写晚秋登高所见风景,下阕转入怀古之思,“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把壮丽的景色与深沉的历史完美融合,艺术表现上“一洗五代旧习”;汲取六朝历史教训,透露出忧患意识与变革思想。之后两年,王安石即入朝为相。苏轼读此词后亦感叹道:“此老乃野狐精也!”
  王安石亦特别欣赏苏轼的才学。曾有人将苏轼《表忠观碑》送给王安石看,看着,随口说了一句“这是什么话呢?”一客以为王不喜苏的文章,便加以诋毁。王安石不予理睬,又再三细读玩味,突然转而大声赞叹,令那客惭愧不已。一次,王安石问众门生如何解释“动静”二字,回答得都很长,王均不满意。恰巧苏轼到来,王安石以此问之。苏轼答道:“精出于动,守神为静,动静即精神也。”王对此精要回答不禁连连称好。(宋代吴炯《五总志》)
  诗文互相欣赏的苏轼与王安石心中不存芥蒂,敢于质疑,互相欣赏、启发,补充、修改,共同提高。清代潘永因《宋稗类钞》中记载,王安石住钟山时,有人从黄州带来苏轼新作《成都胜相院经藏记》,王阅后,改动一字。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安石的炼字功夫,《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一个“绿”字,即是他第五次斟酌更换的结果。苏轼自然很服气,认为改得甚好。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载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指苏轼)之轶闻,苏轼曾认为王安石“吹落黄花满地金”诗句的描摹不准确,认为菊花即使枯干也不会落瓣,便依照原诗韵脚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句予以批评。但他到黄州后眼见菊花之瓣从枝头飘落,始信王之诗句一点不错。此为一难。王安石有痰火症之痼疾,宫中太医给开了个方子,用长江三峡中峡瞿塘峡之水冲泡荆西阳慕茶,可治愈。王安石听说苏轼将回梅州老家,正好行经三峡,便托他路过瞿塘峡时取一罐水来。但苏轼因迷恋风景而错过了机会,只好取下峡之水带回来,结果被王安石一下子就品辨出来,苏轼只得谢罪,同时请求指点。王安石告诉他,上峡水流太急,下峡水流太缓,唯中峡之水缓急相当;泡上茶以后,味道浓淡不同,唯中峡适中。此为二难。王安石与苏轼共坐时,曾连出三个构思极巧的对子请苏轼接对,苏轼竟一时无言以对。此为三难。
  而苏轼也令王安石为难过。据宋朱弁《曲洧旧闻》载,两人共游蒋山到佛寺喝茶,苏知道王善于集他人诗句成诗,甚而能作长达几十联的集句诗,便提议以砚为题作集句诗,并先说一句“巧匠斫山骨”,这回,竟是王安石无句可续联,只得怅然离去。
  其实,二人间的拷难,也是一种思想交流与文字切磋。彼此了解愈多,相知愈深,结果愈相得益彰。而金陵之会更是面对面、心贴心,坦诚以待、互有所获的宝贵时光。苏轼在江宁盘桓月余间,曾作《同王胜之游蒋山》诗,王安石读到其中“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一句,几日欣赏玩味,然后感叹道:“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进而又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在他随后次其韵所作《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以“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句,再次对苏轼加以赞扬。而苏轼读到王安石《南乡子》一词中“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句,也能深切体味王借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把对现实不满寄予其中的独步“高古”心境。
  至此,十余年来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轼,更为了解了王安石的心志。他们都已疲倦于官场政治,对许多民生时弊的看法也更趋向一致,心中达成了更深的默契。至此,苏轼那一颗饱受纷扰之心亦终于尘埃落定。
  老病交加的王安石对苏轼充满了依恋。《宋诗话辑·潘子珍诗话》中记下了二人临别时的感人一幕。王安石邀约苏轼来金陵置屋求田,与之比邻。这是经历了仕途大起大落后的王安石,以肺腑之言向苏轼发出的诚挚之请。苏轼正不情愿去汝州,对王安石也难离难舍,听到此言,便有些心动,但年纪尚轻的他终归还得启程。他在留给王安石的《次荆公韵》诗中,表达了一脉相亲相近难离难舍之情,“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我早就应该像你一样,在十年前抽身隐退啦!这是经历了仕途坎坷磨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由衷的回应与表达。一对相识较早,相知恨晚的好友间的心灵呼应是何等的真挚动人啊!
  两人的金陵相会,展现了真正君子之风范,更密切了朋友之亲情。刚刚分离,他们便互通书信以寄思念之情。行至仪真的苏轼写信给王安石,言“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王安石回信说:分手之后,“俯仰逾月,岂胜感怅!”当然,苏轼迁金陵与王安石比邻而居之事,虽之后在信中仍有提及,但最终并未实现,因为分别后,他便调动频繁,忙于赶赴常州、登州任。但此次欢聚,使二人登上了友情的高峰,互相留下无比美好的记忆。苏轼日后在《与腾达道书》信中还念念不忘那次金陵之行,写出“某到此时见荆公,甚喜”的欢欣话语。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反对变法的高太后临朝听政,保守派得势,各项新法开始被逐一颠覆,是为“元更化”。苏轼在元初期即被调回京都升任中书舍人,三品官位,有职有权,登上了事业之巅。一年后,受到神宗病逝和新法尽废双重致命打击的王安石黯然离世,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朝宰相司马光却建议朝廷对其厚礼相加,因而朝廷追赠王安石一品太傅称号。此时,无论从公从私,诰命文本都轮到苏轼掌笔起草。在《王安石赠太傅》制词中,苏轼从经学才识,道德文章尤其在学术上敢于破旧立新等方面充分肯定了王安石,认为王乃“希世之异人”:“名高一时,学贯千载”;“信任之笃,古今所无”;“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在新皇幼小保守派独揽朝政的特殊时期,这篇朝廷文本对王安石做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并能让执不同政见者均可接受,足可见苏轼的思辨与行文能力,也可见王安石道德与文章的无懈可击。
  25年前,王安石为初出茅庐的苏轼作制词,大力推介一个新人;25年后,苏轼为王安石盖棺定论作制词,公正评述一位老臣。让王安石发现苏轼于初起,让苏轼回报王安石于终结。此一轮因果回应,不是巧合,而是宿命!此一番旷世情缘,不是巧遇,而是天意!
  其实,是多年的地方官经历,让苏轼看清了社会现实和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法之成效,对王安石更增加了几分理解与敬佩。王安石去世后三个月,苏轼见到王题于墙壁的一首诗。睹诗怀人,不禁黯然神伤,遂作《西太一见王荆公(指王安石)旧诗偶次其韵二首》诗吊怀好友,“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
  后期,苏轼对于变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对自己改革之初的过激作法进行了反省,觉得当时所持观点存有诸多疏漏。因而,当一意孤行的司马光欲将王安石“熙宁之法”悉数废除时,苏轼拍案而起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新法亦有可取之处,应“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对其中经过实践检验已给百姓带来好处的法条应继续施行,并对保守派执政以来暴露出的腐败现象予以了抨击。当然,这并不代表他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有了根本性改变,却能说明他是一个尊重事实的人。
  不久,当一向喜欢苏轼的高太后去世,而与其父一样力主改革的哲宗亲政后,旧党不容、新党不喜的苏东坡,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新一轮的愈来愈远的贬谪。
  苏轼与王安石这对老友,在变法政见上一度是敌对的,但在作人为文方面却始终是互相欣赏的。说到底,是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盖世的才华,真挚的情感,使二者相互吸引,达到了深层次的心灵融合。正基于此,二人才以赤诚相助的大家情怀与相映生辉的大师文采共同构筑起了一道奇特的友情风景线,令无数后来者叹为观止。
(稿源:东北新闻网 )
责任编辑:张爽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 “满地金 .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驿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故事,完成题目。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读故事,完成题目。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知道今天的醉翁亭是怎样一番景象吗?请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写一段文字,向你的亲朋好友简要介绍今天的醉翁亭。
醉翁亭新记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因宋欧阳修公《醉翁亭记》出名,千百年来盛名不衰。春节期间,记者回到老家安徽滁州,再次拜访这座古亭。名亭翼然如故,小城春意浓浓,滁人新世纪新面貌。
  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山门牌坊古朴典雅,欧公学生苏轼所题“琅琊山”三字俊逸挺拔。入山门,一条浓黑笔直的柏油路直入山谷,两旁佳木参天,“卖相”不亚于江浙一带的名胜。但是在笔者先前的印象中,山门内虽有柏油路,却颇有些坑洼,路况不佳。琅琊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顾先生告诉记者,一年前当地有关方面把旧路整饬一新,装点好门面让游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以前总认为,反正本地游客居多,懸患胰藪无所谓;现在总想着要招揽全国各地,尤其是附近江浙沪一带的游客。”顾先生说。
  山行六七里,见小桥流水,溪水源头近在眼前,是为酿泉。柏油路噶然而止,过桥则为古朴的青石板路。“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虽藏庭院中,上翘的亭角却看得真真切切。“翁去百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挂在亭柱上的一副对联道出了园林的实貌,布局紧凑别致的庭院内有“醉翁九景”供人细细把玩。亭前九曲流觞,流水不腐;亭后“二贤堂”,纪念的是欧阳修和王禹偁两位宋朝太守。附近“宝宋新斋”供奉着“欧文苏字”的《醉翁亭记》石刻,崇文重教的当地人把这份“宋宝”用玻璃罩起来,盖座亭子遮风雨,仔细地呵护着。
  出亭西,有欧公手值的“欧梅”,千年古树高达十数米,枝头万梅竞放,树下落红护花。人勤春早,每年春节都要登山的滁人贾仁旗先生说,今年的梅花开得特别盛。古木新葩,古城何尝不是?滁州所辖凤阳县,曾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乡僻壤,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二十年来农村巨变,此地的很多农户都盖起了小楼,家中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他们种植经济作物、外出务工做生意,思路开财源进。城市的变迁也日新月异,不说高楼大厦和通衢大道,便利超市、茶坊咖啡屋这些曾经新鲜的玩意儿如今已是小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出醉翁亭,继续山行六七里,半山腰的琅琊古刹豁然眼前。记者坐在山路台阶上歇息,一只雪白的小狗蹦蹦跳跳地从身边经过,身后传来吆喝声:“慢一点。”小狗停下脚步,摇着尾巴回头看,这时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从记者身边经过,携手下山。老夫妻俩告诉记者,他们来自河北,春节期间开着车遍访名山大川,年过得有新意又潇洒。“明天去南京,看看中山陵,访访梅花山。”说笑间,他们相互扶持的身影渐远。欧阳修称颂琅琊山“四时之景不同”,冬末春初本是“水落而石出”的萧杀景象,并非观景的最佳时节,如今却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一派热闹场面。
  欧阳修当年守滁州,另筑有丰乐亭并赋《丰乐亭记》,文中说滁州“四方宾客所不至”,其民“不见外事而安于田亩衣食”,现在的滁州当然早已不是这般闭塞。只有“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一句,用在如今恰恰合适。事实上,“丰乐”二字,不就是当代所有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2题。(12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给加粗字解释。(4分) (1)怀民亦未寝(&&& )(2)念无与乐者(&&& )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翻译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2分)译:&&&&&&&&&&&&&&&&&&& & 12、&读故事,完成题目。(6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4分) (2)&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2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当前位置:&>&&>& >
(宋哲宗元v元年即公元l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于金陵,终年六十六岁。王安石去世之后,虽然朝廷追赠王安石为大博,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压力,不仅使王安石的丧事办得极为潦草,而且也没有为王安石撰写墓志铭和神道碑...
日期: 13:36:03 | 点击:
(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虽然他自己反复推辞,但皇帝宋神宗还是给他保留了宰相的待遇,并依然对他的生活高度关注、万般关心。然而,王安石却只希望做一个平常的老人,过一种平凡的日子。在这一段时间...
日期: 11:01:56 | 点击:
神宗总是烤苏轼,烤得差不多再拿下来用。苏轼在变法中,在反对派中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声音。这对王安石来说,就相当烦恼了。苏轼与苏辙都是坚定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他们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反对变法,相反,有自己的主...
日期: 10:51:37 | 点击:
(说起王安石与司马光,那可真是北宋时代绝无仅有的一对政治双星。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即,公元1 019年,比王安石大两岁。司马光年轻时代即金榜题名,甲科进士及笫,之后前程一直十...
日期: 10:30:52 | 点击:
【画外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文章和诗歌创作上不拘一格、独辟蹊径,将历史上已经有定论的人物和事件纷纷推倒重来,重新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
日期: 11:59:48 | 点击:
 【画外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堪称诗文大师,他的诗作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在王安石众多的诗歌作品中,以&昭君...
日期: 11:58:14 | 点击:
【画外音】:身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留给后人巨大的想像空间。在我们心目当中,王安石是一个很坚决,很有意志力的人,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果敢坚决的大人物,在生活中竟然是一个非常天真的人。为...
日期: 22:46:20 | 点击:
 【画外音】:改革变法的不断推进,必定要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巨大利益,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中,王安石逐渐走向被动,并不得不到外地做官。但在离开相位之前,他在皇帝的支持下,对随后的人事变更做出了精心的安排...
日期: 22:43:06 | 点击:
【导语】:反对派出招凶猛,变法派危机重重,宰相王安石不得不离开朝廷,原本坚如磐石的变法立场,为什么皇帝会产生动摇?原本牢不可破的君臣关系为什么竟会出现裂缝?请您继续收看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日期: 22:41:06 | 点击:
【画外音】:宋神宗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五十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职位。在担任副宰相和宰相期间,王安石和他的团队共出台十几项法令,涉及财政、税收、农业、水利、兵制、科...
日期: 22:38:54 | 点击:
【画外音】:随着王安石改革变法的深入,触动了更多人的根本利益,朝野之中反对王安石的浪潮此起彼伏,然而,对于王安石来说,只要能够推进改革变法运动,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得咬紧牙关往前...
日期: 22:34:43 | 点击: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以后,全力推进改革变法运动。在他的提议下,朝廷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统筹谋划改革变法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一批拥护改革变法、朝气蓬勃的官员进入了这个机构。然而,就在条例司成...
日期: 22:34:02 | 点击:
(虽然朝中很多人都对王安石的变法思路持反对态度,怛熟衷干改革的宋神宗,还是捉拔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并且成立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最高领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集政权、军...
日期: 22:04:14 | 点击:
(一心想变法的宋神宗对王安石充满期望,几次想任命他为宰相,希望他能辅佐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但皇帝宋神宗听到的各方反应,却大多对王安石不利:许多人敬佩他的才学,却不认为他具备当宰相的才能。就在这个时候,一...
日期: 20:12:33 | 点击:
(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写出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待到了宋神宗的极大重视。宋神宗迫不及待地要让王安石将心中的改革勾想全盘托出,然而,王安石却对此迟疑不定,他深深知道,此时的朝野上下,包括宋神...
日期: 15:01:59 | 点击: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一生从政时间近四十年,从基层的签书判官开始,直至位权人臣的宰相,撰写的奏章可谓成干上万,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奏章之一,就是号称&北宋百年笫一札&的《本朝...
日期: 14:51:40 | 点击:
(年轻的皇帝宋神宗赵顼继位之后,面对外强中干的国家形势,一m想要励精圈冶,改革变法,他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梦想。而此时,朝中的大臣可以说人才济济,既有位高德重的三朝老臣,也有...
日期: 22:28:55 | 点击:
(王安石走上仕途以后,尽管有多次到京城汴梁为官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在京城里尸位素餐,而是一心在地方上为百姓们办点实事。然而,宋英宗冶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朝廷里发生的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
日期: 22:06:41 | 点击:
(王安石在地方为官期问,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同时也待到了朝廷的赏识。宋仁宗多次下诏,提携他进京就职,他却再三找借口推辞。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勉为其难地接爱了朝廷的任命。到京城去做官对别人来说是梦寐以...
日期: 21:47:57 | 点击:
(年轻的王安石刚刚步入仕途,就以出众的学问和人品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宋仁宗多次下诏提拔他进京做官,但王安石都以种种理由婉言谢绝。他不仅坚持在地方做官,甚至还主动提出到偏远的州县任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
日期: 21:34:14 | 点击:
(宋仁宗庆历元年,即公元1 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待笫四名的好成绩。在一般人看来,等待他的将是一条平步音壬的光明大道。事实也正是如此。几年后,一个绝佳的机遇摆在了他的面前,只要抓住...
日期: 13:07:17 | 点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留给后人的传世名句。然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员,王安石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日期: 13:06:43 | 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与王安石变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