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下,邹开良对茅台酒的评价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前言中国最著名的白酒当属茅台,它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赞叹今日茅台的辉煌时,是否曾思考过它曾经的起点和风雨历程?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起了茅台,使它完成逆袭,最终成为国酒之冠?茅台背后的英雄——白酒之王季克良1939年的一个春日,江南一个普通农户的孤儿季克良呱呱坠地。当时的季克良家境贫寒,在独立后才开始建国的中国,谁能想到这个瘦弱的男孩,在未来的岁月里会成就一番伟业,被尊称为白酒之王。季克良自小家中并无积蓄,母亲去世早,父亲独自支撑这个家。为了生计,父亲白天在田里辛劳,晚上还靠酿酒来增加收入。每到酿酒的日子,屋内都弥漫着甜美的酒香。这也成为季克良对酿酒产生兴趣的起源。成长过程中,季克良十分刻苦用功,考入了轻工大学学习食品发酵专业。大学里,他勤奋好学,深受师生喜爱。1964年,季克良与同窗好友徐英结为伴侣,两人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厂——贵州茅台酒厂。当时的茅台酒厂条件极为简陋,生活也很艰苦。但季克良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他全心全意投入到酿酒技术的学习中。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季克良很快成为了酒厂的技术骨干。一个重要的机遇来了,厂长让季克良到酒库总结勾酒经验。季克良写了一篇具有开创性的文章,被业内称作开启茅台科学酿酒新纪元的奠基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季克良在茅台的职务不断晋升,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茅台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历史性转变。在亚洲金融危机肆虐时,很多酒企面临销量断崖式下降的困境。季克良带领茅台全员深入市场销售,茅台不仅渡过难关,还在随后的岁月里销量和利润持续高速增长,股价屡创新高,市值一度突破万亿,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成功的白酒企业之一。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季克良全奉献给了茅台。他曾多次拒绝高薪职位的诱惑,只为对茅台的忠诚和热爱。如今,季克良功成名就,已经退休多年。但他50年如一日的饮酒习惯却从未改变过。茅台酒成为中国白酒第一的关键茅台酒之所以能长期稳居中国白酒第一,关键在于它独特的酿造工艺和稀缺特质茅台酒厂坐落在贵州仁怀的茅台镇,这里属于山区,可利用的平原土地有限。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老酒厂,茅台厂区建于明朝,已有上百年的酿酒历史。许多保存至今的酿酒工艺都来源于老一辈酿酒大师的智慧。作为酱香类型的白酒,茅台坚持使用传统的“12987”酿造工艺,即一年的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套工艺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实验才确定下来,目的是让茅台的酒体达到酱香类型白酒的最佳状态。整个酿造过程复杂繁琐,可谓煞费苦心。生产出酒后还需储藏三到五年才能勾调、灌装,如此之久的沉淀时间更是让茅台酒的口感越发醇厚浓郁。正因酿造周期冗长,茅台的产能无法像其他类型白酒那样大量扩张。有限的产能支持了它的稀缺性,稀缺性又使其供不应求,从而巩固了茅台在白酒界的龙头地位。许多消费者甚至不惜高价也要获取一瓶茅台,这种供不应求的市场情况也进一步坚定了茅台对传统工艺的坚持。作为贵州当地的特色产业,茅台也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扶持。贵州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省份,可选择的支柱产业不多。在旅游、土特产等产业之外,政府选择以茅台集团为代表全力发展白酒业。贵州省委书记、省长等高层领导人都对茅台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国家层面,自遵义会议以来,茅台更是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喜爱。他们曾多次要求扩大茅台的产能,并将其作为国宴用酒。改革开放后,邓公也对茅台酒质给予高度评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更加坚定了茅台走精品之路的信心。改革开放后,茅台集团也在多任董事长如邹开良、李保芳等领导下,进行了多轮改革转型,推出重要举措,才使企业真正完成了从小作坊到现代企业的蜕变。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品牌塑造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这使茅台集团由一个封闭的酒厂,逐步转变成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运营能力的现代企业。结语季克良与白酒结下不解之缘,他用半生颂唱了一曲酒的传奇。从书生到酒王,他见证了茅台的腾飞,也成就了自己的传奇。这位酒界传奇人物的故事,让人不禁沉思酒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代酒王的离场,酿酒业的风云际会又将如何?欢迎大家积极留言,发表看法!
原创来源:海边的风声君 风声岛(风声岛公众号:fengshengdao)12018年5月6日深夜,一则消息迅速上了热搜,62岁的茅台董事长袁仁国被宣布卸任,由李保芳接任。两周之后,茅台方面公布袁仁国被“双开”,这意味着属于袁仁国的茅台时代彻底落幕。不过,茅台的神话依旧继续。6月12日,“贵州茅台”正式突破万亿元。截至收盘时,每股股价收799.19元,总市值达10039.41亿元,成功跻身A股“万亿市值俱乐部”。可以说,是袁仁国一手打造了茅台市场和股价齐飞的黄金时代,可自己也在这辉煌中步步走远。从1998年登上茅台酒厂总经理位置开始,袁仁国通过扩大经销商版图,开创了茅台酒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虽然茅台酒厂自诞生之日起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在袁仁国接手时,茅台的境况并不像今天这般辉煌,甚至可以说是落寞期。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袁仁国刚接手茅台总经理的1998年。这一年,是中国创业的黄金年份。年初,刘强东刚刚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年底,马化腾和同学创办了深圳腾讯。除此之外,张朝阳的搜狐、丁磊的网易,王志东的新浪也差不多都在这一年正式注册成立。而在同一时间,在中国西南的小城仁怀,42岁的总经理袁仁国也正式走马上任。此时,正值萧条时期的贵州茅台形势严峻,产量只有5000吨,无论市场占有率还是行业排名都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茅台的危局,只是白酒行业的一个缩影。伴随着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以及山西特大假酒案的冲击,中国白酒行业一片哀嚎。这一年的茅台酒厂,所有人还在为如何完成全年业绩而愁眉不展。前半年销售量不到700吨,只完成全年计划的30%,下半年该怎么办,大家心里都没谱。不过,袁仁国似乎并不担心,一直在茅台工作的他很明白,要想翻身只能抓机会再拼一把营销。就这样,茅台集团迎来了袁仁国时代。21956年,因为新酒口感偏辣,成立不久的茅台酒厂规定所有新酒延迟三年窖藏期才能出厂,延续至今。与此同时,由于外贸部门反映原有的58度茅台出口后,老外喝不惯。为了照顾出口,茅台酒厂经过研发终于将酒精含量降到了53度,成为今天酱香型白酒的统一度数标准。也是在这一年,袁仁国出生在距茅台镇25公里外的茅坝镇,家中六个孩子,他排行老二。袁仁国的父亲是当地一名干部,家境还算不错,袁仁国也得以读到了高中。1973年,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17岁的袁仁国来到附近的中枢镇当知青,每天挑着几十斤的粪担翻山越岭。一天下来,肩膀红肿,整个人都散了架。实在看不下去的父亲偷偷找了老友——茅台酒厂的副厂长邹开良“走后门”,以招工名义把儿子弄到了酒厂工作。能进当时人人艳羡的国营工厂已属不易,工种就没法再挑,袁仁国被安排到最辛苦的制酒车间,每天采曲、制酒,日复一日。除了繁重的体力活,袁仁国还得站在烧得滚烫的高粱堆里不停摊晾,双脚直起泡。这一年,34岁的季克良已从技术员升为厂长,他曾配合师傅李兴发研发和确认了茅台酒的酱香型标准。作为茅台酒厂第一批大学生,他格外爱才也惜才。和只会下苦力干活的工人不同,袁仁国时常在工作之余追在老师傅屁股后面请教问题,甚至还会主动和季厂长攀谈。此时,茅台酒厂人浮于事。勤学好问的袁仁国自然被季克良青睐,先将他调到了供应科,后又进了宣传科。毕竟是正规高中毕业生,袁仁国的材料也写得不错,因此又被调到了厂办做秘书。1978年,高考恢复,有心改变命运的袁仁国也报考了一把,可惜没过线,只能继续窝在茅台酒厂工作。季克良知晓后也没吭声,继续留心观察他。1983年,茅台酒厂选派一批工人去贵州工学院脱产进修,27岁的袁仁国赫然在列。等袁仁国回来后,他一路从车间主任被提拔到了厂长助理的位子。季克良评价此时的袁仁国:有想法,有干劲,更有闯劲。进入80年代,市场逐步繁荣,价格“双轨制”悄然在国内兴起。茅台酒厂因为产品全部是定销,普通人想买买不到,茅台酒厂有心想卖,可又不敢卖,心里不甘却又无可奈何。面对这样的情形,副厂长邹开良赶紧向上级申请,希望企业能留一部分产品进入市场自行销售,却总是被无情驳回。幸好在一位高级领导的帮助下,茅台的愿望终于得到实现,国务院有关部门批示茅台酒可以部分尝试市场化操作。兴奋不已的邹开良当即带领团队,跑了全国20多个城市,和多个烟酒公司达成协议,搭建起茅台销售网络的雏形。此时的茅台酒,虽还没挂上“国酒”的头衔,可早伴随着中国民航事业飞上了枝头。1975 年开始,乘坐中国民航国际航班的旅客可免费获赠茅台酒1瓶,后直接改为机上免费供应,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取消。茅台迈出了关键一步。3因为能言善道,作为厂长助理的袁仁国走南闯北,积累了不少人脉。为人爽气的他给许多经销商留下了深刻印象:酒桌上,谁敬酒都不推辞,酒桌下,和谁都能称兄道弟。不仅会做人,袁仁国的闯劲更让茅台酒的领导层喜出望外。1989年,顶着“国酒”光环的茅台在参与国家一级企业评选时却意外落选,厂里上下无不哀声叹气。33岁的袁仁国知晓后,立即毛遂自荐要去北京评评理,表示要为厂里争取到评选资格。领导们虽然半信半疑,可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袁仁国奔赴北京。下了飞机的袁仁国,立即找到相关评委,从茅台酒的历史说到茅台酒的酿造标准,滔滔不绝讲了三个多钟头。专家们被袁仁国一番慷慨陈词感动,最终同意恢复茅台的参评资格,大喜过望的厂里当即委任他为“上等级办公室”主任,负责评选筹备。1991年,茅台酒厂几经努力,荣获白酒行业唯一一家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此番表现使得35岁的袁仁国荣升任茅台酒厂副厂长、党委委员,正式进入到管理层,成为该级别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厂领导。这一年,茅台酒的出厂价还不到200元,名气是有,可还没有到人人疯抢的地步。此时茅台酒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全国各地的糖酒公司和关系户,饿不死也吃不饱,只能眼睁睁看着白酒界的“一哥”五粮液一路高歌猛进,占有率甚至超越了清香型的汾酒。从90年代开始,四川的五粮液一方面大手笔搭建起遍及全国的大经销商团队,一方面靠旗下的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等浓香型系列白酒迅速占领了白酒市场。此时,茅台与五粮液相比,体量和市值大致只有人家的四分之一。就这样,茅台酒厂不温不火熬到了1998年,结果又悲催地陷入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假酒案中,内外交困。 一方面,金融危机波及到销售代理层面,代理商手里资金收紧,导致茅台酒的提货量直线下滑。另一方面,山西的假酒案让国内市场对白酒的需求一落千丈,茅台酒这年的销售额只有8亿,全国白酒行业排名第11位,史无前例的最低。虽然有想法,可袁仁国排名最后,既不是厂里的主要管理者,也不是决策者,只能干着急。眼看危机渐进,袁仁国被厂长季克良寄予厚望,将他任命为负责营销的酒厂总经理,下令不管是死是活搏一把再说。442岁的袁仁国临危受命。他从厂内召集了17个人,加上自己组成了“十八罗汉”销售敢死队,在厂里立下军令状:保证在下半年卖出2000吨茅台酒,彻底扭转局面。等17名销售大员简单培训,被派驻到全国各个主要城市后,袁仁国开始在家里大摆宴席,引起一片议论。等客人到齐,大家才恍然大悟,来的人是茅台在各大城市的糖酒公司经销商,他们都是袁仁国认识多年的朋友。袁仁国穿着围裙亲自下厨做了一顿大餐,等菜上桌,他端起酒杯说:“诸位,今天我请大家喝的是杯患难酒,希望各位能帮助我们茅台酒渡过这个难关,够朋友的干了这杯!我先干了!”几十名代理商坐了几张大桌,袁仁国一杯一杯敬,一桌一桌干,喝到动情处,他和代理商眼泪鼻涕一大把,几箱存了多年的高档茅台很快见了底,不管谁敬酒,袁仁国来者不拒,而且有意将自己的酒杯扣到最低。为了销售茅台,袁仁国和他的敢死队从南喝到北,生生喝出一条条全新的销售通路。这年年底,2000吨的销售任务顺利完成。全年销售比上一年增长13%,创下茅台历史最好的销售业绩。 袁仁国思路清晰,他将经销商当亲人待,喝好、照顾好,让每个人都记得他的好,更记得茅台的好,有钱大家赚。酒喝好了,朋友感情也就增进了,茅台的经销商体系从这一年开始狂飙突进,直接抬升了茅台的销售额。只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当这些经销商成为彼此利益的关联者后,一路高升的茅台市值私下,充满了不可告人的交易,这让袁仁国的跌落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招揽经销商只是袁仁国第一步,接着,为了匹配茅台酒高端白酒的定位,他在各地的高档酒店、高档超市以及机场做了终端销售网点,全面铺设了茅台酒的销售体系。经过数十年的辛苦经营,茅台的经销体系从最初100多家迅速攀升到了2000家,超过两万名的经销商团队辐射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袁仁国的推动下,茅台酒不仅彻底融入了市场经济的浪潮,更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管理和销售模式,市值不断水涨船高。2005年,茅台净利润首超五粮液;2008年,茅台利润40亿,五粮液只有18亿,差距越来越大。在市值和营收上双双超越五粮液的茅台,终于成为新一届白酒行业的“龙头老大”。此时,市场上凡超过1400元价位的高档白酒,几乎全被茅台垄断,喝茅台酒已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袁仁国自豪地将其归功为:茅台营销造就了茅台现象,茅台现象缔造了茅台传奇。此时,许多人都认为劳苦功高的袁仁国将是季克良的接班人,连袁仁国自己都认为一把手的位置非自己莫属。5但人算不如天算。2000年,贵州省轻工厅副厅长乔洪空降,担任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洪在位7年,茅台酒销售网络超过600家,出厂价从不到200元直接跳到了358元,市场价则到了500元,市值从十年前的10亿猛增到了62亿。也是乔洪在任期间,茅台酒厂出现了大量的定制酒和大企业封坛窖藏茅台。钱自然是赚了不少,可也因此让茅台“高端酒”的背景深受诟病。坊间传闻,乔洪和袁仁国的关系紧张,毕竟一山难容二虎,老厂长季克良很快退休,谁能成为继任者成为此时茅台酒厂最大的悬念。可这个悬念没过多久,就随着乔洪被“双规”彻底出局而烟消云散。2010年,乔洪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54岁的袁仁国顺利出任茅台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成为茅台集团新掌门人。这一时期,一瓶飞天(五星)茅台出厂价1000元,零售价一度从1400元炒到近3000元,就这样还是有价无货。此时手里能拿到买茅台的批条,转手就是翻倍的价格,几乎就是稳赚不赔的“金条子”。但是,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摆在茅台面前的,是又一次政策和市场的不利局面。2013年,随着新一届政府开始整治官场作风,“三公消费”的规定使得一直以公务宴请为主要市场的茅台市值蒸发35%,业绩遭遇滑铁卢。政策的改变,以及当时白酒行业普遍的产能过剩等问题,经销商纷纷抛售茅台酒,飞天茅台出厂价一路从1000多元狂跌至800元一瓶,有的地方甚至跌破了出厂价。和资本打过交道的袁仁国明白,想要稳住局面,就得从单一的产品销售上升到品牌营销,将茅台的故事讲好,打造属于茅台的神话。虽然这几年间,茅台酒已在老厂长季克良的宣传下,通过制造茅台酒的神秘性为提高身价做足了噱头。可接过老领导衣钵的袁仁国清楚地意识到,茅台酒要挺过危机,不仅要有健康做噱头,更要有足够吸引力的故事来做背景。由此,“茅台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说法在茅台官宣下,成为很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营销案例。不过,有人考证说,当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只有一款“贵州公署酒”获得了银牌奖章,所谓金奖的奖牌,茅台方面一直支支吾吾拿不出来。更有甚者,谁才是开国大典上的“国酒”,茅台和汾酒为此争论不休。一方罗列出所谓“特供酒”的名头,一方找来周总理“如需用烈性酒则用汾酒”的批文,力证自己的“国酒”身份。可惜以上历史都是以讹传讹。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华北人民政府全景实录》等史料记载,国宴当天采用的酒水,其实是石家庄出产的 “红星”牌白酒以及“红星”红葡萄酒,即“红星二锅头”的生产厂家。这里有特殊的历史原因,1949年11月之前,贵州还没完全解放,无论是从运输还是安全考虑,茅台酒都不太适合作为新中国的国宴用酒。况且,茅台镇上酒坊众多,各个酒坊的酿造有差异,口感有微差。不喝酒的人可能喝不出来,可经常喝酒的人一品,就会立刻发现口味不一样。不过,茅台酒还是挂出了“国酒”的旗帜,这种自卖自夸的行为当即惹得其他酒厂不快,都是一个妈生的,装什么老大。为了“国酒”这个品牌,茅台前后和诸多酒厂又是打官司,又是争执,扯了十多年也没个结果。好在故事真假不重要,有人关注才重要。在懂品牌包装的袁仁国的策划下,“茅台=国酒”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吃了一波又一波的红利。会包装的袁仁国也展现出了自己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依旧穿着普通穿梭在工厂各个角落,在年会上依旧对普通工人的敬酒来者不拒。但另一方面,他在外出行必有豪车相送,周围站着四五个身强力壮的保镖护卫;浴场洗浴,有十多个手下相伴,起身时立即有无数人伸出手搀扶,极为气派。而袁仁国利用手中权力私下与高官、经销商进行利益交换的传闻,也属于业内“公开的秘密”。6对于袁仁国来说,故事也好,传闻也罢, “神化茅台”的手法不只靠宣传,更需要真金白银的资本扶持。茅台的市值上升了,各方利益也就得到了保证,自己的位置也就坐得更踏实了。2010年,袁仁国曾一手操持茅台登录资本市场。六年之后,伴随着A股大牛市,无数基金出手重仓抢购贵州茅台,推升茅台股价一路上扬,成为股改后两市首只百元股。此时,茅台市值达到了1400亿,涨幅100多倍,稳居白酒行业第一股,涨势迅猛,让人不禁感叹:买房不如买茅台股。如此惊人的财富激增,让无数人将袁仁国视为茅台酒背后的“财神爷”。正因如此,2013年,袁仁国硬气地在经销商大会上严令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价不能低于1519元/瓶:“谁低价卖酒取缔谁,绝不含糊。”在袁仁国强有力的监督下,经销商不敢怠慢,茅台酒的价格逐渐高升,53度飞天出厂价再度上扬到1000多元。等价格平稳后,袁仁国提出茅台将进一步提升产量,营销将从政务消费转向大众消费。新闻一出,消费者开心了,本想喜滋滋等着好好品尝下茅台,却惊讶地发现:茅台产量越来越高,但市面上却越来越少。原因也很简单,不管茅台出厂价多高,一直有人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地囤积茅台,成箱成箱地囤。买茅台变得和买黄金一样,只要买到,不管什么情况都有的赚,而且不会少于百分之十的利润。眼见情况有些失控,有关部门不免出面敲打茅台,着急的袁仁国赶忙大呼:“茅台酒不是用来炒的”。于是,茅台酒又限价了。不过,2017年4月,53度500ml飞天茅台价格还规定不能超过1299元/瓶,但是到了2018年1月,又变成了1499元/瓶。茅台酒越囤,价格就越贵;价格越贵,自然想喝的人就更多;喝的人多了,茅台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茅台价格涨了,囤积的人就更卖力,越会想方设法囤积。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怪圈,牢固地连贵为茅台董事长的袁仁国也无可奈何,而这也是他为了营销埋下的巨坑。2017年,茅台营收582亿元,净利润389亿元,产量达到了6.38万吨,同比增长达到了6.5%,再创历史新高。照理说,这么高的产量,茅台酒应该更好买才对。可转过2018年,茅台无论线上线下,每人居然只能限购两瓶。这就让人很费解:消费者还要限购,那些手里攥着成千上万箱茅台的人到底怎么拿到货的呢?事出反常必有妖。随着袁仁国的倒台,他身后曝出的两只省部级“大老虎”的落马无不与茅台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近十年内,贵州众多落马官员的案情也多与经销商问题相关。袁仁国落马后,茅台酒厂也因此悄悄进行了整改。2019年,贵州茅台对所有经销商进行了梳理,几乎砍掉了近1000家经销商,随之以新成立的茅台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来操盘原先的渠道。同年,从“白酒股王”升级到“A股股王”的茅台酒厂,将悬挂在厂大门醒目的“国酒”二字悄悄摘下。一直打算先上车后买票的茅台,在与“国酒”品牌竞争者拉锯多年后,终于心平气和地认了输。72020年3月3日,48岁的原贵州交通厅长高卫东接任李保芳贵州茅台董事长一职,成为茅台集团新掌门人,茅台酒厂的神话仍在继续。截止2020年12月,茅台集团总收入977亿元,净利润455亿元。其中酱香系列酒销量2.95万吨,实现含税销售额106亿元,同比增长4%。2021年春节刚过,茅台又曝出两个热搜。一件是自家的总工程师王莉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质疑,另一件是茅台为了不让经销商囤积抬高酒价,决定所有成品酒拆箱销售,结果导致一个茅台空纸箱被炒到500元的荒唐事。营销发迹,终被营销误。这么多年来,茅台一直是个价格符号,是个能和苹果手机相抗衡的“硬通货”。不管线上线下任何一家店铺做促销,最终能引发全民狂欢的补贴噱头,必定是苹果手机和茅台酒。事实上,一瓶出厂价千元的飞天茅台,原始成本并不高,经销商的指导售价是1499元,可消费者买到手的大多数都会超过2000元,就这样还买不到。从传说中的酒作坊到今天世人皆知的白酒界“爱马仕”,一跃成为奢侈品和投资品的茅台酒早已不是普通的白酒,更是一份炙手可热的金融资产。从2001年上市算起,20年的时间,茅台的股价暴涨了近400倍,已成为A股市值最牛的一只股票,累计分红超过750亿。别说普通消费者,去看看国内众多的消费主体基金,有哪家没有悄悄配置了超过5%的茅台股? 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没有任何一样商品价格会无止境得上涨,泡沫通常会在某个时间点破裂,被套住的人只得苦苦等待下一个周期。即便是茅台也不例外,十年间也有从3000元下滑至800元的时候。不过,追捧资本的人,很像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妙就妙在谁都不信自己会是最后接盘的那个人。每个人都深信:只要鼓声不停,手里的“花”就会一直传下去,不断发出动听的数钞票的声音。操笔政:逍遥侯修笔使:夏雪宜参考资料:1.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志,茅台集团2.华北人民政府全景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3.茅台为什么这么牛,胡腾,贵州人民出版4.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季克良,贵州人民出版社5.茅台是怎样酿成的,汪中求,机械工业出版社6.从踏实到狂妄,从留守儿童到不肖子孙,揭秘你不知道的茅台“狠人”袁仁国,环球人物7.茅台神话:袁仁国的两把刷子,券业新力量8.袁仁国的茅台往事,南风窗9.袁仁国之罪,界面10.刚刚退休的袁仁国和他在茅台的20年,界面风声岛这里有三局:政局、商局、时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茅台酒的评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