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特点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的重要意义,对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进行了解析,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的途径。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活动,不断发展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键词】 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意义;途径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对青年人提出希望,希望他们注重开发优势潜能,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青年人是祖国未来的主人,为了促进青年人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势在必行。一、构建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的重要意义1、国际竞争的需要胡景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战略选择。其中,青年人成为国际争夺的首要人才资源。21世纪以来,注重青年人的潜能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可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四有”青年,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仍旧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攻坚阶段。我国要想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要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可以培养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青年人全面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3、青年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代青年人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表现为:朝气蓬勃,热情洋溢,善于接受新事物,有着较强的独立自强意识;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崇尚知识和科学,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技能的学习,有着强烈的成功成才意识。他们关注自我,向往成功,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关注社会,勇于担当,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可以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三观”,促进青年人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实现青年人的人生价值。4、正本清源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成功的渴望异常强烈。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股“成功学”和“潜能开发”的培训热潮,然而这些培训机构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良莠不齐,而且片面强调潜能开发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误导青年人对“潜能”和“成功”的定义,搅乱青年人的价值取向。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可以弘扬积极的、健康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从本源上遏制这种庸俗的“青年潜能文化”。二、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解析青年人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祖国的命运。青年潜能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青年潜能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不断丰富青年的“三观”,增强青年人的精神动力,为发展和繁荣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1、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的总体概括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必然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同时又适合青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青年人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青年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青年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小平同志的重要教育思想。这个教育思想同样适合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但是我们要赋予它不完全相同的内涵。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要面向现代化,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硬件”的现代化,社会存在的现状、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等为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二,“软件”的现代化,就是指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要树立现代化的、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两者有机统一于“现代化”的内涵之中,其本质内涵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构建要面向世界,同样有着两重含义:其一,“引进来”,就是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青年文化内容、构建的方法和途径等,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青年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经验。其二,“走出去”,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青年潜能文化的风采,增强我国青年文化软实力,努力为推动世界青年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引进来”和“走出去”,表明“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有着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要面向未来,是指培养青年的目标立足于未来。青年的培养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青年人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就未来的国际竞争而言,一个青年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开放的认知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识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效的交际活动能力、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合作和竞争的生存能力等。3、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内涵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亚文化,同样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内涵。“民族性”的内涵,体现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这是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的地域特征。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既根植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又来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张扬民族精神的进程中发展了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显示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其“科学性”内涵,体现在尊重青年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以及青年人成功成才等规律,这是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的品格特征。它是适应了青年人个性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满足当今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青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青年人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青年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保证。其“大众性”内涵,体现在服务广大青年群体,这是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的功能特征。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亚文化,是与中国亿万青年紧密结合的文化,与广大青年群体声气相通、休戚与共的文化。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是为中国亿万青年服务的 “大众文化”。4、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的性质及其本质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所以,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本质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人才,怎样培养青年人才”的教育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青年人,促进青年人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着力提高青年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构建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的途径1、营造积极向上的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氛围深入了解青年潜能文化的现状,积极引导青年潜能文化的健康发展,倡导青年人学习和创造。紧扣青年潜能文化发展动态,关注青年潜能文化现象,实时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引领青年潜能文化潮流。充分运用新闻舆论导向,重点发挥团属青年报刊、出版、网络、影视阵地在青年潜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文化的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氛围。2、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活动全国范围内的青年潜能文化获活动强调典型性和引导性,在重点活动上形成合力,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的品牌活动项目。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青年人具体特点,广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基层群众性潜能文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的繁荣,促进青年人健康成长。3、不断发展中国特色青年潜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按照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推动青年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为青年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加强青年活动营地、青年教育基地等青年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依托阵地开发全国性、区域性活动和合作项目,充分发挥这些活动阵地在青年潜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支持并推动团属报刊、出版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强服务青年人的互联网站建设,推动青年人影视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青年潜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各级团校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团校在青年潜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整合青年潜能文化资源,推动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人类进入了“文化”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的青年潜能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高品位的青年潜能文化社会氛围,构建高尚、健康、文明的青年潜能文化,使其发展成为具有优越性的现代青年文化,满足青年人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参考文献】[1] 韩小军,张宪.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力推进青年文化建设[J].传承,2010(7)64-66.[2] 吴萍.论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深层含义[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5(1)10-13.[3] 周培松.正确理解“三个面向”教育指导思想的内涵[J].学习札记,2007(7)42-43.[4] 石曙光.浅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先进文化[J].行政与法,2003(12)5-7.[5]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2011-4-24).[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http://(2010-7-29).[7]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cn(2011-10-26).[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2004-8-26).[9] 青年文化和青年文化建设.http://.cn(2007-1-9).【作者简介】张忠春(1986-)男,四川大竹人,四川文理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周宏星(1981-)女,四川达县人,四川文理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赵桂英(1983-)女,湖南人,西华师范大学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