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物体求水能上升的物体高度怎么求公式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本文共2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物理必修一高二知识点总结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基本公式: (速度时间关系) (位移时间关系)

●两个重要推论: (位移速度关系)(平均速度位移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

●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

●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

篇2:高二物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精选总结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用g表示。

一、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如图,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纸带限位孔与长木板纵轴位置对齐再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将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使纸带、小车、拉线和定滑轮在一条直线上。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注意调整滑轮高度,使小车的拉线与板面平行,减小拉力的变化。

3、为了研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需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平整地连在小车的后面,使小车运动时保持纸带与木板平行,减小摩擦力的影响。

4、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启动计时器,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同时,用手在滑轮一端准备接住小车,防止小车撞击滑轮和落地。

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5、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1、在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最清晰的。为了便于测量,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因点迹过于密集而在测量位移时带来较大的偶然误差。

2、选择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如图所示,这样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就是0.1S(电源频率为50Hz),量出各计数点左右两计时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间的距离计算平均速度,用此平均速度代替相关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1、建立坐标系: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各个时刻t的速度v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2、作拟合曲线或直线:仔细观察这些点的分布情况,发现这些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因此,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去“拟合”这些点,即让所画的直线连接尽可能多的点。不能连接的点应贴近分布在该直线的两侧。并使两侧点数大致相同,这就画出了小车运动的速度图象。

结论:小车的运动速度随时间成线性关系变化;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大,而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速度的变化量是相等的,即小车的加速度保持恒定。

篇3: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1)没有形状、大小且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是否能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其具体分析。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4、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弹力: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知道外力迫使它改变之中状态为止。

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4.惯性的定义: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5.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6.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

(1)定律的表达式虽写成F=ma,但不能认为物体所受外力大小与加速度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2)式中的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力?当然如果F是某一个力或某一方向的分量,其加速度也是该力单独产生的或者是在某一方向上产生的

(1)如果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则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这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如果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则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这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3)如果合外力不变(恒定),则加速度也不变(恒定),这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4)如果合外力为零,则加速度也为零,这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

1.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1)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3)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4)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1、做好及时的复习。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而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了,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章节复习。学习一章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章节总节。

3、做好章节总结。章节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本章的知识网络。主要内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规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例题,以及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4、做好全面复习。为了防止前面所学知识的遗忘,每隔一段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十天,将前面学过的所有知识复习一篇,可以通过看书、看笔记、做题、反思等方式。

篇4:必修一物理知识点

1、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 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篇5:必修一物理知识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④两种特殊的x-t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a.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 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a.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b.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篇6:必修一物理知识点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F合≤F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1. 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 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 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篇7:必修一物理知识点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1. 不会确定系统的重心位置

2. 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

3. 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错误

篇8: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kx。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μFn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篇9: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相互作用一、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1、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1、端正自己的心态,正确的面对高中物理学习。

由于先入为主的障碍,许多学生还未入高中就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学生应该明确,高中物理内容与初中大体一样,还是力、热、电、光,只是比初中加深了一点。至于原子物理,一方面内容浅,另一方面在课本中所占比例小,不必害怕和紧张。学生的心理不失去平衡,就会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2、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渡。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篇10: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例如:第3s末、3s时、第4s初……均为时刻;3s内、第3s、第2s至第3s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运动图像的含义和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图象斜率的含义:(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篇11: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fm为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篇12: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8.实验用推论Δs=aT?{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篇13: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1.不会确定系统的重心位置

2.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

3.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错误

5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和分解1、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 和 在同一条直线上

a.同向:合力 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b.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向。

②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1.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篇14: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研究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3)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吸收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少,U取负值。

热传递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常见表述

①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3)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①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②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并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它虽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1)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T=(t+273)K。

绝对零度为-273.15℃,它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

(2)气体的体积:气体的体积不是气体分子自身体积的总和,而是指大量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整个空间的体积。封闭在容器内的气体,其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3)气体的压强: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总冲量。

①产生原因: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的持续的压力。

②决定因素:一定气体的压强大小,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4)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恒量

8.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

(2)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有相互作用的质点。

(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达到数百米每秒。离这个数值越远,分子数越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

篇15: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s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t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s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t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 例题评析

【例1】物体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和v2=15m/s,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设每段位移为s,由平均速度的定义有

[点评]一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与它在这个过程中各阶段的平均速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不能用公式v=(v0+vt)/2,因它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2】.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作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

32x=5+2t(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m/s),求该质点在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点评]只有区分了求的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才能正确地选择公式。

【例3】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声音从头顶正上方

0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与地面成60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

速的多少倍? 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2?

【分析与解答】设飞机在头顶上方时距人h,则人听到声音时飞机走的距离为:3h/3 对声音:h=v声t 对飞机:h/3=v飞t

[点评]此类题和实际相联系,要画图才能清晰地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挖掘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如本题中声音从正上方传到人处的这段时间内飞机前进的距离,就能很容易地列出方程求解。

篇16: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物体可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主要是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与周围物体的接触情况来考虑。具体的方法是:

1.确定研究对象,找出所有施力物体

确定所研究的物体,找出周围对它施力的物体,得出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

(1)如果所研究的物体为A,与A接触的物体有B、C、D……就应该找出“B对A”、“C对A”、“D对A”、的作用力等,不能把“A对B”、“A对C”等的作用力也作为A的受力;

(2)不能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的认为可通过“力的传递”而作用在研究的对象上;

(3)物体受到的每个力的作用,都要找到施力物体;

(4)分析出物体的受力情况后,要检查能否使研究对象处于题目所给出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等),否则会发生多力或漏力现象。

2.按步骤分析物体受力

为了防止出现多力或漏力现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通常按如下步骤进行:

(1)先分析物体受重力。

(2)其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有接触,则分析弹力或摩擦力,依次对每个接触面(点)分析,若有挤压则有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则有摩擦力。

(3)其它外力,如是否有牵引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画出物体力的示意图

(1)在作物体受力示意图时,物体所受的某个力和这个力的分力,不能重复的列为物体的受力,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是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过程,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认为是物体所受的力。

(2)作物体是力的示意图时,要用字母代号标出物体所受的每一个力。

篇17: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在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上的一种简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的运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骤如下:

(1)正确选定直角坐标系。通常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坐标轴方向的选择则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原则是使坐标轴与尽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两坐标轴分解的力尽可能少。

(2)分别将各个力投影到坐标轴上。分别求x轴和y轴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出Fx=0,Fy=0,这是处理多个作用下物体平衡物体的好办法,以后会常常用到。第2章的...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匀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个常量

1、加速度a与速度V的关系符合下式:V==at,t为时间变量,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2、V==at是一个直线方程,它相当于数学上的y=kx(V相当于y,t相当于x,a相当于k)

数学知识指出,k是特定直线y=kx的斜率,

(1)不同直线(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数值不等

(2)同一直线上斜率的数值,处处相等(与y和x的数值无关)

(3)直线斜率的数值,可以通过y和x的数值来求算:

(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刹车方面应用题:汽车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应,马上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最大加速度为5米每二次方秒,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马上制动刹车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问该汽车的刹车距离为多少?(最好附些过程,谢谢)

15米/秒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那么停止需要3秒钟

原先“直线运动”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这一章先讲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运算法则学习力的计算。现在倒过来了。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这这章内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即由开始位置指向结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物体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加速运动(叫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就又有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篇18: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点,则: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篇19: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篇20: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第1篇:初三物理知识要点大纲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但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

2、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或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势能有重力势能和**势能。

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动能为零,匀速运动的物体(不论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匀速前进,匀速后退,只要是匀速)动能不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动能增大,减速运动的物体动能减小,物体是否具有动能的标志是:它是否运动。

4、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度,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为零。位置升高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升高)重力势能在增大,位置降底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降底)重力势能在减小,高度不变的物体重力势能不变。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标志:相对水平地面,物体是否被举高。

5、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势能,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形变的大小(对同一个**体而言),对同一*簧或同一橡皮来讲(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势能越大。物体是否具有**势能的标志:是否发生**形变。

6、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非匀速运行,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相当于上升运动)动能减小(速度减小)势能增大(距地球中心的高度增加),这一过程卫星的动能转化为势能,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相当于下落运动)动能增大(速度增大)势能减小(距地球中心的高度减小)这一过程中卫星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在近地点上,卫星运行速度最大,动能最大,距地球最近,势能最小。在远地点上,卫星运行速度最小,动能最小,距地球最远,势能最大。

7、分析下列事例中能的转化:

1水平面静止的物体: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2加速升空的火箭或气球: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3下坡时刹车的汽车: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4匀速上升的电梯: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5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6水平地面上刹车的汽车: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7出站的列车: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8光滑斜面上滚下的钢球: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9不计阻力时上抛的石块: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8、当物体中空中自由运动时,若物体上升,则把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若物体下降,则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若在转化的过程中无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时,若物体匀速上升,则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这时,不时动能转化为势能,而是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机械能增加,若物体匀速下降,则动能不变,势能减小,减小的势能没有转化为动能,而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9、皮球*跳过程可分为四个过程:上升过程(皮球从高处下落到刚好要着地)是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皮球刚要着地的瞬间动能最大);压缩过程(皮球与地面间发生相互作用,到皮球形变最大)是把动能转化为**势能(当皮球形变最大时,**势能最大);恢复原状过程(皮球恢复原来形状到刚要离开地面)是把**势能转化为动能(在刚要离开地面的瞬间,它的速度最大,动能最大);上升过程(从离开地面到上升至最高处)是把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然后又要下落,重复以上过程。

10、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机械能源有水能和风能,大型水电站通过修筑拦河坝来提高水位,从而增大水的重力势能,以便在发电时把更多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包括: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2、分子的直径是用10-10m来量度的(或百亿分之几米)分子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13、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主要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其此还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间距(间隙),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之间、液体之间、固体之间,扩散现象之所以能发生,主要原因是分子无规则的运动,能说明无规则运动的事例有: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另一原因是分子间作用力很小)2水和酒精相混合总体积减小。3装有油的钢筒在高压下外壁渗出了油

14、物体难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物体难以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气体分子可以到处漂移,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引力非常小,往往可以忽略不计。

15、1当分子间实际距离大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大于分子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2当分子间实际距离小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小于分子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

3当分子间实际距离等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等于分子斥力,合力为零。

4当分子间实际距离为平衡间距10倍时,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都近似为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5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rr0),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的更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6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r16、由于分子无规则运动,使分子具有分子动能,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分子具有分子势能.

17、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越大.

18、温度跟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剧烈程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常叫热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19、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之和,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0、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本身内能会减小,能量的单位是焦耳.

21、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功和热量都可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利用内能的两种方法是: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实质不同,做功是能的转化过程,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过程。注意: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如把一物体举高是做的功使机械能增加)

22、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时,将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过程中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当物体间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将停止,在无热损失的情况下,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既q放=q吸,在有热损失的情况下,高温物体放出热量部分被吸收而另一部分被损耗,所以q放=q吸+q损

23、做功与内能的关系: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也可能不变,因为对物体所做的功不一定都增加为物体的内能,还可能增加为物体其它形式的能:如把物体举高,对物体所做的功增加为物体的机械能,而不是增加为内能.故以下说法是错误的1做功一定能改变物体的内能.2做功只能使物体内能增加.

24、热传递与物体内能的改变:物体吸热后内能会增大,物体放热后内能会减小.

25、温度与内能:1对一个固定的物体来讲,温度越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2不同物体的内能不能仅仅由温度的高低来决定它的大小3当物体温度不变时,物体内能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如:1对0℃的*加热时,其温度在*未熔化之前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在增大(因为*吸收的热量没有增加为分子动能,而是增加为分子势能)2当0℃的水结*时,对外放出热量,水的内能减小,但其温度且保持不变4内能改变时,物体的内能可能改变,可能不变(如上1,2)

26、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的温差大,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干泥土的大,用水做取暧剂和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其它液体的大。

28、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常见能的转化有:电热器(电炉,电烙铁,电熨斗)通电时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电动机通电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燃料燃烧是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植物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摩擦生热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气体膨胀做功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9、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j/kg

计算公式为q放=mq其中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选择kg,q表示热值。燃料的热值是由燃料本身决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因素无关。

30、利用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

31、重要实验:给封闭在试管内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水蒸气将木塞冲开,酒精燃烧时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水蒸气将木塞冲开,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2、内燃机工作时有两个冲程有能的转化,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3、两铅块紧压后吊上重物未能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物体难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物体难以被拉伸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气体分子可以到处漂移是因为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34、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但内能增大时物体的温度不一定升高(如*熔化),同理内能减小时物体的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水结*)。

35、温度与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6、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切记:不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向内能大的物体传向内能小的物体,两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具有不同的温度,两物体接触后不发生热传递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温度。

37、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0c所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0c),它表示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0c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j,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它与物质的质量,温度的高低,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无关。q=cm(t-t0)表明物体吸的热跟物体的比热容,质量,温度的改变有关。

初三物理第二部分知识点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丝绸得电子带负电荷,(丝绸)带负电的物体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比(玻璃棒)带正电的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强,毛皮和橡胶棒摩擦时,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得到等量电子带负电荷。

2、任何一个物体内部都有大量的正电荷(原子核中的质子)和负电荷(核外电子),当一个物体内部正确同电荷数量相等时,物体呈中*;不带电当物体内部正电荷数量大于负电荷数量时(常常是此物体失去电子)物体带正电;当物体中负电荷数量大于正电荷数量时(常常是此物体得到电子)物体负电荷,一般情况下物体中移动的电荷是负电荷(即自由电子)特别是固体物质导电(或带电)时都是如此,正电荷不移动;但*、碱、盐的水溶液(或气体导电)时正负离子沿相反方向同时移动。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符号是q,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4、原先中*的两物体,因摩擦带电时,将会带上等量异种电荷,两物体因接触带电时,将会带上同种电荷,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接触带电时,将带等量同种电荷,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5、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一物体靠近另一物体时互相吸引,则这两物体可能都带电,且为异种电荷(因为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还有可能一物体带电,而另一物体不带电是轻小物体(因为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物体由于带电互相排斥时,一定带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6、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丝绸带负电(因为它得到了电子)玻璃棒带正电(因为它失去了电子)摩擦过程中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

7、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后,带正电是毛皮,因为它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所以它的电子在摩擦过程中,被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橡胶棒吸引过去了,所以橡胶棒因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荷。

8、固体物质摩擦带电时,发生移动的电荷都是负电荷,也就是自由电子,正电荷不动

9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金属导电时发生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它移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相反,导体导电靠自由电荷,*、碱、盐的水溶液导电靠正负离子

10、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大地、人体、以及*、碱、盐的水溶液,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1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橡胶、玻璃、塑料、油等,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12、用导线把电源两极直接连起来,电路中电流很大,这种情况叫短路。短路可能把电源烧坏,是绝对不允许的。

13、电流等于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它的计算公式是i=q/t其中电荷量q的单位应选择库仑,时间t的单位应选择秒,这时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也就是1a=1c/1s表示如果在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是1c导体中电流就是1a。

14、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对人体来讲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每个铅蓄电池电压是2v.

15、在串联电路中,电流路径只有一条,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流到处相等,两端电压等于各部分两端电压之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16、在并联电路中,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上的用电器互不影响,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干路上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所并电阻倒数之和。

17、在串联电路中,除电流处处相等以外,其余各物理量之间均成正比即:(在相同时间内)

18、在并联电路中,除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以外,电阻和其它物理量之间均成反比(在相同时间内),

除电阻和电压以外,其它物理量之间又成正比i1:i2=p1:p2=w1:w2=q1:q2

19、电流表和用电器相并联,则该用电器相当于被短接,无电流而不工作,若电压表被串联在电路中,则电路中的用电器将不工作,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近似等于电源电压,电流表在电路中

相当于导线,电压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开路。

20、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若接反了,则指针将向无刻度一侧发生偏转。

21、在未知电路中电流、电压大小的情况下,应采用大量程进行测量,但能用小量程时不能用大量程,因为小量程测量读数准确,误差较小。

22、在物理学中,电阻用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质,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共同决定的,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外形完全相同的锰铜线和镍铬合金线,锰铜线的电阻较小,绝大多数的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增大。如果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的电流是1a则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欧。

23、滑动变阻器上的电阻线是由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制成,滑动变阻器之所以能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是因为当滑片移动时它在不断的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滑动变阻器上标有电阻值和电流值,如20欧1a,则它表示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是20欧,允许经过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是1安培。滑动变阻器一般应串联在电路中,在接入电路时金属杆上选一接线柱,线圈两端选一接线柱。

24、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阻值。课本中五个旋盘电阻箱可得到0~9999.9欧之间的任意阻值。

25、电阻r1r2,若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则它们两端的电压u1u2,通过它们的电流i1i2;若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u1u2,通过它们的电流i1i2,

26、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注意:在叙述该定律时,导体中的电流必须放在前面。

27、在常温下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若测得值为r1,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测它的电阻若测得值为r2,发现r2的阻值大约是r1的10倍,这是因为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在开灯瞬间经过灯丝的电流是灯*正常发光时电流的10倍。故灯丝烧断往往在开灯或关灯的瞬间。

28、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需要的器材有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及若干导线;实验电路图如右,在实验时需测量的两个物理量是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在连接实物图时开关应断开,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位置上(图中的b端);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以便多次测量,得到多组对应的电流、电压值,求出多个待测电阻值,再求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29、电阻相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使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所串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电阻相并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使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所并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长工电阻的倒数之和

30、在家庭电路中每多开一盏灯,电路总电阻将减小,干路总电流将增大,电路中的总功率将增大。

31、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w=uit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

32、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电功率p=w/t=ui。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3、电功的单位有焦,度、千瓦时;电功率的单位有瓦、千瓦。1kwh=3.6*106j

34、用电器上一般标有电流值和电压值如220v60w,220v表示额定电压(正常工作时两端所加的电压),60w表示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正常工作时的功率)

35、测定小灯*功率实验的原理是p=ui,电源电压应高于小灯*的额定电压,电流表量程应略高于小灯*的额定电流,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以便测出小灯*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36、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q=i2rt,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此时电流所做的功w等于产生的热量q。

b、该灯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i=p额/u额=3w/6v=0.5a

c、若在该灯两端加上4v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为i实=u实/r=4v/12欧=1/3a

d、若要将该灯接在9v的电源上,则应串联一个多大电阻,r=ur/i=(u-ul)/i

e、若将该灯和6v2w的灯串联在9v的电源上则两灯的实际功率为

38、电能表上所标的电压值和电流值的乘积表示能接入该电能表用电器的最大功率,

39、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短路和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40、高压触电的两种方式是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41、安全用电的原则:不

1、使原来没有磁*的物质获得磁*的过程叫磁化,软铁磁化后磁*很容易消失,称软磁*材料,电磁铁的铁芯应用软铁,钢磁化后磁*可以长期保存,称为硬磁*材料,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2、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感线是为了形象的描述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

3、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一致,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受力方向一致,跟经过该点的磁感线的曲线方向一致。

4、地磁场的磁感线从地磁北极(或地理南极附近)发出到地磁南极(地理北极附近)

小磁针指南北是由于受地磁场的作用,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

5、奥斯特实验(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正是电流的磁场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该实验还表明:电流方向改变了,磁针的偏转方向也相反。这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奥斯特是第一个发现电和磁之间联系的人。

6、能电螺线管的极*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7、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断电时无磁*。电磁铁的极*可以通过改变电流方向来改变

电磁*磁*的强弱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还可以在电流一定,外形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线圈的匝数来改变电磁铁磁*的强弱。

8、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法拉弟发现的: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9、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它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0、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了电动机。

11、直流电动机之所以能够连续转动,是因为有换向器,它的作用是每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换向器就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1)5欧和10欧两电阻串联在6v电源上,求电路中的电流和每个电阻所分的电压?

2)有一只小灯*,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电阻是8.3欧,正常工作时电压是2.5v。如果只有电压为6v的电源,要使小灯*正常工作,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电阻?

第2篇:初三物理知识点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第3篇:初三物理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物质由分子组成;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非重力等外界因素影响)扩散现象说明:

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3.决定扩散现象快慢的因素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固体最大,液体其次,气体最小。当分子间距离过大时,分子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忽略不计(破镜不能重圆)。

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焦耳(j)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块都具有内能。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2、内能的改变: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a、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①热传递的方向: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②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度差。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b、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c、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做功的实质:能量的转化。

3、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它是过程量。

内能是微观的,机械能是宏观的。有机械能的物体一定有内能,有内能的物体不一定有机械能。

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它是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形状等无关。定义式:c=q单位:j/(kg·℃)m?t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能力的强弱。相同质量的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升温少的吸热能力强相同质量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用时长的吸热能力强   2、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在受太阳照*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

3、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或Q吸=cm△t)Q放=cm(t0-t)(或Q放=cm△t)

1、热机:把的机器叫热机。2、内燃机:

①冲程: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②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③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处

汽油机:气缸顶吸入柴油机:气缸顶吸入3、飞轮每转动两次,做一次功,完成四个冲程

①定义: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的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②定义式:q=

qq(q为热值)(若燃料是气体燃料q=)mv

③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酒精的热值是3.0×10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j。煤气的热值是3.9×10j/m,它表示:1m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j。④关于热值的理解:

a、对于热值的概念,热值是一个理想值

b、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2、热机的效率:

式中,q有为做有用功的能量;q总为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3)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散失。

③减小各部件间的摩擦以减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④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利用内能直接加热物体?利用内能来做功2、能量守恒定律:

?能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第一类永动机”

正电荷的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负电荷的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电荷量c)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是-19(元电荷)5、验电器

6、摩擦起电的实质:(参与摩擦的两个物体带上了的电荷)

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7、导体和绝缘体

①导体(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③“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路中:正——负;电池中:负——正)2、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3、电路

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化学能—→电能

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②用电器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④导线:输送电能(2)三种电路:

化学电池断路:断开的电路。

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导线横平竖直,不能用曲线,做到有棱有角,开关一般断开,元件的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最好呈长方形.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单μa2、电流的测量:

②选择量程: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③、电流表的使用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3)

(4)④、电流表的读数(1)

(2);(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五.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公式:i=i1=i2(用电器越多,亮度越低)

2、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公式:i=i1+i2(用电器越多,干路电流越大)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电压用字母表示。电压的单位v)

②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③换算关系:1kv=1000v1v=1000mv1mv=1000μv④记住一些电压值:

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进,负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约值时,先用大量程试触。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5二、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1、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公式:u=u2、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公式:u

?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做电阻

?电阻的符号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ΚΩ)、兆欧(МΩ)。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横截面积小的电阻大。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导体,长度长的电阻大。

导体电阻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3.导电能力介于导体、绝缘体两者之间的叫半导体,如硅等。

4.某些导体在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会出现其电阻为0的情况,这就是超导现象,这时这种导体就叫超导体。

一、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初三物理知识篇二:初中物理重点知识和公式总结

初中物理重点知识和公式总结一、常用的物理公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平=s总/t总

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g=9、8n/kg)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连接方式:

总功w总:w总=fs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水平放置时:w有=fsw总=f·nsf为摩擦力;s为物体水平移动的距离

8、功率:p=⊿t降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q=it

电流单位:安培(a)1安培=1000毫安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u=ir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⒌串联电路特点: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例题:一只标有“6v、3w”电灯,接到标有8伏电路中,如何联接一个多大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解:由于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于总电压8伏大于电灯额定电压6伏,应串联一只电阻r2如右图,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欧。答:(略)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例:如图r2=6欧,k断开时安培表的示数为0.4安,k闭合时,a表示数为1.2安。求:①r1阻值②电源电压③总电阻

∴r=u/i=4.8伏/1.2安=4欧(或利用公式计算总电阻)答:(略)

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w=uit=u2t/r=i2rtw=pt单位:w焦u伏特i安培t秒q库p瓦特⒉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⒊电能表(瓦时计):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1度电=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电可使二只“220v、40w”电灯工作几小时?

1.磁体、磁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质叫磁*。具有磁*的物质叫磁体。磁体的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个对其它磁体发生作用的区域。

磁场的基本*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体周围磁场用磁感线来表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与螺线管两端极*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一个物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