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光仪真能控制近视吗有用吗?

哺光仪最近很火,很多家长都在问,是不是真的能防控近视? 到底有没有副作用?听说用了之后会缩短眼轴降低度数,是真的吗?会不会又是商家搞的噱头?想知道这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哺光仪的工作原理!哺光仪可以模拟太阳光中对人体有益、特定波长与特定光束的光波,国内的哺光仪其波长大概在650纳米左右,是一种安全的半导体激光,是自然日光中的成分之一。这种光波可以改善眼底血液循环,激活黄斑区细胞再生,提升视锥细胞灵敏度,促进脉络膜增厚,提升巩膜含氧量,从而达到控制眼轴增长、防控近视的目的。说白了,哺光仪可以对视网膜后极部进行光营养补给,从而解决青少年儿童户外活动少、光照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患者统计以及以往的文献资料来看,哺光仪对近视防控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眼睛的调节能力是通过睫状肌、晶状体悬韧带、晶状体三个组织来共同实现的。当眼睛看远处时,睫状肌会松弛,晶状体悬韧带绷紧,晶状体被拉得扁平,折射能力就变弱。如下图:当眼睛看近处时,睫状肌就会收缩,晶状体悬韧带逐渐放松,晶状体由于其固有的特性会变为球形,折射能力就变强,近处的物体便可投射到视网膜上。 所以,如果我们经常在户外活动,让眼睛充分享明媚的自然光照。 一方面,户外视野开阔,远望可以放松睫状肌,让眼睛充分休息。一方面,自然光照有明暗的变化,眼睛为了适应亮度的变化,瞳孔会无意识调节大小来控制光通量,瞳孔的运动也同时带动睫状肌与晶状体运动,形成视光系统三联动,使眼睛的视光系统不易凝固而退化,从而达到增强调节力,预防、控制近视的目的。哺光仪能达到补充光照的效果那么哪些人可以使用哺光仪呢?1、近视度数最好不要超过600度 近视度数超过600度就是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未来可能会有黄斑病变的可能。哺光仪的光波,对有黄斑病变的人来说,有加重病变的可能性。2、户外活动特别少的孩子 说白了,哺光仪就是模拟太阳光对人眼的作用,如果生活中户外活动特别少的孩子,就可以使用哺光仪进行补充光源
作为一个视光从业者。我给自己的孩子(一个4岁11个月,一个6岁5个月)用了哺光仪。在此做个记录,持续更新。只阐述自己的观点。无任何引导。也没有标明品牌。谈谈为什么要用该产品。首先有客观原因。1、孩子近一年眼轴增速超过预期(≥0.24/年)。2、结合轴率比,代入眼轴增长的速率,来计算,小女儿6-7岁达到近视临界值,大女儿9-10岁达到近视临界值。作为一个视光从业者,既然提早了解,也有一定防控理念基础,就提前介入。而且我也接受不了孩子6-7岁就近视,导致将来发展成高度近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3、如今的社会环境,孩子的学业压力。想要不近视,可能性不高。所付出的各方面成本也太高。但是现在防控手段层出不穷。想要把近视防控在可控区间之内还是比较简单的。其次,其他的防控手段为什么被我一一排除。1、平光离焦镜片,因为孩子还有一定的远视储备(未散瞳100度左右)。那么离焦镜片的效果就会打一定的折扣。再加上孩子本身视力没有任何问题,离焦镜片本身肯定是没有裸眼清晰舒适的。所以孩子很难很好配合去佩戴。2、低阿,通过询问业内同仁和天津眼科医院视光中心的老师们。得知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低阿对于未近视孩子有抑制眼轴增长的作用。而且实际临床上,也很少有未近视孩子使用低阿的案例。3、拉远镜(包括睛延保、雾视屏等)。孩子年龄比较小,本身没有那么多学业压力,也没有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没有拉远镜使用的场景,总不可能玩玩具的时候还用拉远镜。4、睡前雾视,使用的是+75的方式进行睡前雾视。但是并没有控制住眼轴的增速。虽然也一直在坚持使用。5、大户外,大家都说大户外是自然的馈赠,是最节约成本的防控方式。但是现代人的生活压力,生活习惯。其实大户外还是挺费家长的。加上我们是两口子自己带孩子,所以带孩子在户外的时间就会更少一些。最后,我选择哺光仪的原因。1、普遍性:业内早期的视保机构,发现用于治疗弱视的红光,对眼轴增长有抑制作用,所以很早就已经偷偷在使用。而且很多三甲医院也早已进行哺光仪的推广与使用。2、专业性:随着23年7月的新政出台,越来越明晰、严格的政策也说明了哺光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果没有有效性和安全性,新政将会是叫停,而不是规范)3、时效性:很多人说,要等更多的临床,等有官方站台的时候才敢给孩子用。但是我的想法是,我可以等,但是孩子近视防控就这么几年,孩子等不了。4、安全性:经过了解我选择哺光仪的红光经过几代的更新,已经从激光化,进化到弥散光,对眼底灼伤风险极低。任何防控手段都不可能说没有不良反应,临床观察中弥散红光的不良反应率极低,眼底风险轻微、可逆、可控。以下是我两个孩子的使用前与使用后(从5月7日起开始使用)的眼轴变化情况。后续我也会在该帖下面持续更新孩子的使用情况与眼轴变化情况。12月11日更新。给7个月红光治疗做了个总结。方便各位查阅23-11-7更新为方便各位跟踪查看。我把孩子的眼轴测量结果倒序放置。以下这张检查结果为最新的。整体稳中有退23-8-27更新
2019年澳洲科学家已经研究表明,650nm红光可以刺激分泌多巴胺,营养眼底脉络膜血管,促进巩膜的血液循环,达到让脉络膜增厚的作用,但是,它当然不能让视网膜前移,初期的轻微回退其实是脉络膜增厚的表象,我们眼球生理是:巩膜前后极要薄于中间部分,相当于一个气球,一边比较薄,吹起的时候可能那个位置就会起鼓。也就是说在眼压一定的时候,眼轴水平增加的可能性更大,650nm红光恰好可以刺激后极的巩膜增厚,达到抵御眼轴增加的作用,在长期使用后,眼轴表现是涨的慢,如:8-10岁平均速度为0.2mm一年,如果这个速度就可以零封近视,如果一年再0.2内,有个几年近视度数可能还真的会降低,【但是眼轴不会缩短】这样看来,这个产品这么好,为什么目前不被国家推广呢?中国是近视大国,其实如果朋友们看过哺光仪的产品使用介绍就不难发现:使用哺光仪有着严格的使用时间:一天最多两次,一次3分钟户外活动晒太阳会有时间限制吗?基本没有,多多益善,因为太阳光中的650m光是低能光,对眼底基本无伤害,而哺光仪发出的650nm光为激光,激光属于高能光,所以要严格限定使用时间。就目前来说,650nm红光可以让脉络膜、巩膜增厚,有的报告也都是半年、一两年期的短期临床数据,还没有长期数据。我在三天前,参加了一个国际视光论坛线上直播会,有目前对哺光仪最新的临床数据(两年期),我现在分享给大家:哺光仪的红光属于半导体激光,纳入对比实验的孩子和屈光度如下图:8-13岁,中低度近视,矫正视力正常,无其他防控产品叠加使用。可以发现,使用哺光仪的那组孩子,眼轴生长速度发生了减缓(12个月)。12个月的时间内,使用哺光仪的孩子,眼底脉络膜厚度有所增加,24个月的随访,停用后,眼轴生长速度相比未使用的孩子增加还略微更快。结论就是用就管用,停用生长速度就又增加(甚至比未用过的更快),并且第一年效果最好,第二年效果不如第一年。这是最长24个月的研究,那么:如果一个孩子10岁开始用,一直用到20岁停止发育的效果是怎么样,是不是年年都这么好,会不会也是随着时间增加效果变差?目前没有临床报告,用到20岁后如果停止使用,会不会在反弹也还没有报告,在发育当中,10几年一直使用激光照射眼底,眼底细胞的变化情况更没有报告指出,所以长期使用到底怎么样,就目前来说谁也不知道,朋友们如果要使用一定按规定使用,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后应该会有更加全面的临床报告,到那时各位家长和孩子在入手哺光仪无疑是更好的时机。其实近视防控方法有很多,现在为什么非要抓住一个还没有完善研究的东西让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当这个实验对象呢?以上报告数据,应该是目前比较长期的哺光仪临床报告了,我是老张
视光学毕业生论文指导老师关注+留言
有问必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哺光仪真能控制近视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