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反映问题向政府求助的途径有哪些

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由yjbys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欢迎查看~  1、货币:(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2、什么是价格?和价值的关系?(1)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2)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纸币:(1)含义: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发行规律:国家发行纸币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5、(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意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应该怎样认识?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本质上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从职能上看,具有价值制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  (4)从一定意义上讲,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5)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有度。  ★7、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1)供求影响价格A、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B、 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买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8、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的?与劳动生产率、价值总量的关系?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1)基本内容:A、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讲: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到该商品价格变动影响,而且还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在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生产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A居民收入B物价总水平  (2)消费的类型  A、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B、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三种。  C、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心理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4)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消费四大原则)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心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换代期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1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为什么?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3)怎样坚持和完善?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1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根本经济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  15、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  17、(1)现代企业典型的组织形式是什么?公司制  (2)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哪两种?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区别是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发行股票  (3)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  ★18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的因素?  A、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C、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19、就业  ★(1)就业的重要意义?概述: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述: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是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解决就业?国家角度:①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  ②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个人角度: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A树立自主择业观B树立竞争择业观C树立职业平等观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20、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1、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政府: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多渠道的扩大就业的同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个人:1)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2)自觉履行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3)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合法权益收到侵犯的时候,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5)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22、(1)投资的类型 A、储蓄存款(便捷的投资); B、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C、债券:(稳健的投资); D、保险(为风险的投资)  (2)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 * 利息率 * 存款期限  (3)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 、转帐结算 三种  (4)保险类别: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  (5)保险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6)股票投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跟红利,它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23、分配制度(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其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其他分配方式有: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功名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4、实现收入公平的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有合理比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税收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收入公平。  25、收入公平的主要表现和要求、意义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不能过去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6、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与存在矛盾。  ★27、怎么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28、财政的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在经济滞缓、经济运行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29、财政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 B、分配政策。  30、财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1)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2)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富集中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1、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1)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关系: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22、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B、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C、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3、个人所得说:  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特点: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4、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25、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6、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是:计划和市场。  27、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调节的积极意义?  A、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B、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③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8、怎样规范市场秩序?A、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B、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缺少的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C、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29、关于宏观调控  (1)、为什么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不足。  ②更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们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  (2)、主要目标: 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主要手段: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B、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2、科学发展观  (1)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3、怎样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升天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4、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4)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5、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A、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发展空间。  不利影响:A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两极分化更加严重。B、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3)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36、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37、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①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③推动了开放型的经济水平的提高 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37、怎样提高开放性经济发展水平?  (1)、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相结合起来。  (3)、中国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8、怎样更好的引进来,走出去?  引进来: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走出去:通过到国外投资办厂、对外承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 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也体现了上面的原理。  1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认识论和实践论  1.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初中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理论)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方法论运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3、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应用范围】:说明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  3、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 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方法论运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同时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 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 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③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应用范围】: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阐述】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6.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阐述】 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  高二政治 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生活)复习题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  3、在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及其表现是什么?  广泛性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是对绝大多数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5、为什么在我国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6、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什么?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政治自由 C、监督权  其中,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7、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是什么?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8、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必须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9、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什么?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根据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我们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10、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哪些?意义?  方式: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专家咨询制度 C、社会公示制度 D、听证会。  意义:(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4)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关心公民的政治责任感。  11、在我国农村、城市,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机构是什么?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  村委会和居委会  基本内容:(1)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成员(2)凡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情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3)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 ,实现自我管理  (4)通过村务公开、村民评议村干部 、村委会定期汇报工作等形式实现对村干部和村委会的监督  ★12、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意义?如何行使监督权?  方式:(1)A、信访举报制度 B、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C、舆论监督制度D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都是近年来的新形式。  (2)意义: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筹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负责地行使监督权。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另一方面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3、公民有序的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是什么?是否遵守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否在党的领导下。  ★14、政府的宗旨?原则及其如何坚持这一原则?职能?  (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表现在  A、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B、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  (3)职能: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其中,组织经济建设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15、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哪些途径?  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16、政府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行政?  必要性:是贯彻依法治国战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意义:A、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权利和自由 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的权威  C、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D、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7、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基本要求是A、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B、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  C、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D、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8、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为进行监督?  (1)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朽,贻害无穷。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2)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A 、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 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权钱交易等腐朽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C 、才能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D、 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19、如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  (1)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3)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政府自觉接受监督  20、 政府的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我国政府权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1)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3)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它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有权威的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都会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1、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1)政府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2)要有良好的业绩(3)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2、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3、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1)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3)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地位,最重要特点、优越性?  (1)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2)地位:我国的根本制度,我国的政体。  (3)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4)优越性:A、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B、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C、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速运转 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5、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26、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由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的。  (3)意义: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的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7、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含义?基本方式是什么?关系?  (1)方式: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  (2)含义: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3)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4)关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29、三个代表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0、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内容或特点?优越性?  (1) 含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内容或特点:  A、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关系。  B、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领导  C、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E、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3)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C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31、人民政协的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和和平。  3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注意:和谐是新增的)  3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为什么必须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照耀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三者关系: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34、(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  ★(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P79  A、是适合我国的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 历史特点 和 现实情况 决定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5、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特点)?三者关系?  (1)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三者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7、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47、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和冲突。  ★40、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A、国家利益是决定因素B、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41、如何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  (2)、各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的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3)、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42、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43、(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和平与发展问题  (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的存在  (3)、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44、(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新特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5、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决定因素是什么?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46、我国的外交政策基本内容是什么?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08-26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08-27人教版高中政治说课稿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1-03文化常识知识点梳理07-19高中政治教师工作总结模板12-23中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和文化常识07-17高中政治分层教学08-11高中政治教学10-13必备的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文化常识参考12-04高中政治年度教学反思04-13
医疗保障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价值理念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最为艰难的部分。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作课题组正式公布了课题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煮成了“夹生饭”,即患者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富裕阶层不满意,中等收入阶层不满意,低收入阶层更不满意,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评价是:“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1].笔者认为,我国的医疗保障改革之所以成效不显著,令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众都不满意,问题结症在于缺乏合理的制度设计,关键是没有形成普遍认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价值理念基础。社会价值理念的重要性在于为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确立方向,只有在正确的价值理念基础上才能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本文试就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价值理念谈一些看法。
一、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体现公平优先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分配原则已经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社会保障属于社会再分配的范畴,因此,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提高效率来缓解日益增大的社会保障压力,成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力度更大,从各地正在推进的医疗保障改革方案来看,尽管改革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与过去相比个人的医疗保障责任在扩大,政府责任在缩小,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医疗保障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医疗机构市场化运作,优胜劣汰,导致城市大医院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越来越好,而城市社区医院,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维系艰难,逐步萎缩,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政府卫生投入也越来越向大医院倾斜,加剧了这种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结果是城市人往大医院跑,农村人往城市跑,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其二,我国连年对医疗机构投入减少和药品涨价的补偿机制缺乏,迫使医疗机构出现较强烈的逐利倾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逐步成为其主要的功能。由于医疗市场是一个特殊市场,医患信息不对称,市场竞争往往使价格升高。例如医疗机构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往往竞相购买高精尖设备,使我国本来就不足的医疗资源重复配置而浪费,设备购入后为尽快收回成本并获得利润,往往过度提供医疗服务。医疗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很容易形成市场垄断的地位,市场垄断条件下医疗费用持续上涨将不可避免。医疗保障费用与日俱增,政府、个人、企业都承受了巨大压力,占我国人口70%以上没有医疗保障的农村人口更是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
因此,笔者认为,医疗事业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虽然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是却背离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平优先的理念下,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从以上两个方面的政府责任来看,中国的医疗保障所存在的问题,根源主要不在于缺少公共资金,而在于缺少公平优先的价值理念和有效的政府管理。
政府如何在医疗保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贯彻公平优先的价值理念,构建公共保障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呢?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但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低、社会保障能力差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中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与生活水平相适应[2].因此,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要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具体实施方式是,政府确定可以保障公众基本健康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并以尽可能低的统一价格提供给所有疾病患者。其中所用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为控制浪费,个人需少量付费。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自付部分可进行减免。
即便部分医疗领域引入了市场机制,政府也要进行严格监管。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所有引入市场机制的医疗领域,其监管极为细致和严格。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而不是只顾效率而不顾公平。为了保证公众获得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政府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药价虚高,让广大公众看得起病,也有责任为贫困人群设立平民医院,以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的问题。
二、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遵循利益均衡性原则
在公平优先的理念指导下,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保障提供制度安排,需要调整医疗、医药、医保、医患四个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鉴于医疗、医药、医保、医患四个方面利益主体价值目标的差异,通过调整利益关系来整合主体价值目标,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笔者认为,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遵循利益均衡性原则。医疗机构是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即使在适度市场化条件下,追求利润也是无可非议的。医患也就是病人,必然追求高质量的、充分的医疗保障,而不是“基本医疗保障”,更不会主动考虑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问题。医药企业,由于处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十分明确。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并确保收支平衡。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就是要在以上四个利益主体的不同价值目标之间寻找利益的平衡点。
首先,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要立足于调动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整合各个主体利益。从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医疗机构与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供需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3].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中,“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需要通过医疗机构有效的工作来实现。这就是说,医疗机构作为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一个主体要素与医患之间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一方的工作是为了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另一方的目标是得到基本医疗保障。医药企业则需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顺利的前题下,才能获得稳定的药品市场和稳定的利润来源。医保机构管理也只有在医疗、医患、医药的价值目标都基本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实现医疗保障基金的收支平衡。因此,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要做到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是可能的。
其次,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要能够发挥制约各个利益主体行为的作用。我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不可避免地会诱导逐利行为,医患想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行业想获得更大的效益,医疗保障管理机构想投入经济。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供方诱导需求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诱导需求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影响(诱导,甚至强制)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消费。供方过度服务的表现形式有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和手术滥用等。越来越多的卫生资源用于购买费用昂贵的城市医院服务,用于购买低廉社区医疗服务的经费很少,同时,也挤占了用于购买成本效益较优的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医疗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因此,优先保证基本的医疗保障的投入,同时采用低成本的医疗技术,从而使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大体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需求。
再次,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要体现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在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目前,我国城镇医疗保障采取个人、企业、政府三方面承担责任,通过个人自负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在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如果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困难,就会利用公共权力缩小自己的责任,加大个人和企业的责任。这样的制度安排,不利于医疗保障事业中各个利益主体关系的调整,政府只有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确保稳定的财政投入,承担无限责任,才能维持利益主体对社会保障事业的信心。当然,医疗保障领域实施适度的市场化改革,对于调动各利益主体积极性是有效的。但是这不包括基本医疗保障。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社会成员自己承担经济责任。政府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鼓励企业在自愿和自主的基础上,为职工购买补充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参加多种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在这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通过制度安排,提供激励措施,如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医疗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应当以基本医疗保障为核心,通过制度安排,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三、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推动诚信体系的建立
诚信缺失是我国医疗保障体制运行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中需要重点规范的问题。由于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中,诚信管理体制建设相对滞后,失信成本过低,以至医疗保障事业中的利益主体诚信缺失行为泛滥且屡禁不止。因此,强化诚信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基础。
第一,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要平等公正地调整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医疗保障的具体政策应体现平等公正的道义精神,并运用多种调节手段,通过利益补偿和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在公平优先的前提下,维持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在保护医疗、医药、医保、医患各利益主体合法权益的同时,统筹兼顾,抓住各方利益的契合点,扩展共同利益,推动共同利益的整合。医疗保障政策应体现“一碗水端平”的平等公正精神,加强政策导向力度,遏制医疗保障关系中强势方侵害弱势方合法权益的非诚信行为,要确保医疗保障关系的诚信互动性质,避免行为主体间,因权利义务分配显失公平而蜕变为各方以非诚信手段相互报复的尔虞我诈。政策愈能体现平等公正的价值取向,便愈能为医疗保障诚信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建立稳定的医疗保障诚信管理制度。管理体制上,建立公共信用诚信管理数据库,失信行为一旦被数据库记录,就会留下污点,并要为此付出十分沉重的代价。建立针对诚信活动的约束监控机制、防患纠错机制、评估奖惩机制和导向模塑机制,借助国家机器的强制性力量,以法律法规形式赋予上述要求以权威性的普遍效力。在运行机制上,应该细化对各种不讲诚信行为的处理规定,加大对医疗保障事业中诚信缺失行为的惩罚性打击力度,让“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不敢冒失信的风险。医疗保障诚信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是否选择违约,关键在于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的预期效益超过守信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时,主体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违约。目前,我们对不诚信的行为处罚只是补偿损失,显然起不到有效约束毁信者行为的作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要建立鼓励守信者、处罚毁信者的机制,让不讲诚信的个人和医疗服务机构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有利于我国医疗保障体制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14)。
[2] 贡森。如何看待我国卫生资源的供给状况[r/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5-11-24]..医疗保障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
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医患关系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尚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全体国民的需要。
1 医疗保障覆盖的范围面小,人均分布不均衡
1.1 我国地域辽阔,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但医疗保障的面却很狭窄。截至2005年底全国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709万,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7900万,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仍然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1]。这对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而现行的农村医保主要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事实上只有农村中生活水平相当的群体才能参加。而最贫困的农村居民,却因为缺乏经济来源而无法参加医保。使得大量的农民缺少医疗保障,他们的健康权缺乏制度保障,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运作过程中无法充分体现公平性,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因药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1.2 各地方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使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均收入和实际支付能力差距很大。如2000年,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8.6元,城市居民人均总费用则为710.2元,前者仅为后者的1/4[2]。使得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的关键因素之一。
1.3 城市和农村保障存在着不合理的差距 受历史余留下来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影响,使城市和农村保障存在着不合理的差距,医疗保障的覆盖率明显不同。见表1。
从以上可以看出城市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医疗保障覆盖率明显上升,而农村各个水平都比较均衡。但总体上城市的覆盖率都比农村高,特别是城市高收入的要比农村低收入的高4倍多。这主要是城乡的二元化格局,城镇实行的是高就业、高补贴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户口和稳定的工作,就可享受社会医疗保障。而农村实行的是国家救济和群众互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医疗保障水平低于城市。
1.4 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之间的矛盾。
1.4.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对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已经不局限于有病才去看医生的传统观念,追求的是提前的预防和保健。他们使得有时本不需要的资源得到的浪费。而占大多数的贫困人却支付不起这高额的费用,使得他们有病也没钱去看。从而使贫富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1.4.2 而作为医院财富创造者的医生,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出现滥开药、滥开检查单和药价虚高等现象大大加剧患者的负担。而导致医院的滥开药、滥检查和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则又是有一种一直未能被人们所重视的医保和医疗运作机制,特别是一些药商直接与医生联系,通过医生多开药可多拿回扣等途径,从而进一步加剧的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矛盾。
2 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药品供应
2.1 当前药品供应的现状 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着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现在有很多的制药厂家直接与医院挂钩,表面上实行的是竞标制,其实有好多都是谁给的回扣多就给谁。另一种情况是,推销商直接与科室医生联系,通过开多少药可以拿多少回扣的原则,间接鼓励医生多开药。使老百姓一有病到医院看下,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从而使他们有病也不敢去医院看,医院成为富人的地方。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的弊端,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新医改方案也提到以后医院不直接接触药品,而是通过卫生局作为中介。随可省去医院与药商的接触,但新矛盾也一定会随之出现。
2.2 为解决存在问题,政府要加强药品供应体系的建设,完善药品市场竞争机制,解决城乡居民的购药价格问题。
2.2.1 药品价格一直是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其能不能很好的解决,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其主要由市场决定,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药品供应状况、市场竞争程度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药品的审批力度、加强对药品竞争市场的监督,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监管网络。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2.2 加强药品市场宏观调控,进行积极引导,保证有足够多的企业进入药品市场,让它们进行公平竞争。要加强对药品企业数量、布局、质量等方面的宏观调控,避免药品供应企业布局“一窝蜂”现象,尤其要鼓励和引导那些实力雄厚、经营规范、规模较大的企业向边远、贫困的乡村纵深连锁,保障农村地区的药品供应[4]。
3 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药品供应和医患关系
3.1 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是指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与患者以及有关的家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群体之间的关系[5]。现在有很多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沟通不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疗工作的部分医务人员有时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有时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这样使患者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不信任。同时有些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急于求成,达不到要求时,就会对医务人员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不能积极配合整个治疗过程,因此就会产生许多矛盾;有了矛盾,医患之间又缺乏沟通,从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导致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医务工作者是人,而不是“全能的神”,不是任何病都能治好,有时是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即使医生尽心尽力去救治每一个患者,但仍会有一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而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有的甚至死亡,再说,有时一个疾病的误诊、疗效差,不单纯是医生的技术水平问题同时还涉及临床思维方法、知识广度、当时的客观条件等等,就患者而言,误诊、疗效差除了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外,还与求医者当时的心态。以上只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医疗运行体制余留下来的弊端,只有正确处理好才能使医患关系变得和谐。
3.2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最主要矛盾―“以药养医”,这同时也是医改的重中之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控制药品价格上涨。陈竺部长在介绍新医改方案时也多次强调,公立医院将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切断医院运行与药品销售的利益联系,从而降低药品价格[6]。可见国家也逐渐认识到现行医疗体制下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之所在。只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使问题较好得到解决。
4 对医疗保障体系的药品供应和医患关系问题提出的举措
4.1 转变医疗运行机制,确实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现行医疗运行机制的弊端已经渐渐暴露出来,其中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看不起病便是其高度体现,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将会使该问题成为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新医改便是在这样一个条件下孕育而生了,体现政府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接下来任务更加艰巨,政府应该好好把关,严厉打击非法药品促销,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使人民不会再因看病贵、看病难、看不起病而烦恼。
4.2 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举措 要想让中国人都能有钱看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都能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就必须逐步完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全民医保,发挥政府有效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但医院由于其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医疗市场必然走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体制相结合的模式,政府为其提供一个公平和效率的环境,让它们进行公平竞争。我国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差异,社会的各个群体收入不同,经济能力不同,如果没有中央财政支持,覆盖全民的医保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政府在监管同时,应该加大对医疗体系的投入,使医疗保障覆盖面更加广。
4.3 加大医疗救助力度,解决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 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是利用最少资源为最多数人口提供健康保障,不能仅仅使部分健康的人群更健康,而首先应当使那些没有健康保障的人群得到最基本的健康保障,这样才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7]。但是好多边远地区的贫困农民连温饱问题有时都顾不上了,哪有钱在去看病请医。政府应该对这些群体加大救助力度,只有把失业、下岗及其他贫困人员安置好,才能保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人民才能从根本上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温暖。
4.4 医保、医疗、医药“三改联动”,创造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 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医保和医药在医疗系统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三项改革必须联动,齐头并进[8]。政府要通过采取适当措施转变陈旧“以药养医”的模式,严格把握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防止出现滥开药、滥开检查单和药价虚高等现象。从而用最少的资源满足我国最大全体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4.5 可建立多层次服务机制,分层次满足公民医疗服务需要 可将医疗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对于基本医疗,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从而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对于非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则由居民自己承担费用。做到使国家有限资源更加合理、有序得到配置,从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6 可通过吸收爱心人士捐赠,发行健康福利等方式,来弥补资金短缺问题 许多海外华侨爱国人士发达不忘祖国,非常愿意为经济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同时政府也要严格监督,防止慈善基金落入个人腰包。有资金做保障,医院医院可以给患者开辟“绿色通道”,为不享受国家医疗保障,又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医疗条件。也可以借鉴福彩发行,发行健康福利,建立我国的健康福利公益金,为尚无制度保障的公民,经济有困难的患者,提供生命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李健.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为医患关系的和谐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112(02):32-34.
[2] 高洁芬.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5,(03):20-21.
[3] 房莉杰.我国城乡人口医疗保障研究.人口学刊,2007,162(2):48-53.
[4] 杨爱民,张新辉.切实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齐鲁药事,2008,(01):10-11.
[5] 李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7,6(06):77.
[6] 张超.医改大厦已经破土动工.中国卫生产业,2008,(04):30-33.
[7] 高洁芬.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5,(03):20-21.医疗保障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服刑人员;医疗保障;健康权;完善措施
切实推行和实施服刑人员医疗保障制度,对指导服刑人员积极改造、顺利回归容入社会,促进监狱安全稳定和人权司法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省监狱局在《社会保险法》实施后一直致力于寻求服刑人员医疗保障的管理创新。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全省监狱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终于纳入商业保险的范围,解决了服刑人员医疗的最基本问题。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监督不到位等。笔者认为,在修改完善《监狱法》时,应明确将医疗保障列为罪犯的基本权利,同时修改相关的规章,就完善服刑人员医疗保障的问题做出更多的尝试。
一、监狱服刑人员医疗保障的重要意义
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确保服刑人员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合理诊治的一种机制,主要包括服刑人员能够接受必要的医药治疗、接受家属的探视所给予的心灵抚慰,以及病犯家属的知情权和帮助权。
(一)保障服刑人员的健康权
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同时《监狱法》第七条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以及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因此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依法享有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健康权、人格权、财产权、文化教育权利等。其中,以维护身体和心理机能健康为内容的健康权就是服刑人员最重要的人权,医疗保障则是健康权的基本权能之一,国家当然有义务给予完整的保障。
(二)保护易感人群,提升社会卫生防疫水平
服刑人员尤其是有吸毒史的服刑人员在入狱前感染上各种疾病的几率比平常人要高。服刑人员在入狱后混合居住,更加容易交叉感染,其中包括高传染性疾病,因此如果疏于对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势必会造成各种传染病泛滥。可以说,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卫生水平和传染病防治水平。
二、我省监狱医疗保障的现状
目前,我省的监狱系统已经形成了由省中心医院、监狱医院、医务室组成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由监狱医疗机构向服刑人员提供医疗保障的主要方式有:入监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保健、保外就医、开展健康教育等。
国家规定,服刑人员的医疗费用虽然一直是国家全额供给: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享受免费医疗,由监管场所向需要医疗服务的服刑人员直接提供或求助于社会医院,所需费用由两块组成一部分来自于财政补贴,不足部分来自于监狱企业的经营收入,但是这必然带来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医疗经费严重不足。一边是国家财政拨款严重不足,另一边是医疗费用飞速上涨,重大疾患增多,导致监狱方早已是不堪重负。二是服刑人员得到的医疗保障水平较低。我省监狱普遍存在医务室医疗设施落后等。
正因为以上的种种问题,省监狱局为了解决全省监狱经费不足的问题也为了给服刑人员更好的医疗保障,将所有的服刑人员医疗纳入了商业保险的范围。此举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监督不到位。将所有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纳为商业保险,可是如何监督?在目前来说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措施。二是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得不到有效保证。一种疾病可能有几种治疗方案,究竟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是服刑人员的权利,但是目前而言尚存在经费的障碍,所以很多情况下都是选择最经济实用的治疗方式。
三、完善监狱服刑人员现行医疗保障机制的思考
(一)完善法规是实施服刑人员医疗保险保障的法制前提
1. 明确服刑人员医疗保险的标准。包括疾病的范围、防控措施、重大疾病的诊疗以及服刑人员应该享有的医疗保障权利等。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服刑人员医疗费用负担统一交由商业保险,而其他配套机制尚未改革与完善的情况下,要想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服刑人员医疗标准需要以监狱所在地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相当,而且应该由监狱局来制定。
2.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狱医疗管理法规。关于监狱医疗管理法规的制定,笔者认为可以从监狱医疗机构的职责与医疗体系的构建、医疗设施及医疗资源以及针对服刑人员治疗的特殊性保障措施和医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着手。
3.修订完善《监狱法》对罪犯社会医疗保障问题的相关内容作明文规定。例如在《监狱法》中应进一步明确监狱的职责,把对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进行专项规定,使之与刑事诉讼法更加紧密结合。《国家赔偿法》应该把违反服刑人员医疗标准的行为纳入赔偿范围,并进行专项规定。
4.《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笔者建议取消罪犯保外就医时需征求罪犯家属所在地公安机关意见的规定,应该以符合《监狱法》精神为主,保证法治的独立性。同时可适当加重担保人的责任。明确保外就医的执行衔接机制。
(二)监狱是完善罪犯医疗保障的主体医疗保障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市场体系;医疗救助制度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在政府和集体的帮助下依靠农村居民自身经济实力而建立起来的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进行保障的制度,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我国对农民实施的社会保障主要立足于农民的自我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必须随着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正处在调整和重构时期,它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一)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原农村合作医疗是人民公社社员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医疗体系,是社员群众的集体福利事业。建国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体系。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体制的解体,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于是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状态。
(二)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级政府为恢复合作医疗体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成效不大。1998年卫生部进行的“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5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与80年代末的5%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 70年代90%以上的合作医疗覆盖率相比,有很大差距。这说明合作医疗的作用大大下降,相当规模的农村居民失去了社会或社区提供的集体医疗保障,不得不恢复家庭保障和自我保障。1998年城市居民自费医疗的比重为44.13%,农村居民自费医疗的比重达到了87.44%。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很多,局势严峻,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加大对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的重视,尽快促进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对重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资源投入不足
一项社会政策出台之后,需要政策资源的支持才能运作和执行。一般地讲,政策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支持。目前,农村的医疗保障政策主要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政府的财政投入。虽然国际上对卫生支出应占gdp的份额一直没有定论,但是大部分国家的卫生支出大于gdp的8%。我国一直以来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明显偏少,卫生总费用及其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有所增长,但依然不足6%,且这一比例还在缓慢降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我国的卫生总费用的支出结构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卫生投资出现严重的不均衡局面。
(四)农村医疗保障所需资金筹集困难,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仍然很低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仍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合作医疗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县乡政府、村集体和农村企业。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农村企业不发达,所以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农户出资反而成了合作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少基层县、乡政府财政紧张,导致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投入启动资金缺乏,前期的医疗保障得不到很好保障,农民参保率不高,基金规模太小,医疗体系覆盖率偏低。自上世纪 90年代初以来,在不少地方有过两次恢复合作医疗的努力,但是重建的合作医疗体系往往由于筹资困难、设计缺陷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持续时间很短。所以广大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现在仍然很低,现存的合作医疗也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五)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实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后,不仅对卫生院投入减少,也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原有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功能减弱了,依照农村行政设置的医疗卫生网点中,有不少网点业务量不足。同时,县乡医疗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现象也比较突出,造成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乡镇除了卫生院外,还有计划生育站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不少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行成本。
(六)农民素质局限,文化于扰因素很大
由于农民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性,看问题只看到眼前利益。一些年龄结构比较年轻、成员身体较好的家庭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认为合作医疗保障的水平太低,也不愿意参加。只有那些年龄结构比较大、健康状况比较差、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才是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由于允许自愿参与,这导致合作医疗面临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往往又是家庭经济困难的人,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资金到账率不高,使本身实力不厚的基金更加雪上加霜。面对高风险的参保人群,合作医疗基金很难支持。
(七)农村医疗市场体系不完善
1.个体诊所遍地开花,由于体制因素、经费不足、人员培训困难、医疗成本的提高等原因以及医疗卫生人才的流失和个体诊所的挤压,乡镇卫生院大多门庭冷落,拖欠人员工资比比皆是。卫生院设备陈旧,设施不齐全,只能应付一些较轻的常见病。农民是小病上药房,大病上市医院。而个体诊所因为医疗成本低,行医准入门槛低,利润丰厚,纷纷涌人社会,现在个体诊所一个村三四个,一个乡镇七八个,甚至更多。
2.个体诊所医药用品进货混乱,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多。个体诊所大部分从小的、不正规的药店进廉价药品、注射器、输液器、检验试剂,甚至购进国家明令禁止的疫苗,并高价出售。为应付检查,个体诊所只从正规药店进少量药品和医疗用品。此外,个体诊所多数没有行医许可证,而上级主管部门对违规经营者仅作罚款和没收器械等轻微处罚。
3.医疗卫生知识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农村卫生院多数没有阅览室、图书馆,医务人员也不订阅专业杂志,医疗技术水平低下。而个体诊所医生更是胆大包天,唯利是图,“包治百病”。由于不少病人得不到及时、对症治疗,小病被看成大病,最后出现病危。有些个体诊所缺乏必要的消毒灭菌输血设施也敢开刀,做阑尾、胆囊的切除手术,这种乱医乱治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其进行整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农村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未能得到及时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瓦解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导致了农村合
作医疗的大面积滑坡。时至今日,新型的行之有效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这一切都是因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步伐没有跟上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所致。
(二)农民认识观念上的误区和滞后
农民普遍认为政府不会把农村医疗卫生问题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来抓,同时也不认为政府有能力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从而不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政府部门进行配合,导致政府部门对农村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影响到建设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进程。
(三)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个人在医疗保障上的支出能力较为低下
巨大的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和收入压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压力,使得部分农民还不会在医疗保健方面投入很多。医药费用上涨幅度过快,医疗保障制度尚没有建立,农民绝大部分属于自费医疗群体的现实,使得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降低,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
(四)农村地区落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农民的就医行为
传统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上传统文化中讳疾忌医的习惯和中华民族隐忍的特征,在不威胁到生命的情况下,对疾病采取的是能忍则忍、能拖则拖的态度,另外各种各样的民间验方、处理某些疾病的约定俗成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就医行为。
三、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加深,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也进入一个体制创新时期。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较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医疗制度创新也受到许多约束性条件的制约,如农业生产特点、经营模式、家庭结构、收入水平、文化习俗乃至医疗条件、医政管理体制等等。因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能一蹴而就,应根据农村自身的特点和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局部人手,逐步推进,走“渐进式”发展的路子。
(一)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筹措机制,实行政府、集体经济与农民三方合理出资的办法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首要的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筹资机制。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基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医疗救助是政府社会救助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由政府民政救济机构负责。政府应该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和发行福利等方式筹集。对于基层政府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经济实力不足的,中央和省级政府应给予补助。大病医疗统筹资金的筹集则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筹措农民大病医疗统筹资金,单靠政府、村集体经济、农民哪一方都是比较困难的,必须三方齐心协力,共同出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不同的地区三方出资比例可以有所不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出资的比例可以少一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出资可以多一些;其他地区,政府出资则应多一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出资可以少一些。
1.各级政府都应为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出资。目前,全国大多数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大部分农民还不太富裕,对医疗保障可以出资的程度十分有限,没有政府的出资支持,单靠农民自己出资,大病医疗统筹很难办好。各级政府都应将对农民医疗保障的支持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中每年有所安排。从2003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便由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予资金补助。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也应对农民的大病医疗统筹给予资金补助,上下齐心协力,这件事才能办好。在补助资金使用上不应“一刀切”,上一级政府对所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有一定的重点支持。
2.农民个人应出资才能加入大病医疗统筹。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做法。对于农民的出资在现阶段应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当前,如何增强农民的互助意识和保险意识,调动农民参加医疗统筹的积极性,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的卫生机构、群众团体和新闻媒体,都应配合基层政府做好农民参加医疗统筹的动员和宣传工作。应通过建立大病医疗统筹,增强农民抵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切实让农民感受到新制度的好处,从而自觉自愿地出资参加医疗统筹,以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保障的人口覆盖面。
3.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企业也应为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出资。农民的医药费用是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企业应该支付的劳动力成本,同时,大病医疗统筹制度的建立也关系到“文明村”、“小康村”的建设,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企业理应出资。比较富裕的地区,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企业还应尽量多出一些钱,适当提高当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举办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1.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仍应继续推广和完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从当前我国农村的实践来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有福利型合作医疗、风险型合作医疗、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合作医疗健康保险等多种。但实践证明,现阶段我国的各种合作医疗保险模式已不具备普遍适应性,不可能成为新时期农村医疗保障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合作医疗制度有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不发达地区尚具有适用性。广大农村落后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均收入和医疗支付能力还将处于低水平线,维护“低水平,广覆盖”的合作医疗是保障农民初级医疗需求的合理机制。同时对原有合作医疗机制实施中暴露的问题,应采用相应的完善措施。
2.在发达和中等发达的农村地区应推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当前,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情况出发,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建立大病医疗统筹上,即建立一种民办公助性质的、以分担农民大病医疗经济负担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政府、农民、集体经济和乡村企业集中有限的经济力量,重点解决农民患大病无钱医治和因治疗大病导致返贫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民大多数是温饱有余,但抵御重大疾病的经济能力还十分脆弱,我们应该集中有限的财力,解决农民医疗保障中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不很富裕,农村集体经济和地方政府可以拿出用于农民医疗保障的资金十分有限,大部分农民能够对医疗保障的出资一般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农民的医疗保障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在经济上难以兼顾到。应该集中有限的财力去分担农民的大病医药费负担,这样就可以在缓解或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同时,“保大病”不“保小病”也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只需要在乡镇设立管理人员即可,管理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因此,全国农村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工作从总体上应推行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各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疾病谱不同,农民大病医疗统筹的筹资水平、报销比例也应从实际出发,不要求一致。对比较富裕的地区且已经实行了“保大病”又“保小病”的农民医疗统筹、又受到农民欢迎的,应该支持他们继续进行下去,不强求全国统一。
3.在东部沿海农村及城市郊区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在东部沿海农村及城市郊区等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富裕地区,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采取措施,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应纳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范畴,农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向城镇过渡,甚至结合。目前,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已经开办了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项目,可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但是商业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目的,一般来说保险项目的保险费较高,且缺乏社会共济性,在承保时往往排斥健康状况不良的人群参保,这使得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条件。但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不能满足富裕农民较高的医疗保障需求时,农民可以自愿寻求商业保险的保障,以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要。
(三)建立对农村低收入患病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大病医疗统筹的重要补充措施。目前,我国农村有贫困人口2 820万人,还有几百万五保户家庭,在广大农村建立起医疗救助制度对于帮助低收人人群解决医疗负担问题,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医疗卫生社会公平性的重要体现。
农村医疗救助应由基层政府负责。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农村低收入的患病人群,应该包括四部分人,一是贫困户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二是五保户;三是因患病等偶然原因造成返贫的家庭;四是为公众安全受伤而又没有医疗保障的人。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对于上述前三种人,在建立了大病医疗统筹的地区应该首先资助他们参加当地组织的大病医疗统筹;在这些人患病按有关规定报销了部分医药费后,经济上仍然有困难的应该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在没有建立大病医疗统筹的地区,可以直接对救助对象给予一定的医疗补助。
(四)应该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的工作机构
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健全的工作系统。中央已明确卫生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工作机构的建设必须尽快到位。目前,国家卫生部和省级卫生部门的“三定方案”中尚不包括这一项工作职责,也没有负责这项工作的专门机构及人员编制,大部分市县也是这种情况。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的工作必须从组织上落实,有机构负责,形成从上到下的工作系统,农民的医疗保障事业才能走上正常的工作轨道。对于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在制度上应该明确其性质。在目前的体制下,建议将农村合作医疗组织明确为民办公助性质的社团组织,纳入相应的法规管理。
总之,农村医疗保障工作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不可能由国家和集体全包下来,也不能完全依靠农民自己负担。过去我国一直实行互助共济的合作医疗,解决90%以上农村人口的医疗问题。然而,从合作医疗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新的条件下,其运行在大部分地区是不成功的。但是合作医疗的不成功并不代表农村不需要医疗保障制度。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制度的选择问题。而今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要让该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民众需求、具备完善的制约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m].经济管理出版社.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红漫,周海沙,李政.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社会保障制度,2004,(1).
[4]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一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0,(4)。
[6]张雪峰.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问题研究[j].成都:理论探索,2005,(1).
[7]江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模式发展问题的探索[j]。北京:社会保障制度,2004,(10).
[8]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j].江海学刊.
[9]陈立,李红.社会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器[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医疗保障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医疗保障;医疗改革;服务体系
一、当前我国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医疗保障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架,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农村地区也逐渐建立起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还不尽人意。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突破1亿人,但从总量上看,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2001年城镇就业人口的42%,在三大社会保险中是参保率最低的一种。从结构上看,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大量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灵活性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等,如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以及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享受到制度上的医疗保障,有违社会公平原则。
(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成效并不显著。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医疗卫生体制包括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问题。就一般的意义讲,医院补偿机制就是指医院获得收入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政策也有所变化,补偿的规模逐渐降低,医院以经营收入为主,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为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允许医院从他们销售药品中获得15%~30%的价差作为补偿。在中国,90%的药品是由医院零售的。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特别是多开国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价格高昂的药品。
此外,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的弊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医院、医保机构和患者三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关系紧张。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政府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医院行为的文件,对医院的选择、用药、诊疗项目、费用结算方式以及定点药店的选择都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不少城市的医保机构,改变了过去与医院实行“实报实销”的“按项目付费”的费用结算办法,而采用对医院约束力更大的“总额预算制”。这种结算办法增加了定点医院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医院与医保机构的冲突。医院和社保机构的矛盾,也导致了参保患者的不满。他们认为虽然参加了医疗保险,但事实上却得不到医疗保障,这将会动摇他们对医保制度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入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个人支出增长迅速。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l000~2200美元之间)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200—7000美元之间)的平均比例为2.25%,而中国只有0.62%。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国家卫生医疗资金投入不足,是宏观上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一个原因。
总之,政府财政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服务结构的不顺,没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使资金流向高成本的大医院,使有限的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途径及政策建议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为了尽快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供方(医院)的投入,二是对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如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对医院,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加财政资助的比例,从补偿机制上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在医疗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将承担相应责任,两级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分工,而不仅仅是靠中央财政拨款。当然,对于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应该有必要的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服务上面。对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的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政府有责任投入资金。同时,医疗救助制度提倡慈善捐助和多种筹资方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就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多种社会力量,如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共同编制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对于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也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已经明确了政府出资的标准,即地方财政为每个农民每年补助10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切实覆行职责。同时对贫困地区,中央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农民得到医疗保障。
(二)医保、医疗、医药“三改联动”。创造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
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医保和医药在医疗系统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三项改革必须联动,齐头并进。首先,政府对公立医院或其他非盈利医疗机构正确定位,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转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其次,政府要下决心彻底解决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最后,调整好医疗保险供、需、保各方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医疗制度改革目标。
(三)发展社区卫生事业。理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功能。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双层或三层机制,即小病、常见病在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院就诊,大病、重病在较大的医院就医。社区医院的医疗成本比较低,患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和实惠的服务。为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使其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第二,鼓励医生或医生团体在社区开办诊所,诊所或医院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也可以是由区级(一、二级)医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并鼓励社会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捐助;第四,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社区医院或诊所视同定点医院。
(四)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证
医疗保险实行三方付费制度,所以,规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责任和行为,特别是加强医疗行为监管,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十分重要。因此,要尽快对医疗保障进行立法。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入资格,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合同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需方,也要用法律来约束其就医行为。通过分类给付,增加个人费用意识。对出借、冒用医疗保险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或停用的处罚。对企业和单位,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基金的征缴力度。基金上缴要按时和足额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有长期、稳定的来源。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也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有义务向社会公示其管理的业绩,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社会监督。
(五)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划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补充医疗保险应该交由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为此,应用法律的形式界定社会保险的经营范围,对于社会保险管辖范围的,商业保险不应插手;而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领域,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也不应干预。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政策。目前的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大,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补充医疗保险费在一定额度内(工资总额的4%)予以税前列支;对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公司,保费收入减免营业税;对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
(六)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医疗保障心得体会篇6
中图分类号: F840.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最受关注,也是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牵涉多个领域,构成因素纠葛复杂。虽然对其改革路向众说纷纭,但一致的观点认为,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开看病贵难题的第一把钥匙。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已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退休人员逐步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截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7983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人数为3131万人①。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和职工的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3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220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现象的发生,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稳定、保障广大农民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来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日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顺利实施。但是也应该看到,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城镇其他非从业居民尚未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风险的困扰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带来的分配不均等,广大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就开展试点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政策及组织实施办法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4.9%,其中就业人口2.94亿,非就业人口3亿。城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2.21亿人(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4068万人),占全体城镇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万人①。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许多城镇居民仍然徘徊在医疗保障体制之外。因此,构建健全完善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实践中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就成了当前的应势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2 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实现全民医保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但也应该看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毕竟还处于试点时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加以完善。
2.1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许多群众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都持欢迎的态度,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试点地区并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之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许多已经参保的居民对城镇居民医保的真正内涵和一些具体细节也缺乏了解。部分群众对报销补偿费用期望过高,对设立的起付线不了解,对医疗费分段计算补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对报销程序还不是完全清楚。这就有待于各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工作做实、做细,使广大群众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地支持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工作。
2.2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局部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一般为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低,不仅不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和发挥更大的互助共济作用。从保障水平来看,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许多试点地区还是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为主,最高报销上限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各试点地区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门诊大病风险的同时,要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探索统筹解决城镇居民门诊费用问题的办法。
2.3 监督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健全
从试点地区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个别定点医疗机构仍有开大处方、开用药目录之外的药和不合理的大型检查等情况,导致部分群众获得的补偿金额降低,也导致了参保居民对医保制度的误解和不信任。个别定点医疗机构把门诊病人转化为住院病人,诱导病人过度消费医疗资源,造成参保居民住院费用增长。有的医院审查不严,个别患者冒名顶替套取资金,严重侵害了参保居民的权益。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方面,也没有建立包括基金运行分析制度、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和常规基金运行监督检查制度在内的基金的收支监测预测预警系统,还没有形成包括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制度监督、行政监督、业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在内的内外部双重监督体制[1]。
2.4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近年来,各地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无论是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这与广大城镇居民的医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意识、医疗人员的业务素质还颇有微词;就医环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很薄弱,亟待加强。医疗保障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医疗保障;医疗改革;服务体系
一、当前我国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医疗保障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架,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农村地区也逐渐建立起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还不尽人意。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突破1亿人,但从总量上看,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2001年城镇就业人口的42%,在三大社会保险中是参保率最低的一种。从结构上看,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大量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灵活性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等,如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以及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享受到制度上的医疗保障,有违社会公平原则。
(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成效并不显著。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医疗卫生体制包括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问题。就一般的意义讲,医院补偿机制就是指医院获得收入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政策也有所变化,补偿的规模逐渐降低,医院以经营收入为主,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为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允许医院从他们销售药品中获得15%~30%的价差作为补偿。在中国,90%的药品是由医院零售的。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特别是多开国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价格高昂的药品。
此外,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的弊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医院、医保机构和患者三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关系紧张。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政府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医院行为的文件,对医院的选择、用药、诊疗项目、费用结算方式以及定点药店的选择都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不少城市的医保机构,改变了过去与医院实行“实报实销”的“按项目付费”的费用结算办法,而采用对医院约束力更大的“总额预算制”。这种结算办法增加了定点医院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医院与医保机构的冲突。医院和社保机构的矛盾,也导致了参保患者的不满。他们认为虽然参加了医疗保险,但事实上却得不到医疗保障,这将会动摇他们对医保制度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入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个人支出增长迅速。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l 000~2 200美元之间)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 200—7 000美元之间)的平均比例为2.25%,而中国只有0.62%。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国家卫生医疗资金投入不足,是宏观上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一个原
因。
总之,政府财政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服务结构的不顺,没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使资金流向高成本的大医院,使有限的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途径及政策建议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为了尽快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供方(医院)的投入,二是对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如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对医院,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加财政资助的比例,从补偿机制上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在医疗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将承担相应责任,两级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分工,而不仅仅是靠中央财政拨款。当然,对于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应该有必要的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服务上面。对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的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政府有责任投入资金。同时,医疗救助制度提倡慈善捐助和多种筹资方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就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多种社会力量,如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共同编制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对于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也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已经明确了政府出资的标准,即地方财政为每个农民每年补助10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切实覆行职责。同时对贫困地区,中央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农民得到医疗保障。
(二)医保、医疗、医药“三改联动”。创造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
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医保和医药在医疗系统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三项改革必须联动,齐头并进。首先,政府对公立医院或其他非盈利医疗机构正确定位,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转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其次,政府要下决心彻底解决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最后,调整好医疗保险供、需、保各方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医疗制度改革目标。
(三)发展社区卫生事业。理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功能。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双层或三层机制,即小病、常见病在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院就诊,大病、重病在较大的医院就医。社区医院的医疗成本比较低,患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和实惠的服务。为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使其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第二,鼓励医生或医生团体在社区开办诊所,诊所或医院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也可以是由区级(一、二级)医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并鼓励社会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捐助;第四,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社区医院或诊所视同定点医院。
(四)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证
医疗保险实行三方付费制度,所以,规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责任和行为,特别是加强医疗行为监管,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十分重要。因此,要尽快对医疗保障进行立法。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入资格,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合同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需方,也要用法律来约束其就医行为。通过分类给付,增加个人费用意识。对出借、冒用医疗保险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或停用的处罚。对企业和单位,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基金的征缴力度。基金上缴要按时和足额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有长期、稳定的来源。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也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有义务向社会公示其管理的业绩,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社会监督。
(五)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
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划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补充医疗保险应该交由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为此,应用法律的形式界定社会保险的经营范围,对于社会保险管辖范围的,商业保险不应插手;而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领域,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也不应干预。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政策。目前的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大,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补充医疗保险费在一定额度内(工资总额的4%)予以税前列支;对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公司,保费收入减免营业税;对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
(六)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医疗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制度运行一段时间后,有必要对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一番思考和评估,以便为制度的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医疗保障评估体系,针对医疗保障的运行特点,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和医药市场公平性与可及性、个人负担比例、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健康改善与医疗保障的关系等进行深度研究和评价。同时,加快医疗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现代化步伐,为实施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评价奠定基础。医疗保障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创建;大学生医疗保障
一、大学生医疗保障需求分析
(一)大学生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生理上来讲他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精力旺盛,身体处于人的生命周期中最好的状态。相对与其他人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意外伤害是学生高发疾病,而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发病率要低很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也使得这一群体的健康问题有呈现出新的特点。
高等学校学生健康状况有待提高。1985-2005年二十年间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力量等素质有明显提高,但视力下降、肥胖率明显上升,而在1995年后五年,学生的生理机能发育呈停滞态势,以致1995-2005年,无论城乡男女,反映学生机能状况的指标(肺活量、握力等),整体上没有出现增长,且运动素质指标也全面下降。
由于面临严酷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给自己定下了详细的学习目标,例如英语四、六级还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这样他们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还另外给自己加上了额外的任务,各种奖学金的评定也是大学生活的最为重要、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过大可对机体多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心理性消化不良、溃疡、紧张性头痛、失眠、心动过速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大学生身体基本素质下降。
大学生自律性较差,很难做到有规律地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同时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无规律的饮食和起居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应付考试,大部分学生会在考试前一两个星期进行突击,进行“开夜车”的通宵复习,这一现象在高校中也已非常普遍。长期无规律的饮食起居,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医疗需要及支付能力分析
从上述大学生健康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医疗服务的需要呈上涨的趋势,而医疗服务需要的主要集中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医疗服务,当然住院医疗服务也在逐年上涨并且医疗费用价格很高。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群体的数量逐年增加,医疗服务价格偏高,这些都将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医疗服务消费需要大幅度上升。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所需的医疗费用如果没有完善的外在解决机制,就只能由家庭、亲友承担。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所花费的成本相对于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已经是一个较重的负担,再加上医疗费用上涨迅速,大部分大学生还是看不起病的,如果生病了往往是到药店购药或采取自我医疗。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于医疗保障的支付能力非常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消费的需要转化成医疗保险的需求。
因此,设立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需求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分析一下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医疗费用超支,商业医疗保险作用有限
在上述这种医疗保障模式下,学校把国家拨付的公费医疗费用于普通的门、急诊,超支的现象仍很普遍。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医疗服务价格上涨、医疗服务需求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医疗保险发挥了多大作用呢?目前,大学生系列保险含大学生平安保险、大学生住院医疗保险、大学生住院补贴保险、团体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但考虑到学生经济能力有限,保险公司设计相关保险产品时又要考虑到赢利性,所以保费较低,也就不可能有太高额度的赔付。同时保障内容一般就是意外伤害、住院医疗费用等,除了规定哪些项目可以报销,保险公司还限定了最高限额,一般最高赔付6万元。对于门诊费用,一般不包括在保险责任范围内,而对于重大疾病动辄花费几十万元,这点钱又根本不够。
(二)社会捐助
在沉重的医疗负担下,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走上街头为重病学生募捐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爱心与团结互助的精神固然可贵,但这种方式作为一种非正规制度,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享受的医疗服务满意度低
由于医疗经费的紧张,一些校医院的治疗水平自然无法提高。学校为了节约医药费,学生去校医院看病,一般只是开些常用性廉价药,较复杂的病症可以转院,但要经校医院的同意。由于往往顾虑学校应支付的医疗费用,因而会尽量少转院。因此,药品质量较低、医疗服务质量不高、治愈率下降、转诊条件严格等缺陷已成为校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容易耽误对病情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学生的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创建大学生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学校、政府、保险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建立一个完备的医疗保障体系,才能让大学生真正安心地在校学习,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2008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按照这一指导意见,杭州市的大学生已经被纳入当前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杭州市政府已经颁发了在杭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2009年9月份已经启动了。通过这一制度,大学生了获得更加切实的医疗保障。
首先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参保学生住院以及规定病种门诊费用根据其费用段,由医保基金中的个人账户支付64%-88%。之前若高校大学生遭遇重大疾病,学校总是要通过组织募捐或向新闻媒体求助等方式对患病学生进行帮助,实行了这样的措施之后,患病学生的医药费就有了一个稳定可靠的来源,对学生和学校而言,压力都将大大减轻。因此,学生入保之后,一旦发生重大疾病,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获得帮助。同时将大学生纳入医保体系,他们就业以后能够自然过渡到城镇职工医保体系中,还可以实现参保的规模效益和个人积累。
但是目前的医疗保险待遇仍处于低水平,这决定了入保后的大学生看病就医仍有困难,所能得到的保障也将是有限的。门诊医疗费用并没有纳入可报销的范围,而这部分医疗费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经常性的支出,大学生医疗保险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发挥作用。另外,医保基金将医疗药品分成了甲乙丙三类,而一些治疗重大疾病的特效药品通常则属于丙类药,需要自费。近年来大学生患重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于这些自费药品还是要自掏腰包,加之现在药品价格虚高的情况,对患病学生而言仍然有巨大经济压力,有些学生会因此将在可报销的药品范围内选择用药,从而延误治疗或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群体规模也将越来也大,大学生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水平较低,纳入医保基金统筹后将使人均基金占有量减少。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医疗费用的高速增长、社会上困难群体的存在等问题已经给医保基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些都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加大扶持力度,不然这一体系将难以为继,这也对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最切实有效的办法,但是这一解决办法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有其局限性,还需要其他措施的有效补充。
(二)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有效补充
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处理疾病风险的一种方法,对于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大有作为的。针对当前“广覆盖、低水平”的医保体系,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借助于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产品开发优势,开发出对大学生自负医疗费用部分的医疗保险产品,特别是适合大学生群体的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这将成为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的有效补充。由于是短期险种,保险公司承担的保险责任是有限的而且大学生患病率比普通人群低,该类产品的价格可以比市场上类似产品价格低一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自愿购买,而保险公司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宣传自己的品牌,为获取大量优质的潜在客户打下基础。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学校、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引导,提供便利措施。
(三)大学生互助保险基金
互助保险也是分散疾病风险的一种方式,更能体现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是弱势群体自愿集合起来抵御风险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为政府减轻财政负担。而这一方式在各大高校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按照统一规范管理,参保自愿的原则,以学校为单位,学生自愿参与建立起来的大病互助保险基金,主要是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不能解决的高额医疗费用和经济贫困学生的医疗费用问题。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资助、学校补贴、社会捐助、学生缴费。对于学生缴费额度,应当按照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缴费金额,确定最低缴费标准,并根据在校大学生该年龄段人群发病率和大病医疗费支出水平,制定统一的待遇支出水平,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和稳健运行。
从运作管理上来看,学校可以依托校级医疗机构为参保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这个档案中不仅包括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缴费情况等个人信息,还包括其健康信息,并定期进行体检,为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管理。而筹集到的互助保险基金可以是学校与社保部门合作共同管理,也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代管,主要负责基金的收支管理。当基金形成一定规模后,还可以进行保值增值。这样当学生重大疾病或经济困难时,可以得到大学生互助保险基金的帮助,切实解决了他们看不起病的问题。
以上三个部分应该说构成了大学生医疗保障的一个完整体系,它们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能够为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提供完备的医疗保障。在这一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学校方面积极配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个保障层次之间界限清晰、互相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新民.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情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
2、王保真,张笑天.医疗保险原理与方法[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
3、傅国祥,孙胜梅.浙江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
4、袁玲,赵峻,张艳.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6(9).
5、杜鹃.发展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的三位一体化研究[J].中华保险网,2007(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反映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