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作地球仪的地轴上可以看到竖直的地轴吗?


精选内容
1、准备工具以及材料:白胶、铅笔、粗线、绿色纸张、皱纹纸、铁丝、胶带、不干胶、剪刀。
2、把铁丝按照地球仪的不同维度做成几个圆圈,然后把皱纹纸贴在铁丝圈上,形成球体。
3、然后用铁丝上面做个横轴,然后系上粗线,当灯笼的提线。
4、用白色纸剪出一个圆形,做个盖子盖上,线穿出来。
5、然后把皱纸剪成条状,用皱纸把圆盖覆盖上,并且用胶水粘好。
6、然后根据地图把各个大陆板块图片剪裁出来。
7、在圆球上找到合适的地方贴上去,用胶水粘贴牢固。
8、把硬纸板裁成一个圆和一个扇形,然后粘起来,做成一个底托。
9、把灰色皱纸也剪成条状,然后我们在纸托贴上灰色的皱纹纸,沿着纸托粘贴密集,不要露出纸托。
10、然后用粘贴好的纸托连接球体上下部分,用胶水固定好。
11、再把底座周边粘贴皱纹纸,沿着椎体密集粘贴,用胶水纸托和底座粘贴起来。
怎样手工制作地球仪
1、制作球体:首先选择一张耐磨而具柔韧性的道林纸,绘制分瓣地图片。
2、地百球仪的地图片,一般是12瓣,每瓣所占经度为30°。
3、画时,先在绘图纸中央画一条作为赤道用的横直线,根据地球仪球体的实际半径15.2厘米,算出圆周长(即赤道长度)为96厘米。
4、在这条已画的直线上取96厘米长度,定为赤道。
5、从0—96厘米处,每4厘米取一等分点,共得24个等分点,这样把赤道分成24等分。
6、其中每两等分组成地图片的一瓣。
7、然后从第2个分点起,每隔一个分点,作一条垂直于赤道的线,共作12条垂线。
8、它们是作为画经线用的基线。
9、球体经线是圆周的1/2。
地球仪对学地理有帮助吗高中地理
1、地球仪对学地理有帮助,可以更好的帮助了解地球的运动。
2、证明地球自转偏向力:用一个地球仪使地轴垂直于地平面,将地球仪北极向上,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二滴红墨水,红墨水在地球仪不转动的情况下,就会沿着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留下墨迹。然后你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度原地点滴一至二滴蓝墨水,你就会发现蓝色墨水流动的方向与原来红色墨水流动的方向比较发生了向右改变。
3、演示昼夜更替及其原因以电灯或一只强光手电代表太阳,由于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电灯或强光手电)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向日为昼,背日为夜。被太阳(电灯或强光手电)照亮的半球,称为昼半球,半夜照亮的半球,称夜半球。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时,我们会发现太阳直射点从东向西扫过,晨昏圈也随之自东向西有规律地移动,因此地球上昼夜也就不停地更替。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可以演示出地球上有规律的昼夜更替。
地球仪怎么做手工制作初中生
初中生手工制作地球仪的方法:
1、准备工具以及材料:白胶、铅笔、粗线、绿色纸张、皱纹纸、铁丝、胶带、不干胶、剪刀。
2、铁丝按照地球仪的不同维度做成几个圆圈,然后把皱纹纸贴在铁丝圈上,形成球体。
3、然后用铁丝上面做个横轴,然后系上粗线,当灯笼的提线。
4、用白色纸剪出一个圆形,做个盖子盖上,线穿出来。
5、然后把皱纸剪成条状,用皱纸把圆盖覆盖上,并且用胶水粘好。
6、然后根据地图把各个大陆板块图片剪裁出来。
7、然后我们在圆球上找到合适的地方贴上去,用胶水粘贴牢固。
8、现在只做地球仪的托座,硬纸板裁成如下样子,再做一个底托(一个圆,剪掉一个扇形,然后粘起来)。
9、把灰色皱纸也剪成条状,然后我们在纸托贴上灰色的皱纹纸,沿着纸托粘贴密集,不要露出纸托。
10、然后用粘贴好的纸托连接球体上下部分,用胶水固定好。
11、然后我们再把底座周边粘贴皱纹纸,沿着椎体粘贴密集。
12、再用胶水纸托和底座粘贴起来,一定要固定牢固。
13、这样一个手工地球仪就完成了,可以挂起来,也可以放在桌子上当装饰。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难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
  二、自主探究:1、观察我们的不同1)小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2)通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
  性状人数性状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前额V发尖前额平发际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没沟舌头能向内卷曲舌头不向内卷曲
  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三、拓展性活动: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颌特点进行猜测)
  四、课外延伸: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图钉、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 认识昼夜的不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观察对比图片,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同一地点白天和夜晚照片的课件。
  2.交流汇报。
  预设1:我发现这两张照片照的是同一个地方。
  预设2:我是比较了它们的建筑物,发现是一样的。
  预设3:我们组发现上边的这些照片,有的是白天的景色,有的照片是美丽的夜景。
  教师过渡:每天清晨,太阳缓缓升起,给我们带来了光明,万物都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傍晚,太阳慢慢西沉,夜幕悄悄降临。昼夜交替,周而复始,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3.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个秘密。(教师板书:白天与黑夜)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一)激趣质疑。
  1.教师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居住的同一地球,在什么情况下是白天,在什么情况下是黑夜?白天和黑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照射,黑夜却没有阳光照射。)关于白天和黑夜不断的交替出现,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感兴趣问题:
  预设1::我想知道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预设2:我想知道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
  预设3:我想知道白天是怎样慢慢变成黑夜的。
  预设4:我还想知道昼夜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预设5: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
  预设6:昼夜交替与什么有关?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7: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
  (二)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白天和黑夜不断的交替出现。
  猜一猜,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猜想?
  1.各组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预设1: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可能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理由是: 我每天都发现太阳绕地球转。
  预设2:我猜想是地球在转动。
  预设3:我想月亮、太阳都围绕地球转。
  预设4:我想应该是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
  教师谈话: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
  如果我们能到太空中去看一看,那该多好啊!我们肯定会弄清楚是谁在转。
  (三)对白天黑夜的形成进行假设。
  1.提问:你有没有想过呢?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呢?地球怎样运动
  才能让白天黑夜交替出现呢?有几种情况?
  (课件展示:什么原因形成了白天和黑夜交替的现象?)
  关于这个问题小组内先交流交流。把你们的想法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2.学生讨论交流。
  3.汇报: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观点?你们认为有几种情况?
  4.教师引导小结:刚才同学们推测这几点会影响到白天黑夜的交替出现,样的推测过程,我们的先人也经历过了,他们和我们一样,对白天黑夜的成因也进行了假设,对宇宙的奥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因此出现了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后来又出现了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日心说,而这些假设当时都没有得到证实。同学们想一想,要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用到地球外面去看看,可以用望远镜观察,可以用模拟实验等方法)
  (四)设计方案。
  1.教师引导:是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望远镜、卫星、宇宙飞船等先进的工具,人类真正进入了太空,在太空对地球进行了观察,但是这些方法我们在课堂上都不能实现,我们不能把地球和太阳搬到课堂上来研究,那在课堂上怎么验证我们的想法呢?
  2.汇报。
  3.教师小结: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用地球仪代替地球,这种实验方法叫做模拟实验。
  那你准备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呢?小组内根据你们自己的假设商量一下实验方法,我们看今天的模拟器材是太阳小,地球大,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讨论一下,你要怎么做才能证明这种假设的确能影响到白天黑夜的交替出现。
  4.学生讨论方法。
  5.汇报方法。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可以上来演示着说。如果一个人不够,可以来两个人,一个人做一个人说。先说一下你们组是哪个观点。(地球只自转)和他不一样的小组再来汇报。
  (五)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然后汇报交流。
  1.学生模拟昼夜的形成实验。
  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2.学生设计实验,交流操作注意要点。
  模拟实验:以地球仪替代地球,电筒替代太阳,转动地球仪。
  课件出示:
  (注意事项:
  (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2)调节好“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后,实验过程中,不要去移动。
  (3)转动地球仪时,自西向东,方向不能转错。
  (4)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5)小组中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教师谈话: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研究得都很认真也很投入,现在就来说一说,刚才在实验中你们这个假设是否造成了白天黑夜的交替现象?哪一个组先来汇报?先说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
  (一)动手实验,初步的得出多种可能。
  (学生展示模拟实验,教师用课件或简笔画展示学生的不同模拟实验) 会出现多种可能:
  预设1: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自己不转。
  预设2: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预设3: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预设4: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二)分析实验
  (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分析找到模拟实验中出现的几种可能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实验:
  (1)你们提的很好,如果太阳不动,地球自己不转,只围着太阳转,那我们就会光是白天。
  (2)对这名学生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不光这组同学有这种想法,其实古人在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时曾把这种想法一度认为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了 解一下。
  (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介绍:古人在昼夜交替这个问题上曾经也这样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白天和黑夜我们来看一下。)
  (三)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四)了解各派学说。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研究知道白天黑夜交替的原因是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的。那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吧?那地球按什么方向转动才能让太阳东升西落呢?
  1.“地心说”。
  出示课件(一)“地心说”,介绍。
  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一千多年。但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随着天文观测不断进步??
  2.“日心说”。
  出示课件(二)介绍“日心说”。
  哥白尼认为,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昼夜的变化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五)去伪存真,找到真相。
  1.情景创设。
  教师: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出现的,那地球怎么样的转动才能让祖国的东方最先看到太阳?我们以祖国为例,用红色分别代表居住在我国东方的小朋友,蓝色的纸人住在我国西方的小朋友,确定好祖国的东方和西方。
  2.实验操作。
  教师:请你们分别用两种转法来实验,看如何让东方的小朋友最先看到太阳。
  (学生独立操作实验)
  3.学生汇报展示实验。
  教师: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解开昼夜交替的奥秘了,下面你们可以多转几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从校园植物多种多样性的植物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教科书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课是生物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学习《植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五年级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本单元知识学习的。
  认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过这课的研究学习,也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契机,教育孩子友好的对待植物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的植物种类。启动学生原有认知,再继续本课的学习,在让学生通过调查后学生又发现很多植物,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研究过周围的植物,再加上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的对于植物的认识,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许许多多有关植物的知识,但是这样种类繁多的植物到底如何表现为多种多样呢?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学习本课时让学生以已知的植物为基础,让学生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分类的方法,领会分类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第一课时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4、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六、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5、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队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队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每组一杯沙子、一杯黄豆、一支蜡烛、一张白纸、一个勺子、一小包白糖、一根铜丝、一根小棒、一个筛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师出示铜丝,我不管怎么扭、弯,这还(铜丝)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铜丝的形状。师出示一张纸:撕成两半,举半张纸问“这不是纸么”跟原来的纸相比,只是什么不同(大、小)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1)观察沙子和豆子、出示沙子和豆子。请材料员分别倒少量的沙子和豆子在白纸上,大家仔细观察豆子和沙子,看清楚它们的特点了吗?不要动它。
  (2)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你的猜测是怎样的?实验。
  (3)进行混合、搅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师: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呢?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进行观察。)
  (4)分离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子和豆子形态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
  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每组一包白糖,展开放桌上观察,将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3)、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
  师演示:师先点燃蜡,问:“蜡烛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温度最高?”在观察白糖变化的同时还要观察蜡烛的变化。(4)、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状态变化:白色――――褐色―――――黑色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6)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
  板书:产生新的物质。在白糖加热过程中还有一种物质也在发生变化你们发现了吗?(蜡烛)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库。
  四、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师讲述: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产生新的物质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而像弯曲铜丝,撕碎纸片,混合沙,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出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阅读: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形状、体积、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你们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五、课外延深:1、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1)、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2、结论: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也可以这么说,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希望同学们都做个有心人随时发现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
  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水的秘密
  设计意图:
  本活动选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班上册“红黄蓝绿”主题,是“颜色对对碰”的一个生成活动。在开展区角活动“我爱颜色宝宝”时,有的幼儿喜欢挑圆瓶的水玩,有的爱挑方形的水玩,还有的幼儿想尝试各种水的玩法,为了满足幼儿对水的好奇心,让他们了解更多对水的知识,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我选择了本次科学活动《水的秘密》。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玩水的活动中充分感受水是流动的、无固定形状的特性。
  活动目标:
  1、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特性;
  2、在玩水中初步体验水是流动、无固定形状的。
  活动准备:
  1、师幼人手一杯水和一杯牛奶,两个小番茄,一双筷子,PPT。
  2、投放盛着水的大脸盆四个,毛巾若干条,各种形状的容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孩子们我们一起去玩玩水,找找水的秘密吧!
  二、动用多种感官感知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性
  1、感知水是无色的:看看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是什么颜色?
  2、感知水是无味的:幼儿品尝水和牛奶,说说水是什么味道,牛奶又是什么味道的?。
  3、感知水是透明的:哪个杯子能看见小番茄?
  (放两个小番茄到两个杯子里,让幼儿观察)
  4、小结:原来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的。
  三、玩一玩水:感受水是流动的
  1、让幼儿尝试用手抓水。
  2、讨论:用我们的手能把水抓住吗?为什么?
  3、小结:原来水会流动,水从我们的指缝流走了。自来水会流动,我们用水后要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
  四、装一装水:探讨水的形状
  1、投放各种形状的容器,幼儿盛水,观察水的形状。
  2、引导幼儿讨论:
  (1)你的水装到什么形状杯子里?水又是什么形状?
  (2)讨论:水到底是什么形状的?
  结论:水装到圆杯子里变圆了,装到正方形杯子里像正方形,装到长方形杯子里像长方形,装到椭圆形杯子里而像椭圆形。
  3、出示PPT,欣赏大自然中水的形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关于水的照片,看看水到底是什么形状的。
  4、小结:水的形状变来变去的,我们用来装水的容器是什么形状,水就变成什么形状,原来水是无固定形状的。
  五、结束部分
  小结:今天玩的开心吗?我们不但玩了水,还知道了很多水的秘密,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而且没有固定的形状。
  六、活动延伸
  在区域里投放材料,带孩子继续探索水的秘密,如在水里加一块糖,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5.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2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3、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
  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1、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1)学生分组讨论。
  (2)提出假设。
  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
  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分组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二、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1、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为负向性。多发生在根和茎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2、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
  感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3、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4、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5、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如茎向上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
  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6、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
  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20~30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7、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的生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8、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1?)。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人体的血液。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所以,浇水要适量。
  三、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长高了茎和根。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1、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2、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1-11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设计10-06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溶洞》教案10-07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馒头发霉了教案10-07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病毒》教案10-06
六年级上册科学《假设》教案10-07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3-0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1-09
《植物角里的科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05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地球仪,可以更好地学习地理。地理课上,同
广东华图教育
2022-02-07 06:20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地球仪,可以更好地学习地理。地理课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简易的地球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放在桌面上的地球仪,其地轴与桌面的夹角大约为A.23.5°B.45°C.66.5°D.90°【2】制作的地球仪上的0°经线与0°纬线相比A.0°经线与0°纬线正好等长B.0°经线比0°纬线略长C.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D.0°纬线比0°经线略长【3】本初子午线是A.地球仪上的任意一条经线B.东、西经度的分界线C.地球仪上的任何一条纬线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
  正确答案
【1】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桌面与公转的轨道面是平行的,故地轴和桌面也成66.5°的夹角。【2】在地球仪上,纬线是圆圈,经线是半圆.0°纬线的长度约是0°经线长度的两倍.故选项C符合题意。【3】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也是经度的起始线。故正确的是B。该题考查地球和地球仪,分析解答即可。
  ---------------------------------
  解析同上
上一篇: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一篇:下列各点中既位于西半球又位于南半球的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仪的地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