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 文言文而忘贱,安德而忘贫!解释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1人关注)●卷●卷九十一
七部名数要记部主
◎九◎九守凡九篇古
△守△守和第一斋
老君老君曰:天地未形,窅窅冥冥。浑而为一,自然清澄。凝浊为地,清微为天。离为四时。分为阴阳。精气为人,烦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骼根乎地,精神入其门,骨骼及其根,我尚何存?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者死,顺者生。故静寞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夫精神所受于天也,而骨骼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贵在守和。古
△守△守神第二斋
老君老君曰:人之受天地变化而生也。一月而膏,二月而胞,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肺主鼻,肾主耳,心主舌,肝主眼,外为表,中为里。头之圆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星,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而人有兴居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电,肝为雷,以与天地相比类,而人之心为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月失其行,薄蚀无光;风雨非其时,毁折生灾;五星失其度,郡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阔且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劳而不息?人之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是故圣人内守而不失。主
△守△守气第三知
夫血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越外,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即耳目精而视听明。五脏能属于心而无离,即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气意者,五脏之使候也。故耳目淫于声色,则五脏摇动而不定,血气淫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弗越,诚使其耳目清明玄达,无所诱慕,气意虚无和静而少嗜欲,五脏便利,精神内守,形体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何足见也!故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历爽;趋舍滑心,使性飞扬。故嗜欲使人之气衰杀,好憎使人之心劳倦。疾至,即志气日耗也。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谓也。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长得生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自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敢极,即失至乐矣。主
老君老君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过也。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圣人尊之弗敢越。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抱德养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人。即神以求,无不得也;即神以为,无不成也。斋
△守△守仁第四主
老君老君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死生即意不慑,同变化即明不眩。夫至人倚不立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端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而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止以义,而不可悬以利。君子义死,不可以富贵留。故为仁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况于无为者乎!无为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量。夫上观至人之论,源道德之意,以考世俗之行,乃足薄也。古
△守△守简第五斋
老君老君曰: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比之身即贱。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蔽寒。适情辞余,不贪多积。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泰一,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为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故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乎外内之府者,不可诱以势。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也!主
△守△守易第六知
老君老君曰:古之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弗欲而不拘,心有弗乐而不有。无益于情者,不以累德;不便于性者,不以滑和。不纵身肆意,度制可以为天下仪。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弗有,委万物而弗利,岂为贵贱贫富失其性命哉!若然,可谓能体道矣。古
△守△守清第七斋
老君老君曰:人所受形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其所以为制者异也。神者,知之源也,神清即知明。知者,心之府也,知公即心平。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净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制物之情,故用者必假之于弗用也。夫鉴明者,尘垢弗污染也;神清者,嗜欲弗著也。故心有所至,神既然之,反之于虚,即消烁灭息矣!此圣人之游也。故治天下者,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已。古
老君老君曰: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贪污之心无由生。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不以趋行求者也。诚违乎性命之情,仁义自付。若夫神无所奄,心无所载,通同修达,澹然无事。势利不能诱也,声色不能淫也,辩者不能说也,知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乃真人之道也。夫生生者不死,化物者不化。不达乎此,虽知统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金石,犹无益于天下,故圣人不失所守。主
老君老君曰: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处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得安其位。养生以安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墐,五脏无积气,祸福弗能挠滑,毁誉弗能尘累。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人不待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峻。故小有所志者,必大有所忘。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倦苦吾情,精若泉源,虽欲勿衰,其可得耶?今盆水清之终日,不能见尘祇,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之象。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主
老君老君曰:上圣法天,其次尚贤,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贤者,疑惑之源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待,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故圣人以静为治,以动为乱。故曰:勿惑勿撄,万物将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谓之天道。主
△守△守盈第八知
老君老君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稸。怀天下之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伐,小者居傲凌下,用心奢广,譬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是以圣人以道损之,执一无为,不损冲气。见小守柔,退而无为,法于江海。江海弗为,百川自归,故能成其大;圣人弗强,万兆自归,故能成其王。为天下牝,故能不死。人自爱,故能成其贵。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以自轻,自轻则功名不成。天之道,大以小成,多以少生。故圣人以道莅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也。天之道,抑高举下,损有余,奉不足。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清净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为者,见不足也。见下者故能致其高,见不足者故能成其贤。跂者不立,矜者不长。强梁者死,满溢者亡。飘风骤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飘风骤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地,故不得不夺。是以圣人执雌牝,去此奢泰,不敢行强梁之气。执雌牝,故能立其雄;不敢奢泰,故能长久也。古
老君老君曰:天道极即盈,盈即损,日月是也。故圣人保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自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贱。众人为之,故弗能成;执之故弗能得。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不执即得,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瀍。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即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是故聪明俊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勇骁力守以畏,贵富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古
△守△守弱第九斋
老君老君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能至于无乐也,即无不乐也,即至乐极矣。是以内乐而外不乐,以乐内者也,故有以自乐也,即至贵乎天下。所以然者,因天下而为天下也。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即万物备矣。故达于心术之论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财货,不贪势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贪骄多欲之人,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智,立高于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淫而不还,形闭口距,即无由入矣,是以时有盲妄之患。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如此,则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斋
老君老君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者也。故有若无,实若虚,治其内不知其外。明白入素,无为而复朴。体性抱神,以游天地之间。芒然彷徉尘埃之外,逍遥无事之业。机械知巧,弗载于心。审于无假,不与物迁。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于内,通远归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弗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成,弗治而辨。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用。如光之不耀,如景之不炎。以道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虚,清静而无为。以死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方。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行。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知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所以能假乎道者也。使神阳达而不失于充,日夜无阴而与物为春,即是合而生时于心者也。故形有靡而神未尝化,以不化应化,千变万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者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者也。故生者未尝其生,化者未尝其化。此真人之游也,纯粹素朴之道矣。斋
◎十◎十三虚无知
老君老君曰:生从十三: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顿、时、和、啬。斋
一曰一曰遗形忘体,恬然若无,谓之虚。主
二曰二曰损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知
三曰三曰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古
四曰四曰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斋
五曰五曰深居闲处,功名不显,谓之微。主
六曰六曰去妻离子,独与道游,谓之寡。知
七曰七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谓之柔。古
八曰八曰缓形从体,以奉百事,谓之弱。斋
九曰九曰憎恶尊荣,安贫乐辱,谓之卑。主
十曰十曰遁盈逃满,衣食粗疏,谓之损。知
十一十一曰静作随阳,应变却邪,谓之时。古
十二十二曰不饥不渴,不寒不暑,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不疾不迟,谓之和。斋
十三十三曰爱视爱听,爱言爱虑,坚固不费,精神内守,谓之啬。主
◎七◎七报古
真人真人曰:负阴抱阳,因缘各异。舍死得生,果报不同。为善善至,为恶恶来。如影随形,毫分无谬。善恶多端,福报难数。大而言之,其标有七:主
一者一者先身施功布德,救度一切。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必得化生福堂,超过八难。受人之庆,天报自然。古
二者二者先身好学,志合神仙,崇奉玄科,敬信灵文,念善改恶,立行入真。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得接帝皇,名书紫简,上升玉晨。主
三者三者先身乐道,不惮苦寒,随师执役,唯劳为先,饥渴务效,不生怨言。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得策飞綍,游宴五岳,秉虚落烟。古
四者四者先身真洁,不淫不奸,不贪不欲,见色无欢,心如死灰,执固道源。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得报灵人,超度三涂,五苦不经。主
五者五者先身施善,愿天普隆,同得升度,去离八难,众身不过,已身不安,割巳之服,以拯穷寒,捐粮饷鸟,遗物空山。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四司称善,感彻玉皇,书名紫简,礼补上仙。斋
六者六者先身忠孝,恭奉尊亲,崇敬胜巳,宗礼师君,腹目相和,如同一身,心无嫉妒,口无轻言,内外齐并,动止合真。今身所行,与先不异。得受灵入,不经三涂,超过八难,善善相注,福福相资。古
七者七者生世不良,怀恶抱奸。攻伐师尊,訾毁圣文,不崇灵章,疑二天真。外形浮好,假求华荣。口是心非,行负道源,窃盗经书;不盟而宣;泄露秘诀,流放非真。今身所行,与先不异。违科犯忌,身入罪源。七祖横罗,责及穷魂。身死负掠,食火践山。三途五苦,万劫不原。楚挞幽夜,痛切其身。古
夫欲夫欲修学,熟寻此文。改恶行善,速登神仙。斋
◎七◎七伤知
真人真人曰:学贵六合,宜慎七伤。古
第一第一之伤:带真行伪,淫色丧神,魂液泄漏,精光枯干。气散魄零,骨空形振,神泣穷府,上闻天关。真仙远逝,则与凡尘结因。土府同符,岂复得仙?主
第二第二之伤:外形在道,皮好念真,而心抱阴贼,凶恶内臻。愿人破败,嫉贤妒能。口美心逆,面欢内嗔。形论得失,妄造罪原。毁慢同学,攻伐师友。三官所记,标为恶门,仙真高逝,邪魔攻身。走作形景,飞散体神,故令枉横,极其恶源。考满形灰,灭已九泉,图有玄名,岂保自然。主
第三第三之伤:饮酒洞醉,损气丧灵。五府攻溃,万神振惊。魂魄飞散,内外朽零。本室空索,赤子悲鸣。真仙高逝,邪魔入形。如此之学,徒损精诚。虽有玄记,空失玉名。神升上宫,身灰幽冥。恍惚求延,年焉久停?斋
第四第四之伤:行不引物,责人宗匠。心忽口形,骂詈无常。嗔喜失节,性乖不恒。气激神散,内真飞杨。魄离魂游,九孔尘埃,五府奔丧。皆由性之不纯,行之不祥。真仙高逝,外疴入形,如此之学,将欲何蒙?虽有玄图,不免斯殃,望仙日悠,地里日长。斋
第五第五之伤:或玄图表见,得受宝经;或运遇灵师,启授神文,而不依科盟,形泄天真。未经九年,投刺名山。使青宫有录,金阙结篇。便传于人,流散世间。轻真泄宝,考结己身。图有玄名,反累七玄。仙道高逝,身死幽泉,长充鬼责,万劫不原。斋
第六第六之伤:身履殗秽,灵关失光。五神飞散,赤子骞扬。邪魔来攻,内外交丧。如此之学,望成反伤。真仙高逝,空景独沦于溷浊,仙胡可冀?知
第七第七之伤:啖食六畜之肉,杀害足口之美。臭气充于脏腑,伐生形于非己。真气扰于灵门,游神骇于赤子。魂魄游于宫宅,浊滞缠于口齿。仙真高登于玉清,己身沉顿于地里。图有玄名帝简,亦不免于不死。主
高圣高圣帝君曰:为学之本,当以七伤为急。既得瞻眄洞门,披睹玉篇,不犯七伤之禁,将坐待灵降,白日升晨。如外勤存学,内不遣于《七伤》者,此将望成而反败,期生而反亡,希吉而反凶,求飞而反沉。灵仙游于高清,五神散于八荒,赤子号泣于中宅,游魂悲鸣于玄宫。故仙相有成败,上学有《七伤》。笃尚之士,熟精其真。诸有神挺应图,琼胎紫虚,名题东华,得见《七伤》检文。自无。此神挺灵篇不可得妄披,宝文不可得而看。得见此文,皆玄质合仙。九年修得,克得飞行玄虚,上升玉清也。斋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佛家吐纳心法《安般守意经》_中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3贴子:
佛家吐纳心法《安般守意经》
概述安般,为的异译,经文谓:“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故此经所论,首在透过控制数出入息以达‘守意’的目的。基本观念入息:吸气到呼气之间的短暂休息的身心状态。
出息:呼气到吸气之间的短暂休息的身心状态。
守意:扫除各种思想障碍以使内心不乱。六事:“守意”的法门,分别为: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又称为六妙门,达至涅槃之法。数息:反复地从一至十数呼吸。相随:顺随呼吸出入,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运行之上。止:注意力转向止于不动的鼻头,使人不受一切外物的干扰。观:观五阴而悟“非常、苦、空、无我”。还:弃身七恶、还五阴,以断除人生的贪与爱。 七恶:杀、盗、淫、妄言、两舌(搬弄是非)、恶口(新译粗恶语,以口伤人)、绮语(淫意不正之言词)。净:即无为(以格义法译涅槃为无为),无欲无想,不受五阴之境。十六特胜:中最为殊胜之十六种观法,对六妙门的详细解说。
IKEA宜家-汉尼斯系列85折优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进比丘经上座教诲,日渐得大进步。
时当月圆日的晚上,结夏安居期后,举行自恣大会。佛世尊露天而坐,众比丘环绕周围。
佛陀环视僧团而开示说:“诸比丘,我很欣悦看到你们在安居后所得的道果,我知道你们还可以得到更高成就。还未得的果位,你们得以得到,还未证悟的,你们得以证悟,我将停留在此,迄下月月圆。”
乡村比丘听说佛将停留一个月,都聚集到舍卫城听佛教示。于是诸上座更热心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进比丘经上座教诲,日渐得大进步。时当次月月圆之日,世尊露天而坐,环视僧团而告之曰:
“诸比丘,我们的僧团既纯且善,不作琐碎之谈,不说绮语,堪受供养,为世之福田。此僧团世所稀有,远人闻风亦均负笈而至。”
“诸比丘,此僧团有比丘已证,漏尽圆成,已舍诸担,正遍智慧,最终解脱。有比丘灭尽最初五结,证不还果。有比丘灭尽最初三结,证一还果,他们已断贪瞋痴三结,只需再轮回一次。有比丘灭尽三结,证预流果,永不退转,必趣涅盘。有比丘常修四念处,有比丘常修,有比丘常修四神足,有比丘常修五根,有比丘常修五力,有比丘常修七觉支,有比丘常修八正道。有比丘常修慈观,有比丘常修悲观,有比丘常修喜观,有比丘常修舍观,有比丘常修不净观,有比丘常修无常观,有比丘常修安般念。诸比丘,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能获大果,能致大誉。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四念处修习圆满。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七觉支修习圆满,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可令智慧解脱完成。”“诸比丘,如何修习安般念,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获大果,能致大誉?”“诸比丘,如此,比丘或往林中,或往树下,或往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直,系念在前。息入知正入息,息出知正出息(吸气,行者知道他正在吸气;呼气,行者知道他正在呼气)。”1.吸入的气很长,行者知道“我正在吸入长息”;呼出的气很长,行者知道“我正在呼出长息”。2.吸入的气很短,行者知道“我正在吸入短息”;呼出的气很短,行者知道“我正在呼出短息”。3.“我正在吸气,同时注意到我的全身。我正在呼气,同时注意到我的全身。”行者努力练习。4.“吸气我令全身宁静祥和,呼气我令全身宁静祥和。”行者努力练习。5.“吸气我感到喜悦,呼气我感到喜悦。”行者努力练习。6.“吸气我感到快乐,呼气我感到快乐。”行者努力练习。7.“我正在吸气,同时了知我心理的活动。我正在呼气,同时了知我心理活动。”行者努力练习。8.“我正在吸气,同时使我心理的活动宁静祥和。我正在呼气,同时使我心理的活动宁静祥和。”行者努力练习。9.“我正在吸气,同时觉察到我的心。我正在呼气,同时觉察到我的心。”行者努力练习。10.“我正在吸气,同时使我的心愉悦祥和。我正在呼气,同时使我的心愉悦祥和。”行者努力练习。11.“我正在吸气,同时集中我的心念。我正在呼气,同时集中我的心念。”行者努力练习。12.“我正在吸气,同时疏解我的心结(解放我的心)。我正在呼气,同时疏解我的心结。”行者努力练习。13.“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诸行无常的本性。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诸行无常的本性。”行者努力练习。14.“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诸法离染。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诸法离染。”行者努力练习。15.“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解脱。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解脱。”行者努力练习。16.“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出离。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出离。”行者努力练习。”“诸比丘,如是修习安般念,如是持续不断修习,能获大果,能致大誉。”1.”诸比丘,如何修习安般,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令四念处修习圆满?”“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吸气,行者了知“我正在吸气”;呼气,行者了知“我正在呼气”;呼出长息,了知“我正呼出长息”;吸入长息,了知“我正吸入长息”;呼出短息,了知“我正呼出短息”;吸入短息,了知“我正吸入短息。”当出入息时,了知一切身,了知“我正令全身宁静祥和。”行者坚持安住观身在身,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之执着、忧患。行者如此专注安般修息四念处的第一念处──身念处。”2.”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吸气,行者了知“我感到喜悦”;呼气,行者了知“我感到喜悦”;吸气,了知“我感到快乐”;呼气,了知“我感到快乐”;呼气,了知“我心理的活动”;吸气,了知“我心理的活动”;吸气,同时令其心理的活动宁静祥和;呼气,同时令其心理的活动宁静祥和;
行者坚持安住观受在受,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之执着、忧患。行者如此专注安般修息四念处的第二念处──受念处。”3.”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吸气呼气了知其心;使其心愉悦祥和集中心念;令心解脱。行者坚持安住观心在心,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之执着、忧患。诸比丘不修习安般念则不能得到任何禅定智能。”“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诸行无常的本性。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诸行无常的本性。”行者努力练习。”“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诸法离染。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诸法离染。”行者努力练习。”“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解脱。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解脱。”行者努力练习。”“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出离。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出离。”行者努力练习。”4.”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照见诸行无常、离染、解脱、出离的本性。行者坚持安住观身在身,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之执着、忧患。”“诸比丘,如此修习安般念,如此持续不断修习,能令四念处修习圆满。”“诸比丘,如何修习四念处,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圆满安住于七觉支?”“诸比丘,若行者恒坚持观身在身,观受在受,观心在心,观法在法,无分散意,(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之执着、忧患。)可令念觉支坚固,念觉支坚固故,念觉支能趋于圆满。”“若行者住于念(专注,禅定状态)无分散意,能审视心中生起的诸法──心的对象,能令第二觉支──择法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若行者持续、坚持不移观照、审视诸法,无分散意,能令第三觉支──精进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若行者精进坚固,沉着住于修习之流,则离欲喜起,能令第四觉支──喜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若行者住于喜的状态,无分散意,能令身心轻安,身心经安则令第五觉支──轻安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若行者身心轻安,则心易达于定境,能令第六觉支──定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若行者住于甚深禅定中,能除诸分别,令第七觉支──舍觉支生起趋于圆满。”“诸比丘,如何修习七觉支,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令正智解脱完成?”“行者住寂静处,遵循七觉支之道,观诸法离欲,可令念觉支修习,如是乃至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修习,如此修习七觉支能令正智解脱完成。”佛世尊说此经已,诸比丘皆大欢喜。
净即,涅槃即无为?孩子,你没事吧,无为离的道很远,这是修行状态,涅槃不是修行状态,雷机?
夫人所以不能者,以其生生之厚。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弗敢极,即至乐极矣。
九守篇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混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逆之者死,顺之者生。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骨骸者所禀于地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血脉,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分。肝主目,肺主鼻,脾主舌,肾主耳,瞻主口。外为表,中为里,头圜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折生灾。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熏而不息,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则耳目清而听视聪达,听视聪达谓之明。五藏能属于心而无离,则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血气者五藏之使候,故耳目淫于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血气淊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不越,圣人诚使耳目精神玄达,无所诱慕,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可足见也。故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生创,趋舍滑心,使行飞扬,故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
夫人所以不能者,以其生生之厚。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弗敢极,即至乐极矣。守虚一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衺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过也,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蹙,精用而不已则竭,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神。神则以求无不得也,以为无不成也。守无二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则心不惑,齐生死则意不慑,同变化则名不眩。夫至人倚不挠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之而不通,屈伸俛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义,不可悬以利,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为义,不可以死亡恐也,又况于无为者乎。无为者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影柱。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之行,乃足以羞也。夫无以天下为者,学之建皷也。
守平三尊势厚利,人之所贪,比之身则贱,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适情辞余,不贪得,不多积,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谓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内外之符者,不可诱以势。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能知大贵,何往不遂。守易四古之为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无益于性者,不以累德,不便于生者,不以滑和,不纵身肆意而制度,可以为天下仪。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余天下而不有,委万物而不利,岂为贫富贵贱失其性命哉。夫若然者,可谓能体道矣。守清五人受气于,耳目之于声色也,鼻口之于香臭也,饥肤之于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所以为制者异也。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澄水,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也。夫鉴明者,则尘垢不污也,神清者,嗜欲不误也。故心有所至,神即溉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躁藏息矣,此圣人之游也。故治天下者,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也。守真六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贪污之心无由生也。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能有名誉者,必不以越行求之。诚达性命之情,仁义乃因附也。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澹然无事,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辩者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恐,此真人之游也。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不达此道者,虽智统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辞润金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故圣人不失所守。
作者 :朱长文年代 :宋起布衣,一日见紫宸。献言中机会,数岁持衡钧。叹息慕前哲,谁能继清尘。毛公东南美,迥掩竹箭珍。高才与精识,卓尔出天真。论政明得失,谈兵到几神。天戈讨梅山,婉画昔忆伸。一官遇贤守,相与康吴民。孰云芙蓉幕,久卧五色麟。圣君驭群材,功业图日新。旌麾颇牧用,帷幄良平臻。奇士求即至,当世有传人。君今赴明诏,亨会在此辰。夕发碧江外,秋过清汴津。彤庭敞神丽,文陛高嶙刚。良筹上意合,深策庙谟亲。功名立少壮,富贵将迫身。我亦有志者,卧疾松陵滨。耰锄代长铗,韦带比华绅。高怀未遐弃,荒径杜朱轮。纚纚听君语,懦夫气益振。病骝观逸骥,举首嘶呜频。尚期居要路,回光及幽沦。
IKEA宜家家居-厨房台面5折优惠!
经名:道禅集。金元问道士王真人集。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太玄部。  道禅集  金坡王真人集  偶因同伴连日问禅法,喜铭心坚求不一。自念才疏智拙,词情浅钝,有辱丛林,无堪德业,不免梦中说梦,头上安头。梅檀林内,刻棘花开;狮子丛中,狐狸哮吼。然非顿悟,且是念头,殊不转身拾得一半。若不拈些葛藤,应是难开锁钥。先凭一精,明为透脱,次认四颠,用作圆成。忘名弃相,灭假离真。不落三乘之路,冲开众妙之门。言中报响,句内呈机。无形慧剑,信手施为,绝相明珠,向人亲付。句如秋月筛琼,言似春花砌锦。大抵指标示月,月既见而标无所施;求鱼必荃,鱼已得而荃何所用。故知画屏打破,了知出世家风,桶底脱时,便见无生活计。添一丝毫,似眼中着刺,减一丝毫,如肉上剜疮。不逢具眼人,难通这般事意。今者不认自己眉毛,擘破他人面目,便教见色闻声,免得捞天摸地。参透者不妨放下拈来,慧通者何碍随机变态。是以补混沌,七窍圆融,打虚空,六合粉碎。虽无惊人手段,却有气盘机锋,此般会得,浑如披雾观天;这个圆通,恰似拨云见日。何劳万水千山,到处十洲三岛。草鞋底莫觅良因,蒲团上休问心要。现前八字打开,目下两手分付。有眼睛底,便合承当,无气力底,正好着力。於后有颂,大家证明。
颂曰:  铁赀铜声意气刚,唇刀舌剑语如枪。但来相近人头落,不落人头尽带伤。  且问道带伤的是何人,落头的是何物?无头的耳目俱全,带伤的如聋似瞽。  虚空共布鼓都敲,那个是宾是主。  再贸七十四颂  自然宾主两无亏,动静双忘合圣机。道着本来犹是病,那堪更论妙玄微。  妙玄打破意如何,觊面分明会也么。拈出无中白鸥子,不须更论过。  日用平常得自然,更无一法可堪传。不须拳棒闲参信,明月清风说尽禅。  眼底微尘二百州,山河大地一毫收。十方三界休它觅,都尽金坡拄杖头。  走遍天涯不动身,般般打破得圆成。何须更论长春景,白日清风夜月明。  悟后浑身是眼睛,迷时有目却如盲。世问担板人多少,不信天光昼夜明。  铁人执板响无声,石女吹笙不动唇。朽木三冬生嫩笑,寒岩别是一般春。  广学多知未契禅,痴猫守窟馒徒然。可怜今古聪明士,有眼如何不见天。  人人尽有白观音,应物圆通莫外寻。耳眼舌声俱契妙,见闻知觉一般心。  禅道从来不易求,了明针芥自相投。那堪内外真空现,恰似披云见日头。  圆满光明量等空,分毫不废剎那功。顶门若具全真眼,八极遐观一体同。  虚空为鼓我为槌,打破分明有甚疑。拨转道中闲仗俩,圣凡休歇两无亏。  一句当机振祖风,从来水泄不相通。有时虎啸龙吟罢,跃出灵山性海中。  光明遍体妙冲和,塞满虚空不厌多。试问其中端的处,绿杨依旧舞婆娑。  铁笛无孔木人吹,响亮一声振地威。惊起大悲千手眼,神通应便露全机。  到处虚空一样天,何须向外访幽玄。身中自有仙佛界,照透十方在目前。  莫把禅机作谜猜,心空观透自如来。个中嚼破诗中味,草木山河眼尽开。  从始劫来不改容,桃花去岁又今红。谁知百草梢头意,却是元初旧主翁。  一点灵光混九垓,遇绿逐目是。春前柳絮随风舞,腊后伴雪开。  抵掌捻髯笑一场,悟来物物契真常。满天春色无高下,褊地花枝自短长。
狼虎丛中好立身,奴儿婢子辩疏亲。家家可透长安路,能到长安有几人。  白牛常在白云中,出入无形跨晓风。闲向丹田耕日月,灵苗滋种不劳功。  道人行处不沾尘,惟恐临机悟不真。一向贪游芳草径,岂知背却故园春。  一念无生契本真,葛藤相缠若灾连。蓦然打破玄关锁,明月清风自在人。  一点灵光混太虚,枉了费工夫。平常体得平常道,体得平常道也无。  观向真如总是痴,见闻知觉四重非。识心达本承当下,犹落玄门第二机。  端坐十方是一家,寒岩枯木再生芽。若人会得长春景,分明尽放花。  六月炎天暑怎当,无根树下叶阴冻。红炉一点寒冰雪,意自清虚趣自长。  陡觉西风分外冻,篱边金菊暗传芳。秋光不政当年信,依旧黄花晚节香。  欲要句句通,翻南作北唤西东。古人公案都勾断,勘破如来妙脱空。  触境全彰更是谁,住行坐外紧相随。圆灵妙觉人人有,败骨如山自不知。  问人曾见两泥牛,斗入束洋海底头。鼻孔寥天消息断,一输无相月当秋。  眼病空花逐景迷,一彼才动万波随。病消花谢禅天挣,明月清风不自知。  生铁将来厨内炮,铸成酸馅并嘉般。人能嚼破其中味,倒把无常扑一交。  西天十万八千程,要到端然坐是行。诗句唤回担板汉,点开脑后眼分明。  大俟方知一字多,阿谁教你念弥陀。入门便打三千棒,快问师兄觉痛么。  万缘休歇不须参,莫问前三与后三。但得故园风景净,远山依旧锁烟岚。  露地白牛放莫收,饥餐渴饮惫春秋。木人不解牢缄舌,说与青山暗点头。  万象之中独露身,或瞋或喜或疏亲。那堪闻见并知觉,都是自家屋裹人。  要知父母未生前,只在人身不在天。百杂撞开头粉碎,肯教辜负祖师禅。  蟾窟秋冻蚌孕胎,明珠不向此中来。圣凡交映红尘内,一朵金莲火裹开。
目下如何是你家,眼前不昧已扬沙。人还荐得随绿底,春乌喃哺骂落花。  束西南北作玄谈,六合之中是一庵。从此不居凡圣地,远山依旧碧如蓝。  无添无臧妙圆常,取舍之中自不堪。肉上剜疮犹自可,眼中卓刺便难甘。  昨来打破太虚空,认得从来旧主翁。却把虚空收拾住,依然放在杳冥中。  莫怪狂昤不足哉,能将凡昧性天开。倘如唤出无名主,敢把虚空碎剪裁。  虚空拈弄有来因,要觅从前旧主人。自此虚空相识了,方知体相是全真。  达士相逢一豁开,眼前眉底更何猜。人能会饮西江水,骑得泥龙出海来。  了得清虚一味禅,饥来吃饭困来眠。欲知向上真消息,云外高松顶指天。  教门谁与道家同,妙在当人变态中。秋月春花冬雪霰,元来却是主人翁。  问你生涯世不知,耳能观物眼如眉。壶中春色无迁变,物外风光自有私。  万里江天一色秋,三山四海景清幽。若能按下神龙首,免得随波逐浪流。  吐露玄机世罕知,自缠自缚自生疑。悟时日出天开眼,迷似风来水皱眉。  一点灵虚象帝先,从来诸圣未能宣。却教物外通消息,涧水松风说尽禅。  针关芥孔未为窄,海角天涯未是宽。旷朗通身无相眼,分明不受别人瞒。  可怜逐景看空花,背却吾门觅别家。不道本来无个事,妙玄犹似眼中沙。  堂前翠竹莫生烟,柳外莺声滑似弦。有眼师禅还荐得,不须更论老婆禅。  见色闻声契本真,头头显露法王身。觉花满地谁能识,自是灵苗不记春。  杳杳禅心量等虚,不言该尽万家书。就中荐得从来的,堪信眉毛眼上居。
 杳杳禅心量等虚,不言该尽万家书。就中荐得从来的,堪信眉毛眼上居。  见物知心便识心,识心大地变黄金。身中自有明珠宝,休向骊龙颔下寻。  有时把定不通风,枉了先生错用功。推倒黄头金色老,兔教人唤主人翁。  走遍天涯脚不移,不移脚处契玄微。猿啼雀噪还知否,说尽宗乘向上机。  三身四知却无头,八解六通妙自周。面目本来元具好,不施红粉也风流。  问道参禅可瞧难,恰如平地起波澜。迷云散尽真空阔,万里江天一色寒。  人来问我祖佛宗,直指灵山第一峰。有手果然难模索,无心却见旧时容。  迦叶擎拳举似伊,阿难合掌更何疑。叶雕无影双松树,花笑束风第一枝。  我有灵丹世外方,不劳修合要承当。拆开脑麝封头药,穿过禅和鼻孔香。  心境双忘万境彰,无根树下叶阴冻。木人才待穿靴去,石女相邀话短长。  推倒玄玄不立真,道禅识破眼中尘。寒岩枯木石生笑,别是蓬莱一洞春。  竖起拳头会也么,低头鸥子过新罗。家风休向迷人道,话不投机一句多。  本来面目等空齐,才念难明更是谁。圆相不须明月比,慧光开照了无亏。  大悟何须口上夸,道禅识破眼中沙。湛然照透真空界,八极同观是一家。  然则真空不在文,兴昤拙句畅之神。太虚虽是无形状,一度拈来一度新。  道禅集竟
虚,空,自分。
哎呀呀呀,醍醐灌顶,脊背气穿,受教,受教就是话多了一些,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不过已经很难得了。
有时间我帮他简化一下,更容易让人理解。毕竟是古文,唠叨了些。我说的是后面王真人写的,用现代文重新翻译,简化处理就好了。因为有不少重复的内容。但真的体会良多,一些思想过去想不通的,被打通了,真正的大师啊。
佛经翻译不是随便的,古人是慎重慎重再慎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本来功德无量好不好罪过无边。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贫乐道造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