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镜像神经元过于发达的人发现这一科学事件?

应该不算吧。。。首先声明,不是混科研的,只是凑巧最近看了意大利记者访问“镜像神经元”发现者贾科莫·里佐拉蒂的书,强答一下吧,供君参考吧。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是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猕猴额叶和顶叶皮质的镜像神经元,并就该主题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一直有媒体预测他能凭借该项研究拿到诺贝尔医学奖。当猴子抓取一个物体时一个神经元会被激活,与此同时,当猴子看见实验员抓取一个物体时,那个神经元同样会被激活。一直以来,人类最大的谜团始终是我们自己。从“创造论”到“二元论”,再到“进化论”,在了解自己的漫漫长道路上,我们上下求索。进入现代科学,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让我们把关注点转向了神经系统,科学家们试图了解,大脑中的神经元是如何处理信息并做出反馈的。里佐拉蒂的团队在实验时发现,当猴子抓取一个物体时一个神经元会被激活,与此同时,当猴子看见实验员抓取一个物体时,那个神经元同样会被激活。这些位于大脑前运动区和布洛卡区的神经元局被称为“镜像神经元”,她是我们产生“共情”并建立人际关系的生理基础。有了镜像神经元我们就能通过模仿进行高效学习,并且因为能够阅读、理解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能够构建成社会群体,拥有远超其他物种的思维和行动能力。所以,当我们表示“感同身受”的时候,真的不是说说而已。在里佐拉蒂发现了镜像机制后,他的研究方向继续朝着探究人体神经元活性、自闭症以及生命力形态三个方向前进。镜像神经细胞的减少或者激活能力下降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症和神经缺陷,比如自闭症。有一些孩子表现出对他人行为的不理解,通常因为这些孩子脑袋中负责解释相关行为的神经回路出现了问题。里佐拉蒂发现虽然自闭症的发病基础是有遗传性的,但是早起的发现和干预还是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或改善的。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年是“关键期”,如果大人能够在此时给予正确的交流和情感刺激,那么即使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也可以得到改变和促进。所以说,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这一“共情”的生物学机制,科学家们在研究癫痫、自闭症、自恋症时,能得以更为准确的进行实验、分析并提出更好解决方案。最后报备一下我看的这本书,叫做《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在《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我们能看到记者尼奥利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科学家里佐拉蒂人生各个阶段重要节点的访问,试图展现出一项重大科研发现的历史背景、科研历程、学术机遇以及现实影响。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在大脑中存在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可以让我们不必亲历曲折是非,也能感受到种种喜怒哀愁。而“共情”这一技能,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能够相互高效学习并组建社交群体的基础。说实话,这本书是买错了的书。本以为是一本心理疏导类的书,没想到却是一本严谨但不严肃的科普书。读完给最深的感受不是学习到了什么专业知识,更多的在于开阔了视野、扩展了思路。读着读着就发现会一个熟悉的名字,比如笛卡尔、亚当·斯密以及甚至马克思… 科学的尽头果然是哲学,限制我们的始终是思想。那些重要的科学发现,不仅改造着世界,更是通过新的思考方式,拓展了新的世界。
今年的高分电影里,有一部是来自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可能你也看过。当我静静地坐在咖啡馆二刷它的时候,仍然难抑心内感动,泪流满面。故事的最后,因为吉塔和巴比塔在国际和国内摔跤比赛中多次斩获冠军,有大量的印度女孩开始关注甚至投身摔跤事业。因为她们看到,通过摔跤改变命运是可能的,可吉塔和巴比塔正是他们的榜样。摔跤可以改变命运按照《势不可挡》作者戴夫·安德森的说法,这对姐妹属于破局者(game changer)。而成为破局者,最大的回报不是物质激励,也不是荣誉,而是成为他人的榜样,改变他们的志向或前进的道路。想想我们成长的时光,无论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齐天大圣,还是外来的漫威英雄和DC英雄们,它们都带给了我们太多的遐想。正是这些超级英雄榜样,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乃至行动。反过来,我们或许不太了解这些英雄会怎么想,不知道他们的压力有多大。尤其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他人的榜样时,会变得更加自律。刘德华这些年以来,几乎没有演过反面角色,因为他有顾虑,担心如果演了坏人可能会带给影迷一些不好的影响。他们是如此迷恋自己的偶像,以至于可能百分百地有样学样。你可能不知道,超级英雄们有多自律刘德华的担心绝不是多余的,榜样的力量太过强大,它甚至可以激励一个民族的斗志。俄罗斯电影《兵临城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点。二战时,苏联狙击手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当中,不断狙杀德军军官,经由战友丹尼洛夫的宣传,苏军士气大振,他们有了自己的英雄,而英雄一定能带领他们走向胜利。英雄必将带领我们走向胜利但是久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即使是在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候,也未必对于榜样的力量有多大有深刻的认知。最近读美军海豹突击队军官W. 克雷格·里德所写的《神经元领导力》这本书时,再次与“镜像神经元”相遇。上周六听樊登解读新书时,听到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乔纳·伯杰在他的《传染》一书当中,也提到了这个神经科学名词。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博士和他的团队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他们在研究猴子的运动神经元时,无意间发现猴子的大脑对于实验员吃冰激凌产生了反应——从监视器显示的猴子脑电活动可以看出,它好像也在享用冰激凌,而且,猴子还动胳膊动嘴,模仿实验员的动作。于是里佐拉蒂的团队做了进一步实验,发现在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结果。想一想,你上次看到美食的时候,有没有吧嗒嘴。实验的成果是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它的作用是激发我们的大脑模仿我们观察到的行为,或者模仿别人表达的情绪。所以,我们看电影会哭,看三国会替古人担忧。此外,镜像神经元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身教胜于言传,为什么“跟我上”胜于“给我上”。里德在谈到领导力时引申说,对于领导者而言,了解了镜像神经元的机制,就要保持合理和良好的日常习惯,换句话说,要严格自律。这个启示对于个人来说,同样适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角色,你的每个行动都会影响他人,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同事。尤其是对于孩子,有时你可能沮丧地发现,为什么孩子不听话,让他往东他却往西,可能的原因是,你声东击西了。孩子只是在模仿你。既然无论如何都要做榜样,何不做好一点。可是有没有办法做个好的榜样呢?有,就是成为破局者,像吉塔姐妹那样的破局者。在《势不可挡》一书中,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在自我改善、服务他人、做出贡献这条路上持之以恒的人。为了帮我们付诸行动,作者戴夫·安德森给出五个行动建议。第一,自我评估。根据构成榜样影响的日常言行,如实评估你对最在意的人的影响,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外。这个评估可以再细化成两个问题:一是设想你的榜样作用被拍成电影,给有抱负的破局者看,他们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二是为使前面说的电影更振奋人心,你有哪些需要现在就改变的?比如,为了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你要不要考虑现在就在家里开展扫除道?如果还是不明确,就一直提问下去,直到可以引导出行动。第二,自动自发。或许以前你遇到过不好的榜样,现在问问自己:即使如此,我还要对自己树立的榜样负责吗?我还要每天努力展示自己有能力做到更好吗?破局者永远采取攻势,永远主动。第三,目标导向。新的一天开始,带着让人们变得更好的目标,当你离开的时候,你要怎样使他们比之前更有才能、有抱负、有价值?第四,改变自我。在影响他人之前,你必须先改变自己。从思维到语言再到行动,从使命到愿景再到目标,全面改变。如果还没开始改变,你愿意现在就开始吗?第五,利用资源。现在有大量的外部资源供我们使用,使我们有机会帮助自己和他人做出更多破局者的行为。当你参加身心灵培训,或者听在各个平台上听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成为一个破局者?诚恳地面对这五个建议,你一定至少有一个结论,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自律。最后,我们来看看英国现实主义剧作家乔治·萧伯纳对自己的期许:我认为我的生命属于这个社会,只要我活着,我会为之竭尽所能,并为此感到荣耀。我希望当我去世的时候,生命因我加倍工作和努力生活而已完全耗尽。生命对我来说不是“短暂的烛光”,它是此时此刻我紧握的一支光芒万丈的火炬,在传给未来世代之前,我要让它熊熊燃烧,尽情照耀。
十·一黄金周时期,人们都利用这难得的假期纷纷去各地旅游,而我却足不出户就经历了一次奇异的“大脑”之旅,在这里,我看到了平时我们是怎么建立人际关系的以及情感是怎么产生的等等这些奇妙而有趣的风景。而这个导游却是一本书,书名叫《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介绍了存在于人类大脑的一种细胞――镜像神经元以及他的作用。《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全书以尼奥利和里佐拉蒂的对话形式呈现,尼奥利是意大利记者、散文家、《意大利共和国报》文化版主编。里佐拉蒂是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欧洲大脑与行为学会(EBBS)前任主席,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神经科学系负责人,人体生理学教授。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在看文章的你是不是从不曾听说过什么是镜像神经元,是的,我在看《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之前,也从未听说过“镜像神经元”这个词。镜像神经元是存在于人类和灵长动物大脑的一种细胞。人类与猕猴只是存在不同之处,人类的镜像机制更复杂,能够完整重复不及物动作或缺少明确目标的直接及物动作。镜像神经元是里佐拉蒂带领他的团队在猕猴的自由活动时,发现当研究员给猴子提供食物的时候,猕猴的一些神经元竟然在观察研究员取食的时候兴奋了,而激活这些神经元的动作和猴子亲自抓取食物时的动作一样,因此,里佐拉蒂把这些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的意义镜像神经元位于前运动区和布洛卡区(主管语言活动的区域),是“共情”和“模仿”这些生物机制的基础。共情共情也叫移情,这个词,近年来被炒得很热,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鲜概念,指的是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别人的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每个人都是自恋的,但共情能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就蹲在角落里,每天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然后给他治疗的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啊?”医生回答:“我是一只蘑菇啊!”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蹲了一会儿,医生站起来走了一会,病人不解地问:“你是一只蘑菇你怎么能动呢?”医生说:“蘑菇也可以动啊!”他说:“哦,原来蘑菇也可以动。”所以,他就跟着动,然后医生开始吃饭,他就问:“你怎么可以吃饭啊?”医生回答:“蘑菇不吃饭怎么长大!”病人觉得对,也开始吃饭。几周之后,这个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共情是一种把自己和别人同一化的感觉,让人们互懂互爱,拉近彼此的距离,减少冲突,从而使人际交往变得简单而纯粹。书中还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在钢丝上摇摆不稳,小心翼翼前进的杂技演员,下方的观众随着他摇摆,好像要模仿他的动作似的,这种运动性质的参与行为也是一种共情形式。共情建立在我们的自然属性之上,它的实现程度取决了无数的外部条件,是我们进入他人世界的“入场券”。模仿里佐拉蒂说:“模仿是文化诞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了模仿,创造力也就没了意义,过去如此,如今仍旧如此,”比如说比利时著名的艺术家贾恩·法布尔,他在成为原创艺术家之前,连续数年都在反复临摹丢勒雕刻作品的细腻刀法和鲁本斯的宽阔笔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我们在学习书法时,老师总让我们临摹书法家的作品,其实,这也是模仿。人类在一岁时就有能力模仿成人,他们会精确地重复看到的动作。里佐拉蒂提出:受自闭症影响的儿童就是因为镜像神经元功能受损,这一缺陷导致自闭症儿童的严重认知障碍,自闭症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神经学疾病,而非心理学理论研究模型。在书中,里佐拉蒂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走路、谈话等行为不是用“学会弹钢琴、下棋”等活动的方式来学会走路、说话的,真正让我们学会走路、说话的是神经系统的发育,这些都是建立在镜像神经元这个生物学基础之上的。里佐拉蒂说:“科学是所有人的财富,是对文化的充实,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但丁的《神曲》、罗浮宫的名画没有差别,是能够提升我们理性思考能力和体验情感,防止我们陷入迷信的强大资源。”《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是一本自我认知的科普入门书,能够修正我们以往固有的错误认知,同时拓宽科学视野,从而正确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值得每个人一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镜像神经元过于发达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