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怎么想到做鸡精是鸡提炼出来的吗的?


你家的宝贝
2023-01-28 01:06:47
许多人傻傻分不清鸡精和味精,实际区别还挺大,知道后别放错了。
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我每天都在发现美食,研究如何做出好吃的饭,研究什么季节适合吃什么食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美食的制作方法越来越多,现成的调味品也越来越多,我们小时候做饭,调味品只有盐、醋、酱油、花椒寥寥数种。现在去超市购买东西,可以看见琳琅满目的调味品:蚝油、鸡精、味精、十三香、生抽、饺子料、豆瓣酱等等。
现在每天做饭,不放鸡精、味精就感觉做出来的菜没有味道。前段时间又发现了一个更提味的调料:鸡粉。那鸡精、味精、鸡粉到底有啥区别呢?许多人傻傻分不清楚这几种调味品的区别,实际区别还挺大。有些朋友认为每天吃这些调味品对人体有危害,所以这段时间我做了详细的研究,今天分享给大家,看完之后,炒菜不要再放错了。
味精
味精对于我的记忆还是比较早的,记得小时候吃面条的时候外公喜欢在面条里面加味精,之后我也喜欢上了这样吃面条,后来母亲说她看见有篇文章说味精是化学合成的物质,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之后没再怎么吃过了。
感兴趣的朋友下次买味精时可以看看味精袋背面写的配料成分百分之九十九是谷氨酸钠,主要由小麦、大米、玉米淀粉等发酵提取出来的晶体物质,炒菜时加入味精的主要作用是提鲜,因此我们会觉得加了味精的菜格外的香。
鸡精
大家平时是不是认为鸡精是以鸡肉为原料的调味品 ,比味精吃起来安全呢?其实不然,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是在鸡精的基础上加了添加剂、助鲜剂配置而成,味精的成分大概50%左右。最大的特点是添加了鸡肉的提取物,因此不仅提鲜,还有了鸡肉的香味。更受欢迎。
鸡粉
鸡粉与鸡精最大的不同是性状,鸡精是颗粒状,而鸡粉为粉末状,其香味更浓,一般更适合作为汤料的增鲜剂,而不用于炒菜。为防止潮湿,鸡粉一般放置于罐装容器中。
炒菜时什么时候放鸡精味精合适?
什么时候放这几种调味品更合适呢?一位老厨师告诉我:鸡精和味精在酸性的环境下溶解度很低,因此在酸辣土豆丝等酸性菜品中放入鸡精或味精也达不到提鲜的作用,这时可以不放;海鲜、菌类等本身有鲜味的食物也不需要这两种调味品,以免影响食物本身的新鲜度。腥味太重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可以适当地放一点。这里还要说一下这两种调味品里面多少都有盐的成分,因此放入这两种调味品时要减少盐的用量。
小马温馨提示:炒菜时这类“娇气”的调味品要在菜品快出锅时放入,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提鲜的作用。
我是一位喜欢发现美食和善于制作美食的干饭人,对每一道美食都有自己的理解,也会分享一些美食趣闻,如果您也对美食感兴趣,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涨知识,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studyofnetfoxmail.com
味精真的有害吗?别看今天的味精让人谈之色变,最早的味精可是美味的代名词。20世纪初,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化学家注意到鱼汤和海带汤中有一种特别的滋味,于是反复试验,从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其与钠离子结合会形成别样的鲜味且易于结晶,谷氨酸钠就此诞生。这个能让人类充分感受到第五味觉的神奇物质就是味精。1909年,池田菊苗用便宜的小麦替代海带,开始批量生产谷氨酸钠,并取名“味之素”,“人工鲜味”的征服之路就此开始。日本人很爱吃味精。“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凭着自身的硬实力和不差钱的广告投放,味之素在日本迅速走红。对美食颇有研究的中国也不甘落后。20世纪20年代,味之素漂洋过海传入中国,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爱国热情,不仅促成国产天厨味精的诞生,也从此打开中国人的味蕾。一招鲜,吃遍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食品加工商也注意到味精的神奇效果——它不仅能够提鲜,而且在长时间存贮、罐装和冷藏的情况下还能减少食物风味的损失。这可是赚钱的大好机会,一时间,罐装汤、婴儿食品、冷冻蔬菜……味精无处不在。50年代,味精甚至还出现在美军的口粮里。然而,就在味精一路高歌猛进之时,转折到来了。1968年,一封署名 Robert Ho Man Kwok 的读者来信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描述了他在美国一家中餐馆进食后出现的四肢发麻、心悸、浑身无力、头疼等症状。没错,味精成了背锅侠。这可是个大新闻,必须得好好搞一搞。《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多伦多星报》等主流媒体纷纷跟风报道,顺便还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中餐厅综合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关于味精的坏话从此就传播开来。20世纪70年代,各类机构对于“中餐厅综合症”的研究见诸报端,人们对于味精的讨论也一直争议不断。迫于形势,一些婴儿食品制造商开始不再添加味精,中餐馆也纷纷挂上没有味精的标识,这让味精更无翻身之路。尽管在1970年之后,世卫组织下属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等多家机构都已经实验并证实了谷氨酸及其盐类在适量食用下的安全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将味精纳入“GRAS”名单(公认安全)。而所谓的“中餐厅综合症”也被证明是蜡样芽胞杆菌污染饭菜所致,换句话说,就是食物变质,但味精在西方的形象已然无法轻易扭转。不过,在西方对味精谈之色变之时,中国却还处在吃不起味精的年代。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味精是个奢侈品。作为物资匮乏年代凭票供应的紧俏货,这种白色晶体可以说是品味的象征。1965 年,中国人均年味精产量只有 3 克,稀缺程度可想而知。中国人真正吃得起味精,还得等到改革开放之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味精发酵工艺日渐纯熟,粮食产量的增长也让味精的生产成本随之下降。随着市场经济和轻工业生产的放开,味精工厂遍地开花。味精的春天,到了。1992年,中国“莲花”味精年产量达到6万吨;1994年,“莲花”味精以年产10万吨的实力赶超世界味精排行三大厂,仅次于日本味之素。从1992年至今,中国味精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味精终于走进千家万户,它方便、廉价的特点和人们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一拍即合,普通人想让食物变得“鲜美”也不再是件难事。信息咨询公司IHS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共消费320万吨谷氨酸盐,中国的消费量达到176万吨,占总量的55%,且中国人每日人均味精摄入量是西方国家的10倍。味精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这个与中国饮食息息相关的调味料的命运却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下去。转折很快到来。随着现代生活观念的兴起,从吃得好到吃得健康,成为中国人舌尖消费的新需求。原汁原味、纯天然无添加才是人们的餐桌信条。而味精……这个学名谷氨酸钠、从名字上就带有扑面而来的“化学制品味”的调味品,让人们如临大敌。关于味精的谣言也再次卷土重来。截至2015年8月,全国共开办122档电视健康类栏目,平均每个电视台超过三个,参差不齐的节目质量和信口开河的所谓专家更加剧了味精的污名。这些恶名无疑勾起了人们的记忆,“中餐厅综合症”重出江湖,半个世纪之前的研究不加核实又再次成为谣言传播的证据。甚至连美国纪录片也在刻意放大人们的恐惧。数据显示,中国味精的消耗量已经从2013年的114.6万吨下降到2017年的92.2万吨。未来5年,这个数据还将继续持续下降态势,预计在2022年降至78.9万吨。味精真的有害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早已没那么重要。毕竟已经有无数权威机构出面辟谣,在食用不过量的情况下,味精有益无害,但大部人依然选择视而不见。如今,味精的命运仿佛已经无法更改,不过,有趣的是,2011年至2016年,鸡精零售市场的销售额却在不断增长。鸡精成为了味精新的替代品。人们认为带上“鸡”字就代表鸡精是从鸡身上提炼而来,天然无害。但他们大概没想到,鸡精中最主要的配料还是味精。
2021-06-28 22:32 来源: 初初美食季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是每天都会吃到鸡精和味精了,这两大调味料是很多家庭厨房都会用到的调料,很多人在家做饭的时候都是喜欢用鸡精或者味精来对菜和汤进行调味的,在网上一直都有吃久了鸡精和味精会对人的身体有危害,那么鸡精和味精哪个对人类危害更大?一般人都不懂,跟着大厨涨知识!味精具有很好的鲜味,一般炒菜的时候放一点进去可以有效的增进人的食欲,而且还能有利于人们消化,在味精中还含有氨基酸,可以说对我们的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同时味精中还含有谷氨酸钠,它可以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胃酸缺乏等病。人们常说味精能致癌,那是因为味精在高温环境下,有可能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其实目前这个是没有科学一句的。而鸡精的话我们做菜的时候就更加的常见了,不仅炒菜可以放,而且煮汤也是能放的,鸡精的主要成分其实还是味精,而且一般的鸡精里边还含有盐、糖、鸡肉或鸡骨粉等等,也是不会致癌的。这两款食物都是没有毒性的,但是我们不能多吃,要知道不管是鸡精还是味精,里边都含有钠盐,吃多了会让我们非常的口渴,平时我们炒菜放的量其实是一点都没有危害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鸡精是鸡提炼出来的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