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喜欢吃辣又怕辣怎么办,吃不了辣。这是为什么?

原创 西坡 食品与生活“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这是民间对四川、湖南、贵州三地吃辣程度的描述。这三个短语意思差不多,本来分别套在三个地方头上,可是,三个地方的人为争“怕不辣”这顶桂冠,闹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领受其余的两个封号。一开始我还有点纳闷:三个短语“半斤八两”,有何分别?仔细琢磨,似乎觉得只在语气上有细微的差异:不怕辣,是能吃辣的意思;辣不怕,是再厉害的辣也能吃的意思;怕不辣,是说自己承受辣度大,空间很富余,哪怕最辣的味道,不过是小菜一碟。看来,“怕不辣”气场最强、气势最足、气派最大,怪不得被三个地方的人都看中,敢情它有舍我其谁的王者风范啊!中国人的吃辣史不算很长,可是吃辣的广度、深度都可圈可点,尤其近20多年来,随着重庆火锅的风靡,东南沿海城市一改不碰辣的习惯,纷纷易帜,吃上了辣,吃了上瘾。有个未经证实的传说:“麦当劳”总裁到中国区视察,发现此间的麦当劳卖得超好,心想:在美国,“麦当劳”不过是种快餐,填饱肚子而已,怎么漂洋过海就成了美味佳肴呢?不懂。于是亲自品尝了一下:喔,好辣!这是美国的“麦当劳”根本没法比的,才明白中国区“麦当劳”的制胜法宝在于调味偏辣一些,以迎合中国顾客,尤其是青少年的口味。不管这个传说有多大的可信度,中国的“麦当劳”确实做得比较辣,特别是那款鸡腿汉堡。我在好几个国家和地区都吃过“麦当劳”,印象深刻的是淡和凉,不够刺激。可见我这个南方土著的口味也被改造了。四川、湖南、贵州谁能勇夺吃辣冠军,不光我说了不算,其他人说了也不算。不过,我也见识过那边的人吃辣的热火劲儿。我有好多四川朋友,有的在上海待了许多年,被上海同化不少,感觉他们并不是那种无辣不欢的主儿,我们随便在哪家餐厅聚餐,他们都随遇而安,从来没嚷着要加一份水煮鱼或夫妻肺片。现在想来,可能是人家客气罢了,因为有时在川菜馆吃饭,大家都在喊辣,他们只是笑眯眯的,一点没事,可见他们的“涵养”功夫极深。朋友中的一位企业家被那些四川人感染,被那些四川菜吸引,正好每年用于请客吃饭的招待费见涨,本着“肥水不外流”的理念,自己做自己的生意,干脆开了一家菜馆,而且是川菜馆!生民兄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但每每朋友聚餐,一定私下关照服务生:“切盘辣椒来。”还不忘叮嘱一句:“要最辣的那种!”我从没有见他因为吃辣而皱过一下眉头。令我惊诧万分的是:他吃菜泡饭,居然也要加一勺辣椒!朋友们好生奇怪,连四川朋友也买他几分账:他吃辣的本事怎么那样大?有一次他无意中透露:自己的祖籍乃是四川,不过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吃辣训练,家里吃的和上海人没有分别。我暗想,所谓遗传,不光是智力、身体等,口味也是不可忽视的吧?东北人是正儿八经的北方人,应该能吃辣,事实上很多东北人能吃辣,但吃不了重辣。我有个朋友,女的,东北那旮旯的人,虽说是个演员,细皮嫩肉,有江南女子的范儿,但饭桌上就豪情万丈了:饮酒不在话下,吃辣更是吓人,不光每餐必辣,而且总嫌不辣。有几次在很正式的场面上,她从身边摸出一瓶( 或一袋)“泰国小辣椒”,自得其乐,忘乎所以,其形其状,粹然一女汉子矣。更富传奇色彩的是,她告诉我在沈阳上艺术大学时,还吃不得辣,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自己拼命吃着辣椒。第二天早上一醒,就觉得口中淡出鸟来,中午开饭,辣子入口,竟应对裕如。从此无辣不欢,而且是无重辣不欢!我在贵州采访,旅游局的导游小胡陪同。他告诉我,曾在上海进修半年,这可把他憋的——找不到好辣子。有一次在湖北路一家小饭馆吃饭,那家店居然没有辣椒,他是一口饭也吃不下,实在没法,闯进厨房,软磨硬泡,讨得一头蒜,总算打发了一顿饭。云南人虽然被排除在“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之外,人家在吃辣上面也是毫不含糊的。我们一帮朋友去云南,吃饭“只拣不辣的上”,旁边一桌的当地人正相反,都是“只拣辣的上”。那边几乎没有不辣的菜,你不关照,他就给你辣。川菜大师张德善说过一件事,早些年他接待云南过来的客人,无论怎样重的辣,客人只是嫌不辣。后来实在没有办法,烧麻婆豆腐,人家用水生粉勾芡,他竟把辣椒粉加在水生粉里,这下客人才心满意足了。湖南人吃辣吃得凶,早有耳闻。不过,若要推选湖南吃辣队的种子选手,我觉得非毛泽东莫属。毛泽东宴请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扬,米高扬嗜酒,而这恰好是毛泽东的短板。毛泽东在饮酒上占不了上风,便让厨师炒了一大盘辣椒来,结果辣得米高扬涕泗横流,咳嗽不已,算是报了“一箭之仇”。米高扬说:“中国的辣椒太厉害了!”毛泽东见此情形,幽默地说:“在中国,不会吃辣椒就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看起来米高扬同志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家。”有一次,开国上将杨得志请毛泽东吃梨,毛泽东嫌太甜,竟找人索要辣椒粉,将其撒于梨上再吃。这种吃法,空前绝后,一如他的传奇人生。毛泽东在延安宴请美国记者斯诺,曾为客人唱过一首湖南民歌《辣椒歌》:“远方的客人你请坐,听我唱个辣椒歌哟。远方的客人你莫见笑,湖南人待客爱用辣椒。虽说是乡下的土产货,天天不可少依呀子哟……”这首歌,对辣椒没有感情的人是记不得、唱不好的。宋祖英唱过,她之所以唱得好,还因为她也是湖南人。更多精彩内容,尽在2020年2月刊《食品与生活》↓阅读原文原标题:《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阅读原文
2021-05-28 10:16 来源: 鸢尾花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一种体会,无论你是什么病,医生总是会说不要吃辛辣的食物。有的时候,医生没有说,当你去问有什么需要忌口的,医生的回答也总是千篇一律,告诉你不要吃辛辣食物,难道辣椒是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毒药”吗?为什么医生本人也还在吃辣椒呢?是不是辣椒真的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不是,辣椒可以促进肠胃分泌更多的消化液,从而可以起到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同时,辣椒中的辣椒素还具有杀菌的效果。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喜欢这么说呢?曾经有机构做过一个调查,选取了三甲医院数名专家进行咨询,“生病后不要吃辛辣食物”这个问题。专家们一致的解释是这样的:其实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对大多数疾病的恢复是不利,一般生病的人,肠胃都相对弱些,如果这个时候吃些过于辛辣的食物,容易导致肠胃粘膜受损,影响胃液的分泌,从而加重病情。除此之外,下面我把专家们的具体解释归纳到下面3点,大家不妨多了解下。无论生什么病,为什么医生总是说不要吃辛辣食物?看看专家怎么说1、对药物的影响:很多人生病后,医生会开一些处方药物,有些药物在服用期间,饮食上面要特别注意,一些说明书上特别说明,服用期间不能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因为,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能会对药物的药效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药物治疗失败,这样会给医生一些误导,所以,很多医生就喜欢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2、生病后,怕上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吃多了,非常的容易导致身体上火,特别是肝火旺盛的人,稍微一吃,肯定会上火。而上火又非常容易引发炎症,从而加重病情。如果你本身就有疾病在身,这个时候再加上火的话,不是雪上加霜吗?所以,一般在这个时候,医生就按照最基本的套路来交代,少吃辛辣食物,多喝水。这个是有道理的,并不是说,辛辣食物不能吃,只是吃多,容易对疾病治疗起到反效果。3、对你好:辣椒对所有的正常来说,吃多都不利,因为,辣椒的刺激性非常大,吃多容易造成炎性体质,所以,医生不管辣椒是否对疾病有影响,反正就是不让你吃,这是对你好。在我国有很多地区的人是无辣不欢的,有的病人,就是不管自己有多严重,医生交代的多严重,反正就是要吃辣椒。虽说辣椒可以提味,促进食物消化,但是,辣椒确实可以带发炎性体质。因此,爱吃辣的人,在生病期间还是忍忍吧。
小韩是一个湖南人,在大学毕业后,便去了广东一家公司实习,成了南飘的一员。然而,在广东工作不到3年,小韩便不愿意再呆下去了,随后回到了湖南老家。小韩是因为事业不顺,所以在广东呆不下去了吗?并不是,而是面对广东的气候,小韩感到非常不适应。在广东的3年,本来健健康康的小韩患上了鼻炎、慢性咽喉炎、湿疹,时不时的还会口腔溃疡,身体的湿热严重的现象让小韩抓狂。对自己身体健康考虑,小韩离开了广东。为什么在湖南健健康康的小韩去了广东后,就患上了鼻炎和慢性咽炎等慢性病呢?答案就是“湿热”,这是广东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名词,也是广东人不敢吃辣的原因,很多人还不知道。广东属于亚热带地区,这里的气候既湿又热,在这里生活的人总会被两个东西困扰,一个是“上火”,另一个就是“湿气”。若只面对一种,还挺容易解决,比如上火,喝点下火茶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在上火的基础上,再加上湿气重,形成湿热,那解决起来就很困难了。当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从而诱发一系列的湿热症状。如,头重身困、脾胃功能下降、大便糖稀、口腔溃疡、痘痘频生等。还可以诱发如咽喉炎、鼻炎等多种疾病。(视个人体质)对于广东生活的人们来说,湿热是一个“噩梦”,特别是青年男女,一旦被湿热缠上,脸上的痘痘就可能成为一个顽疾,各种皮肤问题就很来了。这就是广东人不敢吃辣的原因了,因为吃辣,就容易在湿气的基础上再染上内热。小韩由于适应了湖南的气候,而湖南人的饮食习惯又是无辣不欢,有句话说得好“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因此到了广东后,小韩在不适应气候和不注意饮食的情况下,就不知不觉间被湿热缠上了。那如何预防湿热呢?1、少食容易上火的食物辛辣、煎炸、烧烤、榴莲、荔枝等容易导致上火的食物,应该少吃,不适应的广东气候的朋友甚至要禁吃这些食物。同时,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多喝粥汤、多吃蔬菜。2、祛湿避免上火之余,还要多吃一些祛湿气和健胃健脾的食物。如薏米红豆汤、冬瓜薏米排骨汤、沙葛扁豆猪骨汤、茯苓马蹄猪肉汤等等。这也是广东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喝汤,并且汤中还要放一些祛湿下火药材的原因了。如此双管齐下,就可以有效避免湿热找上门了。到了亚热带地区,你被湿热缠上过吗?不妨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一下自己祛湿热的秘诀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吃辣又怕辣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