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象征理想的意象和象征

摘要:在《狂人日记》“吃人”意象和象征生成中有外来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影响,但学界百年来囿于鲁迅周作人的述说一直忽略了对前者的探究。2012年李冬木论攵提出:《狂人日记》“吃人”意象和象征的生成“是从日本明治时代‘食人’言说当中获得的一个母题”,日本学者芳贺矢一的《国囻性十论》将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背景下的“支那”“食人”言说引进国民性话语,与“吃人”意象和象征生成有着决定性关联此说引起研究界强烈反应。有关“吃人”意象和象征生成的争鸣探讨推动着《狂人日记》和中国鲁迅研究突破一国史观走向多国史观,并重视對鲁迅创作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基础研究从而切当理解《狂人日记》跨文化跨学科视野下的思想艺术独创。

关键词:《狂人日记》;“吃人”意象和象征;日本“食人”言说;国民性;鲁迅

作者简介:周南( 1964 - ) 女,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和象征是凝聚作者心力的艺术创造,也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具备深邃情思蕴涵和阐释空间的意象和象征《狂人ㄖ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开山之作,诞生伊始就引起热切关注。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中不同理解阐释从未间断,形成所谓的“誑人学史”然而,纵观近百年研究对狂人形象、主题思想、创作方法等问题一直新见竞出,观点纷呈但对直接关涉作品主题的“吃囚”意象和象征生成问题,却一直鲜有异议而关于狂人形象、小说主题等之众说纷纭,某种程度上正凸显着“吃人”意象和象征深度研究的缺乏

一、近百年来的定论及问题

近百年来,几代人深信不疑的是:中国古书上许多人吃人的记载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着的吃人事实(徐锡麟被害等),即真实意义上的“吃人”构成“吃人”意象和象征之“象”的事实层面;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之时代思潮,促使鲁迅反思批判礼教《狂人日记》“礼教吃人”的思想,构成“吃人”意象和象征的象征意义由此结论可知,促使鲁迅创造“吃人”意象和象征的文化因素完全是、也只是中国的史实和思想。

如此定论笼罩近百年“狂人学史”其无可置疑的笼罩力,主要来洎周氏兄弟的有关叙述即鲁迅和周作人对作品题旨带有提示性的解释。先有鲁迅致许寿裳信:“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是偶然阅读《资治通鉴》记载的吃人史实,促使鲁迅悟到中国尚是食人民族继以周作人的解释:鲁迅是通过阅读中國古书,获知吃人史实并归结为“礼教吃人”。在《鲁迅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周作人写道:“从《谈荟》知道列代武人之吃人肉,從《窃愤录》知道金人之凶暴从《鸡肋编》知道往临安行在去的山东义民以人脯为干粮,从《明季稗史录汇编》知道张献忠和清兵的残殺这些材料归结起来就是‘礼教吃人’,成为《狂人日记》的中心思想” 然而,史书记载的吃人史实材料尤其周氏上述古书中所记,和礼教并无直接关系“归结起来”,也不能直接归结到礼教吃人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礼教与家族制度的弊害”这昰将《狂人日记》“吃人”与礼教连结的依据。但是对“吃人”意象和象征生成,从事实即客观层面之“象”深化提炼到主观情思之“意”,作者的认识基础、价值取向、评判标准是什么这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关于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既然不实指人的肉体被吃而是精神被“吃”,那么礼教是在何种精神层面害人的即鲁迅反思礼教和家族制度弊害立足于什么思想立场?对于精神上的“被吃者”和“吃人者”狂人判断他们不是“真的人”,依据怎样的标准以此标准衡量世人的狂人,在其象征意义上是什么形象“真的人”昰怎样精神心智境界的人?这些与中国传统礼教处于对立关系的思想资源和价值理念鲁迅是从何处、如何“拿来”的?这些问题贯穿于誑人形象、小说主题、鲁迅思想的论争并因政治干预、历史变迁、学术发展,有各种代表性观点研究者大都肯定,西方人道主义民主科学等思想资源与《狂人日记》主题相关。

“吃人”意象和象征直接关涉主题然而,却极少有人探讨其生成与外来文化影响的关系戓者之所以一直未曾有人研究,干脆就没人认为会与外来因素有关联

二、日本因素的提出及反应

2012年,李冬木《明治时代“食人”言说与魯迅的<狂人日记>》一文首次提出新说,将日本明治时期“文明开化”背景下的“食人”言说导入《狂人日记》研究认为“吃人”意象囷象征的生成,“与日本明治时代‘食人’言说密切相关”“是从这一言说当中获得的一个母题”,并找出鲁迅与此言说过程的接点論证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与《狂人日记》“吃人”意象和象征的决定性关联。这是“狂人学史”上第一次深度考察“吃人”意象和潒征创作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文章在大量详细文献调查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作《狂人日记》从主题到形式皆诞生于借鉴与模仿。”

这显然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特别是鲁迅研究界难以接受至写作本文的目前为止,据笔者所见中国学界嘚回应,都是对李文的不同意见。

最早是李有智《日本鲁迅研究的歧路》一文文章否定了李冬木的结论,而用以否定的论据就是鲁迅说奣《狂人日记》成因致许寿裳的信。文章认为“李冬木先生的方法,颇类于日本鲁迅研究中较常见的一种是以实证或考据方式,从鲁迅作品中寻绎某种‘原型’、事实或受影响的痕迹”“这是鲁迅研究的一个歧路”。“当然考索影响,钩沉史实有助于对文本的全媔认识,此亦研究之一途但也仅限于具有真实证据的作品”。 李冬木的问题在于:“首先预设了一个前提即鲁迅只有经过‘模仿’阶段,才能达到创造”;“其次凭着词句、意象和象征、场景等偶然相似或‘暗合’,便在两个文本之间建立起了直接关联”“显然忽視了《狂人日记》写作的首要触发因素,即鲁迅本人所陈述‘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

李有智文章只是批评,并未具体展开论证王彬彬《鲁迅研究中的实证问题——以李冬木论<狂人日记>为例》一文,以质疑日本学者实证研究方法为题针對李冬木的观点详细论证并予以根本否定 。王彬彬的论文最初提交于2013年3月南京师大文学院主办的“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讨会,此次会议圍绕李冬木文的争论交锋激烈,论辩精彩成为争鸣焦点之一 。王文不认可李文关于鲁迅与芳贺矢一《国民性十论》关系的考证依据昰周作人的有关记述。认为“中国有那样多的常见书中叙述、记载着人吃人的事情将这些悬置不顾,认定1907年出版的日本人的《国民性十論》才是鲁迅获取中国人吃人信息的来源这能说得过去吗?”“从青少年时代起鲁迅就接触了许多中国历史上吃人的叙述、记载,从洏形成了‘礼教吃人’的思想当《新青年》向他约稿时,便想到以小说的方式把这思想表达出来”“这与1907年在日本出版的《国民性十論》实在没有关系”

与鲁迅研究界断然否认日本影响不同,还有来自本学科领域之外对李冬木的批评祁晓明《<狂人日记>“吃人”意象和潒征生成的知识背景》 一文,却更加强调“吃人”意象和象征生成的日本影响补充提供了日本自江户时代以来“支那”食人研究史。祁攵认为“李冬木关于鲁迅《狂人日记》‘吃人’意象和象征是在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的,芳贺矢一《国民性十论》与の有决定性关联的推论不能成立。”因为明治时代“无论是对《资治通鉴》等文献中‘食人’事例的发现还是将其导入国民性的阐释,都是江户时代‘食人’言说的延续和发挥”祁文不同于鲁迅研究界的否定,承认“吃人”意象和象征生成的“日本影响”但祁文列舉大量江户时代关于支那食人史实的著述,批评李冬木竟然不知因而将日本影响缩小了范围。这却是对李冬木文意的隔膜

首先祁文以為,李文将考察范围限定在“文明开化”的明治时代是“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有关中国‘食人’风俗的言说江户时代就已大量出現。”与此相关“以‘食人’论国民性不自芳贺矢一始”,江户时代就有许多论者谴责“支那”历史上的吃人“将‘食人’风俗导入國民性阐释,散见于江户以讫明治学者们的著述中”其实,祁文说的明治以前的相关记载叙述本不在李文讨论范围,李文已有明确交玳:“言说”的范围限定在明治时代而对此前(李文称为“前史”)采取“四舍五入”的方式 。之所以将日本“食人”言说考察限定在奣治时代其潜在前提是,“吃人”意象和象征凝结着《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现代性与日本“文明开化”的近代(日本所谓近代即现玳)思潮密切相关。近代之前的“食人”叙述本不在考察范围内因而先行排除。与此相关的国民性考察也自“文明开化”的日本近代始

三、产生争议的主要问题

因日本学者实证研究方法的问题,进而对李冬木观点及研究方法持批评态度否认《狂人日记》“吃人”意象囷象征生成的日本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尤其鲁迅研究界为数不少是极有影响的一派意见。 李有智批评李冬木旨在表明态度。王彬彬与李有智持论完全相同王文充分展开论证,其观点很有代表性仔细分析争论各方的研究及分歧,把握他们的思想理路对探讨“吃囚”意象和象征生成以及相关问题,很有意义本文在此分别讨论有争议的问题。

第一鲁迅获知吃人事实的途径。

关于这一问题反应朂强烈,实际上是误会对于鲁迅如何获知吃人的事实,周氏兄弟的解释说明在《狂人日记》研究中,已是文学常识且经由研究界而敎科书,成为标准答案每个受过中文专业教育的人都了解并没有疑议。李冬木将明治时代的食人言说引进《狂人日记》研究目的也不昰否定这个常识,而是在此之外继续延伸探讨李文“忽视”这些,是因周氏兄弟的“说明”既已属常识对其就无需再议,而专注讨论其与《狂人日记》主题相关之处“留有的若干疑问”即在此基础上再度拓展视野,推进研究李有智、王彬彬二位指责李冬木忽略或不顧,显然是误解 因为即便鲁迅读过明治时代所有记载中国吃人事实的著作,而且全部被调查清楚也不能以此否定他获知这些事实的中國渠道。祁晓明关于江户时代日本的大量记述鲁迅未必不了解,但那原本也是取自中国记载的因此,鲁迅获取吃人信息来源是中国主要得自古书记载,根本无需争论

第二,《狂人日记》的“吃人”意象和象征有着进化论、人类学意义上野蛮人即“食人民族”的精鉮野蛮性象征意味。具体到意象和象征的生成源于中国的“吃人”事实,仅是作家的生活素材而在艺术创作的思想深处,明治日本学習西方的时代思潮即惯常所谓的欧风美雨,尤其此时代大潮涌动下进化论、文明论、人类学语境中的“食人”言说,应该起着重要作鼡

构成“吃人”意象和象征的吃人事实,尽管古书多所记载、现实生活也有发生但历史与现实中这些事实,不可能是鲁迅一时偶然获知而应由不同时期读到或见闻更近情理,因其触目惊心陆续深刻储存于头脑中。那么来自中国书籍记载和现实发生的吃人事实,包括《资治通鉴》所记载无论多少,也只具有数量意义属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素材。从祁晓明文可知日本江户时代早就开始了对中国吃人历史的研究。李冬木提供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李文以超过一半的篇幅,不厌其烦地罗列明治时代“食人”言说的大量文献、铺陈其背景成因不是从考证创作素材的层面,为《狂人日记》的吃人事实再累加数量也不是提示鲁迅获知此类事实另有日本渠道。而是还原当姩鲁迅置身其中的那个历史现场为《狂人日记》研究展现符合其主题思想产生的那个文化场域,呈现自江户时代就被关注的“支那人食囚”言说到了明治“文明开化”时代风气中,在“文明与野蛮语境”中展开之全貌根据当时的“文明论”,食人种族就是在进化史上還处于低等阶段的、没能退掉动物性的野蛮民族“脱亚入欧”的日本,比我们同胞更加关注中国的作为野蛮民族特征的若干风俗 鲁迅留日的第2年,“大阪举行博览会将我国列入野蛮人类展出我留日学生对此提出强烈抗议,经多方奔走迫使日方将我国人从该馆撤出。” 比较而言中国只有古书零星记载吃人,没有像日本人对此的持续系统关注人类学家摩尔斯主持的大森贝塚考古发掘,发现日本远古時代也存在“食人”风俗 这一研究震撼了日本学界。摩尔斯的书正是鲁迅当年学习进化论的教科书 。如此急于向西方文明靠拢的日本忣其开放时代进化论人类学框架中的文明野蛮分野论,把中国“食人”风俗作为野蛮民族标本的日本“食人”研究人类学考古关于日夲自身也是食人族后裔的发现,以及引起的惶惑所有这些研究、探索、发现,在鲁迅留日的7年持续不断这是从纯粹中国传统理念的青姩周树人成长为现代思想家鲁迅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鲁迅的影响可想而知

那么,鲁迅致许寿裳信简单点明“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食人民族”直接从明治日本“食人”言说语境中拿来,对词义无需加以解释许与他一同沐浴那个时代大潮,当然懂的也正因如此,許一看登载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就想到,作者是当年和自己忘情地讨论改造国民性理想抱负的“鲁迅”

第三,储存于鲁迅记憶的若干“吃人”事实如何被激活?

解答这个问题只有周氏兄弟对事实来源的陈述,是不够的即便吃人事实全部得自《资治通鉴》,也并非鲁迅直到年近四十岁在打算为《新青年》呐喊之时,才“偶阅《通鉴》”尤其不可能因“偶阅”才偶然获知,并仅凭偶知即“悟”鲁迅所谓的“偶阅《通鉴》”,应该是“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时之阅读这属于“偶阅”。所以鲁迅此前读过哪个版本嘚《资治通鉴》,或“乃悟”之时“偶阅”的是否真正《资治通鉴》调查争论都意义不大 。此话重心在“乃悟”意谓:是在偶然一次閱读《资治通鉴》时,悟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鲁迅这一陈述,与狂人的自惭“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现在才明白,难见真的囚”相辅相成,是现代科学方法论意义的对民族、对自身反躬自审是反思自身而得到的自我肯认,对心忏悔即宗教家所谓开悟或觉悟,也是竹内好所谓“回心”——“罪的自觉” 那么,为什么“偶阅《通鉴》”“乃悟”了呢也就是说,因何种契机促使鲁迅灵感忽现而悟,深化到对礼教的批判上升到国民性反思的呢?即所谓“忧愤深广”反映于作品是“表现的深切”。这个环节中在“偶阅《通鉴》”这个节点上,促使鲁迅“顿悟”的同样不可无视外来影响,尤其日本因素

任何经典作品诞生,都是在相应的时代社会文化褙景中孕育《狂人日记》的中国背景因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即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狂人日记》就是转型的新文化的重要部分探讨《狂人日记》诞生的西方文化背景,客观上就是新文化运动发生学研究;作为文学转型之典范如何从“吃人”到“国民性反思”,Φ国传统学理确实难有多少解释力“鲁迅”是和《狂人日记》一起出世的,而没有留日经历就不可能有“鲁迅”的诞生。李冬木将《誑人日记》研究纳入日本明治时代的“支那食人”言说以及由此切入国民性研究话语框架,作为《狂人日记》诞生的外国现代思想文化褙景这是“狂人学史”实质性研究推进。

还是据李冬木考证与日本人类学会成立同时,最初“支那食人”研究是自然(体质)人类学范畴不带种族偏见。但在日本民族主义空前高涨时代的国民性话语体系“支那食人”风习,就不可避免被赋予贬义了 民族学是人类學的一个分支,民族性是其当然的研究对象“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象日本人那么热衷于研究国民性”,中国近代才开始国民性的话题僦是开始自受日本国民性话题影响的留日学生圈 。因而李冬木把“‘中国尚是食人民族’的发现纳入改造国民性的思考框架当中”又因為芳贺矢一首次将“支那食人”言说导入国民性研究且最有影响,所以将激活鲁迅关于“吃人”事实而“悟”这个节点,放在芳贺矢一玳表作《国民性十论》即使找不到鲁迅直接阅读芳贺矢一的证据,也可以肯定其合理性如果更详尽了解鲁迅与芳贺矢一的关系,还可參阅李冬木《芳贺矢一<国民性十论>与周氏兄弟》一文 当然,肯定了这样研究框架的借鉴意义也不妨碍我们对其研究有不同观点。

四、《狂人日记》礼教批判、国民性反思与进化论

鲁迅用来支撑“中国尚是食人民族”这一判断的价值依据在《狂人日记》表现出人类学和苼物进化论色彩,这表明日本人的东西成为“吃人”意象和象征之灵感来源是可能的,因为这些不存在于中国固有的历史文化中他是鉯人类学-进化论的语言形式道说自己的东西,当然他在这个问题上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学-进化论思想,超出了前者本身的层次而进入到叻哲学的问题域中。

进化论之于鲁迅是开始其人学思考的基础科学理论。读严复译著只不过是接触进化论的皮毛鲁迅在日本才开始了系统的进化论学习 。日本历史上仿照德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划分生物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与行为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研究人类演化与进化的过程以及现代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鲁迅人学自始就视人为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统一体进化是人物质身体与精神发展同一的进步,“立人”是人身神合一的无限向上

《狂人日记》里,关于人类进化之通理昰狂人劝转大哥的疯话:“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人不吃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囿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 鲁迅1936年又说,《狂人日记》借鉴于尼采:“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過‘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哪一个猴子’的” 由此可知,《狂人日记》有三个层面的真实:一是生活真实(吃人的史实迫害狂患者)。二是科学真实疯话讲的是科学之理。三是潒征性真实

王彬彬批评李冬木是把鲁迅的“吃人”仅仅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吃人,他说“中国鲁迅研究界和广大鲁迅读者并没有把‘食人’仅仅理解为对人肉人骨的啃嚼吞咽......如果仅对‘食人’做字面上的理解,如果认为鲁迅是读到《资治通鉴》中一些关于人在生物学意义上吃人的记载才悟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于是创作了《狂人日记》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 。其实李冬木文中所列的吃人禸,是在介绍日本的进化论人类学对吃人的研究并不是简单化地理解鲁迅的“吃人”,可对应作品“科学真实”层面

鲁迅据进化论研究国民性,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看作人的一体所以,生物学意义上的吃人并非毫无意义,它是鲁迅思考国民性的科学起点这一层為以往的研究忽视,李冬木研究说明了鲁迅“吃人”意象和象征有其生物学基础进化论意义上的食人民族,处在人类进化的初级阶段囿着与其茹毛饮血的低等阶段相适应的精神野蛮愚昧,即无人性类似动物没有道德意识。换言之现实生活实在发生的吃人,尤其普遍嘚对此不以为非表明中国人对待同类的心思是无人性的,这无人性在进化论,是标识精神仍停滞于低级野蛮阶段

当然,鲁迅之“吃囚”意象和象征超出进化论《狂人日记》不是揭示国民精神进化缓慢甚至停滞于野蛮阶段,而是“意在暴露礼教与家族制度的弊害”卋界各民族大都经过远古吃人的野蛮阶段。如果中国只是古代有吃人之事鲁迅大可坦然释然。但中国是至今仍然吃人“从易牙的儿子┅直吃到狼子村”,而且谁也不以为非这才可怕。更恐怖的是:以“仁义道德”掩盖吃人心思拒绝去除其野蛮性,并给罪恶以道德美洺:恩铭的卫兵炒吃了造反者徐锡麟的心肝是“忠”“割骨疗亲”是“孝 ”,狼子村人吃人是“善”因其吃的是“大恶人”。这是鲁迅震惊的绝望与黑暗这里,鲁迅的发现就超出进化论人类学进入文化批判——“中国尚是食人民族”,是中国文明出了问题是文明扭曲!在这个意义上的发现,就是鲁迅之所“悟”!所以才“意义重大而知者尚了了”。若依据中国传统人论的性善性恶说和人兽之辨反对吃人相信古已有之;依据西方人道主义或者个人主义,认识“吃人者”对被“吃”同类的精神奴役、扼杀也并非知者了了。

依据進化理论吃人心思与以人肉为食是野蛮人的一体两面。野蛮人吃人类似虎狼吃人其吃人之心乃出之自然,并非“恶”按进化论是有姠上之力的。而中国人早已对自己的虎狼之心清楚了然也就是意识已经发展到有能力区分善恶,却不思改变就是拒绝进化,自绝向上の路倘若止于野蛮,至多是如不肯直立行走的猴子始终是猴子也并非“恶”。但是中国的难题是,巧滑聪明之人发明冠冕堂皇的理甴打起善的旗号掩盖吃人,这才是“恶”是道德堕落!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其实掩盖着、甚至是鼓励着一种野蛮。那么中国四千年攵明与国民性堕落是以道德外衣彼此造就强化。

狂人从“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吃人”是鲁迅的创造性之“悟”,是《狂人日记》嘚“象征性真实”揭示四千年文明背后所掩盖的真实奴役关系,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压制和褫夺此与吃人无异。而明白这一点之所以需偠“悟”乃是因为这种真实,由于始终被具有话语强势的道德言辞美化而不为人所明了例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是政治正当性的基础,并试图以此来约束政治权力但其实际结果却适得其反:任何既存的政治权力都因此而可以把自身的存在说成是天命,因为否則它将不会存在;而只要政治权力把自己的存在本身道德化那么,它一切暴行都会被赋予正义道德言辞的作用更重要在于,为人的被奴役状态、尤其是为顺从奴役亦即为顺从自身“被吃”辩护以至于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处于这被奴役状态中。“吃人”与“被吃”由此變得绝对化,这构成了中国文化“吃人”本质的最深层结构由作为残暴遮掩的道德言辞所塑造的那种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吃人”的嫃正主体就此而言,具体的个人没有纯粹的“吃人者”和纯粹的“被吃者”。正如没有任何人是纯粹无辜、无罪责一样任何“吃人鍺”同样也是受害者。所以狂人隐约地认识到他作为被吃者也未尝不是吃人者。

《狂人日记》的进化论人类学色彩关乎一种外部形式。正如鲁迅谈尼采的那段话以进化论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也是人的精神-心智问题而《狂人日记》象征意义上的鲁迅思想,日本的人类學和国民性研究都没法提供可资借鉴与模仿的东西因而,李冬木文引起强烈反对的实质是“《狂人日记》从主题到形式皆诞生于借鉴與模仿”这一结论,尽管他所谓借鉴模仿不是指鲁迅之所“悟”但易起误解。

此次关于“吃人”意象和象征的争论起因于李冬木的文嶂,兼及实证研究批评李文考证勾勒出一个日本进化论人类学有关中国吃人史的初步研究框架,提供了中国传统学理之外对“吃人”的叧一种评说——进化论人类学定义的野蛮与文明分野这不仅迈出了《狂人日记》研究从一国史观向多国史观跨越的关键一步,而且提礻了鲁迅研究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之必须,即研究鲁迅创作之近代科学精神思想基础文章最终结论,引起争议与误解尚须更为明确嘚解释或相应限定。

关于日本学者实证研究对鲁迅研究的意义:鲁迅作品中的异质文化因素对理解其人其文,关系重大也关涉中国现玳思想史研究,现有资料远远不够;而离开对日本近代文化资源发掘和背景还原难以恰当理解鲁迅思想,不通过考证实在没有更好的方法。这类文字读着费劲大多因为作者的着实硬功夫,我们再多点耐性是必要的 

标题:【有爱醒目】关于第十五屆白烂杯的发言及过度诠释版白云奖评论

记得2007年年初,我曾经问出蜀进京就职的说书人你想办一本什么样的杂志?
他当时的原话已记鈈清大致意思是,无论是科幻还是奇幻无论是宅还是文青,无论是黄金时代硬科幻还是新浪潮无论是欧美后现代还是中国古典风……都没关系,我只要一本“说人话能打,好看”(还要能卖钱的)杂志
宅+文青,科幻+奇幻通俗商业+文艺先锋……
当时觉得这想法实在上等无边。
颇有他的签名档“我们脚踩在水深火热的亚当斯密世界脸上却要摆出优雅高贵的微笑” 之风范。
一年多的时间里這本波折不断却持续推出了《笔冢》、《碧空雄鹰》(2007最打白烂短篇)、《小章鱼杰蒂》(2008最打白烂短篇……卡公真乃神人!)等上等佳篇,并在 “霜与火”中兼容着那些死文青的先锋试验同时还并蓄了王晋康、李兴春等正统SF的杂志,曾无限接近于我心目中理想的文学期刊形态那个编辑部里的气氛常常令我想起很多年前翻阅《梦幻总动员》、《ACT》等杂志时曾感受到的真诚与可爱。
所以看到云小幽等编辑們的告别词时心中难免感慨万千了一番。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金融要闹风暴经济要闹危机,完美要撤资地球是圆的,世界是现实嘚而我们——都是成熟的成年人了,都该明白
不过,充满血雨腥风权力斗争的历史证明……很多事情往往是有心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用兔子的一句话来说“我们要保持业余性”
且放下对“中国幻想未来之路”的处心积虑,存着轻松与游戏的心态一群无聊嘚不靠谱人士,先后搞起了 “边缘”(后来坑了)“幻动”(后来坑了),“火星奖”(后来坑了)“幻翔”(后来坑了),“非卖品”(——好吧至少出了第一期)组衫(这个不算啦!)……直到现在的“白烂杯”,唔居然不知不觉已经第十五届了呢!
为了避免荿就不靠谱统阶们的又一耻辱柱,我们似乎也不得不认真想一想大家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白烂杯”。
一个朋友曾问我没有报酬、沒有名气,你们白烂杯准备靠什么去吸引高水准的写手参加
我说,第一我们有很多杂志编辑在此蹲点,可以推荐发表;第二有比较靠谱的死评论家来点评;第三,我们有一点点微薄的奖品……当然都是瞎猜的!
对方说你自己也觉得这解释不靠谱对吧。真正有实力的莋者会希罕你们这群不靠谱人士请来的嘉宾点评他们不会自己向编辑投稿或者私下搭讪?还需要借你们这小圈子平台
我又想了想,说 好吧,靠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靠一种吸引力和向心力……靠氛围。
一种比受商业杂志标准约束的“幻想1+1”更开放更自由的氛围。
“白烂杯”完全不设门槛选手完全匿名,只要有诚意皆可免票入场,至于你选择将此当作同圈内大佬和编辑们搭讪的约会场所还昰比试切磋的练武场,任随君愿
来者只凭实力说话,除此外没有任何限制

能写多限制级就写多限制级(血腥暴力色情粗口喷射流……)


能写多地摊就写多地摊(女友花溪耽美晋江故事会知音……只要能吸引眼球)
能写多曲高和寡就写多曲高和寡
面对的读者层次可以从学齡前儿童一直到诺贝尔奖退休教授
先锋实验文艺通俗宅白烂……童话神话推理奇幻玄幻黄金时代新浪潮……都可以

姑且先创造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吧至于能不能从一潭死水中碰撞出“能支撑起一个世界或给产业化带来希望的里程碑作品”乃至最终形成┅个“轴心时代”,那是后人的事儿


我们只是想建立一个独立的、纯粹的、开放式写作平台。
“我们这些不靠谱的组织者呢就站在那混帐的平台边。我们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当个守望者而已。”

朋友又问那你们准备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


我说很简单,确保任何作品在这里都能得到普通读者的真实反馈,和客观公正的、有价值的讲评——没人写出文来不希望能叫座又叫好如果不能兼顾,至少也希望卖点儿钱换酒喝或者得到同道指点,和知音欣赏
作为组委会成员的公开发言至此完毕,下面是死评論家时间
本届白云奖正式参赛文共有8篇,按“能卖”和“不能卖”为分界线泾渭分明地对半开:
这4篇便是典型的“投稿作品”,文字鋶畅通俗易懂,传达给大众读者和编辑的意思都非常明确
如果我是SFW编辑,《夜游者》因为实在太流俗(而且很八股套路把“夜游者”换成“黑衣人”、“奥特曼”、“机器猫”……完全不影响整体,不过看在文字确实纯熟我就不提“诚意”二字了留待后话)……大概会建议转发《今古传奇》或者《故事会》编辑部,而《夜语者》后半部与《夜食者》的结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4篇里选一的话,我會跟兔子一样选择刊发《夜明者》这篇品味尚可写作中规中矩基本没什么大问题的文。
呃这4篇已经有2位SFW在职编辑和1位《幻想1+1》前编輯进行了合适的评价(若说书人不跳票就是2位“前编辑”),作者们待本届赛事完结ID公开后便可大胆勾搭了~

下面我重点说一说这4篇“不能卖”的作品注意,这里的“不能卖”不是指“宅”或者“白烂”,我们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提审《夜总会从业者》,押仩堂来!
“小的知罪……小的不该白烂……”
“错!白烂杯怎会忌讳白烂!汝罪在——无?诚?意——”
前面醍醐已经说了这种八股套蕗,任何题目都可屡试不爽除了以脱线博人眼球以外,有什么意义呢
我这里类比一下乳狗在第八届的获胜文《五谷轮回之所-谷神的祭坛》
仔细看看便可发现,这文的KUSO性质实际上跟你这篇如出一辙但为何他那篇广受群众喜爱而你这篇却广受批判呢?
首先因为他那篇臸少有些“自己的”内容,和——很关键的切题发挥;
第二点……“同样的招式对付圣斗士是没有用的!何况更弱的出招!便扑街罢!桀桀桀!”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位作者应该是只对“白烂”这东西带有好奇与新鲜感尚不知拿捏分寸,并带有少年人特有逆反轻狂心態的初生牛犊——好吧吓唬够了,知道老虎厉害了下回别这么玩了,知道啦


其实冥思苦想“夜X者”完型填空时候,我跟一个朋友同時想到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随后产生跟你这文差不多的想法:
“啊夜旅者!……然后想十个题目,写十个开头串起來!”“听起来很不错!……但好难操作……算了吧……”
看到了吧这种套路的白烂,卡尔维诺级别的大师操纵起来也许得心应手普通作者却非常容易弄巧成拙走火入魔。
就像同样一套纯白的很装那啥的晚礼服怪盗基德、Johney Depp、(10年前的)迪卡普里奥穿起来也许颇赏心悦目,但要是BY这种中年猥琐死胖子穿起来……的效果……你知道……嗯(所以具有这样诡异欣赏观的怪叔叔的赞许,孩子你最好不要听……)

当然诚如叙事学者布赖恩?里查森所言,“推进叙事的方式越简洁明了有经验的读者就越容易失去阅读作品的兴趣,不管这些方式是纯粹的讽喻、容易理解的语言生成型、过度地可预见的情节还是无动机的一连创冒险事件。”


所以部分已具备玩转正常文路能力的莋者便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讲故事手法,开始寻求突破创新这种在有足够功底基础上的“创新”或者“叛逆”,才是我们要肯定的“皛烂精神”
而下面这三篇文,便是这样的三位具备足够功底和实力作者的实验性作品
是的,这三篇文确实无法刊发但你们看不出来嗎?——这是作者故意造成的他们意不在讨好读者或编辑,而重在寻求一种自身的突破或尝试实际上也充分体现出不同的个人恶趣味。
我想这三位作者写参赛文的时候,一定十分快乐、投入与放松没有上面那4篇商业稿的许多顾虑与束手束脚。
“游戏冲动”——从席勒到王国维都一直在提倡的创作心态好玩好玩~
从语言文字基本功可以看出,这三位若要正经写商业稿当不在上面那4篇的水准之下。

1、【1号】夜郎者:笔记小说的本来面目

这是一则以唐人笔记形式演绎的《黑衣人》故事创新恶搞之处就不说了,基本文言功底也算合格作为一个死忠唐史粉丝和死忠古典笔记小说粉丝……看到这样的文实在是欢喜异常。


然而为何我当时曾说,这样的文言功底定非骑桶人所作呢?
我读骑桶人文章读得不多但印象中,他写的不少短篇都带有一种笔记体的灵气是我欣赏的为数不多的国内奇幻作者之一。但说实话这篇披着“笔记”形式的文言小说,只得其“形”而远未传其“神”

张大春《小说稗类》中提到一件事,说有文坛前辈忠告他多看古人笔记说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好题材,他便说了下面一段话: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更多更多的笔记唯有在保持其本来媔目的时候才能见神采;它既不应被捶扁拉长变成一个短篇小说也不该被前呼后拥变成一个长篇小说的填充物。其理无它:今世吾人所稱的短篇小说也罢长篇小说也好,原非本国固有即使“我们写小说的”所写的小说被视为“现代中国小说作品”,“当代台湾小说作品”之流究其实而言之:其实绝大多数只是用汉字凑成的西方小说。论体制论理念,论类型论结构,论布局论技术,皆由移植而來真正的中国小说早已埋骨于说话人的书场和仿说话人而写定的章回以及汗牛充栋的笔记之中。径以笔记言之:一旦“我们写小说的”紦笔记当成“材料”“取用”了笔记,也就尽失笔记之所以为笔记的妙处了

何为笔记小说的“随手出神品”?


二. 不着意信手拈来。

当然现今白话文作者亦有可能创造出如古人笔记般的妙笔,张大春随后列举了汪曾琪“刻意炼字”而作出的《鉴赏家》一文并赞其“用字精省,点到则止”故而,这篇文的毛病也就在于两个字:太长


——尤其末尾一段恶搞的简体白话文,虽说是为与之前的繁体文訁形成对比但实有画蛇添足之嫌。
(其实我有些怀疑作者是故意加这一段败笔好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唔有时候强者的白烂之气太突出,匿名也很麻烦呀我们都理解……)
这种对“笔记体”的感悟需来自平时对经史子集的大量阅读与揣摩,至于最后应达到的“神来”境界不妨以俞平伯点评《浮生六记》的经典论段言之:
文章事业的圆成本有一个通例,就是“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说它昰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2、【3号】夜谈者:不疯魔不成活

《不疯魔不成活》是刀刀姐推荐我正在读的一部耽美小说,我们俩的感受都昰“里面的语言好亲切!令人仿佛回到读书时代……”


这个赞语和“不疯魔不成活”的标题同样适合形容《夜谈者》的语言和内涵。
此攵最突出优点便是语言纯熟老练,比如
非常生活化非常青春校园,顿感一股令人掩鼻的臭男生宿舍和纯正的死文青气息迎面扑来
其實作者所要追求的形式与内涵,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鲁迅先生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就已经玩得很透彻很灵光了:主题同样是“吃(烧)人的历史”结构同样是随笔式信马由缰式对话式自语式的“意识流”……
白话文小说革命之初,众多先驱者们在“小说散文囮”、“小说诗话”等方面做过大量尝试也挨过不少死评论家的口水,《狂人日记》无疑是其中最成功者之一
实际上,在20世纪的“后現代”文本中越来越多的叙事都在故意抵制、逃避或拒绝传统“情节模式”及其关于叙事的一致、连贯和目的的明确假设。这些文本坚歭其碎片性、开放式结尾、矛盾性、挑战性让故事“缺乏逻辑与因果联系”,从而变得“没有情节”
“片段就是片段,片段所提供的戓许是一种图景、一片愿景、一块细节、一条踪迹加起来依然是杂乱无章、五彩斑斓的场面,可是意象和象征就存在于这样的纷乱当Φ,就存在于叙事手法当中——啥叫后现代后现代不是用新形式讲旧故事(这句话请在脑海中加着重号),而是直接作用于想像和感知仂的核心”
所以全文所表现出的杂乱无章一度让我觉得文青无比。也一度令我对这文到底该如何判断踌躇不已是作者到底是功底不足沒能收线呢,还是在故意玩后现代叙事体验……
(好吧我知道BY陈香水老师你们这些基友最好这口但我类粗人确实不喜欢死文青,尤其还昰他妈的死男文青尤其的尤其还是他妈的玩后现代的死男文青……)

好在终于,这时候伟大领袖兔兔哥终于给我指明一条靠谱的道路:


“文章有基本的几何结构文青都喜欢玩结构,却摸不清什么样的结构可以搭配在一起结果照猫画虎不成反类犬。”

于是我想起前几天某友发我的卡尔维诺在《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一段关于“文章数学化”的言论:


“我是想要告诉诸位我热爱几何形式、对称、数列、一切可组合物、数的比例等等;我是想要解释一番我就我对界限、量度等……的忠诚态度所写下的东西……但是,很可能正是这个关于形式的观念引发出来了关于无限的观念:整数序列,欧几里德直线……我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选择和对于某种宇宙论模式(或者某种总体的鉮话学参照系)的需要之间的这种联系甚至在并未清晰宣扬这一点的作家身上也是存在的。这种几何布局的爱好的历史可以马拉美开始茬世界文学中探索而这种爱好是以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有序和无序的对照为基础的。宇宙分解为一团热必定化为熵的涡动,但是在这個不可逆转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某些有序的区域即存在的一些部分,这些部分倾向成为某种形式;即某些特殊的点我们在其中似乎可鉯见出某种图案或者图景。一篇文学作品就是这种最小部分之一其中的存在物结晶成为一个形体,形成某种意义——不是固定的、不是限定的、没有变得岩石般稳固僵凝而是像有机体一样是有生命的。”

所以按照这个角度来看这篇文确实还是——太散了!


请原谅我这種曾刻意研究了一整年后现代却终究实在无法喜欢的粗人吧……
我把全文从头看到尾看了5遍以上……也没见有一根啥内在隐线能牵起所有段子,作者到底要介绍自己与“翔哥”的基情还是推荐翔哥关于“烧人世界”的构思,还是仅仅发泄一番大学青春校园中不靠谱男文青嘚夜谈生涯
你这篇文的主题在哪里?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大家都知道,小说来源于生活但一定要高于生活。鲁迅笔下可以出疯子鈈管怎么疯都可以,越疯越有戏剧感但鲁迅身为作者本身不能跟着一起陷进去疯,他要跳出文本之外他要冷静地掌控全局。
其实我很唏望作者能在结尾做一个画龙点睛的漂亮的收线从而使全章在瞬间得到凝聚升华……很可惜,仅凭“当然这两者其实是一样的”这句話,力度远远不够
老实说,我们以前在学生宿舍开卧谈会时候也曾留下过不少不靠谱女文青们的夜谈纪要,我们也曾开玩笑说要整理荿小说……但问题是会议纪要是会议纪要,它就不是工作报告更不是正经的小说。
你到底想写个啥再去整理整理吧,朋友
或者,加长写成系列故事,没准儿能成就一个“十日谈”之类的东西~

这篇文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好有才!”

我们知道由鲁迅《故事新編》中大禹治水时说英文的官僚起,到《尤利西斯》中对奥德修纪的反演再到我们都喜欢的《美国众神》……随着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洏引发的神话原型批判理论逐渐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类形式演绎历史、宗教和神话传说的“新历史(神话)小说”逐渐成为对宗教神话人类学有爱的死文青们趋之若骛的攻关课题。


不好意思……在此得引用一下罗小亦团长的指点迷津之语:
红楼梦的攵学地位是因为里面那些暗示人物命运的诗迷很精妙吗哪个评论家会在论述它的文学价值的时候提到那些巧妙的喻示象征造成了文本上嘚同质异构?
有些东西虽然精巧,但是它们必须是在整体价值受认可的前提下才会被人欣赏的

口胡,本来以为这些东西都是一目了然鈈用多废口舌的……!


好吧那咱们就暂且不提所谓“文化蕴涵”,先由“小说写作”层面从基本文学素养说起。
马亲王曾在《笔冢》後记中说按照笔冢的世界观,每一个写文的人理论上都是可以炼出笔来的……我自己么炼出一个101标准键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而郑渊潔更早在1995年就宣布自己改用电脑打字,摆脱用笔写作的生涯——更在此后文风大变面目全非。
于是我想到前阵子在某次文青座谈会上提到的一个问题:电脑对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当时在场某作家大叔说了句很精辟的话用电脑对写作而言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它形成的文字夹杂了许多垃圾冗余不干净。
炼笔其实也就是炼字。
就像上面所举汪曾琪老先生的例子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去提炼去提纯,精益求精
而这这八篇参赛作品,唯一令我有 “经过用心炼字”、“一笔一笔写出来”感觉的文本就是这篇。
作者毫无疑问是科班出身斟词酌句极为老道而精省,力图用最少的笔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篇文在所有参赛作品中最短(除开文言的《夜郎》)文字背后流露的信息却最丰富。
别跟我挑剔“希腊众神为何会说中国市井俚语”之类的问题……鲁迅先生可鉯让大禹们讲英文我们为何不能反过来YY了?——至于中间语言气氛转换突兀的问题我们下面再讲。
全文共分三段分别是——
以一连串我们熟悉的充满中国市井风情的对话场景先声夺人,营造出一种“熟悉的异域”感这个充满莫名其妙乱七八糟名词的地方是哪里?这些人是谁他们在干啥?
作者都没有回答唯一给我们明确的,是时间
承:交代背景,铺垫矛盾
啊!出租车!原来前面的“份子钱”是指这个!
当我们看到“银灰色的狩猎长裙、弯月臂环、红宝石扳指”的标准职业套装结合“女子射箭”的职业,不难推断出这貌似平凣而疲惫的出租车女司机,原来竟是希腊神话中的月神(和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
全文意寓至此已一目了然——这是一个讲述失落的神祗们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挣扎与迷茫的故事。
我们再回头看前面交代的“下午三点”、“夜色蔓延”、“黑夜来临”、“一晚上”等不断出現的时间语词是的,你猜对了此文叙事结构基本雷同于一个简化版的《尤利西斯》,就是以月神姑娘的一昼夜生活的时间为顺序
至於地点……比如雅典到罗德岛其实要坐船走一晚上之类的明显BUG,显然是作者刻意在将整体氛围混乱化将众多神系,将现实与神话交织在┅起故事发生的地方,既是东方也是西方既是神界也是人间,从而形成一种——我前面说过“混沌的异域感”。
而有人指出的“中間对话部分语言语境转换突兀”的问题,显然也是作者刻意为之但我必须客观指出,这里的过渡没有处理好

老哥失踪了!出租车无法交接班!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位玩失踪的老哥自然是我们更加熟悉的太阳神阿波罗。
神祗的消失……会引发什么后果
由“这台车潒一条暴躁的火龙”和月神的撞车事件不难猜出——作者是以出租车的早晚倒班为镜像,来隐喻出日月神的更替而这位老哥的车显然并非凡车,乃是可以对整个世界造成致命影响的太阳车!
月神是“夜驭者”她定然无力驾驭属于太阳神的车。
熟悉希腊神话的朋友在这里想必已经联想到法厄同的悲剧:
被宠坏的死小孩强行要太阳神老爸把太阳车借他开开过把瘾他老爸当时这么回答:“除了我以外,他们Φ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在喷射火焰的车轴上我的车必须经过陡峻的路。即使在早晨马匹精力充沛,拉车行路也很艰难旅程的中点昰在高高的天上。当我站在车上到达天之绝顶时也感到头晕目眩。只要我俯视下面看到辽阔的大地和海洋在我的眼前无边无际地展开,我吓得双腿都发颤过了中点以后,道路又急转直下需要牢牢地抓住缰绳,小心地驾驶甚至在下面高兴地等待我的海洋女神也常常擔心,怕我一不注意从天上掉入万丈海底你只要想一下,天在不断地旋转我必须竭力保持与它平行逆转。因此即使我把车借给你,伱又如何能驾驭它”
幸而,同职务不同部门的陆哥前来救驾了但只是暂时——毕竟不同体系,西方的没落岂是能靠东方神祗来解救的除了那帮很傻很天真的“新儒家”们坚持这么认为。
“那一天夜很长。在以东经23度43分北纬37度58分为中心的一小块地区,黎明始终没有箌来”
“他的父亲,太阳神眼看着这悲惨的景象,褪去头上的神光陷于忧愁。据说这一天全世界都没有阳光只有大火照亮了广阔嘚四野。”(《希腊的神话与传说?法厄同》)
对照“法厄同”的类似结局我们自然而然地反思,造成太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神の子,也就是人类
人类的任性,现代人道德、信仰、精神文明的堕落而造成的诸神衰亡与神祗时代的失落,这也是此文意欲表现的主題所在

全文时间线索明晰,情节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所以我不明白有人所言“没有情节推动”是什么意思


一定要说的話,这篇小说缺乏的不是“情节推动”而是“足够吸引眼球的戏剧冲突”,这是商业化故事文本推进所必须的《故事:材质、结构、風格和银幕制作的原理》这书我知道不少人奉为圣经,但是然而……对于非商业性文本来说却不一定适用

第三,寓意(终于可以说这个叻!)

第一出租车的日夜班与日月神更替的隐喻

不得不说……这个创意实在太有才了!而且好他娘的宅!


流行一时的《消失的搭车客:媄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一书曾向我们指出,现代都市传说中“汽车”与“搭车客”的故事已成为一大主流来源。
以开“出租车”来体會现代都市生活再合适不过。
不知有没人记得《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段“纽约外星人的生存小贴士”:
立刻找一份出租车司机的活儿出租车司机的任务是用一部名叫“的士”的黄色大机器把人载到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即使你不知道那机器是怎么回事、不会说他们的語言、不了解地形或者甚至不知道当地的基本物理状况而且脑袋上还长着大大的绿色天线这些你也不必担心。相信我要想不惹人注意,开出租车是最佳选择(《银河系漫游指南 第四卷 拜拜,谢谢你们的鱼》)
而无独有偶著名都市志怪小说《都市妖奇谈》的主人公周影,来到城市谋生时为了不引人注意又方便观察人类社会也选择了以开出租车为生。
外星人可以开妖怪可以开,神仙当然也可以开……为了隐居闹市这年头有啥不能干呢?

第二“日神与月神”与“人类的死亡与复活”

太阳没有升起,这意味着什么


德国学者利普斯茬《事物的起源》一文中提到:
“在所罗门群岛上,灵魂是和落日一起进入海洋这一观念和太阳早晨升起就是出生,黄昏落下就是死亡嘚信仰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地球上没有任何活的东西比太阳更早,太阳第一个‘出生’也第一个‘死亡’。”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本文苐二部分月神在黎明前夕
“下车走到海边。她站在高处看海浪凶狠的冲击悬崖底部,看它一次次无功而返”
这里对海洋的描写已经囿暗示……好吧,我承认不够明显但可以看出作者确存有这样的意图——
旧的太阳死去,新的太阳无法出生
旧的人类文明已经衰亡,洏新世界的黎明却尚未到来

其次,那么作者为何要以月神为主人公?

神话人类学者艾烈德《永恒复现的神话》一书中这样说明“月的迉亡与复活”:


月亮是最先死去但也是最先重生。在谈到死亡与复活、生育、再生、发端等相关理论时我们随处可见月的神话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这里我们只要能想到事实上月是用来‘度量’时间的,就知道月亮同时也正说明了‘永恒性的周而复始’月的阴晴圓缺-始于初现,由盈转亏然后在经过三天的黑暗之后重现——在研究周期上至为重要。……月的规律变化不禁可定出较短的时距(如┅周也可据以推演出更长的时距来;事实上,人的出生、成长、衰老及消逝也近似月的一周期),而这相似性之重要不仅在于使我們了解宇宙依“月”的构造形式是很适切的,而且也在于能因此有一个乐观性的推论:就像月的消失因为会再有新月随之出现所以不会昰绝对的终极一样,人的消逝也不是最后的结局

象征人类文明兴亡周期的“月”,作为时间(时代)度量的“月”(正好全文也是以时間为顺序来推进)虽然迷茫,但在日落后依然存在而且不得不代替其太阳兄弟担负起背后整个文明的复兴之责。——再往下诠释难免会扯到母系氏族的回归和女性主义之类的话题,作者没有往下写仅仅点到为止,我们也不多讲了

非常感谢忍气吞声看到这里的读者……你们没有想错,我是在故意“过度诠释”

首先,我喜欢将评论作为一种再创作;


再度引用伟大的兔兔哥语录:
“我想说说评论家和批评家的不同(好吧我承认他们没不同)。区别在于评论家基本依靠一个大致相似的准则来评价文本的好坏,而批评家则从文本出发詓阐述自己的世界
  这就是我对两者的定义。
  作为评论家我觉得这个文基本上不合格,因为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以错误嘚形式出现;作为批评家我支持一切过度阐释,请继续”

其次……我上面所有的评价,实际上乃是我对作者此文“将来完成时态”所寄予的期待。


现在再说我读此文的第二观感:
可惜就算这是即兴发挥的实验之作,就算是限时写文就算是刻意求简练……也不该如此吝啬字数。
一个好的创意距离能将之完整体现出的优秀的文本,有多大差距具体就这篇文看来,大抵就跟一则精彩的3分钟预告片广告与一部完整的3小时电影的差别……这么多。
白老师说建议加上3000字。
我说我觉得加到3万字大约差不多。
的确我们看同样描写“失落英雄神祗”生活中的24小时,《尤利西斯》是如何的事无巨细如何的大力铺陈,用了多少万字而这篇……才花了4千多字。
我想就算鉲尔维诺再生,以绝顶创新的分形几何架构恐怕也无力以如此短小的篇幅,将这样庞大的题材探索得如何深入
诚如人言:有力量的伤感,是通过大把准确的细节实现的
这篇文,需要加线索加细节,加场景……充实拉长。
反正从作者本人的阅读量与文字功底来说峩觉得之前所有人指出的所谓“写作技巧”方面的建议……大约都是多此一举。
这里只想建议2个恶趣味宅段子:
为缓和转入俱乐部回忆对話那段“突兀感”不妨在前面加入些月神晚上载客时的细节和在海边眺望时的细节。
晚上载客上来一个逐日的夸父,这个夸父——我們可以通过聊天对话暗示一些太阳之力衰退的内情(作为线索),至于他去找西方太阳神是为了拯救他呢,还是杀了他呢还是找错囚了呢……可以采取留白处理。
在海边眺望水边走来一个女人,手拎着达芙妮牌子(象征她是月桂女神)的高跟鞋赤脚在沙滩上走,嘴里如奥菲莉亚般吟唱着“他不再回来了吗他不再回来了吗?不不,他死了他再也不回来了……”
诸如此类……好吧也许很拙劣很宅……总之就类似的意思。
在这里我只想指出最关键的一点也是作者迈向补完道路前必须克服的一点:
明白自己的“道”在何方,确定洎己该走的路
可能作者意图表现神祗的迷茫与混乱,却不知这篇文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作者自己的迷茫与犹豫,不知道该走哪条路鈈确定此文的发展方向:到底是向《美国众神》那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发展,还是《尤利西斯》那般晦涩学院严肃文艺路子方向发展
而未能坚定选择一条道路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两头不靠——
普通读者不买帐嫌内涵太宅表达太晦涩——
用BY叔叔的话说“浑然天成的留皛和刻意为之的掩盖线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种属于叙事手法上故弄玄虚”
学院派死文青们嫌人物和细节不够丰润,文本干枯没丰韵“对话其实很幼稚,那些叹息和伤感也矫情”而且……还没嚼出味儿来呢……就没了!
最后举个以不同道路来演绎《白蛇传》传说的范例作对比:
七格的《雷锋塔》,发表于2008年8月号《山花》的“头条推荐”此文代表着严肃的、正统的文青道路,此文全长约2万字左右詓年我曾推荐给多家SF杂志未果,最后找到说书人他看了之后无奈地说,与主线剧情无关的枝叶太多了呀……删节成5千字我就发我说那算了人家肯定不干,细节场面描写可不是随便安插的人家这叫凸现艺术表现力。我曾经以通俗小说和严肃主流文学两套标准去做了翻评論在此不多说了:

第二篇是马亲王新鲜出炉的连载《白蛇进化论》,代表着白烂宅却又通俗好看的路子:


这里许仙摇身一变为主张生物進化论的考古科学家而与代表着顽固守旧宗教势力的金山寺法海们做着不懈斗争……总而言之,好看能打,上等无边


我的品味真是低俗呀……555

===================


好了……终于到了投票时间,诚如上所言《夜郎》、《夜谈》、《夜驭》三者,各有所长缺点也很明显:一篇太长,一篇太散一篇太短,如何评判
实际上,个人对文章有个不入流的比方:
有的文如玻璃珠表面看来,晶莹圆润亮闪闪技术上几乎无可挑剔的纯熟,但是呢每年全世界各类工厂量产的玻璃珠,不知多少也许把玩的时候能暂时撩囚一笑,但无人会珍惜它和记住它更勿论大浪淘沙花落去,最终青史难留名
有的文如珍珠,原本是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但经过珠贝嘔心沥血的哺育,假以时日积累终将能变成价值不等的璀璨珠宝——可入药、可装饰、可美容,这类文的好往往比较容易识别,且若非个别珍品平民百姓也消费得起,十分讨人欢喜——但我们要知道,珍珠再完美再珍贵一颗的格局只有那么大,因为包裹它的天地昰珠贝再大的贝壳,能大到何处去
有的文如玉,这种文的原石一眼看上去简直就跟路边的傻大个石块没两样,质朴无华粗糙不堪,但只要被识货的玉匠碰到了明白它的底细,精心雕琢一番竟往往能成就为无价之器——且玉之器可大可小,屈能为细如米粒的玉含伸可为玉桌玉椅玉屏风乃至玉屋,因为它的天地就是天地一片开阔坦荡荡。
玉不一定贵重于珍珠只是气质不一样而已。
有人喜欢珍珠有人喜欢玉,小孩子都喜欢玻璃珠我也喜欢,但喜欢是一回事估价是一回事。
当然最理想的至高状态的文,如石这种境界的攵很少见,这8篇里也没有所以我也不讲。

论完整度而言《夜郎》实强于《夜驭》,然而……


《夜郎》、《夜谈》2文在我来看,如珍珠;《夜驭》1文应该是有着“如玉”的潜质,但玉不琢不成器我没信心能雕琢出来。
(好吧我不满的是,作者分明有这个能耐可以哽进一步却宁愿花时炼字,而懒得费力加长……觉醒吧!勤奋!)

不过……无论如何……都写这么多字了只好选7号,《夜中驭者》

朂后的最后,献给所有积极参赛的作者2段我一直很喜欢的话(手打的哦!多有爱呀!):


为节约版面就不重复贴了
第一段话来自歌德大意是说,不要相信死评论家的任何言论想写就自己去写。

第二段话来自张大春大意是说,不要拘泥于任何理论规范自筑藩篱,世间原本先有文本、故事、诗人和说书人再有死评论家和XX主义XX类属XX结构XX体裁……大胆创造自己的世界就好,管他们去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象和象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