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译文答刘内重书译文

更多公众号:muzimuxz修佛修禅修心修去烦恼痛苦与旧业
自观自悟自证自会清净坦然至彼岸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致良知应从“立必为圣人之志”始,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阳明先生37岁在龙场悟道后首次开示学生便提成: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为圣人之学的四个次第。而以“立志”为首要。
一、为第一等事,做第一等人年谱记云,先生于十一岁时,「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龙山公(阳明先生之父)闻之,笑曰:汝欲做圣贤耶?」案: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今阳明十一岁,忽然灵光爆破,即憧憬学圣贤。阳明说此话时,不必真有立志之意,然灵光爆破,冲口而出,即已见非凡。吾兹所欲说者,圣人,人伦之至;学圣贤乃成德之事。人要做第一等人,为第一等事。此在古人讲学,乃一普遍之意识。宗教家名曰重生。学圣贤,就要重生。重生始能做第一等人。不重生,无论权位如何高,不能算做第一等人。美国有所谓第一夫人,此非阳明所谓第一也。近人求学,受教育,是想成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总之,是想成专家,取得某某学位,这是知识技能一边事。这是现代人求学问的普遍意识。但是很少有能知道阳明所说的第一等人,第一等事。读书学圣贤,做第一等人,这种观念几乎完全消失,完全非近代人的意识所能把握。假若听见这种观念,必以为不是一清楚之观念。然在古人,则是一普遍之意识。故虽在幼童,亦可以灵光爆破,接触及之。而青年立志,亦常以此为志。
兹除阳明外,再以罗近溪(阳明的后学,属明儒泰州学派)为例,便可明白。罗氏自谓:不肖幼学时,与族兄问一亲长疾。此亲长亦有些志况,颇饶富,凡事如意。逮问疾时,疾已亟。见予弟兄,数叹气。予归途,谓族兄曰:某俱如意,胡为数叹气?兄试谓我兄弟读书而及第,仕宦而作相,临终时还有气叹否?族兄曰:诚恐不免。予曰:如此,我辈须寻个不叹气的事做。予于斯时,便立定志了。(《盱坛直诠》)
罗近溪所谓「不叹气的事」即阳明所谓「第一等事」。及第、作相,俱不是第一等事,亦俱不是可以令人「不叹气的事」。所以第一等事,第一等人,须从孟子所说的「天爵」作起,绝不是指孟子所说的「人爵」而言。此须彻底予以了解,方可说立志。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二、阳明先生说立志
1.为何要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3.教条示龙场诸生 戊辰(1508年)】
2.立个什么志?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9.与黄诚甫书 癸酉(1513年)】
3.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
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求禄仕而不工举业,却是不尽人事而徒责天命,无是理矣。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业举,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19.寄闻人邦英、邦正 戊寅(1518年)】
或问为学以亲故,不免业举之累。
先生曰:“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于学,则治田以养其亲者,亦有累于学乎?先正云‘惟患夺志’,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45.薛侃录45.9条】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大料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48黄修易录48.5条】
4.立志需至诚
此段足验道通日用工夫所得。工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庠,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29.答周道通书 其一 甲申(1524年)】
5.为志须量力有渐
程子云:“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而为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夫学者既立有必为圣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觉处,朴实头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无许多门面折数也。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便将流于心劳日拙而不自知矣。【30.答刘内重书 乙酉(1525年)】
6.夹持砥砺利志坚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近与诚甫言,在京师相与者少,二君必须预先相约定,彼此但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39.与黄宗贤 丁亥(1527年)】
7.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44.陆澄录44.2条】
8.立志用功之道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44.陆澄录44.16条】
9.立志,长立个善念而已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44.陆澄录44.39条】
10.志的守持与变通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45.薛侃录45.1条】
11.立志贵专一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45.薛侃录45.21条】
13.必为圣人之志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
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
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此,不觉悚汗。【50.钱德洪录50.1】
14.此志真切,身心受用
先生曰:“凡看书,培养自家心体。他说得不好处,我这里用得着,俱是益。只是此志真切。有昔郢[yǐng]人夜写书与燕国,误写‘举烛’二字。燕人误解。烛者明也,是教我举贤明其理也。其国大治。故此志真切,因错致真,无非得益。今学者看书,只要归到自己身心上用。”【52.语录拾遗52.13】
不为圣贤,必为禽兽!立志圣人者则圣,立志贤者则贤。对于我们平凡的人来说,立志为圣贤就是选择一条向着真善美的人生康庄大道,一直向东,日日精进的生活方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致良知张长坤的声音
00:00/02:55
00:00/03:40
00:00/13:09
00:00/03:47
00:00/05:01
00:00/16:19
00:00/01:28
00:00/02:59
00:00/02:22
00:00/02:34
Ta关注的人(2)
Ta最新的专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答郭监簿咏雪译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