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硝酸异山梨酯性质正确的是的鉴别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今年 5 月,加拿大高血压教育计划(CHEP)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文将就《2018 年加拿大成人高血压诊治指南》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包括成人高血压的诊断和测量、实验室检查、风险评估及预防治疗等部分,一起来看看。

成人高血压的诊断和测量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上臂袖套测量血压。近期有研究显示,若上肢增粗(特别是 BMI>35 的肥胖患者),可能影响测量准确性。主要原因是常规的袖套气囊不适合这类人群,可能过小或过窄。指南意见如下:

1. 有条件的情况下,医务人员都有必要为患者测量血压,以确定心血管疾病风险和监测降压治疗的疗效。(D 级)

2. 自动诊室血压测量(AOBP)、非自动门诊血压测量、家庭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时,建议使用一些标准化技术和设备测量血压(D 级)。相比听诊式血压测量工具,优先选择电子设备(C 级)。

3. 对于上臂较粗的患者,普通的上臂测量方法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可使用腕式设备测量血压(同样也需将手腕放置在心脏水平)(D 级)。

4. 评估血压的四种方式:

i. 门诊血压测量优先选择 AOBP(D 级)。这种情况下,高血压的诊断为:收缩压 ≥ 135 mmHg 或舒张压 ≥ 85 mmHg(D 级)。

iv. 家庭血压监测时,平均收缩压 ≥ 135 mmHg 或舒张压 ≥ 85 mmHg(C 级)。如果门诊血压测量高但平均家庭血压<135/85 mmHg,建议重复家庭血压监测以确认家庭血压<135/85 mmHg 或者行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确认 24 小时平均动态血压<130/80 mmHg 以及平均清醒动态血压<135/85 mmHg(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D 级)。

最新的诊断标准如下图所示:

研究显示,常规的血压测量可产生 9/6 mmHg 的偏差,这些许偏差可直接导致明显的分级错误以及不当的治疗。不稳定因素还包括白大衣性高血压,这些都可通过随访进一步确诊。指南意见如下:

1. 当患者入院时有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急症时,应迅速诊断且给予紧急处理(D 级)。每次测量血压都需至少2次。如果用的是 AOBP 的方法,可直接使用计算得到的血压值;如果用的是非 AOBP 方法,则第一次的读数不可使用,采用后面读数的平均值。

2. 如果诊室血压测量值处于正常高值,则建议每年随访一次(C 级)。

3. 如果首次就诊时血压测量值高,则需进一步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如果同时出现了临床症状,则有必要在第二次就诊时完善一些诊断性辅助检查,明确是否有靶器官损伤和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尽可能排除可能引起或加重高血压的外源性因素。复诊应安排在一个月之内(D 级)。

4. 如果首次就诊时 AOBP 或非 AOBP 方法所测得的平均收缩压 ≥ 180 mmHg 和/或舒张压 ≥ 110 mmHg,即可确诊为高血压(D 级)。

i. 推荐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诊室外测量血压(D 级)。

ii. 若患者对动态血压监测不耐受、不具备条件或者患者的个人意愿问题,推荐采用家庭血压测量(D 级)。

iii. 如果诊室外血压平均值没有升高,则可诊断为白大衣性高血压,也不该制定药物治疗计划(C 级)。

6. 如果首次就诊后没有做诊室外血压测量,仍可以诊断高血压,条件如下所示:

i. 二次复诊时,非 AOBP 法测得患者的平均收缩压 ≥ 140 mmHg 和/或舒张压 ≥ 90 mmHg,且有大血管靶器官损伤、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史(D 级)。

7.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高血压相关的临床症状和/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则有必要开始排查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8. 如果患者最后一次复查血压不高,且没有证据显示有靶器官损伤,则有必要每年复查一次(D 级)。

9. 高血压患者若愿意积极调整健康生活方式,则以 3-6 个月的间期随访。对于血压较高的患者,随访间期应适当缩短至 1-2 个月(D 级)。

10. 服降压药物的患者复诊间期应为 1-2 个月,具体根据血压的水平而定,直到连续两次复诊所测得的血压值都低于目标血压值(D 级)。对于症状性高血压患者、严重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物不耐受或有靶器官损伤的患者,复诊的间期应进一步缩短(D 级)。当患者的血压降至目标血压值以下时,复诊间期应改为 3-6 个月。

11. 随访时应采用标准的诊室血压测量方式,并优选电子设备,听诊式为次选(C 级,新增)。

12. 对于诊断为白大衣性高血压的患者,推荐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D 级,新增)。

1. 家庭血压监测可用于诊断高血压(C 级)。

2. 定期使用家庭血压监测可用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伴有以下几种情况的患者:

i. 糖尿病(D 级);

ii. 慢性肾脏疾病(C 级);

iii. 怀疑患者依从性差(C 级);

iv. 验证白大衣性高血压(C 级);

v. 诊室血压未发现问题,但家庭血压显示控制不良(隐匿性高血压)(C 级)。

3. 当家庭血压监测提示白大衣性高血压时,进行治疗决策前需重复家庭血压监测或动态血压监测(D 级)。

4. 患者应购买符合标准且适合个体的血压检测设备,操作规范。鼓励患者记录血压检测数据或者采用自动数据传输系统,以增加结果的可靠性(D 级)。

5. 家庭血压若测得收缩压 ≥ 135 mmHg 或舒张压 ≥ 85 mmHg,则考虑为血压升高,且可增加整体死亡风险(C 级)。

6. 医护人员应确保患者有能力正确操作家庭血压监测,且可正确读取数据,有必要的话需要重新培训(D 级)。

7. 在前 7 天内重复测量以及早晚血压结果的支持下,家庭血压监测可用于评估白大衣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注意,不使用第一天的血压测量值(D 级)。

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建议

1. 动态血压监测可用于诊断高血压(C 级)。当诊室血压测量值偏高时,以下几种情况下应考虑使用动态血压监测:

i. 在接受了适当的长期抗高血压治疗后,血压仍无法降至目标血压以下(C 级)。

ii. 临床症状提示高血压(C 级);诊室血压测量值有波动(D 级)。

2. 确保上臂动态高血压监测设备可用且适用于患者个体,操作方法标准化(D 级)。

3. 当患者平均 24 小时动态血压出现收缩压 ≥ 130 mmHg 和/或舒张压 ≥ 80 mmHg,或者平均清醒收缩压 ≥ 135 mmHg 和/或舒张压 ≥ 85 mmHg,应考虑调整治疗方案(D 级)。

4. 动态血压监测时,应注意夜间血压变化情况,且根据该变化适当调整医嘱或限制药物治疗,因为夜间血压降低<10% 与增加心血管事件相关(C 级)。

1. 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进行以下几种常规实验室检查:

i. 尿检(D 级);

ii. 血生化,包括血钾、血钠和肌酐(D 级);

iii. 快速血糖和/或糖化血红蛋白(D 级);

iv. 总血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D 级);测血脂前禁食或不禁食均可(C 级);

v. 12 导联心电图(C 级)。

2. 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水平(D 级)。

3. 所有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都应按照最新的糖尿病管理指南进行监测(B 级)。

4. 高血压管理期间,应重复多次检查(包括心电图、肌酐和禁食血脂),以反应患者临床情况(D 级)。

1. 应评估整体心血管风险,多因素风险评估模型可应用于:

i. 更加准确地预测个人整体心血管风险(A 级);

ii. 帮助患者参与关于健康生活方式调整以降低血压的谈话;

iii. 使抗高血压治疗更加有效(C 级)。由于目前仍缺乏有效数据确定风险计算地准确性,避免使用绝对风险水平决定治疗策略(C 级)。

2. 考虑通知患者了解他们自己地整体风险以改善风险因素调整地有效性(B 级)。考虑使用分类法来描述相对风险,如心血管年龄、血管年龄或心脏年龄,从而让患者了解本身的风险状态(B 级)。

1. 当患者出现两种以上下列几种情况时,应及时排查:

i. 突发高血压或高血压加重以及年龄大于 55 岁或小于 30 岁;

ii. 出现腹部杂音;

iii. ≥ 3 种药物仍无法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

v. 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尤其时吸烟或血脂紊乱的患者;与高血压危象相关的肺水肿。

2. 若条件允许且患者肾功能正常,推荐使用以下几种检查进行常规的筛查:卡托普利肾脏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B 级)。建议将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最初的诊断方法。

3. 具有至少 1 条下述临床线索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MD)相关肾动脉狭窄的检测(D 级):

i. 年龄<30 岁,尤其是非肥胖女性;

ii. 使用 ≥ 3 种降压药物,高血压仍难以控制;

iii. 相差显著的(>1.5 cm)、不能解释的肾脏大小不对称;

iv. 不伴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腹部杂音;

v. 存在其他血管区域的 FMD;

4. 在已确诊肾动脉 FMD 的患者中(D 级):

ii. 在其他血管床分布区域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对其进行 FMD 的相关筛查。

5. 推荐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用于肾动脉 FMD 的筛查(均具有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D 级)。

内分泌相关的高血压的评估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和诊断

1. 下列高血压患者应考虑进行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D 级):

i. 不能解释的自发性低钾血症(K+<3.5 mmol/L)或利尿剂所致的显著的低钾血症(K+<3.0 mmol/L);、

ii. 使用 ≥ 3 种降压药物,高血压仍难以控制;

iii. 偶发肾上腺腺瘤。

2. 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应包括评估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或血浆肾素水平。

3. 疑似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通过至少 1 种检测方法确定异常的自发性醛固酮分泌过多,以便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一旦诊断成立,应进行定位诊断相关的检查。

4. 有手术适应证、明确的肾上腺肿物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建议采集肾上腺静脉血以评估醛固酮分泌过多有无优势分泌。肾上腺静脉采血应在专门部门由经验丰富的工作团队完成操作(C 级)。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

1. 如果高度怀疑为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应转诊至高血压专科中心,特别是生化筛查结果已显示为阳性者(D 级)。

2. 下述患者应考虑筛查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D 级):

i. 阵发性、无法解释的、不稳定的和(或)严重的持续性高血压(血压 ≥ 180/110 mmHg),且对常规降压治疗效果差的患者;

ii. 具有提示儿茶酚胺过量的多种症状(如头痛、心悸、出汗、无端惊恐、面色苍白)的高血压患者;

iii. 由β受体阻滞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排尿、腹压改变、手术或麻醉引起的高血压;

iv. 偶然发现肾上腺肿物的患者;

v. 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患者(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2A 或 2B、雷克林霍森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1 型或小脑脊髓血管瘤症);

vi. 对于生化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应采用磁共振成像(优先)、CT(如磁共振成像不可用)和/或 I131-间碘苄胍显像(C 级)。

1. 不推荐所有的高血压患者常规进行超声心动图评价(D 级)。

2. 超声心动图对特定病例的左心室肥厚进行评估,有助于确定其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C 级)。

3. 对疑有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冠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建议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质量、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D 级)。

4. 有心力衰竭证据的高血压患者应通过超声心动图或核素成像客观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D 级)。

i. 对于非高血压人群(为了降低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或高血压患者(为了降低血压),除日常生活的活动外,建议进行每周 4~7 天累计 30~6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车或游泳)(D 级);

ii. 更高强度的运动并非更有效(D 级);

iii. 对于非高血压人群或 1 级高血压患者,进行阻力或负重训练(如自由举重、固定举重或握力练习)不会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D 级)。

i. 应测量所有成年人的身高、体重及腰围,并计算 BMI(D 级);

ii. 推荐保持健康的体重(BMI 为 18.5~24.9 kg/m2,男性腰围<102 cm,女性腰围<88 cm)用于非高血压人群的预防(C 级)和高血压人群的降低血压措施(B 级),建议所有超重的高血压患者均应减肥(B 级);

iii. 减肥应采取多学科协作方案,包括饮食教育、增加体力活动及行为干预(B 级)。

为了预防高血压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限制每天饮酒少于 2 杯,男性每周饮酒量不超过 14 个标准杯,女性每周饮酒量不超过 9 个标准杯(B 级)。

建议高血压患者和有增加进展为高血压风险的正常血压者,强调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B 级)。

为了预防高血压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考虑钠的摄入量减少至 2000 mg/d(5 g 盐或 87 mmol 钠)(A 级)。

不推荐补充钙、镁用于预防或治疗高血压(B 级)。

在不具有高钾血症风险的患者中,增加饮食中的钾摄入量以降低血压(A 级)。

压力可能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因此压力管理应被视为一种干预方法(D 级)。当使用放松的方法时,个体化的认知行为干预可能对降压更有效(B 级)。

成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1. 对于无大血管靶器官损害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平均收缩压 ≥ 160 mmHg 或平均舒张压 ≥ 100 mmHg 应给予降压治疗(A 级)。

2. 存在大血管靶器官损害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时,平均收缩压 ≥ 140 mmHg(140~160 mmHg 为 B 级;>160 mmHg 为 A 级)或平均舒张压 ≥ 90 mmHg(A 级)则应强烈建议给予降压治疗。

成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选择

对于合并或不合并收缩性高血压的舒张性高血压患者药物适应证如下所示:

1. 初始治疗应使用单药治疗或单片复方制剂(SPC):

i. 推荐的单药治疗的药物选择:噻嗪型/ 噻嗪样利尿剂(A 级),首选长效利尿剂(B 级);β受体阻滞剂(年龄<60 岁的患者,B 级);ACEI(非黑人患者,B 级);ARB(B 级);长效 CCB(B 级);

iii. 使用噻嗪型/ 噻嗪样利尿剂单药治疗的患者应避免出现低钾血症(C 级)。

2. 如使用标准剂量的单药治疗后血压仍未达标,可加用其他降压药物(B 级)。加用的药物应从一线药物中选择,可用的选择包括噻嗪型/噻嗪样利尿剂或 CCB 联合:ACEI、ARB 或β受体阻滞剂其一(B 级:噻嗪型/噻嗪样利尿剂联合二氢吡啶类 CCB;C 级:二氢吡啶类 CCB 联合 ACEI;D 级:其他联合)。慎用非二氢吡啶类 CCB 联合β受体阻滞剂(D 级)。不推荐 ACEI 与

3. 若 2 种或多种一线药物联合治疗后血压仍未控制,或发生不良反应,可加用其他降压药物(D 级)。

4. 寻找可能导致治疗效果差的原因(D 级)。

5. α受体阻滞剂不推荐作为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的一线用药(A 级);β受体阻滞剂不推荐作为年龄 ≥ 60 岁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的一线用药(A 级);ACEI 不推荐作为无合并症的黑人高血压患者的一线用药(A 级)。但是,这些药物可用于有特殊合并症的患者或联合治疗。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建议

1. 初始治疗应单用噻嗪型/噻嗪样利尿剂(A 级)、长效二氢吡啶类 CCB(A 级)或 ARB(B 级)。如发生不良反应,可使用同类的其他药物替代。低钾血症患者应避免单独使用噻嗪型/ 噻嗪样利尿剂治疗(C 级)。

2. 使用标准剂量的单药治疗后血压未达标,可加用其他降压药物(B 级)。加用的药物应从一线药物中选择(D 级)。

3. 如使用 2 种以上一线药物联合治疗后血压仍未控制,或发生不良反应,可加用或替换为其他种类的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ACEI、中枢性降压药或非二氢吡啶类 CCB)(D 级)。

4. 寻找治疗效果差的可能原因(D 级)。

5. α受体阻滞剂不推荐作为无合并症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一线用药(A 级);β受体阻滞剂不推荐作为年龄 ≥ 60 岁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一线用药(A 级)。但是,这两种药物均可用于有特殊合并症的患者或联合治疗。

成年高血压患者的整体血管保护治疗

1. 合并 3 种或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40 岁,A 级)或已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不论年龄,A 级)的高血压患者,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2. 年龄 ≥ 50 岁的高血压患者,应考虑使用小剂量乙酰水杨酸治疗(B 级)。如果血压未控制则需谨慎用药(C 级)。

3. 应定期了解所有患者的吸烟情况,医护人员应明确建议患者戒烟(C 级)。

4. 应为全部有戒烟目标的吸烟者提供联合药物治疗的建议(如伐尼克兰、安非他酮或尼古丁替代疗法)(C 级)。

5. 对于年龄 ≥ 50 岁且收缩压 ≥ 130 mmHg 的高危患者,应考虑进行目标收缩压 ≤ 120 mmHg 的强化治疗,并通过 AOBP 测量指导强化治疗。建议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强化治疗在某些高危患者中需谨慎(B 级)。

成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收缩压<140 mmHg(C 级),舒张压<90 mmHg(A 级)。

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高血压治疗

1. 合并冠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建议

i. 对于大多数合并冠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推荐使用 ACEI 或 ARB(A 级)。

ii. 对于合并冠脉疾病但不合并收缩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不推荐 ACEI 和 ARB 联用(B 级)。

iii. 对于高危高血压患者,当需要联合用药时,应选择个体化降压药物。在特定的高血压患者中,ACEI 和二氢吡啶类 CCB 联用优于 ACEI 和噻嗪型/噻嗪样利尿剂联用(A 级)。

iv. 对于合并稳定型心绞痛但既往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冠脉搭桥手术史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或 CCB 可以作为初始治疗药物(B 级)。

v. 不推荐使用短效硝苯地平(D 级)。

vi. 将已确诊冠心病患者的收缩压降至目标水平时(尤其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特别是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舒张压 ≤ 60 mmHg 时应谨慎,因为此时心肌缺血可能会加重(D 级)。

2. 近期发生过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建议

i. 初始治疗药物应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 ACEI(A 级)。

ii. 如患者不能耐受 ACEI,可以使用 ARB(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A 级)。

iii. 对于心肌梗死后患者,当β受体阻滞剂禁用或无效时,可以使用 CCB。体检或 X 线胸片提示肺淤血,进而证实存在心力衰竭时,不应使用非二氢吡啶类 CCB(D 级)。

合并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治疗

1. 在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射血分数<40%),推荐 ACEI(A 级)和β受体阻滞剂(A 级)作为初始治疗药物。近期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急性心肌梗死、B 型利尿肽或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水平升高、或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Ⅱ~Ⅳ级的患者,可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A 级)。当在 ACEI 或 ARB 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时,建议密切监测高钾血症。如有需要,建议使用其他利尿剂作为辅助治疗(使用噻嗪型/ 噻嗪样利尿剂控制血压,B 级;使用袢利尿剂控制尿容量,D 级)。除考虑控制血压外,除非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否则应将 ACEI 或 ARB 的剂量滴定至临床试验中报道的有效剂量(B 级)。

2. 如患者不能耐受 ACEI,推荐使用 ARB(A 级)。

3. 如患者对 ACEI 或 ARB 有禁忌或不耐受,推荐联用肼屈嗪和硝酸异山梨酯(B 级)。

4. 对于血压未得到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可在 AB 的基础上加用 ACEI 或其他降压药物(A 级)。由于可能出现低血压、高血钾及肾功能恶化等潜在不良反应,所以联用 ACEI 和 ARB 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C 级)。其他的治疗药物可能也包括二氢吡啶类 CCBs(C 级)。

5. 对于射血分数减少的心衰患者,在适当心衰治疗(通常为β受体阻滞剂、ACEI 或 ARB)后仍存在临床症状,则应用脑啡肽酶抑制剂代替 ACEI 或 ARB 类药(A 级,新增)。符合用药条件的患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血钾水平<5.2 mmol/L、肾小球滤过率 ≥ 30 mL/min/1.73m2 以及密切监测血钾和血肌酐(A 级,新增)。

合并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治疗

1. 合并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降压治疗,以减少后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 级)。

2. 初始降压治疗药物的选择可能受左心室肥厚的影响(D 级)。初始治疗可使用的药物包括 ACEI、ARB、长效 CCB 或噻嗪型/噻嗪样利尿剂。不应使用直接动脉血管扩张剂,如米诺地尔或肼苯哒嗪。

合并脑卒中的高血压治疗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管理(自发病起 72 小时)

i. 对于不适合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不应常规进行高血压治疗(D 级,修正)。对于血压极度升高(如收缩压>220 mmHg 或舒张压>120 mmHg),在降压治疗开始的 24 小时内使血压下降约 15%(D 级),不超过 25%,随后逐渐减少(D 级)。避免过度降压,因为这可能会加重现有的缺血状况或导致缺血发生,尤其是已确诊为颅内动脉闭塞、颅外颈动脉的患者(D 级,修正)。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途径,避免血压急剧下降(D 级)。

ii. 对于适合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其血压很高(>185/110 mmHg),在接受溶栓治疗的同时应进行降压治疗,以降低脑出血转化的发生风险(B 级,修正)。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使用前,血压应降至<185/110 mmHg,并在接下来 24 小时内降至<180/105 mmHg(D 级,修正)。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血压管理:

i. 脑卒中急性期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应强烈考虑开始降压治疗(A 级);

ii. 脑卒中急性期后,推荐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C 级);

iii. 首选 ACEI 和噻嗪型/噻嗪样利尿剂联用(B 级);

iv. 对于脑卒中患者,不推荐 ACEI 和 ARB 联用(B 级)。

3. 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管理(自发病起 72 小时)

在脑出血患者的超急性期(发病 24 小时内),应避免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因为与目标值<180 mmHg 相比并无临床获益(A 级)且可能有害。

合并非糖尿病性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治疗

1. 对于合并非糖尿病性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140/90 mmHg(B 级)。

2. 对于合并蛋白尿性慢性肾脏病(尿蛋白>500 mg/24 h 或白蛋白/肌酐>30 mg/mmol)的高血压患者,初始治疗应使用 ACEI(A 级);如对 ACEI 不耐受,则使用 ARB(B 级)。

3. 推荐噻嗪型/噻嗪样利尿剂作为一种辅助的降压治疗药物(D 级)。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病或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袢利尿剂是一种备选药物(D 级)。

4. 大多数情况下,为使血压达标可能需要与其他降压药物进行联合治疗(D 级)。

5. 不推荐 ACEI 和 ARB 联合用于治疗非蛋白尿性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B 级)。

合并肾血管性疾病的高血压治疗

1. 由于肾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不优于仅进行单独优化的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导致的高血压应首选药物治疗(B 级)。

2. 对于合并使用最大可耐受剂量的药物仍未能控制高血压、进行性肾功能丢失及急性肺水肿的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异常),可考虑肾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D 级)。

3. 应将已确诊为肾动脉 FMD 的患者转运至高血压专科医生(D 级)。

4. 对于 FMD 相关的肾动脉狭窄导致高血压的患者,应考虑血运重建(D 级)。

5. 对于 FMD 相关的肾动脉狭窄患者建议进行不包括支架植入术的肾动脉血管成形术。由于有发生围手术期夹层的风险,除非有必要,否则不推荐支架植入术。对于不易通过血管成形术治疗的复杂病变、与复杂动脉瘤相关的狭窄以及经过 2 次不成功的血管成形术后出现再狭窄的患者,应考虑外科血管重建术(D 级)。

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治疗

1. 应将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维持于:收缩压<130 mmHg(C 级)和舒张压<80 mmHg(A 级,这些靶目标血压和血压治疗阈值一致;修正)。

2.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包括微量白蛋白尿),或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以外的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 ACEI 或 ARB 作为初始治疗(A 级)。

3. 对于上述建议中未包含的其他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合适的药物选择包括:ACEI(A 级)、ARB(B 级)、二氢吡啶类 CCB(A 级)及噻嗪型/噻嗪样利尿剂(A 级)。

4. 如果通过标准剂量的单药治疗未能达到目标血压,应使用其他降压药物。对于正在考虑与 ACEI 联用的患者,二氢吡啶类 CCB 优于噻嗪型/噻嗪样利尿剂(A 级)。

一表牢记:急诊抢救药物用法

快速上手版:中国房颤患者卒中预防规范(2017)

肾上腺素 8 大注意事项 用错小心患者被「秒杀」

阅读原文,即可进入丁香园心血管版块,指南资源、病例讨论、热门话题,就等你来!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长沙 410006;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长沙 410006;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长沙 410006;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长沙 410006;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长沙 410006;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医院,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长沙 410006;

  心力衰竭(HF)简称心衰,是由心脏结构性或功能性异常导致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使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损。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一旦发生预后差,年死亡率为35%~45%,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心力衰竭的主要分类

  心衰分类标准不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分类法:

  1.根据发病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

  2.根据心脏的受损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3.根据收缩抑或舒张功能受损:分为收缩功能不全性心衰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衰。

  4.根据心输出量:分为高排血量心衰和低排血量心衰。

  第一节,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左心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左心射血功能急速下降或左心负荷突然加重,使肺循环压力急剧升高而出现的以急性肺水肿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

  左收缩乏力或左心负荷急剧增加均可造成急性左心衰竭。

  常见的病因有:高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包括由此引发的乳头肌断裂)、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动力性心脏病(如甲亢、贫血等)、其他(大量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严重肺动脉高压或合并急性肺栓塞等)。

  诱发因素在急性左心衰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常见的诱发因素有: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快速房颤)、快速大量补液(尤其是大量输入胶体液)、过度劳累以及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大便用力、情绪激动、妊娠与分娩)等。

  (1)呼吸困难:常突发严重呼吸困难,表现为喘憋及端坐呼吸。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于半夜入睡1~2h后突然惊醒,感胸闷气急。

  (3)急性肺水肿:是急性左心衰竭最严重的表现。患者有濒死感,频繁咳嗽、咳痰、喘憋,严重时出现大量泡沫样稀薄痰或粉红色泡沫痰。

  (4)其他:烦躁、口唇发绀、大汗,伴有周围血管收缩,四肢苍白、厥冷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

  (1)心率增快。这是心衰的早期征象,在除外感染、高热、重度贫血、甲亢等可导致心率增快的因素外,遇到患者突然心率增快,需除外急性左心衰或肺动脉栓塞。

  (2)肺部听诊两肺可闻及大量湿性艉/或哮鸣音。

  (3)心脏听诊心尖部有舒张期奔马律、P2亢进。

  (4)同时存在原发疾病的体征。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左心衰竭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表现为低氧血症,病情越重,PO2越低;PCO2亦可中度降低,系PO2降低后引起的过度换气所致。严重的急性左心衰还可并发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PH降低、BE负值增大。

  2、血浆B型利钠肽(BNP):BNP是在心室室壁张力增加和容量负荷过重时由心室释放的,目前BNP可作为诊断或排除左心衰竭公认的一项指标。因呼吸困难来急诊的患者BNP<100ng/L时,可不考虑心力衰竭;BNP> 400 ng/L则高度提示心力衰竭。

  3、心电图:心电图可提供包括心率、心脏节律、传导以及某些病因依据,还可检测出心肌肥厚、心房或心室扩大、束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严重程度。

  4、X线胸片: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时主要为间质性肺水肿,X线征象出现肺纹理增多、变粗,肺门阴影增大,Kerley B线等。急性左心衰竭严重时出现肺泡性肺水肿,表现为两侧肺门可见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蝶状大片云雾阴影;重度肺水肿可见大片绒毛状阴影,常涉及肺野面积的一半以上。同时注意有无胸腔积液(肋膈角变钝)。

  5、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局部和整体功能的改变,对心包积液、心腔扩大、心肌肥厚、瓣膜狭窄、乳头肌断裂、心肌节段性功能异常等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可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监测急性心衰时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状态。超声多普勒成像可间接测量肺动脉压、左右心室充盈压等。

  急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

  急性心力衰竭的Killip分级主要适用于急性心梗的心衰(泵衰竭),根据临床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分级。

  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典型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晕厥、休克和肺水肿相鉴别。

  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原则是改善组织供氧、减少静脉回流、镇静并减轻焦虑、治疗原发病和诱发因素。一旦明确诊断后,必须短时间内给予患者紧急处理及药物治疗。

  1、体位: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位,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2、改善氧供、减轻心肌缺血

  (1)吸氧:高流量鼻导管氧气吸入(4-8L/min),同时可在湿化瓶内放入20%-40%的酒精或有机硅消泡剂,降低泡沫表面张力,改善肺泡通气。

  (2)机械通气:常规高流量吸烟(8-10L/min)2小时血氧仍不能改善(如动脉氧分压不能维持在60mmHg以上时),可考虑机械通气,以保证动脉血氧饱和度>90%。

  3、吗啡:吗啡具有良好的镇静、抗焦虑、止痛及减轻肺水肿等作用。用法:3mg吗啡(通常是用一支10mg吗啡加入9ml生理盐水内,配成10ml共10mg吗啡,静推3ml即为3mg)静脉缓慢推注,3min内推完,必要时5min后重复1次。

  (1)速尿或托拉噻咪(丽泉):快速利尿并有扩静脉作用,降低循环血容量,改善氧供。用法:速尿20-40mg静脉注射,必要时增加剂量重复给药直到出现利尿作用。当速尿的使用量超过80mg而利尿效果仍不佳时,应以5~40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或改用托拉噻咪5-10mg静脉注射。

  (2)布美他尼:为呋塞米的衍生物,临床主要作为呋塞米的代用品,除具有提高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作用外,对呋塞米无效的病例仍可能有效。

  (1)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可选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或硝普钠静脉泵入。硝普钠可有效降低心脏收缩期室壁张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在心衰血压正常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具体用法见本章内关于硝普钠部分)。

  (2)重组人脑利钠肽: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改善心衰症状,且耐受性好,比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有更好的疗效。

  6、氨茶碱:对解除支气管痉挛有效,心源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不易鉴别时可应用。常以0.25g用5%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推注,10min内推注完;或氨茶碱0.5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

  (1)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适用于有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或已知有心脏增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可给予西地兰0.4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必要时2-4h再予0.2-0.4mg。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初24h内尽量不用洋地黄制剂。在重度二尖瓣狭窄伴有窦性心律的急性肺水肿患者忌用洋地黄。

  (2)多巴胺: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伴低血压者,可增加肾血流量。

  8、胺碘酮: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左心衰竭者在使用洋地黄无效时,可用胺碘酮治疗。用法:150mg加5%葡萄糖液10-20mL,缓慢静脉推注(一般10 min内静推完毕),如效果不佳,隔15-30min再重复上述剂量1次,继之以0.4-1.5mg/min维持静脉滴注。

  9、地塞米松:此药可以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心肌代谢,并可解除支气管痉挛、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可静脉推注10-20mg。

  10、待心衰症状缓解后积极治疗原发病。

  (1)最常见的诱因为肺部感染、快速房颤、大面积心梗、补液速度过快或量过多;

  (2)最突出的临床特点是喘憋与端坐呼吸;

  (3)最重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及心肌损伤两项(急性心梗快速心律失常)、血气(低氧?酸中毒?)、胸片(肺部感染肺水肿)、心脏超声(心脏结构异常阶段性活动异常)

  (4)治疗:强心、利尿、扩管、氧疗、吗啡减轻肺水肿。

  急性右心衰竭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急性功能障碍,同时其代偿功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导致的以急性右心排血量减低和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右心衰竭多见于右心室梗死、急性大块肺栓塞和右侧心瓣膜病。临床相对少见。

  1、症状: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及上腹疼痛症状;突发呼吸困难,可伴不同程度的紫绀;双下肢水肿;神经系统症状如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

  2、体征:心脏相对浊音界向左侧扩大,三尖瓣听诊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第二心音增强及分裂,心前区奔马律;若继发于左心衰竭,可全心扩大。心脏外体征可见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有压痛、双下肢水肿、胸腹腔积液。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因长期缺氧可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胆红素常升高;急性肺栓塞时D-二聚体可明显升高。

  2、心电图:多表现为右房、右室增大或肥厚。

  3、X线胸片:可因不同的基础病因而出现相应的特征性X线征象。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肺动脉段突出(>3mm),右下肺动脉横径增宽(>15mm)及“残根征”。肺栓塞早期时可出现肺下叶卵圆形或三角形浸润阴影。

  4、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右室壁增厚及运动异常,右室增大,右心排血量减少等。

  急性右心衰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如突发的呼吸困难、低血压、颈静脉怒张等,结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作出诊断。临床上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肺不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心包压塞、心包缩窄等疾病相鉴别。

  右心衰竭的治疗主要应用利尿剂,以减轻水肿,但要防止过度利尿造成心排血量减少。由于引起的急性右心衰竭的原因不同,治疗时需有一定的针对性。

  1、右心室梗死伴急性右心衰竭

  (1)扩容治疗,出现心源性休克时,在检测中心静脉压的基础上首要治疗是大量补液,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生理盐水20ml/min静脉滴注,直至PCWP上升至15~18mmHg、血压回升和低灌注症状改善。24h的输液量大约在ml。对于充分扩容而血压仍低者,可给予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如在补液过程中出现左心衰竭,应立即停止补液。

  (2)如右心室梗死同时合并广泛左心室梗死,则不宜盲目扩容,防止造成急性肺水肿。如存在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和PCWP升高,不宜使用硝普钠,应考虑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

  (3)禁用利尿剂、吗啡和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以避免进一步降低右心室充盈压。

  2、急性大块肺栓塞所致急性右心衰竭

  (1)止痛:吗啡3-5mg静脉推注。

  (2)吸氧:鼻导管或面罩o氧6-8L/min。

  (3)溶栓治疗:常用尿激酶或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停药后应继续肝素治疗。用药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使之延长至正常对照的1.5-2.0倍。持续滴注5-7d,停药后改用华法林口服数月。

  (4)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危重患者(如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若经肺动脉造影证实为肺总动脉或其较大分支内栓塞,可作介入治疗,必要时可在体外循环下紧急早期切开肺动脉摘除栓子。

  3、右侧心瓣膜病所致急性右心衰竭

  给予相应的急症处理后可考虑在心衰症状改善后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

  (1)急性右心衰以急性右心排血量减低和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

  (2)右室梗死所致的急性右心衰,治疗以扩容为主。

  (3)肺动脉栓塞所致的急性右心衰,治疗以抗凝和溶栓为主。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在我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现有患者约400万,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病死率却占40%。

  二、病因、诱因及危险因素

  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有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瓣膜病、重症心肌炎等。

  诱发心力衰竭的常见因素主要包括:感染、水钠潴留、恶化的心绞痛和/或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应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在我国老年心力衰竭诱因中感染占首位,且多为呼吸道感染。

  2009年ACCF/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阐述了对于心衰住院患者其诱发心衰的因素主要有:对药物、限钠和/或限制液体量的依从性不良、急性心肌缺血、高血压未控制、房颤及其他心律失常等。

  2008年ACC/AHA《心力衰竭预防共识》首次系统提出了慢性心衰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男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瓣膜病、肥胖。

  左心衰竭主要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1)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急性肺水肿:是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

  (2)咳嗽、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

  (3)乏力、疲倦、头晕、心慌。

  (4)左心衰早期可出现夜尿增多,严重时出现少尿。

  (1)一般体征:重症出现发绀、黄疸、颧部潮红、脉压减小、动脉收缩压下降、心率增快。

  (2)心脏体征:一般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左室扩大引起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舒张早期奔马律、P2亢进、交替脉。

  (3)肺部体征:阵发性呼吸困难者,两肺有较多湿簦⒖晌偶跋艏案簟Tl/4的左心衰竭患者发生胸水,表现为相应区域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右心衰竭主要以体静脉淤血的表现为主。

  (1)胃肠道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2)呼吸困难:单纯右心衰竭时气喘较左心衰竭症状轻。合并左心衰竭或二尖瓣狭窄时,因肺淤血减轻,故呼吸困难较左心衰竭时减轻。

  (3)肾脏症状:白天尿少,夜尿增多。可有少量蛋白尿。血尿素氮可升高。

  (1)心脏体征:听诊可闻及右室舒张期奔马律。右心室显著扩大引起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在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2)肝脏肿大:肝脏因淤血肿大常伴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可致心源性肝硬化。

  (3)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4)水肿:最早出现于身体最低垂的部位(如背部、下肢、阴囊等部位),常为对称性可压陷性水肿。胸腔积液多见于同时有左、右心衰时,以双侧多见;单侧则以右侧多见,可能与右膈下肝淤血有关。

  1、B型脑利钠肽:B型脑利钠肽(BNP)及其N末端前体(NT-proBNP)均属于心肌应激标志物。血浆BNP可用于鉴别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见急性左心衰),BNP>400ng/L有意义。NT-proBNP比BNP半衰期更长、更稳定, NT-proBNP<300ng/L可排除心衰。NT-proBNP >1200ng/L诊断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88%。

  2、心肌坏死标志物:慢性心衰可出现低水平cTn升高;严重有症状心衰存在心肌细胞坏死、肌原纤维崩解,血清中cTn水平可持续升高。

  3、血气分析:因呼吸困难出现低氧血症伴呼吸性碱中毒,少数伴呼吸性酸中毒。血PO2多降低,PCO2多正常,严重时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4.心导管检查:右心衰竭时中心静脉压增高(>10cmH2O)。

  心力衰竭时心电图无特异性表现,但合并其他疾病可出现相应心电图特征。陈旧性心肌梗死时可出现异常Q波。

  胸部X线可通过心影扩大及外形改变间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左心衰时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肺淤血、间质性肺水肿(Kerly B线、叶间裂积液)和肺泡性肺水肿;右心衰时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征象;慢性心衰时可出现上、下腔静脉影增宽及胸腔积液。

  2009年ACC/AHA指南指出,任何怀疑或诊断为心衰的患者都必须接受至少一次全面的超声心动图评价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CHF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心电图及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左心衰竭应与肺部疾病及支气管哮喘等有呼吸困难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右心衰竭需与出现肝肿大、水肿、胸腹腔积液的疾病如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相鉴别。

  (二)心力衰竭的分级及分期

  1、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

  1928年提出的心功能NYHA分级是按诱发心力衰竭症状的活动程度将心功能的受损状况分为四级:

  患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可出现上述的症状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这种分级方案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其缺点是仅凭患者的主观陈述,有时症状与客观检查有很大差距,同时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较大。

  2.2009年ACCF/AHA成人慢性心衰诊断治疗指南发表了心衰新的分期方法,强调了心衰的发生与进展。该指南在沿用纽约心功能分级的基础上将心衰的发展分为A、B、C、D 4个阶段(见图1):即基础病变阶段、心脏病变阶段、心衰症状发生阶段、难治性心衰阶段。

  3.6分钟步行试验  此方法安全、简便、易行,应用广泛。根据美国的卡维地洛研究设定的标准:6分钟步行距离<150m为重度心衰;150~450m为中重度心衰;>450m为轻度心衰。6分钟步行距离<300m,提示预后不良。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纠正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根据2009年ACCF/AHA心衰指南中心衰进展的四个阶段,针对每一阶段的特殊治疗可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对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瓣膜病等病因的积极治疗是防治心衰的关键。

  1、去除诱因:对于引起或加重心衰的特殊事件,特别是感染应予重视。肺梗死、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合并快速心室率、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贫血、肾功能损害等均可引起心衰恶化,应及时处理或纠正。

  2、监测体重:每日测定体重以早期发现液体潴留。心衰患者如在3天内体重突然增加2kg以上,应考虑已有钠水潴留,需适时调整利尿剂剂量。

  3、控制水、盐摄入:轻度心衰患者应控制摄盐量在2~3g/d,中至重度心衰患者应<2g/d。

  4、休息和适度运动:在不引起症状的情况下多做被动运动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失代偿期需卧床休息。

  常规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注意在无水钠潴留情况下使用,逐渐增加剂量,不能突然停药)。此外应用地高辛可进一步改善症状、控制心率等。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可应用于重度心衰患者。

  1、利尿剂:心力衰竭治疗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药物。

  (1)适应证:所有心衰患者有液体储留的证据或原先有过液体储留者,均应给予利尿剂。

  原则上应长期维持使用,待心衰症状缓解时以最小剂量无限期使用;

  利尿剂的品种选择、剂量选择应予个体化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监测体重平均每天减轻0.5~1.0kg为宜;

  利尿剂应联用其他抗心衰的药物,如ACEI类(但因其有较强的保钾作用,联用时应予注意)。

  (3)利尿剂抵抗的对策:静脉用药;联合用药;短期并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4)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最常见(高血钾或低血钾、低血镁以及低氯性碱中毒);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过度利尿导致低血压、损伤肾功能。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CEI能缓解CHF的症状,降低病人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可预防或延缓临床心力衰竭的发生。

  适应证:适用于所有左室收缩不良,伴LVEF下降的心衰患者,除非存在禁忌症或不能耐受。

  雷米普利(瑞泰、瑞素坦)

  从小剂量开始,如患者能耐受且无副作用,可隔周加倍剂量;

  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后应长期使用,如不能耐受可略减量维持,不宜轻易停药,避免病情恶化;

  长期服用时剂量需个体化。

  (4)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咳嗽、蛋白尿、高血钾症、肾功能损害、贫血、血管神经性水肿、急性痛风、粒细胞减少等,其中以低血压和咳嗽最常见。

  (5)禁忌证:有血管神经性水肿病史;无尿性肾衰竭;妊娠妇女。

  ①双侧肾动脉狭窄;

  ②血肌酐水平显著升高(>3mg/dl);

  ③高钾血症(>5.5mmol/dl);

  ④低收缩压(<80mmHg)。

  3、β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此药可改善心衰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

  适应证:?各期收缩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35%~40%,病情相对稳定者。

  必须从很小剂量开始,每2~4周剂量加倍,达最大耐受量或目标剂量后长期维持。

  起始治疗可引起体液潴留,应每天监测体重,体重增加时应加大利尿剂的剂量,直到体重恢复到治疗前水平。

  阻滞剂的临床反应通常延迟,症状改善常在治疗2~3个月后出现;即使症状不改善,亦能防止疾病的进展,要坚持用药。

  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大耐受量,要求清醒静息心率不宜<55次/分。

  一般不用于抢救急性心衰患者,包括难治性心衰需静脉给药者。

  (4)不良反应:低血压;液体潴留和心衰恶化;心动过缓和房室阻滞;疲劳、乏力。

  (5)禁忌证:支气管痉挛性疾病;窦性心动过缓;二度及以上房室阻滞(已安装起搏器者除外);有明显液体潴留,需大量利尿者。

  4、洋地黄类:由于洋地黄类药物没有明显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的作用,新指南对地高辛的推荐级别从过去的Ⅰ类降为Ⅱa类推荐,仅适用于已在应用ACEI或ARB、b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治疗,但仍持续有症状的心衰患者。

  (1)适应证:CHF尤其合并心房颤动;单纯合并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患者也可应用。

  (2)用法:最常用的是地高辛,口服剂量0.125~0.25mg,1次/日。70岁以上或肾功能减退者宜用0.125mg每日或隔日一次口服。

  洋地黄(地高辛)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切勿剂量过大;

  合并肾功能不全、低血钾时更易出现中毒;

  不主张早期和常规应用,亦不推荐用于NYHAⅠ级患者;

  应与利尿剂、ACEI和b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4)不良反应:各种心律失常(房室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胃肠道症状;神经障碍,如视力障碍(黄视、绿视或视力模糊)、定向或意识障碍。

  (5)禁忌证:洋地黄中毒患者。

  5、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是应用最广泛的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既有利尿的作用,又有抗醛固酮的作用。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后者的作用更重要。

  (1)适应证:心功能Ⅱ~Ⅳ级的中、重度心衰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LVEF<40%的患者亦可应用。

  在使用ACEI和排钾利尿剂基础上使用;

  开始应用醛固酮拮抗剂后3天内和1周时应重复检测血钾水平(<5.0mmol/L)和肌酐(<250μmol/L),如果血清钾在>5.5mmol/L则应停药;

  因存在高钾血症的潜在危险,应避免ACEI、ARB和醛固酮拮抗剂的三联应用;

  避免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导致肾功能恶化和高血钾。

  (4)不良反应:高钾血症、男子乳腺发育症。

  (5)禁忌证:高钾血症和肾功能不全。

  6、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慢性心衰治疗中,当患者不能耐受ACEI或因不良反应(如咳嗽)停用时,可考虑用ARB替代。首选缬沙坦,其次为坎地沙坦、氯沙坦。最新的指南不推荐ACEI和ARB合用。

  7、硝酸酯类:硝酸酯类在心力衰竭长期治疗中可以缓解症状,尤其适合于伴有心绞痛或高血压的心力衰竭患者。新近研究证实硝酸盐亦能抑制心肌重构。

  5-单硝酸异山梨酯,每次20~60mg,每日1~2次口服;二硝酸异山梨酯每次5~20mg,每天3~4次。硝普钠对于慢性心衰有很好的疗效,可将10mg硝普钠加入生理盐水共50ml,以3ml/h起泵。

  (2)注意事项:连续应用此药物容易产生硝酸酯类耐受性,通过采取至少 10 小时的用药间歇及与 ACEI合用可减少此现象。

  (3)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头痛和低血压。

  8.钙拮抗剂(CCB):目前普遍认为,钙拮抗剂不应常规用于治疗收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心衰。但在下列情况下可酌情使用:①合并心绞痛,尤其是自发性变异性心绞痛或严重的高血压,病情难以控制时,可选用氨氯地平等心脏抑制作用小的钙拮抗剂;②合并快速房颤、房扑时,可选用地尔硫卓。

  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是目前治疗CHF的最有效方法之一。ESC指南中CRT的Ⅰ类适应证。对于左室射血分数(LVEF)≤35%、QRS时限延长(≥120ms),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经过最佳药物治疗仍有CHF症状者,建议使用CRT或带除颤功能的CRT-D。

  2、部分左室切除术:部分左室切除术又称为心室减容术,但多项研究均发现该手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最新的ACC/AHA指南认为其仅可用于治疗冠心病所致的缺血性心衰。

  3、干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神经内分泌抑制仍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干细胞治疗适用于无选择的患者。但目前此种治疗方法仅限于动物实验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大量的临床试验来证明其疗效与安全性。

  (1)慢性心功能不全是临床上非常常见且预后不佳的疾病;

  (2)分为左心功能不全(以肺循环淤血为主)和右心功能不全(以体循环淤血为主);

  (3)心力衰竭的诊断:应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明确诊断。

  (4)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病因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

  (5)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衰的症状,降低死亡率和。

  (6)CRT是目前治疗CHF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第三节  舒张心力衰竭

  舒张性心衰(DHF)是指具有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或轻度降低(LVEF 40%~50%),心脏舒张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2009年ACC/AHA指南则采用“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HFNEF)”代替舒张性心衰,两者意义相同。

  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糖尿病等,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DHF,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高龄亦是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1)心肌细胞内改变:钙平衡、钙浓度、钙转运等异常导致心肌主动松弛和被动僵硬度的异常;

  (2)心肌细胞的骨架蛋白异常改变影响舒张功能;

  (3)细胞外基质变化以及能量代谢障碍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慢性激活、全身动脉硬化等。

  包括血流动力学负荷、舒张早期前负荷、后负荷、心包结构改变等因素限制心脏的舒张、心室的充盈及血液的排出,导致舒张终末期左心室内压升高,引起DHF。

  患者主要表现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表现。

  1、超声心动图:欧洲心脏学会超声分会指出采用组织多普勒测定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速度(E)和舒张晚期速度(A)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舒张功能不全。

  2、胸部X线:心脏不扩大或仅轻度扩大,可有肺淤血表现。

  3、核素心血池显像:核素心血池显像可以评价心室快速充盈时间、等容舒

  张时间、快速充盈占整个舒张充盈的相对比例,以及左室局部功能的非均一性和整体舒张的关系,能为临床评价左室充盈提供有用的信息。

  4、心导管检查: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金标准”。应用它可同时进行压力和容积的测定,明确左室舒张速率,左室充盈的速率和时间,以及心肌和室腔的僵硬度。

  5、脑钠肽(BNP):血浆BNP水平变化诊断左心功能不全与心脏多普勒的结果高度一致,其水平升高已证实存在于DHF病人中。

  6、心电图:有时可见U波倒置。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目前,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模式可简单归纳为“1+1+1”的诊断模式。即:第一个“1”是指患者确有心力衰竭的症状或体征,第二个“1”是指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即EF>50%,第三个“1”既代表有客观的检查诊断依据(即组织多普勒E/E’>15;或左室舒张末压>16mmHg;或NT-proBNP>220pg/ml (或BNP>200pg/ml),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其中一个即可)。

  对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以往临床上采用心脏超声测定E/A比值的方法。该法尽管对早期轻度舒张功能异常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且敏感性较高,但该指标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存在下列局限性:(1)对中晚期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中有假性正常化的可能性;(2)舒张性心力衰竭常合并心房颤动,而房颤发生时因A峰消失而不能进行E/A比值的测定,这是该方法的另一重大缺憾。

  对无症状性舒张性心衰是否应该给予处理,或处理是否有益目前尚无定论。对有症状舒张性心衰的治疗, 可概括为两个方面: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部分。

  (1)限盐和限水:减少血容量,使左室舒张末压下降。

  (2)适当有氧运动:增加运动耐力,减慢基础心率以改善心肌的舒张,增加骨骼肌的张力,改善患者乏力症状。

  (1)RAAS拮抗剂:包括ACEI、ARB和醛固酮拮抗剂。通过降血压和改善心室肥厚和纤维化而产生长期益处。

  (2)利尿剂:可用噻嗪类和袢利尿剂。主要是减少血容量和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

  (3)β受体阻滞药:可用于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心率控制在60-70次/min较为理想。

  (4)钙通道拮抗剂:减少细胞浆内Ca2+的浓度,改善心肌的舒张和舒张期充盈,并能减少后负荷,减轻心肌肥厚。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可通过减慢心率而改善心肌的舒张功能。

  (5)洋地黄类制剂:由于洋地黄类制剂增加心肌收缩力,加重心肌弛张功能的损害,一般不用于舒张性心衰的治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硝酸异山梨酯性质正确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