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具有哪四个维度的内容是什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大量涌现,新技术的成熟不断催生增长潜力巨大并具有广泛赋能作用的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决定今后一个时期各国经济增长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大对前沿技术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前瞻布局和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所形成的新兴产业发展。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加快布局未来产业。202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十四五”以来,上海、浙江、江苏、北京、深圳、苏州等许多地方专门制定了布局未来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行动计划、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在技术上,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推动的新兴产业;在战略上,未来产业关系到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从产业生命周期看,未来产业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处于实验室产品原型到大规模产业化之间,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的高不确定性,未来产业需要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大类产业上来谋划。对国家和地方政府来说,需要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前瞻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但是也要根据现实条件量力而行,并加快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转型。从技术特征认识未来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技术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驱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可以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可以是增量型的创新;而驱动未来产业的技术不是增量型、渐进性的改变,需要与既有的技术存在实质性的差异甚至背离,具有突破性、颠覆性和前沿性。具体而言,突破性是指新技术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人类对自然运行规律的认知,增强了改造世界的能力;颠覆性是指新技术能够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技术轨道,能够催生全新的产品、商业模式、产业业态,或者能够使既有的产品架构、生产工艺或商业模式发生颠覆性改变,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优的性能来满足人类的根本需求;前沿性是指新技术出现的时间段、技术的新颖程度高。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来自于科学重大发现或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前沿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会带来生产力质的跃迁即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由于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是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大量涌现的时期,因此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孕育着未来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从战略性认识未来产业近年来,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战略、法律和政策,对前沿技术及其所形成的新兴产业加大前瞻布局和支持力度。未来产业之所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它具有对一国的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巨大潜力。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未来产业虽然一开始只有很小众的市场需求和很小的产业规模,但是在今后一个时期有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提前进行战略布局或在未来产业发展中落后,那么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会明显不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将会受到限制。二是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具有通用目的技术的特征,未来产业的产出能够应用于新的市场和行业,产生超出未来产业本身的深刻影响,使应用该技术的各产业发生深刻变革。例如,改变产业投入要素的重要程度、产品架构、产业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等。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不能很好地利用新技术并做出变革,那么将会在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中败下阵来。三是一些未来产业的产出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例如,新一代数字技术直接关系到产业安全、国家安全、个人隐私,而且由于其广泛融合性,对安全和隐私的影响无处不在。未来产业的战略性又取决于三个特征:一是在今后一个时期能够形成较大的规模。如果一个产业的规模太小,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就会非常有限。二是增长空间大,已经或将会呈现较快的增速。较大的规模和高增长速度一起,在微观上对于社会投资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在宏观上保证未来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形成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应用的广泛性。未来产业的产出能够渗透到广泛的市场和行业,这不仅是未来产业的产业规模、增长速度的支撑,也是其对国家安全产生广泛影响的基础。从产业生命周期认识未来产业当前对未来产业认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的成熟度和产业的发展阶段。一种观点将未来产业基本等同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将动力电池、光伏等认为是未来产业。这种认识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实都具有技术新、增长潜力大、对国民经济带动强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产业的方向较为明确,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更容易抓住具体的产业进行支持或投入。但是这一划分模糊了未来产业的特殊性,使得未来产业概念的提出失去意义。产业的发展一般有一个从孕育出现、快速增长、稳定发展、衰退甚至衰亡的过程,因此很多产业概念实际上有它内在的时间特征。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更具体地说,是处于从产品原型出现到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之间的发展阶段。实验室工作的目的是揭示科学原理、验证科学假说,而产业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追求创造经济价值和利润。未来产业处于产品原型出现后的阶段,这就将未来产业与实验室中的科学研究区分开来,体现出未来产业的“产业”特征。如果产业发展进入到大规模产业化阶段,意味着产业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就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仍然比较新,甚至仍可能发生技术路线的变化,但是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第九章标题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节“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主要讲的是传统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第二节则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未来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等同于未来产业。换句话说,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时间特征也意味着未来产业所包含的内容是动态变化的。被视为前沿的技术虽然在其发展的初期具有开创性、颠覆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进入到成熟期、稳定期。同样,被认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新颖性,但是随着核心技术的成熟和广泛的应用会转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退出未来产业的行列。还有一些曾被视为前景巨大的产业因为技术的或市场的原因而衰落、消失,但同时由于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和颠覆性技术的持续涌现,会有新的细分产业赛道出现,给未来产业加入新的内容。从高不确定性认识未来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是增量型的,其技术路线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更多的是产品设计、性能、外观、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改进,可以比较清楚地判断特定、具体产业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产业与此有非常显著的不同。由于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所推动和形成,因此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一是技术路线的高不确定性。在产业发展的早期,通常都有多条能实现同样功能的不同技术路线相互竞争,不仅很难事先准确判断哪条技术最终会成功,甚至也无法预料最终是否有技术路线能够走通,进入到商业化、产业化的阶段,甚至一些具有优异性能的技术路线也未必能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产业。二是应用场景的高不确定性。虽然可以根据技术的性质及其转化形成产品的功能大致推测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场景,但是产业的发展是技术和市场相互作用中选择的结果,技术不仅要具有先进性还要具有经济性。一种新技术形成的产品虽然能给用户提供优异的性能,但是由于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高,可能无法形成足够大的用户规模,进而无法达到足够大的产业规模,不能满足未来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战略要求。这意味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场景很难事先预判,甚至一些性能非常优异的技术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场景而失败。三是产业化成功的时间具有高不确定性。即使大多数人都认定某项特定技术发展前景光明、潜在市场需求巨大,但是什么时候能够达到技术和市场的匹配,新技术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也是很难预判的。回顾很多前沿技术及新兴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从科学发现、新技术的工程化到产业化往往要经历数十年时间,即使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时间近年来有所缩短,但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要持续进行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和工程化商业化的投入,但同时仅能获得很少甚至没有收入,很多企业因无法承受长期的亏损而退出,有可能会进一步放缓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技术、场景、产业化时间等方面的高不确定性意味着存在着“未来产业悖论”。但是无法事先准确选定具体的未来产业赛道,并不意味未来产业在理论上失去意义、在政策上失去抓手。一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未来产业能够带来产业游戏规则的改变,并具有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从技术的功用可以大致推测它的应用领域,人类的基本需求也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因此结合技术功用和人类需求可以大致描绘出未来产业的轮廓。虽然具体的技术、应用场景难以预见,无法预判哪个具体的技术和细分产业能够成功,但是可以在领域和大类行业层面大致判断发展的前景。此外,也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当我们指出某一大类产业属于未来产业时,其中可能会存在某一细分赛道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现象。对于此,要按照产业成熟度的不同,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差异化的政策。对策与建议未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国际分工地位并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如果一个国家对未来产业布局早、对前沿技术创新投入大,就有可能率先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从而掌握竞争者无法绕开的标准必要专利、构建其难以打破的商业生态并实现对用户的锁定,从而在产业竞争中居于掌控地位、获得更多未来产业发展的成果。因此,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来说,一是要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前瞻布局。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发展,在技术创新、科技创业、场景创造和市场应用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要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鼓励企业投入,完善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鼓励科学家在前沿未知领域自由探索,鼓励企业进行前沿技术的工程化、商业化开发和市场开拓。三是要根据现实条件量力而行。未来产业投资大、投资回收周期长,且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对于国家来说,为了在未来全球产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需要在未来产业的主要赛道进行布局,但是也要根据科技和产业优势、国家战略需求有所侧重。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面临更大的资金和人才约束,应该根据人才、科技和产业基础选择若干未来产业领域进行布局。对于一些低线城市,融入大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进入其未来产业链生态可能是更优的选择。四是加快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转型。由于我国长期在技术、产业上处于跟随地位,因此科技和产业政策大多围绕追赶战略而展开。而未来产业无论对于世界各国都是新事物,我国第一次全面进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无人区,没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根据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高不确定性的特点调整科技和产业政策,在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同时,更好地激发个人、企业、社会机构等微观主体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
【文化探秘】>>>字数约4.8千字>>>阅读约13分钟在对几种不同的文化概念加以澄清之后,现在我们可以对其中比较复杂的概念做更进一步的解析。在本文中我们的关注对象是文化3。这种文化概念包含人类对世界的深入探究和对全新世界的创造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知识、思想和作品。与大众文化相对立,文化3中的活动是人类精神在基本活动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深入历险。它们同时也对人类的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我们对文化3中的活动(主要包括科学、哲学、技术和艺术)加以比较和归类,以便对其有更明确的把握。我们在别的文章中对这些领域都做了初步的探讨,这里算是一个综合性的考察。在上面对于文化3的描述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两种本性截然不同的活动,即对现存世界的探究和对全新世界的创造。对现存世界的探究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最终要形成某些观念。这些观念的作用是对纷繁的经验加以组织。这样,人们才能很容易地把握世界,并在其中有行动的能力。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看,在认识过程中世界先是对立地站在心理之外,最终进入心理之中。在创造世界的活动中,人的心理过程恰恰相反。因为人是新世界的创造者,这个新世界起先处于人的心理之中。当它被创造出来之后,它便脱离人的心理,独立地站在心理之外。所以认识与创造构成一个维度上对立的两极。我们欲讨论文化的四个象限,在认识与创造的维度之外还需要另一个维度。这个维度是自由的维度。诚然文化3中的活动都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历险,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自由度是有差别的。有些活动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而另一些活动则是人类精神自由自在的活动。如果说后者有什么界限,它便是人类精神自身的界限。从人类精神活动出发,在自由的维度上我们可以区分出有限和无限这两个对立的极端。这样,认识与创造的维度和有限与无限的维度正交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四个象限:有限的认识、无限的认识、有限的创造和无限的创造。我们把这样一个坐标系应用到文化3上就可以对它做一个清晰、均衡的划分。下面我们会看到,文化3中的主要领域,科学、哲学、技术和艺术可以分别被归入上述四个象限之中。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科学领域。科学的任务在于,在纷繁的现象和过程中找出秩序和规律性。这显然是认识世界的活动。在认识论发展的初期,人们持有的是朴素实在论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世界客观地站在人的精神之外,而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世界的表象,犹如世界的一面镜子。人对世界的认识先从最原初的经验开始。在此基础上,人的心灵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例如对比、分类、归纳、推理,便可以形成关于世界的观念。用培根的说法,自然就是一本打开的书,人的心灵只需要去读这本书。这种认识论后来人们发现很幼稚。事实上,人的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并不是如此被动。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并不是先被动地获得一些经验材料,然后对它们进行一些直接的加工。相反,人的心灵在形成世界观念时,积极地按照自己的原则去组织经验材料。用康德的说法,因果定律不可能从经验中归纳得来。恰恰相反,它是人类心灵用来组织经验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到一个特定的科学理论,人们不再把它看成关于实在的终极理论。它不过是对当下相关经验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而已。这么看来,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其中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科学理论诚然也是人类心灵的一个创造成果,但是这种创造受到现实世界的根本制约,它与技术或艺术对全新世界的创造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科学的界限主要在于其方法的局限。现代科学的创立主要是运用了新的方法。其中两个最基本的是数学和实验的方法。数学的方法在于数学建模,即用数学建立对象的模型。实验的方法在于用可操作的、可重复的实验去验证科学理论。现代科学创立之时同时也运用了一些基本的假设,例如机械主义和决定论。这些基本的假设,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挑战。但是现代科学的两个基本方法却一直保持不变。直到目前,科学论文仍然主要包括关于对象的数学理论和实验验证两个基本部分。如果我们去掉两个方法中的任何一个,很难想象我们还可以把新的活动称作科学活动。然而数学模型在许多场合下只能是一个简化的、抽象化的模型。对于一个相对简单的系统,如太阳系,它可以非常行之有效。而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如天气现象,其效力会有明显的减弱。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可以准确地预测日食、月食,但是天气预报直到今天还只能提前几天时间,而且准确率并不是很高。天气现象、经济过程等复杂系统中仍然包含着一些可以量化的参数,所以虽然效力较低,数学的方法至少还可以适用。而在有些场合,例如涉及价值的场合,数学的方法根本就不适用。遵守诺言在许多文化中被看作一项基本的道德原则。一个人应该遵守自己的诺言,这是一个价值命题。任何数学模型对它都无所助益。诚然,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建立履行这一原则的人的统计模型。然而,这种统计模型对于价值判断却是不相干的,因为我应该如何行动恰恰不应受到别人如何行动的影响。这正是道德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深度神经网络深度神经网络是目前人工智能中多个领域突破性进展的核心。在大数据基础上,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深度神经网络可以自行建立起相关对象的数学模型。这种新的强有力的建模方法已经攻克了许多原先的难题。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在新的声学模型的基础上语音识别和合成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相比而言,语言理解领域却进展缓慢。究其原因,语言理解涉及语义,人类语言的核心所在。到目前,语言学家们都没弄清楚语义到底是什么,对其进行数学建模自然是难上加难。科学实验方法的局限性也正是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世间的许多事物是不可能用一系列明确定义的操作程序加以验证和评判的。一辆车子运行的速度可以用雷达精确地测量。一个房间里的气温可以用温度计精确地测量。但是当我们评价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时,就不可能有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而必须依赖于相关领域中专家的鉴赏力。这种鉴赏力需要经过长期培养才能获得,但是它不可能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另一方面,可重复性以条件的可控制性为前提。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我们要想重复做同样的实验,就必须能够控制实验进行的条件,至少是控制与实验相关的条件。同样,对于简单的系统,我们容易做到这一点。许多物理实验都属于这一类。但是对于复杂的系统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政策方面的实验。但是由于社会历史过程中涉及众多复杂的因素,人们不可能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做同样的实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被命名为“墨子号”。2017年6月16日,中国实现世界首次量子纠缠超远距离星地传输。这向全球量子通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今天,科学实验已经进入微观领域、太空尺度,但是世界中仍然有许多现象和过程超出科学实验之外。与科学相比,哲学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但是它却没有既定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前提。同样是认识世界,哲学认识世界的角度和关注的侧面与科学很不相同。科学关注的是现象和过程中的模式、程序和规律性,而哲学关注的是事物的本性、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要研究为什么一幅绘画作品,例如梵高所画的一双农民的鞋子,会给观赏者带来美感,科学会做什么呢?它可以研究鞋子每个部分之间的比例,鞋子到每个边框之间的距离,作品中各种颜色之间的比例,鞋子边缘线条的曲率,或者更精确一些,颜料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但是所有这些都与该幅作品所带来的美感关系不大。而且科学变得越是精确,它所揭示的东西就越是远离我们所要寻求的东西。Van Gogh: Ein Paar Schuhe (1886)(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要想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我们必须进入意义和价值的领域。鞋子作品带来的美感并不来自鞋子的本身(这双鞋子直观上很脏,很旧,很丑),而是它所展示的农民的生活,甚至画家自己的人生。从这双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的艰辛和疾苦;我们也仿佛看到了那艰苦劳作之后,农民穿着这双鞋子载歌载舞庆贺丰收的喜悦。当观赏者看到作品的这一层意义时,他会被这样一种生活所感动,从而带来美感。总之,对艺术作品这种事物的认识不能依靠科学,而是要靠哲学,更具体地说,美学。哲学是一种无限的认识活动,首先在于它没有既定的方法。因为世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事物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知识有一套方法,研究人的道德准则有另一套方法,研究艺术作品则有第三套方法。因为哲学不把在一个领域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绝对化和普遍化,它对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开放的。其次,哲学没有固定的前提。科学除了运用一些基本的方法之外还用到一些基本的前提。虽然原初的机械主义和决定论受到了自身发展的挑战,但是另一些前提则是根深蒂固的,例如还原主义和普遍主义。在科学领域之内不允许人们对这些基本的前提产生质疑。与此相反,在哲学领域内没有任何不可质疑的前提。一个具体的哲学理论不可避免地会假设一些前提,但是对这些前提加以质疑正是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接着我们再来考察文化的另一半。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技术被简单地看作科学的应用。通过近几十年对技术的深入研究人们得出,虽然在技术中人们会应用到科学知识,但是上述观念掩盖了技术创造性的一面。而且创造性是技术的本质特性,所以它在本性上是与科学不同的活动。使用工具把人类从动物界区分开来。人类使用的每一件工具,从最简单的石块和树棍,到现代的高科技产品都是人类的技术发明。任何技术发明都是人类精神的创造成果。它们原先都不存在于世界之中。只是通过人类精神的创造活动之后,它们才变成世界的一部分。这同样适用于用作武器的石块和树棍。石块和树棍虽然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是它们被用作武器却是人类的发明。动物的爪牙是它们的自然武器。石块武器和树棍武器原先并不存在于世界之中。它们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对技术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揭示出技术的界限。首先,技术的功能受到自然定律的制约,而技术的设计受到人类科学知识的制约。一项技术的实际效果建立在自然定律的基础之上。人类要想在天空飞行光靠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必须利用空气动力学的定律。同样,人类要想潜入海中必须利用浮力定律。另一方面,人类的技术水平又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传统的科学知识非常接近直接的经验,所以传统的技术大都集中在机械制造领域。现代科学大大扩展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所以现代技术变得复杂和广泛得多。其次,技术必须实现特定的功能。冰箱必须能保持一定的低温,用来冷藏食品。钟表必须能够准确地显示时间。技术的功能是它被创造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任何功能又都是一种手段,服务于其他的目的。冷藏食品是为了保鲜,以便人们持续有新鲜的食品可以享用。显示时间是为了帮助人们按照一定的计划完成活动。这表明了技术的工具本性,同时也标示了技术的另一种局限性。虚拟现实虚拟现实乍一看像是与艺术世界相仿的梦幻世界,但它不属于艺术,而是技术的范畴。道理很简单,它同时受到自然定律和功用的限制。只不过这里涉及的自然定律不是物理定律,而是人的感知觉心理定律。而逼真的感知效果是它的功用和目标。(图片来源:Getty Images)艺术是人类的另一项创造活动。艺术作品,不论是诗歌、绘画、音乐,还是雕塑、舞蹈、电影等,都显然是人类的创造产品。但是与技术相比,艺术并没有上述两方面的制约。首先,艺术并不受制于自然定律。在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中,唐老鸭从高处失足,可以先在空中停留一会儿,然后再开始下落。这样得到的艺术效果会更好。在立体派绘画中,一个物体的不同侧面可以画在同一个面上。人在做梦时所经验到的离奇事物可以写在诗中。究其原因,艺术完全运作于人类的精神领域,而人类的精神是自由的,它超越了自然定律。Piccaso: Bidnis Dora Maar (part, 1937)在毕加索的这幅绘画作品中,女主人公脸的侧面和正面同时展现在同一个平面上。这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但在艺术世界中完全可能。而且,这张“畸形”的脸看起来的确很美。(图片来源:etsy.com)其次,艺术不受特定功能的制约。在某些情况下,如广告片,艺术也会被与某些功用联系在一起。但这显然不能代表艺术活动的最终本性,而是把艺术当作一种工具,让它受制于外在的目的。艺术在本真的意义上是人类精神创造冲动的自然表达。它没有外在的目的,本身就是目的。当诗性勃发之时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这就是艺术创作的本真状态。科学、哲学、技术和艺术是文化3中的几个主要领域。如果我们用认识与创造的维度和有限与无限的维度构建一个坐标系,这四个领域便可以被简洁地归入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之中。科学是人类有限的认识世界的活动。其界限在于方法的局限。哲学是人类无限的认识世界的活动。它没有既定的方法和固定的前提。技术是人类有限的创造世界的活动,它受制于自然定律、科学知识和特定的功用。艺术是人类无限的创造世界的活动,它在本性上不受物质世界和功利的限制,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活动。文化的四个象限及其代表范例科学、哲学、技术和艺术作为文化四个象限的范例,都是在纯粹的意义上考虑的。在文化3中有许多领域是几个基本领域的综合体。例如,有些社会科学学科是哲学和科学的综合。此外,科学和技术、技术和艺术、哲学和艺术的综合体也不乏具体实例。上述坐标系对于分析这些综合体也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在文化3中有另一个主要领域需要做深入的分析。它便是宗教。而这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进行。版权申明: 嘉山岩峯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中包含的所有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设计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财产。任何不合法的侵权行为都可能受到起诉。如欲使用,请与作者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维度的内容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