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考研有什么区别?

是这样的,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下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又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语言学指把语言学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而成的衍生学科,比如说心理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就是语言教学,包括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前者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后者就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简单来说,汉语言文学针对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就是语文教学。汉语国际教育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的汉语教学。因为汉语非母语者本身有着自己的语言系统,跟汉语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在本科时会开设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教学法,语言学纲要,中国文化要略等课程,还有中华文化的培训。汉语言一般是培养写作能力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0. 引言这是我自己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跨考到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的心路历程,可供大家先做参考与了解。以下这篇文章绝不是要鼓励大家报考汉语国际教育,毕竟这个专业的局限性95%的相关回答已经说得足够多了,我是希望为对该专业感兴趣的、还在观望中的同学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资讯与看法以供参考,并为已经就读的同学提供更多发展建议,或许能给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勇气。毕竟我也勉强算得上少数站得稍高些的一群人(毕竟985就那么些学生,而多数本专业同学都是双非一本以及二本),我也乐于向大家分享那些最顶级高校的同学们有哪些选择,或许能帮助大家拓宽眼界,找到更适合你的那条路——或许是你此前甚至并不知道存在着的路。1. 概念区分1.1 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这个专业最早的叫法。但对外汉语教学其实并不是一个严肃的提法,尤其这个“外”字,意思是“外国人”,甚至很多老教授直呼“老外”(如果你有心去了解相关书籍,会发现使用“对外汉语”的提法的大多是很多年前的老书,或者作者是语言本体出身、教过一些外国人但又不以此为主业的老教授),这肯定很不恰当。所以后来在正式场合基本都不会用这个提法。尤其12年以后,严格意义上已经不存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专业了,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是【文学】-【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最恰当的表述应该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拿到的是文学学位。甚至更极端些,可以说在此之后但凡使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提法的都是落后于时代、不被认可的。对外汉语在硕士的分类上属于学硕,主要是做语言本体研究,而在语言本体的基础上更侧重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但据我观察,实际上真正涉及教学的东西少之又少,其实跟纯粹的语言本体研究并没有鲜明的区别。非要较真的话,大概是因为从最初到现在,对外汉语教学所面向的都是来华大学留学生,教学对象以成年人为主,所以对教学法并没那么强调,更多是从留学生的语料中发现一些过去解释不足的语言点进行纯粹的本体研究,最后可能为了贴合专业要求,再加上一段并不太实用的教学建议。引用北师老校长陈垣先生的一句戏谑:“没本事教中学,就来教大学吧。”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教学更关注知识本身,而面向青少年的中小学教育则更关注教学方法(很多人或许无法理解:教师实际上是专业性非常高的一个职业),对教育专业技能要求更高——这是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对外汉语由于只是一个研究方向,所以就业去向与形式同汉语语言文学相近——一个万金油专业,说不上好但也一定不坏。此外,对外汉语也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大部分工作,只不过在教学计划上一般没有为海外实习留有余地,所以在教学实践上可能会欠缺一些,不过我身边有非常多优秀的学硕同学,教学水平丝毫不亚于日日磨炼教学技能的专硕同学。1.2 汉语国际教育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就是最早的对外汉语,是12年后唯一官方的提法。但这仍然有不明确的地方——“汉语”有没有民族主义之嫌?所以尤其19世界汉语教学大会后,倾向于将学科名字改为“国际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是文学学位,硕士是教育学学位,属于专硕。其实但从学科分类上就很容易能看出区别——本科时主要负责搭建通识基础:文学、语言学、教育学......与文学专业契合度更高;硕士则侧重打磨教学技能,对应地与学科教育更相似——汉语国际教育面向的是海外广大的汉语学习者,而且主要聚焦青少年,因此格外注重教学法的探索与磨练。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基础学习内容是大致重合的,无非语言本体(如:应用语言学理论及其实践、汉语语言要素及其教学)、文化(如: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播、跨文化交际)、教育(如:教育心理学、汉语课堂教学、汉语课程设计、青少年汉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在海外其实是个独立的交叉学科)四大部分。相较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对教育更强调,文化则侧重文化传播而非考据,而语言本体又更侧重适用于课堂的教学语言,例如:教学语法、教学语音学与理论语法、语音学差别非常大——实际应用与纯粹理论的区别: 理论容易高高飘在天上没有任何实际价值,而应用有时迫于现实条件必须得牺牲一部分严谨与深度。另外,有关这个专业总有种误解:“汉语国际教育就是又学英语又学中学,最后哪个都没学精。”在我自己旁听过普北班集训、在平时也承担了较多教学任务后,我深深感到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汉语国际教育绝不是英语系与中文系的简单嫁接,它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只能说具体语言与中文系所学相同,而跟英语一样是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有自己的学科侧重与基础以及教学方法,前文所述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国际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是什么样?我可以一句英语(或者其他学生母语)都不说,只说汉语,就能教明白完全零基础的外国学生,而且效果比使用母语好得多;在普林斯顿的北美汉语教学领头人周质平教授的亲自指导下,我能像指挥一支乐队一样去引领课堂教学的节奏,流畅自然——这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培养的能力。但凡该专业建设稍微成熟的学校在学科设置上就从没想过要去跟中文系、英文系比试,因为它们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专业,所要求的能力也完全不同。2. 汉语国际教育的就业相关问题但凡在知乎上搜索“汉语国际教育”,立即能听到遍野哀鸿,甚至汉语国际教育有幸荣登“文科四大天坑”,与“臭名昭著”的生化环材齐名。看了那么多悲观的论断,我也再不多做赘述,我来尝试给予大家一些“正能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这个问题。2.1 汉语国际教育对口就业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对口就业是:出国或在国内教外国人汉语,具体来说有:出国任孔子学院汉语志愿者(两年一调,说实话比较不稳定。不过也确实有热爱“漂泊”与汉语推广、渴望与不同文化的人接触、不愿意安居一隅的同学,一直在申请不同国家的志愿,我们学院毕业的就有不少同学选择了这条路)任志愿者时因表现优异而留任(就不再走汉办路径了,而是与学校直接签约)担任公派教师(很多学校会面向社会招聘公派教师,例如人大前些天刚发招聘启事,虽然在国内没编制但出国薪酬足够高,话说回来,马上高等教育教师都没编制改成签约了。我们学校有不少公派教师最后成了目标国家学科建设人,名利双收)参加国外学校汉语教师招聘(例如前段时间很火的阿联酋招汉语老师30W/年)在国内高校教留学生汉语在国内国际学校教授汉语在汉语教学机构任教(多数人只知道国内的教学机构,其实不妨将眼光放开些,例如北美的Yoyo Chinese,创办者是北美记者转汉语老师,规模较大、收益极好)在赴任期间考取合作院校教育学硕士或者取得当地教师资格证而留在国外教授中小学(例如:美国部分州能认证中国的教师资格证,免去一部分考核环节)汉语教学相关创业(例如:广外该专业收分极高,就是因为创业氛围良好且珠三角市场广阔,汉语国际教育反而是整个中文专业里就业最好、薪资最高的)......2.2 汉语国际教育就业的局限在哪儿?首先,我不否定:汉语国际教育的就业前景的确不算好。这个所谓“天坑”到底坑在哪里?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全球的确有几亿汉语学习需求,但大多在海外,尤其集中在发展不如中国的第三世界国家(如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等,需求是真的很高、市场是真的很大),这时大家又觉得“屈尊”,不愿意去。(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难去了,这里政治、经济的原因更大,人家宁可要当地非专业的中国人都不想要汉办教师,而有钱的地方从不缺中国人)2、汉语教学国内市场并不算大,同时国内汉语教师收入在教育辅导中谈不上高(当然,你要是能做得足够好,北上广深也有好几百一小时的教职)。而在此基础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还很明显——本身就有不少人认为“我是中国人就能教汉语”,不少无知之辈厚着脸皮去教授外国人,而一些企业也不懂教学,进一步助纣为虐,结果还硬是分走了一大块蛋糕。3、志愿者、公派教师几年一调,自古强调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会认为不太稳定,不愿意久居海外、频频调动4、如果不想几年一调,想留在某国长期任教,每个国家对外语教师的要求又各不相同,例如:就算你有国际汉语教师证书,想在美国长期教授汉语的话还是得考取当地的教师资格证、接受各种外语教师资格认证,而联邦、各州的要求又可能有区别。5、汉语国际教育属于教育学,而本身教育学这个学科大类(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就业困难户(哪怕美、英、澳的世界top10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很难找到工作),除了学科教育外,社会上提供的对口就业岗位非常少——公务员考试接收教育学的岗位极少,教师招聘很少要非学科教育的纯粹的教育学......6、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设置我认为至少存在两点“局限”(我并不认为不合理,但现实中的局限实实在在):① 涉及的学科太多,同时汉语教师标准是真的太高太高。以下是我简单梳理的一个汉语教师理应具备的知识储备。这个专业很少有人能有精力做到面面俱到(不过我也见过能做到的神仙),一般人只有能力深钻其中一两个领域( 例如我的兴趣点在汉语句法、语言认知与二语习得),其他只能做到有所了解。② 第二语言教学专注的是语言的形式而不是内容。怎么讲?大家从小学习的语文是第一语言学习,所学的更多是【文学】,关注的是遣词造句、思想情感;大家从小学习的英语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了,所学得是【语言】,关注的是词性、从句等结构形式,而至于英语文学,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接触过?这就是最直观的区别了,汉语教学同样如此——不论当初你怀着多么强烈的传播中国灿烂的古典文学的想法投入这个专业,这个专业从来都没把文学作为过自己的教学重点,而是教授如何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甚至HSK6级的学生都读不懂《静夜思》)。因此,教师的能力也会更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一旦你打算转型国内被“文学”所垄断的语文教育,又从语言形式转回语言内容,此前你可能太久没有专门提升文学休养了,你很难竞争过那些主要关注语言内容的汉语言文学出身的学生(毕竟十个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九个是“文学”,只有一个是“汉语言”)7、很多根本没有师资力量的普通一本,甚至二、三本也在跟风开设这个专业,每年本硕招生上万人。这有这么几个问题:① 师资力量跟不上。他们的老师自己都没出过国、没有教过外国人,那怎么教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学了一堆教学法的名字,但如果真摆一篇课文在他们面前,能稍微靠谱地上一堂课的屈指可数。② 学校平台跟不上。这些学校大多也没能力合作建设孔子学院,这些学生多数没有机会、平台去海外实习,去申请其他高校合作的孔子学院就得跟211、985学校的学生竞争。③ 学生素质跟不上。一些师资较差、学科不成熟的学校对待课程设计是完全盲目的,想把如此多内容一把抓,而这个层次的学生大多学习能力、自律性都不太高,同时对自己的学习与未来缺乏计划,于是随波逐流地去均匀地分配精力,最终造成了“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精”的窘况,最终本行业内竞争力几乎为零。此时他们不得不转行,但参见上一条,他们可能连语言的形式都没掌握扎实,也就学了些剪纸、扎中国结之类的“中华才艺”,出去应聘其他学科老师也没有竞争力,甚至在一些地域因为他们差劲的业务能力还严重损害了这个专业的声誉,把那些真正优秀的毕业生都给拖累了、把人家的路一起给堵死了......我自己的感受是:如今汉语教师的缺口的确很大,但大量招生后,一方面迅速让过国内的就业环境过分饱和,但另一方面各学校培养出的真正合格的、满足需求的汉语教师又太少(甚至可以说培养出的大多是残次品)。以上,学科自身发展以及学校自身要背一部分锅,一部分归学生背。但我想真正造成“天坑”的更多还是在个人:很多人缺乏信息搜集能力,同时对自己的兴趣与志向也缺乏思考,最终抱着对学科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赚大钱、走上人生巅峰)踏入学校与社会,幻想自然而然会破灭,巨大的落差让这些人气急败坏,于是有了“天坑”一说。但仔细想想,你的困顿,外因、内因到底谁占了主要因素?全面了解、深入思考,这难道不是做决定前的基本步骤吗?2.3 汉语国际教育真的是“天坑”吗?我承认汉语国际教育的就业绝对算不上好,但你自怨自艾于自己不好就业时,不妨想想这些“难兄难弟”——美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科技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哪怕文科里较好就业的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蛋糕也只有那么大,就算强如中传的新闻,多数人也没机会入局,必须自谋出路,而且多数出路对于他们当初的高考成绩、本科平台而言也是太亏了;要说这个专业招生饱和,那法学更是什么学校都在开设,早就饱和了,二八定律分明,多数人根本无从找到工作,也是硬生生把专业的名声都快搞臭了.......你能说这些都是“天坑”专业吗?反正我不觉得,我一向认为这些专业非常伟大,其中许多也是我专业学习之余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学习的。但客观地说:人文社科在当今中国就是“没人权”,而其中一些专业哪怕是清北华五出身,就业出路也远比汉语国际教育凄惨得多——无论如何,毕竟我们还有出国教汉语这条明确的路可走,海外实实在在有那么广阔的汉语市场,而这些专业除了从事研究外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对口的就业方向,而研究生里能读博的又仅有10%左右,剩下90%的人注定得面临转业的命运,这时它们受到的限制要多得多,其中大多只能报考三不限职务,在企业的招聘中也缺乏职场竞争力(毕竟多是坐冷板凳的纯理论学科,而且太深入了,深刻到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还不足以接受到他们的智慧)——他们拿着全省靠前的成绩考入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在校园里思考着有关人类、有关社会最深刻的问题,结果一走出校园发现连一份勉强对得起自己付出的工作都找不到,这不讽刺吗?难就业是整个人文学科的通病(甚至可以说文科专业7成是“天坑”),尤其这几年经济下行,大家的路都不好走,我们也绝对不是最惨的。我绝不是要比惨,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或者喜欢学好就业、挣高薪的计算机、金融,像我就非常清楚自己100%学不好计算机,也知道我对最来钱的经济毫无兴趣,甚至发自内心地抵触(例如看到《华尔街之狼》中“精英”们对于金钱的过分狂热,甚至乐于为了金钱抛弃一切真善美时,我只感到刺骨的寒意以及分外真实的生理上的恶心)。尤其到了硕士阶段,我们很多人确实是因为对学科的热爱、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对理想的坚守,而选择了学习这些“天坑”人文类专业,因此也得接受自己注定一生大概率不可能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宿命,例如:的确有很多身处象牙塔时学习比我们差得远的同学,只能就读远逊于我们的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但由于报考了热门专业、“风口”专业,毕业后,每年赚到的钱除去维持中产阶级精致生活的开销的结余,都能比我们多数人一年的净收入高;就读这些专业你就是要做好心理准备,你可能拼到了专业的前10%都不一定能得到一些专业50%、60%时就能取得的世俗成绩——毕竟这个社会本身就不是单纯拼努力与学识(在当今传播环境下学识越来越难变现,尤其当你对知识抱有足够的敬畏感、自身道德水平较高时,想从劣币们口中分到一口汤都更是难于上青天了),选择甚至更重要。不过,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我们多数人注定不可能兼得鱼和熊掌,那就坦然面对,有舍有得,去活成你希望成为的模样、成为你希望成为的人。就像我很明确地知道成为教师是最让我有获得感也是我心中最崇高的事业,而新闻事业虽然同样伟大,而且更容易给我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我明确地知道从事新闻我一定不会快乐,甚至会经受价值观撕裂的痛苦。成年人了,一定要自己想清一个问题:“你究竟想要什么?”——赚大钱过富裕优渥的生活也罢、追求理想也罢、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也罢......再分析清利弊得失,做好职业规划——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勇敢承担它相应的代价。有幸能兼顾爱好与物质的人终究是极少数幸运儿,多数人哪有机会兼得鱼和熊掌呢?如果你觉得你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打算“及时止损”,没问题,那你就得自己赶紧行动起来,想办法谋出路了——你讨厌这个专业,但又希望它能帮你把就业全安排妥当了?凭什么?典型的巨婴心态。这个专业多数同学最终都走上讲台成为了一名教师,语文、英语的都有。我觉得这条路非常棒,甚至不少赶上好时机的应届生还在深圳等“高薪区”成为了编制教师。如果一开始就看不起教师职业、嫌穷嫌累(在任何国家教师算不上高收入职业群体),觉得委屈了您,那为什么一开始要报这个专业呢?也太不理性了吧?如果想当语文老师,那就得抓紧提升自己的文、史、哲素养(毕竟当今趋势是“大语文”),就我自己的高手来说,即便出自最顶级的中文系的绝大部分语文老师也是“不合格”的,而“合格”的标准实际上也并不高,只要你付出足够的努力,在专业知识上绝不会逊色,甚至因为汉语国际教育对教学法的训练,相比非师范的中文系学生还更能在试讲中展现风采;英语教育其实是汉语国际教育“转行”后最对口的工作——都是二语教学,我与一名手持英语教师资格证与TESOL双证的朋友交流很多,我们都觉得两者实在太相通了,因此好好提升英语能力并取得证明(一些同学本科有机会考专八,哪怕没有专八也可以去考雅思托福)在这个阶段就格外重要,之后进入新东方等机构以及私立学校非常容易,我同样认识北外的朋友以新东方经历为跳板成功进入了公立学校。进国际学校是一条很好的路,那就多了解进入国际学校的渠道,多与前辈沟通交流。这时海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实习经历就格外重要了,而这时名牌高校的优势就愈发显现了——以我熟悉的北京为例,北大、清华、北师、人大、民大、北外均有很多合作孔院(孔院优先考虑合作院校,况且,哪怕报那些相对“中立”的孔院,普通学校学生大概率也竞争不过这些985的学生呀),且多数集中在欧美澳发达国家,这些高校中有些要求学生必须有出国实习的经历(算必修的的实习学分),因此一个年级所有同学都必须外派(相比起这个问题下某位许同学说自己班没几个出过国,我想可能哪怕出国去的也是亚非拉国家;我老家一所二本大学也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据我所知他们同样没有合作孔院,没有学生能出国实习),稍微优秀者就有机会前往发达国家的顶级高校合作的孔子学院任教;另外,高平台带来的眼界与能力提升也不可同日而语,例如我们专业的一门作业是与海外高校合作,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了解其教学状况,协助其建设自己的汉语专业——我们有机会过手这么硬核的项目,其间所面临的挑战多艰巨,同时对人的提升多巨大,真不是普通学校学生学学剪纸能想象到的。但实际上,这个专业想考入高平台相对容易,只要你足够努力、踏实,冲击211、985根本不是问题。想进企业的,可以多去参加各种大厂的实习,我认识很多人就走了这条路,进入互联网企业、四大等等,最后混得一点也不比其他“热门”专业的差——既然要走这条路,那就得拼命提升个人相关业务能力,上学时重心必须有所倾斜(例如我们师门的一位师兄,研一时就明确了自己不想当老师、想进企业赚大钱,与导师交流后便从此再没参加过组会,课业也仅以通过为要求,把主要的时间精力用于实习,毕业就进了网易担任产品经理);在择校时,选择城市也很重要,哪怕是北上广深的“双非”,机会也远多于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一些985、211;另外,我也提到了,这个专业一定要去尽可能高的平台,而一旦进入就要好好利用平台的资源与优势,不要再只着眼于你的专业本身了——人大哲学、历史专业多得是同学进入金融业成为大佬,难道靠的真的是哲学、历史知识吗?新媒体、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这些职务也相当好,对文科生而言是不错的出路,而且专业学习的能力并不算浪费,例如:我一位北外毕业的朋友,毕业后进入外研社担任编辑,专门负责跨文化、汉语课本内容。如今新媒体编辑对出身要求真的不高,更看能力,而学习那些最基本的观念、技术非常容易——只要你肯学,并肯花时间去思考、去操练。你跨到媒体,难不成还能有民俗学、人类学的跨过去难?如果想进入高校从事行政,例如当辅导员,那就抓紧入党、多参加学生会或者党团的活动,了解进入高校的途径,并早早开始收集信息、了解行情......无论如何,把一切锅都甩在专业上一定是不明智的:明明是自己填报专业时想当然,既对专业了解不足、也对自身兴趣不加考虑,结果认为“掉坑里了”,怪谁?“进坑”后早早知道自己志不在此了,但又无所作为、碌碌终日,浪费学校的平台,最后毕业毫无竞争力、找不到工作,怪谁?我也认识不少对这个专业恨之入骨的学长学姐,除了上述不理智外,平时说学术,不看论文、专著;说专业,语言本体、文化底蕴一塌糊涂;说语言,不好好练英语、小语种,甚至普通话也说得一般;说其他学科知识,从不去了解;说实习,从不参加,甚至根本不去了解.........一句话:思想上焦虑,行动上怠惰无作为。我相信:限制这些人的绝不是专业,他们哪怕去学了计算机、金融,大概率也不会有好的发展。2.2 关于“专业限制”大家常提到的汉语国际教育考公、考教师编制很难,其实是因为很多地方还在使用90年代的专业目录,自然没有“汉语国际教育”这个名称(甚至一些小地方信息闭塞,要求“语言学”本科——要知道除了上外有计划开设语言学本科外,全中国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本科生能说自己是语言学毕业)。中二地说:错的是这个世界233333。19年世界汉语教学大会上将这个问题列为议题,得到国务院、教育部高度重视,要求加快解决该问题。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是文学学位,这个学位一向万金油,就不着重讨论了,我主要说说教育学的汉硕。就我自己观察,近几年,各个省份的定向选调名单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可以报考的岗位可一点也不少,而且逐年增多,甚至在四川、两湖等一些省份,还多过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历史、哲学、法学等大类的专业;我自己比较关注的几个城市里,教育局直属教学机构面向985的定向招聘基本给予了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言文学同等的机会(至少在专业要求上同等,能不能把把握机会就靠自己了),越来越多公立学校对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里将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语言文学的专业放在一起......相信前途会越来越广阔。不过确实得承认:以上机会目前只有那些最顶级的学校应届生有机会享有(最简单的,如果你的学校并非定向选调的学校,那自然没有资格报名,只能报考普通公务员,那时能报考的岗位就很少了,只能去三不限大坑里挣扎;大多数二线中小学面对北大、北师、人大、复旦的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也自然愿意招收,再往下的城市则更不必说)所以我自己的建议是: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一定要去尽可能高的平台,同时它也的确是非常容易考入顶级高校的一个专业。(知乎里有位宜宾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的许同学 @被坑了的许同学,因为自己的“凄惨”经历,拼命劝退该专业,我想说真的是她的层次太低太低了,她的平台、能力、学识、眼界绝对没资格代表这个专业里的多数人,尤其是那些站在更高层次的人。另外,她的路数实在太廉价了,她的所有回答只有情绪而没有事实,遇事“详情见我以前的答案”,可翻到头也没见她说出些什么,只有自怨自艾而已)2.3 关于读博语国际教育虽说是专硕,但就我的观察而言,不少同学的学术能力丝毫不逊于学硕,而且我认识很多专硕同学成功考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毕竟这个专业博士名额不多,在能考的有限空间里,专硕的上岸率与学硕相当),或者出国在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教育学等领域深造。至于专业博士,不少顶级高校早就开始开设了,而且招收名额甚至比学术博士还多。另外,在19年世界汉语教学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建设汉语国际教育博士点,受到国务院、教育部大力支持,相信能给更多渴望在学术上更进一步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大家留高校提供了更多机会。最后,分享我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路有很多条,而且会越走越宽。没有什么专业是真正的天坑,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人有无限的可能性,不要因为自己的狭隘眼界与怠惰而堵死了自己的路。去走,就会有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7个语种大学外语专业排名出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