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三部青龙一字茶如何解释

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_明清瓷器交流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607贴子:
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
抵达盘山风景区
票牛教你如何买到热门、便宜、真实的演出门票!
万佛寺礼佛烧香
当家师做佛事有缘顶香!写文书祈福
青龙一字茶
乾隆皇帝喝茶的地
不错里外温度相差很大
纪晓岚对的对子也不错
龙头松御封
松树长在了石头中间,有位摄影师讲述了,人生的哲理艰辛!帮他拍了几张近照!隔山探海处!
休闲好去处!
直降200!魅族 MX6售1599元起
好地方,你这玩的够美的
中午天津海鲜市场
老师们其实我没忘记淘货,农家院地窟的东西!民间有货呀!
民后有个56十年吧!剩一个了有残没淘!
呵呵,还有句话听说过没有:早知张家界,何必游桂林!
知道听说过,去过!凤凰也有!
好地方!!!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原创]&“京东第一山”驴行记:盘山探海松-九华峰-北少林寺-塔林_山水子游_新浪博客
[原创]&“京东第一山”驴行记:盘山探海松-九华峰-北少林寺-塔林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同时,乾隆皇帝可谓是天津蓟县盘山的最佳旅游大使,他在第一次巡幸时就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如今称为央视反复播放的盘山宣传片最抓人的广告语。
作为“津门十景”之一,盘山盛名远播,自然成为华北驴友心中的驴行目的地。
日(周六)下午,我们21名北京驴友自驾前往盘山景区离主峰最近的农家院——官庄镇砖瓦窑村澜水郡农家院,热情的女主人张梓琳驾车在津蓟高速盘山收费口来接我们。我们本想拍摄盘山落日,只可惜来迟了一步,仅仅留下了高速收费口拍下的九华峰落日照片。
上图:九华峰夕照,张梓琳摄。
我们一行在农家院停好车,顾不上安顿,便在暮色中沿后山公路步行直上。途中,来到“青龙一字茶”茶亭,旁有一巨石,上刻“源清流洁”,四字均带“水”。据说此石为
“飞来石”,巨石上 “源清流洁”四个大字为乾隆留下。巨石下方原来好像有口泉,可现在干涸见底,只能“思泉”了。
上图:“青龙一字茶”亭旁有一巨石,上刻“源清流洁”。&
传说乾隆有一次来盘山,正好赶上下雨,在此亭避过雨。乾隆见盘山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将“柴”“出”两字拆之寻求下联。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远处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将“烟”“多”两字拆之以对,联意也还贴切。想必是主峰附近的店家熟悉这个传说,在这里搭起茶棚,买起了茶水。到了晚上,不仅收了茶摊,连对联也收了回去。如若不信,对比博主拍的前后两张照片即知。
上图:青龙一字茶亭的拆字对联。
从茶亭继续上行约百米,在接近挂月峰景区收费口附近的公路拐弯处,见左手一块巨石上钻出一颗古松向东横长,似虬龙一飞冲天,又似探向莽莽云海,故名
“探海松”。
上图:探海松速写,引自老任博客(/u/xingqijiu)。
在探海松附近欣赏暮色后,回到农家院就餐,晚上住下。
第二天早上五时许,惦记着日出的我们在此来到探海松下,拍摄难得一见的日出。六时许,盘山主峰东边遥对的九华峰左侧天空中先是一片云彩渐红,然后是九华峰右侧天空微红,旭日从厚厚的云彩后面喷射出霞光,透过云层能够看到蛋黄一样的朝阳。由于云层偏厚,始终没有出现期待中旭日东升、喷薄而出的胜景。
上图:九华峰日出。
图中最高处就是九华峰——盘山五峰之一,就是我们今天要攀登的野山。盘山是北京周边为数不多的国务院批准的5A景区之一,始记于汉、兴于唐、极盛于清,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其自然景观以“五峰八石”之奇特称绝——峰下有云罩寺,唐代道宗大师建,因地临绝顶,云掩雾罩,敕赐今名。主峰前有紫盖峰(中台),形如伞盖;后有自来峰(北台),与挂月峰相连,峰顶建有八角重檐钟亭,内悬巨钟;东有九华峰(东台),状如莲花;西有舞剑峰(西台),峰顶一平如砥,相传唐将李靖曾在此舞剑,上有石刻“李从简曾游李靖舞剑台”10个字,字径5寸;南台先师台(南台),突兀轩豁,台外石峭如削,其上砥平,相传为黄龙祖师趺(fū,佛教徒盘腿端坐的姿势)坐处,登此台可眺望山阳数百里形胜。盘山五峰攒簇,并在山西五台山东,因此有“东五台山”之说。
上图:仰望盘山主峰挂月峰定光佛舍利塔,HZ摄。
所谓的“东五台山”之中,盘山主峰挂月峰海拔864.4米,如春笋破天而立,雄浑巍峨,峭拔壮丽。因秋夜山高月低,一轮玉盘高悬峰颠,故名挂月峰。游人登峰远眺,晨可观东海日出,夜可望京城灯火。而九华峰不在盘山景区之内,高度与挂月峰只差一两米,民间俗称“气不忿儿”。
上图:从探海松处继续上行的驴友HZ拍下了另一个角度的九华峰日出。
日出前后,山上山下万籁俱寂。偶闻村中雄鸡啼晓,家犬吠声此起彼伏。太阳初升,望层峦叠嶂,怪石突兀,峻峭如笏(h&)。
“天地氤氲,万物化淳”( 语出《白虎通义》), 眼前就是一幅水墨丹青,仿佛桃花源再现。
上图:盘山晨曦,HZ摄。
近七时,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探海松,回到农家院。吃完早餐,我们准备驱车来到九华峰下,开始攀登九华峰。
作为今天活动的领队,我虽然事先考察过盘山地形,但没有亲自攀上九华峰。加上网上曾经有驴友在九华峰遇险求助的报道,我们决定邀请农家院主人老赵带路前往。
我们驱车下山,过燕山西大街,拐进紫溪庄园和百果山庄,归废弃的怡康园(天津市纺织局工人疗养院)和人烟稀少的西流水村,再沿防火道上行,9:00左右到达梁后庄村和西流水村之间的垭口,然后开始沿山脊上行,从东面直接登上九华峰。
途中,我们首先经过一片山楂树林和苹果树林。正好看到几个村民正在采摘山楂,当地人称为“红果”。山楂花期5-6月,果期9-10月,11月初正是采摘的时节。果实近球形或梨形,深红色。这里的山楂个个圆润饱满,比北京城里常见的要个大一号。主人家的小狗不仅很可爱,而且很尽职。我们还没有靠近山楂树,这个小东西就吼个不停,生怕生人闯入它家的地盘。
上图:村民正在采摘山楂。
我们沿着山脊走,基本上上是在松树林间穿行,偶尔有上坡和下坡。在接近九华峰主峰时,有一段约五、六十度的陡坡,稍微费点力气。
上图:攀登九华峰途中。
不知不觉之间,大约十点钟就到达顶峰。
九华峰,山峰陡峭如削,又名“
莲花峰”“削玉峰”,位于官庄镇北部。东至梁后庄村,西至大天井村(已废弃),南至砖瓦窖村,北至沟河北村。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1公里。主峰海拔743.4米,均为花岗岩山体。
为什么民间俗称“气不忿儿”(就是“气愤
”的意思)呢?据传当年九华峰和盘山主峰高度基本相同,后经地理变迁,盘山主峰不断增高,九华峰也想高点儿、再高点儿,追上盘山,但就是追不上。后来气得拉直了身子,把山头儿都抻直了也没追上。人们据此就送它个绰号“气不忿儿”。结果盘山名气越来越大,成了名山,九华峰再赌气也超不过人家,只能永远“气不忿儿”了。
上图:九华峰顶的标志物——有太阳能电池板的山林火情监控装置。
当然啦,这都是人们杜撰的笑话,九华峰的高度毕竟离盘山主峰差了120多米。说是“气不忿儿”,其实这九华峰跟盘山比起来,自有它独特的美。否则,它不会位列“东五台山”之一;当年大清朝乾隆皇帝也不会把行宫建在这里。乾隆行宫名“静寄山庄”,是仅次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以后的第二大行宫,也是继明代圆明园和清代颐和园之后最大的山景园林。在盘山南麓,清乾隆九年(1744年)动工,十九年(1754年)竣工,占地约40公顷。“静寄山庄”其实叫“静挹山庄”,因“挹”(
字难认,加之当地口音,误被人们读成了“寄”字。除乾隆三十一次巡幸之外,清仁宗嘉庆皇帝七次驻跸静寄山庄。嘉庆十五年以后,遂绝巡幸。道光十一年,裁撤盘山行宫,所有陈设运往避暑山庄,直到清末尚有园宫看守。1924年,曾经响应孙中山号召讨袁的胡景翼将军(年)为筹集军饷,伐松拆屋,静寄山庄遭严重破坏。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军扫荡,山庄被夷为一片瓦砾。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存的石佛殿三尊佛像及乾隆御书碑被砸毁。现仅存建筑基址和六、七里宫墙。
上图:九华峰顶远眺盘山主峰(左)和小盘山(右)。
九华峰位于盘山主峰之东,虽然高度上比不上盘山主峰,但是“盘山五峰”中最险峻的一座山峰,被称为“蓟县的狼牙山”。整个山顶上怪石嶙峋,每块山石就像北方的汉子,块头挺大,裸露着胸膛,秀着古铜色的肌肉。图中远端左手方向(西方)就是盘山主峰,挂月峰定光佛舍利塔清晰可辨;前方右手即为小盘山。
驴友文译等展开了专门带来的驴队大旗,请带路的周先生为我们拍下了九华峰顶的合影。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上图:九华峰顶合影,赵国华摄。
九华峰不仅名为“蓟县的狼牙山”,实际上也有类似“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故事,只是鲜为人知而已。同样在六十多年前,在冀东的九华峰上,同样有七位八路军战士,为阻击日军进攻,掩护部队转移,舍身跳崖的悲壮史实。
盘山下有一处烈士陵园,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抗日七壮士跳崖殉国”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创建了盘山抗日根据地,产生了县内最早的村级抗日民主政权—联合村政权,诞生了著名的八路军冀军东分区十三团和盘山民兵班,打响了冀东暴动的第一枪,涌现了众多拥军支前模范。
1940年夏季的一天,盘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被称作“中国夏伯阳”的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十三团团长包森,带领新组建的部队在盘山莲花峰北面的梁庄子(今梁后庄)休整,驻蓟县和平谷两地的大批日伪军从东、西、北三面偷偷包抄过来,意在消灭这支八路军。我军发现后,包司令急令部队转移,警卫班班长马振东带领6名战士主动请缨,要求抢占九华峰制高点牵制和阻击敌人,掩护战友们撤退。敌人从东西北三面两次向九华峰发起进攻都被打退。在敌人发动第三次进攻时,我方因弹药用尽,马班长和6名战士砸毁枪支,高呼抗日口号,以誓死不做俘虏的民族气节向南跳崖殉国。7名壮士跳崖后只有马振东一人生还,但大脑受损。
我们在山顶上逗留了半个多小时,通过各个方向的观察后发现:九华峰南侧登顶困难最大,有些地段就是悬崖峭壁,估计以前曾经在此摔伤遇险的情况发生在南麓;九华峰西侧有驴友徒步踩出的小路直接通向盘山主峰;北侧也可以通向小盘山,但要先下到砖瓦窑村通向梁后庄村的沟底小路上,再向上攀登。小盘山看上去与盘山主峰相差不多,海拔实际上只有690.5米,也是花岗岩结构,没有树木,只有低矮的植被覆盖。
在九华峰顶,考虑到全体人员体能参差不齐,我们否定了部分重驴从西路徒步回到主峰下的农家院的想法,全队还是沿原路下山。
中午在农家院吃完饭后,我们没有休息,告别农家院主人,驾车来到北少林寺和塔林遗址。
我们从北少林山庄后面的梯子拾阶而上,经过一片金黄色的树林,来到北少林寺佛塔前。
盘山有“三盘之胜”,即“上盘松树奇” “中盘岩石怪”
“下盘流泉冷”。北少林寺,旧名法兴寺,地处盘山东南麓号称“中盘”的开阔山坡上,始建于北魏年间,至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是天津最早的佛教寺院(还比不上洛阳白马寺的年代久远)。元代道教弟子王志瑾(丘处机的徒弟)曾在此修道并著有《盘山语录》一书行世。全真道士姬志真在《云山集》中写道:“寺内有古佛舍利塔高二百尺。”按照现代计算方法(旧时一尺相当于现代七寸)塔高接近50米。据史料记载,该塔元代重修。从名声来论,盘山少林寺是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嵩山少林寺分院,史称“北少林寺”;同时,它又是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佛道之争的见证。在抗日战争期间,法兴寺毁于日寇兵火,目前唯佛塔独存。关于北少林寺的历史,参见高文山、邵世林的长文《北少林寺考》(http://www./templates/T_newS_list/index.aspx?nodeid=202&page=ContentPage&contentid=12124)。
上图:北少林寺(法兴寺)秋色。
现存佛塔高20余米,为明代僧人所建。塔身为白色,十分醒目(山前15公里之外都可以见其挺拔秀姿),人们通称其为“少林寺白塔”。始建於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少林寺为禅宗之始祖,其禅宗的特点在于简单、朴实,与唐宋时期建筑风格类同,因此北少林寺的建筑风格将基本保持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中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的符号,如选择以唐代的斗拱形制来作为规划,唐宋的屋顶高度较清制屋顶平缓,檐柱比例较为粗犷。塔高近30米,砖筑13层。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基座为石砌须弥座和砖雕壶门、仰莲。塔身高大,正面设门,内砌佛龛,东、西、北三面雕假门,其馀四面雕假窗。其上砖雕五踩斗拱,承托塔檐十三层。每层砖檐间均作低矮塔身十二层,四个正面作凹形门龛,与密檐塔不同。
上图:北少林寺佛塔局部,精美的砖雕。
我们看到,在佛塔附近,两座气宇轩昂的庙宇正在建设之中。经过打听,得知清华大学和台湾的一家设计所2009年5月开始联合设计,北少林寺的重建已经进入施工阶段。估计还有一年左右即可完工,那时瞻仰千年佛塔会不会也要收费了?
参观佛塔之后,我们来到北少林寺西边的塔林,即正法禅院遗址。
禅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种,是仅供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正法禅院,又名慧因寺,依山谷顺山势而建,占地面积很大。两侧均建有排水沟渠,可见当年风水极好,景致幽深。
塔林,由历代高僧的墓塔组成。正法禅院的塔林是天津市唯一的一处全部花岗岩石塔,造型多样,做工精细,是盘山重要的文物景观,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研究价值和社会效益。石塔呈方形、六角形或覆钵状,有檐的、无檐的,实心的、空心的,均为花岗岩雕凿,极为罕见。塔为砖体结构,砖上浮雕图案清晰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浮雕工艺的深厚造诣。
上图:正法禅院塔林。
每座墓塔正面正中原来都有僧人法号的石牌,存有僧人的舍利子、骨灰和佛经。可惜这些墓塔都遭受过破坏,存放舍利子、骨灰和佛经的塔心室已经敞开并被掏空。只有一个墓塔,还可依稀辨认出墓主之名号——比丘尼优(下部残缺,估计缺一个“塔”字)。比丘尼,俗称“尼姑”,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的女子。由此可知,这是一位比丘尼的墓塔。
上图:塔身上的刻字表明这是比丘尼的墓塔。
在最大的一片墓塔群北侧高处,有“说法台”遗迹。说法台是专门用于佛教讲道的高台。岁月无情,当年高高在上、想必气势雄伟的说法台,如今只有一块大石碑,上面依稀可辨“说法台”三字。
上图:说法台,杨拥民摄。
想起唐代诗人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的七律《送稽亭山寺僧》,其最后一句是“林下还登说法台”。
“斜廊曲阁倚云开”,只能是正法禅院的旧时光景了;这次我们是“林下远眺说法台”,下次争取登上说法台!
塔林以西则是群山环抱的幽静谷,可以直上挂月峰,自然环境独特。在四周崖壁上刻有大量康熙、乾隆、嘉庆的题字和诗刻。其中以酷爱写诗、到处题字的乾隆皇帝最多。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路旁一处诗刻,在天津市政府立的政法禅院遗址保护碑附近。这是乾隆的《憩古中盘精合》:“十笏才强万景取坐来柴几忆前游云岚朝暮无怛态况是今秋与昨秋”;“林天石海自重重石韩霏忝化紫苴慰迅入葱风拂去维摩无著著何从”;“缭白萦青最一已层鸟飞不到意俱腾负惊奇句从何得宪有山霸导我曾。”
上图:乾隆诗刻《憩古中盘精合》。
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通,加之习武善用武力,可谓文武双全,因此自号“十全老人”。从书法欣赏角度看,乾隆书法师从赵孟頫,毕生心慕手追,身体力行。乾隆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在宫中、御园、名胜古迹、寺庙等几乎到处可见其墨迹,至今海内乾隆御碑甚多,其擅书之名天下皆知。在嘉德公司的拍卖会,乾隆书法作品十年前就轻易突破百万元大关,而后屡创新高。
从塔林往北走,路边有一壁面如削的巨石,上刻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题写的《游古中盘》诗,诗起首曰:“石磊千仞冈,林疏一线天。是中有佳处,单骑相松缘。”与前一处诗刻不同,这座盈丈的诗刻上面有石帽覆盖。题诗虽经风雨,但完好无损、清晰如新。
上图:乾隆《游古中盘》诗刻。
从乾隆题诗看,他真是从骨子里喜欢盘山。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乾隆一生中有28年共32次登临盘山,最多时一年来了三次。直到当上太上皇以后,已87岁高龄的乾隆还最后一次游历盘山。据统计,到处题诗的乾隆,留下了歌咏盘山的诗作1702首。目前盘山保存完好、清晰可辨的石刻有224处,其中题字102处,题文22处,题诗120处。在这些石刻中,属于乾隆的石刻最多,其中题诗118处,题文1处,题字12处,超过了盘山石刻的半数。在盘山63块名石中,有9块为乾隆御题镌刻。加上乾隆题写的御书楹联匾额等,盘山各类乾隆遗存墨迹共计155处。
不过,乾隆诗词的造诣可比不上书法。他一生作诗四万余首,超过《全唐诗》诗作总和。如此惊人的产量,使乾隆皇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而且是全世界古往今来写诗最多的人。也真难为乾隆他老人家,一生写了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任何版本的中国诗歌史,也从来就没有人把这位写诗最多的皇帝列入其中,说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笑话。
漫步山谷间,看到塔林附近诗刻甚多,我在此无法一一列出。除了诗刻,还有一些人形摩崖石刻。有些依稀可以辨认出一个个和蔼可亲、活脱脱的高僧形象,有些则已漫漶不清。
上图:高僧形象的摩崖石刻。
游览北少林寺和塔林之后,我们驱车,依依不舍地告别盘山。
盘山,一座有故事的山;盘山,一座有文化的山;盘山,一座我还会再来的山!
上图:乾隆《游盘山记》开头的“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是为盘山”,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致谢】感谢各位同行者的照片分享,以及盘山澜水郡农家院一家的热情款待。
【盘山背景】盘山是佛家文化与皇家文化共融的旅游休闲胜地,历史上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游于此。乾隆对盘山更是情有独钟,乾隆御书
“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盖蓟州之天作,俯临重壑,如众星拱北而莫敢与争者也”。以帝王登临次数之多来算,全国名山中恐怕无出盘山之右者。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谈及盘山时写道:“海内言名山者,五山之外,若黄山、匡庐……自唐文皇驻跸兹山,辽金诸帝莅止不一。迨于本朝,翠华临幸再至……诸名岳莫敢望焉。”道出了当时盘山在全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央视官网《畅游中国&天津盘山》(/video/Cb5cadb)一片,只有25分钟左右,值得一看。
【交通攻略】盘山位于天津蓟县城区西北,北距天津市区120公里,西临北京市区仅90公里,距北京平谷界15公里。交通便捷。
自驾攻略:从北京城区上京承高速(或京密路),转到京平高速(在天津境内称为“津蓟高速”),一路向东,出盘山收费口,沿“天下盘山”路标即到景区。
公交攻略:北京市到蓟县乘汽车,可从东城区外斜街45号(原东直门长途客运站,现942、975路公交车始发站)坐去盘山的直通车,早上8:00从北京发车,下午16:00从盘山返回,单程车程大约1小时。天津到蓟县的车可以选择汽车和火车:天津长途汽车客运站、通莎长途客运中心、天津客运河北客运站均有到蓟县的直通车;火车在天津北站发车,时间是7:47发车,10:09到达终点蓟县,车次是6416。到达蓟县后可以手机预约去农家院的出租车或私家车去接站,顺便可以带你去条件较好的农家院,免得上当。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65,126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原创] “京东第一山”驴行记:盘山探海松-九华峰-北少林寺-塔林
作者:驴行北京 微信公众号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o弘历,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同时,乾隆皇帝可谓是天津蓟县盘山的最佳旅游大使,他在第一次巡幸时就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如今称为央视反复播放的盘山宣传片最抓人的广告语。作为“津门十景”之一,盘山盛名远播,自然成为华北驴友心中的驴行目的地。日(周六)下午,我们21名北京驴友自驾前往盘山景区离主峰最近的农家院——官庄镇砖瓦窑村澜水郡农家院,热情的女主人张梓琳驾车在津蓟高速盘山收费口来接我们。我们本想拍摄盘山落日,只可惜来迟了一步,仅仅留下了高速收费口拍下的九华峰落日照片。上图:九华峰夕照,张梓琳摄。我们一行在农家院停好车,顾不上安顿,便在暮色中沿后山公路步行直上。途中,来到“青龙一字茶”茶亭,旁有一巨石,上刻“源清流洁”,四字均带“水”。据说此石为 “飞来石”,巨石上 “源清流洁”四个大字为乾隆留下。巨石下方原来好像有口泉,可现在干涸见底,只能“思泉”了。上图:“青龙一字茶”亭旁有一巨石,上刻“源清流洁”。传说乾隆有一次来盘山,正好赶上下雨,在此亭避过雨。乾隆见盘山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将“柴”“出”两字拆之寻求下联。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远处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将“烟”“多”两字拆之以对,联意也还贴切。想必是主峰附近的店家熟悉这个传说,在这里搭起茶棚,买起了茶水。到了晚上,不仅收了茶摊,连对联也收了回去。如若不信,对比博主拍的前后两张照片即知。上图:青龙一字茶亭的拆字对联。从茶亭继续上行约百米,在接近挂月峰景区收费口附近的公路拐弯处,见左手一块巨石上钻出一颗古松向东横长,似虬龙一飞冲天,又似探向莽莽云海,故名 “探海松”。上图:探海松速写,引自老任博客(/u/xingqijiu)。在探海松附近欣赏暮色后,回到农家院就餐,晚上住下。第二天早上五时许,惦记着日出的我们在此来到探海松下,拍摄难得一见的日出。六时许,盘山主峰东边遥对的九华峰左侧天空中先是一片云彩渐红,然后是九华峰右侧天空微红,旭日从厚厚的云彩后面喷射出霞光,透过云层能够看到蛋黄一样的朝阳。由于云层偏厚,始终没有出现期待中旭日东升、喷薄而出的胜景。上图:九华峰日出。图中最高处就是九华峰——盘山五峰之一,就是我们今天要攀登的野山。盘山是北京周边为数不多的国务院批准的5A景区之一,始记于汉、兴于唐、极盛于清,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其自然景观以“五峰八石”之奇特称绝——峰下有云罩寺,唐代道宗大师建,因地临绝顶,云掩雾罩,敕赐今名。主峰前有紫盖峰(中台),形如伞盖;后有自来峰(北台),与挂月峰相连,峰顶建有八角重檐钟亭,内悬巨钟;东有九华峰(东台),状如莲花;西有舞剑峰(西台),峰顶一平如砥,相传唐将李靖曾在此舞剑,上有石刻“李从简曾游李靖舞剑台”10个字,字径5寸;南台先师台(南台),突兀轩豁,台外石峭如削,其上砥平,相传为黄龙祖师趺(fū,佛教徒盘腿端坐的姿势)坐处,登此台可眺望山阳数百里形胜。盘山五峰攒簇,并在山西五台山东,因此有“东五台山”之说。上图:仰望盘山主峰挂月峰定光佛舍利塔,HZ摄。所谓的“东五台山”之中,盘山主峰挂月峰海拔864.4米,如春笋破天而立,雄浑巍峨,峭拔壮丽。因秋夜山高月低,一轮玉盘高悬峰颠,故名挂月峰。游人登峰远眺,晨可观东海日出,夜可望京城灯火。而九华峰不在盘山景区之内,高度与挂月峰只差一两米,民间俗称“气不忿儿”。上图:从探海松处继续上行的驴友HZ拍下了另一个角度的九华峰日出。日出前后,山上山下万籁俱寂。偶闻村中雄鸡啼晓,家犬吠声此起彼伏。太阳初升,望层峦叠嶂,怪石突兀,峻峭如笏(hù)。 “天地氤氲,万物化淳”( 语出《白虎通义》), 眼前就是一幅水墨丹青,仿佛桃花源再现。上图:盘山晨曦,HZ摄。近七时,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探海松,回到农家院。吃完早餐,我们准备驱车来到九华峰下,开始攀登九华峰。作为今天活动的领队,我虽然事先考察过盘山地形,但没有亲自攀上九华峰。加上网上曾经有驴友在九华峰遇险求助的报道,我们决定邀请农家院主人老赵带路前往。我们驱车下山,过燕山西大街,拐进紫溪庄园和百果山庄,归废弃的怡康园(天津市纺织局工人疗养院)和人烟稀少的西流水村,再沿防火道上行,9:00左右到达梁后庄村和西流水村之间的垭口,然后开始沿山脊上行,从东面直接登上九华峰。途中,我们首先经过一片山楂树林和苹果树林。正好看到几个村民正在采摘山楂,当地人称为“红果”。山楂花期5-6月,果期9-10月,11月初正是采摘的时节。果实近球形或梨形,深红色。这里的山楂个个圆润饱满,比北京城里常见的要个大一号。主人家的小狗不仅很可爱,而且很尽职。我们还没有靠近山楂树,这个小东西就吼个不停,生怕生人闯入它家的地盘。上图:村民正在采摘山楂。我们沿着山脊走,基本上上是在松树林间穿行,偶尔有上坡和下坡。在接近九华峰主峰时,有一段约五、六十度的陡坡,稍微费点力气。上图:攀登九华峰途中。不知不觉之间,大约十点钟就到达顶峰。九华峰,山峰陡峭如削,又名“ 莲花峰”“削玉峰”,位于官庄镇北部。东至梁后庄村,西至大天井村(已废弃),南至砖瓦窖村,北至沟河北村。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1公里。主峰海拔743.4米,均为花岗岩山体。为什么民间俗称“气不忿儿”(就是“气愤 ”的意思)呢?据传当年九华峰和盘山主峰高度基本相同,后经地理变迁,盘山主峰不断增高,九华峰也想高点儿、再高点儿,追上盘山,但就是追不上。后来气得拉直了身子,把山头儿都抻直了也没追上。人们据此就送它个绰号“气不忿儿”。结果盘山名气越来越大,成了名山,九华峰再赌气也超不过人家,只能永远“气不忿儿”了。上图:九华峰顶的标志物——有太阳能电池板的山林火情监控装置。当然啦,这都是人们杜撰的笑话,九华峰的高度毕竟离盘山主峰差了120多米。说是“气不忿儿”,其实这九华峰跟盘山比起来,自有它独特的美。否则,它不会位列“东五台山”之一;当年大清朝乾隆皇帝也不会把行宫建在这里。乾隆行宫名“静寄山庄”,是仅次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以后的第二大行宫,也是继明代圆明园和清代颐和园之后最大的山景园林。在盘山南麓,清乾隆九年(1744年)动工,十九年(1754年)竣工,占地约40公顷。“静寄山庄”其实叫“静挹山庄”,因“挹”( yì) 字难认,加之当地口音,误被人们读成了“寄”字。除乾隆三十一次巡幸之外,清仁宗嘉庆皇帝七次驻跸静寄山庄。嘉庆十五年以后,遂绝巡幸。道光十一年,裁撤盘山行宫,所有陈设运往避暑山庄,直到清末尚有园宫看守。1924年,曾经响应孙中山号召讨袁的胡景翼将军(年)为筹集军饷,伐松拆屋,静寄山庄遭严重破坏。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军扫荡,山庄被夷为一片瓦砾。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存的石佛殿三尊佛像及乾隆御书碑被砸毁。现仅存建筑基址和六、七里宫墙。上图:九华峰顶远眺盘山主峰(左)和小盘山(右)。九华峰位于盘山主峰之东,虽然高度上比不上盘山主峰,但是“盘山五峰”中最险峻的一座山峰,被称为“蓟县的狼牙山”。整个山顶上怪石嶙峋,每块山石就像北方的汉子,块头挺大,裸露着胸膛,秀着古铜色的肌肉。图中远端左手方向(西方)就是盘山主峰,挂月峰定光佛舍利塔清晰可辨;前方右手即为小盘山。驴友文译等展开了专门带来的驴队大旗,请带路的周先生为我们拍下了九华峰顶的合影。填写图片摘要(选填)上图:九华峰顶合影,赵国华摄。九华峰不仅名为“蓟县的狼牙山”,实际上也有类似“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故事,只是鲜为人知而已。同样在六十多年前,在冀东的九华峰上,同样有七位八路军战士,为阻击日军进攻,掩护部队转移,舍身跳崖的悲壮史实。盘山下有一处烈士陵园,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抗日七壮士跳崖殉国”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创建了盘山抗日根据地,产生了县内最早的村级抗日民主政权—联合村政权,诞生了著名的八路军冀军东分区十三团和盘山民兵班,打响了冀东暴动的第一枪,涌现了众多拥军支前模范。1940年夏季的一天,盘山抗日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被称作“中国夏伯阳”的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十三团团长包森,带领新组建的部队在盘山莲花峰北面的梁庄子(今梁后庄)休整,驻蓟县和平谷两地的大批日伪军从东、西、北三面偷偷包抄过来,意在消灭这支八路军。我军发现后,包司令急令部队转移,警卫班班长马振东带领6名战士主动请缨,要求抢占九华峰制高点牵制和阻击敌人,掩护战友们撤退。敌人从东西北三面两次向九华峰发起进攻都被打退。在敌人发动第三次进攻时,我方因弹药用尽,马班长和6名战士砸毁枪支,高呼抗日口号,以誓死不做俘虏的民族气节向南跳崖殉国。7名壮士跳崖后只有马振东一人生还,但大脑受损。我们在山顶上逗留了半个多小时,通过各个方向的观察后发现:九华峰南侧登顶困难最大,有些地段就是悬崖峭壁,估计以前曾经在此摔伤遇险的情况发生在南麓;九华峰西侧有驴友徒步踩出的小路直接通向盘山主峰;北侧也可以通向小盘山,但要先下到砖瓦窑村通向梁后庄村的沟底小路上,再向上攀登。小盘山看上去与盘山主峰相差不多,海拔实际上只有690.5米,也是花岗岩结构,没有树木,只有低矮的植被覆盖。在九华峰顶,考虑到全体人员体能参差不齐,我们否定了部分重驴从西路徒步回到主峰下的农家院的想法,全队还是沿原路下山。中午在农家院吃完饭后,我们没有休息,告别农家院主人,驾车来到北少林寺和塔林遗址。我们从北少林山庄后面的梯子拾阶而上,经过一片金黄色的树林,来到北少林寺佛塔前。盘山有“三盘之胜”,即“上盘松树奇” “中盘岩石怪” “下盘流泉冷”。北少林寺,旧名法兴寺,地处盘山东南麓号称“中盘”的开阔山坡上,始建于北魏年间,至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是天津最早的佛教寺院(还比不上洛阳白马寺的年代久远)。元代道教弟子王志瑾(丘处机的徒弟)曾在此修道并著有《盘山语录》一书行世。全真道士姬志真在《云山集》中写道:“寺内有古佛舍利塔高二百尺。”按照现代计算方法(旧时一尺相当于现代七寸)塔高接近50米。据史料记载,该塔元代重修。从名声来论,盘山少林寺是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嵩山少林寺分院,史称“北少林寺”;同时,它又是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佛道之争的见证。在抗日战争期间,法兴寺毁于日寇兵火,目前唯佛塔独存。关于北少林寺的历史,参见高文山、邵世林的长文《北少林寺考》(http://www./templates/T_newS_list/index.aspx?nodeid=202&page=ContentPage&contentid=12124)。上图:北少林寺(法兴寺)秋色。现存佛塔高20余米,为明代僧人所建。塔身为白色,十分醒目(山前15公里之外都可以见其挺拔秀姿),人们通称其为“少林寺白塔”。始建於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少林寺为禅宗之始祖,其禅宗的特点在于简单、朴实,与唐宋时期建筑风格类同,因此北少林寺的建筑风格将基本保持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中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的符号,如选择以唐代的斗拱形制来作为规划,唐宋的屋顶高度较清制屋顶平缓,檐柱比例较为粗犷。塔高近30米,砖筑13层。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基座为石砌须弥座和砖雕壶门、仰莲。塔身高大,正面设门,内砌佛龛,东、西、北三面雕假门,其馀四面雕假窗。其上砖雕五踩斗拱,承托塔檐十三层。每层砖檐间均作低矮塔身十二层,四个正面作凹形门龛,与密檐塔不同。上图:北少林寺佛塔局部,精美的砖雕。我们看到,在佛塔附近,两座气宇轩昂的庙宇正在建设之中。经过打听,得知清华大学和台湾的一家设计所2009年5月开始联合设计,北少林寺的重建已经进入施工阶段。估计还有一年左右即可完工,那时瞻仰千年佛塔会不会也要收费了?参观佛塔之后,我们来到北少林寺西边的塔林,即正法禅院遗址。禅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种,是仅供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正法禅院,又名慧因寺,依山谷顺山势而建,占地面积很大。两侧均建有排水沟渠,可见当年风水极好,景致幽深。塔林,由历代高僧的墓塔组成。正法禅院的塔林是天津市唯一的一处全部花岗岩石塔,造型多样,做工精细,是盘山重要的文物景观,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研究价值和社会效益。石塔呈方形、六角形或覆钵状,有檐的、无檐的,实心的、空心的,均为花岗岩雕凿,极为罕见。塔为砖体结构,砖上浮雕图案清晰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浮雕工艺的深厚造诣。上图:正法禅院塔林。每座墓塔正面正中原来都有僧人法号的石牌,存有僧人的舍利子、骨灰和佛经。可惜这些墓塔都遭受过破坏,存放舍利子、骨灰和佛经的塔心室已经敞开并被掏空。只有一个墓塔,还可依稀辨认出墓主之名号——比丘尼优(下部残缺,估计缺一个“塔”字)。比丘尼,俗称“尼姑”,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的女子。由此可知,这是一位比丘尼的墓塔。上图:塔身上的刻字表明这是比丘尼的墓塔。在最大的一片墓塔群北侧高处,有“说法台”遗迹。说法台是专门用于佛教讲道的高台。岁月无情,当年高高在上、想必气势雄伟的说法台,如今只有一块大石碑,上面依稀可辨“说法台”三字。上图:说法台,杨拥民摄。想起唐代诗人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的七律《送稽亭山寺僧》,其最后一句是“林下还登说法台”。 “斜廊曲阁倚云开”,只能是正法禅院的旧时光景了;这次我们是“林下远眺说法台”,下次争取登上说法台!塔林以西则是群山环抱的幽静谷,可以直上挂月峰,自然环境独特。在四周崖壁上刻有大量康熙、乾隆、嘉庆的题字和诗刻。其中以酷爱写诗、到处题字的乾隆皇帝最多。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路旁一处诗刻,在天津市政府立的政法禅院遗址保护碑附近。这是乾隆的《憩古中盘精合》:“十笏才强万景取坐来柴几忆前游云岚朝暮无怛态况是今秋与昨秋”;“林天石海自重重石韩霏忝化紫苴慰迅入葱风拂去维摩无著著何从”;“缭白萦青最一已层鸟飞不到意俱腾负惊奇句从何得宪有山霸导我曾。”上图:乾隆诗刻《憩古中盘精合》。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通,加之习武善用武力,可谓文武双全,因此自号“十全老人”。从书法欣赏角度看,乾隆书法师从赵孟頫,毕生心慕手追,身体力行。乾隆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在宫中、御园、名胜古迹、寺庙等几乎到处可见其墨迹,至今海内乾隆御碑甚多,其擅书之名天下皆知。在嘉德公司的拍卖会,乾隆书法作品十年前就轻易突破百万元大关,而后屡创新高。从塔林往北走,路边有一壁面如削的巨石,上刻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题写的《游古中盘》诗,诗起首曰:“石磊千仞冈,林疏一线天。是中有佳处,单骑相松缘。”与前一处诗刻不同,这座盈丈的诗刻上面有石帽覆盖。题诗虽经风雨,但完好无损、清晰如新。上图:乾隆《游古中盘》诗刻。从乾隆题诗看,他真是从骨子里喜欢盘山。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乾隆一生中有28年共32次登临盘山,最多时一年来了三次。直到当上太上皇以后,已87岁高龄的乾隆还最后一次游历盘山。据统计,到处题诗的乾隆,留下了歌咏盘山的诗作1702首。目前盘山保存完好、清晰可辨的石刻有224处,其中题字102处,题文22处,题诗120处。在这些石刻中,属于乾隆的石刻最多,其中题诗118处,题文1处,题字12处,超过了盘山石刻的半数。在盘山63块名石中,有9块为乾隆御题镌刻。加上乾隆题写的御书楹联匾额等,盘山各类乾隆遗存墨迹共计155处。不过,乾隆诗词的造诣可比不上书法。他一生作诗四万余首,超过《全唐诗》诗作总和。如此惊人的产量,使乾隆皇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而且是全世界古往今来写诗最多的人。也真难为乾隆他老人家,一生写了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任何版本的中国诗歌史,也从来就没有人把这位写诗最多的皇帝列入其中,说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笑话。漫步山谷间,看到塔林附近诗刻甚多,我在此无法一一列出。除了诗刻,还有一些人形摩崖石刻。有些依稀可以辨认出一个个和蔼可亲、活脱脱的高僧形象,有些则已漫漶不清。上图:高僧形象的摩崖石刻。游览北少林寺和塔林之后,我们驱车,依依不舍地告别盘山。盘山,一座有故事的山;盘山,一座有文化的山;盘山,一座我还会再来的山!上图:乾隆《游盘山记》开头的“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是为盘山”,已经成为千古名句。【致谢】感谢各位同行者的照片分享,以及盘山澜水郡农家院一家的热情款待。【盘山背景】盘山是佛家文化与皇家文化共融的旅游休闲胜地,历史上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竞游于此。乾隆对盘山更是情有独钟,乾隆御书 “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盖蓟州之天作,俯临重壑,如众星拱北而莫敢与争者也”。以帝王登临次数之多来算,全国名山中恐怕无出盘山之右者。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谈及盘山时写道:“海内言名山者,五山之外,若黄山、匡庐……自唐文皇驻跸兹山,辽金诸帝莅止不一。迨于本朝,翠华临幸再至……诸名岳莫敢望焉。”道出了当时盘山在全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央视官网《畅游中国o天津盘山》(/video/Cb5cadb)一片,只有25分钟左右,值得一看。【交通攻略】盘山位于天津蓟县城区西北,北距天津市区120公里,西临北京市区仅90公里,距北京平谷界15公里。交通便捷。自驾攻略:从北京城区上京承高速(或京密路),转到京平高速(在天津境内称为“津蓟高速”),一路向东,出盘山收费口,沿“天下盘山”路标即到景区。公交攻略:北京市到蓟县乘汽车,可从东城区外斜街45号(原东直门长途客运站,现942、975路公交车始发站)坐去盘山的直通车,早上8:00从北京发车,下午16:00从盘山返回,单程车程大约1小时。天津到蓟县的车可以选择汽车和火车:天津长途汽车客运站、通莎长途客运中心、天津客运河北客运站均有到蓟县的直通车;火车在天津北站发车,时间是7:47发车,10:09到达终点蓟县,车次是6416。到达蓟县后可以手机预约去农家院的出租车或私家车去接站,顺便可以带你去条件较好的农家院,免得上当。
相关微信文章: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邮箱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字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