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南宋沉船叫什么名字“南海一号”中的出水文物,请问大家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么,谢谢?

古代南海1号船主并没确认,但可推测船主可能非常富裕。“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南海Ⅰ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等黄金首饰,都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粗大,像金腰带长18米,手镯有四两重等,由此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考古专家还猜测,这些粗大的金手镯、金项链和金戒指不可能佩戴在一般身材的人身上,更不会是身材瘦小的人所戴,那么,这个人可能会是一名身材魁梧、体型巨大的富商。南海Ⅰ号的注意事项: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大多是江西和福建的瓷器,还有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位于福建的西北方,船逆流而上去运货可能性较小。此外,史料中曾有记载,在宋代广东港的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以北港口。所以综合分析,南海Ⅰ号发自广州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福建泉州地区。南海Ⅰ号的文物价值,已经有人估计可能会超过千亿美金。南宋的疆域狭小,但是南宋却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之一,因为国家财富积累一大部分都是依靠海外贸易,所以南宋甚至可以称为古代中国的海洋时代。古船生活舱可以说是浓缩了整个时代背景,包含的历史信息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南宋沉船叫什么名字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从广东阳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捞出水。“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驶出,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发掘文物截至2018年,发掘的文物数量是143000多件。剩下的预估还有一两万件,集中在后部几个船舱,总数可能会超过16万件。船货清理出的船载文物,包括大量的瓷器、钱币、丝绸,还有部分金银铜锡、竹木漆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纸张、丝绸等有机质货物可能已分解不存。截至2016年1月5日,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2019年8月6日,“南海I号”宋代沉船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南宋沉船叫“南海一号”。“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驶出,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船上人员是否已逃生猜测有专家推测,由于南海Ⅰ号上已经出水的项链、戒指、手镯等金器多为饰品,且数量少,应该不会是远洋货物,极有可能是船上的富商所佩戴。按照这样的推断,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的富商如果可以及时逃离,应该不会将随身所戴的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全部抛掉再逃生,所以有可能是与南海Ⅰ号一起葬身大海。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南海1号船主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南海1号船主是谁、南宋沉船什么从广东阳江附近的海底被打捞出水、南宋沉船叫什么名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沉船,是一条人们了解过去的隐秘通道。数年前,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成功实现整体打捞,吸引众多目光。如今,经过发掘保护,沉箱(特制的钢结构箱体,用来固定船体和文物)内的“南海一号”已经浮出水面,随之揭开神秘面纱的还有古代陶瓷技术、造船技术以及海外航运的历史。1月9日,记者走进“南海一号”保护现场,揭秘沉船最新发掘成果。  走进博物馆内的水晶宫,沉箱内偌大的船体,已经清晰可见。船被横纵隔板有序分成若干舱,每个隔舱内堆积着瓷器、漆器等文物。虽然经过近千年时光沉浮,它们的外观、排列已不甚完整,但不难窥见昔日的荣光。  “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刘成基说,目前已清理完成打捞时的回填堆积和晚期海泥淤积,取得了一定收获。随着大量凝结物的提取,沉船左右舷板、水线甲板、隔舱板、舵承孔等已经暴露,船中桅托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小隔板部分显露,船体表面残存结构基本清晰,船板搭接等部分造船工艺比较明确。  刘成基介绍,船体残长22.15米,最大船宽约9.9米,共有14道横向隔舱壁板,已发现间距在0.62—2.01米的14个隔舱,纵向有两列隔板,船舯部设有可倒桅,两舷上部为多重板搭接结构,部分隔舱上部存有甲板残留。“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一号’沉船是长宽比较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船体保存较好,存有一定的立体结构,这在以往的我国沉船考古中较为鲜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海外贸易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刘成基说。  据介绍,“南海一号”是一条满载货物的沉船,从我国的东南沿海港口装货后,在前往南亚、西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于海底。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纸张、丝绸等有机质货物可能已分解不存。截至2016年1月5日,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出土文物中最多的是瓷器。刘成基介绍:“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金银铜锡和漆木器等其他发现也非常重要,金页、银铤上多有店铺名称、重量、地名等戳记,反映了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已延伸到海外贸易领域。”  刘成基说,从已发现船载货物的时代分析,铜钱中最晚年号为南宋早期宋高宗时期(1131—1162)的“绍兴元宝”款,而金页和银铤铭文都与国内出土的南宋时期同类货币一致,瓷器中的景德镇窑青白釉婴戏纹碗与江西出土南宋嘉泰元年(1201)“青白釉婴戏水纹碗” 南宋中期纪年瓷相同,酱黑釉和绿釉器物的大部分为福建晋江磁灶窑土尾庵、蜘蛛山等窑址的南宋晚期产品,部分器物也与南宋晚期的“华光礁Ⅰ号”等沉船出水文物一致,据此推测该沉船年代应属南宋中晚期(13世纪中早期)。  刘成基说,“南海一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于2014年正式进入挖掘季,该项目既不同于水下考古作业,也有异于传统的陆地考古,所有的发掘工作需要在沉箱内进行,根据项目需要随时调整发掘方法,以提取最全面准确的船载信息。  “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另一位领队孙键说,在发掘工作中,考古队采取了先内后外的次序,即先清理船内文物,再从内外两侧对船本体进行加固后,再依次清理发掘船舷外侧。为使遗址环境不发生剧烈变化,减少文物损毁,满足湿度、温度对保护工作的需要,目前利用进排水对水位进行控制,保持沉箱外水面与发掘面的合理高差,逐步降低水位,“在对沉船发掘状态综合判断并做好保护支护方案后,再逐渐开展下一步船体外部发掘,最终将沉船与沉箱分离。”孙键说。  据悉,“南海一号”发现于1987年,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实物。按照“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用沉箱固定沉船船体、船载文物及其周围淤泥,将分散、易碎的遗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到能人为控制的新水体环境中进行科学的水下考古发掘和保护。  “整体打捞有助于最大限度获取信息量,最大限度回馈社会。”孙键说,预计船内考古发掘工作2016年将基本结束,后续还将进行船外发掘和船体支护移动,船体保护和全面展示等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宋沉船叫什么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