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离子和次氯酸根可以共存吗光照分解中氯为什么可以氧化氧?

因为在溶液中(酸性),次氯酸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而高氯酸则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而且次氯酸分子的结构不稳定。而高氯酸根为四面体稳定结构,并且具有反馈键,所以高氯酸的氧化性难以表现。还有,氧化性和价态没有直接关系。然而还有很多也是这种情况。比如连二次硝酸的氧化性强于亚硝酸,亚硝酸氧化性比硝酸强。亚硫酸氧化性也强于硫酸。然而就几个是特别的,在第四周期因为特殊性,此时还是高价态氧化性最强,但是在较低价态也有这种情况,高溴酸>次溴酸,亚溴酸>溴酸,高碘酸>次碘酸,亚碘酸>碘酸。其实,标准电位对于强酸来说,是不公平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低价态是分子的氧化性,高价态是离子的氧化性,比如浓硫酸到二氧化硫的电位,跟稀硫酸或者硫酸根是不一样的,前者大于溴的氧化电位(甚至连铂和金都能氧化),稀硫酸的氧化性只有氢离子的氧化性,而硫酸根基本不体现氧化性,只有0.17V。如果以这个电位来用能斯特方程计,浓硫酸也只有0.337V,然而连铜都不能氧化,所以以氢离子浓度计算浓强酸的电位是错误的。这就是电离常数的问题了,如果按浓硫酸的PKA,好像就准点了。再回到次氯酸和高氯酸的比较,当pH=0时,这时次氯酸已经全部以分子态存在,而高氯酸则以阴离子存在,因为高氯酸的PKA是-15.2,所以这时高氯酸的分子量还不到10^(-15)MOL,就好像是在碱性条件下一样。其实如果把次氯酸,亚氯酸,氯酸三者的分子量都拉到同一起跑线上,那么他们仨的氧化性还真不如高氯酸,这时次氯酸,到氯的电位变为负了(1.61-0.11832*15.2,约-0.2V左右),只有到氯离子的电位(不依靠氢离子的反应)还有不变的0.89V。而亚氯酸此时到氯的电位只剩下0.4几(1.645-0.05916*4*15.2÷3)。氯酸的话,电位会降到0.7左右(虽然是强酸,但是酸性和高氯酸相比弱很多,不如硝酸酸性)。而高氯酸就有1.39。这样就好看多了。这样一来,标准电位看起来低价态氧化性强,实则是高价态他们还没有表现出他们应该原有的氧化性。低价态则是在依靠自身酸性弱,容易变成分子而耍赖。然而,如果以分子态来计氧化性,那么还是高价态的氧化性强,再反驳那位模仿我回答的,其实次氯酸和亚氯酸在酸性中只能以分子形态存在,不能水合,水合并不能影响次氯酸中的电荷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就是讨论极化作用,因为次氯酸亚氯酸是共价化合物,在电离前不会拆开,所以都是主要以分子存在,讨论水合的话影响也十分小,因为极化作用影响很小,在水中还是难电离,所以变化不大。游离态仍然是高氯酸强,从结构上,高氯酸因为氯被四个氧拉着,故氯得到的有效正电更多,而其他氧少,拉出的正电则会相对少,所以应该是高正亚次才是。但在酸性溶液中表现为亚次正高,可以说因为次氯酸和亚氯酸以分子存在,而亚氯酸多一个氧,氯有效电荷更多,所以亚氯酸氧化性强于次氯酸,而氯酸是完全电离,氯酸根带有负电荷,所以氯的有效正电被削弱(酸根的负电荷是由整个分子的所有原子承担的),氧化性也削弱了,而氧化性并不至于弱,因为三个氧对氯原子围的不够严,电子也较容易进攻中间的正价氯原子,也还有不少有效分子,只是浓度较低,高氯酸则是电离更大,几乎都以阴离子存在,有效分子几乎没有,几乎全是高氯酸根离子,而高氯酸根中的氯几乎被氧包围,而外边的氧都带负电荷,电子很难攻进来,所以氧化性弱,甚至低浓度下还只能发生置换反应。高氯酸需要到85%浓度时,才能体现他真正的氧化性,因为这时才开始出现高氯酸分子,而这时早已经爆炸了,在没有形成高氯酸分子时(72%),就已经爆炸。理论上,高氯酸到浓硫酸这个浓度时,电位可以达到2V多,比臭氧的氧化性还强,甚至与高铁酸难分伯仲。看来高氯酸的氧化性还是没让人失望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氯离子和次氯酸根可以共存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