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猫发情吃忘非灵会猫咪静情药吃了有副作用吗吗?大家怎么看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
赵忠祥老师在《动物世界》中就告诉我们,几乎所有雌性动物都有一个固定的性欲冲动期。
在生理上,雌性动物乳房、生殖器官会肿胀,身体散发特殊气味等。
她们不但会接受雄性的求偶,还会故意做出各种撩人的姿态,吸引异性。
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发春”,也叫发情期。
而在其他时间里,动物雌性都是几乎不接受交配的,不然一切按强奸论处。
不过,动物“发春”并不一定要等到在春天。
这主要取决于什么时候交配,更有利于下一代的繁育。
综合考虑妊娠或孵蛋所需的时间,它们会选择最适宜的时机发情,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而如何判断发情时机,则需要外部环境提供讯号了。
气温、光照时长、食物等合适的外部条件,都可能会促使雌性进入排卵周期。
例如,一只年轻的雌性野猫*需要大约12个小时的日光,才能触发它的发情期。
*注:只有在野外生存的猫咪才会在有固定的发情期,因为家养宠物猫在室内光照下可以随时发情。
猫的孕期很短,只有两个月。
而这也意味着,在野外的猫很少在冬天怀孕。
毕竟天寒地冻的,幼猫夭折的几率是极高的,任哪只母猫都不希望白忙活一场。
于是春天一到,野外母猫便开始集体叫春,同时迎来一股“幼猫潮”。
另外,如果动物的孕期较长,它们就会选择在秋冬发情,例如斑马、牛羚、山羊、绵羊等。
但回到正题上,人类的发情期又怎么说?
严格来说,人类女性并没有明显的发情期。
一方面女性在排卵期和非排卵期,都会产生性欲和发生性行为,不会产生明显的性欲波动。
另外,别说是明显的性器官或气味的变化等能让男性觉察的发情特征了。
就是人类女性自己,也感受不到自身欲望的变化。
虽说,人类也确实存在着生育高峰期。
例如我国1989年的一份研究就显示,1946-1981年里,婴儿集中出生在10月份,其次是11月和12月。
将时间线往前推10个月,我国妇女们集中怀孕的时间也就集中在了春天。
那么,这会是人类发情期的线索吗?
很遗憾,生育高峰期与想象中还是有些不一样。
因为综合其他的统计就可以发现,地区不同生育高峰期也有很大差别。
而通过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数据分析,科学家才发现了一个终极规律。
那就是在重大文化庆祝节日的时候,人们的性欲往往会达到顶峰。
因为在这些节日里,包含着大量假期。
大家都可以卸下了工作的重担,终于有空办正事了。
例如,中国是在春节长假期间怀孕的人数最多。
而在美国,圣诞是最长的假期,对应的怀孕率也是最高的。
反正只有一有空,人类就要开始造人,于是才会在十个月后出现一股“婴儿潮”。
所以换种说法,人类这种生物一年365天,天天都在发情期内。
英国圣诞节时一骑绝尘的避孕套销量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女性为什么失去了明显的发情期呢?
其实,这也叫作隐藏排卵期(Concealed ovulation)。
不过,以其他动物的角度看来,人类隐藏排卵期确实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许多备孕的女性都需要用体温计、外加掰着手指头才能勉强计算出排卵期和安全期。
女性排卵前后的体温变化
而且,这些方法准确率还不高。
所以,这也被称为“薛定谔的排卵期计算法”——不到怀上的那一刻,都不知道自己算准了没。
于是,我们总能看到一大堆女性备孕失败的同时,也总有一大堆女性避孕失败。
而想要更准确地知道女性是否处于排卵期,还得去医院照个彩超检测排卵,极其麻烦。
但反观其他动物,有清晰的发情期特征指导,繁衍后代就非常方便了。
对雄性动物来说,能准确识别雌性的排卵期可谓头等大事。
因为只有抓准了雌性的排卵期,才能让自己的基因更加高效地遗传下去。
而在交配这件事上,除了人之外的雌性动物都是非常配合的。
只要一排卵,绝大多数雌性动物都会立即表现出各种发情期特征。
这也让动物们交配以及受孕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到。
它们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发入魂,根本不需要浪费这么多心思去备孕,一劳永逸。
不过,作为人类,也不用为此伤神。
毕竟从基因延续的角度看来,两性不但是合作关系,还存在着各种明争暗斗。
人类女性选择了隐藏排卵期,反而是一种更聪明的繁殖策略。
而这,还需要从漫长的两性之争说起。
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动物都希望将自己的基因传播得尽可能广。
而在理想的状态下,母方出卵子、父方出精子。
这种一起合作,将双方基因延续下去的游戏本该是公平的。
但自从雌性成了下蛋或产崽主力军的那一刻起,这场“基因延续竞赛”中雄性似乎就一直处于上风。
因为我们可以在自然界中看到,许多物种本身都是不存在父方亲代投资的。
对于所有的4000多种哺乳动物以及200多种灵长目动物而言,受精以及怀孕都是在雌性动物体内完成的。
其中绝大多数小动物,刚出生甚至还没出生,就犹如“丧父”。
雄性只提供了精子,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获得一个携带自己基因的幼崽。
而雌性除了漫长的怀胎之外,还需独自照料后代长大,耗费的精力是巨大的。
除此之外,在雌性悉心照料幼崽期间,雄性还可以继续找其他的雌性交配,用自己的基因疯狂播种。
大猩猩之间的打架斗殴式“抢亲”几乎成了日常
所以,在人类的猿类近亲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黑猩猩、猩猩还是大猩猩,雄性都会用武力抢夺配偶。
在猿群中,一般只有首领雄性有与其他雌性交配的权力。
而这种首领雄性,体格往往也是最强壮的,拥有着最庞大的后宫。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夫多妻制。
雄性繁殖成功的关键是如何垄断更多雌性配偶,保证自己的繁殖地位。
这是一句大实话
而进化早期的人类,也经历着同样的社会形态。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人类社会基本已经走向了一夫一妻制。
尽管不是法律规定,在原始狩猎采集人群中,都有接近80%的家庭是属于一夫一妻制的。
那么,我们是如何从首领独占老婆,到如今按人头分配老婆的?
女性隐藏排卵期,很可能是早期人类从一夫多妻制走向一夫一妻制的关键。
父方亲代投资假说认为,母方隐藏排卵期能让父方承担起抚养后代的责任。
如果雌性不再出现发情信号,那么雄性将无法检测到它们排卵的准确时期。
也就是说,雄性也不知道雌性究竟怀上了没。
而这也导致了男性的繁殖策略有所改变,从原来与多个雌性交配,变成不得不和一个雌性多次交配。
除此之外,没有了发情期特征的指导,男性还将面临一个更加苦恼的事情。
那就是父系不确定。
如果雌性有发情期,那么雄性只需在雌性发情期内与其交配,并在这一时期防止雌性与其他雄性交配即可。
因为发情期一过,雌性就会主动拒绝一切雄性的求爱。
雌性黑猩猩的整个繁殖周期中,与首领雄性交配的次数在排卵期内激增,甚至连排卵期前后都不放过,绝不让老王得手
但雌性失去发情期,变得随时随地可以交配怀孕,怎么防止隔壁老王趁虚而入就成了大问题。
也就是说,雄性需要一直守在雌性身边,才能确保孩子是自己亲生的。
而有了雄性的陪伴,雌性也不再是一人抚养后代了,父方亲代投资加入。
要知道,智人幼崽是真的伤不起。
相对其他哺乳类动物,人类婴儿并没有那么好养活。
具有重要意义的直立行走,使雌性的产道变得更窄了,因而很容易发生难产。
于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人类婴儿几乎都成了“早产儿”,婴儿死亡率极高。
所以,女性就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
在自然界,哺乳动物的胎儿都是发育完全,才来到世界上的,很多动物一出很快就学会奔跑,以躲避天敌。
而在亚马逊雨林原始部落得到的结果是,死了丈夫的婴儿的死亡率非常高。
如果多了父方的照看,婴儿的存活率自然会大大提升。
尽管婴儿的死亡对父方和母方来说都是一种打击,但这种打击对母方来说也更加致命。
而这场“繁殖竞赛”里,通过隐藏排卵期将父方锁在自己身边,人类女性才算扳回了一句。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很可能促成了现今人类社会的一夫一妻制。
有研究显示在68种灵长类中,11种采用比较严格一夫一妻制的灵长类,10种都属于完全隐蔽排卵特征的。
当然,父方亲代投资只是解释人类隐藏排卵的一个假说。
也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女性隐藏排卵是为了减少“杀婴事件”的发生。
而这个假说,则可以从倭黑猩猩身上找到一些证据。
事实上,除了人类以外,灵长类中的倭黑猩猩也会隐藏排卵期。
只是,雌性倭黑猩猩隐藏排卵期的方式与人类刚好相反。
它们不是不显示发情期特征,而是长时间地显示出发情期特征。
一只雌性倭黑猩猩
在许多物种里(特别是雄性竞争更激烈的物种),杀婴行为是新生儿最大死因来源。
例如,大猩猩幼崽的死因,起码有1/3是由于雄性的杀婴行为。
大猩猩群体中的首领雄性一“登基”,就会把旧首领刚出生的后代杀掉。
因为一般情况下,动物哺乳期是不发情的,分泌乳汁会使排卵受到抑制。
但若孩子没了,雌性就不用再分泌乳汁了。
所以雄性大猩猩会把嗷嗷待哺的幼崽杀死,好让雌性再次进入发情期,尽快怀上自己的孩子。
被杀死的大猩猩幼崽
那么雌性该如何规避雄性这残暴的杀婴行为呢?
一些雌性动物采取了一种奇特的应对方式,那就是“滥交”。
雌性通过与多个雄性交配,好让雄性难以分别哪些孩子才是自己的。
而为了避免误伤,雄性杀婴儿行为便会减少。
例如,雄性倭黑猩猩就是极少数不会杀婴的灵长类之一。
而倭黑猩猩也常被称为“性观念”最开放的动物,因此雄性更不易识别出哪些孩子是自己的后代。
倭黑猩猩的交配
但倭黑猩猩隐藏排卵的方式,与人类不同。
尽管灵长类的排卵周期没有什么区别,但雌性倭黑猩猩却更长时间地表现发情期的特征。而这同样能达到隐藏排卵期的效果。
它们的外阴有50%的时间都处于肿胀状态。这犹如一个虚假广告,让雄性倭黑猩猩前仆后继地与之交配。
所以在学界,人类隐藏排卵期的策略叫做“淑女模式”;而倭黑猩猩的隐藏排卵策略则叫做“荡妇模式”。
当然,上面所说的两种理论并非互相矛盾的。
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它们很可能都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无论哪种模型,都是行之有效的。人类开始双方照料婴儿,男性也从无止境的雄性间的暴力互殴中解脱。
而人类现在拥有的“美好爱情”,或许也正是源于女性迈出的这一大步。
*参考资料
瘦驼.春天来了,“发春”还远吗?.果壳网.2016.02.04
陈瑞,郑毓煌.进化的女性生理周期:波动的繁衍动机和行为表现.心理学进展[J].2015
Concealed ovulation.Wikipedia
Benagiano G, Mori M."The origins of human sexuality: Procreation or recreation?".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2009
贾里德·戴蒙德.《性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猫咪静情药吃了有副作用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