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著作的《扬州名胜录》作者是谁?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

> 杂文当前位置:& > 杂文
历史名寺文峰寺沧桑历程
作者:不详
  文峰寺,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据《康熙扬州府志》卷十九“寺观”记载:“文峰寺,在城二里,官河南岸。明万历十年知府虞德晔建浮屠于此,住持僧真玉因建寺以文峰名,王世贞为之记。”《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二十八“寺观”记载:“文峰寺,官河南岸,明万历十年知府虞德晔建七级浮屠,并建寺。兵部侍郎王世贞为之记,则曰:僧镇存托钵维扬三年而塔成。大中丞邵公榜曰:文峰塔。”仅从以上记载看,明万历十年,知府虞德晔建塔,建塔的资财由镇存募化,而建寺的却是住持僧真玉。可以说,文峰寺的修建过程与文峰塔的修建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只是文峰塔名盛,寺因塔而成,加之王世贞为文峰塔作记,故留存下来的文字多为塔的叙述。  王世贞《文峰塔记》记录了修建文峰塔的过程,说镇存曾“为僧少林寺从师披剃,命名曰镇存,托钵维扬,至南关之外福田庵结夏,有感于阿育王事,发希有想,拟创宝塔……”镇存俗姓杨,名天祥,出家嵩山少林寺,托钵云游扬州,并想创建宝塔。当时的扬州按察御使邵公“闻而嘉之,给帖化募。”镇存文武双全,文则“儒生所不及也。”武则“超出流辈远甚。”为了修建宝塔,他演习武艺,募化资财。扬州多“名商贾客”,见镇存“距跃曲踊技击剑舞之状……而骇焉,争出其资以佐木石砖甓之费,可三千金。不三载,而塔成。”塔建成后,御使邵公即题名“文峰塔”。“盖取于堪舆家言:为一方科甲助也。”其意为文风昌盛、文脉顺达。文峰塔的建成将文化、宗教、民俗合而为一,在扬州具有观赏性和标志性的双重意义。清康熙七年六月(公元日),山东郯城发生了有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8.5级,波及扬州,文峰塔塔尖倾倒坠地。次年天都闵象南捐资修葺,得良材一株,将塔尖增高一丈五尺。 塔尖合“大放毫光,万缕千丝,盘旋而上,如孤峰耸秀,矗入云霄,水陆之人皆仰瞻惊叹。”其实,在文峰塔建成后的明天启三年(公元日),扬州也曾发生过6级地震,震中即在扬州。《明实录》亦记载:“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文峰塔虽经历了严重的地震灾害,仍巍然耸立。至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三下扬州与清军激战。文峰寺地处险要,遭遇兵火,文峰塔木质结构全部毁损,只余砖构塔身。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文峰塔均未修复。清代诗人范当世曾作《过扬州废塔》诗:“世界华严日,其如蹇陋何?”阮思霖也作《寒塔》诗:“吾乡更有伤怀处,旧寺销沉劫火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文峰寺历经战火的衰败景象。  民国初年,青权、宗仰、峰屏、寂山等发起重修文峰塔,奔走募化,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文峰塔合尖,十二年(公元1923年)落成,计用银币三万二千八百余元。现今文峰塔北门东壁上,嵌有扬州文化名人陈含光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撰书的《新文峰塔记》石刻,各面壁上还嵌有重修发起人、捐助人姓名及收支项目等内容的碑记。其时,扬州学者徐谦芳写道:“今扬州南有文峰塔,经僧募修,焕然一新。”表达了欣喜之情。直到1949年前后,尚有德林法师住持文峰寺,讲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弘扬佛法。  文峰塔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塔身青砖青瓦,下为砖石须弥座,底层回廊围绕,二至七层为挑廊做法,塔顶为八角攒尖屋顶,通高44.75米。远处眺望,文峰塔既玲珑又雄伟,体现了中国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艺,是目前扬州市所有寺院中唯一的一座古塔。登临塔顶,有“云来衣一拂,天近首难搔”的爽朗之感。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亦赞叹:“危楼切太空,尘埃俯冥蒙。”每当朝阳升起,文峰塔影倒映在古运河的水面之上,恰似笔蘸砚池。清代诗人李豫“九峰砚池塔作笔”,郝壁“拔地浮屠蘸水涯”等诗句,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绮丽景观。  文峰塔下为文峰寺,寺门朝西,面临运河。这里古称三湾子,运河进入扬州这一地段,有三湾以蓄水势,人称“三湾抵一坝”。文峰塔建在这里,自然成为进入扬州的显著标志。而塔上的灯龛,亦起到了航标的作用。由明及清,粮船盐艘皆由塔下经过,帆樯林立,盛极一时。自此,这里便改称宝塔湾。现今,文峰寺的门前尚立有碑石,上书“古运河”三字,以记录历史盛况。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二、四、六次东渡,都是由此解缆入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巡,也从这里经过,李豫写《文峰塔》有“康乾南幸六龙出”诗句便是佐证。清李斗《扬州名胜录》卷二亦有记载:“自塔湾河道至馆驿前,南岸有洋子桥、文峰塔……南巡多由塔湾船桥渡至北岸御道。”古老的运河,为文峰寺增添了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厚重。  1957年9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对文峰塔进行修整,并重建了塔院廊房。1961年5月再次修整文峰塔,将塔围木栏改为混凝土石栏,致使古塔风貌受损。1962年,文峰塔因两次修整改变了文物结构,由省级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12月,文峰寺交由扬州市园林部门管理修缮,1980年10月辟为文峰公园。1996年,文峰塔经扬州大学抗震勘查测试,虽发现多处隐患但总体抗震性能仍令人乐观。2001年,文峰寺批准为对外开放佛教寺院,并于同年7月12日正式开放。自2002年7月始至2003年1月,文峰塔经过五个月的大规模修建,较正塔身,撤除所有的水泥构件,恢复木结构原貌,新增了佛像。至此,文峰塔始复旧观,还原了历史本色。至日,文峰塔重新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与日,扬州市人民政府两次作出会议纪要,同意将扬州第五中学内原万寿寺天王殿、藏经楼、戒台等古迹撤卸移迁至文峰寺修复,实行异地保护。万寿寺始建于唐代,初名东隐庵。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重建,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寺僧性括募化改创丛林,更名为万寿寺。因寺内存有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尊胜陀罗尼经》石幢,故又名戒幢寺。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万寿寺毁于兵火,后历经十多年的修整,寺景日渐兴旺。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寂山入京迎请全藏经乘,得《大藏经》一部计7000余卷,至1992年遇火全部被毁。1949年,扬州师范学校迁入万寿寺。1952年,僧人陆续离寺,佛事渐衰。上世纪七十年代,万寿寺遭遇火灾,建筑损毁严重,一时凋零。  日,天王殿在文峰寺奠基,标志着文峰寺和万寿寺合二而一工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此次重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有基础上征地共计30亩,修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等一批建筑。天王殿将按扬州天王殿传统样式,建成明代风格封檐硬山、全木结构的大殿,并与大雄宝殿、戒台、藏经楼同处一条中轴线,相对文峰塔顾盼生辉,文峰寺也由此将历史拉得更加久远。  目前,文峰寺已修建了天王殿、钟鼓楼、以及在建的大雄宝殿、僧寮等。天王殿、大雄宝殿的修建得到了台湾人翁文钟、陈美娜夫妇的捐助。钟鼓楼得到了上海人陈联军、董玲夫妇的捐助。文峰寺的再建过程中,亦得到了大F寺的诸多支持。最有特色的是,大雄宝殿建成后将供奉万尊佛像,并有400多平米的地下建筑设施,具备了讲经说法、文化展示等综合使用功能。  文峰寺的二期工程还将括地70亩,修建、藏经楼、安养院、居士精舍、多功能讲堂以及综合办公楼等一批建筑。沿古塔街将修建法物流通一条街以及素斋馆,紧邻古运河修建鉴真东渡文化广场。届时,文峰寺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园林式的,集礼佛、观光、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宗教活动场所,并为古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自2002年8月能度法师住持文峰寺以来,文峰寺开展了诸多的宗教活动,请鉴真学院法师开办居士培训班启蒙开示,从2010年5月开始每年举办一至两次大型讲经法会:每月还举行一次开示活动,邀请到来自香港大学净因法师、上海真如寺妙灵长老、台湾的海涛法师等高僧大德来寺院作佛学讲座,取得了很好社会反响;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僧众素质建设、加强道德教育,加强道风和学风的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经常性地开展中医义诊活动,扶贫帮困、治病救人。自2007年起,文峰寺不再收取门票,完全对外开放。2008年,文峰寺成立了慈善功德会,与社区联合救助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2013年在文峰寺慈善功德会的基础上申报成立了苏北地区第一家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扬州文峰慈善基金会。此间,还陆续举办了十届福慧夏令营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提升道德品质。举办了各类文化事业活动。适合高压人群参加“正念减压”禅修营;其间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高僧及法师进行专题讲座及佛学开示,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启迪开发青少年的智慧;适合父母和小孩共同参加的“亲子禅修营”;适合大学生参加的“青年成长营”等等;组织大型活动,例如中秋拜月活动,与扬州广电总台联合全国十多家媒体,联合举办了四届“盛世钟鸣祈福五洲”活动等。文峰寺将致力于从小到老的服务,人间佛教的道场,凸显文化、教育、慈善、修持四个方面的寺院特色。  古老运河水,灵秀文峰寺。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文峰寺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并成为古运河畔的一处庄严佛刹与亮丽景观。如今的文峰寺作为一个开放的宗教场所,传播文化的殿堂,服务社会的驿站,长期以来坚持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相关政策,响应国家号召,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秉持着佛教“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精神理念,以“建立人间净土,构建和谐社会”为寺院诸多活动的宗旨,开展了众多深入民众、走进社区,能确实解决百姓生活问题的公益、慈善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我寺僧众和广大的护法居士将以此为新的工作起点,一如既往继续不断地努力,争取为文明扬州、创新扬州、幸福扬州的辉煌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线招聘虽然帮助很多人找到了工作,但是虚假信息却从来没有断过。[]
5月23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在宁开幕[]
我们人民共和国的航船正在破浪前进……[]
& & & 正文
细说历史上的扬州震情 本市范围内发生破坏性地震3次
【字号:&&】【】
  此时此刻,扬州历史上关于地震那些事儿,更令人关注。经过广泛的查阅史料和走访专家学者,记者发现其实扬州是一块相对平静安全的土地,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也就是明天启年间发生的6级地震。然而史前1000万年捺山火山喷发,却是一次极为壮烈的地质运动,可是那时还没有人类,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痛苦的记忆了。
  我市位于扬子准地台苏北凹陷区内,北部属建湖隆起,南部为通扬隆起,中部是东台凹陷,地质构造复杂。市地震局副局长李凤如告诉记者,扬州属于地震频度不高、强度中等的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破坏性地震。最大的地震为日,发生在扬州江都间的6级地震,这也是有史记载以来江苏陆地上仅有的两次6级地震中的一次。据历史资料统计,公元600年1949年以前,境内共发生有感地震54次,4级以上9次。
  1970年以前地震
  本市范围内
  发生破坏性地震3次
  1.公元624年2月10日下午(明天启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申时三刻)
  震中位置:扬州南
  震中强度:Ⅷ 震级(6.0)
  地震情况:“扬州……等处同日地震。扬州倒卸城垣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天启实录卷3)
  2.公元676年6月11日(清康熙十五年五月朔)
  震中位置:扬州
  震中烈度:Ⅵ 震级 四又四分之三级
  地震情况:“扬州法净寺即古大明寺……在县北五里。又名西寺,枕蜀冈上……殿后万佛楼五楹……江北地震。楼倾”(清李斗《扬州名胜录》卷4)。
  3.公元712年12月22日23―01时(清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震中位置:仪征 震级(五又四分之一级)
  地震情况:仪征十一月份共发生二十余次有感地震,这是最大的一次地震,波及范围达22500平方公里(康熙《仪真县志》卷)
  发生四又四分之三级
  地震6次
  1.公元日夜(明嘉靖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震中位置:宝应
  震中强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冬至夜大震,湖水沸腾(隆庆《宝应县志》卷10)
  2.公元日夜(明万历十三年十月初六日)
  震中位置:高邮南
  震级:(四又二分之一级)
  地震情况:扬州府、泰州、宝应、仪征均感地震,波及范围约6800平方公里。
  3.公元日19―21时(清道光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震中位置:泰州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泰州……地忽浮动,楼势随地旋转欲仆。有大声起楼后,如摧巨木非高墙。众大惊,余函挈彭儿出。家人争趋出。面相观如土色,然顷刻即还。(清夏莹《退庵笔记》卷6)
  4.公元日(清道光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
  震中位置:靖江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靖江初更夜大震(咸丰《靖江县志稿》卷2)
  5.公元日10时10分(清宣统元年九月初八日)
  震中位置:仪征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仪征九月地震有声,自西北而东如裂帛
  6.公元日04时54分34秒
  震中位置:扬州西南
  震级:(4 1/4)
  地震情况:国庆日,京、镇、无锡、扬州各处晨4时许,均发生地震,居民桌上轻质物体有疾震倒落者。尤以扬州震动更甚。屋瓦窗棂振振有声,橱搭门环亦铿铿作响。墙屋摇动有欲倾之势,人从梦中震醒,觉如卧舟中,似坐汽车经过不平之路。距离十分钟,又微震动。波及最远达110公里。
  文峰塔倾
  外地波及扬州市的主要地震
  1.公元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山东莒县、郊城8.5级地震。扬州府志记载:“戌时,地震有声。河决高邮州清水潭,环城水高二丈,漂溺人,死者数万……”“扬州城南有七级浮图,文峰塔万历时所造。汹然地动,塔若摇笔,顶坠于地,诸佛露出,风雨披离”。靖江县志记载:“夜地震,屋瓦皆动,是时同日地震,凡七省,方五千余里,有摧城陷屋崩山裂地,甚至有市镇尽损,靡有孑遗者”。
  2.日,黄海6 3/4级地震,“江都,甘泉房屋倾斜”。“忽闻地震之声,由南向北其势甚猛,门窗等处碰轧有声,所卧之床势若掀起”。
  3.日,镇江5 1/4级地震,“忽地震动,教场老龙泉茶社及城外某行,屋墙同时倒塌。”“扬州城中地震,屋瓦均响琅琅。行道之人有倾跌者。”
  4.日黄海6 1/2级及6 1/4级地震“墙坍壁塌者多处,并闻茭菱湖波浪震荡,泊舟之颠覆。
  5.日,震中位置:盐城北宋庄,震级:4.6级,震中烈度:Ⅵ,震源深度:18公里.地震情况:Ⅴ度区范围东到兴化县老圩,西到高邮县临泽,北到盐城县学富,南到兴化县西鲍一带,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室内熟睡的人多数被惊醒,惊跑出屋外,室外站立者大多数有感,民用烟囱多数掉烟囱尖或掉几块砖,少数倒塌,少数砖木结构房屋门窗附近墙体产生裂缝。旧房屋有的倒山墙尖或屋顶椽子下滑,造成部分塌顶以及檐瓦下滑等。
  “扬州以东”
  网友“老马”关于地震的记忆
  一九七六年是个很特殊的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去世,“四人帮”垮台,唐山大地震,这些都被载入史册,难以忘记,然而让我们扬州人同样难以忘记的,还有那年“扬州以东地区”的那一场“大地震”。
  那是唐山大地震以后,广播上,报纸上天天报道着唐山抗震救灾的消息,虽然那时没有电视,看不到具体灾区的惨象,也不知伤亡人数(伤亡人数三年后才公布),但人们从一篇篇报道中可以知道唐山地震重大损失,从而感到地震的可怕。
  地震的先兆是什么:“河水起泡泡,老鼠往外跑。”地震发生后如何逃生?一段段的顺口溜,要求男女老少都要背诵,这种紧张的学习,严格的要求使得本来因唐山地震就心有余悸的老百姓私下在议论:“是不是我们这里也要地震?”
  果然不久,就有上级指示:扬州地区可能要发生地震。要求各家各户做好防震工作,搭防震棚、储备干粮和饮用水;各生产大队要备好警报器、铜锣;民兵组织要建抢险突击队;生产队的大广播,社员家的小广播不断播送着有关地震的消息。这一下大家惊慌起来了,有关地震恐怖的传闻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乱了套。农村农民不种地,稻子熟在田间也无人收,镇上的家禽市场,一元可买两只鸡、两只鸭、一只鹅(那时肉七角四一斤)。
  可怕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八月二十二日(差不多就那天吧)深夜,凄厉的警报声划破了深夜的寂静,紧急着响起“哐!哐!哐!”的锣声,这边连着那边,响成一片。几乎同时大广播、小广播响起:“各家各户注意,扬州以东至海安一线,即将发生地震”一遍一遍的广播一阵阵的警报犹如一枚枚烟弹,一下子炸破了宁静的夜。只一瞬间,整个世界都沸腾了。记得当时我一家正在地震棚睡着,听到警报声我立即抱起才一周多的女儿,用布带把她绑在后背,双手紧紧地抓住地震棚的柱子,等待地震的来临。那一刻心里要多紧张就有多紧张。抓着抓着过了好长时间仍不见地震,于是就松下手,放下孩子坐下来,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一直到天亮地都没震,第二天也没震,第二年也没震。
  其实一直到今天也没震,据说那次警报带来的惊慌还吓死了人,“地震预报”带来的损失恐怕也不小,那恐慌在扬州人心中潜伏了多年。两年后,我在扬州上大学,有一天夜里下大雨,宿舍前有个砖头堆突然间倒了下来,“哗啦”一声,不知谁叫了一声:“地震了!”睡梦中的学生乱作一团,二楼的不少同学慌乱中来不及下楼梯,就从二楼跳下,幸好下面是泥土,未受重伤。就这样,第二天大早,学校卫生所门前还是排成长队。
  哎,地震这现象,到现在人们都无法预报,一九七六年扬州以东的那场“地震预报”一直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作者:&&编辑:中江网编辑&&
因为张柏芝而备受关注的张柏芝妈妈,本...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代文学著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