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地下核试验会污染水吗是否污染水资源以及对环境有何危害

2020年12月29日 14:09--浏览 ·
--喜欢 ·
--评论临近年末,工作也逐渐忙碌起来,那么就趁元旦前写一篇文章,咱们今天就谈谈上次没有谈的核废料吧。核废料与乏燃料——容易被混同的概念顾名思义,核废料,就是核能发电和其他核动力设备产生的废料。如同任何燃料燃烧都会产生燃烧产物一样,核燃料燃烧后也同样会产生反应产物,这种产物就是大众嘴里的“核废料”。不过,在更严格的定义中,发电厂产生的用过的核燃料一般称之为乏燃料,而核废料的范围要更宽一些。核电厂乏燃料水池冷却的乏燃料棒那么,就让我们从源头说说,核废料分为哪些来源吧。一、核材料生产产生的核废料我们知道,地球的铀是来自于太阳系形成以前的原始星云中的其他超新星爆炸产物,在地球中的含量约有百万分之二,是银的40倍之多,我们日常建设房子的花岗岩,都会含有少量的铀。由于花岗岩中的铀不断衰变,产生气体氡气,因此久居在这样的气氛中容易患上肺癌,所以尽量不要选择花岗岩作为室内装潢,或者在花岗岩地区建房子。通常来说,当石头里的铀超过万分之三,就可以作为有商业价值的开采目标,更好的一些矿石中会有千分之一的铀,更加适合开采。世界各国铀的储量,澳洲,美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位居前列,不过美国的铀目前仅供应军用,民用核电站的核燃料全部进口但是,就算是当年美国发展核武器用的犹他州的高品位铀矿,其含铀量也就是一吨石头开采出3千克铀的水平,而且其中99.3%都是不可核裂变的铀238,因此要把能够裂变的铀235富集出来形成肉眼可观的分量就需要特别多的精力和投入。首先,需要将矿石粉碎,然后加入强酸和萃取剂,将铀矿从其他成分里萃取出来,然后焙烧得到八氧化三铀。八氧化三铀是比较稳定的氧化物,然后将其溶于硝酸,制取硝酸铀酰,接着通过和氨气、氢气、氢氟酸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六氟化铀,就可以送入离心机制取浓缩铀。最后,把含有较多U235的六氟化铀(也就是所谓的浓缩铀)抽出离心机,将六氟化铀烧结成颗粒状的二氧化铀陶瓷,包装到锆合金的管子里,就制造出了核反应堆燃料棒。而作为军用的铀浓度更高,通常武器级浓缩铀需要高于90%U235,然后去掉氟形成金属铀,再加工成精密的球型或环形的战斗部,即所谓的“核球”。1946年引发临界事故的“魔鬼核心”,是一个钚239球,铀235球与之同理从这个过程可见,从千分之一含量的铀矿石到最终能够引爆核弹的约10千克高浓度铀235球,其中只利用百万分之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电,以及硝酸、氨气、氢氟酸等一系列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而在过去环保意识尚未深入人心之时,各国的核工业工厂都有就地排污的恶习,导致附近陷入严重的辐射污染。美国rocky flats plant 国家史迹,美国最大的核弹工厂之一,1993年被FBI强制关闭美国作为冷战最大的核大国,拥有多个核弹工厂,其巅峰时期一年可以生产超过3000枚核弹头。由于这些工程都是打折“国家绝密”的名号,禁止新闻报道,因此这里也滥用这种特权地位长期非法排污。在工厂释放的污水和废气中,既有硝酸,氢氟酸和氯气等腐蚀性物质,更有含有铀,钚的放射性污水,导致周边被严重污染。更为恶劣的是,为了检验核战争时期人民被核辐射的伤害,美国居然在1950-1960年代多次主动释放汉服德工厂等多个核材料工厂的放射性气体,让周边数十万百姓呼吸放射性毒气,以检查他们被污染后的身体变化。因此在美国已经公布的非道德人体实验中,有不少于100万美国人(主要是军人、有色人种)遭受了军方有意的核污染。但是对于周边环境危害最大,持续最久的,莫过于这些“绝密设施”的长期非法排污。上图所示的美国洛基山核弹工厂就是长期非法排污的惯犯。该工厂长期承担钚提纯和钚弹芯核弹生产,从1953年建立开始,该厂数十个存放放射性材料的罐子就不断传出泄漏事故的传闻,还有多次火灾和爆炸事故,周边的环境也不断检出强烈辐射,在1967年一座装有19000升的钚废液的设施泄漏后,当地的辐射水平超过安全限制1900万倍。到了1978年,公众的反对越来越强,多次发动示威游行要求该厂关闭,但是示威者都被军方以“危害国家安全”驱散。1979年三里岛核事故爆发后,当地组织15000人抗议示威,第二天就有286人被捕,该厂依旧逍遥法外。为了阻止该厂继续污染当地环境,当地群众发动大串联,组成“洛基山工厂真实力量”,致力于揭穿他们使用“国家绝密”掩盖的危害环境的谎言。1983年,17000名示威者围成一个圈,抗议该厂污染的环境让这里成为禁区。但是无论如何,美国军方和管理核工业的能源部仍然逍遥在这,以至于1988年还在不断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17000名抗议者围成一个圈抗议核弹工厂污染最终,美国人的抗议惊动了FBI。FBI开始介入调查该设施的排污问题,1988年,FBI出动间谍飞机,拍摄了工厂的实际情况,确认里面确实是有大量未经有效管制的设施,然后他们还派出特工,询问当地人和工人有关该厂的实际情况,终于查明了他们长期忽视安全防护和非法排污的问题。于是,1989年FBI知会美国能源部(DOE),说他们要调查“该设施遭受的恐怖袭击安全”,同时他们还从美国联邦法院和科罗拉多州法院获得了搜查令,协同当地卫生部门一起调查。由于他们打着“反恐”的旗号,核设施不敢阻拦,放任他们进了工厂,但FBI和卫生部门进了会议室后,立即亮出搜查令,并以他们的武装控制了核工厂,进行细致的调查,结果获得大批该厂无视环保法规非法排污和不进行安全管理的证据,终于迫使该厂和负责运转的洛克威尔(B-1轰炸机承包商)认罪。1992年,该厂被强制关闭,罚款1850万美元,是当时美国最高的环保罚单。由于该厂被查封,导致美国UGM-133三叉戟导弹换装W88弹头的计划也被迫搁浅,迄今为止美军只装备了300枚W88核弹头,其他的空缺还得用W76填补。所以说,核武器的生产全流程,是导致现存辐射污染最严重的一个因素。不过随着冷战结束,军用核材料生产大幅减少,同时核材料生产法规越来越严格,因此生产领域污染如今已经难以看到了。二、核设施运转产生的核废料就像燃煤锅炉烧煤后产生煤渣,核反应堆发电后也会产生乏燃料,这是目前核废料最稳定的来源。每一年,一座百万千瓦核反应堆都需要消耗数吨的燃料棒,这些燃料棒含有3-5%的U235,消耗到低于0.7%的时候就不会继续参加核反应了,需要拔出更换。因此这些“用过的”燃料棒也被称为“乏燃料”。暂存乏燃料的水池是每个反应堆都需要配备的设备由于核裂变会让U-235破碎为多个小型原子核,因此原先只由U238和U235构成的二氧化铀颗粒,在进行裂变后会变成一堆化学元素极为复杂的混合物。一个典型U235分裂的例子,一个U235裂变为1个钡144和一个氪89,并释放3个中子和177mev的能量(以伽马射线释放)通常来说,核裂变会产生2个不均匀的原子,其中一个原子量接近95,一个接近137,也有极为罕见的破裂为3个原子核的。在这些裂变产物中,绝大多数寿命都很短,会在短期内衰变成其他更为稳定的元素,不过核废料也有不少长寿命核素残留下来,如未反应完毕的U238(半衰期45亿年),U235(7亿年),吸收中子产生的钚239(2.4万年),以及裂变产物锝99,(半衰期20万年),锝98(半衰期400万年)等,这些核素导致核废料存放100万年都会有辐射性;同时,一些寿命较短,但辐射性很强的核素则是直接危害接触者的物质,如碘131会随着大气挥发,然后被人体吸入富集在甲状腺,让人患上急性辐射病(这就是为何核泄漏要吃碘片的原因,让人的甲状腺饱和以拒绝吸收外来的碘131),锶89和锶90会置换人体的钙,融合在人的骨骼中,使人终生难以摆脱辐射病;还有随着水体扩散的铯137,福岛核事故后周边海鱼带有铯137就是典型例子。因此,核废料比起未反应的核材料和核弹头更加危险,一旦泄露危害极大。乏燃料冷却后,会装入密封容器转运到填埋设施所以,我们一般谈到的核废料处置通常都是核电站乏燃料的处置,因为数量最多,而且生产连贯。过去当人们对这东西危害性不了解的时候,往往会将其找个没人的地方堆放,或者直接丢进大海;不过,随意弃置核废料和倒入大海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如今已经没有这样草率的处理方式了。苏联,英国,美国是世界上海抛核废料前三名国家,日韩也向大海抛弃核废料三、乏燃料再处理时产生的核废料由于核反应堆用完的乏燃料里可以提炼出核武器的钚239,航天飞船同位素热电池的钚238和可用于医用,工业用的各种辐射产物,因此很多国家都会对乏燃料进行再处理,分离出他们想要的东西。使用后的乏燃料可以提炼钚239,并用于二次发电,或者用于核武器在疯狂的冷战岁月,从石墨反应堆的乏燃料提取钚239是除了中国以外所有的核大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以色列这样的二流核大国制造核武器最常用的手段,苏联更是将生产钚的石墨堆广泛用于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RBMK就是被设计使用天然铀发电的同时大量生产核武器的钚239.凭借着大量的石墨反应堆,美苏(可能还有英法)都储备了数百吨的武器级钚,可以生产数万个核弹头,现在美国还剩下数百吨库存,随时可以换为大批核弹头。但是后处理同样是个危险性极高的工程,由于从反应堆的铀提纯钚需要先用硝酸溶解二氧化铀,然后使用萃取剂分离钚239,再烧结制造金属钚,和核材料的生产阶段一样需要大面积排放高腐蚀,高放射的废水废气,对环境危害极大。同时,由于钚本身毒性远大于铀,长期接触钚或在短期接触钚,都会导致身体骨髓、肝肾的永久性破坏。邓稼先(左上)唯一一张核试验场照片,这也是最终使得他牺牲的那次核试验1970年末,刚刚接任九院院长的邓稼先就遇上了一次特大事故,空中投放的氢弹未能起爆,直接重重的摔碎在戈壁滩上,这枚核弹头的核心就是中国极少生产的钚239.为了检查损伤程度,控制核辐射污染范围,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回破损的核弹核心。但是常年和核武器打交道的他,在此之前已经预料过这很可能会带来死亡,因此他参加这次行动时罕见的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合影。根据邓稼先遗孀许鹿希回忆: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7-27/8581701.shtml茫茫戈壁,两个从头到脚被防护服遮得密密实实的人,站在空旷的核试验场上。即使照片已经泛黄,年已九旬的许鹿希仍清晰地告诉来访者:高个儿的是已经走了32年的丈夫——两弹元勋邓稼先,旁边个子矮的是时任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直肠癌晚期去世,年仅62岁。邓稼先去世后的一天,赵敬璞请许鹿希到家里,交给一张她之前从未见过的照片。  在核试验场留影纪念是件很不寻常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末,一次重要的空投核试验发生重大事故,核弹沉重地砸在试验场区的戈壁滩上。通过简要叙述,许鹿希才得知丈夫生前经历了光弹落地事故。这次试验的核弹,从加工、运送到多次投放训练,时任九院(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试验总指挥的邓稼先都亲自参与。起初,一切顺利。但正式试验那天,起爆口令发出后没有听到爆炸声,一分钟后没有见到升腾的蘑菇云——出状况了。  试验失败,首先要找到弹体,查明原因。在场的除了邓稼先,还有多个部门的相关领导,大家都心急如焚。  据邓稼先司机回忆,虽然有关部门立即安排了部队进场搜寻抢险,但邓稼先和赵敬璞连防护服都顾不上穿好,就从100多公里外的观测点坐车直接冲进场地,奔赴爆心观察。可是,他们并没有发现碎裂的核弹。  晚上,搜寻部队传来消息:碎弹已经找到。邓稼先立刻召集九院各分队长开会,安排第二天进场考察,并反复交待要认真细致地工作,摸清相关情况。  第二天,邓稼先带领考察小组分别乘车进入爆心,赵敬璞同行。这是两人第二次进入事故现场,防护措施已严格到位。当行进到弹落地点时,邓稼先才发现,其实昨天他们已经接近弹坑了。  邓稼先深知碎裂核弹的核辐射将达到怎样可怕的剂量,但他顾不上个人安危,把司机和赵敬璞留在吉普车上,自己走到弹坑前仔细查看了弹体。直到他判断出爆炸原因为化爆,确定核弹设计没有大问题,才松了一口气。  在邓稼先的率领和指挥下,进入靶区的考察小组共七人。  到达弹坑后,总体设计室主任、试验总体设计负责人沈中毅把搜寻区域分为四个象限,将上风口的两个象限区域分给了同组的冯绍曾和栗润年,自己查看下风口。另外两人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查看完毕离开,而沈中毅则耗时一个小时才查看完毕。  值得庆幸的是,那是没有风的好天气,核弹碎裂后泄露的放射性污染物没有随风飘散到更广区域。  回到营地,经专业医生测试,沈中毅等人身上的放射性剂量超过正常值几百倍,被立即送往青岛救治。在场考察的领导、技术干部、解放军战士、司机,均被安排到各地接受治疗。但邓稼先却没有进行充分的疗养治疗。  事故发生几天后,他回到北京,在307医院做了体检。许鹿希至今清楚地记得,邓稼先的尿检指标高得可怕,医生们觉得没办法再做进一步检查。许鹿希提出立即住院或到康复机构疗养,邓稼先却以工作太忙没时间为由拒绝。许鹿希急得大吵,他还开玩笑说,不上班就没工资。  无奈,许鹿希带着邓稼先去北大医院中医科找到一位熟人。大夫看了检查结果,奇怪身体怎么会败坏到如此地步,追问是否受到什么大剂量毒品的刺激,两人都无法回答。  邓稼先心里惦记着查清事故原因,很快就带着药回到位于四川三线的工作单位。  沈中毅和同事们深入研究自现场带回的大量资料信息,仔细查看当天影像记录,反复进行力学试验,终于查明,包伞技术不规范导致降落伞不能打开,光弹落地导致试验失败。九院的核弹设计没有问题。在邓稼先遭受大剂量辐射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不幸逝世,年仅62岁。在该次严重事故后,中国就基本未再进行过含钚的核爆炸实验(美国统计的中国45次核试验这是最后一次空爆实验中采用钚核心)。既然接触核弹碎片都有可能导致如此强烈的辐射伤,那么前文中美国生产钚核弹头的工厂长期非法排污,以及苏联美国长期进行的为了提纯钚的乏燃料在处理工程,会导致多少人得上辐射病,就不再多说了。所以,乏燃料再处理也会产生大量的核废料,但比起直接填埋核废料,整体来说还算是要少一些——前提是采用先进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四、核设施的拆解产生的核废料由于核反应堆、离心机等设备常年运转,强大的辐射会产生部分设备材料产生韧致辐射和嬗变,使得它们内部甚至外壁都会带上一些辐射。同时,由于部分反应堆的冷却剂会裹挟一定的辐射产物(如熔盐反应堆、金属堆、气冷堆等),而部分压水堆的反应产物也可溶于水(如铯137),会导致整个一回路内被污染。这样一来,就算是拆卸反应堆的零件,排除残余的一回路循环水,都可能导致周边遭受核辐射。因此,对于这些遭受辐射的反应容器,也需要严格的处置。美国核潜艇拆除的反应堆舱被集体填埋封存不过,也有很多核设施由于严重污染,迄今无法安全拆除。世界首个高温气冷堆THTR-300,1986年发生核事故,由于污染严重迄今无法拆除1971年,德国人准备建设一座先进的高温气冷球床反应堆,采用氦气冷却。由于温度很高,其热效率也很好,设计热功率750兆瓦,电功率300兆瓦,综合效率40%,是当时最先进的反应堆。不过,在1986年5月,在它刚刚点火的次年,就发生了燃料球卡住而导致放射性泄漏的事故。德国政府一度企图隐瞒事故,宣称是几天前爆发的切尔诺贝利的辐射尘飘到了当地,但很快就被揭穿。在人民强烈的抗疫下,该发电厂仅运转了423天就被关闭。但是由于核燃料球破碎的核裂变产物被冷却气流散播到了整个厂区内部,导致迄今为止内部一回路仍然布满辐射产物,无法拆除,德国人预计2027年才能等候到辐射下降到安全水平,到那时才可以花费几十年拆毁这个核电厂。由于该技术在德国遭受抵制,德国人无法继续建设高温气冷堆,便索性出口中国,即清华大学HTR-10和目前石岛湾在建的高温气冷堆的技术来源。因此,核动力设备退役时也不可避免产生核废料。核废料的处置——临时处置和最终处置说完了核废料的来源,那么就得谈谈它怎么离开。由于我们目前面对的最多的核废料都是核反应堆拉出来的乏燃料,因此下文主要以乏燃料处置为例讲解核废料的处置。考虑到乏燃料拖出反应堆时,内部仍然有着强烈的辐射和衰变放热,为了让人安全转运乏燃料,首先大部分的乏燃料会在厂区进行临时处置,这种临时储存设施就是“乏燃料水池”。乏燃料水池布置通常来说,大部分反应堆会在换料前关闭,不过也有少数反应堆,如苏联的RBMK石墨沸水堆,加拿大CANDU重水压水堆允许一边运转一边换料。在反应堆安全关闭后,关闭的反应堆顶盖就会打开,然后操作机械臂就会将指定的乏燃料拔出反应堆,插入不远处的乏燃料水池的水底。在乏燃料水池中,核燃料会经历数年的冷却期,待其中高放射性产物消耗部分后,便可以使用干式运输桶拉出处置。虽然乏燃料已经不能驱动反应堆,但是乏燃料水池仍然是一个高温热源,在没有循环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干烧”事故,仍然能够引发熔毁事故。2012年拍摄的福岛核电站4号反应堆,该厂房就是被乏燃料水池干烧产生的氢气炸毁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日本福岛核电厂4号反应堆并未属于发电运转状态,但是它的乏燃料水池却堆放着大批乏燃料棒。在3月15日冷却中断第4天,乏燃料水池烧干,乏燃料衰变热累计开始自燃,引发严重辐射性烟尘污染,最后才得以用大量水淹没。因此,乏燃料水池也需要足够的冷却设备,以保证在数年的冷却时间内都不会干烧。同时,不同堆芯产生乏燃料的数量也不同,其中产生最多的是高温气冷堆。根据《能源杂志》的报道:https://www.sohu.com/a/355223162_240923温气冷堆由于能源密度低和固有安全性的原因,同等装机规模高温气冷堆乏燃料产生量相当于等装机规模压水堆乏燃料10倍以上。以10MW正在运行实验堆进行统计,年产生乏燃料1.898吨。“十四五”期间,如开工3台600MW的高温气冷堆机组,运营后每年产生626吨乏燃料,相当于210,000MW压水堆(也即21个百万千瓦压水堆机组)乏燃料年产生量。因此,考虑到我国正在建设和已经服役的百万千瓦级反应堆已超过50座,每年约产生1000吨的乏燃料,对于我国的乏燃料暂存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而因为乏燃料水池也需要持续冷却,还有人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乏燃料供暖技术。各国此前都试验过核电厂热电联产或者干脆使用小型反应堆直接供暖的技术,但是实际上那都是需要临界体积的核燃料才能进行的工程,其难度不亚于小型发电反应堆。因此,如果能够利用乏燃料堆放水池的余热继续供应热量,则将有效的变废为宝。不过,考虑到乏燃料水池难以将水烧开,而低温热水的二回路加热效率较低,所以该技术尚未进行有效推广,但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之一。当乏燃料经过足够的冷却后,即可装入干式储存桶,转运到下一个阶段进行处置。冷却后的乏燃料会被装入这样的干式储存桶中一般来说,刚刚冷却的乏燃料仍含有较多的短寿命裂变产物,仍然有一定的辐射,因此现实中,为了防止衰变热破坏外壳,导致放射性泄漏,这些罐子不会被轻易埋入地下,最多也就是浅地层埋藏,一定时间会翻出来检查一下。乏燃料浅层填埋由于大力发展核武器,核动力战舰和核动力发电,美国的核废料堆得全国都是不过,考虑到上文中提到的乏燃料再处理的成效,在法国,俄罗斯(不含美国)等核工业较好的国家,民用核废料也有一部分会进入乏燃料再处理流程。法国阿海珐旗下的阿格核燃料后处理工厂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乏燃料处理工厂,每年处理1700吨各国的乏燃料当代世界最强的乏燃料再处理来自于法国。法国作为全球唯一核能发电超过70%的发达国家,有着世界最强的民用核工业水平,中国50多座反应堆中,除去国内自主技术的秦山一期,进口的加拿大CANDU,美国AP1000和俄罗斯VVER反应堆外,绝大多数反应堆都是来自于法国出口给中国的大亚湾M310反应堆技术,可见法国民用核能工业之强。法国同样有这世界最好的民用乏燃料再处理设施——阿海珐旗下的阿格核燃料后处理工厂。该厂坐落于法国阿格,拥有5000名员工,每年可以处理1700吨乏燃料。该厂同样环保水平位居世界领先,根据资料,法国阿格核循环厂多年监测的数据表明,该工厂给产业园区附近的公众带来的辐射剂量为0.03 毫西弗/年(mSv/a)。作为对比,一次医疗CT辐射剂量为10毫西弗。因此由于技术先进,我国正在积极谈判引进该厂技术,服务于我国50多座反应堆,年均产生1000吨乏燃料的国情,但处置国内现存的10000吨乏燃料,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彻底消化。而且,考虑到国民的认识程度,中国2016年初步考虑在田湾核电厂所在的连云港兴建中法合资的乏燃料处理设施,遭到当地抵制而失败,如今中国只能选择更加偏僻的地区兴建再处理设施。经过乏燃料再处理,可以大大减少高放射性产物的数量。根据法国人测算,一吨乏燃料经过再处理后,仅需要0.2立方米的铁桶即可装载运输,其密度已经下降到比铁还少,这说明绝大多数重金属(铀的密度达到19.3克每立方厘米,水的密度是1克每立方厘米,铁的密度是7.9克每立方厘米)已经被去除掉。经过再处理后,里面的铀,钚都可以继续回到核燃料循环再次利用,剩余的铀238可以储存起来用于快堆,或者制成贫铀弹打击坦克。美国之所以能够以单价8000-10000美元生产M829A3/4贫铀弹,就和他们拥有80万吨贫铀储备有很大关系,比中国生产高性能钨芯穿甲弹成本还低,年产量还高。经过乏燃料再处理还无法消灭的核材料,那才是真正意义的“核废料”——除了填埋,别无去处。这一类处置方法就是俗话说的“深地层储存技术”——在某个安全的地方挖个大洞,把核废料堆进去彻底抛弃。芬兰正在挖掘的核废料深地层储存库不过深地层处置也不是挖个坑埋上一了百了。由于剩余的核废料包括寿命数百万年的超铀元素甚至过亿年的物质,而人类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金属材料保存时间也不过3000年,而且上百万年后地质变化的改变会导致它的容器发生不可预知的改变。同时,就算人类预测不到百年后的事情,几十年内不可预知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如今年的新冠肺炎就导致加拿大最大的铀矿暂停生产,一度铀矿价格飙升。因此,深地层处置必须找到远离人烟,地层稳定,远离地下水的环境进行深埋。但是,我们知道,符合这种条件的地区也是非常荒僻的地方——如中国大西北的戈壁滩,靠近北极的芬兰山脉之中,那些地方基础设施和交通都很差,也缺乏容纳足够施工人员的住处,这导致在那里开工建设巨型洞窟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施工队和挖掘设备搬过去的问题。而如果为了埋藏核废料而在那里动工建设城市级基础设施,那就和“远离人烟”背道而驰,而且会极大推高埋藏成本。因此迄今为止,中国的深地层处置库仍然属于调研阶段,尚未进入实质性施工。结语——越高的能量,意味着越高的代价古老的炼金术说,为了取得足够强的力量,必须“等价交换”付出多高的代价。其实人类社会的能源发展何尝不是这样,在过去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年代,只需要给人吃饭,给马喂草即可劳动生产;而到了后来的工业时代后,为了制造蒸汽机和电动机,首先就得解决制造发动机的基础材料——炼铁高炉,金属拉丝设备等一切配套设备的生产。而到了核动力时代,不仅是获得能源需要巨额投入,连废弃核废料,拆毁报废的核电厂也需要巨额投资,这一切都说明随着人类获取的物质功率密度越高,付出的成本越高的过程。因此,我们每天用的每一度电,自来水龙头流出的每一滴水,都是凝结着整个工业社会各行各业的结晶。为了最大限度让我们合理利用难的的能源,请从我们身边做起,节约能源。

新闻图片博客视频
2016年09月12日 12:44
观察者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朝鲜又核试验了。  9月9日,朝鲜国庆节当天,朝中社宣布朝鲜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旨在“研判新研发的核弹头威力”。  看来,“三将军”金正恩又在拥有实战化核武器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那么接下来呢?下一步朝鲜想做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呢?  朝鲜对核武器的执着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兴建反应堆,对核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经历了各种波折与反复之后,直到新世纪初,朝鲜在巴基斯坦的帮助下开始研发真正意义上的核武器,并于2006年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到刚刚进行的这次试验为止,一共是5次。朝鲜的想法是明确的:利用核武器作为筹码,与威胁朝鲜安全的美国直接谈判。  既然要做筹码和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谈判,那么朝鲜就一定要持续推进有威慑力的实战核武器研发——包括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和能够搭载在弹道导弹上的小型化核弹头。  很好,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  朝鲜能不能做到呢?  对数千公里外的美国进行核威慑,朝鲜需要有足够射程、突防能力较强的武器平台投送核弹头,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战略轰炸机发射核巡航导弹,通过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以及通过陆基导弹井/车发射弹道导弹。对于最先进战斗机是“机场围墙保卫者”米格29,大航程飞机都是运输机和客机的朝鲜而言,想通过空中力量形成对美国的威胁无异于痴人说梦,而朝鲜也并没有发展空基核力量的迹象。  而就在两周前,朝鲜宣布成功发射了一枚“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似乎预示着朝鲜在海基平台上取得了重大跨越,但值得注意的是,朝鲜的水下发射试验技术,很可能来源于苏联解体时从俄罗斯得到的R-27潜射导弹平台,本身相对落后,从朝鲜公布的试验照片估算,“北极星”导弹的射程应当十分有限,不会超过1500千米,在朝鲜近海发射根本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要想利用“北极星”进行核威慑,那就必须有能够突破美国反潜屏障,续航能力出色的大型常规潜艇,甚至核潜艇,而这对于朝鲜来说,难度不亚于发展空基核力量,因此短期之内,朝鲜的海基武器平台也很难对美国形成直接的威胁。朝鲜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  在三位一体的核打击手段中,朝鲜走得最远的、距离“威慑美国”目标最切近的,当属陆基弹道导弹的研发。两个月前的6月23日,朝鲜宣布成功试射了一枚火星10号中程弹道导弹,那次发射采用高弹道模式,射程400千米,弹道高点1400千米以上。根据弹道公式估算,采取常规弹道的火星10号射程能够达到2500千米,这也与该导弹可能的技术来源——苏联R-27潜射导弹的射程相仿。  在生存力方面,火星10号采用了一体化发射车作为运输工具,可以在不同发射阵地之间快速转移,生存力比朝鲜之前的塔架发射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而如果不考虑生存力,更早之前,朝鲜已成功利用银河3号运载火箭发射了卫星,这型火箭已经被朝鲜军方赋予了火星13号的编号,如果将其应用到运载核弹头上,其射程很可能达到6000千米甚至更远,距离从朝鲜本土威胁美国领土的目标只差一步之遥。可以转移阵地发射的“火星10号”导弹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核导弹,是大国的特权。而朝鲜领导人很可能也是这样想的,造出核导弹,成为大国,才能和美国平等谈判。一切看起来都是美好的,似乎朝鲜已经很快就能获得可靠的陆基核力量,成为“主体大国”,对美国形成直接威胁了。  朝鲜离一个拥有实战核武器的大国,究竟还有多远?  那我们就看看,“大国”是如何把导弹核武器这条路走下去的:首先说核试验,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是公认可以“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了达到核武器小型化武器化的目的,五国都选择进行长达数十年的核试验计划,其中美国进行了将近1100次,中国和英国试验次数较少,但也分别进行了40余次。如果仅以原子弹武器化为目标,不进行氢弹之类的热核武器研究,所需的试验次数会相对较少,但也要做好进行10次以上试验的准备。朝鲜每进行一次核试验,国际社会的压力都会进一步变大,对朝鲜的封锁和制裁也会进一步加深,朝鲜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吗?  在试验场地的选择上,由于核爆产生的污染和次生危害非常严重,大国纷纷选择在人迹罕至之处建立核试验基地,美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中国在罗布泊戈壁,国土面积最大的前苏联在其领土上更是有5个基地进行过试验。而国土面积狭小的英法两国则机智地选择了他们的殖民地进行试验,英国在澳大利亚进行过12次核爆,而法国人的蘑菇云在阿尔及利亚的沙漠中、南太平洋的法属环礁中腾起过200余次。这些,对于锦绣河山三千里的朝鲜,能够做得到吗?南太平洋法国热核武器试验  只有核弹头和导弹还不够,每个大国都一定会对自己的核导弹进行发射试验,以测试导弹和核弹头的设计是否成功,是否能够形成可靠的核打击力量。而这,同样是个国土面积的问题,而且比核试验场所的选择还困难。朝鲜国土面积和这些包括海外殖民地的大国相比,实在是小得可怜,就算之前进行的射程仅400千米的高弹道试验,也无法在领土内选择一条避开人口密集区的安全弹道,不得不向日本海发射。  可想而知,如果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是绝无可能进行发射试验的,因为从本国领土内,向领土外发射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这几乎就是战争行为,而且是“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战争行为,不可能不引发全世界的强烈反应,朝鲜受到多国联合军事打击的可能性大增。  进行核导弹发射试验,朝鲜可能面临最坏的结局,而不进行试验,武器的可靠性无法得到验证,这与朝鲜“和美国直接谈判,平起平坐地谈判”的最终诉求相去甚远。这样进退维谷的境遇,朝鲜做好万全准备了吗?  是的,核导弹,是大国的特权,是朝鲜数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国特权,但他们也许搞错了因果关系——大国的特权是先成为大国后有资格拥有核导弹,而不是有了核导弹摇身一变就成了大国。  至于和朝鲜体量相近的国家谋求核导弹的前例,看看以色列和南非就知道了——一个是进行种族屠杀被全世界谴责,一个是进行种族隔离被全世界唾弃。种族隔离制度取消之前,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对南非实行封锁,南非航空的航班甚至被拒绝进入领空。在这种孤立的境遇下,以色列和南非,一个出人力,一个出资源,支支吾吾,扣扣索索,不过弄出了数量极为有限、且技术粗糙的原子弹,导弹技术更是屡战屡败,直到这两个国家内政正常化,也没有真正完成核导弹的全部研发。  我从不怀疑朝鲜科技工作者的坚忍不拔,在韩国打捞并交与联合国安理会调查的朝鲜火箭残骸上,人们看到了前苏联的技术,美国的电子垃圾,中国的民用原件,很难想象朝鲜的科技工作者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发射了朝鲜半岛第一颗人造卫星,比全盘引进国外技术还屡遭败绩的南边邻居真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但是核导弹,这大国的特权,只靠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还远远不够。现在朝鲜如同站在悬崖边上,如果不能摆正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脚踏实地,这个国家的未来着实令人担忧。(作者:任念东)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原创
2016-09-10
天下
环保部表示,朝鲜第五次核试验目前尚未对我国环境和公众造成影响。南方周末记者 谭畅责任编辑:何海宁2016年9月9日,平壤车站外,当地人通过屏幕观看关于朝鲜核试验的新闻报道。(东方IC/图)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启动二级(橙色)应急响应,截至9月9日12时,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边境地区25个自动站实时空气剂量率未见异常。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下核试验会污染水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