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面积是长方形一半的三角形的面积怎么算?转成圆锥后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2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1分钟1小时24小时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3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手套,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手套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求出手套的单价再进行比较)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单价=总价÷数量)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⑴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⑵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圆珠笔的单价)
  ⑶让学生用公式把圆珠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师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说一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⑵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像。
  ⑴课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体现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买7只圆珠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圆珠笔?(3.5元;40只)
  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 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2、P49 2、师生共同完成。
  3、P49 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生活中的折扣现象,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把折扣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并能准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3.在探索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运用,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折扣问题。
  【教学难点】能应用“折扣”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孩子们!五一和国庆期间,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的手段,你见过哪些促销手段?(降价,打折、买几送几、送货上门等)
  (2)、有些同学提到了“打折”,大家看,(出示课件) 你认为打折之后去购买商品,是比原来便宜了还是贵了?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打折有关的数学问题――折扣。(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师:对于折扣,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学习目标:(1)、知意义 。(2)、会运用
  刚才有同学提到他的理解,那是这样吗?在这节课中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好,让我们进行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折扣的意义
  1、任务呈现:请大家自学书97页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有困难的组内互相帮助。
  (1)什么是打折?
  (2)几折表示( )也就是( )
  (3)八折=( ― )=( )% 九五折= ( ― )= ( )?
  (4)八折表示什么?九五折表示什么?
  2、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后完成,如遇到困难可以组内互相帮助。
  3、展示交流
  (1)明确”打折”的含义
  打折就是商店降价出售,几折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十。
  (2)明确“九折”“八五折”的含义
  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百分之九十。
  八五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八点五,百分之八十五,谁是谁的85%呢?谁能说一说八五折的具体含义?
  (3)及时巩固
  也就是说,折扣都可以转化成百分数,是这样的吗?那你能不能很快地将下面的折扣改写成百分数。你能说说这些折扣的意思吗?(课件出示图)用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描述。
  七折 六五折 八八折
  (4)小结
  同学们,我们说了这么多折扣的意思,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现价是原价的85%(或十分之八点五)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折扣知识,下面看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折扣知识帮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任务二:用折扣解决问题(例题4(1))
  1、出示例4的第(1)题: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小结:孩子们,你们听明白了吗?他是把折扣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解决的。看来呀,关于折扣的问题我们只要把它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就能顺利解决了。看来这道题没有难倒大家,好,来道难点的。
  2、任务呈现
  幻灯出示例4的第(2)题:
  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
  3、展示交流
  是啊!九折就是便宜了一折,我们是说打九折销售,在国外有些国家就说成降价10%。说法是不一样但意思一样吗?六折就是便宜了几折,八五折呢?
  4、比较上两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刚才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都已知了原价的折扣,求现价和便宜了多少钱,在解答方法上我们都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折扣问题的应用题其实就是百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可以按照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去解答。
  5、同学们!通过这几次的购物经历,老师发现大家理解了折扣的含义,其实关于折扣还有很多的小奥秘。如果商场打折你最想让他打几折呢?也就是折扣数越小越好,刚才有同学提到0折,其实0折并不是不花钱,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上网查一查。
  看这道题,同一款米奇书包,在A店打八折,在B店打九折,如果是你,你会到哪个店去买?
  那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个书包的原价,你还会这样选择吗?A店原价95元,B店原价80元。想想看你要去哪个店去买?非常好,大家都拿出笔来开始计算了。
  小结:同学们灵活运用折扣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不错。看来我们在购物时,不能仅看折扣,还要看这件商品原价,当然我们还要注意这件商品的质量、你是否需要等等,不要被商家的促销手段所蒙骗,做一个理智地消费者。
  好,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呢?我们检测一下吧?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一、填空、
  1、七折=( )%=( ― ) 95%=( )折。
  2、九五折表示现价是( )的( )%。
  3、一件衣服打六八折销售,就是便宜了原价的( )%
  四、解决问题
  一个书包原价100元,现在商店打八八折销售,买这个书包现在要花多少钱?便宜了多少钱?
  2、结果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订正。
  3、反思小结
  折扣是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一个例子,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非常广泛,这些知识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希望大家能做个有心人!可不要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打了“折扣”哦!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7
  教学构想:
  1.设计与观察相结合。设计是头脑中积累一定素材后的创造,没有图案的积累,很难设计出好的图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形成的图案,并说说这些图案的特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设计。在设计初期,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创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风格的图案设计。
  2.设计与计算机相结合。有些图案在方格纸上设计会影响图案的美观,有的甚至难以设计,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案设计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同时利用计算机设计图案为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因此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
  3.设计与欣赏相结合。在班上举办“我是未来设计师”图案设计展览,在相互欣赏中感受图形的美,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案
  1.在优美的旋律中,教师依依展示各种图案,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欣赏。随后,学生迫不及待的展示自己收集的图案,再次欣赏。学生在欣赏时眼里流露出赞叹之神。
  2.观察这些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生1:这块桌布中的图案是利用长方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生2:这块丝巾的图案是利用一朵菊花通过平移得到的。
  生3:我这件毛衣上的图案是利用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生4:教室窗帘的图案是把小卡通人通过平移得到的。
  ……
  3.欣赏了这么多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生1:一个字“美”。
  生2:他们都是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图案。
  生3:欣赏了这些图案,现在我也想设计了。
  师:真聪明,不但欣赏了它的形,还观察到了它的本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放飞思想去设计开谁的图案创作得最有特色。
  【通过欣赏,学生初步体验了运用平移,旋转,在设计图案中的乐趣,同时激活了他们创作的】
  二、动手设计,深化对平移,旋转的认识。
  1.在正方形纸上设计基本图案(要求其中有一至两个基本几何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在纸上绘制你喜欢的花边图案。
  2.用一块硬纸片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对于设计2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
  【通过设计,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数学知识与美术,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从而设计出心中最美丽的图案】
  三、展示作品,体验设计乐趣。
  师:“我是未来设计师”图案设计展览现在开幕,请每位“设计师”介绍自己的图案设计构想与特点。
  生1:我想设计一幅七彩雪花图,而这些雪花又非同一般的雪花图,于是我将自己的名字(张珉?h)用汉语拼音打出来,再利用旋转就得到一朵雪花,然后将这朵雪花进行平移便制作成了这幅七彩雪花图。
  生2:我设想能否将三角形通过切拼制作图案呢?于是,我尝试在计算机上讲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切下来再拼到其他地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然后我将这个图案平移便得到了一条花边图案。
  生3:我是用硬纸剪了一条小鱼,在通过平移得到的。
  ……
  【在相互欣赏中,感受图形美,体验成功喜悦】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9
  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和方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抓住解题关键。
  教学中,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抓住关键句,找准单位“1”,找准比较量及比较量对应单位“1”的几分之几,为画图分析做好准备。
  2.直观分析问题。
  教学中,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直观、形象地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并结合图示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3.顺向思考列式。
  教学中,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顺向思考,设未知量(单位“1”)为x,列方程解决问题。
  4.明确解题规律。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解决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弄清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可以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找出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
  (1)已经行了全程的。(把全程看作单位“1”,全程×=已行路程)
  (2)一个长方形,宽是长的。(把长看作单位“1”,长×=宽)
  2.按要求解答。
  课件出示:小明的体重是35kg,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小明体内的水分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单位“1”及数量关系。
  (把小明的体重看作单位“1”,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小明的体重×)
  (2)结合数量关系式,明确本题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回答哪部分是已知的,哪部分是未知的)
  (3)小组合作,列式解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此类题的解法:单位“1”已知,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5×=28(kg)
  3.谈话导入。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我们已经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知识,学习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探究新知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教材37页例4。
  (1)读题,交流信息。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kg水分。
  (2)找出信息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汇报,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①成人体重×=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
  ②儿童体重×=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③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4的问题。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解决问题。
  ①解决例4需要哪些条件?把谁看作单位“1”?
  ②画图分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0
  单元备课方案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搭积木比赛、观察的范围和天安门广场。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从三个方向观察由3个或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三个方向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并能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同时能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或立体图形,并能判断小正方体的数量。本单元的观察物体,还包括观察照片或画面中的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人物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想象或合情推理,来判断拍摄位置或观察位置及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使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备内容
  观察物体
  搭积木比赛(1课时)
  辨认并画出从不同方向(上面、正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根据给定的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和小正方体的数量还原立体图形
  天安门广场(2课时)
  根据拍摄到的画面推断拍摄位置;根据拍摄位置的移动路线推断照片的拍摄顺序
  观察的范围(1课时)
  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辨认从不同方向(上面、正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
  2.能根据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知道观察范围随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4.能根据拍摄到的画面推断拍摄位置,能根据拍摄位置的移动路线推断照片的拍摄顺序。
  1.经历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画出草图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变换的思想。
  2.经历根据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对应的思想方法。
  3.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1.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出有据等良好品质。
  备重难点
  重点
  1.能根据从上面、正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2.能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3.明确观察范围随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4.明确拍摄到的画面随拍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难点
  1.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2.能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能根据拍摄到的画面推断拍摄位置。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边玩边观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线系小球旋转玩具表演。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形状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表演活动,既直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学生从“玩”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利于学习。]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这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圆”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圆心
  ① 徒手画圆。
  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师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评说、其乐融融。]
  ②用工具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画圆方法任学生自选,既体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民主。]
  ③找圆心。
  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④游戏趣味题。
  在操场上,体育老师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给同学们做游戏。老师说,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都会派上用场。你喜欢站在什么位置呢?请你点出来。
  [教师请学生边点边说明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给予评说。如学生点到“圆心”,师评说:“你很有雄心,喜欢别人围着你转,将来必成大器。”如学生点到“圆内”,师评说:“你比较守规矩,喜欢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将来不容易犯错误。”如学生点到“圆上”,师评说:“你做事很有规律,能够遵循原则,同时与‘上司’相处喜欢保持一定距离。”如学生点到“圆外”,师评说:“你很了不起,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做事不愿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创新,有开拓精神,将来定会大有作为。”……这样教学,生动有趣,其乐无穷,激励性强,学生乐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学生对圆、圆心、圆内、圆上、圆外等基本概念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
  教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作中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在合作探究中探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接受教育者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六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感性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真正做到“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2)以实验要求为主线,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的计算方法。
  (3)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通过演示、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感念辨析等方式,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每位同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6水槽红颜色水。直尺6把。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课前铺垫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指两名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圆锥有什么特征?它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砂子,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教师:同学们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只倒一次,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推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脑动手?
  得出用尺子量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里,水高是原来水高的1/3.
  小结: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5)应用巩固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教师板书:
  1/3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2.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这堆小麦的体积吗?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立方米、3a立方米、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6立方米、3立方米、 2立方米
  3.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的圆锥体。
  五、课后小结,归纳知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同学、哪个小组学习?
  六、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1、本节课后第3、4、5题。
  2、回去观察你生活身边有哪圆锥物体?测量计算它们的体积。下节课交流汇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
  在导入环节,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很好地衔接了新知的学习。在教材提供的折线统计图框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在“试一试”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体会求平均数和分段统计的特点。通过教材一系列素材的充分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2.自主探究,经历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绘制统计图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每个阶段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教材63页情境图)
  师:淘气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他把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的身高情况都整理到统计表里了。他想把自己的身高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进行对比。现在我们就帮助他来比一比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出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探索合作,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全市男生平均身高/cm
  118
  124
  130
  135
  143
  153
  淘气身高/cm
  115
  122
  130
  138
  145
  154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能比较出淘气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情况吗?怎样才能更好地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画统计图进行比较。
  (2)师:从这个统计图中能看出什么?
  (能看出淘气在各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
  师:要想看出淘气在各年级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比较情况,这个统计图合适吗?
  (不合适)
  (3)思考:从折线统计图中只能看出淘气的身高增长变化情况,却看不出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比较情况,怎么办呢?
  教师明确: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体现。
  2.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并补充完整。(出示课堂活动卡)
  (1)思考:纵轴上每一大格应该代表多少厘米呢?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可以按照每格10cm来表示身高。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情况。
  学生自主按照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表示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
  (3)如何表示淘气的身高才能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区分开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明确:为了区分两种不同的量,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或颜色的线来表示两种不同的量,并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明图例。
  (4)根据淘气的身高数据绘制出淘气的身高变化情况。
  (5)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绘图的过程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我们可以逐一绘制两种量,并用不同的颜色或形式进行区分。为了便于比较数据的大小,可以在每个点的旁边标注数据。绘制完成后要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明图例。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六、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宜昌、哈尔滨的温度。
  2、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尔滨是零下16度
  3、引导:宜昌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4、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16℃)-16℃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5、小结并板书:“+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6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6”也可以写成“16”;“-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16”。
  6、通过“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㈡、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2、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3、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4、小结: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㈢、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2、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6、19、+20xx、、6.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6、-、-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㈣、练习题
  (1)完成第4页第1题。
  (2)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2、3题。
  七、教学结束:
  总结: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认识到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客观存在和非常广泛的。
  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思考》教案05-13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11
小学数学 教案01-15
小学数学的教案 08-31
小学数学的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10-26
小学数学六年级《成数》教案05-12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9-14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0-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角形的面积怎么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