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后有没有祭天仪式流程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独龙族“剽牛祭天”仪式辨析-论文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独龙族“剽牛祭天”仪式辨析-论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02:10:5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独龙族“剽牛祭天”仪式辨析-论文
官方公共微信&&社区主版&&军事&&社会&&国际&&娱乐&&行业&&城市&&站务
中国要祭天而不要祭孔!中国古代皇帝登基都祭天,古人遇到干旱,也祭天祈雨。古人常常说老天爷救救我们吧!这也是祭天,天就是宇宙和其霸主最有能量权威的老天爷=地球人类的创造主=真主=长生天=上帝。因此,祭天即信仰老天爷上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孔儒根本不该成为信仰对象,必须象穿过的鞋一样,丢进垃圾桶。(思想家崔文泽)朝明:今天为什么要祭孔?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
十多前的孔子诞辰纪念日,是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官员与社会各界首次公祭孔子。不过那时,很多人还疑惑不解甚至坚决反对,反映出对孔子祭祀的意义知之不多、理解不够。而今,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各界对于祭祀孔子的了解有了很大改观。---通过客户端发布
分享到微信文明上网 文明发言 快速回复:删除发表回复 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个人签名:思想家崔文泽
给本贴内容评分:12345678910&平均得分:9.0分, 共1人评分
回复置顶区
...或者对本帖发表其他观点:
级别:二级士官
&整天发一些狗屁不通的文章,鄙视你。
级别:三级士官
中国社会需要正气!
级别:二级士官
&整天发一些狗屁不通的文章,鄙视你。
级别:三级士官
中国社会需要正气!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601
& 思想家,你知道吗?古代祭天的仪式主要源于周代,再久远就要追溯到太阳祭祀。商代对祭天可能不太重视,他们有点蛮横,认为老子的权力就是你说的老天爷上帝给的,老子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老子温柔点是因为老子心情好。他们更喜欢占卜,看看老天爷有打什么招呼。 & &封建社会天子祭天恰恰是儒家推崇的周礼的一部分,也是孔子推崇的。主要通过祭天仪式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上天保佑华夏子民。现在看来有点穿越,因为执政的不是受命于天,家天下的皇帝。 & & & 至于要不要祭孔无所谓,孔儒也不是说就盲目信仰。但不能丢进垃圾箱。要是你们日本人打过来,我们还要靠孔儒的‘舍身取义’,‘威武不屈’撑着,要不然会轰地一声鸟兽散的。 & & &你也不要太悲观,太迷茫,也许你的老天爷上帝真的会拯救你的。
级别:大校
积分:34586
财富:-2658
引用:china_8697nyyk &整天发一些狗屁不通的文章,鄙视你。不理解真理的傻瓜蛋。
---通过客户端发布
个人签名:思想家崔文泽
级别:列兵
级别:二级士官
孔子思想大部分是糟粕,我们应有批判的继承,可天朝主流是一股脑继承,到处建学院,欠妥。不要说儒学流传2000年就伟大,为什么能流传2000多年,历代君王,学者精英功不可没。何也?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官大一级压死人,那些掌握笔杆子的文人社会地位高,日子过得舒服,皇权一言九鼎,多美呀!他们当然要推崇儒学。反观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老百姓、特别是女性日子过得就比较惨。秦朝之初用商鞅变法,也就是法学治国,短时间就迅速强大起来,横扫六合,实现统一。但统治阶级嫌法学束缚了自身,联合起来废弃了商鞅的法学,又尊起了孔孟的儒学。以后历朝历代部分开明的未来皇帝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实行了短暂的法学,建国后立即废法尊儒。到此各位是否知道儒学为何流传几千年的原因了吧。
建国之初,伟人早就看穿了儒学的本质,力批孔孟之道。如今力推儒学,不知为何?各位有何看法?欢迎批评探讨。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266
& 祭天那要替天行道,祭孔那是让你听话……理屈词穷后的辩解
级别:列兵
祭孔也无不可,还有人祭祀狗呢。
级别:中尉
积分:6508
中国社会需要正气!
<ul class="dot"
中华站内短信
(中华网社区)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中华站内短信
对&&添加关注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赞助商链接
论文分类导航
经济管理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医药卫生论文:
法学研究论文:
文哲艺术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
农业科学论文:
契丹礼仪中的祭天现象
摘 要:契丹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凝聚民族之向心力,在原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萨满文化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祭山仪等具有草原民族特色的礼仪制度。而由原始萨满文化发展来的祭天祀祖现象在这些礼仪仪式中极其突出,成为契丹重要礼仪制度中的核心部分。祭天仪式的不断丰富完善,成为最高统治者突出皇权天授的政治手段,尤其在加强政权稳定性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契丹;萨满文化;礼仪制度;祭天祀祖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04
一、契丹礼仪之初创
在契丹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一度陷入大贺氏后期的衰落局面。在契丹部族联盟衰变和最高统治层腥风血雨的斗争中,遥辇氏崛起并成为联盟的继任者。遥辇氏取代大贺氏后,面对的是一个危困的局面,一方面面临来自于唐朝和周边强族的侵入和打击,一方面联盟最高统治层争斗并没有真正平息,联盟仍然没有脱离四分五散的危局。另外可能被忽略的一点是经过大贺氏后期最高统治者的内耗,联盟可汗的威信力在契丹各部以及契丹部民中凸现危机。如何打破危局,壮大契丹族,遥辇氏阻午及其之后的几代可汗,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而系列礼仪制度的草创便是这场变革中文化领域的主要内容。所谓&变通革弊,与时宜之&[1]。关于契丹礼仪制度的载述,散见于《辽史》各个部分以及中原汉人的各种笔记中。其系统的内容则集中反映在《辽史&礼志》中。史载:&遥辇胡剌可汗制祭山仪,苏可汗制瑟瑟仪,阻午可汗制柴册、再生仪。&[2]为了加强整合后契丹各部的团结,强调契丹可汗地位和权力的合法性,急需将旧有的崇拜观念、各部分散的图腾信仰、祭祀形式等规范化一,从而转变为新部落联盟的政治文化形态。为突出契丹大汗在各部中的核心和神权地位,将政统、祭统合而为一,主祭也由大巫转变为契丹可汗。在这样的历史和政治需要背景下,阻午可汗草制柴册、再生仪;胡剌可汗草创祭山仪;苏可汗创制瑟瑟仪等。柴册仪、再生仪、祭山仪等绝非没有任何蓝本突然造出的,一定是在契丹各部族原有萨满祭祀习俗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并融入了汗权思想的产物。《辽史》也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流风遗俗,盖有存者,自其上世,缘情制宜,隐然有尚质之风&[3]。
在精神领域创制以祭祀为表现形式的礼仪制度的同时,契丹最高统治层也在建树着政治制度。所谓&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署,刻木为契,穴地为牢&[4]。这一系列草创的契丹礼俗与&(雅里)始立制度,置官署&成为遥辇时代契丹族快速发展壮大的最行之有效的政治文化制度。而后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变汗国为帝国的过程中,仍沿用并进一步完善祖辈创制的礼俗,并将部落时代的礼俗上升为国家礼仪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改变契丹各部联盟式松散结构的政治面貌,强调契丹各部同根同源以凝聚民族向心力,突出君权神授、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契丹部族从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契丹礼仪制度的草创,为契丹族由衰落到日渐强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精神作用。草创的契丹礼仪作为新联盟重大的精神举措,与新兴政治制度融为一体,在经历了遥辇阻午到苏大体四、五代人的努力下,将契丹社会推向了有序化的新时代,标志着契丹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形成,使契丹部落大联盟的政治、军事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祭山仪即祭天仪
从遥辇胡剌可汗草创带有浓重萨满味道的简易礼仪到契丹建国后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辽代一整套最重要的以祭天为内涵的政治文化制度。
《辽史》卷56《仪卫志》特别提出&辽国以祭山为大礼,服饰尤盛&[5]。卷49《礼志一》把祭山仪放在了吉礼中的首位,而作为昭告契丹新帝登位的柴册仪等国之重礼都屈居其后,已明确祭山仪是辽朝最重要的祭祀大礼。据《辽史》记载祭山仪的情况:&设天神、地o位于木叶山,东乡。中立君树,前植群树,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树,以为神门。皇帝、皇后至,夷离毕具礼仪。牲用赭白马、玄牛、赤白羊,皆牡。仆臣曰旗鼓拽刺,杀牲,体割,悬之君树。太巫以酒酹牲。礼官曰敌烈麻都,奏仪办。&&皇帝、皇后诣天神、地o位,致奠。阁门使读祝讫,复位坐。北府宰相及惕隐以次致奠于君树,偏及群树。&&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o位。&
此则为&祭山仪&的主体内容,契丹祭山仪是以人类古老的崇山习俗为基础,而以祭天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万物有灵、崇拜日月山川河流是早期人类共有的自然崇拜现象,只不过北方游牧民族和山林狩猎民族对于山的崇拜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其一,山多与氏族部落的起源或族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木叶山之于契丹、大鲜卑山之于鲜卑等),因而成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祖先崇拜观念下的拜祀对象;其二,居住在北方的各民族的生业方式十分依赖自然环境(山林与天气),很自然会形成敬天礼地的思想;其三,山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萨满式文化中萨满沟通&天&&地&时的媒介,是天至地间的桥梁,美国学者埃里亚德称其为&地柱&,通过攀爬&地柱&从地下通往天上,沟通&天&&地&&神&&人&等界,山作为祭天祀地的助神,从而成为崇拜的对象。多种崇拜心理和对自然力的敬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北方的游牧民族、山林民族形成了以萨满信仰为主的崇山祭天观念,并随历史的发展而演变为重要的礼仪制度。
至于文中所立&君树&&群树&,至少应有3层含义:其一,&君树&代表历代契丹族的最高首领君主,而&群树&则代表着下属群臣;其二,契丹人对天地的敬畏高于一切,虽信奉多神崇拜但主神只有一个即最高天神,因此,&君树&&群树&亦有最高天神和其下各方诸神之意;其三,在中国古代萨满式世界观中,将宇宙分成&天&&地&&神&&人&等不同的世界,而高大参天的树被誉为&世界之树&&宇宙之树&[6],是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生育崇拜的对象。其繁盛的枝叶上接天神,深入地下的根部直达地祗,萨满正是通过树作为通天的工具,往来于不同世界,沟通&天&&地&&神&&人&等不同的层次。
在永州木叶山建始祖庙和奇首可汗、可敦以及八子的雕像,并&设天神、地祗位于木叶山&创祭山仪定期祀拜,说明契丹人将&天神&&地祗&&祖先&合而为一,将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相结合,神权与政权相统一,即奇首可汗为&天神&,可敦为&地祗&。&天神&&地祗&顺土河、潢河相遇于木叶山,结为夫妇并育有8子,后繁衍为8部。契丹的祭山仪既祭天神、地祗又祀其始祖,即祭天神的同时也祭奇首可汗,祭地祗的同时也祭可敦。而在萨满信仰的世界观中除了山、树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沟通天地的助神就是动物,无论是中原地区将动物的纹饰铸于鼎上,还是北方民族的图腾崇拜亦或祭祀的牺牲,其目的都是为了&协于上下&[7]。据此可知&白马&&玄牛&于祭山仪中作为祭品之作用:其一,为表祖先崇拜之&示不忘本&;其二,白属天,青(灰)属地,以&白马&祭天神&青牛&祀地祗,是用&其始来之物&为萨满&协于上下&,上达天神下至地祗,沟通于天地之间的重要助手。通过祭山仪的整个祭祀过程不难看出,天神地祗只有帝后才有资格祭拜,帝后处于祭山仪中主祭的地位,其所扮演的角色正是通过神山、神树、神灵(动物)沟通天地的萨满。契丹政权统治者成为代表&天神&传达&天意&&天命&&天助&&天佑&等天兆的使者,替天行事,成为了&天神&在人间的化身。这种祭统和政统相统一,突出皇权的神圣性以及君权神授和皇权至上的思想,强调了君臣关系的秩序和等次。
综上所述,通过对祭山仪草创背景及其内容和祭祀过程的剖析,早期那种&情朴俭用&的礼仪,至辽朝时已发展为极其重要的国之大礼。从&祭山仪&所要准备的设施、祭祀时所用的牺牲的内涵,到整个祭祀过程的逐一分析,都揭示出祭山只是其外在表现,究其核心内容则是祭天祀祖,其目的是要&定尊卑,明贵贱,辨等列&,将君臣等级制度深入人心。通过祭天,将政权与神权合一,烘托皇权的神授性和权威性。木叶山祭礼与中原的泰山封禅礼在内容和形式上虽略有不同,但究其目的与意义却有异曲同工之效。
三、柴册仪等礼仪制度中的祭天现象
柴册仪是辽代仅次于祭山仪的礼仪制度,实际是契丹可汗即位后通告天神的重大仪式,以示世人新可汗(皇帝)是天授的,具有天授的权威性和合理性的。《辽史&国语解》对柴册一词简要定义为:&柴册,礼名。积薪为坛,受群臣玉册。礼毕,燔柴,祀天。阻午可汗制也。&《辽史&礼志一》记载祭天坛说&坛之制,厚积薪,以木为三级坛,置其上,席百尺毯,龙文方茵&。而王易《燕北录》则具体记载了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举行柴册仪的真实场面,也说道祭天坛的状况&高三十二尺,用带皮榆柴垒成,上安黑漆土坛三层,坛安御帐&。从这两条记载中可以获知,祭天坛应当由3部分构成,最下层柴薪垒积成高大的坛基座,之上再置黑色三叠层圆形木坛,坛上再铺上方圆百尺、龙文方茵图案的毡毯,毡毯之上再置供奉天神的毡帐(御帐)。高三十二尺,方圆百尺,柴册仪祭天坛体量之大可想而知,可见柴册仪祭天仪式的宏大场面。
在皇帝继位行柴册礼时用于&祀天&的祭祀方式&&&燔柴&是各民族祭祀的最主要方式,也是萨满教中巫觋活动主要道场。所谓&燔柴告天&就是将木柴搭建成台垛,通过点燃柴垛的方式,让祭祀者(萨满)利用冉冉升腾的火焰与天神沟通,同时,也容易使祭祀等活动达到炽烈程度。这里火和烟所起的作用其实也是&协于上下&。契丹历代皇帝继位都要行柴册仪,皇帝通过&燔柴&的方式&祀天&,与天神沟通,代天行事,其目的同祭山仪一样都是为了宣示皇权神授、强调君权正统。有学者指出:&燔柴告天,是我国的中原古礼,历代都有燔柴祭天之礼。&并认为契丹柴册礼中的&燔柴、祀天及受玉册等则应是从中原传统礼制中引进来的&[8]。实际上不仅中原有用火祭祀的礼仪习俗,恐怕它也是世界各族早期祭祀活动的最早方式。自人类能够使用天然火开始,火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在早期人类的认识中,火是上天给与人间的恩赐,神圣无比,被看做是&天火&,并被奉为火神,自然成为崇拜的对象,拜火习俗就是原始萨满文化中的自然崇拜的内容。以拜火的方式祭天,火也就成为和天神沟通的媒介,&协于上下&的助神。随着历史的发展,拜火习俗这种原始意识逐渐渗入了政治因素,变成了宣扬天人合一的仪式。因此,契丹族柴册仪中的&潘柴(祭天)&,应是以原始自然崇拜为基础结合多种因素发展而来,&是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之上,杂采中原及各地仪注而成,其形式特征,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宜简单地视之为中原古礼在北方的移植&[9]。
契丹把本民族萨满拜火习俗与中原新皇帝&受册&礼仪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柴册仪&,而其祭祀形式&燔柴&正是祭天内容的最好体现。
柴册仪在准备活动就绪后,第一个环节就是举行&再生仪&,&再生&应当是早期契丹汗位继承中的旧俗,所谓&流风遗俗&,与燔柴祭天结合起来,新可汗(皇帝)的出身发生了重要转化,即变成&天生&,使其继续保有政统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具有获得上天所赋予神圣身份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合法转移的重大意义&[10]。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王学军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始语境及其意义变迁》一文中认为:&原始语境中的&祀与戎&并非泛指祭祀与战争,而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11]可见在我国古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军仪是非常重要的礼仪。在契丹族的礼仪制度中军仪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契丹军队每逢出兵讨伐、平定叛乱时,几乎都会祭祀天、地,以示获得天意,得到天神、地祗的护佑。《辽史》中屡见因军事行动而祭祀天地的记载,《辽史&礼志三》对皇帝亲征仪中的祭天现象记载详尽:&将出师,必先告庙。乃立三神主祭之:曰先帝,曰道路,曰军旅。刑青牛白马以祭天地。其祭,常依独树;无独树,即所舍而行之。&&将临敌,结马尾,祈拜天地而后入。下城克敌,祭天地,牲以白黑羊。班师,以所获牡马牛各一祭天地。&[12]通过对皇帝亲征议的记载可知,契丹族在出兵誓师、阵前临敌、攻城略地、得胜还师之时均进行祭祀天地。《辽史&兵卫志》记载了皇帝遣将出征的出军仪的仪式:&凡举兵,帝率蕃汉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诸陵及木叶山神,乃诏诸道征兵。&[13]
《辽史》中屡见记载辽军出征前祭祀天地的史实,如天赞四年(925),太祖以&惟渤海世仇未雪&为借口&举兵亲征渤海&,于&闰月壬辰,祠木叶山。壬寅,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于乌山&[14]。太宗天显十一年(936)九月南下太原攻打南唐,&次忻州,祀天地&[15]。同年十一月,追赶赵德钧途中,&兵度团柏谷,以酒肴祀天地&[16]。乾亨二年(980),景宗南下征伐之前,&冬十月辛未朔,命巫者祠天地及兵神&[17]。&癸未,次南京。丁亥,获敌人,射鬼箭。庚寅,次固安,以青牛白马祭天地&[18]。统和四年(986),圣宗亲率大军击败宋军班师,&以黑白二牲祭天地&[19]。
由此可见,祭天祀地是辽代军仪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军事活动始终。
契丹族受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萨满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祭天祀祖思想,一直在契丹统治阶层所导演的各种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契丹人的观念中,他们的始祖就是&天神&&地祗&,即将&天神&&祖神&相统一,祭天与祭祖揉为一体。其目的都是通过祭天仪式沟通&天神&&祖神&,祈求祖先的&护佑&,传达&天神&的旨意,以&天神&于人间化身的身份将皇权与神权合而为一。在一定程度上说,祭天祀祖思想是契丹重要礼仪制度中的核心部分。随着契丹族历史的发展,祭天仪式不断丰富,到契丹建国前后,除大量融入本民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外,同时吸收了中原王朝礼仪制度中以突出皇权为核心的诸多政治因素,以适应契丹由汗国形态向帝国形态转变。契丹最高统治层通过祭天仪式举行的各个环节,突出了皇权神授、君权至上的思想,其深邃的政治内涵、文化内涵在凝聚契丹民族向心力、维护政权稳定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2〕〔3〕脱脱.辽史&卷49&仪卫志一.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4〕辽史&卷2&太祖下.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24.
〔5〕辽史&卷56&仪卫志二.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6〕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
〔7〕张碧波.契丹萨满文化论-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文化论之一.与民族,2004,(00).
〔8〕朱子方.论辽代柴册礼.社会科学辑刊,1985,(1).
〔9〕田广林.契丹自然崇拜礼俗研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6,(3).
〔10〕李月新.辽代再生礼小考.北方文物,2014,(1).
〔11〕王学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始语境及其意义变迁.古代文明,2012,(2).
〔12〕辽史&卷51&礼志三.中华书局标点本,.
〔13〕辽史&卷34&兵卫志上.中华书局标点本,.
〔14〕辽史&卷2&太祖纪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 21.
〔15〕〔16〕辽史&卷3&太宗纪上.中华书局标点本,.
〔17〕〔18〕辽史&卷9&景宗纪下.中华书局标点本,.
〔19〕辽史&卷11&圣宗纪下.中华书局标点本,.
&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第一论文网摘录自《赤峰学院学报》,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
上一篇:   下一篇:&& &“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中国历史上亡国后被灭族的皇室& &秦朝皇室:公元前206年,反秦义军首领刘邦攻破武关,首先进入关中,兵临灞上,在位仅46天的秦王子婴用绳捆绑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的玉玺和兵符等,率领群臣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刘邦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不久,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因无力抗争而退军灞上。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立即杀死子婴,并进行了大屠杀,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西晋皇室:公元312年六月,匈奴汉王刘聪的军队攻入洛阳,刘曜、王弥纵兵大掠,悉收宫人、珍宝。曜于是害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万余人,于洛水北筑为京观。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太子司马诠被杀,史称“永嘉之祸”。据《晋书》,晋怀帝被解送平阳,封为会稽郡公,并被囚禁。公元313年二月丁未(初一)日(3月14日),晋怀帝在正月的朝会上被命令为斟酒的仆人,青衣侑酒,形如仆役,有晋朝旧臣号哭,令刘聪反感,不久用毒酒毒杀之,享年30岁,葬处不明。公元316 年八月,刘曜率军围攻长安。十一月,城内粮尽,无法拒守。晋愍帝只得赤露肩背,口含玉壁,乘坐羊车,出城往刘汉军营求降,群臣围住羊车号哭,有的爬上车拉住他手臂,不让他出城。愍帝悲不自胜,又无可奈何,只好推开臣下,驱车出城投降,刘汉军将他押到平阳,废封为光禄大夫。汉主刘聪对晋愍帝百般羞辱,出猎时,命他身披铠甲手执长戟,作为前导。西晋子民见了,围观痛哭。316年十二月,刘聪在光极殿会宴群臣,也象对待怀帝那样,命令愍帝穿上青衣,替大家斟酒、洗怀,甚至在自己小便时,命令愍帝替他揭开便桶盖。陪伴愍帝同来长安的晋朝尚书郎辛宾见皇上如此受辱,失声大哭。事后,刘聪担心如留着愍帝,晋人复国之心不灭,就在同月派人杀死了愍帝。匈奴汉皇室:公元318年八月,刘汉大司徒靳准谋反,带领亲兵闯入后宫杀死刘粲。在京城的所有刘氏皇族,不管男女老少,全斩于东市。还把刘渊和刘聪的墓也掘了,将刘聪的尸体斩首,焚烧其宗庙。319年,靳准被堂弟靳明所杀,其众共推靳明为主,靳明送传国玺于刘曜,准备投降刘曜。石勒大怒,派主力急攻平阳,靳明刘曜求救,刘曜派将迎回靳明。平阳士女一万五千人随靳明归于刘曜,刘曜斩靳明全族男女。靳氏就此落下了历史舞台的帷幕。前赵皇室:公元328年,前赵昭文帝刘曜御驾亲征,在洛阳与石勒的交战中因酒醉堕马,被后赵大将石堪生擒,后因拒绝劝降余众,被石勒处死,被俘的南匈奴3万余户,也被石勒一并坑杀。刘曜被杀后,咸和四年二月(329.3.17-4.14),世子刘胤率领文武百官从长安退保上邽,但这时关中军心动摇,前赵大乱。九月,后赵大军从洛阳挥师入关,攻陷长安,大破上邽,将前赵太子刘熙、南阳王大单于刘胤等王侯将相、文武百官3000多人全部捕杀。匈奴刘氏经此劫难,损失惨重,宗族势力大大削弱。前赵亡国,后赵统一了除西北凉州和东北辽东以外的整个北中国。后赵皇室:公元349年,千古暴君石虎病死,后赵内乱,诸子争立,互相残杀。石虎幼子石世即位仅33天,即为彭城王石遵所废,不久,石世与母刘太妃皆被杀。石遵在位仅183天,亦为义阳王石鉴所废,被杀于琨华殿,其母郑樱桃一同遇害。石虎养孙石闵在诸子争位的混战之中迅速崛起,103天后,因被拥立上位的石鉴屡次派人刺杀石闵,石闵于是带兵入宫,废除石鉴,囚禁于宫中。不久杀之,同时诛杀石虎子孙三十八人,尽殆石氏。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石闵使尚书王简、少府王郁帅众数千,守鉴于御龙观,悬食给之。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冉魏皇室:公元352年,冉闵攻破襄国,杀刘显,消灭了后赵的残余势力。其时,前燕慕容儁势力渐盛,南下冀州,冉闵率军抵抗,兵败被俘,被送往送城斩首,冉魏亡。前燕军继续南下,攻打邺城,围城经年,邺城城内弹尽粮绝,百姓相食,皇宫中旧有的后赵宫女都被残食殆尽。同年八月,魏国长水校尉马愿等人向前燕军队献城投降,留守的冉魏太子冉智及董太后被俘,慕容评把魏后董氏、太子冉智等王公大臣以及王宫车乘服饰送至蓟城。前燕王慕容儁谎称董氏得到了传国印玺,并献给了他,因此赐董后号为奉玺君,赐封冉智以海宾侯爵位。353年,冉魏降将企图拥立冉智复国,事败,冉智及起事将士皆被前燕诛灭。前燕皇室:公元370年,前秦皇帝苻坚借口前燕违反盟约拒不割让邙山以西土地,发兵10万攻燕,由于当权的太傅慕容评为人贪鄙,致使军心离散,结果前燕15万主力部队被王猛所率领的前秦军歼灭。苻坚趁势率10万军队包围前燕的首都邺城。十一月,幽帝慕容暐逃出邺城,试图返回辽东的根据地龙城,中途被前秦军抓获,前燕灭亡。之后幽帝与慕容皇族及鲜卑族四万户一同被前秦天王苻坚迁往长安安置,并受封为新兴侯。淝水之战后,前秦对境内各族的控制力减弱。384年,慕容暐之叔慕容垂在河北叛变建立后燕,不久,慕容暐之弟慕容泓也在关中叛变建立西燕。长安城内,此时犹有鲜卑数千人在大宅子里住着,幽帝慕容暐此刻也不闲着,秘密招集族人准备埋伏人马袭杀苻坚,其间消息泄露,苻坚大惊,这才诛杀慕容暐父子及其宗族,城中鲜卑不论少长及妇女全被杀光。后秦皇室:公元416年,后秦文桓帝姚兴病死,兄弟争位相杀,关中大乱,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遣王镇恶、檀道济攻后秦,秦将姚前不敌,王镇恶军攻入长安平朔门。姚泓准备出降,他十一岁的儿子姚佛念明白刘裕的意图,登上宫墙,投地而死,姚泓率妻数人至王镇恶大营投降,其堂弟姚赞亦率一百余人投降。刘裕将后秦王室全部处决,仅留姚泓押送往建康,斩于市。后秦灭亡。北燕王室:太兴六年(公元436年),北魏再攻北燕,昭成帝冯弘于五月乙卯日,带领子女、后宫、宗族,及龙城之百姓,随高句丽援军从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撤退,临行焚其宫室、城邑,大火一旬不灭,北燕亡。冯弘在高句丽号令如在本国,引起高句丽长寿王高琏嫌恶,长寿王将其侍卫撤走,又将其太子冯王仁押回兴京,扣作人质。复有归南朝宋之意,于是又派其子冯业带着三百人出使建康,请求宋文帝允许其全家移居建康;宋文帝答应,并派遣将军王白驹,率兵七千,北上迎接。当时,高句丽也向南朝宋称臣。高句丽王不欲冯弘南下成仇,好言规劝,而冯弘不听。遂于公元438年杀冯弘及其妻子,并为其上谥号曰昭成皇帝。南燕皇室:公元405年,献武帝慕容德病死,兄子慕容超嗣位。超好游猎,委政宠幸,诛杀功臣,赋役繁多,百姓患苦。公元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次年二月燕尚书悦寿开城门纳晋师。慕容超突围被俘,俘送于建康而杀之,南燕亡。刘裕入城后,因恁怒于广固城坚,经年而破,遂杀其城中燕国王公贵戚以下3000人以泄愤,其余百姓,因其服饰仍同晋朝,视为遗民,得以免死。西燕王室:公元393年冬,后燕成武帝慕容垂为了统一北方,向同宗的慕容氏西燕发起进攻,次年六月,后燕军包围长子。八月,西燕太尉大逸豆归部将伐勤等人开城门投降,后燕军入长子,杀河东王慕容永和公卿大将刁云、大逸豆归等30多人,西燕所统辖8郡7万余户和大量物资为后燕所有,西燕灭亡。西秦王室:公元428年六月,文昭王乞付炽磐病死后,子乞伏暮末即继位,改元永弘。乞伏暮末在位政刑酷滥,弄的众叛亲离,后受夏王赫连定所逼,只得向北魏求降。430年暮末欲东趋上□(今甘肃天水),归附北魏,北魏派兵来迎他去平阳,他便焚毁城邑,毁去国玺,率领部众1万5千户东行,走到上圭,遭到夏国赫连定的截击,又退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431年(永弘四年)一月,大夏赫连定命其叔父赫连韦伐带兵进围南安,因城内粮食用尽,乞伏暮末只好口含玉壁,袒露肩背,绑上双手,与宗族500口出城降夏,后被押到上圭,不久,夏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500人,西秦亡。南朝宋皇室:宋顺帝刘准继位时年仅10岁,由萧道成专权。萧道成经多年谋划,定于公元479年四月辛卯日逼刘凖退位。这一天,萧道成要刘凖到殿堂举行禅位仪式。刘准害怕遇害,就躲到佛盖下面不去。萧道成死党王敬则带兵抬着板舆进殿,左寻右找才找到了他,硬把他抬走。萧道成降封他为汝阴王,迁居丹阳,派兵监管。五月己未日,监视刘准的兵士忽听得门外马蹄声杂乱,以为发生了变乱,就一刀将刘准砍死。事后又谎报说刘准是病死的。刘裕的子孙们,很快也被萧道成斩草除根,刘氏族裔唯一的例外是刘裕的族弟刘遵考的儿子刘澄之,因为与褚渊的关系密切,幸免于难,其实他论血缘与刘宋皇室也远了不少了。刘宋一朝六十年风云变幻,化作南柯一梦。南朝齐皇室:公元501年3月,萧衍发兵攻打东昏侯萧宝卷,并且立南康王萧宝融为皇帝;萧衍进入建康后,便将萧宝融于502年接入建康。同年,萧宝融封萧衍为梁王,不久萧衍以萧宝融名义杀害湘东王萧宝晊兄弟,后来又杀掉齐明帝其他的儿子。不久萧宝融便被迫禅位与萧衍,南齐到此灭亡。 萧衍即位后封萧宝融为巴陵王,在姑孰建立宫室供其居住;不久,萧宝融被萧衍所逼,被迫吞金自杀。萧衍接着斩草除根,将东昏侯的兄弟子女也一并清除,只有萧宝篙因天生愚钝,牛马不辩,得以幸免。东魏皇室:公元550年,东魏权臣高洋逼迫孝静帝元善见禅位,称帝自立,改国号齐,东魏灭亡。高洋即位之初,对孝静帝还算优待,封他为中山王,食邑一万户。在封地,孝静帝可以悬挂天子旌旗,用天子年号,文书可以不称臣,三个儿子也都封官食邑。孝静帝没事可干,整日和妻子饮酒、赋诗,聊以解愁,日子倒也安定。然而,这一切只是暂时的,都是高洋为赢得支持而做的政治文章。一年后,北齐政权的根基已经相当牢固,孝静帝自然也就变成了毫无必要的累赘。天保二年(551)十二月己酉(初十)日(552年1月21日),高洋设宴款待孝静帝时,偷偷在杯中下了毒,孝静帝没有防备,结果中毒而死。随后,他的三个儿子也被高洋杀害。然而笼罩在拓跋后裔们头上的诅咒还远没有结束,几年后,高欢的儿子高洋,又将残存的北魏宗室七百二十一人集体屠杀于邺城的漳水边,婴儿也不能幸免,被投于空中,承之以矛,死者的尸体都被抛入漳水中。下游剖鱼,鱼腹中常有人之爪牙,故邺下之人为之久不食鱼。北齐皇室:公元55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伐齐,北周军队攻至青州,后主高纬准备逃往陈国,中途被周将尉迟迥抓获,送往邺城,被封为温国公,北齐灭亡。建德六年(577年),高纬被诬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与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高延宗等数十人无论少长皆赐死,高欢的子孙十存一二。大象末,葬后主于长安北原洪渎川。北周皇室: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逼迫周静帝宇文阐禅位,自立为帝,建国号隋,北周灭亡。这位杨坚夺起外孙的皇位来毫不手软(宇文阐亲生母亲姓朱,与杨坚之女是名义上的母子),不到两年,就遍诛宇文皇族,共计杀周朝文帝子孙二十五家,孝闵帝子孙及明帝子孙6家,武帝子孙12家,荒唐皇帝宇文赟的儿子宇文阐禅位后即被杀,时年不到9岁。宇文赟另外两个幼子还在怀抱之中,为斩草除根,也被杨坚诛杀。加之其余宇文氏的宗室疏属,几乎为杨坚诛杀无遗,成千上万的凤子龙孙均于一年多内惨遭屠戮。如此种种,加上周静帝的惨死,应了北周初期的民谣:“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感叹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隋朝皇室: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联合裴虔通、司马德勘等人发动兵变,绞杀隋炀帝,并尽屠在江都的王宫贵族和炀帝亲信大臣,太子杨杲、一直被软禁的庶人杨秀及其诸子、汉王杨谅之子杨颢、齐王杨柬、燕王杨谈以及公卿大臣数十人一同遇害。此时秦王杨浩也在江都宫中,因一贯与宇文化及之弟宇文化智交往密切,经宇文化智的极力保护,才免于一死。同月,宇文化及以皇太后懿旨的名义,拥立他为帝。杨浩继位后,宇文化及自任大丞相,操纵一切。不久,宇文化及率兵十万返回长安,杨浩被裹胁同行。宇文化及在巩县为瓦岗军李密击败,率残部二万人逃入魏县(今河北省大名县南)。9月,宇文化及毒弑杨浩,并自立为帝,建国许,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公元617岁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618年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18年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杨侑被降封为希国公,闲居长安。第二年五月遇害(具体不明),一说病死。杨侑崩后的谥号为恭皇帝。中原地区得知炀帝死讯后,618年6月22日,洛阳留守“七贵”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侗为帝,即隋哀帝;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隋哀帝,将杨侗囚于含凉殿,两天后,王世充自称“大郑皇帝”,建元“开明”,改封杨侗为潞国公,杨侗每日只能求佛祈福。五月,王世充部将裴仁基、裴行俨父子策划攻杀王世充,事情败露,世充杀死裴仁基父子。世充意图毒杀侗,六月派侄子王仁则和家仆梁百年,携毒酒去杨侗处,杨侗自知难逃一死,遂服毒,遗言:“愿下辈子不要再生在帝王尊贵之家”;但一时半刻竟没毒发,最后被缢死,谥为恭皇帝。隋朝亡。唐朝皇室: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又指使宦官杀死了另一个宰相崔绍纬,再次移师长安,唐昭宗李晔被迫逃往河东去寻求李克用的庇护。而走到半路被李茂贞的盟友,华州刺史韩建追上,韩建恐吓昭宗说:“车驾渡河,无复还期。”挟持昭宗于乾宁三年七月十七抵达华州,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被大臣幽禁了将近三年,期间皇室宗亲覃王嗣周,延王戒丕,通王滋,沂王禋,彭王惕,丹王允,及韶王、陈王、韩王、济王、睦王等十一人被杀,直到乾宁五年。五年的八月昭宗回到长安,同时宣布改元“光化”,以资庆祝。一回到长安,在宦官和官僚们之间的旧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场危机。以中尉刘季述为首的宦官垂死挣扎,进行最后的抗争,他们策划废黜昭宗,拥立太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们实现了他们的计划,将昭宗关在了他最熟悉的少阳院,为了防止昭宗逃跑,又熔铁浇在锁上,每日的饭食则从墙跟挖的小洞里送进去。宰相崔胤病急乱投医,乃召朱全忠救驾。宦官首领韩全诲不得已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朱全忠进攻凤翔,凤翔食尽待援。天复三年(903年),节度使李茂贞杀宦官韩全诲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和解,护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长安。崔胤指责宦官“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蠹害朝政”,不久朱全忠尽杀宦官数百人,废神策军,完全控制皇室。被封为梁王。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杀宰相崔胤,拆毁长安宫室,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八月壬寅夜,指使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刺杀昭宗,另立其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宗。随后,他杀朱友恭和氏叔琮以灭口。天祐二年(905年)二月,朱温又杀李裕等昭宗九子于九曲池。同年,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杀尽宰相裴枢、崔远等朝臣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开平元年(907年)废唐哀帝,自行称帝,改名为晃,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后人称为梁太祖。封李柷为济阴王,迁往曹州济阴囚禁,次年又杀李柷,自此唐朝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室:公元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领兵抵御北**辽的进攻时,在开封东北四十里地的陈桥驿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皇位,逼迫在位仅六个月的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建宋代周。封周恭帝为郑王,不久,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居住。他于被废13年后去世,死因不明。柴宗训死时年仅二十,他的嫡系子孙正史不载。其兄弟熙让,熙谨,熙诲按史籍所载结局是“不知所终”。《水浒传》所说柴家丹书铁券的原型,其实只是宋太祖为收买人心而立那一块碑,其内容除宋太祖及几位宦官外,无人得见。论丹书铁券的实物,其实从来没有存在过。《水浒传》所说柴家实际是柴荣的同族。一代英主周世宗其直系子孙其实全部死的不明不白。皇权斗争的残酷自古就令人不寒而栗,失败者下场早已注定。自刘裕诛灭晋室,禅让投降的末帝后主们就没人能寿终正寝(陈叔宝是特例,有其特殊性)。南吴皇室:南吴武义二年(920年),吴宣帝杨隆演去世,丹阳郡公杨溥为权臣徐温所迎继吴国国王位,明年(921年),改元顺义。顺义七年(927年),即皇帝位,改年号乾贞。乾贞三年(929年)改元大和。大和七年(935年),再改元天祚。南吴于杨隆演及杨溥在位时,军政大权皆操之在徐温、徐知诰父子之中,之所以即国王位、帝位,只是徐氏父子为篡位称帝之准备而已。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篡南吴,南吴亡。杨溥被徐知诰上尊号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杨溥被徐知诰派人刺杀,被追谥为睿皇帝。其家属被徐知诰集中于金陵看管,后全部被杀。前蜀皇室: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继岌、郭崇韬发兵攻蜀,蜀军望风披靡,不战自溃,川中门户洞开。唐军长驱直入,所到之处,州县皆望风赍印而降,很快便兵临成都城下。后主王衍不知所措,御文明殿,与其群臣相对涕泣。魏王继岌至成都,王衍面缚舆榇,出降于七里亭,前蜀灭亡。王衍被封为通正公。唐庄宗召王衍入洛羊,赐王衍诏书曰:“固当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于险,三辰在上,一言不欺!”王衍捧诏忻然就道,于是率其宗族及宰相王锴、张格、瘐传素、许寂、翰林学士李旻等人,及诸将佐家族数千人向东出发。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王衍一行人行至秦川驿,唐庄宗用伶人景进之计,遣宦官向延嗣宣诏诛杀王衍一行人。当时接旨的是后唐枢密使张居翰,这人实在不忍,趁着诏书上墨迹未干,而李存勗匆匆离开,马上把诏书靠在殿柱之上,将“一行”改为“一家”。仅仅杀了王氏一族了事。衍母徐氏临刑时呼曰:“吾儿以一国迎降,反以为戮,信义俱弃,吾知其祸不旋踵矣!”王衍之妾刘氏,鬒发如云而有姿色,行刑者将要免她死罪,刘氏曰:“家国丧亡,义不受辱!”遂就死。南诏皇室:公元897年,南诏圣明文武皇帝隆舜在善阐城被清平官郑买嗣指使蒙氏近臣杨登杀死,子舜化贞立。902年,孝哀帝舜化贞死,舜化贞的儿子不满一岁,权臣郑买嗣掌国政,杀舜化贞子,起兵杀蒙氏亲族八百人,灭南诏,并夺取政权,建立大长和国,自称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建年号“安国”。南诏自738年皮逻阁统一六诏起至902年郑买嗣灭南诏,首尾凡165年。西夏皇室: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献宗没有履约为由,兵分东西向西夏夹攻,此即蒙古灭西夏之战。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队至兀剌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西进攻陷黑水城,又迂回进军贺兰山(今宁夏银川西北),击溃夏将阿沙敢不,最后屯军浑垂山(今甘肃酒泉北)。西路军由阿答赤率领,与忽都铁穆儿、西夏降将昔里铃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鹘,陆续攻陷沙州、肃州与甘州。但在围攻甘州时遭到守将和典也怯律顽强抵抗,最后成吉思汗亲自攻陷,并且降服凉州守将斡扎篑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数沦陷。夏献宗忧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即夏末帝。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穿越沙陀,进军黄河九渡,攻占应理(今宁夏中卫)。而后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围灵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军救援,双方于冻结的黄河决战。而后嵬名令公与守将废太子李德任会合,最后城陷被杀。蒙军包围中兴府,并且分兵南下攻陷积石州(今青海循化)、西宁(今青海西宁)等西夏领地,并驻夏六盘山。西夏只剩中兴府,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六盘山,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遗嘱杀李睍。蒙军攻陷中兴府后展开屠杀,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后经察罕劝谏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经不多。公元1227年西夏终于全部沦陷,蒙古兵还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尽皆破坏,以至于从明朝开始历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获得过多少有价值的物品。公元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去世后,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蒙古军将领察罕努力使银川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并入城安抚城内军民,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西夏灭亡。金朝皇室:公元1227年,蒙古大军西征归来。同年成吉思汗去世,1229年正式由三子窝阔台继任,史称元太宗。此后蒙古再度对付金朝,1230年窝阔台汗发动三路伐金,窝阔台汗率大军渡黄河直攻汴京,斡陈那颜率东路军走济南,四弟拖雷率西路军自汉中借宋道沿汉水攻打汴京。1232年拖雷成功迂回至汴京,金哀宗派完颜合达、移剌浦阿率大军阻击于邓州。此时窝阔台汗率大军渡河,并派速不台攻汴京。而完颜合达急率军北援汴京,与拖雷率领的蒙军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市东南)发生三峰山遭遇战,金军精锐溃败,名将张惠、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与移剌浦阿先后死亡。蒙军围攻汴京,迫使金哀宗求和。而后金廷杀蒙古使者,蒙古再度围攻汴京,金军坚守近一年,汴京城内瘟疫大起,粮食紧张,凡五十日,从各城门运出的死者有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尚未包括在内。金哀宗坚持至年底放弃,南逃归德(今河南商丘市),汴京守将崔立投降。癸巳,崔立将梁王从恪、荆王守纯及及诸宗室男女五百余人解送至青城,蒙将速不台赦免汴京军民,只问罪于金朝宗室,于是宗室男女五百人皆及于难。蒙将史天泽一路紧追不舍,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军约宋将孟拱、江海率军与粮食联合围攻。1234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愿当亡国之君,将皇位传给统帅完颜承麟,史称金末帝。此时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中,金朝亡。金军将士顽强抵抗,几乎全部战死或自杀殉国。金亡时坚持忠于朝廷者汉人占不少,有些汉臣甚至舍身殉国。金亡后,部分汉臣以遗老自居,如元好问南宋皇室:咸淳十年七月九日(日),度宗去世,终年35岁。宋度宗去世后,其长子赵隰即位。当时,南宋的统治已进入瘫痪状态。德祐元年(1275年)春,蒙元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德祐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失守,蒙元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1276年蒙元军攻占南宋行在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里举行和平受降仪式,赵隰正式退位,但赵隰之弟赵昰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后来,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 蒙元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粤地。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蒙军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昰和赵昺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十二月初八(公历1277年元月),元兵由浙江抵泉州,蒲寿庚与州司马田真子献城降元,闭城三日,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数万人,备极惨毒。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在蒙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蒙元将领汉人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史称崖门海战。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日,随着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四十多年与蒙古的抗衡以失败完结。张弘范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南宋到此宣告彻底灭亡。北元皇室:公元1451年,蒙古太师也先击败脱脱不花大汗,全歼汗廷人马,俘虏大汗全部妻女,脱脱不花逃亡到岳父郭尔罗斯部首领沙布丹处,却被沙布丹擒杀,出卖亲哥哥的阿巴噶尔济也被也先卸磨杀驴,在宴会中连同护卫诸子一起杀光。紧接着,也先开始政治大清洗,“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几乎将忽必烈直系子孙斩杀殆尽,只有脱脱不花大汗的三弟满都古勒因逃到合赤温后裔领地得以活命。一切的障碍都已经排除,1453年夏,也先宰杀五头黑牛,九匹白马祭天,自立为汗,称为“大元天圣可汗”,年号“天元”。他终于完成了祖父和父亲都没能完成的心愿,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位非黄金家族的可汗。当然,他不会想到,自己也是最后一位。1年后,也先因为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景泰五年(1454),也先在外出游猎途中,为部下阿剌知院等率领3万骑兵攻杀,瓦剌势衰。只可惜,成吉思汗子孙黄金家族的厄运并没有结束,公元1634,东北林海雪原里崛起的后金攻灭蒙古察哈尔部,最后一位蒙古可汗林丹汗在逃亡途中病死于甘肃大草滩,次年,林丹汗之子额哲与母亲苏泰走投无路,“遂归降后金”。那块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终于落到了皇太极手中。429年的蒙古帝国,364年的元朝,267年的北元,至此终结。作为亡国之君的林丹汗,也“享受”到了应有的耻辱,自己的八个妻子,全部被皇太极及其兄弟、臣子瓜分。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盛京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同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清朝的皇帝们对于投降者,倒是从来不吝啬怀柔之赏,额哲投降后被封为亲王,“位冠四十九旗贝勒之上”。1661年,额哲死,其弟阿布奈袭亲王爵位。阿布奈对于清朝甚为轻视,长达八年“不一朝请”,对于清朝公主为自己所生的儿子也不亲自抚养,连皇帝赏赐礼物时,都“不亲身一问”。这种无视皇权的行为,终于让康熙皇帝不能容忍,1669年将他拘押于盛京沈阳。同年9月,阿布奈长子布尔尼袭位,年方十六岁,比其父更轻视清朝皇帝,认为自己“即大元之后也,虽附于大国,由有帝号”。1673年12月,“三藩之乱”爆发,一时间海内喧腾,天下大乱。一直在暗中训练兵马的布尔尼与其弟罗布藏等原察哈尔贵族看到有机可趁,于1675年起兵反清。三藩在南,察哈尔在北,一个旗号“反清复明”,一个号召“光复大元”,康熙皇帝的郁闷可想而知。三藩还远,而察哈尔与帝国心脏北京近在咫尺,必须尽快解决。康熙迅速以信君王鄂扎为抚远大将军,大学士图海为副将军率军镇压。布尔尼原以为自己高举大旗,蒙古各部都会望风而来,岂料各部归顺清朝40余年,早已经“亲如一家”,无人前来响应。孤立之下,率所部3000人与清军交战,寡不敌众而败,布尔尼兄弟逃走,不久便被追及杀死。康熙皇帝平定布尔尼之后,将拘押在盛京的阿布奈绞杀,察哈尔汗室所有男性成员都被处死。林丹汗的子孙,便在这场不成功的造反当中,被绝灭。南明皇室:大明皇室在亡国之后,除鲁王一脉,其余尽数死难,不是遭满清毒手,就是杀身殉难。 福王朱由崧(弘光帝)芜湖被俘,被押送至北京斩首,与朱由崧一起被杀的,还有潞王朱常淓、惠王朱常润等十一人。 唐王朱聿键(隆武帝)汀州被俘,宁死不屈,绝食而死,皇后曾氏投闽江自尽。 绍武帝朱聿鐭广州被俘,绝食而死(一说缢死),大学士苏观生一同殉难。永历帝朱由榔在李定国兵败后逼居缅甸,被缅王拘禁,身边侍从近卫尽数被杀,次年被连人带椅缚送吴三桂。4月25日,永历帝父子二人和国戚王维恭之子在昆明城外被缢杀,宫眷25人一同被绞死。行刑结束,棺木随即被昆明知县聂联甲带领员役搬运柴薪焚化于北门外。次日,清兵至火化处拾取大骨携回作证。云南人民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坟为借口,寻得未烬小骨葬于太华山。王皇后与马太后互相勉励,在槛车中自相扼喉而死。南明最后一帝至此烟消云散。宁靖王朱术桂,施琅破台后自杀殉国,其宫妃25人一同赴死,全家自缢,后人建有五妃庙祀之。延平郡王郑克爽,施琅破台后投降清廷,被封为汉军公,隶属正黄旗,送往北京,有衔无职,其余生在涂有黄金的囚牢度过。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八月二十七日,年仅37岁的郑克爽卒于北京,结束了漫长的软禁生涯。而郑克爽的儿孙们却开始了凄凉的生活:郑克爽的三个儿子安福、安禄、安康继续遭软禁,生活没着落,朝廷的俸禄尚无法维持生计。更让人觉得凄惨的是,此后清廷的一些弄臣挑起各种事端,对郑克爽的儿孙们进行迫害,将他们或流放边疆,或贬为奴仆,或予杀害……来源:网络& &&&编辑:战国霸王想看更多文章请加:QQ:欢迎收听新浪微博:/u/&&战国霸王(gh_45c938ff6420)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gh_45c938ff6420浮生若梦,繁华过处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45c938ff6420浮生若梦,繁华过处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祭天仪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