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的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是全体人类吗 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历史必然走向民族国家的联合行动,必将建立真正的普遍交往,必将摧毁“虚假的共同体”,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世界历史进程的方向、目的和价值。现在,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称呼出现,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你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吗?如果没有,千万不要说自己读懂了马克思主义,更不要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不是将其事业定位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上,而是坚持放眼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建构自己的宏大叙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这种视野和格局,从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到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再到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为了摆脱贫困不得不开放,到今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世界开放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舞台上演绎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魅力。还记得那个“世界历史”的预言吗?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会到来,世界市场必然会形成,人类历史将进入世界历史阶段,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 世纪中叶就已经做出的判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就表达过一个观点,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将建立起来,每一民族的发展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地域性的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世界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才真正有了现实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更清晰地指出,正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最终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之间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互相依赖,用今天的话可以称为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认真阅读会发现,他们还讲明了在政治上必然出现的结果——“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对全球化进程的阐释是多维度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在那个时代,他们就已经谈到了我们今天谈论的全球化的各方面。来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人民出版社本期编辑:陈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