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个疑问:,上海么糖黄酒里面含有糖成分吗喝起来会不会有很辛辣的感觉?

今年的糖酒会,比往年要冷清许多。一出世纪城地铁站就感觉到了:稀稀拉拉的人扫了码,对着手机指指点点,走到会场,广告牌下,多是背着宣传袋发传单的临时工们,还有安保小哥戴着口罩,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打开抖音,已经有厂商发视频,抱怨展位费和装修费白花了,大概50-80万不等,主办方也没个说法,还有的果断止损,没来。老邓打车过来,在另外一个门,我俩分头进馆。里面人确实不多,可能也因为是周四的缘故。汾酒这次没把蒸酒的酒甑搬来,没法品尝原酒了,手捧青花的漂亮小姐姐也少了好多。都说今年清香比较火,附近再走走看吧。青花瓷酒这个布展,实在是山寨风太浓了,生怕别人不知道它跟汾酒很像...让人实在提不起进去看看的兴趣。清香两大派,汾派和二锅头派。汾酒的青花20 30做起来之后,各厂纷纷效仿。我们走到晋作一号里面一看,酒瓶风格也差不多。跟讲解的大哥聊了聊,原来这个公司还有个品牌叫“京作一号”,大哥是从北京公司过来的,山西的小伙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来成,所以他赶鸭子上架来这边。所以对这些酒也讲不出啥来。“那我们可以尝尝吗?”老邓问。“随便尝!想喝哪款,直接开!”大哥很客气。我们问了,这个汾蕴比较贵,就打开尝尝。还可以,没有浓烈的酒精味,柔和淡雅。我们问起为什么今年清香比较火,大哥说今年消费下行,清香酒整体来说比酱酒便宜,而且风水轮流转,消费者换换口味很正常。下面这个牌子谷小酒,有点江小白的感觉,设计很年轻化,把酒设计成蛋形,浓清酱香型都有。但是年轻人对香型的理解,以及对白酒的认知,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包装,还有待市场验证。而且越年轻化的产品,越要拼渠道拼营销,因为没有底蕴可以依靠,必须不断发掘新用户,营造新话题,还是挺辛苦的。看了下抖音店,一万多粉丝,还得慢慢来啊!来看看于和伟老师代言的贵台。跟潭酒一样,贵台也把每种年份的基酒比例标注出来了。口感如何不完全取决于年份,不过公开透明也是一个不错的卖点。讲解的小哥很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两大酱香上市酒企之一,年产能一万吨,而且有三万吨老酒。贵台八年喝起来确实很丰满,酸度和尾端的苦味都拉满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试试。然后看看古越龙山。一开始不敢相信这是古越龙山,迎面一面墙全都是调味酒还有气泡酒,为了多元化年轻化,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类产品很容易同质化,辨识度不高,不会太好做。开杂货铺的酒企普遍是在浪费时间,可以参考茅台的蓝莓酒和保健酒。因为低度酒主要是轻社交,轻社交的消费场景和高度酒完全不同。高度酒和每个消费者的个人风格紧密挂钩,影响的程度深、时间久。轻社交重点在于渠道,“喝的惯”“买得到”是关键,重度社交可以慢工出细活,轻社交必须快打才有生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走进来一看,原来不止是调味酒,古越龙山也开始做自己的浓香和酱酒了。此前的女儿红酱酒用夜郎古的基酒,用的品牌是古越龙山的,但是运营公司是独立的,上市公司没有参股。下面这两款状元红酱烧,出品方是浙江状元红,上市公司有参股,风格很特殊,叫“酱烧兼香型白酒”,工作人员介绍,是把传统的糟烧工艺和酱香工艺结合。我挺好奇,因为糟烧工艺是源自黄酒工艺,用黄酒酿造后的酒糟蒸酒而成,原料也是用的糯米,跟酱酒工艺怎么结合呢?哥们说,其实就是把两种基酒在一起勾调出来的。我尝了下,口味确实很特别,如果之前喝过糟烧,或者喜欢喝点黄酒的小伙伴,可以试试。感觉又是一个地域局限性比较强的小众酱酒。金枫酒业也过来了,这小包装挺带感,分别对应的是干型(元红)、半干型(加饭)、半甜型(善酿)、甜型(香雪)还有蒸馏酒(糟烧)。含糖量由少到多,口感不同,酿造工艺也有区别。江小白的梅见定位很清晰,就是打年轻人,所以布展也是很有特色,几个布条一搭就行,有活力有张力。低度果味酒其实就应该这样打,如果一个大单品都没做出来,上来就推一个系列,红橙黄绿青蓝紫,进商超人家嫌动销慢,进烟酒店人家嫌占地方,不容易做的。大佬里面,泸州老窖和酒鬼酒这次是很走心的。老窖的展厅很大气,里面摆了调酒台,用1573调了咖啡、蓝莓、薄荷三种口味的鸡尾酒。酒精度40度左右,口感很不错,小姐姐们也很主动地招呼。有些酒企的展厅里,工作人员稀稀拉拉,坐着玩起手机了,可能也是参观的人太少的缘故。咱就说你不管多大的企业,既然来参展了,基本的态度还是要有。给老窖小姐姐点个赞。酒鬼酒这边,新的文创产品,山水之间、三生万物、内参纳祥瑞、内参岳阳楼记都上了,品酒也是用内参,诚意满满。展位位置也很好,挨着老大哥坐,中粮是糖酒会的主办方,影响力妥妥的。水井坊的展位风格也和去年比有了很大改观,去年春糖,挂着一个狮子头,不中不西,很尴尬。今年主要重点宣传窖池和工艺,还有非遗传承人画的乒乓球拍。舍得的橱窗里摆出了全家福,很漂亮。国台可以说是文创酒花样最繁多的了,这次搞了一面墙,每一瓶对应一个省份,让我想起小浣熊方便面的水浒英雄卡。怀茅以前没听说过,一个系列三款酒,家兴、国兴、天下兴。产能几百吨,老酒有三千多吨,规模不大。以前是香港的公司在运作,瓶子风格也仿茅台,这几年开始重新做包装。天下兴喝起来醇厚柔和,没有很生硬的酸苦味,很有功力。然后是夜郎古。小姐姐很热情,推荐我们尝尝这款神秘夜郎古酒,标价三千多。说实话,没喝出来为什么这么贵,还得慢慢学习。不过,大金奖品起来,坚果香非常突出,标价千元,性价比还是可以的。夜郎古两万吨产能,目前还在扩建,以前做贴牌比较多。这次跟舍得一起成立夜郎古酒庄是个积极信号,小姐姐也在讲资本赋能,我想,有舍得在,至少设计的酒颜值能在线吧。出了展厅,外边看了下皇台酱酒的展厅。有意思的是,皇台选了选了茅台镇两家厂来出酒,一家做中端,一家做高端。喝了一款选8,老邓说口感还可以,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1935系列,还有致敬大师,没什么特点,而且皇台品牌没有酱酒基因,不知道未来怎么突破瓶颈。逛了一上午,一家家喝过来,有点累了,吃了盒饭,我们打个车去西博城,再看看食品饮料。其实主办方今年规模搞这么大是有点浪费,去年大家都在西博城挺好,聚在一起人气更旺,今年分两个地方,距离又远,逛展走断腿,还要来回折腾。该说不说,民以食为天,食品会场确实比酒类热闹许多。今年门店餐饮虽然受到不少冲击,但是人总是要吃饭的,只是在哪吃、吃什么的问题,而酒的话,高端酒的消费场景少了,势必就会影响热度。很巧的是,遇到了一家和盖世食品很像的公司,叫洋琪。也是做预制凉菜,在大连有工厂,公司在上海运营。产品线高度重合,裙带菜、鱼皮、八爪鱼、麻辣蚬子,吃起来口感很不错。说以前也给海底捞供货过,后来让盖世给做了。B端预制菜就是刺刀见红,竞争非常激烈。现在一年销售额5个亿,产品很丰富。东阿阿胶也来了,现场调制的是阿胶粉配酸奶,里面还加了火龙果。喝起来口味不错。但是因为是中药,所以他们现场不能售卖。围观的小姐姐们想要,纷纷加了销售微信。板面、米粉、螺蛳粉还有东北大米,各种坚果...走一圈,七七八八吃到撑了。我跟老邓说,早知道应该上午先来西博城,吃饱了再去世纪城,省个盒饭不说,那么多家酒喝下来还是有点醉的。这边首农的展位还在搞直播,既然很多人来不了,那就线上介绍。东方不亮西方亮,反正天总会亮。德州扒鸡也来了。以前坐绿皮火车路过山东,列车员都会推荐德州扒鸡,火车站台上也有小贩在叫卖,慢慢地德州扒鸡就名扬全国了。看这个包装,是要跟周黑鸭绝味一样把店开遍全国的节奏。张力生的烧麦不错。我们还发现了一款科技槟榔-槟榔口香糖,里面加了槟榔提取物,嚼起来没有纤维,不伤口腔。味道倒是和槟榔很像,价格也比槟榔便宜。会不会像电子烟一样崛起呢?楼下逛完了,还有楼上的饮料展区。这款功能饮料看着像汽油桶,给身体加油的意思。口感配方都和红牛很像,谈不上有多好喝。这家谦牧山矿泉水口感不错。水源是千岛湖的上游,淳安洞溪峡谷,水全部取自高山上的自涌泉,说是非常适合泡茶喝。这还有一家做功能软糖的品牌,外包装看着像个胶囊,有补充维生素的,补充矿物质的,口感不错,设计也很有特点,就是一看就不便宜的样子。专门OEM燕窝、鲍鱼、海参的。一盒一盒装好,微波炉加热就能上桌,不知道多少饭店里的菜其实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也是大趋势。食材不便宜,口味要好,要么花大钱请厨师,要么就是预制菜了。来了,来了,它来了。徐冬冬从小喝到大的椰树椰汁来了。这个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看着如此闹心,也是一绝。做梦都没想到,原来汉字可以这么充满压迫感。下面这个牌子算是一个亮点。我尝了一遍活力水平衡,西柚、柠檬、红提,口感清爽,个人观点,比脉动好喝。应该是对标农夫山泉的维他命水和宝矿力水特,属于不含咖啡因的日常运动饮料。而且不含色素,低糖,比较符合现在趋势。零售价6元一瓶,还可以。如果我是开便利店的,这样的饮料一定会选。然后是今年火起来的一整根。里面确实有一整根人参,19.9也不算很离谱,就是口味接受度的问题。1号还算可以,除了人参还有点菊花味,2号就比较难喝了,而且因为加了些成分,价格还更贵了,29.9。有一点疑惑:与其喝这么难喝的东西,大家为什么不去抓点中药呢?大家虽然嘴里说硬核养生,但是保温杯里泡枸杞,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枸杞泡水还是挺好喝的,不信你换成滋阴养血还补肾精的熟地黄试试。创意挺好,怎么让年轻人接受是个问题,以后看看要不要开发个人参咖啡之类的。还有N12陈皮茶,也是这两年开始做起来的。我在全家超市见到过,一瓶八九块钱,感觉挺贵从没买过。这次来现场一尝,感觉也不错。里面没有添加剂,可以加热后喝,算是一个卖点。但是也有个问题。如果我都有条件搞个壶加热一下饮料了,为啥不直接买点新会陈皮煮水喝呢。时间很快到了下午四点多,该回去了。西博城外,稀稀拉拉的人群,慢慢走散,围栏外的路边停满了网约车。围栏把我们的世界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人有产品,有服务,翘首以待客户,另一部分人有需求,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囊中羞涩,或者不能翻过围栏去。对于食品饮料和酒类企业来说,市场竞争激烈,已经让大家拼得头破血流,加上今年环境太冷,不免让很多人萌生退意。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充满希望。因为被压抑的需求依然是需求,需求可以被踩在脚下,但决不会被碾碎。2021年中国的GDP是114万亿,而当年度餐饮业的市场规模是4.7万亿。吃吃喝喝,永远都是人们最基本最天经地义的消费。从另一个角度看,餐饮行业的直接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渠道。作为参照,宁吉喆去年讲过,我国目前公务+事业编大概在4000万人左右;国企人员大概也在4000万人左右。不夸张地讲,没有餐饮行业的存在,目前没有谁敢承诺,短时间内凭空创造出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来。餐饮能不能行,看起来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实是事关我们能否睡个安稳觉的问题。规律从来不说狠话,但它也从来不做软事。更何况,即使今年很难,我们依然能看到,那些大品牌的坚韧和求变,那些小品牌的创意和活力。年轻人们在涌入,在试错,在寻找需求,在营造共鸣。预制菜,产业化和智能化已经势不可挡;软饮料,国内品牌争先恐后地突围;白酒,中小酒厂不甘平凡,设法整合或者努力品牌化;而这一切的背后,必然伴随着品质的提升,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满足的是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兑现的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财富之源。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我欲迎风再留住几步怎舍寒风吹动我痛处我说寒山别哭我带你出我敬滴酒带你出
大概有以下几类:1.啤酒类。没错,啤酒类的口味也很多种多样,有人还专门喜欢苦的。不喜欢苦的也没问题,找甜口的就是。尤其是一些自己开精酿的,口味各种炸裂,什么荔枝味红枣味姜糖味海盐味......我很期待哪一天能出热干面味或麻辣烫味。2.果酒类。各种各样果酒口味可选的很多,比如RIO,再被吐槽,也是入门级不错的选择。而且RIO有个很大的优点:甜度对于中国人很友好。3.日韩酒类。包括韩国的米酒、烧酒和日本清酒,这类酒的特点是酒精度数比白酒低一些,具备一定的米香和甜度,接受度因人而异。话说这辈子喝过嘴甜的酒就是某韩国人自己酿的米酒,一口下去直接腻得吃不下饭。4.中国黄酒/米酒。中国黄酒是被长期低估的宝藏,属于优缺点都很明显的酒类:甜、酒精度弹性大、口味较为丰富、利口,但后劲大。不少省份都有传承悠久的黄酒,比较出名的有绍兴黄酒、山东即墨老酒、陕西稠酒、孝感米酒、江西客家米酒等。5.起泡酒/香槟。这类几乎是最适合酒精初体验的酒,色彩明亮,酒精度低,口感好还有气泡,甚至开瓶都颇有趣味。当然缺点是价格较高,不过也有比较亲民的产品。可以体验一下。6.红酒。其实本来不想说,因为红酒的皮也被扒的差不多了。而且单就口感而言,红酒对新人并不友好。但还是可以试试。7.鸡尾酒。不要觉得鸡尾酒一定要出现在酒吧里,其实鸡尾酒可以泛指一切调制酒。比如国内颇为流行的白酒+啤酒,其实也是一种鸡尾酒。自己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口味进行调制。比如不想喝苦的,就加糖。比如想追求纯点的口感,基酒就选伏特加。比如想丰富口感层次,可以加水果或其他香料。比如想露一手,可以试着用比重色彩差异较大的材料。加热、加冰都可以,临时改变配方也没问题、酒嘛,图个开心,就算老子喜欢红酒+番茄酱,犯哪条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酒里面含有糖成分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