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的路径与能量供应的关系?

很多人喜欢一些短促爆发性的运动,那么知道在爆发性运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供应的吗?接下来就由我为你们普及一下。我们清楚地明白任何运动都离不开能量的供应,一旦缺乏,就会导致事情很多力不从心,这是因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强度运动的重要前提是运动骨骼肌维持一定水平的功率输出,而有限的能量供应将限制运动的进一步完成。我们的爆发性运动通常理解为急性运动,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主要分为两个无氧和一个有氧。它们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的供能系统。这三个系统在运动的过程中同时参与,但参与的时间段比例不同。它们三个系统分别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其中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总量最低,通常仅能维持数秒及量强度运动,但是它的供能速率是最快的,那为什么它无法持续输出呢,这就跟ATP,CP,的分解合成有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询了解,这里不再赘述,简单的可以理解为CP这个能量的合成底物有限,在短暂的裂解供应后会出现下降,不过这一供能系统中,ATP与CP的能量分解不需要氧的参与,也不产生乳酸,因此称为无氧代谢非乳酸成分。糖酵解供能系统在急性运动中应占据着主导,它的供能总量在三者中排在中间,供应效率也是处于中间,因此短时间的持续爆发中它的作用相当大,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两百,四百米这些短距离爆发跑后,我们的人体都会出现大量的乳酸,乳酸的出现就代表了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参与,不过同样的这一供能系统也无发持续供能,这是因为其产生的酸会使细胞PH降低,影响了糖酵解的酶活性,导致抑制ATP进一步合成。因此这一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有氧代谢,是三个系统中能量供应最高的,但又是能量供应速率最低的,这一系统主要参与强度不大的运动,也就是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动员能够满足骨骼肌对氧的需求时参与的程度最高。这三个系统看起来互不关联,但其实在大强度运动中它们是相互整合的,只是占据的成分比例不同而已。以一百米短跑为例,运动者会在5到7秒能达到最高功率输出,随后运动功能逐渐降低直到运动结束,这其中磷酸原系统时间短暂,糖酵解供能系统ATP合成速率在5秒达到峰值并维持数秒,而有氧代谢则是在运动后30秒占据能量供应的主导地位。为我们的恢复提供持续性。因此我们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它们的特性来训练,很多项目间歇不超过一分钟其实也是跟这能量供应有一定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循环系统的路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