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助听器有电但是没声音,为什么能听到海浪的声音呢?

2021-08-21 08:47
来源:
健耳听力助听器高桥店
为什么戴了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听力还是不能像正常人一样?
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下,经常是只听到“哇啦哇啦”的声音,可是一句也听不清?
正常人为什么能在嘈杂环境下听清楚讲话?
日常生活中,多数语音识别是在嘈杂环境下进行的。比如会场、教室、餐厅、地铁、车站等都是嘈杂环境。
但是,听力正常的人即使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下,也能识别并听懂目标声音,是如何做到的呢?
研究人员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掩蔽主要有2种:
◆ 能量掩蔽:主要发生在耳蜗,与目标声音争夺外周加工资源。
◆ 信息掩蔽:主要发生在中枢听觉系统,在感知觉层面与目标声争夺中枢加工资源能量。
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有啥不同呢?举个例子:
老师在课堂上讲话,窗外飞过一架飞机,产生轰隆轰隆的声音,这个声音对老师的声音带来的就是能量掩蔽。
老师在课堂上讲话,你旁边的同学在大声的聊天,他们的语音对老师的声音带来的就是信息掩蔽。
很多研究发现,听力正常的人可以通过多种线索来降低信息掩蔽的干扰。比如:通过对目标说话人嗓音的熟悉、对目标说话人身份的熟悉、知道目标说话人的位置、对聊天内容的预判以及手势、唇动等视觉线索。
当然,生活中环境的嘈杂程度远不止于此,还有一种叫做混响环境。任何一个坚硬的平面都可以对声音进行反射,产生回声。任何一个可以产生回音的环境都叫混响环境。
混响环境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会议室、学校教室等都是混响环境。
那为什么我们在教室里听不到老师的回音呢?而且我们仍然可以正常交流。
研究者发现,在混响环境下,主要的去信息掩蔽作用是由主观空间分离带来的。主观空间分离是一种基于优先效应的目标声和干扰声之间的主观空间分离。
什么叫优先效应呢?比如说,1个声音,同时从左右两边播放,我们听到的是1个声音,但如果右边领先左边1秒钟播放,我们听到的就是一前一后2个声音。但如果缩短这个时间差,右边的声音只领先3毫秒,我们听到的声音又变成1个,并且感知到的声像位置来自领先声的附近。这就是优先效应。
由于优先效应,落后声能够被领先声捕捉,从而落后声和领先声融合为一个声音,大大降低了我们在嘈杂和混响环境中加工语音的难度。
听力正常者的听觉中枢都具有这个功能。因此,尽管教室的四面八方都充斥着回音,但我们平常其实是听不到回音的。
另外,研究者还研究了人在信息掩蔽下进行语音识别产生的神经活动。研究表明,对于被动听和主动听两种情况,在能量掩蔽条件下,目标声音引发的脑电活动相差不大;但是在信息掩蔽条件下,主动听引发的脑电活动明显增大。
也就是说,信息掩蔽下的语音加工高度依赖于注意的参与。继续研究发现,在混响环境中更是如此。
听障人士和听力正常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很多听障人士,安静条件下语音识别还可以,但是一旦有语音干扰,就听不清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005年研究者做过一项正常人和听障人士在信息嘈杂环境下言语识别阈值的对比。
研究发现,正常人在能量掩蔽下,言语识别阈(SRT50)是﹣5dB,即能量掩蔽下,噪音比目标声响5dB,语音识别仍然能够达到50%。而在信息掩蔽下,言语识别阈(SRT50)是-20dB,即使噪声比目标声高20dB,仍然能够对目标语音识别达到50%。可见,正常人的抗信息掩蔽能力是很强的。
但听障人士抗信息掩蔽的能力特别差,在信息掩蔽下言语识别阈(SRT50)是10dB,也就是目标声至少高10dB,才能达到目标语音识别50%。
前边介绍到,正常人在信息掩蔽下的语音加工高度依赖于注意的参与。那么,听障儿童是不是因为听觉注意有问题,才导致嘈杂环境下语音加工比较差呢?
研究发现,听障人士在嘈杂环境下语音加工的神经活动和正常人的确是有区别的。
正常人的语音信号刺激听觉皮层之后,听觉皮层把信号传导到前额叶皮层,前额叶是人的注意调控的中枢,所以可以反过来再对听觉皮层进行调控。于是听觉皮层就知道如何加工语音,完成去掩蔽的作用。
但是对于听障人士来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前额叶皮层几乎没有被激活。因为无法把语音信号很好地传导到前额叶皮层,也就无法进行注意调控。这就严重影响了嘈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能力。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呢?
也许很多人会奇怪,听力重建者应该只有耳朵跟正常人是不一样的,大脑应该跟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呀。为什么他们听语音时大脑活动会和正常人差别那么大呢?
这里用大脑皮层的发育过程解释了这一问题。
人的大脑约有860亿个神经元,在一个人出生时这860亿个神经元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婴儿大脑跟正常人大脑的区别就是,婴儿大脑中的这些神经元大多数是彼此孤立的,神经元之间没有建立起连接。
当接受到外界感觉信息的刺激后,为了传递这个感觉刺激,两个神经元之间就会建立功能连接,最终形成复杂有序的神经网络。语言加工的神经网络也是这样形成的。
对于正常人来说,出生之后能源源不断的听到声音,刺激听觉皮层,所以加工语言的神经网络就慢慢建立起来了。但对于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孩子来说,出生后有一段时间是听不到声音的,听觉皮层受不到刺激,影响了语言加工通路的建立。
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对于听障儿童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关键期之前进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干预得越早,语言加工通路就建立得越早、越牢固,干预得太晚,语言加工通路可能就无法建立起来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这是因为贝壳当中就有一定的回音,周围嘈杂的声音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感觉在贝壳当中能够听到大海的声音。这是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能够听到一些嘈杂的声音,因此会感觉贝壳当中有大海的声音。
对于大多数听力不好的人,戴上助听器都是豁然开朗,比较轻松的感觉。很多听损的人都认为耳聋只要戴上助听器就能什么都听到了,还有的认为戴上助听器能听到悄悄话,在很远的地方跟人交流也能听得到......戴上助听器就可以所有环境都能听清了吗?什么声音都能听到?戴上助听器就可以所有环境都能听清了吗?戴上助听器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能听得很清楚的。一般的线性放大助听器,在杂音环境中是有听不清楚的情况,特别在人多的环境中听取有一定的困难。不同的助听器戴着感受是不一样的。助听器只能针对听损者的现有听力情况进行补偿,主要是帮您听到各种原来听不见的声音,如何听懂、听清,还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助听器只是把原来听不见的声音放大到能听见,减少听力困难(耳聋造成)和减少耳聋(心理因素)的程度却没有一个确切的尺度。助听器使用效果和收益的好差其实是跟使用者本人的年龄段,听损程度,听损性质,病程时长,还有最大言语分辨率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尽早对残余听力进行干预,验配助听器并坚持佩戴,可以减缓听力衰退。佩戴助听器听到声音大却听不清是因为听清是跟人的言语识别率有关,听到跟听清是不同的概念,听到只要声音放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听到,听清确是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大脑对信息分析能力有关,有的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能力下降对声音的敏感度不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听力下降后长时间不配助听器,人耳由于长期听不到一些小的声音也会导致言语识别率下降,助听器就是将原来听不到的声音放大到能听到,好的助听器降噪效果好,佩戴舒适度高,言语清晰度高。配助听器可帮助保持现有听力水平和言语识别率。什么声音都能听到?戴上助听器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听得见。首先声音在环境中有不同的响度和频率,有些声音很响有些很小,助听器佩戴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与人的正常交流。生活一些细微的声音,例如衣服摩擦、拖鞋与地板摩擦,冰箱工作声音,一般能听到,但是比如钟表的滴答声,或者微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这些声音基本在10-20分贝左右,也许戴上助听器也不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是因为在进行听力矫正的时候要考虑佩戴者给声的舒适度,就不会过多放大。戴上助听器对比正常人的听力肯定是有差距的。戴上助听器以后的效果,和助听器的选配,验配调试,自身听力情况和言语理解能力情况,适应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当然助听器的档次也会影响效果,档次越高的助听器降噪效果、运算速度等都是会更高、聆听的清晰度和舒适度也会更好。当然,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亲耳试听是最好的。助听器非“万能”,做不到十全十美,也解决不了耳聋患者存在的全部问题。耳聋患者无论佩戴多好的助听器也不会获得比正常人更好的听力。再有,大部分都是感音神经性的听力损失,由于听神经毛细胞收到一定损伤,其言语识别率基本都小于100%,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听得到、听不清楚”的问题。因此,认为佩戴助听器就不再有听觉障碍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助听器有电但是没声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