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牛‏学‏堂‏课‏程‏优‏势,有没有‏人‏知‏道?

今天偶尔翻出了母亲留下的2002年参加定海小学建校90周年纪念物品,使我有了想为母校做一篇美篇的念想。我与我的父母和亲友中,许多都在这所当年舟山最牛的学校读过书,为什么说我的母校这么牛,且听俺细细道来…

校庆纪念册

舟山市定海小学是一所具有100年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是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工农运动与抗日救亡活动的重要阵地。1926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定海的第一个组织—中共定海独立支部就诞生在该校;1938年10月,中共定海县委工作委员会也成立于该校。因而该校有舟山“革命摇篮”之美誉。

随着历史变迁,校名几经更易,1998年定名为“舟山市定海小学”,并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同志题写校名。

校庆纪念封

2002年10月,学校成功地举办了9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舟山市四套班子和定海区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参加了校庆。参加庆典活动的领导、校友、社会各界人士2000余人。

定海小学的前身为定海女子小学,创建于1912年9月。首任校长沈毅女士是一位爱国人士,拥护国民革命,带头剪发放足。每逢全国或上海、北京等地发生爱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女小”总是率先响应。1925年至1926年,中共上海区委和宁波地委先后派员来定海,都以“女小”为落脚点。1926年12月,中共定海独立支部就诞生在该校,成为领导定海工农运动的中心。1938年中共定海县工委在该校成立,成为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定海“女小”被誉为“革命的摇篮”,中共舟山党组织的诞生地。

校庆纪念币套盒

银质纪念币正面

银质纪念币背面

李铁映为母亲金维映母校题字"穷精、竭智、达理、践行"

李铁映题字"育才兴国"

2001年,学校少先队获"全国红旗大队”荣誉称号。

学校校史室

校史室内的陈列物品,已成为师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42年。

照片里有县立平政桥小学大门,也就是现在的定海小学的前身,今天就带大家回到过去,一起去了解这所学校的百年记忆…

我读书时定海城关一小本部老照片,左边一楼教室是我上课的班级,右二楼是老师办公室。城关一小分部在定海东管庙弄,我读一至三年级的地方,如今都已被拆。

县立平政桥小学老师正在上课(1942年摄,照片为徐正国博物馆收藏)

县立平政桥小学操场,二楼窗户开着的教室(1942年摄,照片为徐正国博物馆收藏)

平政桥小学学生

定海县署前平政桥旁土地祠初建于清熙二十七年(1688),是首任知县李侗和周圣化先后拨款建造。土地祠有大间三间,大殿五间,在办学整修后,土地祠模样也有所变化。1938年3月,适沈毅60寿辰时,她将他人赠的900元寿仪全部用在将土地祠改修上,修建成为小学校大礼堂。

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门口是古老的石条路,两边是两排矮矮的冬青树,通到地委大院(现定海区委大院),对门是农林局。学校的两扇大门坐东朝西,一扇是操场的大门,一扇是过厅式的正门,左手是传达室,右手一小间是课外活动养小白兔的。进门后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正面和右边是二层的教室,左边是学校的小礼堂,原来是土地祠的大殿,低矮的大殿里搭了一个小小的舞台。平时学校在小礼堂里开会,到了下雨天,干脆就在小礼堂里上体育课。

教室的北窗外是学校的大操场,只有百把平方米,古时是县署的花园。北窗下是领操台,台旁有棵老槐树,春季老干新枝盖天铺地,严严地遮住北窗。每当夏天槐花飘香、茂密的枝头上挂满了一串串粉白色的槐花,一阵风来,片片花瓣像一只只白糊蝶落满操场,浓郁的馨香扑进北窗,弥漫整个教室里,融进琅琅的读书声中。女同学喜欢掰上几根槐树枝叶,编一个精巧的小花环,戴在头上像一个纯真的小天使。

许多年后,学校的旧教室、礼堂都拆掉了,老槐树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朝南的综合性教学大楼,楼前是一个平整的大操场。

后来,城关中心小学搬迁到了昌东新区,那里有一个更新更漂亮的校园-定海小学。

定海小学的前身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堂,旧时为定海县署前平政桥旁土地祠,房屋古旧。旅沪商贾“沈孟房”沈椿年等发动社会各界捐资,与方药雨、李拙、沈毅等先后捐资法币5000余元, 1912年9月将土地祠改扩建,创办县立女子小学校,并由沈椿年胞妹沈毅管理学校。次年,县知事正式委任沈毅为校长。

沈毅组织编写补充教材,增设刺绣、蚕桑、工艺美术、书法、珠算等课程,聘请名家任刺绣工艺教员,又开办蚕桑班、美术班和师范讲习所(后改为简易师范),师生轮流外出办“民众夜校”,鼓励女生剪发、放足、不戴耳环、不迷信。用人唯才,不徇私情,待教师如亲友,视学生如子女,教师患病,解囊请医,提倡启发教学法,禁止体罚。

数年后,沈毅赴杭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女子学校参观,自费往菲律宾考察华侨教育,回校革新教学。沈毅矢志不嫁兴办学校,敢于挑战传统,严谨治校,大胆创新,也因此被誉为定海“女学之始祖”。

1913年,女子小学在发展中增设高级部,因在平政桥旁,后来改为县前小学、平政桥小学。

首任校长沈毅。沈毅(1879~1938),女,汉族,号锐娟,定海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校长。

沈毅严谨治校,大胆创新,学校教育质量斐声岛内外。她同情支持革命,使定海女子小学成为革命的摇篮,培养出大批革命志士。如,原中共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王亚璋、原上海市副市长忻元锡,以及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杨静娟、乐伟成烈士等都是她的学生。

沈毅终身未嫁,以毕生精力献身教育事业。被誉为定海“女学之始祖”。1938年8月在定海病逝。

沈毅的父亲沈观,是沈有庆第三子。沈观中年逝世,长兄沈椿年挑起了照顾母亲和两个妹妹的义务。沈渭清、沈毅姐妹敢于挑战传统,自立自强,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同情支持革命,这与沈椿年的思想影响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沈椿年曾任国会议员,但同情革命,大革命失败后,沈椿年经常与上海搞工人运动的林仲丹(林彪堂哥)等共产党人接触。林仲丹也常利用沈宅作掩护召开秘密会议。共产党人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大诗人郭沫若也是沈家的座上宾。其妹沈毅由此接触了共产党人,开始阅读马列著作。在林仲丹和王亚璋(沈毅学生,时在上海大学念书,地下党员)工作下,沈毅渐渐同情共产党革命,并积极支持在校的思想进步的教师参加革命活动,还请杨之华来舟山宣传革命道理,使学生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蒙教育。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时期,林仲丹在工运中被刺伤、李求实同志患病,均转移到定海,由沈毅按排他们在普陀山的一个寺院中疗伤养病。共产党人金维映在定海女小读过书,也当过该校幼儿班老师,深得沈毅器重。沈毅把她带到上海哥哥家,结识杨志华、王亚璋。从此金维映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共产主义斗士。1927年2月,中共定海小学的舟山地下党组织在沈毅的帮助支持下在该校成立,使定海女子小学成为当时舟山革命的摇篮。沈毅也加入了当时与共产党联合救国主张实行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沈椿年的上海住处,也成为上海地下党与定海小学进步师生的聚会点。抗日战争时期,沈渭清、沈毅姐妹俩,积极发动领导妇女、学生宣传抗日。沈毅还被选为定海县妇女联合会常委、定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委员及定海县战时文化推进委员会辅导主任。

定海文化路北端沈氏家族墓园“沈家花园”内“沈椿年先生、沈毅校长、沈渭清校长”纪念碑。

申义小学创办人朱葆三。

朱葆三(1848—1926)名佩珍,以字行,定海人。一八七八年自设慎裕五金号和新裕商行,从事进出口贸易。后任平和洋行买办。曾先后独资或合资开设华安保险公司、兴化铁厂、上海织呢有限公司等,并投资交通、电力、自来水、面粉、丝织等行业。一八九七年参与创办中国通商银行。辛亥革命时期,担任沪军督府财政总长,致函各中外银行、钱庄,商借款项解决军需。曾先后担任中华商业银行董事、董事长,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总经理,浙江地方银行董事。晚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仁济善堂、四明公所、四明医院、上海公立医院、上海孤儿院和定海公学、宁波益智学校等二十余项。为表彰其社会公益功绩,于黄浦滩西辟“朱葆三路”(今上海溪口路),这是上海以中国人命名的第一条马路。历任宁波旅沪同乡会及上海总商会会长、副会长。

学校创办人沈椿年先生。


1909年(宣统元年)清朝在各省设立谘议局。7月17日,浙江各州县“复选人”集中于府治所在地举行复选,选出当选议员117名。这是浙江历史上第一次选举。沈椿年在这次选举中当选为定海籍谘议局议员。沈椿年在上海一个叫“三义坊”的地方置有花园洋房。他的事业在上海,家眷住定海,长年奔波两地间。民国七年(1918),45岁的沈椿年当选为北洋政府的众议院议员,当属是时舟山之最。 民国12年(1923),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欲当总统,但自知支持者不够,就以每票5000银元之价逐一向议员们购买选票。沈椿年为保持名节,拒贿避居上海。最终曹锟以得票绝对多数当选北洋政府大总统,而沈椿年从此隐退政坛。在多数人不顾廉耻向钱看的时候,沈椿树却洁身自好,不为金钱所动,此所谓儒者之气节吧! 对于政治,沈椿年身退心不退,同情革命,仍与政界高层来往密切。据说同盟会领袖孙中山、黄兴常出入沈宅。大革命失败后,沈椿年经常与上海搞工人运动的林仲丹(林彪堂哥)等共产党人接触。林仲丹也常利用沈宅作掩护召开秘密会议。共产党人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大诗人郭沫若也是沈家的座上宾。其妹沈毅由此接触了共产党人,开始阅读马列著作。沈椿年的上海住处,也成为上海地下党与定海小学进步师生的聚会点。

沈椿年经常与共产党人接触并结为朋友。妹妹沈毅则通过沈椿年接触到了共产党人,接受了革命知识。她支持在校思想进步的教师参加革命活动,还请共产党人来舟山宣传革命道理,使学生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蒙教育。

女子小学校作为“革命的摇篮”,曾涌现了金维映、杨静娟、乐亚成、董千里等革命志士,原中共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王亚璋、林肖硖、忻元锡、丁公量等老革命,还有陈毓蔚、殷鸿福、沈天骥等国家的科技精英。

造福家乡

城南道头土城,原是古人围海造田的海塘。土城虽挡不住敌人,却挡得住大潮。民国十年(1921)秋季八月大潮,飓风挟雨,潮水暴涨,幸有土城保障,邑内百姓免遭一难。大潮后,邑人朱福昌(朱捷三长孙)用欺骗手段向官产处买下土城,企图拆塘基转卖弁利。邑民得知消息,纷纷反对,认为舟山多台风、海啸,若土城拆毁,潮汛季节海水倾入,邑内生命财产不保,后果不堪设想,这土城是万万拆不得的。国会议员沈椿年、县议会议员何辅汉、及名医周筱岚等倾听民众呼声,联名上书县政府。沈椿年又发挥国会议员的作用,多次写信向省长沈金鉴反映情况,引起重视。沈金鉴责令定海县政府调查处理,但土城已拆毁数丈。次年汛期,潮水果然从缺口倒灌,几没民居,引起公愤。知事陶镛将情况呈报省长。省长批示:“前项官产自应照旧保存,所有朱福昌承买原案应予撤销,由县吊照缴销。泥城被掘处所,饬令朱福昌限期修复,并将原缴产价由清理官产处发县罚充急赈,以为朦领官产者戒。除训令清理官产处遵照外,仰即查处办理。”陶知事接到省长指令,即刻照办,土城恢复原貌。十三年后的1934年10月,官府又重提出售土城,又遭沈椿年、陈人宝等人的坚决抵制而未成。

知识分子做公益离不开文化和教育。1921年,定海旅沪同乡会成立,沈椿年虽不是会长,但凭国会议员的身份在同乡会中地位显著,且具号召力,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会议和活动少不了他的参与。谋福桑梓是同乡会的宗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2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大发展,国家处于兴盛期,修志十分流行。沈椿年认为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经改朝换代已内容老化,应重新编纂定海县志,以详细记录新时代的发展面貌。1923年春,沈椿年与会员中的文人雅士程庆涛、贺采唐、张康甫、孙弥卿共同商量,一拍即合。编志资金由同乡会负担,沈椿年组织修志班子和各项工作的协调。编志人员的文化素质决定志的质量。县志叫谁编纂呢?他首先想到了二个最佳人选——陈训正和马涯民。沈、马既是同乡,又是知交,两人早有事业上的合作,而且沈椿年对马涯民的生活也十分关心。沈椿年选择陈训正、马涯民任主编和编辑,邑中文化名人充任采写人员,为县志的编纂奠定了良好的文字基础和人事关系。也许,盐官之后的沈椿年对海岛及盐场较为熟悉,他亲自调查采写了这部分内容。民国《定海县志》编纂方法新颖,又富海岛渔乡风情特色,当年被誉为辛亥革命之后浙江新修县志之佳作,军功章上有沈椿年的一份功劳。同时,沈椿树年还参与了成仁祠的重建。

在定海女小读过书的岱山县高亭镇人、杰出女革命家金维映(1904 -1941),9岁时进定海县立女子小学读书。“女小”毕业后,由沈毅保送宁波师范学习幼稚教育,后回学校当幼儿班老师,并将名字改为金志成。1926年10月,金维映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中共的舟山地下党组织——中共定海独立支部在沈毅的帮助支持下在该校成立,使定海女子小学成为当时舟山革命的摇篮。

金维映作为中共定海独立支部的发起人之一和中共定海独立支部成员,她利用教师身份积极参加革命工作,领导舟山工人运动,在岱山盐民运动中表现出色,被时中共宁波地委称为“定海女将”。抗日战争时期,沈渭清、沈毅姐妹俩,积极发动领导妇女、学生宣传抗日。沈毅还被选为定海县妇女联合会常委、定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委员及定海县战时文化推进委员会辅导主任。

金维映(1904-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舟山地方党组织早期领导人之—,是舟山籍杰出女革命家,她也是邓小平的第二任妻子,邓小平在整风中受冲击后与邓小平离婚,后为早期革命领导人李维汉之妻,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铁映之生母。金维映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她是包括邓颖超、贺子珍、康克清在内走完漫漫长征路的中央红军30位女红军之一。1927年春,被选为舟山总工会执行委员,带领工人举行总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获得胜利。3月,参与组织盐民开展反土豪劣绅斗争,成立岱山盐民协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经组织营救获释,转移至上海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

6岁时因父亲米行倒闭而被送往镇海老家,跟随叔父以扎纸花、制锡箔挣钱度日。

8岁时,被父亲接回定海,翌年进定海县立女子小学读书。时任“女小”校长的沈毅,是舟山著名爱国进步人士。金维映受其教育,得以健康成长。“女小”毕业后,由沈毅校长送宁波师范学习幼稚教育。学成后,回“女小”工作,立志为教育事业而奋斗,将名字改为金志成。

1919年,参加演讲队上街宣传,声援北京五四爱国运动。毕业后留在女校任教员,阅读进步书刊。

1925年6月,发动组织女校师生响应上海五卅运动,联络各校成立县学生会,带领学生联合工人、市民实行罢课、罢工、罢市。

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深入工厂开办工人夜校,组织建立工会。

1927年,春,被选为舟山总工会执行委员,带领工人举行总罢工要求增加工资获得胜利。3月,参与组织盐民开展反土豪劣绅斗争,成立岱山盐民协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经组织营救获释,转移至上海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她以当小学教员为掩护,从事秘密的工人运动。

1929年6月,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在白色恐怖条件下,领导开展妇女革命斗争。

1930年7月,任上海丝织业工会中共党团书记、上海工会联合行动委员会领导人,领导发动上海百余家丝厂工人罢工。她深受丝厂女工们爱戴,被尊称为“阿金大姐”。

1931年,被派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于都、胜利县委书记,中共中央局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1933年冬,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动员武装部副部长,参与领导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红军和征粮工作。不久兼任瑞金扩红突击队总队长,率工作队深入动员群众,超额完成扩红征粮任务,受到中央和军委的表彰。

1934年,2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0月,随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任中央纵队休养连政治指导员兼支部书记。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1937年初,调到抗日红军大学,任女生大队大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陕北公学生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1938年,春与蔡畅等一起赴苏联学习并治病。

1941年底,德国法西斯飞机轰炸莫斯科时遇难。

与邓小平的短暂婚姻

1931年7月中旬,担任上海丝织业工会中共党团书记兼上海工会行动委员会负责人的阿金(即金维映),同被王明的中央“打入冷宫”的原红七军政委邓小平一起被派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一路同行,后来他们结为夫妻。

1931年8月,邓小平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不到一年,又调任会昌县委书记。1932年7月,中共中央和江西省委决定,会昌、寻邬、安远三县统一领导,成立会昌中心县委(实际是地委),由邓小平任书记。

邓小平和金维映一起生活的时间很短,前后不到两年。1933年5月,邓小平由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受到王明的打击,这就是“邓、毛、谢、古事件”。邓小平受到不公正的打击和批判后,为了使妻子不受牵连,在瑞金总政驻地一间阴暗潮湿的“拘留室”里,邓小平咬咬牙,挥手在金维映的离婚报告上签了名。

与李维汉的姻缘

李维汉和金维映是1934年在瑞金结婚的。那时,战场上屡屡失利,他们的婚礼十分简单,刚过完并不清静的蜜月,就匆匆踏上征途。金维映先在中央工作团工作,后来调到干部休养连。

西征路上,虽然他们经常在一起工作,但却是分开住的——除了朱德和康克清,几乎所有同时踏上征途的红军夫妻都是分开住的,包括毛泽东和贺子珍、博古和刘群先、周恩来和邓颖超这样的高级领导人在内,因为战争不能为他们提供过夫妻正常生活的条件。

战略转移开始,31岁的金维映与其他29位被批准随主力行动的女同志一起,编入了由李维汉任司令员的军委第二纵队,她被分配在地方工作部,负责沿途发动群众的工作。遵义会议后,她在干部休养连当过一个阶段的党支部书记。她配有一匹马,但她的马上总坐着别的人——病中的警卫员、体弱的民夫或者脚打泡的女同胞。

魂断异国

金维映和李维汉结成革命伴侣后不久,金维映和一些身体有病的同志同到莫斯科接受治疗,谁知,这一去竟永无复返了。阿金在莫斯科最后的日子,鲜为人知。

1988年6月24日,邓颖超在回忆金维映时,饱含深情地写道:1939年7月,周恩来同志右臂骨折。8月我陪伴恩来同志去苏联莫斯科治疗。听说阿金已经在莫斯科郊区的休养所。当时许多中国同志在那里休养。我曾去过两次。第一次,见到金维映同志时,她很正常。第二次再去时,听说她病了,当时不知是什么病。据说后来把她送到精神病医院了。1940年2月,周恩来、邓颖超离开莫斯科回国前,又去看望了金维映。邓颖超写道:回国后,我在国统区工作,没有再听过她的消息。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希特勒军队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她住的医院和儿童福利院我国烈士子女在此学习都迁离了莫斯科。以后,就再也没有听到她的消息。解放后,有同志从苏联回来,听说她住在医院里,在敌人的炮火下,牺牲了。当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战争的局势非常紧张、混乱,有很多事情将永远不为人知。传到延安的消息只说,她牺牲在莫斯科。她牺牲时只有37岁。

以学校为重点开展党建工作

中共"定海独支"光荣诞生

中共宁波地委书记赵济猛

中共定海地委书记张雪痕

董千里,又名祥发,生于1922年。他父亲曾在上海经商,后返乡在城关南门外开牛肉铺。在董千里六七岁时,时局混乱,他父亲经营失利,靠变卖房产、田地维持家用,在走投无路情况下,父亲服毒自杀。他们一家七口,靠继续变卖家产和他叔叔接济过生活。因生活艰难董千里只读过几年小学。

董千里就读于定海县前小学,他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并肯帮助别人,是学校、班级里尖子生,屡受沈毅校长表扬和奖励。

1938年初,王起(共产党员)到定海县前小学任教,正好是董千里所在六年级的班主任。在王起的直接影响下,他经常带领同学上街进行抗日宣传、募捐,募捐来的银元、衣物全部上缴学校,由学校直接寄给抗日委员会,他还发动同学们向抗日前线将士写慰问信。

当年10月24日下午,定海县第一学区(即城关地区)举行儿童抗日联合会议,大会当场推荐县前小学小朋友董千里为儿童抗日联合会主席。(《民报》1938年10月25日载)10月26日,董千里带领第一学区各小学学生在抗日联合会办事处组织儿童晚唱队,由各小学学生轮流上街歌唱抗日救亡歌曲。当晚,先有县前小学学生结队在各街巷高唱救亡歌曲。每逢节假日,董千里就和同学们一起到“小小图书馆”看革命书籍,接受先进思想教育。

1939年6月23日,定海沦陷后,具有正义感和强烈民族气节的董千里目睹国土遭日寇铁蹄的践踏,同胞受辱,心中怒不可遏,便离家参加了由中共地下党组织控制的定海县抗日政工队。当时,由于日军经常下乡进行疯狂的“清乡”,敌后生活极其艰苦,政工队员有时以挖野菜充饥。但董千里毫无怨言,仍埋头工作,经常跟随徐祥海、陈明、张翼等负责同志日夜奔波于甬东、吴榭、洞岙、长峙一带,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积极发动群众进行“二五”减租、征粮运粮、筹划经费等等,千方百计地战胜各种困难。

1941年2月间,由于战争环境艰苦,工作繁忙,董千里的右上腿患了疮毒。他忍痛辗转于山岙、盐场,为革命忘我地工作。后疮毒越发厉害,肿如碗口,经领导上再三动员,才由杨静娟等几位同志陪同入城治疗。一星期后,董千里的住处被敌人发觉,当敌人来追捕时,幸好他已转移,逃过一劫。

1941年9月28日,为了打击大展日伪军治安大队,扩大我抗日影响,党领导的洞岙区署(东区)警察队决定夜袭大展日伪据点。楼童生(代区长)动员区政府工作人员和政工队员参加,董千里听了很高兴,即奋勇参战。战斗准时打响了,日伪军慌作一团,龟缩到大展庙内负隅抵抗。同志们英勇作战,战斗很快胜利结束,楼童生率部转入小展、汤岙一带休整,在庆功会上,董千里受到了上级表扬。

夜袭大展后,敌人惊恐万状,定海、白泉、沈家门的日伪军倾巢出动,妄图围剿东区警察队。 9月30日下午,部队不幸被日军包围。发现我部被敌人包围后,楼童生当机立断,命部队沿海边绕过小展岭北撤突围,董千里和小黑(陈庆恒)、翁世俊跟随楼童生从驻地直奔黄杨尖岭,以转移视线,牵制敌人,掩护部队撤离。

下午4时,他们四人在重洋寺附近,被日军吉野部队发现,遂被三路合围而来的日军包围在山岭上。敌人步步紧逼,企图活抓他们,董千里和三战友赤手空拳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楼童生、董千里、小黑、翁世俊四位同志都壮烈牺牲。遇难时,董千里才19岁。

由于日军被董千里等战友紧紧牵制在南边,使北撤的部队顺利突围到达皋泄。

部队安全转移后,战友们焦急地盼望着董千里等人回来,望眼欲穿,不见影子。第二天,派人去侦察找寻,才发现董千里等人的遗体。战士们全部赶到他们牺牲的地方——重洋寺附近含泪掩埋了四勇士的遗体,悼念他们为创建定海东区抗日游击根据地所建立的功勋。

乐亚成,浙江定海城关城隍庙弄人。民国26年入舟山中学读书,28年6月定海沦陷后,立志抗日救国。10月,赴皖南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不久,调江南指挥部供给处任会计,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2月随军北渡长江,在苏北新四军一师供给处工作,随部队转战敌后。31年调至江南新四军六师供给部。不久转至苏南茅山专员公署任会计。翌年9月,任太滆专员公署财政分局会计科副科长。10月初,越茅山封锁线至滆湖东岸官庄。因交通员被俘叛变,旋遭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0月14日,被国民党“忠义救国军”押至独山镇,四肢钉门板上,用利斧劈成两爿,壮烈牺牲。

在舟山烈士陵园墓区西侧,杨静娟烈士塑像面朝东南,背靠龙峰山。1941年3月8日,年仅17岁的抗日女英雄杨静娟和胡尖锋、叶振芳等13名地下党员在定海洋岙虎山岗下庙家坑的竹林丛中被日军枪杀。杨静娟是最后一个被枪杀的,日兵每杀一名抗日志士,便威吓逼问杨静娟一次,直至第12个,而杨静娟始终怒目以示,不停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走狗!”直至她牺牲前的最后一刻。

1924年,杨静娟出生在定海城关一户小康家庭,在杨静娟9岁那年,父母和两个妹妹相继染病去世,10岁那年,她被送到定海县前小学读书,也就是现在的定海小学。当时的校长是沈毅,她也是一个爱国进步人士。

1938年,杨静娟遇到了一个改变她命运的女人———地下党员吴冠玉。当时,吴冠玉还带着一个5岁的孩子,她以家庭妇女的身份为掩护,住在杨静娟伯父家的楼上。杨静娟经常到吴冠玉的家里去坐一坐,两个人一见如故,吴冠玉觉得杨静娟虽然年纪轻轻,但是爱读书爱学习,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杨静娟。

在吴冠玉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杨静娟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知识,从中寻求革命真理。1939年,当时年仅15岁的杨静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杨静娟正式参加了一些党组织的活动,并和同志们一起在定海城区开办了妇女识字班,同时宣传革命思想,许多女性后来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9年定海沦陷后,党组织指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去,经杨静娟再三请求,党组织同意她深入到农村开展革命工作。杨静娟以小学教师身份作为掩护在农村从事党的工作,足迹走遍当时的白泉、紫微、干览等地。在她的影响带动之下,一些进步青年纷纷加入了党组织,壮大了定海党组织的队伍。

1941年,定海城里发生了政工队员砍伤日军指导官事件,日军开始疯狂捕杀政工队员。当时,政工队领导考虑到日伪追捕很紧,为了杨静娟的安全,决定叫她渡江去宁波华美医院工作,但杨静娟同志考虑到本岛很需要人,她再三要求留在舟山坚持斗争,最后政工队决定杨静娟留马岙在黄鹤庵办学教书暂作隐蔽。2月24日,因遭人告密,日伪军包围了杨静娟等住处---马岙乡十六房林家及黄鹤庵。当时,林家住着三位同志。在紧急关头,杨静娟当机立断,打开后门掩护两位战友向后山树林转移,自己却不幸被捕。

与此同时,日军还在不惜一切代价,四处追捕杨静娟,在群众的多次掩护下,杨静娟成功转移,但由于叛徒和特务的告密,1941年2月23日晚,杨静娟在黄鹤庵被捕。杨静娟被捕后,日军对她软硬兼施,直到用尽了酷刑还是没有从杨静娟口中得到任何党组织的秘密。

1986年,全区青少年和驻舟部队指战员共捐资近6万元,在杨静娟烈士牺牲45周年纪念日那天,将雕刻的纯白石像陈放在舟山烈士陵园供大家瞻仰,每年清明,无数群众总会怀着崇敬的心情,为杨静娟烈士献上一朵朵洁白小花,表达深深的哀思,她的光辉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中共江浙区委妇委杨之华应沈毅校长邀请来校作"关于妇女问题"演讲。

中共定海支部领导下的衢山盐民协会成立大会。

解放后历任老校长合影,右二为我姑姑,曾任副校长,右一为我读书时的校长张秀宝。

解放后历任校长

城关一小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留念(60年7月15日)

我当年读幼儿园时的毕业照。定海县城关镇第一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第十届毕业生留念(摄于1965年),当年同窗的亲爱的"尿不湿"宝宝们,能找到你在那个位置吗?

曾在城关一小任教的部分老教师合影。

90周年校庆学校教职员工合影

毕业生的合影照,有你的身影吗?

定海昌东路33号的定海小学新校舍于1996年底落成,占地17亩,除24个教室外,还有实验室、计算机房、语音室、音乐室、电子钢琴室、舞蹈练功房、书画房、劳技操作室、图书室、阅览室、综合电教室等专用教室以及新建的海莲坊等。有200米跑道的田径场,校园内名人字画、宣传橱窗布置有序,花草树木随处可见,到处书声朗朗,教学仪器、现代化教育设施为全市上乘。

手机镜头下的定海小学校园

名信片里的定海小学有多美…

2012年学校百年校庆活动掠影

参加校庆的老校友在校园合影

学生校园活动掠影,让你重回校园生活,看看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多幸福快乐!

放学走出校门的学生

国旗下的演讲

2017年"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向国旗敬礼“

爱心义卖

定海小学第十六届田径运动会

庆六一活动

拔河

乒乓球赛

室内运动场

学校文艺活动掠影

欢迎家长与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根据英语课小学程标准评价英语教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