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态的三个要求是什么,体态,形态有什么区别吗?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上周的《世纪大讲堂》,我们探讨了一些流行文化现象所反应的审美变化,及其原因。肖鹰教授谈到人类对形体的审美艺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术进入到空间概念之后形成了哪些特征?传统美学观念因此发生怎样的改变?如何建立健康的美学观念?现在就请肖鹰教授为我们继续解读《流行文化与传统美学》。肖鹰:行为艺术这些,是***术进入到空间概念之后,无限制地去扩大自我的在空间的影响力、感染力之后,它导致的一种无规范性。但是相反我们会看到中国的人体审美,在远古时代,也同样是使用裸体,女性也使用裸体.为什么使用裸体?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文明的禁忌,是吧?没有文明时代的这样一种羞耻感,是吧?为什么没有呢?实际上就是还没有把身体当成我自己的,当成一个私有的东西,只有在身体被私有化之后,着装才是必须的。因为这样才是文明的,是不是?才是文明的,所以在远古时代裸体为什么被允许?因为它那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没有自我意识,每一个人都认为我们是属于神的。我们依附于神、我们属于神,所以这个时候展示我的身体,实际上是展示神对我的塑造。如果我们把这个身体把它理想化之后,她就成了神了,那就更不需要遮羞了,是不是?所以这个时候她女性的裸体被允许,但是在文明时代你会发现,如果你认为我的身体我做主,确实你可以做主,但是你做主有一个前提,你不能影响别人对你的身体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评判。因为你是社会的人,所以你如果在浴室里面,在你的卧室里面,你想怎么做主都可以。但是你一旦进入到社会空间,比如说像这个,现在这些裸体艺术。她把它这个拍成照片,拍成电影来这个传播之后,那么你就有一个社会道德问题,我们对你就有一个社会评判,有个社会要求。它这是一种文明秩序,因为如果这个文明秩序没有的话,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会导致社会伦理的崩溃,或者是重大的危机,还同时也会导致,比如我研究美学的,我认为美学到了现代的时候,它不能把身体的自然呈现,作为一个审美原则,作为一个审美现象。其实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又再回头来看这个希腊的这个女性人体雕像,你还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比如我们现在看了这个维伦多夫的维纳斯,虽然它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赤裸的,赤裸裸的女性形体,但是它做了两点处理是很有意思,第一点就是说它的整个形体是以优雅,以优美的造型来统治了它的这个塑造,所以它向你呈现的是形体,我们刚才说了连眼光都不要让你看到,是不是?它是整体的美、形体整体的美,这是一点。另外一点在隐私部位,会用一些姿态,会用一些,比方我们现在看到的她是用她的手,轻微地把它遮挡住,所以你是不能直接看到的,还有你看胸脯它一般是赤裸的,但是胸脯它的赤裸跟我们现在,你比方我们看到的一些网上流行的这一些色情照片,它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你看到那些色情照片,这个胸脯它的呈现是要挑逗你的性欲,刺激你的性欲。而在古代的,特别在希腊的人体美艺术当中,所以我为什么认为希腊的人体美,是人体美的觉醒呢,人体意识的觉醒,美的觉醒呢,它对胸脯的展示,它是让它符合于整个身体的优美,它没有一种刺激性欲的这样一种意味。但在晚期的时候,应该说有这样一个倾向,就是把雕像从神的位置降低到人的位置的时候,是谁开始了?就是那个我们大家更熟悉的那个雕塑,就是米勒的维纳斯,就是断臂的维纳斯,它的那个乳房是吧,那样一种坚挺的,是吧,它是一个文化的转变。主持人:刚才那个肖鹰教授,在论述这个人体美,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间几个阶段的时候,其实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说为什么人对的身体会有羞耻感,然后要把它遮蔽起来,对主持人:其实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身体成为了一种财富。肖鹰:对。主持人:那么这里头就牵扯到一个问题了,就是关于消费主义的问题,是吧。我们说现在我们进入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为什么叫做消费主义呢,就是一切都是拿来消费的,一切都是可以消费的,不管这个东西有多么的神圣,不管这个东西有多么的隐私,不管这个东西有多么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不管,我们都可以把它拿来进行消费,只要我出钱。肖鹰:对。主持人:而且只要我像在拍卖会上头竞拍艺术品一样,只要我愿意出高价,世界上没有不可以买到的东西,对不对。那么身体,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实际上也是成为了一个消费的对象,然后待价而沽,就看你出钱多少,出钱多少。那么我觉得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对于人的身体,包括对人的身体的美,很多的观念的确开始受到一些挑战了,受到一些挑战,所以下面我们先看一个短片,就是在消费主义的时代,就是我们怎么看待我们这个人的身体,以及消费主义和我们今天中国当下的现实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满足人们超过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欲求”为特征的大众消费模式,也是随着这种消费模式全面渗透到社会发展各方面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社会的消费伦理是有限的完善和静态经济。追求更好是不道德的,而且是对社会的威胁。欲求是需要而且是有限的。现代消费伦理奉行的观念是无限的完善,无止境的生产增长。增长的期待革命,不仅意味着期待自我更好,而且无此追求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就是说人要服从和保障新的“欲求”。消费主义源起于20随着中国经济的迅梦发展,消费主义也在中国兴起。美国《华盛顿时报》曾评论说:只用几年时间,中国就已经学会这些消费者国家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消费主义不仅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消费模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主持人:肖鹰,就是说在消费主义这个文化的大的背景之下,就是审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有艺术在这种整个的消费文化中间,艺术也跟着发生了什么变化?肖鹰:我想是这样的,就是消费主义它对我们的审美的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刚才我们说,消费主义它是一种无限制地消费,才能称为消费主义。传统也有消费,也有钱、也有交易,但是为什么没有消费主义呢?因为它不是无限制的,它是在有限需要下面来进行消费。消费主义或者是消费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无限制地消费,你比如说时装,就最表现这一点,是吧,以前我们认为一件衣服要穿得烂了,至少要穿旧了嘛,才能换主持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九年。肖鹰:对啊,现在不是了,现在就是告诉你,这件衣服可能还没穿上,就告诉你它已经过时了。主持人:我们在座的很多的女性朋友,你回去翻翻你们的衣柜,可能很多衣服买来以后一次都没穿过。肖鹰:对啊,它这就是消费主义,所以消费主义它对审美的影响,我认为它就导致了一种什么呢?一种以无限审美为诱因的一种无限审美消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对明星的追求,对自己的形象的追求,对时装的追求,对汽车、房子的追求,它都是一种没有前提。什么叫无限审美,就是没有前提,是电影电视告诉你,某个明星告诉你,你如果不有这样的着装,你如果不买这样的汽车,你就过时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去在追星的运动当中,去不断地去购买。这样一种购买它就导致了一种无限的审美消费。肖鹰:时装混搭具有非地域性非文化性肖鹰:我们认为什么是传统的审美,传统审美它应该有几个交叉点,什么交叉点呢?一个就是生命和艺术的交叉点,是不是?生命和艺术。一个就是个性和社会的交叉点,是吧。还有就是传统和这个现代的交叉点。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东方和西方,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也应该是一个交叉点。但是这样一些交叉点在这个无限审美当中,它都被瓦解了。所以你会看到在一种多元化这个形势下的一种什么呢?一种杂乱,一种杂乱,一种无选择序。所以原来有一部小说叫《你别无选择》,现在也是这样的,审美别无选择,是不是?今年流行什么你就去买什么,是吧,经常有人会告诉你,流行什么如何如何。比方我在香港的时候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很有意思,它是讲这个叫什么,叫美发的,美发的整容,那个设计师告诉你说,这个头发上的颜色,现在头发讲这种染,我们原来是纯色的染,现在最时尚的挑染,是吧,挑染,挑染的时候他说,这个颜色,这儿的黄色,今年放这儿不流行,应该放这儿。所以他这是人为地去制造一些东西,来进行你审美,所以这样导致我们的审美,有一个最大的跟传统审美有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什么呢,使我们的审美是非文化性的。没有文化性,你说你今天穿这件衣服表现什么品位。主持人:比如说染到这里和染到这里有什么区别。肖鹰:有什么区别,它没有这种文化性,没有文化内涵了,是不是?当然也是非地域性的,是不是。你比方时装究竟是产在非洲还是产在美洲,还是在哪里,都无所谓了,大家都可以穿。本来我们认为这个服装对于我们来说,它是民族,是吧,是这个等级,当然在现代意义上就是个性,性别的区别,现在这些都没有了。你比如时装的混搭,混搭就是什么呢?冬天的衣服和夏天的衣服一起穿,是吧,男性的衣服和女性的衣服一起穿。它就是这种非文化性、非地域性,当然与此相应的,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什么?非原则性。没有原则,是不是,没有原则,所以你说,以前我们说老年人应该穿得淡一点,淡雅一点,素净一点,现在这句话太过时了,是不是。这简直有一种对咱们老年朋友的一种歧视。老年朋友为什么不可以鲜艳一点呢,但这不是批评地说。但是我举个例子就是说现在这种原则性,审美的原则性被取消了,取消之后才会出现审丑。审丑为什么现在特别流行,其实应该说我们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每一个人其实他都天然地趋向于美,为什么呢?因为美的东西,总是和谐的,平衡的,让人愉悦、让人宁静,给人一种祥和安静之感,这是美的基本特征。但是为什么现在这个在消费文化当中,丑的东西,怪的东西。主持人:不和谐的。肖鹰:甚至不和谐的,甚至残暴的东西,暴力美学、暴力审美,它为什么特别流行呢?因为你在原来的原则,传统的审美原则被瓦解之后,你究竟什么东西可以出位。现在有个很时髦的话叫出位,什么东西可以胜出?那么我就越怪越奇特越胜出,所以现在即便这个现在我们讲一脱成名,脱,脱衣服的脱,一脱成名,一脱成名,光是脱现在不解决问题了,还再来点怪的东西。你比如刚才在这个身体上,在上身纹字是吧,纹字,她就要出怪、出奇。所以你像那些网络丑星,是吧,那些女的,你像这个这几位,凤姐也好、芙蓉姐姐也好,还有这个小月月也好,她们都是反审美的,而且她们以反审美的形体或者说表现为她们的资本。这种资本是怎么存在的,实际上就是传媒效果,传媒效果。我相信在自然生活当中,没有人去欣赏她们,但是到了网上她就变了。因为她变了一个什么呢?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当中,大家认为可以用它来寄托,来发泄,是吧,来表现,来炫耀我的这个网络文化的一种能力,一种热情的东西,所以她有极大的这个消费价值。在这个前提之下,我就觉得我们现在这个审美文化,如果对消费主义没有相应地制衡,那么审美文化实际上是彻底崩盘的,是不是?没有什么丑和美的区别。没有丑和美的区别,你审美就没有价值了,是这样的。主持人:王川,你在中央美院,可以说是在一个专门生产美的地方,按照我们的这个美术,过去叫finearts,好像这个词现在至少好像艺术界不接受了,是吧?王川:还在用,有争议。主持人:有争议。那么像这一种消费主义的这样一种时代,包括它的这种消费主义的流行,对于专门从事艺术劳动的你们美院的这一些专业人士来说,它现在,你自己个人感觉到它现在的影响主要在什么地方?王川:我觉得这个影响其实已经是,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其实刚才我们一直都在回溯,一直回溯到两万年前的人体,回溯到文艺复兴等等等等。其实我觉得这个中间,在我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分界,就是说传统的美,导致了传统的这种艺术形式,那么传统的艺术形式呢,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通常是具有唯一性。比如说最典型的,我们的洞窟壁画,我们的神像,你要看,你要瞻拜,你必须要到那儿去,然后带回你的经验,到那儿去体验,因为它是唯一的,它是不可移动的。那么直到这个19世纪,中间我们全都把它可以略去。19世纪摄影、电影,这两个东西产生了,最初是作为那种科技成果而产生的。那么这两个东西产生以后,马上就在艺术领域,引起了一个很大的这样的一个反动,和一个恐慌,为什么呢?大家忽然发现原来那些唯一的东西,变得可复制了。主持人:可移动了。王川:对。所以就带来了一个本杰明说的这个机械复制时代。那么这些可复制的东西,大家在一边在拒绝它的这种艺术属性的时候,因为它是个复制品嘛,对吧,在拒绝它的时候,一边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跨时空的这种维度上,来感受它、欣赏它,或者应用它。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就等于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就把原有的我们的那种所谓的艺术,连艺术带审美的这个事情,统统解构了一次。那么这种东西会在这种艺术的后现代的时期和它的当代时期,会表现得非常地淋漓尽致。那么在这个时候就由于这些,我们说的后来的这些媒介的这种力量,它使这个艺术的东西,一下变成了日常的大众文化,然后进而变成了这种消费文化和可消费的对象,所以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种审美的这种传统,我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被解构、被刷新、被取代、被重写等等等等,或者说变得现在就是说变得不可控,变得很多元,变得复杂,这个我觉得就很好理解,因为它是整个和整个人类社会一起的这种前进所产生的,可以认为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么我们在谈论这个摄影的时候,有时候大家一直会提艺术摄影,会提商业摄影,会把这两个东西分开,但是实际上你真正,你在认真地考察这个媒介发展的历史的时候,你就发现其实这两个东西并没有那么大的这种区分。有的时候更多的是这种相互的这种影响和那种互为彼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从艺术本身来讲,从从事艺术的人来讲,对这方面我觉得实际上它的接受过程不是一个突然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么就这种艺术品的这种消费,其实到在2008年、2006到2008年的时候,在这个经济危机之前,中国的艺术市场是经历了一个巨大的一个很高的顶峰,巨大的一个泡沫。那么经济危机之后大家会发现,就是说对艺术的消费可以首先从这个消费的,这种顶端消费中先略去,大家重新去顾及一些和温饱的关系更密切的一些领域,但是不管怎么说,就是艺术就即便你是做finearts的这个层面,艺术本身它也已经早就在消费的这个大的这种框架之内,只不过它相对于纯粹意义上的这种商业消费行为之外,可能它还会有一些核心的一些标准。但是即便是这些标准,我觉得它也并不是那种纯粹意义上的,这种纯艺术的层面。就好像比如说中国的当代艺术,一直是由西方的这种观看标准,评价标准来左右的,我觉得……主持人:一直是西方的一个他者的眼光在左右。王川:对。那么我觉得现在作为一个,当下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来讲,我觉得第一对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一些艺术的理念,我觉得要有,但同时就是你对于艺术在时下的一些最重要的特征,以及它的这种产生和它的这种传播方式,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一样会遇到很多很现实的问题。只不过就是说更多的人遇到的问题,是你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个人的一个平衡点,无论你是在风格语言上,还是你的关注对象上,其实都是这样的。肖鹰:时装混搭具有非地域性非文化性肖鹰:我们认为什么是传统的审美,传统审美它应该有几个交叉点,什么交叉点呢?一个就是生命和艺术的交叉点,是不是?生命和艺术。一个就是个性和社会的交叉点,是吧。还有就是传统和这个现代的交叉点。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东方和西方,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也应该是一个交叉点。但是这样一些交叉点在这个无限审美当中,它都被瓦解了。所以你会看到在一种多元化这个形势下的一种什么呢?一种杂乱,一种杂乱,一种无选择序。所以原来有一部小说叫《你别无选择》,现在也是这样的,审美别无选择,是不是?今年流行什么你就去买什么,是吧,经常有人会告诉你,流行什么如何如何。比方我在香港的时候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很有意思,它是讲这个叫什么,叫美发的,美发的整容,那个设计师告诉你说,这个头发上的颜色,现在头发讲这种染,我们原来是纯色的染,现在最时尚的挑染,是吧,挑染,挑染的时候他说,这个颜色,这儿的黄色,今年放这儿不流行,应该放这儿。所以他这是人为地去制造一些东西,来进行你审美,所以这样导致我们的审美,有一个最大的跟传统审美有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什么呢,使我们的审美是非文化性的。没有文化性,你说你今天穿这件衣服表现什么品位。主持人:比如说染到这里和染到这里有什么区别。肖鹰:有什么区别,它没有这种文化性,没有文化内涵了,是不是?当然也是非地域性的,是不是。你比方时装究竟是产在非洲还是产在美洲,还是在哪里,都无所谓了,大家都可以穿。本来我们认为这个服装对于我们来说,它是民族,是吧,是这个等级,当然在现代意义上就是个性,性别的区别,现在这些都没有了。你比如时装的混搭,混搭就是什么呢?冬天的衣服和夏天的衣服一起穿,是吧,男性的衣服和女性的衣服一起穿。它就是这种非文化性、非地域性,当然与此相应的,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什么?非原则性。没有原则,是不是,没有原则,所以你说,以前我们说老年人应该穿得淡一点,淡雅一点,素净一点,现在这句话太过时了,是不是。这简直有一种对咱们老年朋友的一种歧视。老年朋友为什么不可以鲜艳一点呢,但这不是批评地说。但是我举个例子就是说现在这种原则性,审美的原则性被取消了,取消之后才会出现审丑。审丑为什么现在特别流行,其实应该说我们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每一个人其实他都天然地趋向于美,为什么呢?因为美的东西,总是和谐的,平衡的,让人愉悦、让人宁静,给人一种祥和安静之感,这是美的基本特征。但是为什么现在这个在消费文化当中,丑的东西,怪的东西。主持人:不和谐的。肖鹰:甚至不和谐的,甚至残暴的东西,暴力美学、暴力审美,它为什么特别流行呢?因为你在原来的原则,传统的审美原则被瓦解之后,你究竟什么东西可以出位。现在有个很时髦的话叫出位,什么东西可以胜出?那么我就越怪越奇特越胜出,所以现在即便这个现在我们讲一脱成名,脱,脱衣服的脱,一脱成名,一脱成名,光是脱现在不解决问题了,还再来点怪的东西。你比如刚才在这个身体上,在上身纹字是吧,纹字,她就要出怪、出奇。所以你像那些网络丑星,是吧,那些女的,你像这个这几位,凤姐也好、芙蓉姐姐也好,还有这个小月月也好,她们都是反审美的,而且她们以反审美的形体或者说表现为她们的资本。这种资本是怎么存在的,实际上就是传媒效果,传媒效果。我相信在自然生活当中,没有人去欣赏她们,但是到了网上她就变了。因为她变了一个什么呢?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当中,大家认为可以用它来寄托,来发泄,是吧,来表现,来炫耀我的这个网络文化的一种能力,一种热情的东西,所以她有极大的这个消费价值。在这个前提之下,我就觉得我们现在这个审美文化,如果对消费主义没有相应地制衡,那么审美文化实际上是彻底崩盘的,是不是?没有什么丑和美的区别。没有丑和美的区别,你审美就没有价值了,是这样的。主持人:王川,你在中央美院,可以说是在一个专门生产美的地方,按照我们的这个美术,过去叫finearts,好像这个词现在至少好像艺术界不接受了,是吧?王川:还在用,有争议。主持人:有争议。那么像这一种消费主义的这样一种时代,包括它的这种消费主义的流行,对于专门从事艺术劳动的你们美院的这一些专业人士来说,它现在,你自己个人感觉到它现在的影响主要在什么地方?王川:我觉得这个影响其实已经是,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其实刚才我们一直都在回溯,一直回溯到两万年前的人体,回溯到文艺复兴等等等等。其实我觉得这个中间,在我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分界,就是说传统的美,导致了传统的这种艺术形式,那么传统的艺术形式呢,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通常是具有唯一性。比如说最典型的,我们的洞窟壁画,我们的神像,你要看,你要瞻拜,你必须要到那儿去,然后带回你的经验,到那儿去体验,因为它是唯一的,它是不可移动的。那么直到这个19世纪,中间我们全都把它可以略去。19世纪摄影、电影,这两个东西产生了,最初是作为那种科技成果而产生的。那么这两个东西产生以后,马上就在艺术领域,引起了一个很大的这样的一个反动,和一个恐慌,为什么呢?大家忽然发现原来那些唯一的东西,变得可复制了。主持人:可移动了。王川:对。所以就带来了一个本杰明说的这个机械复制时代。那么这些可复制的东西,大家在一边在拒绝它的这种艺术属性的时候,因为它是个复制品嘛,对吧,在拒绝它的时候,一边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跨时空的这种维度上,来感受它、欣赏它,或者应用它。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就等于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就把原有的我们的那种所谓的艺术,连艺术带审美的这个事情,统统解构了一次。那么这种东西会在这种艺术的后现代的时期和它的当代时期,会表现得非常地淋漓尽致。那么在这个时候就由于这些,我们说的后来的这些媒介的这种力量,它使这个艺术的东西,一下变成了日常的大众文化,然后进而变成了这种消费文化和可消费的对象,所以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种审美的这种传统,我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被解构、被刷新、被取代、被重写等等等等,或者说变得现在就是说变得不可控,变得很多元,变得复杂,这个我觉得就很好理解,因为它是整个和整个人类社会一起的这种前进所产生的,可以认为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么我们在谈论这个摄影的时候,有时候大家一直会提艺术摄影,会提商业摄影,会把这两个东西分开,但是实际上你真正,你在认真地考察这个媒介发展的历史的时候,你就发现其实这两个东西并没有那么大的这种区分。有的时候更多的是这种相互的这种影响和那种互为彼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从艺术本身来讲,从从事艺术的人来讲,对这方面我觉得实际上它的接受过程不是一个突然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么就这种艺术品的这种消费,其实到在2008年、2006到2008年的时候,在这个经济危机之前,中国的艺术市场是经历了一个巨大的一个很高的顶峰,巨大的一个泡沫。那么经济危机之后大家会发现,就是说对艺术的消费可以首先从这个消费的,这种顶端消费中先略去,大家重新去顾及一些和温饱的关系更密切的一些领域,但是不管怎么说,就是艺术就即便你是做finearts的这个层面,艺术本身它也已经早就在消费的这个大的这种框架之内,只不过它相对于纯粹意义上的这种商业消费行为之外,可能它还会有一些核心的一些标准。但是即便是这些标准,我觉得它也并不是那种纯粹意义上的,这种纯艺术的层面。就好像比如说中国的当代艺术,一直是由西方的这种观看标准,评价标准来左右的,我觉得……主持人:一直是西方的一个他者的眼光在左右。王川:对。那么我觉得现在作为一个,当下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来讲,我觉得第一对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一些艺术的理念,我觉得要有,但同时就是你对于艺术在时下的一些最重要的特征,以及它的这种产生和它的这种传播方式,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一样会遇到很多很现实的问题。只不过就是说更多的人遇到的问题,是你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个人的一个平衡点,无论你是在风格语言上,还是你的关注对象上,其实都是这样的。肖鹰:学习理性拒绝抵制消费文化过度影响主持人:好,下面我们进入现场提问环节,就是有关审美、关于包括这个整容还有是消费主义,有一些疑问的,有些问题需要和我们三位嘉宾探讨的,请举手?同学:肖鹰老师您好,就是听了您的讲座,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就是刚你也提到,消费中就是有一种,个体的这种无限的欲望,导致他的消费,所以他也是无限扩张的。那我的问题就是这种个体的自我的无限,我们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说,是要回归到传统呢,还是说,因为我们在当代已经没有一个标准,比如我们到现在,可能你今天觉得这个美,明天觉得那个美,但是这些美,这些流行的美,它终将会消失,那我们面对这种消失你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这种空虚感就会就会随之而来。那我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就是回归传统,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话,就是我想请肖鹰老师做一个具体的分析,谢谢。肖鹰:我想是这样的,就是我们站在一个纯消费文化的环境当中,你就会发现你失去了参照点,你也失去了选择的前提。是吧,所以你只能随波逐流,所以你就只能无限制地去购买。但是我们今天来讲传统美学,我们把流行文化和传统美学,联系起来讲,其实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肉体,它实际上它同时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当然这个文化的载体,是需要通过你的学习,通过你的探究,你的探索去完成。所以怎样来确定每个人自己的审美取向,是吧,审美理想,自己的审美原则,我认为你应该是在这个,多元文化的这种河流当中,在历史和现实的这个矛盾当中,通过你自己的修养,品位鉴赏力的提高,然后来设计自我。而不是电视上今天流行什么,你就去追逐什么。这样你会发现很累,是不是,非常非常的累,你忙不过它的,是不是因为这是个。主持人:它是个商业集团。肖鹰:而且它创造一个偶像的目的,就是砸烂一个偶像。因为不然没有第二个偶像,他们就饿饭了,是这样。所以我觉得,学点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有历史感,你就会发现,你会在历史的纵深当中确定你的一些标准,你的一些原则。所以今天的时代,不管是从消费还是从文化来说,一方面要吸收,另一方面学会拒绝。但是现在我们拒绝很难,吸收太容易是不是。主持人:好,要学会说NO。肖鹰:对,要学会说NO。主持人:好,下一位同学。同学:我想问那个王川先生一个问题。因为我平时自己也摄影,所以今天能和专业的摄影家对话很荣幸。我想问一下您是,我想问您是这样的,就是因为我平时摄影的时候,你知道像我们经常摄影的话,都会说,特别是单反都是个无底洞,你会投入很多的钱去买各种各样的镜头,因为只有镜头不断地增加,你才能够有新的一些创作,你当你用完了一个镜头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已经不足以满足于你一些创作的需要。但是这是一方面,只有在镜头上面对技术的一个追求,另外一个是后期的处理,如果你不是一个PS的强人的话,你的片子出来就没有别人的漂亮。所以我觉得在摄影,它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大发展出现的这样一种艺术吧,就说怎么来面对,怎么来看待摄影先天性的这个技术的层面,和它艺术的这个属性,这样的一种关系,就像你们专业的这个摄影家,是怎么来处理的。王川:问题很专业。主持人:很专业,而且也解答了一个东西,就是消费主义中间,确实有很多是技术主义的东西?王川:没错。就是说如果放在我们刚才探讨的大的话题的语境里面,那么我觉得摄影也是处在,它就是蓬勃于这种消费中,没有这种大的这种消费,也没有它的这种普及,也带不来你刚才所提出来的一系列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这种困惑,我觉得很普遍。比如说它包含了很多很多细小的这种枝节,比如说你在谈到镜头、设备、器材的时候,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一种,一种就是刚才肖鹰老师讲的,无限消费的一个,在一个很细小的层面的一个具体的这种表现。那么另外一方面呢,就是牵扯到这个摄影这个媒介的这个特征,相比于绘画而言。绘画的话你如果没有个十年八年,你可能都完成不了,一些基本的东西,书法可能更要看,甚至要看你童子功,那么摄影的门槛很低,对吧,尤其是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这种今天呢,这些技术投射到设备上来讲,你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设备可以替,操作设备的人,做越来越多的事情,那么大家没有注意到的一点,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你在享受这个便利的过程中,你实际上已经在很多领域,你是属于已经把你能够做决定的这些机会,已经转让给了设备,转让给了技术,转让给了软件。软件告诉你,按一下这个纽,再按一下这个纽可以出一个什么效果,OK,你就跟着它去了。王川:所以我们在探讨,在跟我们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探讨相同的话题的时候,我们一直是在强调,这样的一个最基本最基本的立场,就是说,摄影从它那一天产生开始,到现在它所有技术层面的这些成就,技术层面转化到这种设备层面所有的一些成就,如果你不能够,对它始终保持一种主导性,保持一种主动性的话,那么你的选择的余地只有跟从它。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那么在这个里面,要细说起来,它就会很复杂,我觉得你探讨这个问题,探讨如何对这种技术,如何对媒介保持主动性这个问题,我觉得就像探讨,我们如何在这种时尚的这种多选面前保持自我,我觉得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首先一点就是说,当你要了解一个技术的时候,我觉得比了解技术本身更重要,至少是同样重要的是你要清楚的是你了解这个技术,你驾驭这个技术,不是为了享受这个技术本身,而是说你需要这个技术,所带来的这种语言表达能力,为你关注的对象去服务。就是说回归的话,还是回归到自我的身上。当然了这种观点并不能取代就是说,我们在面对技术本身的时候,对技术的这种钻研,和这种这种锤炼,我觉得这个好像就是两个轴线一样,一个是纵向的这种专业领域,一个是横向的对整个媒介的这种认识方式。主持人:下一位。同学:肖鹰老师您好,您刚才谈到了历史的纵深,那我就想知道,在对待这个身体的消费这个问题上面,在中国古代,关于那个人体美,它的一种审美的观念是怎么样流变的?然后我们能不能在这种古代的智慧当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养分,让我们在这个消费文化的时代,能够有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一种行为。肖鹰:相对于西方传统审美来说,中国对传统,对身体的审美,我觉得相对来说是不花钱的审美,相对来说不花钱,它只要笑了就行了。你比如说是吧,你像这个春秋时候周幽王是吧,当然他花了钱,他千金买一笑,因为他自己作为一个男人,没本事让他的这个妃子笑,他要花钱,但是他目的是要买她笑,所以笑对一个女性美来说,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主持人:美目盼兮,巧笑倩兮,。肖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八个字其实是写出了一个女性美,她的这种风流绝代的,是吧,那种神韵,那种气质。其实你看中国的传统绘画也是,从这个我们大家都看到的,从这个汉代的伏羲女娲,是吧,两位相交的这样一个抽象的画像时,到后来的这个顾恺之所画的《侍女图》,后来周昉的,还有唐伯虎画的美人图,他们所注重的都不是希腊时代,那个比例,是吧,比例,这个身段、是不是面向什么的,他们注重的是什么呢,是体态,是她的丰度,她的气质,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神韵,所以说我们怎样从中国传统审美当中,来吸取我们今天,有益的一种身体审美的蕴养,我认为就是要注重我们自己的内涵的。作为女性内涵的锻炼,提升,锻炼提升。你比如说这个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吧,王昭君长得很美,但是呢老是不被皇帝召见,因为这个毛延寿把她画丑了,但是后来王昭君就到匈奴去和亲去了,临走的时候皇帝见了她,觉得美得不得了。为什么她美得不得了?皇帝说:入眼平生几曾有?,我做皇帝做了一辈子,也没见到几个这么美的,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因为王昭君特别美,我的理解是因为什么呀,那个时候的王昭君,就是天然去雕饰。肖鹰:把她最真实自然的这种女孩子的那种,去井离乡之急的那种真性情是吧,真品格给表达出来了,因为平常见到的那些女人,哪个敢真实表现自己呢?对不对,所以这个时候,她美得不得了。所以后来王安石不就写了一首诗,写了一首诗,当中有两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说你杀毛延寿杀错了,为什么杀错了,仪态画不成,仪态是什么,就是丰度气质,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丰韵。是吧。一个女性的丰韵当然是要借助她的外在的形体,面貌来表现的,但是更为关键的是要有内涵。这种内涵的培养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的女性审美一个主体,一个最重要的资源。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所以我们今天在消费文化当中,太注重这样一种购买消费,是不是,我脸长得不宽不够窄,那我就去磨一磨,是吧那我脸不够白吧,我就去怎么搞一搞,是不是反正我有钱,我就可以好像有钱就有美,好像美是可以买来的,这就是一种消费主义审美。但实际上我们发现,真正的美是买不来的,是一定要在你的一生的培养锻炼当中。其实你看古代那些,对那些公主啊是不是,或者是准王后啊,对她们的这个训练是全方位的,没有听说哪个王后去整容,是不是去断骨,都是一种内涵的培养,所以传统文化其实不仅是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我觉得这方面也是有很多可供我们吸收的东西。但是现在就是刚才谈到这个问题,消费主义实际上也就是落实为审美来说,它就是一种技术主义,是吧,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技术主义,认为技术是万能的,这绝对是审美的一个误区,所以这点呢,还是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注重神韵。主持人:虽然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但是真善美始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审美怎么理解,以及审美与理性与商品化,与技术化的关系又怎么处理,才能达到一个合适的度,这确实是文化发展中间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好了,让我们对肖鹰教授的精彩的演讲,以及王川先生和周素丽女士的精彩的演讲,再一次表示感谢。肖鹰:谢谢。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举止动作、神态表情和相对静止的体态。人们的面部表情,体态变化,行、走、站、立、举手投足都可以表达思想感情。仪态是表现个人涵养的一面镜子,也是构成一个人外在美好的主要因素。不同的仪态显示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教养,传递不同的信息,因此仪态又被称为体态语。1、坐立行: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姿势,主要包括站姿,坐姿,步态等。“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是中国传统礼仪的要求,在当今社会中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涵义。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入,我们要学会用兼收并蓄的宽容之心去读懂对方的姿态,更要学会通过完善自我的姿态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2、面部表情:目光和蔼,面带微笑。(1)口与眼的结合:在微笑时,不仅口在笑,眼也要笑。眼睛有传神送情的特殊功能,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口到、眼到、神色到的微笑才能打动人。(2)微笑与感情、气质的结合:微笑时要做到情绪饱满,神采奕奕,笑出感情,笑得亲切。微笑时还要笑得有“气质”,做到稳重、大方。(3)微笑与语言结合:语言与微笑都是传播信息的重要符号,要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声情并茂,相得益彰,微笑才能发挥出他的特殊功能。3、谈吐、举止:声音大小传情达意的意义不同,应该根据听者距离远近适当调整;手势要自然优雅,尊重民俗,符合礼仪。另外公众区、熟人、陌生人、个人以及亲密区的界域也大有不同。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仪态的三个要求是什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