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6273与9+C+6274是同-架飞机吗?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了解净含量的意思,初步感受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  活动准备: 杯琴6套,常见容器若干,饮料若干瓶,台秤一部,量杯6只,植物油、水、牛奶各1升。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玩杯琴  (1)练习:各小组自由玩杯琴。  (2)表演:同学们,玩杯琴玩得开心吗?能不能给大家齐奏一曲?  (3)介绍:真好听!这么美妙的杯琴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呀?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杯子里装的水不同,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于是,我们经过添水、减水的反复调试,得到了1~7七个不同的音。有了这七个音就能演奏了。  小结: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敲击以后会发出不同的音。美妙的杯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而成的。  一、估一估  1.导入: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各种液体本身的用量也不同,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估计容量的能力大比武,把你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中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用上,比比谁的估计本领强!(有信心吗?)  2.集体估计,掌握估计方法。  教师出示若干个容器,指名估计容量,说说估计方法。  (1)980毫升光明房型牛奶  生1:这盒牛奶和我们前面数学课上认识的1升的伊利牛奶差不多大,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升。  (2)250毫升统一冰红茶  生2:我们知道1瓶AD钙奶的容量是100毫升,这盒冰红茶大概有两瓶AD钙奶那么多,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0毫升。  (3)20毫升的小酒杯  生3:数学课上我测出了我一口大约喝10毫升水,这个小酒杯如果装满水,我感觉我两口能喝完,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20毫升。  (4)教室里的红色水桶  生4:教室里的纯净水1桶19升,这个水桶比纯净水的桶稍微小些,所以我估计它的容量大约是15升。  小结:在前面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测量、估计等活动,已经知道了一些容器的容量。将这些已知容量作为标准记在脑子里,在估计时,与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估计得比较准确。  3.小组内估计,锻炼估计本领。  (1)为了能在今天的估计能力大比武中有好的表现,许多同学都回家练习了一翻,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练习的吗?  生1:我回家找了很多容器估计,还邀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比赛,然后看上面的净含量,看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庭大赛谁获胜了吗?  生1:大多数是我,有的时候是妈妈,因为许多东西是妈妈买的,她已经记住了它们的容量。  师:看来学习和实践都很重要!  生2:我回家把上面写着多少毫升和多少升的东西都看了一下,知道了很多常见物品的容量。  师:观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生3:我还用自己在数学课上做的1升和100毫升的瓶子量出了一些容器的容量。  师:自己动手测量得到的结果在你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  (2)通过回家的实践,每位同学都选择了几个容器带到了学校,接下来,我们就在小组里开展一个估计比赛。组长拿出一个容器,每人报0自己的答案,然后看看贴在底下的正确答案,比比谁估计得最接近。  4.小组估计比赛,比试估计本领。  估计得怎么样?谁最厉害呀?谁准备的秘密武器最厉害呀?下面就请每组拿出一个你们觉得最厉害秘密武器,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估一估(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拿出统一答案)。比一比,哪个小组估计得最接近。  5.交流活动感受,分享成功喜悦。  通过刚才的估计容量能力大比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得估计容量一点都不难,只要记住了1升、100毫升有多少,其它的和它们比一比就行了。  师:是呀,大和小都是与标准相比较的。  生2:我在估计时首先是确定它用毫升还是用升做单位,比100毫升小的就与AD钙奶比,比1升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就与1升的伊利牛奶比,再大一点的就与水桶比。  师:就是先确定一个大致范围,再进行具体比较。很好的方法。  生3:我觉得看得多了,到后来很快就能估计出它的容量了。  师:熟能生巧呀!  二、量一量  1.导入:为了更好地认识升和毫升,上周数学活动课,我们去逛了一趟时代超市。你们在超市里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本来我们以为液体应该都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但是洗洁精却全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而锅、碗、盆子、杯子也不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是用厘米做单位的。  生2:我们在卖一次性杯子的商标上发现,除了毫升,还有CC和盎司这样的容量单位。  生3:我们发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  生4:我们发现牛奶也是,有的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2.对于你们的发现,我也很感兴趣。就像你们说的,容量单位除了升和毫升,还有CC、盎司等,我特意买了用CC、和盎司作单位的两种一次性杯子。每组发两个,请你们利用桌上的量杯和水,来研究一下它们与毫升有什么关系?  (1)每组一个9盎司和300CC的一次性杯子,实验研究。  (2)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说明:CC其实是你们五年级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的英文缩写,1毫升就相当于1CC。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所以,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通用单位。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3.刚才你们还提到,可乐和雪碧的瓶子里都没有装满,上面还空了一截,其他饮料一般都是装得满满的。那我就想了,这一瓶可乐明明应该是600毫升,上面空了一截不是短斤缺两吗?  生1:我觉得没有,因为瓶上标的是净含量,就是指里面的600毫升。  生2:我认为600毫升就是指瓶子里一共能装600毫升可乐。  (1)什么叫净含量?  师:净含量是瓶子里饮料的多少还是瓶子能装多少饮料呢?可乐公司有没有短斤缺两呢?于老师从超市购买了一些饮料,供你们研究。  (2)学生实验研究。  (3)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组的1瓶可乐没有装满,瓶上标的净含量是6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可乐刚好是600毫升。  生2:我们组测的是220毫升的袋装红梅牛奶,净含量确实是220毫升。  生3:我们组测的是1瓶装得满满的饮料,瓶上标的净含量是500毫升。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确实是500毫升。  生4:我们测的一瓶美年达饮料也没有装满,但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里面的饮料不但不少,还超出了它瓶上标的净含量。  师:确实,净含量就是指瓶中液体的多少,而不是指瓶子能装多少液体。比如这瓶可乐,净含量600毫升,就是指里面的可乐是600毫升。那瓶子的容量是否刚好600毫升呢?大于还是小于600毫升?  说明: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假如实际量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是还会超出净含量。  三、称一称  1.刚才还有同学说到,牛奶有的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那牛奶是否也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呢?  (1)提出猜想:这三个烧杯里分别装有1升水、1升牛奶和1升油。你认为它们的重量相等吗?  (2)学生猜想,说说想法。  生1:我觉得牛奶和油应该和水一样,1升就是1千克。  生2:我认为牛奶和油都比水重,因为牛奶和油都比水粘稠。  生3:我认为油应该比水轻,因为油总是浮在水的上面的。  2.实验验证:将三种液体分别称一称。  3.交流实验结果:1升水的重量正好1千克;1升牛奶的重量大于1千克;1升油的重量小于1千克。  小结:不同的液体,容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等。  四、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围绕升和毫升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估一估、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  生2: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珠子即4个珠子,个位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学生在说算法时老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颜色,个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  (三)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3 5
6 8
7 8 5
3 5  +4 2
-1 5
-1 4 2
×3  7 7
5 3
6 4 3
1 0 5  2.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  3.小组汇报 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2 3
2 3
2 3
2 5  +2 5
+2 5
+2 5
+2 3  4 8
2 5 5
2 7 3
4 8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赞成那种为什么?(根据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学生都很容易看出1.4是对的。2.3是错误的。)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加上5个一;十位是2个十加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  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  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  3.小结: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习六的第1、3题。  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  1.尝试。  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  2.汇报。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培养算法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  3. 初步体会估算在解答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培养算法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你喜欢玩具吗?  师:我也喜欢玩具。(出示模拟商店)小胖努力学习,取得了进步,今天妈妈特地带他来玩具店买玩具,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小胖想买足球和长颈鹿玩具,一共要多少元呢?怎样列式呢?你是怎样算的?  生:34+25  师:怎么计算,可以怎么想呢?  生:(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算法)  二、探究新知  师:小胖又改变了主意,他不想要长颈鹿了。他想买足球和小飞机,可妈妈只带了60元,够不够?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小胖算一算吗?  师:一共花了多少钱?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8+25  师:小胖估计了一下要60元,你说够不够?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丁丁也说不够,到底够不够算算就知道。  (1)探究算法  ①学生独立使用位值板摆小圆片或小组合作摆。  ②全班交流、自愿板演并说想法。  ③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算法,但计算结果都相同。那现在能肯定小胖的估算结果够不够吗?  (2)归纳算法  师生共同观察、讨论:  第1、2种是先两位数加整十数,再两位数加一位数; 第4、5、6种是先两位数加一位数,再两位数加整十数; 第3种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 这几种算法都是通过分拆,变为原来学的本领进行计算。  问:你喜欢哪一种?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  师:如果我买小熊和船模,怎样列式?要多少元呢?请你们同桌两人一起帮我算一算,好吗?  生:28+29 学生汇报算法。  (1)自己先将选的两样玩具的钱数列式计算、验证先前的估算结果够不够。 如娃娃和足球27+25=? 50元 帆船和汽车29+56=? 80元  (2)交流算法,集体评价。  (3)数学书第3题。  学生任选两题计算(可用不同算法)、组内交流核对。  2. 选择。(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1)15+37=( )  ① 42  ② 52  ③ 62  (2)49+24=( )+ 23 =73  ① 60  ② 69  ③ 50  3. 判断。(对的用表示,错的用表示)  (1)26+18=34 ( )  (2)75+19=94 ( )  4. 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谁算得最快最正确?  38+29  27+34  47+34  34+28  25+48  48+38  5. 现在每组都有100元体育用品店的购物券。请你们小组合作,用这张购物券来买体育用品,每种物品仅限一件!看看哪一组买的用品最多,总价最接近100元!  哪个小组按要求挑的体育用品最多,总价最接近100元,而且计算正确,哪组就是今天的冠军!  四、课堂小结  今天去玩具店有何收获?小学数学教案 篇6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矩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矩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矩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矩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5页图430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 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矩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实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非凡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一般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4.5-l的圆圈中填上“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字样来说明这种关系:即平行四边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又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具有一些非凡的性质。  小学里已学过长方形,即矩形。显然,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而且矩形还具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小学里已学过)等非凡性质,那么,假如在图4.51中再画一个圈表示矩形,这个圈应画在哪里?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演示: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如图4.52,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非凡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①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②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③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①8个9相加得多少?  ②8与9的和是多少?  ③两个9相加是多少?  ④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①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②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③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数感。  3.在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5 56+40 18+30  32+4 20+73 5+61  43+20 7+62 4+53  32+10 50+22 20+35  默算,指名答。  指名说说32+4.7+62的计算过程。  2.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可以将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再和整十数相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  二.探索新知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1)小红.小强和小兰是好朋友,他们正在一起玩数画片的游戏呢。  (2)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①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你会列式吗?板书24+6  ②小兰和小强一共有多少张?谁来列式?板书24+9  ③小兰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9+6  ④小兰.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24+9+6  (3)哪道算式我们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24+6.24+9这两道算式。  2.教学24+6。  (1)我们先来看24+6,24+6等于多少呢?我们用小棒来摆一摆,你打算怎样摆,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请你自己摆一摆,想一想怎样很快知道有多少根小棒?  (2)谁上来摆一摆?  先摆2捆加4根,再摆6根,4根小棒加上6根小棒等于10根,可以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一共有3捆,就是30根。  (3)那谁来说一说我们怎样计算24+6?指名说,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教学24+9。  (1)刚才小朋友学得真好,我们再来看看24+9,24+9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怎样计算?我们也先用小棒摆一摆,怎样摆?边摆边想想怎样计算。  (2)请生上来摆一摆,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①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等于13,再算20+13=33。  ②把9分成3和6,先算6+24等于30,再算30+3=33。  ③把24分成23和1,先算9+1等于10,再算23+10=33。  (3)这三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把24+9的计算过程跟同座位说一说。小朋友在计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5.小朋友,我们今天计算使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后,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超过了10,那十位上的20就要变成30,30就要变成40,小朋友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  6.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一位数放在前面,你会计算吗?请打开书到第49页,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生回答,并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下面我们看着图来计算两道题目,题目有什么要求?  (2)第1题你打算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我们先算什么就把它们圈一圈。请你在书上圈一圈并计算出算式的和。  (3)交流第二题的圈法,并说说两道算式的得数。  2.想想做做2  (1)学生口算第一组题,观察一下这4组题,第一题和下面三题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2)我们计算下面三题时都要先算4+8=12,所以个位上都是2,但是4+8=12超过了10,所以十位上30要变成40,50变成60,80变成90。  (3)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口算出另外两组题吗?  3.想想做做3  说图意,要求图书角原来有图书多少本我们该怎么办?你会列式计算吗?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生答。  4.想想做做4  (1)小力.小佳.小强来到了玩具店,小朋友们看一看都有哪些玩具,各是多少钱?  (2)小力买了一只玩具熊和一盒积木,应付多少元?我们怎么办呢?生列式计算并口答。  (3)小强和小佳各买了什么?他们分别应付多少元?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  (4)小朋友,你想买什么?应付多少元呢?指名说,同座位说。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与中位数。  在前几册教材中教学了条形图和折线图,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有选择地使用。扇形统计图与条形、折线图不同,它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表达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因此,教学扇形统计图,使呈现统计数据的形式更多样了。  众数与中位数是常用的统计量。在许多场合,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经常使用众数或中位数来显示。因此,教学众数与中位数能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全单元编排4道例题、两个练习,把内容分成两段。  例1和练习十五,教学扇形统计图;  例2~例4和练习十六,教学统计量。例2讲众数,例3、例4讲中位数。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看懂扇形图,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要求是看懂图的内容,理解图上的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能利用图呈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不教学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画扇形比较麻烦,不必把教学精力耗费在画图上。  学生有圆的认识,有百分数的概念,能够看懂扇形统计图。  看图、交流,理解图里的信息。例1让学生看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在小组里交流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教材呈现了交流的场景,虽然学生的讲述不完整,但都说出了从图中获得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有人说得具体些,有人说得概括些,通过交流可以整理出以下三点:这幅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国土总面积;圆被分成大小不同的5块,每块表示一种地形,哪种地形的面积大(小),统计图里相应的那块就大(小);标注的五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五种地形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计算、填表,体会图的特点。例题告诉学生,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让他们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计算要利用图中的各个百分数,从而体会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知道它与条形、折线统计图的不同。  比较、估计,利用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通过各个扇形有大有小,反映各个部分数量有多有少。图的直观形象,容易引发比较、估计和判断。练一练第2题,看着统计图,学生会想到我国的人口多,人均占有的国土面积少。练习十五第1题的两幅扇形统计图里能清楚看出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第2题把果盘看成一幅扇形统计图,根据花生米所占的面积,能估计出其他几种干果所占的面积。解答这些题利用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又进一步体会了它的特点。  2.整理数据,认识众数。  例2教学众数的知识,包括众数的含义,得到众数的方法,以及众数的实际应用。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由于出现的次数最多,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观察表格,初步感受众数。表格呈现9人做黄豆发芽试验的数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人的试验做得最好。例题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发芽几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通过发芽17粒的人最多,感受17是这次实验发芽粒数的众数。  排列数据,理解众数的意义。教材把表格里9人的发芽粒数依次排列,指出这些数据中17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在这句话里讲了众数的意义: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还含有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意义建构众数的概念。  求平均数,区别新旧概念。众数和平均数都是统计量,平均数是三年级教学的。教材要求学生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计算回忆平均数的知识,体会平均数与众数的意义不同,求法不同,从本质上区分这两个概念。  联系实际、应用众数。第79页练一练第2题,如果把上周销售男鞋的尺码一双一双地记录下来,在这组数据中25.5出现的次数最多,有48次,因此25.5是众数,这个众数会影响鞋店今后的进货。  3.分析数据,认识中位数。  例3和例4教学中位数,前一道例题以形成概念为主,后一道例题教学算法。  创设情境,产生需要。例3呈现一张九名男生的跳绳成绩记录单,对7号男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有人利用平均数,指出7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意味他的成绩不够好。有人把九名男生的跳绳下数从多到少排列,发现7号男生处在第三名,认为他的成绩不错。不同分析出现不同的评价,而且差异明显。为什么跳的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是许多学生的疑问,教学中位数就能解开这个疑。  排列数据,讲解概念。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指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处于最中间的那个数。这既是中位数的概念,也是找中位数的方法。教材把九名男生的跳绳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很容易找到中间的数,理解它就是中位数。  评价7号男生的成绩,用中位数合适。九名男生中有2人的成绩十分突出,分别是182下和170下,这两个优异成绩拉高了全组的平均成绩。事实上,九人中只有2人的成绩在平均数之上,其余7人的成绩都低于平均数。可见,平均数在这里并不反映一组数据的实际状况,用中位数表示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比较合适。  一组数据的个数如果是偶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正中间有两个数。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是例4的教学内容。  适时指点算法。例3初步教学中位数的意义和求法,例4寻找十名女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学生会主动把这些女生的跳绳下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找中位数时,发现这组数据一共10个,正中间有两个数,于是产生疑问中位数是几呢?教材适时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在教材的指点下,学生通过计算正中间的104和102的平均数,得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03。  用中位数分析、评价数据。求得中位数103,把10号女生的成绩同中位数相比,可以看到略小于中位数,表明这名女生的成绩在整体中的位置是较偏后的。仍然用中位数评价其他女生,可以判断各人的成绩在整体中的大致位置。  像这样用中位数进行数据分析,比平均数方便,有时比平均数合理。  4.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实际状况。  到现在为止,陆续教学了三个统计量,分别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些时候,三个统计量都能确切反映数据的基本情况。也有些时候,统计量会引起误解,有误导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是十分重要的。  选用统计量又是比较复杂而困难的。本单元只是初步教学选用,要求不高,难度不大。  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出现的次数很多,这时的众数具有代表性。第82页练习十六第1题里,十名男生身高数据的众数是153,众数在这组数据里出现了3次。十名女生身高数据的众数是148,众数在这组数据里出现5次。显然,女生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如果一组数据里有极端数据,这时的中位数具有代表性。这里所谓的极端数据,是指和其他数据相比,明显大许多或小许多的数。极端数据影响了平均数的代表性,会把平均数拉大或者拉小。第81页练一练2位同学家庭住房面积分别是43平方米和50平方米,比其他同学家庭住房面积小得多。因此,九位同学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只有77平方米,低于中位数84。如果选一个统计量表示这九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中位数是比较合适的。第81页第2题里,A飞机的飞行时间特别短,是一个极端数据。这个数据使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的平均数明显小于中位数,也使平均数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如果A飞机不飞,其余七架飞机的飞行时间里没有极端数据,平均数和中位数应该比较接近,都可以用来表示七架飞机的飞行水平。第3题里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1800、1100、1000,平均数远远大于中位数和众数,是由于总经理与副总经理的工资远远高于其他人。反映员工工资实际情况的统计量应该选中位数或者众数。【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小学数学教案08-01小学数学教案10-10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8-01北京小学数学教案11-30小学数学教案示例11-30《找规律》小学数学教案09-07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6篇)07-29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3篇)07-22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7-27小学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12-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班号一样机型不一样是一架飞机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