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属于国家实施国防的主要手段是什么手段吗?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人出现在世界军事舞台上。中国维和军人遍布柬埔寨、南苏丹、利比里亚、刚果(金)等地,中国护航编队穿行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还有那些在国际军事竞赛中“亮剑”的中国军人、那些活跃于国际军演中的中国官兵……他们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优异表现,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峡之声特别推出策划《走出国门的中国军人》,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人物档案:王卫星,1958年出生于陕西临潼,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少将军衔。曾在团、师、军、军区机关、部队和院校工作;1979年参加“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1996年调入军事科学院,先后担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外国军事研究部部长、院副政委等职务。曾率团出访德国、伊朗、丹麦等国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中国军事艺术》《白话中国兵法》《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精要》《观海行策》等。个人研究成果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首届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等。王卫星接受海峡之声记者杨涛、鞠先鹤采访“和合”文化决定中国不会走“国强必霸”之路记者:您多次出访,在同外军交流过程中,他们最关注的是哪些问题?王卫星:外军很重视中国,对中国的事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国的改革发展、政策取向等大事更加关注。比如,关于中共十九大的事。我率团出访丹麦的时候,我们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还恰逢美国白宫首席战略顾问班农在日本解读中共“十九大报告”。他很偏激地称,“中国正在大胆进行地缘政治扩张”“中国十九大制定了清晰的国家发展蓝图,将对美国及整个西方世界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有欧洲朋友在座谈会上表示,“中国强大到可足以买下整个欧洲”。一方面,他们承认中国发展很快;另一方面也受到蛊惑,担心中国的发展进程,害怕中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家。也有人干脆直接地指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很厉害,各政党的主要目标盯在拿选票上,在国家发展上根本没有规划和战略,而中国则不同,没有内斗消耗,有各种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他们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就是中国发展的最大规划,“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中国霸权”的具体体现。王卫星在丹麦皇家防务学院座谈会上回答提问王卫星向丹麦皇家防务学院院长尼尔斯·王将军赠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针对这些误解,我给他们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和合文化。第一,缘于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第二,缘于中国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明代的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并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而百年之后,西方舰队到来时,却到处跑马圈地,将亚非拉国家划入各自的势力范围,郑和曾经到过的国家全都成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只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中国不会重蹈覆辙,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中方代表团与丹麦皇家防务学院专家合影我还说,除了上述对历史的继承和借鉴,当代中国采取军事防御思想,也考虑了三个重要现实因素:一是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二是中国对安全环境的判断,三是中国奉行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我还讲,回顾世纪之交,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忙着搞“拳击赛”,唯有中国在一棒接一棒地跑自己的历史“接力赛”。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脚踏实地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友善和文明”的崛起,将会造福其他国家,而不会威胁任何国家。听完我的观点,他们的疑问和看法也一一得到回应,总体效果不错。王卫星与伊朗国防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前国防部长伊瓦希迪将军会谈比如,关于国际战略格局的事。我记得,出访伊朗时开展的第一场座谈,就是讨论对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看法,他们很关心中国的态度。伊方指出,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格局转变为由美西方主导的单极格局,但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与中国快速崛起对单极格局构成了挑战。因此,美西方试图通过两伊战争等行动,推翻伊斯兰革命的胜利成果,但是历经40多年也没有能达成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样对美西方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为阻止中、伊两国在亚洲东西两侧同时崛起,美西方在中、伊周边地区采取了大量的“小动作”,试图扰乱两国发展。王卫星在伊朗国防大学参观对此,我作为代表团团长作了积极回应。我说,今年是中伊建交45周年,中伊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伊两军关系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有句老话,“衣服是新的好,朋友是旧的好”。中伊两国不是新朋友,而是老朋友。我们的友谊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两国从未发生过严重的冲突。历史上,尽管两国政治联系时有中断,但贸易、文化交往从未中断,“相与还往,同为一家,俾商旅通行,各遂所愿”“永笃同好”(《明史·西域传》)。伊朗诗人萨迪曾说过,“朋友之间感情真诚,敌人就会无隙可乘”。我说,中伊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相似;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能互相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干涉他国内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都不愿受其他大国的摆布。因而,这些年来,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伊朗的能源支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技术和商品,也帮助伊朗缓解了经济困局——这就是最典型的互利共赢模式。王卫星与伊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副总长普尔沙普准将会谈比如,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事。访问伊朗的时候,他们还在座谈中多次强调,恐怖主义是一些西方大国为推进自身利益,尤其是美国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政策的结果。伊方特别指出,地区问题应该由本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来解决,而不应该由外来的势力插手。“伊斯兰国”就是外来势力插手的结果,是在所谓的“金三角”国家的暗中资助下壮大的。伊方还强调,未来“伊斯兰国”即便是被打散,恐怖分子也还会转移到中亚和西亚地区,实施“独狼”式的恐怖行动,这将对中国国家安全与已经实施的“一带一路”造成不利影响。王卫星向伊朗英雄墓碑致敬这时,我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的一篇关于反恐的文章,题目是《早熟的战争与晚熟的和平——20世纪在战争中等待和平》。我专门作了介绍,表明当时就认为“恐怖主义活动已成为没有边界的、往往是阵线不明的战争所采用的有力武器”“作为20世纪的政治瘟疫,将成为下个世纪的世界遗产,异化为一场无休止的世界大战”“20世纪虽然过去了,但发展着的恐怖主义却在悄悄地与更多的种族和宗教国家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准战争行为’。这些新的准战争行为继续与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结合,成为新世纪动乱的根源”。我说,这个判断不幸被今天的现实印证了。军事交流就是要增加互信,减少对抗记者:您在对外交往交流过程中,有哪些启发?王卫星:我感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智库的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式,可以从多个视角、用多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外方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在交流过程中,寻找相互之间的历史渊源和共同点,进而引发更多的共鸣。王卫星向伊驻华武官萨马第恩上校赠送真丝织锦画《长城卷轴图》另外,在与外军的交流交往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外方一些好的做法,增进互信。比如,多次出访,我发现外方智库的科研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水平、成果推广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注重构建完善科研模式,注重发挥智库官方网站的宣传和引导作用,注重发布外文版研究成果。这对我们军事科学院很有启示。特别是当前,我院正按照习主席的决策部署,“努力建设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外方的一些做法有助于我们打开思路,进行交流互鉴。记者:请您谈谈军事交流与合作对于增进各国军队理解互信的作用?王卫星: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个动物界的有趣故事。我们知道,猫科动物表达友好,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当它发现敌情,尾巴是翘起来的。而犬科动物恰好相反,表达友善的时候尾巴是翘起来的,发现敌情的时候才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某一天,这“两位先生”见面了,一个尾巴翘起来了,另一个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但两个都觉得不对劲,你什么意思?我在欢迎你,你怎么把我当成敌人了,其实双方都是在表达善意,但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而带来误会、误解,甚至成为仇敌。从这里可以看出,沟通不畅产生的误会是非常多的,甚至会导致战争。我们知道,总结漫长的人类历史,其发展无非是三个阶段:一是相互隔绝,二是相互对抗,三是相互对话。未来世界走向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是由对抗转向对话。马丁·路德·金说过,“人们之所以相互敌视,是因为相互害怕;之所以相互害怕,是因为相互不了解;之所以相互不了解,是因为相互不能沟通;之所以相互不能沟通,是因为彼此隔阂。”军事交流与合作就是要消除隔绝,减少对抗,增强对话。构建良好海外形象,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记者:您对于如何更好地做好对外军事交流,讲好中国军队的故事,赢得理解和信任,有哪些建议?王卫星:作为中国军队,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对外军事交流是大势所趋。如何构建良好的海外形象,已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紧迫课题。在与外军的交流交往过程中,我感到,对中国了解片面,甚至曲解的不是个别现象,“中国军事威胁”等论调始终萦绕着不少外方人员。有人说,中国在国外建有许多军事基地,还有人说,中国在南海搞军事化,时刻准备以军事手段解决与周边小国的领土领海争议。可以说,形象危机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军的强军进程。怎么办?如何摆脱我军“有口难说、有理难辨”的尴尬境地?我觉得我军既要会做,也要会说。会做,就是我军通过办好自己的事,产生有中国特色的强军故事;会说,就是不断加强我军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全世界传播我军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我军。要想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敢讲,在关键场合勇于发声,让世界听得到;其次要巧讲,善于巧妙地将我们的观点和思想“穿衣戴帽”,变成外方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让外方真正听得懂,达到增信释疑、交心聚力的目的;再次要多讲,让更多的人听得进,主要是针对世界各国想了解中国的巨大需求不断增长、我们对外交流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的客观实际,先提高中国故事的数量,以数量规模带动质量效益,努力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方面,多从国际化视角讲述故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和规则传播信息,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平台,深入挖掘“最大公约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另一方面,注重运用多样化手段扩大影响。比如,充分展示我军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定期发布国防白皮书,及时发布我军权威信息,制作发放外宣品等,让国外受众多侧面、多视角地了解我军。主办“北京香山论坛”等主场学术活动,积极拓展国际学术界乃至舆论界的话语权,将外界对我的看法引入正轨。战争的艺术在于“止战”记者:您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过战火的将军,对于和平的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吧?王卫星:是的。我在30多年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行动。这段经历已经凝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我不会忘记,更不希望重来。军人生为国家雄,死为国家魂。在和平时期,如果一个国家忘记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它就会成为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国家。如果一个民族忘记了那些为捍卫民族尊严而牺牲的勇士,它就会变成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只有一个热爱英雄、崇尚英雄、怀念英雄、感恩英雄的国家和民族,才是最有前途、最骄傲、最伟大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中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经历过战争的军人都明白,和平是用千千万万条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训。当前,各方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既有期待、也有隐忧,期待中国表明立场和态度。习主席提出,天下一家。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作为军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一方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另一方面,要向两千年前《孙子兵法》中所昭示的“止战”那样,战争的艺术并不在于如何发动战争、赢得战争,而是如何“止战”,如何更好地捍卫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实施国防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