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地球公转示意图为什么有24节气呢?


古代中国没有采用阳历,而是采用了农历。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的。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不是整数,而一年的时间大致等于365.24天,所以为了适应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古代中国人根据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月亮的变化,结合天文观测和农业经验,制定了24节气。这24个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定点来划分的,每个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左右。比如春分表示太阳经过黄经0°,秋分表示太阳经过黄经180°。这些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变化,对农事活动和气候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古代没有现代精确的时间测量仪器,但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总结,人们不断调整和完善了这一农历系统,并将24节气作为重要的时间标志。直到现在,农历和24节气仍然在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阴历、阳历之分,单知道在中国用阴历,在西方用阳历。 阴历是按照月相来定义的,也就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然后把那么12个月(闰年13个)拼一起叫一年。 阴历的特点是月的意义,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圆。相反的,年就没有意义(不是指文化),只是月的集合。 阳历是按照季节来定义的,也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然后把这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12块,每块叫一个月。 阳历的特点是年的意义,所以每个时段的季节都差不多。相反的,月就没意义了,只是年的均分。 所以阴历与阳历都各有缺陷,而且是一个至今无法完善的缺陷,你会说谁更科学? 在中国古代,对于阳历的天文知识了如指掌,所以才制定了24节气以跟地球公转位置对应(每150一个节气),所以才出现了节气与阳历日期能匹配、与阴历日期却无法对应的现象,至于有人因此提出阳历更科学一说,纯粹是历法知识严重缺乏的表现。 中国的旧历法其实不是完全的阴历,专业术语是“阴阳历”。纯正的阴历是每12个月一年,所以若干年后会出现一月在暑天的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格局,中国就想出了闰月的方法,一旦阴历日期超出季节一定范围,就用闰月将之拖后,使之不会偏离太多,用个时髦的词语叫“反馈”。 而且旧历法还加入了24节气这种方式,巧妙的将阳历历法融入到阳历中,大大的方便了农耕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首页
动态
天博动态
新展预告丨藏在节气中的生活美学
2021-11-05
由天津博物馆和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藏在节气中的生活美学——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将于11月7日(立冬)在天津博物馆四楼展厅开展。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余年历史底蕴的民族,中华民族催生出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其中二十四节气代表了我国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它是中国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天应时的生活指南,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它融合四季,贯穿全年,广为实践,流布全国,影响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体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呈现了中国人认知宇宙和自然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彰显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智慧创造,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和中华农业文明灿烂辉煌发挥了独特作用。
本次展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二十四节气的内容,目的在于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呈现中国人认知宇宙和自然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彰显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智慧创造。
展览日期:2021年11月7日(立冬)——12月7日(大雪)
展览地点:天津博物馆四楼展厅
展览简介
第一部分 ”春夏秋冬 就与田家“
二十四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动规律,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汉朝建立后,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大量文人墨客创作《淮南子》,其中一卷《天文训》中详细列出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与现代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的记录。该书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由天文学家邓平制定的《太初历》,进一步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学地位,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由此,经过历朝历代的演绎补充,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
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从而形成了四季更替。当地球在公转路线上经过不同位置时,会与太阳形成不同夹角,这个夹角的度量坐标为黄经,人们用黄经角度测算节气。地球一年绕太阳转360度,分为二十四份,则每经过黄经15度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约十五天,各有不同的气候特点。我国古代的先民正是根据这个变化和万物生长的规律,总结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物候
自然界的天地气象以及各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时令性活动,例如雷始发生,大地的始冻、解冻,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反映了气候的变化,人们就把这些大自然的节律现象叫做物候。古书记载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为与月、旬配套又将每月的26日至月底(无论大月、小月)算为一候,所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七十二候为一种物候历,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
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不仅关乎农业生产,亦深系生活,不少节气谚语都是对生活的指导,从穿衣到饮食到娱乐休闲,无不涉及。现代社会,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二十四节气养生强调人和自然的节拍,根据不同的节气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饮食与精神,这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具有积极作用。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第二部分 ”寒来暑往 共话桑麻“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是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是我们的祖先在和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总结。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此部分的展览形式采用了手绘民俗画的方式来讲述二十四节气的传统风俗。通过“一幅展开的民俗画卷”构建出叙事空间,营造出“春夏秋冬”中不同节气光景变换,生动诠释了“二十四节气”中所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进画卷,领略画卷之美,感受大自然的寒来暑往、四季更迭。
配合展览,展区内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展区,可以让观众在现场互动体验中加深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深刻领悟节气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一场穿越四季的旅行,在展览中去接触自然与风物,体会这片土地的过去,感受纯粹与至美。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记录着大自然的寒来暑往、四时更迭,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一轮四季,与你邂逅二十四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节气地球公转示意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