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名字的更替的四季吏

>> 文章正文都江堰发表时间: 17:09:36&来源: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中学&编辑:冯超点击/评论:639/0&
&&&&&&&&&&&&&&&&&&&&&& 都江堰(教师游记)
& & & & & & & & & &&&&&&&&&&&&&&&&&&&&&&&&&
&&&&&&&&&&&&&&&&&&&&&&&&&&&&&&&&&&&&&&&&&&&&&&&&&&&& 南充十中 & 刘小虎
&&&&&&&&&&&&&&&&&&&&&&&&&&&&&&&&&&&&&&&&&&&&&&&&&&&&&&&&& &&一
从青城后山下来,已是下午7点,去都江堰还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坐在车上,才感到疲倦如浪潮般袭来。是啊,全天爬山下山9个小时,走了两条沟20多里山路,疲惫的我们在车上除了睡觉养神外什么也不想说。
睁开眼时,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座古城。古城门上“灌县”两字给我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低矮的古建筑群处处传递出一份浓重的历史气息。听司机介绍,都江堰最好玩的地方当属南桥,于是到酒店放好行李后,便匆匆再打的向南桥奔去。
天已向晚,在蔚蓝天宇的背景下,暖黄色的灯光把廊亭渲染得熠熠生辉。下车后,我们带着一半疲倦一半好奇,匆匆向河边赶。远远地,就有哗哗的水声送入耳鼓,轻盈如龙吟凤哕。渐近河边,那声音也大了起来,有如一种排山倒海的呼啸。走上前,眼前豁然开朗。三座金碧辉煌的廊桥横跨岷江两岸,站在中间这座桥上望去,奔腾的江水掀动狂澜,带着怒涛,飞泻而下。两岸的蓝绿色灯光又将满河水流映照成碧浪。那河水美不胜收,如雪浪翻飞如玉城雪岭,声似雷霆,势如蛟龙,色如绿缎,在铅灰夜空与漆黑房瓦的背景下,前后两座廊桥灿烂的金光,百余米河道里奔流的碧水,两岸长廊五彩的霓虹,一同构筑了一道惊心动魄又灿若星河的立体蜃景,我完全被震撼了!
我赶紧找到滨河一家大排档坐下,点菜后又溜出去咔擦拍过不停。后来思君等朋友说我手机拍出了单反效果,也许1600万像素的S5确实是拍照神器,也许虎哥选取的角度也较为得法,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两岸的奇景,那一河的波光,那古建筑在现代灯光照耀下焕发的光彩,才是最入眼入画入心的美丽。
& & & &&&&&&&&&&&&&&&&&&&&&&&&&&&&&&&&&&&&&&&&&&&&&& & 二
只点了一条2斤3两的鲢鱼和两个素菜,就花去240元,虽比较贵,好在味道确实不错。又有美景欣赏,还顺便观看了两美女先后在邻桌一大群人前表演的卡拉ok及吉他弹唱,又让我分明感受到这古老的江岸已打上了不少现代气息,提醒我这不是秦时明月汉时馆,是在21世纪的都江堰。
茶足饭饱,体能恢复,伸一个懒腰,蠢蠢欲动。这时夜色更浓,华灯更艳,游人更多,我也兴致勃发,跟老婆孩子一路走走停停听听看看拍拍,不觉就来到最上游的那座廊桥前。原来这才是南桥!那桥下每一个桥墩上,都有一个张大嘴作长啸状的龙头,铜铃的眼,尖利的牙,飞扬的须,栩栩如生。桥下河水咆哮,似龙在怒吼,声势震撼心魄。我突然想,这大水从何而来?是青城后山那绝壁下神龙洞的飞泉?是五龙沟的滂沱激流?只是这水磅礴而归顺,不羁又驯化,真的好是神奇!
桥面游人比肩接踵,男女老少,各色人种,不绝如缕。拉二胡卖唱的,穿卡通服求给钱合影的,双人吉他表演的,倚桥而望的,打着电话匆匆而过的,玩着手机散漫拍拖的,背着儿孙夜出散步的,东瞅西望不停拍照的,太多太多,看不完道不尽,热闹之景让我有观清明上河图的恍然。我一下子觉得这里热闹而繁荣,匆忙又安闲,人们脸上是灿烂开怀的笑,是不曾见过的轻松与自由。
桥两侧壁上是几十幅山水画和诗词横幅,顶上有各种绘有龙与仙鹤的彩饰板,整座桥显得大气美观厚重。我特别注意了一副清人马玑的《灌阳十景》诗:“青城描不尽,客赏意何穷。窝栖凤,寒潭卧伏龙。离堆岚锁峡,洞口石生风。晚渡江沙白,灵岩灯火红。竹林飞夜雨,圣塔响晨钟。老人村尚在,不见白头翁。”这幅字字体独特,笔画饱满,颇有凝重感。而诗中所推景物,我仅听过离堆这个名字。
& & & && & & &&&&&&&&&&&&&&&&&&&&&&&&&&&&&&&&&&&& &&三
清晨赶往都江堰景区大门时,才发现它就在昨夜参观过的南桥桥头。进入景区先看到一个漂亮的公园。古树参天,花草摇曳,乌木兀立,渠水脉脉,喷泉前留影的人很多,我在伏龙观前照了几张像,就与家人随一讲解员匆匆直奔江边。
终于见到了离堆,见到了宝瓶口。绿水之上,青山幽幽,苍翠欲滴;岩石之下,满江碧绿,汩汩滔滔。这就是为川西平原注入生命之水的岷江,这就是历经2200余年而依然泽被后世的都江堰!我迅速找准角度,选好位置,与它留影,把它的上游下游岸上水中以最美角度与构图摄入手机内存。
随着导游的讲解,我放慢了拍照,才逐渐读懂它的历史,它的功用,它的厚重,我感到我的轻慢。
&&导游讲,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都太守李冰率其子与众人修建都江堰。这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四川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导游的介绍让我很是吃惊,我惊异发现李冰远不是我所知道的那一点点文史人物,而是一个太不简单的民族英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秦国时代,没有大型机械,没有炸药,要挖开宝瓶口的山体谈何容易?李冰创造性的想出了用火烧岩石再用水急浇使其内外受热不均引起炸裂的方式,耗时8年,终于开凿出一条宽20米深40米长80米的人工渠。精确的入水量和流速配置,洪水时多余水量及流沙的处理,河底安置的石马铁人的参照标志,枯水期河床淘沙清淤及堤岸修缮制度的建立等等,一切一切,太过完美。
&&& 我终于明白昨夜看到的江水为何那般咆哮而归顺,原来是人的意志神的意志和天的意志的一个协调与平衡,李冰,不愧是真正的大师!
&&&&&&&&&&&&&&&&&&&&&& &&&&&&&&&&&&&&&&&&&&&&&&&&&&&&&&& 四
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把都江堰与长城进行比较后对都江堰大加赞美是有道理的。在我看来,长城是冷兵器时代中华民族为抵御外来侵略而耗时长久用尽财力物力抛洒血肉生命而铸就的屏障,后来,它演化成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一种精神力量,成为一种图腾;而都江堰,自建立后至今,两千多年来一直默默流淌,把生命之水源源不断的注入川西大地,与长江黄河一道成为养育中华民族的乳汁,一同构成我们血脉相承的文化源头。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与他民族相处而形成的一种大围墙文化,是一种被动抵御,那么都江堰则是中华民族与大自然相处相时而动的一种主动出击。
我细细思量,李冰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敢于挑战,不怕困难,降龙伏虎,无所畏惧。
李冰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哲学的交融,道法自然的道家精髓与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在这里并存。不服输,不逞能;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天人合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就有这等远见,视野不凡,境界不凡!
李冰带给我们的更是一种宗教,让我们在神的旨意下止于至善。
太守为后人留下太多,也为西蜀官场建立起一种参照系。都江堰建立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于是有人断言,李冰一定对风水颇有研究,不然何以国泰民安?虎哥以为此言差矣!李冰率儿子及民众苦干巧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躬亲垂范,赢得了民心;而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两千多年来,灌县历代很多有为官吏,以李冰为楷模,领受神的谕旨,年年组织官民对都江堰工程及相关设施(如南桥)进行维护修缮乃至重建,并将其厚重的文化发扬光大。所以说,今天的都江堰,是以李冰为代表的优秀的中国人两千多年来集体心血智慧的结晶,是有为、创新、务实的伟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与长城一样恒久的丰碑!
李冰没听说过几个代表,但他代表了当时蜀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先进儒道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了西蜀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李冰也没听说过某某发展观,但他的天才设计,人与自然、城镇与乡村和谐发展,不截流,不抽干,水行水路,人走人道。细想来李冰太守他只是秦国一命官,心系人民,虚怀若谷,科学规划,系统安排,调动全体人民智慧力量,顺天顺水顺地,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宏大气魄可歌可泣,光耀日月!
同样是这块沃土养育的后人,可有人要么不懂装懂,要么明知不行而强为,缺少战略高度,缺少哲学思想,好大喜功,种下苦果。同样是在这西蜀土地上,当今无处不飞花之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人,一边承受先祖荫蔽隆恩,一边又扶持羽翼,培植族系,蚕食鲸吞,欲撼大厦,不可一世;待圣人一出而轰然倾覆,比之李冰,相去甚远矣!
拜水都江堰,想得最多的还是道,而道的最高境界则是止于至善,但我们做的太差了!想想三门峡水电站带给渭河的淤泥与洪患,想想三峡大坝悬在几亿中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心痛隐隐。不是虎哥杞人忧天,而是很多错误不去纠正不行,用新的错误去掩盖更不行!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先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新时代青年有能力运用传统智慧并加以创新,以卓越为核心要义以臻至高境界,去顺应自然,去改造自然,去接受挑战,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源: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中学&&编辑:冯超&&&&
COPYRIGHT 2005 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中学&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中学和联合设计制作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稻香路239号&备案序号:蜀ICP备号&邮政编码:637000
Email:&联系电话:(办公室)【历史源流】都江堰市的地名由来发展史
【历史源流】都江堰市的地名由来发展史
【历史源流】都江堰市的地名由来发展史
地名文化网
都江堰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因灌江得名。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又增置清城县。唐代两县分别改名为导江县和青城县,元合并为灌州,明降州置灌县。1988年,撤销灌县设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4年,获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城区靠近都江堰渠首,分布着许多文物古迹和传统名居,有二王庙、安澜索桥、城隍庙、伏龙观、灵岩寺、千佛塔等重点文物。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热门微信号
最新微信号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在哪里可以看? 在线看的,最...
的评价是什么? ">鲁迅对<>的评价是什么?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没有当过太子。整个康熙朝只有康熙...
孙策与周瑜同年,都是少年英雄;大乔与小乔这对姊妹花同是江东国色。...
  耿弇(yǎn)(3年-58年),字伯昭,汉族,挟风茂陵(今陕...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修建背景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斯大林格勒战役(俄语:Ст...
历史排行榜[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寒来暑往 四季更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