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大印失窃 嘉庆皇帝印几年不知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对于嘉庆皇帝,接管自己的爸爸乾隆皇帝:

和大人在晚年的时候提心吊胆的,担心自己的财产的,家人的性命,这可是给后继之君带去了最大的福利。

根据《清史稿》评论曰:仁宗初逢训政,恭谨无违。迨躬莅万几,锄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盗,力握要枢,崇俭勤事,辟地移民,皆为治之大原也。 诏令数下,谆切求言;而吁咈(迂腐)之风,未遽睹(立刻阻止)焉,是可嘅已(1810年代嘉庆想改革,但是国内缺乏世界观大才,国内社会迷信风气也会排斥西化科学人才,所以评者为嘉庆感慨,终至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

嘉庆皇帝实际上已经做到了他的观念范围内最大的努力。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是尽心尽力,既耐心又坚决。二十多年中,他就犹如一个唐吉诃德,一刻不停地和风车博斗,然而却丝毫于事无补。腐败问题没有丝毫好转,政令出不了紫禁城。政府工作作风昏庸懈怠至极,种种离奇之事一再出现。

嘉庆晚期的一年,他去祭扫东陵,路上兵部尚书突然向他奏报,带在身边的兵部大印不知道被谁偷走了。皇帝大为震怒,部印失盗,不但不成体统,而且也极为危险,试想皇帝外出其间,如果发生意外,皇帝都没办法调兵遣将。皇帝下令调查,调查的结果更让人吃惊:大印居然是三年前就丢了,一直被随从的司员隐瞒到此时。虽然百般鞠问,最后此事仍然没有结果,不了了之。

嘉庆二十三年武科考试后,皇帝按惯例为武进士举行传胪大典。这一天皇帝起了个大早,早早就位,隆重的典礼按时开始,可是第一名和第三名,也就是武状元和武探花却怎么等也等不到,大典只好中止。事后一调查,原来是太监忘了开宫门,武状元和武探花四处找门,也没找到……

虽然一再发生行刺皇帝、杀入皇宫的事件,可是宫门门禁这个小小问题怎么也解决不了。嘉庆二十四年四月,又有一名普通老百姓,乘守门者不当班,潜入紫禁城,一直走到内右门,深入大内,才被太监发现。

有一次皇帝出门散步,发现大宫门外居然有人放羊,这些羊群就在皇帝眼皮底下悠然自得地漫步吃着“御草”。宫门鹿角之上,有人乘凉闲坐,不远处树林里有小贩们举行野餐,席地喝酒吃肉。皇帝一追查,原来这些羊是太监们养来换外快的,那些小贩都是太监们的朋友,想来看看皇帝住的地儿是什么样。

乾隆以前,对皇室宗亲要求极严,约束极细,天潢贵胄们是整个大清社会素质最高,修养最好的一个群体。嘉庆中期之后,八旗子弟已经彻底腐化,宗室队伍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败类。在清查天理教起义的过程,嘉庆皇帝惊讶地得知,宗室之中,竟然也有加入邪教者!宗室奉恩将军庆遥,宗室举人庆丰,宗室海康都是天理教的外围组织红阳教的成员。天理教徒进攻紫禁城的计划,早就通知了他们,他们欣然决定参加,以便在起义成功后当上大官。只不过当天由于意外,没能共襄此盛举。

和珅死了,没人同情,史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是死了,但和珅的一生却是中国官场的一种经典写照,和珅,曾经是那时候贪腐和黑恶势力的最大保护伞,可和珅死不是因为贪,而是因为得罪不该得罪的人啊!或许,这就是权斗,这就是政治啊!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皇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关押地,赏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一看到白绫,知道死期已到。家业富比皇室,到头来却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不禁感慨万分。这一次自己锒铛入狱,尝到了什么是真正痛苦的滋味。

特别是元宵佳节,和珅自然而然想到往年家中欢欢喜喜,自己在众人侍奉下悠然自得、尽情享乐的情景,提笔作了题名为《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的诗:“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断。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言皓

众所皆知,和珅是大贪官。根据薛福成《庸庵笔记》中的记载可得,他的家产合计估值有11亿6千万两之多,其中包含了各种金银器物、府宅田地、古玩字画;其他数以万计的贵重之物也有几十种之多。

其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5年以上的财政收入。和珅不过掌权20几年,却可以贪污如此大的一笔钱财,不得不令人大吃一惊。不过跟他的家产相比,令人惊叹不止的还数他所兼任的官职。

和珅自公元1775年被拔提拔为御前侍卫开始,十几年间和珅官运亨通,身兼数十个官职,户部尚书、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正白旗镶蓝旗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九门提督、文华殿大学士、《四库全书》修纂馆总裁等等。

如此权臣,嘉庆皇帝为何在乾隆驾崩十几天后,便不顾国丧期间不能处理政务的旧俗,急于除掉和珅。甚至从宣布和珅的罪状,接着立即抄家拿人,最后赐死,整个过程不过几天时间。

诚然,和珅这么多家产肯定有大量贪污的行为,皇帝杀他实属必然,但是嘉庆皇帝只是因为他贪污才急于杀他吗?

当时的百姓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又或者是因为嘉庆皇帝觊觎他的家财,想早早的夺取和珅的家产来充实国库?

首先,嘉庆皇帝只是因为和珅贪污才急于除掉他,这个说法并不靠谱。因为从嘉庆皇帝下旨公布的和珅26条罪状来看,其中大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僭越之罪,还有一些罪状只是指明他家产多,并没有直接说明和珅贪污。

而且短短几天就处死和珅,根本没有按照法律程序来行事,如果和珅因贪污获罪,则应该先搜罗充足的证据,然后加以审判,最后布告天下。但是嘉庆皇帝没有这么做,只是查抄家产,然后直接处死,这当中似乎有更为迫切的隐患。

最后,查办完和珅之后,也没有牵连其他人。而是以一句:“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咸与自新。”就结束整件事情。

和珅这样一个大贪官肯定党羽众多,不然如何能够做到一手遮天呢?但是嘉庆皇帝却不彻查到底,而是把他当做一桩个案对待,如此看来也完全达不到澄清吏治、整肃朝廷官员的目的,更不用说达到改革官员监察制度的功效了。

此外,假设嘉庆皇帝是为了和珅的家产而迫不及待地要扳倒和珅,那从和珅死后,嘉庆皇帝把他的家宅赐给自己的弟弟庆僖亲王永璘,后来辗转成为恭亲王奕訢的宅子。

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得出,和珅的其他家产也应该有被嘉庆皇帝赐给其他人了。在赐死和珅后,嘉庆皇帝也表明“有言和珅家产尚有隐匿者,亦斥不问。”

那么嘉庆皇帝是为了什么而杀和珅呢?

首先,皇帝最看重的永远是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

新皇帝继位或者亲政首先要考虑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嘉庆皇帝应该是认为和珅已经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地位。历史上,一旦权臣势力过大,皇帝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诛杀权臣。

和珅作为军机大臣兼大学士,一人身兼那么多职位并且深受先皇宠幸那么多年,早已经树大根深,尾大不掉。如果和珅要造反,他的家财可以支持他这样做。这应该是嘉庆皇帝所考虑的问题。

在《清史稿和珅传》中也有这样提及过:诸位大臣弹劾和珅把他比作曹操、王莽这种篡权奸臣。嘉庆皇帝看后,多多少少会心有不安。

当时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对皇帝说:但凡和珅心怀不轨,必定会收买人心,但是满朝看来,归附和珅的人并没有几个。即使心怀不轨,又有谁会跟从他呢?嘉庆皇帝也因此疑问道:是不是我惩办和珅太快了?

并且,查抄处死和珅,和珅并没有能力做出反抗。此时的嘉庆皇帝也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提出一些质疑,毕竟整个事件跟他想象的确实不大一样。

其次,和珅贪腐多年引起了天下百姓的不满甚至是引发百姓起义。嘉庆初年,百姓生活已经困苦不堪。除掉他,才能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也才能杜绝百姓造反,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巩固统治。

如此看来,嘉庆皇帝除掉和珅更多的是为了维持皇权的至高无上、巩固自己及大清朝的统治。而惩办贪官,搜罗钱财只是顺带而为之事。

史料来源:《清史列传·卷三十五·和珅传》、《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和珅传》、《庸庵笔记》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嘉庆皇帝缺乏的,就是这样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年号嘉庆,1795年~1820年在位(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张宏杰,原题:嘉庆帝的“滑落曲线”:他只是平庸的好人

  紫禁城之变是大清衰势的一个特殊表征。在它的背后,是大清深层次问题的不断恶化:人口压力没有丝毫减轻,流民越来越多,土匪四起,邪教横行。除了天理教之外,什么静空天主、老佛门、一柱香、红阳教、清茶教、大乘法门等教门,接踵而出,目不暇给……

  嘉庆皇帝实际上已经做到了他的观念范围内最大的努力。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是尽心尽力,既耐心又坚决。二十多年中,他就犹如一个唐吉诃德,一刻不停地和风车博斗,然而却丝毫于事无补。腐败问题没有丝毫好转,政令出不了紫禁城。政府工作作风昏庸懈怠至极,种种离奇之事一再出现。

  嘉庆晚期的一年,他去祭扫东陵,路上兵部尚书突然向他奏报,带在身边的兵部大印不知道被谁偷走了。皇帝大为震怒,部印失盗,不但不成体统,而且也极为危险,试想皇帝外出其间,如果发生意外,皇帝都没办法调兵遣将。皇帝下令调查,调查的结果更让人吃惊:大印居然是三年前就丢了,一直被随从的司员隐瞒到此时。虽然百般鞠问,最后此事仍然没有结果,不了了之。

  嘉庆二十三年武科考试后,皇帝按惯例为武进士举行传胪大典。这一天皇帝起了个大早,早早就位,隆重的典礼按时开始,可是第一名和第三名,也就是武状元和武探花却怎么等也等不到,大典只好中止。事后一调查,原来是太监忘了开宫门,武状元和武探花四处找门,也没找到……

  虽然一再发生行刺皇帝、杀入皇宫的事件,可是宫门门禁这个小小问题怎么也解决不了。嘉庆二十四年四月,又有一名普通老百姓,乘守门者不当班,潜入紫禁城,一直走到内右门,深入大内,才被太监发现。

  有一次皇帝出门散步,发现大宫门外居然有人放羊,这些羊群就在皇帝眼皮底下悠然自得地漫步吃着“御草”。宫门鹿角之上,有人乘凉闲坐,不远处树林里有小贩们举行野餐,席地喝酒吃肉。皇帝一追查,原来这些羊是太监们养来换外快的,那些小贩都是太监们的朋友,想来看看皇帝住的地儿是什么样。

  乾隆以前,对皇室宗亲要求极严,约束极细,天潢贵胄们是整个大清社会素质最高,修养最好的一个群体。嘉庆中期之后,八旗子弟已经彻底腐化,宗室队伍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败类。在清查天理教起义的过程,嘉庆皇帝惊讶地得知,宗室之中,竟然也有加入邪教者!宗室奉恩将军庆遥,宗室举人庆丰,宗室海康都是天理教的外围组织红阳教的成员。天理教徒进攻紫禁城的计划,早就通知了他们,他们欣然决定参加,以便在起义成功后当上大官。只不过当天由于意外,没能共襄此盛举。

  后来导致了一场重大战争的鸦片,在嘉庆时期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社会问题,宗室之中,吸食此物者极多。嘉庆二十四年朝廷举行大典,宣布这一年科举考试成绩。按理,充任导引官的贝子德麟应该早早来到太和殿前带领新科进士们站排行礼,可是太阳已经三丈高,他还没到场,导致大典无法按时进行。皇帝很奇怪,命人查找,结果发现此人正躺在家中吸食鸦片,飘飘欲仙的快感让他忘了自己身上的这个要差。

  皇帝大怒,当即把他拉到宫门外,重责了四十大板,革去爵位。

  可是就在这事发生几天之后,又有人重蹈覆辙。御前侍卫安成出任庶吉士考试的监考。由于没过足烟瘾,考试快完事了他才来,被皇帝革去了御前侍卫之职。

  除此之外,宗室之中开赌场的、嫖娼的、依仗宗室身份四处招摇撞骗的,到处都是。甚至那些被皇帝宣布圈禁起来的有罪宗室,居然能找到门路,让人把妓女送入监狱里供他们享受。凡此种种,严重败坏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声誉。

  皇帝忧心不已。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他煞费苦心,花了好几天时间,写成了一篇鸿文《宗室训》,发给每个宗室。这篇御制文章说,宗室风气败坏已极,许多宗室“所为之事,竟同于市井无赖。”

  和以前一样,皇帝的这篇教育文章不过是重复了一系列道德教条。说什么“若问予立身之要,曰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若问予应为之事,曰国语骑射读书守分。”

  皇帝命令,每个宗室都有要一本,让他们好好学习,改造思想。为了保证学习效果,皇帝还命令宗人府组织了一次考试,考试内容就是默写《宗室训》。据宗人府报告,考试成绩不错。

  可是这一教育运动开展了很长时间,宗室风气竟无一点好转。皇帝很奇怪,有一天特意召见散秩大臣、宗室奕颢、成秀、敬叙三人,问他们学习《宗室训》的心得。不想这三人瞠目结舌,居然不知道有学习《宗室训》一事,更没读过一个字!

  皇帝大吃一惊,感觉“实出意想之外”。然而除了痛骂宗人府官员“丧尽天良”之外,他再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嘉庆皇帝的二十多年统治,就在这一日日抱怨、迷惑、痛苦、尴尬中过去了。

  二十多年间,虽然经常心灰意懒,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过权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不倦地处理政务。

  其实,这种勤奋已经成了一种惯性,成了一种“懒惰”着的勤奋。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越努力,形势就越糟。他不明白他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找遍了所有药方,为什么还是不见效。越到后来,皇帝越对扭转社会大势丧失了信心,他已经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实际上,他已经习惯于不动脑子,让祖宗为自己动脑子。“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他都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

  到了晚年,他的“守成”“法祖”已经升华到如此高度,那就是每天都死按“实录”办事。

  嘉庆二十年(1815年),礼亲王昭琏因小事将其属下人等禁押在王府之内,严刑拷打,手段非常残酷。皇帝闻知十分生气,判昭琏革去王爵,圈禁两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六月,皇帝早起恭阅康熙“实录”,看到内有平郡王纳尔图打死无罪人又折二人手足一事,当时康熙的处理方案是革去王爵,免其监禁。礼亲王案远较之平郡王案轻,于是皇帝当日下旨,改变前判,“敬承家法”,将昭琏释放。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十九日,宫内文颖馆失火。火势不大,内宫太监鉴于天理教血染紫禁城的教训,怕引来坏人混入宫中,没有开宫门命护兵入内救火,而是由太监们亲自扑灭。按理说这事处理得不能算错。可是嘉庆皇帝在八天之后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实录”,内载乾隆帝规定,凡宫内园庭遇失火等意外之事,即行开门放外边人等进内扑灭。于是皇帝根据这一记载,以违背乾隆指示为由,下旨处罚有关官员。

  正是在这种不论时间地点一律按“实录”办事的原则下,大清朝一天天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沉沦,皇帝也在迷茫中一天天老去。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孔子后人、第七十三代衍圣公进京面圣,回来后把皇帝的谈话一丝不苟地记载下来,使我们得以直击这位皇帝晚年的精神面貌。皇帝一见面就说:“我想到曲阜去,不能,你知道不?山东的水都过了临清了,这个怎么好,真没法。圣庙新修的,我等到七八年后去,又残旧了,怎么了?”

  过几天辞行,皇帝又旧事重提,絮絮叨叨地说:“我登基已是二十四年,总不能去(祭孔),是缺个大典。我从前虽然随着高宗(乾隆皇帝)去过两回,到底不算。我到你那里去容易,就是路上难,水路吧亦难走,旱路吧亦难走……你看河上水这么大,山东民情亦不好,到底怎么好?弄得真没法,了不得!”

  一口一句“真没法”“怎么好”“怎么了”“了不得”,似乎已经成了皇帝的口头语,焦头烂额之态毕显。帝王生涯现在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刑罚。在撒手而去的时候,他的最后一丝意识也许不是留恋,而是轻松。

  从亲政初期的伟大,到谢幕时的尴尬,嘉庆的滑落曲线如此令人叹息。在全面盘点嘉庆皇帝的统治时,历史书给出的词汇是“嘉庆中衰”,他二十多年的统治,前面连着“康乾盛世”,紧接其后的,则是“鸦片战争”。正是在嘉庆皇帝的统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万劫不复的衰败的关键几步:腐败之癌由乾隆晚期侵蚀到国家肌体的几个重要器官,演变成了嘉庆晚期的沦肌浃髓,全面扩散。国困民贫交织在一起,大清帝国已经被掏空了精华,成了风中之烛,所以在他之后,昔日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才那么容易地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这个辛苦了一辈子的皇帝,后来是作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进入了历史。

  失败的原因,是一直标榜“法祖”的嘉庆,在最核心的地方背离了祖先的传统。

  清朝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一以贯之的特点,一是“现实精神”,二是超凡勇气。皇太极说过:“凡事莫贵于务实。”雍正皇帝也说:“本朝龙兴关外,统一天下,所依靠的,唯有‘实行’与‘武略’耳。我族并不崇尚虚文粉饰,而采取的举措,都符合古来圣帝明王之经验,并无稍有不及之处。由此可知,实行胜于虚文也。”从努尔哈赤到多尔衮,正是因为他们头脑不受束缚,一切判断从现实出发,因势利导,灵活实用,才成功地从东北走到了北京。从康熙到乾隆,也正是在现实精神的指导下,才出现了连续百余年间多次不拘定势的政治创新,生机勃勃、充满进取精神的政治态势,不断生长、修正、完善的制度演变,才导致了康乾盛世的诞生。他们高举“法祖”之旗,法的正是祖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宏大气魄。

  恰恰是从高喊守成的嘉庆开始,清朝皇帝丢掉了祖先的精神内核。对失败的恐惧,已经注定嘉庆是个失败的皇帝。因为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注定是平庸的人。一个不敢承担任何风险的统治者,注定不能成大事。在这“千年不遇之变局”前,要想挽救大清朝,最关键的不是勤奋,不是仁爱,也不是节俭,而是眼光、观念和勇气。

  可惜,嘉庆皇帝缺乏的,就是这样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庆皇帝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