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墓葬国以什么名义进行征战

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27个主要诸侯国
历史档案揭秘佚名
春秋确实有几百个小国,但具体多少,估计永远是一个谜。非常遗憾的是,哪些国家本来都有各自的历史记载,但是,只有鲁国的记载保存下来了,也就是“春秋”。如此的结果,估计是鲁国历史是孔子写的,至少他参与写了,而中国的历史基本是儒教写的,所以,孔子这个儒教祖师爷的东西才能保存,并且被扩张,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历史则被忽视,直到彻底消失。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战国诸侯国(资料图 图源网络)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秦、楚、齐、燕、赵、魏、韩。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它们是:1、鲁国都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鲁国也是孔子的故乡。2、巴国在中国先秦时期位处中原西南面的一个国家。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灭于战国秦惠王时期。3、蔡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前447年灭于楚国。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4、陈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妫姓。舜后裔,建国君主陈胡公妫满。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灭于楚国。公元前479年,楚灭陈。5、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普通话拼音读作mǐ),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传说楚先人祝融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湖北省内,也是楚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当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6、曹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后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曹。7、邓国在现在的河南邓州。子姓。建于商朝武丁王时期,春秋时为楚国所灭。邓国灭国后,其国后人以国名为姓,是为邓姓。8、代国是中国古代历史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最早为周代分封的诸侯国,故地为今河北蔚县,始封之君不详。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公元前458年,赵襄子出使代国,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赴宴。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后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赵公子嘉逃往代,并自立为王,6年后被灭。9、霍国是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候国家,位于现代的山西霍州一带,周武王时,封叔处于霍,是为霍叔,此即霍国之始,管蔡之乱后,霍叔被废为平民,但霍国仍被保留下来由霍叔之子继位,一直到春秋时代,前661年被晋国所灭。10、江国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始祖玄仲为伯益之子,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其子启即位后封玄仲于江地(今湖北江陵),公元前623年,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11、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晋文公重耳(资料图 图源网络)12、莒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己姓,建国于前1046年,建国君主是己兹舆期。公元前481年,莒郊公亡国。13、蓼国位置在河南固始县东北,都城为现安徽霍邱城关附近。(蓼①古蓼国之都。在今河南唐河县南。蓼为已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改称湖阳。汉置湖阳县,属南阳郡。郡该地后世有湖阳城。②古蓼国之都。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蓼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或说为姬姓国,高阳氏才子庭坚的后裔。14、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15、杞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姒姓。禹后裔,建国君主杞东楼公。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杞县,灭于楚国。公元前445年,楚灭杞。杞国实在太小,连史书对杞国也不愿多提。16、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东夷的一支,嬴姓,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请参看秦统一中国之战。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17、权国在现在的楚国附近。建于商朝武丁王时期,春秋时为楚国所灭。权国亡国后。楚文王设县于权国。命权国国君管理。18、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19、滕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前1046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践所灭。20、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无锡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21、小邾国(又名小邾娄国、郳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颜姓。战国初年灭亡。22、许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男爵爵位,国君为姜姓,建国君主是许文叔,姜结亡国。23、越国亦称于越和文郎,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也可能是越南历史上真正建立的一个王国,国君为雒(也写作骆)姓。相传为远祖崇缆(雒龙君)的后裔。建都会稽,辖地大致为现在中国浙江省的绍兴附近,而势力范围曾经还达到现在中国山东省和越南北部,灭于楚国。公元前334年,楚国攻灭越国,之后其王族后裔分散于现在中国南部与越南北部一带,各自分而治之。24、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25、鄫国(缯国)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20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26、郑国周代的诸侯国之一,原址在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后迁至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27、邾国(又名邾娄国、邹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曹姓。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官方微信号:ruxue_qq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责任编辑:weiwei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春秋战国是一个割据征战的时期,也是我国一次历史大变革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1分)“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2分)(2)如图,下图是《战国七雄示意图》,回答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4分)A:
(3)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是
时期发生的
变法?这次变法还有哪些内容,请补充完整?这次变法有何影响?(7分)(4)你认为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春秋战国是一个割据征战的时期,也是我国一次历史大变革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1分)“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2分)(2)如图,下图是《战国七雄示意图》,回答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4分)A:
(3)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是
时期发生的
变法?这次变法还有哪些内容,请补充完整?这次变法有何影响?(7分)(4)你认为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春秋战国是一个割据征战的时期,也是我国一次历史大变革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1分)“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2分)(2)如图,下图是《战国七雄示意图》,回答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4分)A:
(3)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是
时期发生的
变法?这次变法还有哪些内容,请补充完整?这次变法有何影响?(7分)(4)你认为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科目:最佳答案见解析解析
春秋战国是一个割据征战的时期,也是我国一次历史大变革的重要时期。材料一: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有关战国七雄最北燕最南楚最西秦最东齐。材料二说的是商鞅变法,秦国通过变法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由两个材料得知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重用人才(桓公用管仲,秦孝公用商鞅;管仲改革成就桓公首霸愿望;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既是春秋时期又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是①齐 ②燕 ③楚 ④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既是春秋时期又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是①齐&②燕&③楚&④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B试题分析:据题意,齐国在战国初期已被田氏所代,所以不是春秋时期的齐国,赵国是战国时期由三家分晋而来,不属于春秋时期,所以只有燕和楚既是春秋时期又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所以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2016届山东微山县付村一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既是春秋时期又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是(&& )①齐& ②燕& ③楚& ④赵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同步题
题型: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占有显著而醒目的一页,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出生在东周末年。当时东周已经开始衰败,有7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他们之间发生了历时几百年的“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征战,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在当时的分裂割据局面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后,秦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战国末年(秦始皇诞生)时,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已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基本条件。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亲政后,选拔了许多得力武将,对其它六个国施展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的策略,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最后一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即秦王朝,自号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方面废除了商周以来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宣布郡官职位不能继承,国家大事由皇帝亲自主持,重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官定期调动位置,以防他们建立势力范围;修建驰道、直道,连通首都与各郡。秦始皇所确立的这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政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外,秦始皇还推行了许多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措施。他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和文明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时期,改革后的小篆文字及隶书文字开始兴起,并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以后虽改朝换代,各地语言不同,发音各异,但统一的文字却把整个中华民族始终联系在一起。他所改制的方孔圆钱形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沿用了两千年之久。这位皇帝在公元前213年,为了推行新王朝制度,采纳了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工、兵、农书、法书、医书和秦朝史籍之外的各国史书和其它书籍,使全国各地纷纷燃起了烧书的烈火。焚书的第二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打击异端思想,借故将在咸阳的460余名读书人活埋,将其余的人全部流放到边远山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不仅将中华民族千余年文化发展的结晶付之一矩,更严重的恶果是扼杀了学术探讨的自由,中断了春秋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而且从此开了中国历代王朝大兴“文字狱”的先河。 在对外政策上,秦始皇开展对南方和中国所属其它地区的大规模征战。在南方征服了“百越”,在北方沉重打击了“匈奴”。为了阻止“匈奴”对北方边境的骚扰,秦始皇调拔大批人力物力,在燕、赵、秦原修筑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补,新筑,把北方长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巨大高墙,这就是代表中国悠久历史见证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死药,不惜数次花费巨万钱财,还将3000童男童女送去葬身海底,尸喂鱼鳖;为修自己一座陵墓,发70万刑徒,终年累月地去营造;修阿房宫、筑长城、击匈奴、戍边塞……这些都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人民在横征暴敛,苛捐重税和无休止的徭役下已无法生活下去。剌杀秦始皇的事多次发生,但都未成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公元前&209年,农民陈胜、吴广带领广大不堪忍受剥削的农民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很快就崩溃灭亡了。 秦始皇既是中国历史长河转折点上的&伟人,又是后人眼中的暴君。&&
——引自《中国文化网/中国概况/历史/中国皇帝》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秦始皇的主要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秦始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诸侯国中,既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是&&&&&&&①齐国 ②韩国 ③楚国 ④魏国 ⑤赵国&&&
[&&&& ]A.①③&&&&B.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④⑤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一、春秋战国各时期主要诸侯国国力排名  公元前770-740年:1.卫国,2.晋国,3.郑国,4.齐国,5.鲁国  公元前740-700年:1.郑国,2.楚国,3.齐国,4.鲁国,5.卫国  公元前700-650年:1.齐国,2.楚国,3.晋国,4.秦国,5.鲁国  公元前650-600年:1.晋国,2.楚国,3.秦国,4.宋国,5.齐国  公元前600-550年:1.楚国,2.晋国,3.齐国,4.秦国,5.宋国  公元前550-500年:1.晋国,2.吴国,3.楚国,4.齐国,5.秦国  公元前500-450年:1.越国,2.楚国,3.晋国,4.齐国,5.秦国  公元前450-400年:1.魏国,2.楚国,3.齐国,4.赵国,5.秦国  公元前400-350年:1.魏国,2.齐国,3.楚国,4.秦国,5.韩国  公元前350-300年:1.齐国,2.秦国,3.楚国,4.赵国,5.魏国  公元前300-250年:1.秦国,2.赵国,3.燕国,4.楚国,5.魏国  公元前250-221年:1.秦国,2.楚国,3.齐国,4.赵国,5.燕国  二、春秋战国各时期各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中的排名  公元前800-750年:1乌拉尔图王国,2亚述帝国, 3周王国,4古埃及第23王朝,5古埃及第22王朝,6巴比伦第九王朝,7库施王国,8卫国,9晋国,10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750-700年:1亚述帝国,2古埃及第25王朝,3乌拉尔图王国,4埃兰王国,5郑国,6周王国,7楚王国,8犹太王国,9推罗,10腓瑞吉亚  公元前700-650年:1亚述帝国,2米底王国,3齐国,4古埃及第25王朝,5乌拉尔图王国,6楚王国,7阿哥斯,8推罗,9埃兰王国,10晋国  公元前650-600年:1米底王国,2新巴比伦王国,3亚述帝国,4古埃及第26王朝,5晋国,6吕底亚,7楚王国,8科林斯,9库施王国,10迦尸国  公元前600-550年:1新巴比伦王国,2米底王国,3吕底亚,4古埃及第26王朝,5楚王国,6晋国,7拘萨罗国,8迦太基,9科林斯,10摩揭陀国  公元前550-500年:1波斯帝国,2迦太基,3晋国,4摩揭陀国,5拘萨罗国,6吴王国,7斯巴达,8楚王国,9麦罗埃王国,10古埃及第26王朝  公元前500-450年:1波斯帝国,2雅典,3斯巴达,4摩揭陀国,5叙拉古,6越王国,7迦太基,8楚王国,9麦罗埃王国,10维爱伊  公元前450-400年:1波斯帝国,2斯巴达,3雅典,4摩揭陀国,5魏国,6叙拉古,7迦太基,8罗马共和国,9楚王国,10底比斯  公元前400-350年:1波斯帝国,2摩揭陀国难陀王朝,3迦太基,4底比斯,5马其顿王国,6魏国,7齐国,8罗马共和国,9麦罗埃王国,10奥德里西亚王国  公元前350-300年:1亚历山大帝国,2孔雀帝国,3波斯帝国,4迦太基,5齐王国,6秦王国,7罗马共和国,8塞琉古王国,9托勒密王国,10埃托利亚同盟  公元前300-250年:1孔雀帝国,2塞琉古王国,3托勒密王国,4秦王国,5罗马共和国,6迦太基,7马其顿王国,8赵王国,9埃托利亚同盟,10伊庇鲁斯王国  公元前250-200年:1孔雀帝国,2秦帝国,3罗马共和国,4塞琉古王国,5托勒密王国,6安息帝国,7马其顿王国,8迦太基,9匈奴汗国,10亚该亚联盟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公元前770-740年:1.卫国,2.晋国,3.郑国,4.齐国,5.鲁国  卫国:在西周时代就一直被周天子任命为监察东方诸侯的方伯,是最重要的诸侯,控制着殷商故地,疆域很大。卫武公时期(公元前812-758年)国力达到全盛,他也是辅佐周平王平乱和东迁的主要功臣之一。不过这个时期已经是卫国最后的黄金时代了。  晋国:晋穆侯(公元前811-785年在位)、晋文侯(公元前780-746年在位)父子一直是周王室的忠实助手。晋穆侯多次亲自领兵协助周宣王抗击戎狄,晋文侯辅佐周平王平乱和东迁,最重要的一着是在公元前760年攻灭与周平王并立的周携王,巩固了周平王的地位。  郑国:郑武公(公元前771-744年在位)作为周王室近支,因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而得到大片赏地,并长期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借助在周王室中的特殊地位,不断为郑国谋取利益。先后吞并了郐国、虢国和胡国,使郑国成为中原核心地区的主要大国,为之后的郑庄公小霸搭好了表演的舞台。  齐国:齐国在西周时代也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诸侯国之一。但自齐哀公被周夷王烹杀之后,齐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潮期,直到齐前庄公漫长的在位时期(公元前795-731年),齐国逐渐恢复元气,为下一个强盛阶段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鲁国:由于周宣王干预鲁国君位继承而诱发的鲁国内乱,使鲁国元气大伤,直到鲁孝公、鲁惠公时期,国力有所恢复。作为周公旦后人建立的诸侯国,鲁国的地位最尊贵、文化最发达,在整个春秋时期一直保持很大的国际影响力。  这个时期的世界,亚述和乌拉尔图是一流强国;埃及并立的第22王朝和第23王朝、巴比伦第九王朝可算是准一流强国;卫国、晋国、东迁后的周王国与库施、以色列王国、大马士革王国、推罗同属于第二档次的强国。
  公元前740-700年:1.郑国,2.楚国,3.齐国,4.鲁国,5.卫国  郑国:郑庄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霸主,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上都很有策略,当然他最主要的历史作用是打碎了周王室的威权,揭开了诸侯自由争霸时代的序幕。但郑国的弱点在于缺乏战略纵深,且处于四面受敌之境,最终也只能达到“小霸”的层次。  楚国:东周初期,位于长江流域中游的楚国开始崛起成为一股新的重要力量。在楚武王(公元前740-689年在位)和楚文王(公元前689-675年在位)时期,兼并了长江中游和汉江中下游众多小国,并采用了每攻灭一国便将该国公族迁到楚国后方严加监管,同时在该地设县的策略,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后方腹地。这个时期楚国建立了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楚武王自称为“王”,以示对周天子主导的中原秩序的蔑视。  齐国:齐僖公时期(公元前731-698年),齐国国力继续上升,形成“小霸”局面,积极参与国际上的诸侯会盟,外交成就丰硕,但尚缺少军事上的标志性成果。  鲁国:鲁惠公时期(公元前768-723年),励精图治,国势大振,百姓悦服,基本上维持了鲁国作为东方大国的地位。  卫国:凭借西周时期和卫武公时期留下来的雄厚家底,卫国仍然在诸侯中保持强大的影响力,常常成为各国政治犯的庇护国。公元前719年,公子州吁弑卫桓公自立,揭开了卫国昏君与内乱交替出现模式的序幕。自此之后,卫国日益衰落,逐渐沦落为二流国家。  这个时期的世界,亚述帝国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埃及第25王朝、乌拉尔图、埃兰王国属于准一流的强国;郑国、楚国和周王国属于第二档次的强国,这一档次的强国还有犹太王国、推罗和腓瑞吉亚。
  关公战秦琼,何必  
  公元前700-650年:1.齐国,2.楚国,3.晋国,4.秦国,5.鲁国  齐国:公元前7世纪前期扮演霸主角色的是齐国,齐桓公(公元前685-643年在位)凭借自己的魄力和战略眼光确立了霸主地位。齐桓公采用“尊王攘夷”的策略,任用管仲等贤人,打着尊王的旗号,攻打山戎、狄人、楚国,救助华夏小国,并多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中原地区毫无争议的霸主。  楚国:楚成王时期(公元前672-626年)凭借楚武王和楚文王两代人积累的雄厚国力,开始北上中原争霸。楚国的崛起,也是华夏文明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扩展的标志,而楚国的优势,除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之外,还在于不受中原礼节的束缚,能够最大程度地以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晋国: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入主晋室,成为晋武公,重新统一晋国,结束了长达67年之久的晋与曲沃之间的缠斗。晋献公时期(公元前677-651年)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打下了一个霸业的根据地。不过这个时期晋国在外交上实行孤立主义,基本不参与中原盟会,国际影响力有限。  秦国:秦国经过近百年创业阶段的披荆斩棘之后,得以在陕西地区立足。到秦武公时期(前697-678年)进入快速成长期,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使秦国势力到达关中渭水流域。秦德公时期迁都雍城,保持向东进取的态势。  鲁国:鲁庄公时期(公元前693-662年),鲁国仍然保持东方重要大国的地位,在与霸主齐桓公的较量中并不落于下风。鲁庄公之后,随着三桓势力坐大,公室日趋式微,内部争权的纷争不断。  这个时期,齐国、晋国和楚国的人口均达到约100万。世界前三位的人口大国:亚述帝国在吞并埃及之后人口一度达到约700万,埃及第25王朝约400万,乌拉尔图王国约160万。  这个时期的世界,亚述帝国是唯一的一流强国;齐国与米底、埃及、乌拉尔图国力相近,属于准一流强国;楚国、埃兰王国、希腊城邦最强的阿哥斯、腓尼基城邦最强的推罗处于二流强国的位置。
  公元前650-600年:1.晋国,2.楚国,3.秦国,4.宋国,5.齐国  晋国:在公元前7世纪后期扮演中原霸主角色的是晋国,由晋文公(公元前636-628年在位)这个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杰出君主确立了霸主地位。与齐国一样,晋国也处于华夏文明核心区域的边缘地带,既能充分吸收华夏文明的先进成果,又有足够的延伸自己文明成果的空间。公元前632年,晋国与最大争霸对手楚国的主力军队在城濮交战,晋国获得大胜,以此奠定了在中原的霸业。  楚国:楚成王羞辱了企图成为中原盟主的宋襄公,但他遇到了一个更强大的对手,面对老谋深算的晋文公,楚国在城濮之战中遭遇惨败,暂时收回了逐鹿中原的野心。本世纪末期楚庄王继位之后,楚国势力再度回到中原。  秦国:秦穆公时期(公元前659-621年),秦国经过一百多年的东进运动之后,势力达到中原核心区域的西缘,最终受阻于强大的晋国。秦国转而重新把重心放在西部,征服了西戎12个国家,受周天子任命为西方诸侯的方伯。但秦国的文化仍明显落后于中原,野蛮的殉葬制度就是一例。  宋国:宋桓公时期(公元前681-651年),结束了宋国的内乱,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成为齐桓公霸业的最得力助手。宋襄公时期(公元前651-639年),由于平定齐桓公死后的齐国内乱而声名大噪,组织了几次诸侯会盟,一度有成为新霸主之势,但最终在盟会和战场上均完败于楚成王。这是宋国历史上惟一一次图霸,此后长期稳定于二流强国的行列。  齐国:齐国进入“后齐桓公时代”,齐桓公的子孙们展开了数十年的权力斗争,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内斗中,齐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下降,但以其雄厚的国力基础,仍然在这个时期的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郑、卫、宋国衰落之后,四强的格局基本形成,并延续了两百年。齐、楚、秦、晋四国分居中原核心区域的东、南、西、北方,各有一个稳固的后方腹地作为争霸的根基。四国的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不过由于晋楚两国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争霸斗争,使晋楚争霸成为此后的主旋律。  这个时期,晋国、楚国的人口均达到120-130万之间,齐国也超过100万。世界前三位的人口大国:米底约310万,埃及第26王朝约300万,新巴比伦约250万。亚述在灭亡之前,人口约为400万。  这个时期的世界,米底和新巴比伦这两个新崛起的大国属于一流强国,亚述在覆灭之前也无疑属于一流强国;复兴的古埃及第26王朝也是准一流的强国;晋国、楚国同吕底亚、希腊科林斯城邦属于第二档次的强国。
  公元前600-550年:1.楚国,2.晋国,3.齐国,4.秦国,5.宋国  楚国:楚国经过一百多年的积极扩张之后,终于首次坐上中原霸主的宝座。楚庄王在位时期(公元前613-591年),在中原地区构建了霸权体系。公元前597年,楚国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国主力,但在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中为晋国所击败,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晋楚两国综合国力不相上下,可谓棋逢对手。  晋国:与楚国相比,晋国的优势更加突出,因为其公族为周天子后裔,可谓根正苗红,与中原各国有文化认同,被视为正统;劣势则在于后方腹地不如楚国辽阔,而且更多地受制于中原的各种规则。这个时期晋楚两国的争霸斗争实际上互有胜负,邲之战、鄢陵之战都是双方主力决战的精彩战例。晋悼公(公元前573-558年在位)时期是自晋文公之后最强盛的一个时期,在此之后,晋国的公权基本被几个世袭贵族操纵和瓜分。  齐国:这个时期的齐国终于走出了频繁内斗的漩涡,国际影响力有所恢复。齐顷公、齐灵公先后企图挑战晋国的霸权,但分别在鞍之战(公元前589年)和平阴之战(公元前555年)中完败,不得不屈服于晋国的霸权之下。  秦国:这个时期秦国仍然受晋国压制而无法向中原发展,军事上也多次败于晋军,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战更是被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追击到泾河以西。但秦国仍然是关中及以西地区的霸主,秦公陵园区的宏伟气势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秦国的繁荣发达。  宋国:这个阶段宋国无论军事、人口、疆域都只能算是二流强国,但外交能力却在各国中首屈一指。华元、向戌都是出色的外交家,先后于公元前579年和前546年组织了两次弭兵大会,宋国成为国际和平中心。  公元前546年,14个主要诸侯国在中立国宋国举行了“弭兵会盟”,签订了多边和平协议,并规定了各方的责任,如晋楚两大霸权的仆从国要分别向对方朝贡等。会盟过后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这次通过国际和会与多边和平协议来确立国际和平秩序的努力,不愧为国际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从这次会盟可以看出各国的地位。晋国和楚国是一流强国,齐国和秦国是准一流强国,二流强国则包括宋国、鲁国、郑国、卫国、陈国、蔡国、许国、曹国八个国家。  这个时期,晋国和楚国的人口达到约150万,齐国达到约125万,是人口最多的三个国家。世界前三位的人口大国:米底王国约520万,新巴比伦王国约380万,古埃及第26王朝约360万。  这个时期的世界,如日中天的新巴比伦王国无疑是最强的国家,其次是米底王国;晋国、楚国与吕底亚、埃及属于准一流强国;印度的拘萨罗、摩揭陀同迦太基、科林斯属于二流强国。
  公元前550-500年:1.晋国,2.吴国,3.楚国,4.齐国,5.秦国  晋国:对于晋国自身来说,公元前6世纪后期是君权弱化,各卿族逐渐将自身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的时期,不过作为一个整体来说,晋国仍然是中原的超级大国。  吴国: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从寿梦时期(公元前585-561年)开始强大起来,这也是华夏文明向东南扩展的成果。吴王阖闾(公元前514-496年在位)时期,吸引了孙武、伍子胥等人才,于公元前506年攻入楚国都城郢都,给世仇楚国以重创,并北上中原称霸,成为春秋晚期一个短期霸主。  楚国:晋楚两国近百年的争霸斗争进入尾声。公元前546年 “弭兵会盟”之后,楚国陷入持续的内乱之中,主要威胁也变成东南的吴国。公元前506年都城郢都被吴国军队攻破,不过此后不久在秦国帮助下赶走了吴人,并恢复了辽阔的疆域,仍然是当时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  齐国:这个时期是姜姓齐国最后一个强盛期。齐景公时期(公元前547-490年)恢复了内政的稳定,得到了晏婴等贤臣的辅佐,对外积极拓展齐国的影响力,组织了几次小型的会盟,一度对晋国在北方的霸权形成挑战。  秦国:这个时期秦国基本放弃了向中原发展的雄心,外交上采取孤立主义,逐渐从中原各国的外交圈子中淡出,但公元前505年楚国人申包胥泣求于秦庭,借秦兵以伐吴复国的事件,说明了秦国仍然是实力强大的国家。  这个时期,晋国和楚国的人口达到约200万,齐国达到约150万,是人口最多的三个国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波斯帝国,达到约1740万。  这个时期的世界,波斯帝国迅速崛起,建成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洲际巨型帝国,是这个时代唯一的超级大国。晋国、楚国与迦太基、摩揭陀、拘萨罗、斯巴达属于第二档次的强国,吴国崛起之后也跻身于这个档次的国家。
  楼主加油,继续更新哈,看得意犹未尽
  公元前500-450年:1.越国,2.楚国,3.晋国,4.齐国,5.秦国  越国: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并被迫臣服之后,经过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使越王国重新强大起来,在公元前473年一举攻灭其北方的吴王国。之后,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但越王国称霸的时间非常短暂,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对中原各国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楚国:楚惠王在位时期(公元前488-432年),平定白公胜之乱,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国势得以迅速复苏。对外方面,不再致力于中原争霸,而是专注于在周边扩张领土,先后灭亡陈国、蔡国、杞国等,将楚国领土扩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再次成为当时的主要强国。  晋国:这个时期的晋国已成为一个由各贵族领地组成的松散邦联制国家。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被其他四家所灭,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共灭智氏,至此三分晋室的格局已成。如把晋国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仍然是一个主要大国,其领土仍然在继续向东和向南扩张。  齐国:齐景公晚年积极介入晋国内战,援助范氏和中行氏,但以失败告终。公元前484年艾陵之战被吴国为首的联军打败,南方势力范围丧失。此后,齐国历史进入田氏势力步步夺权的阶段,内部斗争再次成为主题。  秦国:这个时期,秦国仍然专注于西部,很少介入中原事务。在它的西北部,义渠、绵诸正在崛起,开始对秦国的西部霸主地位形成挑战。秦厉共公时期(公元前476-443年),在军事仍然保持对义渠、绵诸等国的优势。  这个时期的世界,头号强国仍然是波斯帝国,其疆域和人口均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它国家,但最为光彩夺目的胜利却无疑属于希腊人,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希腊城邦达到了极盛。  迅速崛起中的摩揭陀国,也是这个时代的主要强国。楚国和叙拉古、迦太基属于二流强国,越国在勾践灭吴之后也达到这一层次。
  还是挺有意思的
  公元前450-400年:1.魏国,2.楚国,3.齐国,4.赵国,5.秦国  魏国: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多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浪潮。魏国在魏文侯(公元前445-396年在位)时代,把国家锻造出磁铁般的吸引力,引来了各国的众多人才,如李悝、翟璜、乐羊、吴起等,积极实施政治改革,使魏国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头号强国。  楚国:这个阶段,楚国接连攻灭了几个比较有影响的中等国家,包括公元前447年灭蔡国,公元前445年灭杞国,公元前431年灭莒国。此外,还趁越国无力统治江淮、淮北地区的机会,将领土向东扩张到泗水一带。楚国仍然是当时中国境内各国中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齐国:这个时期,田氏家族步步为营夺取了齐国公权,齐国国君已完全沦为傀儡。随着田氏完成了内部夺权大业,又开始重视对外的领土扩张,兼并了莒国故地,夺取了鲁国西部地区,领土向南和向西有所推进。  赵国:在春秋时代晚期,赵家的实力基础比魏、韩两家更为雄厚,三家分晋之后,赵国也分得了更具战略意义的晋国北部地区。但由于没有出现像魏文侯那样出色的改革团队,赵国在战国初期便落后于魏国。这个时期是赵、魏、韩三国关系的蜜月期,三国先后联手对抗齐国、中山国和楚国等威胁。  秦国:公元前5世纪后期,义渠国进入全盛期,侵夺秦国的西部和北部腹地。在秦国东部,河西之地也于公元前409年被魏国夺取,关中大本营被打开了缺口。秦国尽管仍是大国,但已陷入了300年来最大的生存危机之中,当然这对秦国历史而言,也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了。  公元前5世纪,以铁器的广泛应用,耕牛的推广、深耕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农业技术革命在中国全面铺开,人口进入迅猛增长阶段。公元前400年前后,中国人口达到约2000万,其中楚国450万,魏国315万,齐国315万,秦国225万,赵国225万,燕国135万,韩国135万,中原其它国家100万,中原以外地区100万(以上均为估计数)。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波斯帝国,达到约1800万,其次是摩揭陀国,达到约800万,楚国是这个时代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仅次于波斯和摩竭陀。  这个时期的世界,波斯帝国的综合国力仍然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雅典、斯巴达、摩揭陀组成了第二集团。经过改革之后强盛起来的魏国则是第三集团的领头羊,这个集团还有叙拉古、迦太基和刚刚露出尖尖角的罗马共和国;楚国凭借人口和疆域的优势,也可勉强进入第三集团之中。
  公元前400-350年:1.魏国,2.齐国,3.楚国,4.秦国,5.韩国  魏国:在战国初期首先强盛起来的魏国,在魏武侯时代(公元前395-370年)和魏惠王时代(公元前369-319年)前期继续保持中原头号强国的地位。但由于处于四面受敌的不利地理环境,缺乏战略纵深和后方腹地,人才不断流失等因素,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终于在周边国家的联合攻击下衰落下去。  齐国:公元前386年,田和获周天子任命为齐侯,田氏齐国正式取代了姜姓齐国。齐桓公田午时代(公元前374-357年),在齐国国都建立的学术研究机构“稷下学宫”,吸引了来自各国的学者,对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盛况起到了促进作用。齐威王继位之后,加入到中原争霸之中,孙膑率领齐国军队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在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中击败田忌的魏国军队,初步奠定霸业。  楚国:在这个时代实行“开明专制”的国际潮流中,楚国也不甘落后。楚悼王时期(公元前401-381年),从魏国引进了风云人物吴起,实行了以限制传统贵族特权、奖掖功臣和人才为核心的改革。但这场改革随着楚悼王之死而人亡政息。此后,楚国基本丧失了革新政治的勇气,但凭借人口最多、疆域最大的优势,在此后近百年中继续保持主要大国的地位。  秦国:公元前4世纪初期,秦国在东部受到魏国的侵逼,西部和北部遭到义渠国压制,南部汉中地的势力范围不稳,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但秦献公回国复位之后,秦国的国运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打开了长期的综合国力上升通道。秦献公(公元前384-362年在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迁都栎阳、废止人殉制度、编制户籍、管理商业、扩大县制等。公元前364年的石门之战重挫魏国军队,这是秦国在战国时期对东方国家的第一次大胜。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之后进一步推进改革。  韩国: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中影响力最弱的一个,其唯一的强盛期是公元前4世纪前期。这个时期,韩国利用与魏赵两国关系的蜜月期,主动出击扩大疆域,包括公元前385年攻击宋国至其都城,前375年灭亡郑国,前357年侵夺东周领地等。公元前362年韩昭侯继位之后,任用申不害进行改革,出现了“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世界,波斯帝国仍然凭借其无可匹敌的疆域和人口稳坐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在第二梯队中,领头的是摩竭陀和迦太基,其次是复兴的底比斯、新兴的马其顿王国和罗马共和国,魏国和齐国也在第二梯队之中。
  公元前350-300年:1.齐国,2.秦国,3.楚国,4.赵国,5.魏国  齐国:在魏国霸权衰落之后,东方的齐国一度取代了魏国的霸权,尤其在齐威王(公元前357-320年在位)、齐宣王(公元前319-301年在位)时代最为强盛。公元前341年,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军队,终结了魏国的霸权,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会盟时互相承认对方为王,此后各诸侯国纷纷称王,这意味着周天子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也不复存在了。  秦国: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分为前后两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树立法律权威、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剥夺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等,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普遍置县等。秦国由此转变为强国。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进攻秦国函谷关,被秦国打败。公元前316年,秦国攻灭位于今重庆和四川的巴蜀两国,大大扩充了版图,并巩固了大后方。到本世纪末期,已演变成秦国不断进攻,中原诸国不断退缩,并用割地等手段来与秦国周旋的格局。  楚国:楚宣王(公元前369-340年在位)和楚威王(公元前340-329年在位)时期,是楚国在战国时代相对最强盛的时期。公元前342年在淮北、泗上争夺战中击败齐、宋、越等国,公元前333年徐州之战重挫齐国,公元前306吞并越国,楚国的疆域向东南扩张到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楚怀王(公元前328-299年在位)则成为转折时期的可怜角色,遭受到崛起中的秦国越来越大的冲击力,被迫开始采取收缩战略。  赵国:这个时期,赵国与周边各国互有攻守,实力基本处于七雄的中游。与其它六国相比,赵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接触最为频繁,这反而成为赵国的一个优势。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6-295年),推行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军事改革,军事力量大为加强,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筑长城以抵御胡人,并于公元前296年吞并了中山国。  魏国:在领导霸权近百年之后,魏国终因地理上位于四战之地、树敌过多、人才流失严重等原因,在周边各国的联合打击下衰落下去,沦为二流国家。桂陵、马陵之战的惨败被视为魏国霸权终结的标志,不过在魏惠王(前369-319年在位)时期,尚能在诸侯中保持一定的威望。到公元前4世纪晚期,西方的强秦在夺回西河之地后继续不断进逼,魏国被迫用割地的方式来延缓秦国的进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公元前4世纪,以铁器、耕牛和深耕技术为标志的农业技术革命继续发展,中国人口延续迅猛增长态势。公元前300年前后,中国人口达到约3000万,其中楚国700万,魏国450万,齐国500万,秦国450万,赵国350万,燕国210万,韩国200万,中原其它国家50万,中原以外地区100万(以上均为估计数)。  在世界上,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前夕的人口曾达到约2050万(公元前323年)。到公元前4世纪末,孔雀帝国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约1870万,其次是塞琉古帝国,超过1100万,楚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仅次于孔雀帝国和塞琉古王国。  这个时期的世界,进入一个风起云涌的英雄时代,长期排名世界第一的波斯帝国终于被击倒,取而代之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之后,孔雀帝国继之成为最强的国家。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出来的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国可进入准一流强国之列,马其顿王国、色雷斯王国则属于二流强国;同属于二流强国的还有迦太基、齐王国、秦王国、罗马共和国。
  纯属扯淡的帖子。
  公元前300-250年:1.秦国,2.赵国,3.燕国,4.楚国,5.魏国  秦国:这个时期,已形成了秦国咄咄逼人地进攻,其它国家穷于应付的局面。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走上强国之路,到秦昭襄王时代(公元前306-251年),秦国的优势在不断强化之中。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都城郢都,楚王被迫东迁。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坑杀40万降卒,从此确立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公元前256年,秦王国灭掉了名义上代表中国正统的周王国,结束了周朝近800年的历史。  赵国:这个时期赵国人才济济,文有平阳君、平原君、蔺相如,武有庞煖、廉颇、赵奢、乐乘、李牧,是东方六国中唯一能够对秦国的扩张形成实质性抵抗的国家。公元前260年,赵括率领的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于白起率领的秦军,从此东方各国更无力阻挡秦国的攻势。  燕国:燕国尽管出自于大名鼎鼎的召公奭之后,但长期僻居于北方一隅,国力有限,与中原各国来往稀少。燕昭王时期(公元前312-279年),燕国以黑马姿态突然崛起,国力达到历史巅峰。燕昭王用最丰厚的待遇来吸引人才,使燕国一时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的大军攻陷齐国都城临淄,几乎灭亡齐国,只给齐国留下两座城池。大约与此同时,燕将秦开大破东胡,领土向东北扩张到辽东一带。但燕昭王死后不久,燕国在齐国的占领地基本丧失,重新回到二流强国的位置。  楚国:面对咄咄逼人的强秦,楚国呈现节节败退的局面,西部半壁江山落入秦国之手,都城郢都也于公元前278年被秦将白起攻破,楚顷襄王被迫东迁至陈。自楚怀王被秦国幽禁至死之后,历任楚王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恐秦症”,尽管楚国仍然是东方六国之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广的,但始终未能组织起对秦国的有力反击。  魏国:在秦昭襄王的东扩运动之中,魏国和韩国首当其冲,受侵略最频繁,失地最多,患“恐秦症”的程度也最严重。这个时期魏国抵抗秦国入侵的唯一办法就是与其它东方国家结盟,信陵君作为最坚决的抗秦派,也两次率领联军取得对秦军的胜利。但由于东方各国的同床异梦,最终未能扭转节节败退的趋势。  这个时期的世界,孔雀帝国和塞琉古王国是一流强国,秦国与托勒密王国、罗马共和国属于准一流强国,二流强国包括赵国、迦太基、马其顿、伊庇鲁斯和埃托利亚同盟等。
  公元前250-221年:1.秦国,2.楚国,3.齐国,4.赵国,5.燕国  秦国:这个时代的中国,在翻天覆地中揭开了全新的一页。秦王政(公元前246-210年在位,公元前221-210年为秦始皇)继位之后,于公元前241年击退五国联军攻秦行动,这是东方各国采取联合行动以避免败亡命运的最后一次尝试。公元前230-221年,秦国大军横扫中原大地,韩、魏、楚、赵、燕、齐六个庞然大物,很快从地图上被抹去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君主集权制下的统一(不同于商、周的邦联式统一)。  楚国:在战国最后阶段,楚国仍是东方六国之中最具备与秦国对抗的潜力的,秦末来自楚国的力量成为推翻秦朝统治的主导力量,也证明了这一点。可惜自战国时代以来,楚国一直未能把巨大的潜力有效地组织起来。尽管楚考烈王曾在公元前241年担任五国合纵攻秦的盟主,但这次行动看来只是一次摆花架子恐吓秦国的闹剧。秦灭楚的战争持续了三年,期间楚国曾有比较强有力的反击,总体看来是秦灭六国之中相对最艰难的一场。  齐国:齐国自差点亡于乐毅大军之后,虽得以复国,但已元气大伤,沦为二流国家。此后齐国统治者矫枉过正地陷入过于求稳的心态之中,齐王建时期(公元前264-221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这在战国时代是罕见的。齐王建在外交上成为秦国“远交近攻”的棋子,竟坐视其它五国败亡而无任何有力行动,最终等待着秦始皇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赵国:赵国综合国力难与齐、楚比肩,但总能站在抗秦的第一线,成为秦国东进的最大屏障,是依靠人才优势和尚武精神以挖掘自身潜力的典型。但随着黄金一代(平原君、蔺相如、庞煖、廉颇、赵奢、乐乘)的谢去,最后的支柱李牧又死于自己人之手,人才凋零的赵国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燕国:燕昭王之后,燕国回到了偏远二流国家的位置。燕王喜前期(公元前254-222年),与赵国相互攻伐,不断消耗两国的国力。直到秦始皇统一战争启动,两国才在最后阶段联合抗秦,一起成为王翦父子的猎物。派遣荆轲刺杀秦始皇倒是一个有可能挽救局势的奇招,不能因为最终失败而简单否定。  魏国、韩国:在秦昭襄王晚期已陷入秦国势力范围的包围圈之中,它们起死回生的唯一希望是出现一个与秦国相互制衡的强权,可惜没有出现。  统一后的秦国,人口达到大约2500万。在当时的世界上,仅次于孔雀帝国(约2650万),而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  这个时期的世界,秦帝国和孔雀帝国是两个超级大国,罗马共和国、塞琉古王国属于一流强国,二流强国包括托勒密王国、安息帝国、马其顿王国、迦太基,新崛起的匈奴也是一股重要力量。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诸侯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