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是哪里 介绍中国地理位置包括中的湘赣地区?

江西与湖南,常以老表互称,历史上却是相爱相杀。交情源远流长,却又被人说成表面兄弟。一个文昌锦绣,风骚千年临了却家道中落。一个蛮武开拓,籍籍无名然最后一飞冲天。个中机缘,时代起落,让人谈论至今不休。1. 地理相近,山行水脉本无二观中国各省,怕是难找像湖南江西这样,地理环境,山行水脉如此相近的一对。两省均是南北走向,三面环山,北面临江。湘赣北上,汇于大湖,一个洞庭,一个鄱阳。各自衡山,庐山皆是名山胜景。岳阳楼,滕王阁,都有千古名篇。我们再看看外部环境,两省虽然共处大江之南,均为华夏腹心。但江西更偏东南,接连吴闽。湖南更加居中,控制黔粤。这一点差别,也就决定了他们以后各自发展的路线。作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又受山川大湖限制,各自封闭。这样的条件下,打破地理局限,融入南北,便成了地区崛起的唯一策略。从秦始皇的灵渠到隋炀帝的大运河。这两条都是为了战事物资运输所修建的大运河,却为后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和重心南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且从这两条线路不难看出,中国的政治中心也在逐步东移,外部压力和经济交流从陇西变成了关东,丝绸之路变成了东南沿海。这一切外部环境的调整,极大得左右了江西湖南两地的发展。2. 文武不同,两省性格由何起?湘赣两省的交情,大概要从一段爱情故事开始。《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是不是很熟悉?这段汉代乐府诗相传是一位名为毛苹的女子所作,献于战乱之中的聚少离多的夫君,以诉情思。说明异地恋之苦,自古以来都一样。而她的丈夫,便是长沙王吴芮。吴芮(江西余干人),吴王夫差的十一世孙。当年勾践灭吴之后,后人逃散至此。因稳定百越有功,秦王封其番阳令(江西鄱阳)。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刑徒英布率部来投,吴芮不但将女儿嫁给了英布,还与他联手抗秦。秦亡后,吴芮被项羽封为衡山王。随后又毅然归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并在临湘县建立国都,也就是现在的长沙。从此,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王国,长沙也第一次成为王国都城,“楚南雄镇”发展为汉藩王都,长沙开始以“楚汉名城”闻名于世。多说一句,现在湖南最出名的文物遗址马王堆汉墓,其墓主人便是当时的长沙国丞相——利苍,出土的辛追夫人,便是他的老婆。然而飞鸟尽,良弓藏。刘邦连他的合伙人韩信都信不过,英布、彭越都纷纷被杀,为什么独独留下吴芮这个异姓王?每个裁不掉得老员工,身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吴芮也是。之前秦灭南越,没过多久嬴政就崩了。紧接着各地起义,楚汉之争。南边原来值守的大将赵佗眼看秦朝大势已去,干脆自立为王,建南越国。而后刘邦初建大汉,立足未稳。只能一边派使节建交归化,一边让长沙王吴芮威慑防范。从西汉长沙国开始,湖南地区作为当时中原文明和百越之地的交汇处,可见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到三国时期,荆湘之地更是成为孙吴势力控制交广,防范魏蜀的军事中心。随后的一千多年里,湖南依旧筚路蓝缕,开荒土苗。从屈贾谊于长沙,到柳宗元被贬永州,湖南显然不是开化繁盛之地。直到明代开通滇黔,清朝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渐渐被中央政府实控,湖南才缓缓卸下其战略职能。但长期这种环境下所历练出的的蛮武性情,却深深的植入了每一个湖南人的身体里。相比湖南久守边氓,江西更加靠近江浙富庶之地。跟着学霸好读书,耕读传家成了江西人安身立命之本,文化成绩突飞猛进。不但性格不同,两省学风也实在迥异。从两省各自最著名的书院便可看出。岳麓书院是湖南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而白鹿洞书院则是朱熹亲题: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后来康熙帝又为岳麓书院赐匾“学达性天”;为白鹿洞书院则御书“万世师表”。一显一隐,一激昂,一严正。一个经世致用,以天下忧乐为己任。一个格物致知,以品学道德为炙求。3. 近代风云,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间走到了近代,中国在自有系统中已经运行了三千多年。看似体格刚健,却已病象显现。直到一个病毒的意外入侵,打乱了这一切。这便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次的入侵较之以往算不得猛烈,却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经济问题。《南京条约》签订的五口通商,打破了原本广州作为唯一对外通商港口的垄断地位。南北物流由之前必须走赣江—大庾岭商道到广州出口,变成可以直接转运上海,宁波等地。▲明清时期国内水运贸易主要线路,其中可以看到江西当时的交通枢纽地位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失去了黄金水道的江西,经济从此一落千丈。凡本省及汴鄂各省,贩卖洋货,均仰给于广东,其输出输入之道,多取径江西,故内销之货,以樟树为中心点,外销之货以吴城为极点。自江轮通行,洋货由粤入江,由江复出口者,悉由上海径运内地,江省输出输入之货剧减,樟树、吴城最盛之埠,商业亦十减八九。1757-1842年,赣州平均关税收入10.27万两/年,商品流通量达到500万两以上,五口通商以后的同治年间至清末,赣关税便迅速下降到了2.22万两/年,只有之前的20%左右。江西以为这就结束了,谁曾想这只是躺着中的第一枪。战争和赔款导致的巨额财政亏空,自然是转嫁到老百姓头上。而通商导致的白银外流和洋货对本土手工业的冲进,更是让清朝原本脆弱的经济环境雪上加霜。经济矛盾演化成社会矛盾,社会矛盾中还夹杂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清廷的官老爷们翻遍二十四史,也找不出相应的解决案例。旧经验应对新形势,一团乱麻。其中一个湖南人提出了以毒攻毒的疗法。——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可惜,当时并没有人在意。很多人觉得只是小病毒,还可以扛一扛,不能乱吃药。毕竟祖宗之法不可变。结果好死不死,感染引发更大面积地溃烂。一帮南边的土客之争(两广地区的广府土著和客家人的人地族群之争,详见文章《客家人:战斗民系养成记》),却导致了近代最大规模的内战——太平天国战争。江西因为地段好(吴头楚尾,东南C位),成了双方拉锯的主战场之一。这便是江西躺着中的第二枪。病变发展的很快。从1851年1月金田起义,到1853年3月定都天京( 南京),才两年的功夫,太平军已经席卷了东南半壁。这时候清廷才觉得自己病得有点厉害。叫来群臣商议,集中会诊开方。先是上几剂内服,让自己人先上。结果八旗军一点疗效不说,还给太平军刷了经验。后来索性直接外敷,奖励各地办理团练(地方武装),发动群众的力量。但清廷只给奖状,不给奖金(也没办法,东南财赋已经不在自己手上了)。项目团队自行组建,经费自筹。这看起来不像个好活儿,但此举在当时并非容易,让地方汉人筹银掌兵,不亚于饮鸩止渴,是清廷最不愿看到的。大病当前,实属无奈,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不少中央单位升迁无望,背景不深的中层干部们,瞅上了这个风口,纷纷下海开团。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其中曾国藩主导的湘系和李鸿章的淮系因为成绩卓著,开始登上晚清政治舞台。到这也许有人要问,湖南有曾国藩,左宗棠;安徽有李鸿章。一向仕途显赫,群贤辈出的江西,此刻怎么就没人了?先听听曾国藩怎么说:“江西人素尚节义。今顾颓丧至此,陈子鹤不得辞其责。”陈子鹤是谁?陈孚恩(江西抚州新城人),和曾国藩同一批回乡组建团练的中央要员。咸丰三年(1853年)因协助固守南昌有功,赐顶戴花翎。八年,代理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九年,署刑部、户部尚书。十年,任吏部尚书,掌管满朝人事。和当时领着兵部尚书衔的两江总督曾国藩算是平级。本来这位带头大哥也可以和曾国藩统领湖湘一样,带着江右子弟闯出一番局面。结果天有不测风云,1861年,咸丰帝崩了。留下了孤儿寡母和八个老伙计。顾命强臣和幼子遗孀,这种戏码有经验的观众都知道不会太平。结果是孤儿寡母联合小叔子绝地反杀,把八个老伙计给OUT了。这场权力的游戏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孤儿则是同治帝,小叔子是恭亲王奕訢,寡母便是决定了晚清中国命运的慈禧。那陈孚恩和这个事有什么关系?很简单,站错队了。和顾命八大臣的戴恒、肃顺等人交好,被清算入狱,发配新疆,后在伊犁之役中殉难。同时许多江西籍官员也因此遭受牵连,不被信任。这算是江西躺着中的第三枪。江右自此再无三品以上京官,陷入自北宋以来,第一次出现朝中无人的状态。而处境截然相反的是曾国藩和他的朋友们。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曾国藩立下不世之功。朝廷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赏双眼花翎。湘军期间,曾国藩大约保举推荐了47000余人,其中督抚44人,提督、总兵共50人。自此湖南军政人才辈出,七大总督,湖南人据其六。“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整个太平天国之战,让湖南赢得了天下,却让江西掏足了银子。双方在江西地界上的屡番争夺,也导致赣省数百里“不闻鸡犬声,惟见饿民僵毙于道”。共赴时艰,却此消彼长。经此一变,湘赣两省,一个势起,一个沉沦。4. 一条铁路,百年起落由此始清廷大病初愈,开始思考人生。有人主张还得自己锻炼,打针吃药解决不了问题。——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也有人觉得纯属扯淡,都这身体了,锻炼有用吗?——持论甚正,无益于自强实际。最后争论半天,还是中医调理,西药治病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此展开。这场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内容主要是办新学、练新军、开厂矿、修铁路。天时人和,无非影响一时一世。但真正决定两省百年起落,彻底扭转地理格局的,是从一条铁路开始。这条铁路在当时取道湖南还是江西,有过一番争论。896年前后,清政府计划修筑粤汉铁路,在道经湖南还是江西方面产生了犹豫:论地势则江西“道里较湖南迂远”,论民情则“江易湘难”。当然最后结果是取道湖南,但网上诸多说法把这一问题原因归结为谭嗣同那篇《论湘粤铁路之益》和江西士绅的保守循旧,我个人觉得有些牵强。谭嗣同《论湘粤铁路之益》:南干路连粤,取径有二:一道江西,一道湖南。道江西,有不利者六;道湖南,则利者九,而利湖南者十。道江西,必经大庚之险,则阻而劳。即使渡江,而后能绕避鄱 阳,而章、贡二水在屡经,则梁而费。江西习俗守旧,愚如土番,上无开民智之长官,下无通民情之学会,一见俗人妇孺意计中所不能有之雄固霸业,势必群然奔 骇,不恤死力相泪挠,则扰而则败。且江西僻在偶,四邻皆要地,而已独中立于闻散,而不能握天下之枢,其不足轻重,久为古来英雄所不屑争,敷数千里之铁轨于非所必用之地,其议何职,则冷而谈……当时,修铁路在中央廷议之间尚且意见不一,地方更是普遍不待见。第一条因民间抵触被拆的吴淞铁路可是十里洋场的上海地界。独独说江西士绅保守循旧,未免有些武断。粤汉铁路1896年被提议规划,当时谭嗣同不过是一名宦门公子,并无官职,尽管他爹是湖北巡抚。自己在地方讲学办报,为新法发声,相当于现在的公知大V。一篇报论文章造势可以,能决定国家铁路走向?主要原因除了湖南朝中强势之外,当时力主修建这条南北通道的正是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自己倡导的铁路不修在自己辖属范围内,难道送到两江总督的地界?(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有意思的是,“ 保守 ” 的江西人民1904年自行筹办了江西铁路公司,“ 循旧”的赣省绅商更是没要国家一分钱,自己筹建了南昌到九江的南浔铁路。该铁路1906年动工,1916年建成。这还没完,后来负责粤汉铁路的技术总理,启用了婺源人詹天佑(当时婺源属安徽,今属江西),也就是我们的近代铁路之父。京广铁路取代了水运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同时为沿线省份带来了工业化和经济繁荣。湖南再一次打破地理局限,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振兴之旅。通的变化带动了整个格局的变化。湖南风气渐开,一跃而起成为新文化的楷模。而失去水运和铁路的江西,彻底成为了交通死角,重归封闭。整整一百年后,1996年,江西才迎来自己的第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京九线。▲京九线相比京广线,不但客运量和货运量数据相差甚多,途经省会城市和辐射能力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5. 时代新局,携手还是竞争?1949年后,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湖南株洲被定为新中国八大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直接奠定了湖南工业现代化的基础。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湖南占6个,南方各省中仅次于湖北。今天的南车株洲车辆厂和南方动力机械公司都源于此。而江西由于沿海战备需要,只部署了大吉山、西华山和岿美山三个钨矿,缺乏重工业和制造业建设,导致江西的工业基础一直滞后。一步慢,步步慢。改革开放后,沿海省份相继抓住机遇,利用外贸发展制造业。江西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大量劳动力以及原材料外流。从近两年国家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树立深圳“先行示范区”来看,珠三角势必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动能。湘赣两省处在南北通道之中,难免有一番新的较量。与此同时,中央明确要求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鄂湘赣三足鼎立之势打破,武汉对湘赣两省辐射日益加强。长沙,南昌是抱团取暖,齐心向南,还是紧密围绕在武汉周围,这也是湘赣两省未来需要思考的。参考文献吴培玉《我国历代人才地理分布与流向》邓洪波, 蒋建国《明代湖南科举述评》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刘义程《发展与困顿近代江西的工业化历程1858-1949》袁首乐《湘军经费清单的发现及其意义》葛剑雄,曹树基《简明中国移民史》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曹树基《湖南人由来新考》更多故事细节
【写在开头的话】笔者上篇最重要的河流之东北和华北篇,关于山东的争议不少,一是山东到底是华北还是华东,其实山东处于华北和华东之间,自然地理上山东属于华北无疑,我国建国初期把山东划为华东大区主要基于军事和管理上的考虑,所以从地理上把山东归为华北并没有什么问题;二是山东的主要河流,有三个大的体系:黄河、沂沐泗河流域和胶东半岛河流区,上述三个区域中,除了黄河之外,其他两个区域单独河流均较小,谈不上对山东的整体影响,所以笔者把山东最重要的河流还是定为黄河。同样的情况,可以参考本篇对于河南较为详细的分析。开头之前接上篇,首先声明下,笔者写最重要的河流系列大区划分时主要考虑地理因素,参考部分人文因素,因此和现在政治和经济意义上的大区划分并不完全一样,有个别省份有出入,期待各位留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华中地区以地理位置而论,河南大部分地区也属于华北地区(淮河以北的河南省面积占了大部分)。但是,与山东类似,河南普遍被作为中部或者华中省份,就在于其传统上的中原地位。明清以后,由于湖广开发,我国经济中心大大南移,因此,划分华中时把秦汉时期属于楚地的湖北、湖南也作为中部地区,但河南作为中原地区,其地位相对稳固。加上明清时期江西文化的繁荣,因此本文把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四省作为华中地区。(1)河南:淮河分析河南最重要的河流时候,不得不考虑黄河,尽管笔者倾向于把河南最重要的河流定为淮河。因此,笔者把淮河和黄河在河南的影响做个详细对比分析。首先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来考量的话。第一,长度来看,黄河干流在河南境内长度为562公里,淮河干流在河南境内只有417公里,短于黄河。第二,从流量来看,黄河多年流量高于淮河,然而考虑到黄河流量来源多流入河南之前形成,河南境内注入黄河的河流只有洛河和沁河,两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相加只有不到25亿立方米,淮河则不少于一半流量形成于河南省内,则其流量高达300亿立方米,因此以流量形成而论,河南对淮河的贡献大于黄河。第三,再看流域面积,黄河从三门峡以下流域面积只有约6.5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属于河南,估计河南境内不少于5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只算淮河干流和沙颍河(淮河最大支流)两条河流流域面积达到7.2万平方公里,已经高于黄河在河南境内流域面积,因此以流域面积而论,淮河重要性也高于黄河。其次,从经济贡献而言,属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城市主要有洛阳、三门峡、焦作和济源共4座城市,主要属于豫西地区。属于淮河流域的城市则有郑州、许昌、平顶山、漯河、周口、驻马店、信阳、商丘、开封,范围包括豫中南以及豫东广大地区。但其实黄河对于河南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黄委会就放在了郑州。只不过,黄河影响更大面积,如果把视野扩大到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那最重要的河流就是黄河。所以从经济方面考虑,淮河流域对河南重要性同样大于黄河流域。最后,从人文方面考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沁河所在的河内地区也长期作为中国唐朝之前的关键区域。与此对比来看,淮河流域从上古时期的东夷文化(伏羲氏的主要活动地)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但其重要性肯定不如河洛文化,然而河南淮河流域诞生的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同样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人文方面综合来看,黄河和淮河对于河南文化影响差距并不是很大,黄河略胜一筹。综合上面三个要素考虑,对于河南最重要的河流是淮河而非黄河。河南省四大流域面积图关于河南,多说一句,作为中原省份,河南是唯一一个拥有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四大流域的省份。(2)湖北:长江湖北省最重要的河流毫无疑问会在长江湖北段和汉江之间产生。然而,两者对于湖北的重要性几乎不相上下,下面我们以数据来说明。湖北的汉江和长江首先,以河流水文特征而论。先看长度。长江湖北段长度为1062公里,是长江干流经过所有省份中最长的,汉江在湖北境内长度为920公里,尽管长江湖北段长于汉江,但两者差距并不大。再看流量和流域面积。长江湖北段流量的估算是个比较难的问题,由于湖北段长江南岸大部分支流属于湖南,而北岸最大支流就是汉江。汉江以长度论是长江第一大支流,以流量来看,其多年流量在577亿立方米,占长江总体流量的6%左右。应该来说,在湖北境内,汉江贡献了绝大部分流量。以流域面积看,湖北省内汉江流域面积为6.3万平方公里,约占湖北省面积的33%,考虑到湖北大部分都属于长江流域,则其他属于长江流域的面积在60%以上,即不少于10万平方公里。那么,以流域面积而论,长江大于汉江。以经济贡献而论,长江干流沿线湖北地级市有宜昌、荆州、武汉、黄冈、鄂州、黄石共6座城市,荆门、咸宁两市不在长江沿线也属于长江流域城市,汉江流域湖北城市有十堰、襄阳、随州、孝感以及武汉共5座城市。城市数量长江大于汉江,且长江沿线湖北城市发展程度优于汉江,因此长江对于湖北的经济贡献度大于汉江。以人文因素考虑,汉江是湖北楚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也长期作为湖北与关中地区沟通的主要通道。隋唐以后,由于经济中心转移至长江中下游,长江对于人文影响的重要度大于汉江。如此看,只能说两者不相上下,甚至汉江略大于长江。综合上述三个因素,长江在水文和经济贡献方面占优,人文方面不相上下,则对于湖北来说,最重要的河流还是长江。(3)湖南:湘江看完烧脑的河南和湖北,湖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答案,那就是湘江。在经济贡献和人文方面,几乎毫无悬念是湘江,要知道湖南简称就是湘,湘江流域涵盖了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共7座城市,占湖南省地级市数量的一半。不过,在水文方面,其实湖南还是有可以和湘江较量一下的其他角色。湖南范围内,基本上都属于洞庭湖水系,而洞庭湖水系由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大河汇入。湖南四大河流四条大河各自对应水文特征为:湘江长948公里、年均径流量72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为9.47万平方公里;资水长653公里、年均径流量217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沅江长1033公里、年均径流量66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8.92万平方公里;澧水长407公里、年均径流量131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由上数据可以看出,沅江长度大于湘江,在流量和流域面积方面和湘江相差并不大。当然,在其他方面,沅江是比不上湘江的。顺便提一句,沅江流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所在地,国家地理有一期介绍说在沅江流域很多城市(不仅仅凤凰)都可以看到边城的影子。(4)江西:赣江在江西,最重要的河流,比之湖南更无争议,是赣江。赣江长766公里,流域面积8.35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为687亿立方米,其流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均占江西省总量的50%左右。江西五大河流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江西水系汇流的鄱阳湖,除了巨无霸的赣江,还有抚河、信江、饶河、修水这四条河流。抚河全长349公里,流域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153亿立方米;信江全长313公里,流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78亿立方米;饶河长313公里,流域面积为1.54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7亿立方米;修水长357公里,流域面积为1.4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35亿立方米。上述四条河流在江西也只有争第二的份,之前说抚河是江西第二大河,其实信江的确有争第二的资本。

南岭是秦汉早期开始的朝廷及其相关人员对楚国之南的(湘桂赣粤相连区)的群山区域的总称,后承其名,因此南岭指中国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4省(区)相连的群山区域。范围:西起于广西桂林市,东到江西赣州市大余县,北线是湖南邵阳市南部—永州市大部分—郴州市南部,南线是广西贺州市北部——广东清远市北部的连阳地区—韶关市北部。
南岭位于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四省的交界处,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东西向构造带山脉,也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众多著名的大江大河都发源于这里,如广东的北江、湖南的湘江、江西的赣江等。
冬天,南岭的高山阻隔了大部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这才有了岭南温暖的冬天,而这里也有真正的寒冷,比如随处可见的雾凇和冰雪。
南岭是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于中国湖南省(湘)江西省(赣)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4省(区)边境。约当北纬24°00′~26°30′,东经110°~116°。横亘在湘桂、湘粤、赣粤之间,向东延伸至闽南。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 200公里。因南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5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广义的南岭还包括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瑶山、九连山等。多次的造山运动,还使南岭地区岩浆活动频繁,所以南岭的山多是花岗岩体构成,故而南岭山地多矿藏,尤以钨、锡、铝、锌等有色金属着称。
中国南部湖南、江西、广东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山系的总称。狭义的南岭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个山岭,故又称五岭。广义的南岭还包括五岭邻近的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瑶山、九连山等。西起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经湖南省南部、江西省南部至广东省北部,东西绵延1,400公里。分隔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高度一般在1,000公尺左右。少数花岗岩构成的山峰海拔在1,500公尺以上。如苗儿山(2,142公尺)、越城岭主峰真宝顶(2,138公尺)、都庞岭主峰韭菜岭(2,009公尺)、萌渚岭主峰山马塘顶(1,787公尺)、骑田岭(1,510公尺)等。山岭间夹有低谷盆地。南岭西段的盆地多由石灰岩组成,形成喀斯特地貌;南岭东段的盆地多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经风化侵蚀形成丹霞地貌。「丹霞」即由大庾岭西南侧的丹霞山得名。
中国南部南岭中的村落
谷隘口构成南北交通孔道,主要有:一为桂岭路,在越城岭与海洋山之间低。西元前221~前206年在桂江上游与湘江上游之间开凿灵渠(即兴安运河),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唯一水道,现在的湘桂铁路也循此通过。二为折岭路,沿北江上游武水谷地通过,京广铁路经此。三为梅岭路,西北江上游浈水谷地的南雄,越大庾岭的小梅关至赣江上游,为沟通广东与江西的主要通路。南岭高度虽不大,但对阻挡南下的寒潮和东南来的台风起着重要作用。南岭以南气候终年温暖,少见霜雪。南岭以北冬季比较寒冷,常见飞雪,因而成为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南岭地区在燕山运动期有大量花岗岩侵入地壳上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丰富的有色金属矿,其中以钨、锑矿最为丰富,为世界最集中的产地。
南岭是条分界线,南北分得很清:岭南是粤桂,岭北是湘赣;一边属华南,一边属江南。南岭是条纽带,南北连得很紧,岭南岭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分不清。这纽带就是南岭的相似性。
南岭是山脉,但有山不连脉,被分成了五堆: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所以南岭又叫“五岭”。原来南岭经过多次的造山运动,本来东西走向的构造线受到华夏式北东向构造线的干扰,因而显得支离破碎,形成了许多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谷,河流浸入其中,山口低谷就成了南北交通的孔道。
多次的造山运动,还使南岭地区岩浆活动频繁,所以南岭的山多是花岗岩体构成,故而南岭山地多矿藏,尤以钨、锡、铝、锌等有色金属着称。南岭的谷也很有特色,它是由红色矿岩或青色的灰岩等软弱性基岩构成,加上南岭地处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高温而多雨,雨水的淋蚀作用明显。谷地的红色矿岩在雨水的侵蚀下,出现了许多挺拔俊秀的赤壁红岩,在周围的亚热带常绿树木的衬托下,形成了十分美丽的风景,如粤北的丹霞山、锦岩、金鸡岭,湘南的飞天山、便江。因为这种景色以丹霞山最典型,所以又被地质学家称为“丹霞地貌”。谷地若是石灰岩,在雨水的侵蚀下,发育的是另一种地貌———喀斯特地貌(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方命名)。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更出风景,群峰林立洞穴天成是其特征,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的就是它们。除桂林外,粤北的钟鼓岩,湘南的九嶷山等也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
端详中国地图,看南岭,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南岭地区分布着许多瑶族人的行政区域,如:广东省有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有江华瑶族自治县;广西省有富川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至于一些瑶族自治乡更是星罗棋布密密麻麻,以至于广西境内南岭的一条余脉都叫大瑶山。
没错,南岭山就是中国最大的瑶族聚居区,因此瑶族也就有了一个雅号———中国的“高山民族”。然而这种雅号不仅属于瑶族也属于有的汉族,汉族的一支———客家人就被人称作汉族人中的“高山民族”。很多人只晓得闽粤赣之省交界的山区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却不知道这只是以人口密度而言,如果说范围,南岭地区应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区。客家人应是先从闽粤赣老聚居地出发,沿南岭向西迁移然后又沿两翼向中国西南、东南亚和海外扩散。客家人为何以南岭为轴线迁移呢?一.原居地太小,又是山区,承载不了那么多人口,必须向外拓展空间;二.南岭是亚热带地区,动植物生长旺盛,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源;三.南岭是山地,山地瑶族和客家人的劳作与生活方式适应南北的自然条件。在南北山区,山上是瑶人,山下是客人,同聚南岭同是“山地民族”,相处乐陶陶。
这相似还在于人的语言和习惯,南岭是四省交界之地,按理说语言会十分复杂,但他们却比较统一讲客家方言,而对外交流时,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又都会讲一口“官话”———一种带明显的北方方言特征的语言。
在中国地图上看,在系列的名山大川中,南岭实在是一条不起眼的山脉,然而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山脉,却因其独特的一方水土孕育出韵味无穷的地方特色来。
地貌特征
狭义的南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5个山岭,故又称五岭。广义的南岭还包括苗儿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岭、瑶山、九连山等。
地质与地貌
南岭是中国著名的纬向构造带之一,基底由加里东运动形成。燕山运动成为穹窿构造和背斜构造,形成南岭。核心为花岗岩体,上复岩层多为泥盆纪硬砂岩和石炭纪灰岩,其中硬砂岩多形成尖削的峰岭,如帽子峰、象牙仙等;但硬砂岩被侵蚀后,花岗岩体完全出露,常形成浑圆的山峦、如骑田岭、香花岭等。山体走向或呈东北—西南,如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或呈正东西,如大庾岭;骑田岭则为块状山,山纹已不清晰,但就宏观而言,南岭仍不失为东西走向的山地。
南岭地势不高,海拔仅千余米(最高峰是越城岭的猫儿山,海拔2142米),地形较破碎。萌渚岭长约130公里,宽约50公里,最高峰山马塘顶海拔1787米。都庞岭海拔800~1800米,最高峰韭菜岭海拔2009米。骑田岭最高峰海拔1570米。山岭间夹有低谷盆地。西段的盆地多由石灰岩组成,形成喀斯特地貌;东段的盆地多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经风化侵蚀后形成丹霞地貌。低谷隘口构成南北交通孔道,主要有三:一为桂岭路,在越城岭与海洋山之间。古代灵渠与现代湘桂铁路由此通过。二为折岭路,京广铁路经此。三为梅花路,为沟通广东与江西的主要通道。
动植物土壤与矿产
南岭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主要树种是樟科的樟树,其次是壳斗科的红椎、白椎、米椎、红缘、白缘等。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一般可分为4层:高层为椎、椽类;次层为樟、木荷等耐荫植物;第3层为灌木层,主要成分有□木、杜鹃等;最下为草本植物,以兰科为主。海拔800米以上有香桦、漆树、红果槭、香枫、山毛榉、鹅耳枥等落叶阔叶树,构成山地常绿林。1300米以上有广东松、福建柏、长苞铁杉、铁杉、三尖杉和罗汉松等构成的针阔叶混合林。在1600~2100米的山顶,植被多为矮林,以石柯、南烛、杜鹃、山柳、雪竹等为主。局部有草甸分布。人工栽培林木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是中国南方用材林建设基地之一。地带性土壤是红壤,海拔700米以上则为黄壤。山顶局部有草甸土发育。有色金金属丰富。
南岭的野生动物
兽类有华南虎、豹、豺、云豹、黄麂、麝、梅花鹿、苏门羚、灵猫、金猫、青鼬、穿山甲等;鸟类有叶鹎、白头翁、金丝禾谷、画眉、相思雀、雉鸡、银鸡等,其中不少属于国家保护动物。两栖爬行类有大头龟、金钱龟、大壁虎(即蛤蚧)、大鲵、蟾蜍、泥蛙及各种蛇类。
气候特征
南岭阻挡南北气流的运行,以致南北坡的水热状况有一定差异,尤以冬温最为明显。岭北常见霜雪,越冬作物都比较耐寒,岭南则很少有霜雪,热带性栽培植物比较多。例如瑶山(属于南岭)以北的坪石,1月均温为7.5℃,而山南乐昌为9.5℃;萌渚岭以北江华1月均温为7.3℃,而岭南连县高达 9.5℃。南岭山地间的低谷和垭口是北方寒潮南侵的通道,故岭南冬季仍可受到寒潮威胁。
南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由于溯源侵蚀结果,有些地段的分水岭已经十分低矮狭窄,而且出现河流切穿分水岭脊的现象。珠江水量丰富,加以侵蚀基准面低,故溯源侵蚀呈向北发展的趋势。
南岭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由于山岭阻挡作用,南侧降水比北侧稍多。春季静止锋驻留长达2个月之久,春雨尤为丰富;夏秋之交多台风雨,冬季多锋面雨,降水季节分配较匀。南岭山区地势高差虽不悬殊,但仍存在气候的垂直差异。
地理界线
南岭
1.两广丘陵和江南丘陵的分界线。
2.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分界线。
3.广东和江西(湖南)的分界线。
4.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界线。
旅游资源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广东乳源县与湖南省交界地带,方圆273平方公里,为广东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广东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30多个,其中以天南第一峰的石坑崆(海拔1903米)最为出名。
辟有四大景区:石坑崆景区,一览众山小,冬日赏雪,春夏之交赏野生杜鹃,阴雨天赏云海;瀑布群景区,峭壁如削,瀑布长廊长约两公里,瀑布多达20 0个;小黄山景区,沿山脚而上,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矮林随高度变化,有“天然盆景林”之称;亲水谷景区由溪流、飞瀑、森林、栈道等组成,沿途可赏奇花异草、流水怪石、壶穴地貌等。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岭山脉的核心地带。东南距韶关市区70公里,北距坪石镇50公里,东离京珠高速公路大桥出口10面积273平方公里。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为广东最高峻雄伟的山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第一峰”、石韭岭海拔1888米,为广东第二高峰,四周群峰高耸,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分布错落有致,天然巧成。
这里深壑幽谷,清溪长流,飞瀑连缀,一瀑一景,绚丽壮观,水极清澈,空气清新,长长的风景画廊,动人心弦。这里有超过二千种的植物,有广东唯一的原始森林,是“南岭和生物多样性特丰之地”。莽莽林海,一望无际,古木参天,松柏苍翠,高山杜鹃,南岭箭竹,奇花异草,珍离鸟兽,令人赏心悦目。自山脚而上,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矮林三个垂直景观带各有意趣,尤以古相苍劲,千姿百态的广东松闻名。气候垂直分布十分,夏季的南岭是避暑胜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朝暮之间,瞬息万变。云海日出,壮丽多姿,时有佛光奇景,隐现于彩虹之中,无时不带给游人种种遐想。雄伟的山峰景观,幽静的溪谷景观,秀丽的植物景观,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巧妙地事例为一幅幅怡人美景,春天花山似海,夏天飞瀑流泉,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
俯视撕裂的大地
大峡谷位于韶关乳源县西南68公里的大布镇。峡谷顶部的地貌平缓,远远望去你根本不会知道这里还有着如此突冗的地势。然而走近些,大地仿佛被某一双巨手突然撕开,成为一条深深的裂缝。这一种气魄让人骤然感觉到自然的气势。如果将大峡谷放在西部苍茫的大地上,她也许不足为奇,但放在柔媚和缓的南国广东,却让人一下子仿如走进原始的丛林和原始的生态中。
与世界上其它大峡谷不同,乳源大峡谷两边山崖植被茂密,初春时节,清翠的叶子亮得透明似的,在一片翠绿中夹杂着各色时花,清秀艳丽,仿佛是大峡谷的俏丽花衣。峡谷两崖相距远近不一,谷面宽窄不一,有千米以上,有几百米,最窄处只有百米,从上面望下去,雾气蒸腾,深不见底。
仰望飞泻的云梯
沿着观光梯往下走,奇特的景观比比皆是。一条小溪从谷始端的梯级样的崖层飞流直下200多米的谷底,形成气势磅礴的埕头瀑布。谷中沟壑纵横,奇峰林立,构成了种种独特的景观。例如:骆驼峰、金龟岩、双狮拜客、灵龟贺寿、石猴迎宾、送财童子、仙人伞柄、虎跳岩等不下二十多个石景,这些景致在民间留下不少美丽的传说。但是除了这样的美景之外,大峡谷更吸引人的是那陡峭的“天梯”,1386级石阶自上而下飞泻下来,足有86层楼那么高,而且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歇脚的地方。在谷底望上去,天梯好像是飘渺在云中,又好像可以顺着这刻在石壁上的梯子走到天上去。如果有足够的体力的话,当然要顺着这天梯走一走;但如果没有这个勇气,还是乖乖走回相对平缓的观光梯吧。
远观飞瀑连缀
这里也是南岭山脉的核心地带,巍巍南岭最精华之景观,就浓缩在这方圆273平方公里的土地里。先别说那看深深浅浅的绿色,一层层渲染成一幅淡彩水墨画,也不看那些与溪流相依嬉戏的岩石,抢去最多眼球的当然是丛林与岩石之间喷出的大小瀑布。没有一个国家森林公园能有这样的瀑布长廊。在这深壑幽谷中,清溪长流,飞瀑连缀,一瀑一景。一路上,大大小小的瀑布总能在人们没有预料的时候蹦出来,清澈的山泉在岩石上跳跃着,造就了各种形态各不相同的瀑布。有的似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孔雀,有的一波三折,像跳跃的音符。一个个瀑布漫延地看下去,这一路走来真是不知疲倦。
近探地下森林
南岭最高的石崆坑,就位于南岭森林公园之中。海拔1902米的高峰绝对是广东第一高峰,攀上峰顶,再俯瞰四周,那可真是坦坦荡荡,一无阻碍。但是峰顶也不是那么容易登上的,因此,攀登石崆坑的项目,绝对是探险者的专利。南岭的最深地方也在这里。沿山路的指引,可以到达这个名为“通天箩”的大洞里。这里被称为“广东第一奇观”、“中华第一洞”,在直径只有90多米的洞里往下望,深深的洞中,还黑压压地长着大片林木,看不到底部有多深。据一些考察者考证,这个洞深有一百多米,而洞底有3500平方米,生长了原生亚热带树木,所以也被称为“地下森林”。
如果说植物也有天堂,南岭就应该是它的样子,这里是中国南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地区之一,至今仍有大片原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见证着自然历史的变迁,树木品种多样,生长茂密,高矮套叠,层次复杂,让人止不住赞叹。
作为中国南方跨越六省的一道山岭,南岭堪称多民族的博物馆。这里既生活着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苗族、瑶族等民族,也曾是汉、回、满、彝、仡佬等民族南下北上的通衢要道,是沟通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民族走廊。
南岭
谪岭南道中作
【作者】李德裕 【朝代】唐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
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
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
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
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南岭走廊
南岭走廊
南岭走廊作为沟通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走廊,是历史上两大区域各民族人口、经济、文化互动的传统通道。与其他走廊相比,南岭走廊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分布最广、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这里既生活着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也分布着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畲族等。
南岭
南岭是指中国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4省(区)相连的群山区域.
南岭是长江水系(里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及其周围群山。
西起于广西桂林市东北部和东部(涉及越城岭、都庞岭);东到江西赣州市大余县等(大庾岭);北线是湖南邵阳市南部(涉及越城岭)—永州市大部分(涉及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郴州市南部(骑田岭);南线是广西贺州市北部(涉及都庞岭和萌渚岭)—广东清远市北部连阳地区的连阳山脉(连山山脉、阳山山脉)等(在五岭之外)—韶关市北部(涉及大庾岭)、赣州市南部(三百山)。
南岭大于五岭:
南岭和岭南都是地域片区概念,五岭是南岭里的代表性山脉,与秦汉早期重大的南下行军路线相关的五个战略驻地被突出而称为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后来以之泛称其所在大山乃至山脉。
越城岭山脉:
北方是洞庭湖水系里的资江的东源夫夷水,南方是洞庭湖水系里的湘江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源头,西南角的南方所在的兴安县和灵川县又是珠江水系里的西江在广西桂林市的几支的发源地,秦始皇时期南征桂林而在这里修建著名的灵渠以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比较小,而周围群山很大。南岭有分水岭特征,但不限于分水岭。
岭南
岭南 ling nan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在行政上,岭南曾是唐代行政区岭南道之名,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及曾经属于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及南太平洋沿岸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南越国时期更对外出口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代,广州成为中国与古罗马帝国的海上贸易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岭南自汉朝开始逐渐形成广府、客家、闽南三大民系,并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
岭南,位于我国南部,是指五岭以南地区,主要包括广西东部、广东以南至海南省。诗人苏轼在被贬谪至岭南时期,通过诗歌的方式记录下来途中所见的奇闻异事。“岭南瘴毒地,有此江月寒”便是在岭南地区对于听闻瘴气毒害一事留下的诗句。那么,究竟什么是瘴毒,为何岭南地区会是瘴毒的多发地呢?
从各个历史时期来看,自秦汉魏晋时期以来,至唐宋明清时期,岭南地区都是瘴毒的高发地区,可谓是历史上的“重瘴区”。提起瘴毒,必须要先了解瘴气。一般认为,瘴气多产生于森林茂密,气候湿热的环境中,可能由动植物的遗体在土壤中腐烂所发出。瘴毒是指由于吸入一定量的瘴气,致使在患病初期具有头痛、胸闷,并伴随毒性的深入病症越发严重的慢性病。若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瘴毒与恶性疟疾等疾病的病理表现相似。
岭南属我国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降水量丰沛,温度较高,为树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热条件,故丛林茂密;历史上这些地区开发历史晚,丛林地带人烟稀少,有毒草木、禽虫、毒气滋生,这也成为瘴气产生的温床。此外,岭南地区多山,空气不流畅,产生的瘴气不易排出,容易发生郁积。
其实,瘴病不仅见于岭南地区,我国南方气候热湿、地形闭塞、植被茂密等易于蚊蚋孳生的地方,均有病情记载。瘴毒的存在表明,人体所患疾病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息息相关,尤其是形和气候,决定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和空气好坏。
古代的岭南是一块被称为“化外之地”、“瘴疠之乡”、“人畜不蕃”的地方。时至今日,岭南地区的瘴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岭南早已开发建设为改革开放特区的“风水”宝地,若是苏轼在九泉之下有灵,必然拍手称赞今人胜古人。
南岭是地理概念,岭南是文化概念;二者位置也不同!
桄榔椰叶暗蛮溪
南岭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
桄榔
桄榔属乔木状植物,茎较粗壮,高可达10米,
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及云南西部至东南部。中南半岛及东南亚一带亦产。
桄榔树喜湿润环境,多散生于石山沟谷和土山中下部,对土壤要求不高。
瘴气
愁冲毒雾逢蛇草
瘴气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主要原因就是无人有效地处理动物死后的尸体,加上热带气温过高,为瘴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广西气候主要是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炎热、多雨潮湿,是导致瘴气的主要原因。
实际中的瘴气 :古代人们对瘴气的认识非常有限,实际的致病的瘴气大多是由蚊子群飞造成的。大量带有恶性疟疾病菌的蚊子聚集在一起飞行,远远的看就像 黑沉沉的气体。人畜被它们叮咬过之后,便会感染恶性疟疾。我们在电影中常常看到森林里乌烟瘴气过后,人就倒下了,实际上瘴气就是蚊虫群飞而成的,而这些蚊子能传播恶性疟疾。
五月畲田收火米
广东水稻种植时间
第一次是正月下半月就会播种,之后二月初会插秧,六月收割之后再播种,待到十月底收割.
中国各种地图上,南岭一带都标明五岭和其它山脉,因此,南岭是以五岭为代表的。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三个在湘桂之间)。在中国古代,南岭是秦汉早期重大的南下行军路线相关的五个战略要地(都有秦汉时期的军事遗址)
聚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大的瑶族和客家人聚居区。在地貌上有典型的丹霞山和喀斯特地貌,具有研究的意义。
两广
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相邻的两个省区,在古代就是以以岭南山中段分界,岭东为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岭西为广南西路,简称“广西”。在自然地理方面两省确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都以丘陵山地为主,合称“两广丘陵”,在河流水文方面都属于珠江水系,在自然带方面都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为主。
广东省的面积约为18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数量约为1.13亿人,是中国常住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面积约为23.7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数量约为4926万人,不及广东省常住人口数量的一半。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2018年广东省的GDP总量为97278亿元,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GDP总量为20352亿元,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二十位,仅为广东省的五分之一多。
华南地区,中国大区之一,位于中国南部,简称“华南”,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民国时代,华南范围涵盖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云南、贵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列入台湾省,合称“华南六省”,而民间的“华南地区”则有多种说法,广义自然地理上的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及台湾省。
华南
华南指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及临近海岛,如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台)、白龙尾岛(桂)等。虽然在很多时候,福建省、台湾省名义上被列入华东地区,但闽台两省在文化上,风俗上,血缘和人员移动等方面,多属于华南板块,尤其是福建省闽中南地区的地方文化,跟广东省西江流域(广州、肇庆)、东江流域(惠州、梅州)、东翼沿海(闽南)的地方文化,有着共同历史渊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国家一般将福建、广东、海南三省视为重点侨乡。
地理位置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最南部。北与华中地区,华东地区相接,南面包括辽阔的南海和南海诸岛,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相望,华南地区边界的武夷山、南岭也大致是人类学的分界线,广东、福建有华南虎。西南界线是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边界。在行政区上,华南地区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中南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南部,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气候
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
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福建省中南部、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
华南地区:南北向基本以北回归线分为南部与北部,东西向以福建与广东、广东和广西交界线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本区北界,是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分界线。这条界线以南的华南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4℃,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在300天以上。多数地方年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是一个高温多雨、四季常绿的热带-亚热南带区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有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地带性植被。现状植被多为热带灌丛、亚热带草坡和小片的次生林,热带性森林动物丰富多样,有许多典型的东洋界动物种类。地表侵蚀切割强烈,丘陵广布。在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丘陵台地上发育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在迅速的生物积累过程的同时,还进行着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成为我国砖红壤、赤红壤集中分布区域。区内拥有广阔的热带海洋。珊瑚岛景观独具一格。全区自然面貌的热带-南亚热带特征突出,这与华中地区的亚热带景色有明显的区别。充分利用丰富的热量和水分资源,发展热带作物,合理利用和保护热带性植物和动物资源,开发热带海洋资源等,是华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
为了便于记忆,我国的行政区域曾被编成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是“两湖两广两河山”,这就包括了八个省份,分别是:湖北和湖南、广东和广西、河南和河北、山东和山西。
其中,湖北和湖南这两省的分界线就是著名的洞庭湖,而河南和河北的分界线就是黄河,山东和山西则是太行山,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以天然的山川湖泊为分界线。
但我们看广东和广西这两个省却是都带一个“广”字,很显然,它并非是什么山川湖泊,那么,它又是什么意思呢?广东和广西的地理区域又是怎么划分的呢?
我们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广东和广西之间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天然的分界线,即没有什么山川湖泊将这两个省隔开,即便如此,广东和广西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虽然历史上一直以两广来提到这两个省,但两省之间差别太大,很难真正相提并论。
就文化来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更何况是相邻的两个省份了,它们的气候方面也很不相同,而更不相同的就是两省的经济发展。
广东省的经济一直是走到全国的前列的,在大城市中,素来有北上广深的说法,其中广州和深圳都属于广东,由此可见广东的实力,而广西呢?广西给人的感觉就是相对比较贫困,即便是省会城市南宁,也属于默默无闻的存在,因此,就经济地位而言,广西和广东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但,无论有怎样的差别,两省之间的渊源是很深的,在古代,两广地处岭南之地。秦始皇攻灭六国后曾出兵岭南,将岭南大部分地区收入秦朝的疆域中,不过,当时岭南多是为开发的地方,且属于烟瘴之地,因此行政区划并不明确,秦朝时期只是设置了三个郡,而且中央对其的控制比较薄弱。
到了汉朝时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尤其是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后,岭南全部归属汉朝,为此,汉武帝下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岭南之地成为交趾刺史部,下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
其中苍梧郡的治所在广信县,广信这个名字取的就是“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广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大范围的、包容的、广泛的。
广信县地处离水和郁水交汇处,自建立之日起就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岭南的重要之地,它是岭南的首府,也是岭南的中心,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南北的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流点,其地位可想而知,而且这种地位持续了数百年。
就因为广信县中的“广”,后来才有了广州、广东和广西,广州的出现早于广东和广西,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广州这个名字,而广东和广西这两个名字到了宋朝时期才正式出现。
唐朝贞观时期,李世民设置岭南道,治所就在广州,随着岭南之地的开发,人口增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朝廷对其的管理更加上心。唐懿宗时期,岭南道划分为岭南东道(治所广州)和岭南西道(治所邕州),这是岭南分为东西的开始,也是两广中的“东”和“西”的由来。
唐末藩镇割据,各地越来越不受朝廷控制,纷纷半独立甚至独立出去,由此开启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而赵匡胤结束了这种混乱,他平定南汉之后,再次控制了岭南,并设置岭南道,后改名为广南路。
二十多年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仿照唐朝时期的设置,将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治所广州)和广南西路(治所桂州),其划分基础就是以广信县为中心,广信县以东为广南东路,以西则为广南西路,这就是最初的广东(广南东路的简称)和广西(广南西路的简称)。
到了明朝时期就直接有了广东和广西之称,当时全国设置了十五个省级单位,即两京和13个承宣布政使司(即省),其中就有广东省和广西省,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以上只是名称的由来,实际上就地理区域划分来说,每个朝代的广东和广西之地的疆域都是不一样的,是时刻在变化的,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广东和广西。
所以,广东和广西中的“广”确实是分界线,只不过不是什么山川湖泊,而是古广信县。广信县曾辉煌了几百年,但随着岭南地区的发展,广信县的地理优势越来越小,其岭南中心的地位也渐渐被取代,时至今日,早已没有了广信县这个名字,而广州成为南方最耀眼的一个城市。
何谓“广东人”、“广西人”:
首先,我们理解一下什么是“广东人”?所谓“广东人”,通俗的理解自然是指出生于广东省的人,或者是户籍是广东省的人。还可以扩大理解为祖籍是广东省的人、嫁到广东省的人、上门到广东省的人,甚至是可以广泛到在广东省生活了的多年的外省人、在广东省打工了多年的外省人,也可以勉强称之为广东人。
同理,所谓“广西人”,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通俗的理解自然是指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或者是户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还可以扩大理解为祖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上门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甚至是可以广泛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活了的多年的外省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打工了多年的外省人,也可以勉强称之为广西人。
即我们所理解的“广东人”、“广西人”,是地理上的、民族上的、血缘上所划分的“广东人”、“广西人”。也可以扩大、广泛到生活习俗、婚嫁、工作上所形成新的“广东人”、“广西人”。因而,若问“广东人和广西人有什么特征”,自然是先从地理上的、民族上的、血缘上分析,再然后也可以扩大、广泛到生活习俗、婚嫁、工作上进行分析。
广东人和广西人有什么特征、如何分辨:
1. 历史上广东和广西有什么特征:
广东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历史上其实是一家人,秦朝时期今广东、广西同属秦朝岭南三郡,汉朝初期今广东、广西同属汉朝藩属国南越国,汉朝中后期今广东、广西同属汉朝交趾刺史部,唐朝时期今广东、广西同属岭南道。这是历史上广东和广西的共同点,同属一家人。
直至唐朝后期今广东、广西才进行分家,唐朝后期岭南道被拆分成岭南东道(今广东的前身)、岭南西道(今广西的前身),宋朝时期广南路被拆分成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这是历史上广东和广西的分立,自此广东和广西被分家成了两兄弟。
2. 外貌上广东人和广西人有什么特征:
广东、广西在历史上是被拆分而出的两兄弟,在地理上同属中国南方华南地区。而在外貌上,南方人与北方人特征差异较大。北方人身材普遍较高(男的普遍身材高大、女的身材普遍高挑),鼻梁普遍比较高,双眼皮普遍也比较多;而南方人相对于北方人身材普遍较矮小,面部特征普遍比较平面,高鼻梁较少,眼睛也相对较小,南方人小鼻子小眼小嘴吧的人较多。
而广东人和广西人的外貌特征,和南方人一般无二。具体为广东和广西的女人长得较青秀、靓丽、皮肤很白,但是身体普遍骨架较小、身材普遍瘦削。说实话很少能看到广东广西的女孩子会长到虎背熊腰,五大三粗的;具体为广东和广西的男人,虽然身材普遍不高大,但是普遍身材壮硕、皮肤相对较黑、鼻孔相对较大、鼻翼相对较宽。
3. 民族上广东人和广西人有什么特征:
广东和广西自古就被并称为“两广”,被亲切的称为“两广兄弟”。这是因为“两广”有着相同的历史因缘,相同的历史进程。先秦时期,两广地区同属中国百越地区,自秦朝起北方中原汉族人纷纷向南迁徙,历朝历代迁徙至两广地区的汉族人甚多。因而在民族上,广东、广西的户籍人口大多是汉族人。尤其是在广东省,汉族人口约占了广东省总人口的93%。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虽然是多民族聚居区、以壮族而闻名。但是广西的汉族人口仍然占多数,汉族人口约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总人口的63%。
4. 语言上广东人和广西人有什么特征:
说到语言,就要说到民系上。广东省有三大民系,分别是广府民系、客家民系、潮汕民系,分别说的是白话、客家话、潮汕话三大方言。广东省三大民系以广府民系影响最大,广西三大方言也是以白话影响最大、传播最大。
而在广西,虽然没有明确的民系之分,但是也可以大致的划分为“少数民族民系”、“汉族民系”。“少数民族民系”以说壮话、桂柳话为主,“汉族民系”以说白话、客家话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汉族人口最多、占了广西总人数的63%,广西说白话的人口和地区不在少数,比如玉林市、贵港市、梧州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南宁市。因此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语言上,都可以说是以说白话为主。
5.生活习俗上广东人和广西人有什么特征:
生活习俗上,不说广东人和广西人完全都一样,但是在不少方面也是有相似相同的。比如广东人和广西人都喜欢吃鸡,尤其是吃白切鸡;也很喜欢吃鸭,比如烧鸭、烤鸭;也很喜欢吃粉,广东人喜欢吃河粉、肠粉、炒粉,广西人喜欢吃桂林米粉、螺蛳粉、老友粉;都是以大米为主食,无论是早中晚餐都喜欢吃大米;都喜欢吃粽子、汤圆;过年都喜欢发红包,也都喜欢收红包;娶老婆都要给彩礼,嫁女儿都喜欢收彩礼,但是彩礼普遍都不高。等等。
【考题设计】
南岭由五条山岭组成,故又称“五岭”,经过多次的造山运动,显得攴离破碎,总体呈东西走向。
下图示意南岭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南岭的形成主要是
A.南北方向挤压,地壳隆起成山 B.东西板块碰撞,地壳褶皱成山
C.地壳岩层断裂,岩块相对上升 D.地壳水平位移,岩浆上涌成山
8.南岭被分成五条互不连属的山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搬运 B.风力风化侵蚀 C.流水侵蚀搬运 D.地壳多次沉降
9.南岭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
A.冬季空气稀薄,光照充足 B.夏季为低压中心,多上升气流
C.阻挡冬夏季风,防寒保暖 D.春秋季节抬升气流,多地形雨
【答案】
7. A
8. C
9.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意在考查理论知识与具体地形相联系的能力,综合性较强。
7.南岭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地质史上受到南北方向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成山。故选A。
8.南岭形成后,由于当地降水丰富,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多个互不连属的部分,故选C。
9.南岭海拔不高,空气并不稀薄,不会造成气压场的改变;可以阻S冬季风,防寒保暖;南岭春季抬升北上的暖湿空气, 秋季抬升南下的冷空气,在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选D。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位置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