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教务处和叶绍均有哪些相同之处

沈从文和鲁迅的隔u
字体产生的误会
沈从文和鲁迅的矛盾,和丁玲很有关系,该事由来要从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三人的友谊说起。
当时,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都是没名气的穷青年,三人认识后,性情相投,志向一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沈从文因为投稿屡被报刊拒绝,有时甚至连退稿也得不到,十分绝望。他气上来,总是把文章扔到地上去。胡也频就悄悄把这些文章重新收好,四处跑着去找发表的地方,其实他自己的也一样没人要。
有一次,胡也频通过关系,居然把沈从文一篇文章发表在周作人主编的刊物上,档次应该说是很高的。刊物印出来后,胡也频拿起就跑,去向沈从文报喜。当沈从文从目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感动地抱住胡也频哭了。
胡也频和沈从文的字体十分相似,都是细细小小像蚊虫一般。这还不算,他们还喜欢用同样的稿纸和硬笔头,书写方式也一样,都是不按稿纸的固定线路,只管密密麻麻写得满满当当。编辑们很难把他们区分开,一些杂志的编辑部往往把二人视为一人,把&也频&当做沈从文的另一个笔名。
更有趣的是,丁玲开始写小说后,所用的字体、书写的方式也和二人一模一样,也是细如蚊虫的字体,密密麻麻地写满稿纸。丁玲的《在黑暗中》写出来后,拿给《小说月报》的编辑叶绍均看。叶绍均看后说,这篇小说不是胡也频的,就是沈从文的。
就是这种字体的相像,造成了沈从文和鲁迅的隔阂。
1925年,丁玲在北京的日子一天难似一天,终于连吃饭也成了问题。她给鲁迅等人写信求助,信中说,一个女子在现在的社会中,是怎样难于活下去,她碰了很多钉子,还是没有出路。她请求鲁迅给她想办法找个吃饭的地方,即便是到印刷厂去做印刷工人也可以。
鲁迅收到了这封署名&丁玲&的信。
本来,鲁迅是很帮助年轻人的,也常收留无路可走的年轻人,住在自己家里,家中的寄住者一批一批,几乎没中断过。而由他介绍,走上文学之路的青年更是不在少数。特别是女青年,在那个年代走出家门本就十分不易,所以鲁迅更是有求必应,尽力帮助。
但是有一次,北大学生欧阳蓝利用鲁迅这种热情,给自己取了个女性的名字,写信请求鲁迅帮忙推荐稿子。鲁迅上了当,十分恼火。
从此,对自称为女性的求助信,鲁迅总是十分谨慎的。因此当他接到丁玲的信后,就把信拿给孙伏园等人,打听一下是否真有其人。周作人对这个字体觉得十分眼熟,因为他见过沈从文的稿子,就猜测可能是沈从文的。因为有欧阳蓝的例子,鲁迅几乎没仔细核实,就认定这是沈从文的恶意所为。
隔阂越来越深
丁玲久等来信没有回音,十分苦恼。当时胡也频正追求丁玲,见她着急,便决定亲自到鲁迅家里问一问。到了门口,递了片子,特意在上面注明自己是丁玲女士的弟弟(胡比丁年龄小)。结果就听到鲁迅在里面有些生气地大声说:&说我不在家!&胡也频吃了闭门羹,怏怏而回。
鲁迅也很生气,对朋友说,近来出了个沈从文,取了女人名字给我写信,又叫人扮成是这莫须有的女子的弟弟,或许想让我相信真有一个&丁玲&吧!
不久,丁玲走投无路,回故乡去了。而沈从文还什么都不知道呢!
当时沈从文时常使用一个笔名叫&休芸芸&,知道他这个笔名的人很多。丁玲和胡也频对他的昵称就是&休&。
1925年7月,《国语周刊》发了沈从文一篇文章,署名是&沈从文&。鲁迅用十分不屑的口气写信给钱玄同,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其中的&各种玩意儿&暗指他化名为&丁玲&向他求助。可见,鲁迅对沈从文的误解是很深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沈从文后来也终于知道了这些事。鲁迅尖刻的嘲笑,不仅让他感到委屈,自尊心更是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后来,鲁迅终于明白了真相,知道真有丁玲这个人。不过,虽然两人都知道是一场误会,但他们彼此自尊心都太强,都不肯主动表示和解。况且隔阂毕竟是已经有了,这种芥蒂并不是那么容易消除。
除此之外,两个人在文学观上的分歧,使他们有过几次不大不小的笔墨论争。
沈从文写了《文学者的态度》,鲁迅写了《&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两人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引发了京、沪之争。再后来,林语堂和鲁迅展开关于小品文的争论。沈从文发表了《谈谈上海的刊物》,对论战双方都进行了批评。这篇文章引来了鲁迅的《七论&文人相轻&&&两伤》,对沈从文的意见进行了批评。
在文艺观上,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1930年代最有影响的两派文学观,双方在文学上分别达到了两种很高的境界:鲁迅的现实力度,沈从文的艺术纯度,各自都有很高的造诣。
就这样从不同的艺术道路到达了同样艺术高度的两个人,却始终没有见过面,没有交往过,实在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不过,鲁迅和沈从文尽管彼此有着分歧,却并没有妨碍他们对彼此的欣赏。鲁迅逝世后,沈从文写了《学鲁迅》,充分肯定了鲁迅的贡献,鲁迅的逝世使他感到了失去一个时代最有力量的人的悲哀。同样,鲁迅对沈从文的文学才华,也曾给予充分的肯定。
(责任编辑:jpc)
本刊编辑部
周海婴 高晓春
赞助商链接
每日重点推荐
字体产生的误会 沈从文和鲁迅的矛盾,和丁玲很有关系,该事由来要从沈从文和胡也频、...
村上春树 施小炜
视野编辑部
赞助商链接
一周热点文章
点击:1335
点击:1033
点击:1030
乐读随机推荐
魏邦良【】
何庆国【】
张海迪【】
《城市快报》【】
张小娴【】
在线阅读专题&&&沈从文与京派文人的魅力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450字 数:460000印刷时间:日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9所属分类:&&
本商品暂无详情。什么仇什么怨让鲁迅与沈从文老死不相往来?
作者:野史正说 微信公众号
鲁迅与沈从文同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曾经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学大师却有着深深的隔阂,他们从来没有会过一次面,甚至连一次直接的通信都不曾有过。有人说造成他们之间隔阂的原因是两人政治观、文学观的不同,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这些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当年鲁迅与沈从文交恶的直接起因却是缘于一场误会。字体产生的误会沈从文和鲁迅的矛盾,和丁玲很有关系,该事由来要从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三人的友谊说起。当时,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都是没名气的穷青年,三人认识后,性情相投,志向一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沈从文因为投稿屡被报刊拒绝,有时甚至连退稿也得不到,十分绝望。他气上来,总是把文章扔到地上去。胡也频就悄悄把这些文章重新收好,四处跑着去找发表的地方,其实他自己的也一样没人要。有一次,胡也频通过关系,居然把沈从文一篇文章发表在周作人主编的刊物上,档次应该说是很高的。刊物印出来后,胡也频拿起就跑,去向沈从文报喜。当沈从文从目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感动地抱住胡也频哭了。胡也频和沈从文的字体十分相似,都是细细小小像蚊虫一般。这还不算,他们还喜欢用同样的稿纸和硬笔头,书写方式也一样,都是不按稿纸的固定线路,只管密密麻麻写得满满当当。编辑们很难把他们区分开,一些杂志的编辑部往往把二人视为一人,把“也频”当做沈从文的另一个笔名。更有趣的是,丁玲开始写小说后,所用的字体、书写的方式也和二人一模一样,也是细如蚊虫的字体,密密麻麻地写满稿纸。丁玲的《在黑暗中》写出来后,拿给《小说月报》的编辑叶绍均看。叶绍均看后说,这篇小说不是胡也频的,就是沈从文的。就是这种字体的相像,造成了沈从文和鲁迅的隔阂。1925年,丁玲在北京的日子一天难似一天,终于连吃饭也成了问题。她给鲁迅等人写信求助,信中说,一个女子在现在的社会中,是怎样难于活下去,她碰了很多钉子,还是没有出路。她请求鲁迅给她想办法找个吃饭的地方,即便是到印刷厂去做印刷工人也可以。鲁迅收到了这封署名“丁玲”的信本来,鲁迅是很帮助年轻人的,也常收留无路可走的年轻人,住在自己家里,家中的寄住者一批一批,几乎没中断过。而由他介绍,走上文学之路的青年更是不在少数。特别是女青年,在那个年代走出家门本就十分不易,所以鲁迅更是有求必应,尽力帮助。但是有一次,北大学生欧阳蓝利用鲁迅这种热情,给自己取了个女性的名字,写信请求鲁迅帮忙推荐稿子。鲁迅上了当,十分恼火。从此,对自称为女性的求助信,鲁迅总是十分谨慎的。因此当他接到丁玲的信后,就把信拿给孙伏园等人,打听一下是否真有其人。周作人对这个字体觉得十分眼熟,因为他见过沈从文的稿子,就猜测可能是沈从文的。因为有欧阳蓝的例子,鲁迅几乎没仔细核实,就认定这是沈从文的恶意所为。隔阂越来越深丁玲久等来信没有回音,十分苦恼。当时胡也频正追求丁玲,见她着急,便决定亲自到鲁迅家里问一问。到了门口,递了片子,特意在上面注明自己是丁玲女士的弟弟(胡比丁年龄小)。结果就听到鲁迅在里面有些生气地大声说:“说我不在家!”胡也频吃了闭门羹,怏怏而回。鲁迅也很生气,对朋友说,近来出了个沈从文,取了女人名字给我写信,又叫人扮成是这莫须有的女子的弟弟,或许想让我相信真有一个“丁玲”吧!不久,丁玲走投无路,回故乡去了。而沈从文还什么都不知道呢!当时沈从文时常使用一个笔名叫“休芸芸”,知道他这个笔名的人很多。丁玲和胡也频对他的昵称就是“休”。1925年7月,《国语周刊》发了沈从文一篇文章,署名是“沈从文”。鲁迅用十分不屑的口气写信给钱玄同,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其中的“各种玩意儿”暗指他化名为“丁玲”向他求助。可见,鲁迅对沈从文的误解是很深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沈从文后来也终于知道了这些事。鲁迅尖刻的嘲笑,不仅让他感到委屈,自尊心更是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后来,鲁迅终于明白了真相,知道真有丁玲这个人。不过,虽然两人都知道是一场误会,但他们彼此自尊心都太强,都不肯主动表示和解。况且隔阂毕竟是已经有了,这种芥蒂并不是那么容易消除。两人在文学观上有过几次笔墨论争除此之外,两个人在文学观上的分歧,使他们有过几次不大不小的笔墨论争。沈从文写了《文学者的态度》,鲁迅写了《“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两人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引发了京、沪之争。再后来,林语堂和鲁迅展开关于小品文的争论。沈从文发表了《谈谈上海的刊物》,对论战双方都进行了批评。这篇文章引来了鲁迅的《七论“文人相轻”——两伤》,对沈从文的意见进行了批评。在文艺观上,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1930年代最有影响的两派文学观,双方在文学上分别达到了两种很高的境界:鲁迅的现实力度,沈从文的艺术纯度,各自都有很高的造诣。就这样从不同的艺术道路到达了同样艺术高度的两个人,却始终没有见过面,没有交往过,实在是一种历史的遗憾。不过,鲁迅和沈从文尽管彼此有着分歧,却并没有妨碍他们对彼此的欣赏。鲁迅逝世后,沈从文写了《学鲁迅》,充分肯定了鲁迅的贡献,鲁迅的逝世使他感到了失去一个时代最有力量的人的悲哀。同样,鲁迅对沈从文的文学才华,也曾给予充分的肯定。本文由“野史正说”整理发布,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个天才作家毁在一个男人手上,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精彩内容!
相关微信文章: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邮箱联系删除。当前位置: &
& 郁达夫小说
郁达夫小说
价格(元)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软精装
开本:大32开
版次:一版两印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其它
开本:其它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1版1印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其它
装订:平装
装订:硬精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其它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软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其它
开本:16开
装订:软精装
开本:16开
版次:第2版
装订:平装
开本:24cm开
装订:软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其它
装订:硬精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其它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其它
开本:32开
装订:其它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其它
开本:32开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其它
装订:硬精装
开本:大32开
......到页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该商品的库存为1件,您最多只能订购1件!
购物车共有3件商品,合计:63.00元
图书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 于无声处听惊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