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行业黑天鹅鹅蛋糕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概括和总结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时指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具有重要意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客观上要求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从使命任务看,必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引领航向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化目标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超智慧在于,始终根据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目标要求来部署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也始终注重从现代化的宏观进程来谋划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宣示了实现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

  在新征程上,要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引领航向。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涉及许多重大关系,如现代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进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等。对此,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作出深度解答,为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现代化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如现代化的实践途径、光明前景、重大意义、世界贡献等。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要坚定道路自信,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

  从执政基础看,必须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凝心聚力

  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虽历经艰难困苦却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密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长久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根本最关键的还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巩固和夯实党的长期执政基础,必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已有了良好基础,但仍然任重道远。

  在新征程上,要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凝聚广泛共识。共同富裕,从战略定位看,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从基本内涵看,既包括物质生活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富裕,追求高品质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从实现方式看,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从重大意义看,既造福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作出贡献;从重要抓手看,既要在深化改革中完善体制机制,又要切实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既急不得也等不得。对实现共同富裕涉及的重大问题,既要深入研究和认真回答,也要广泛宣传和加强理论武装,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引领生动实践。

  从思想领域看,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应该有“防线意识”,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坚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亮眼成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比以往更加强大。然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不会消除。可以说,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等的斗争,与污名化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等的交锋,将伴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过程。对此,我们党必须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

  在新征程上,要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此,必须从根本上讲清楚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还要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想炒作和蔓延,使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从防范风险看,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团结带领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因此,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确保全党全国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共谋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党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从而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充分认识到,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安全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占有重要分量。要充分考虑到,“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有可能不时发生,并且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种矛盾风险挑战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很容易相互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从而使小风险转为大风险,局部风险发展为系统性风险。

  在新征程上,要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国内外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进一步坚定自信;也要分析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预判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形势和情况充分传递给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从技术手段看,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阵地和战场

  互联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共同分享、广泛表达、高频互动等信息交流方式使得开放、多样的思想舆论对人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全方位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有效化解互联网带来的风险挑战,有效利用互联网发展所创造的便利和机遇,从而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新征程上,要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加强网络舆论引领,管好用好互联网。一方面,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做到依法管网、用网、治网。要切实提高熟练运用各种网络技术的能力、运用网络信息判断舆情的能力、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的能力以及网络民意汇集能力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利用网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要明确管理责任,因地制宜做好网络治理工作。

  总之,在新征程上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研究解答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让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武器,通过不断增强思想引领力助力建设强大政党、现代化强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郝永平 黄相怀]


在最近几个月里,经常看到一些学习大咖说“术”与“道”。起初,对这个两个字还有些陌生,因为读完一些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收获了新的认知和一些方法论,这算得上“术”,至于“道”,我还不怎么领悟到(怪我看书少哇)。

直到我最近看了几本相关的书籍,才慢慢发现了其中的“道”,其实所谓的“道”就是某个领域里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不同的是“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变化形式。而领悟底层逻辑之后,我们便能一眼看穿这千变万化的“术”。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挺重要的事情:知识与知识之前是相互联结的,在联结足够多的时候,就可以参透其中的“道”,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做联结哇。

这篇文章聊聊我最近在用的两种联结:

1 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联结,透彻理解

2 知识与知识的联结,发现底层逻辑(2是建立在1的基础上的)

有一种理解叫做“感觉自己理解”,在多次的重复阅读中,我们会感觉自己“已经掌握”,直到在无法灵活运用的时候才会发现是过于自信了。

因此,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十分有必要。

在检验自己是否理解这方面,我发现很多学者提供的方法是相似的。

在《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以下简称《哈佛》)中,作者提出了深入理解的一个要点:讲给别人听,让5岁小孩也能听懂。可以简单概括为“以讲为学”。

在读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这和费曼学习法的“以教为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当你认为你已经理解了一个概念的时候,请把它讲出来,用类比来解释眼前的概念,讲给完全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听,如果对方听懂了,说明你真的理解了。

这需要我们具备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联结

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事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数知识是具象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简单来说就是用具象的事物去解释相对抽象的概念。

在人们的认知偏差中,有一个叫做“盲信喜好”,它指的是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如果只给出概念,可能没法让人理解,而用具体的事情来说就很容易明白。

当你独在异乡无意间碰到一个来自老家的人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因为有亲切感去相信TA,并很容易和TA成为朋友。

《甄嬛传》中的沈眉庄被皇帝误解假孕争宠,就是因为轻信了和她同乡的刘太医,犯了“盲信喜好”的错误。

这样讲是不是很容易就理解了。

不论是“以讲为学”还是“以教为学”,其根本都是检验我们是否具备联结的能力,能否用具象的知识去解释相对抽象的知识。

所以,关于理解的“道”就是用具象的事物去解释抽象的概念,而“术”便是费曼学习法、《哈佛》介绍的深入理解等。

关于第二点,是我在了解批判性思考的时候收获的。批判性思考告诉我们,不光要看结论或者观点,更重要的是检查背后的根据。

我发现这个“举证”的过程,其实就是检验论证质量的过程

关于论证质量的好坏,加拿大哲学家特鲁迪·格威尔曾提出一个评价论证好坏的工具——ARG,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一个标准,分别是可接受性、相关性和充分性,满足这三个条件就可以认定这个举证是有说服力的。

其中判断是否可接受,有两个标准,满足其一即可,标准之一是判断是否是事实,比如毛爷爷是领袖,这就是事实;标准之二是,要看是否是普通共识的常识识或者权威机构的结论,比如毛爷爷是伟大的领袖,这便是共识的常识。

在《哈佛》中,作者说到在提出一个根据之后,要重视审视的必要性,也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有没有别的方法,这其实是属于思考是否片面,也就是ARG里的充分性。

作者还提到,要注意查看这个根据有没有隐藏的前提?即能够通过这个根据推出结论,同时要判断这个根据是不是事实。

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ARG里面的可接受性里一个标准。

说到这里,“道”与“术”就一目了然了,我们会发现批判性思考与论证逻辑的关联,“道”即为ARG,“术”则是重新审视根据、根据是否是事实、根据能否推出结论等等。

不论是跟人聊天聊到某个话题,还是去考试,我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答出来,其实是具备了能够随时调用的能力,也就是掌握了“道”。

我们总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便是“道”。只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会发现“道”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一直变化的“术”。

参透了这个底层逻辑,我们才能做到触类旁通,成为一个活学活用的人。(终于知道读书的时候,自己为什么学习不好了,因为只看到了“术”,而没有领悟“道”)

如何实现联结,发现“道”?

  • 系统阅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能输出这篇文,是因为我最近看的都是同一类型的书籍,才发现了其中的一点点“道”。

同时我还发现,《认知天性》里的“检索式练习”,与鲍橒老师记忆课程中的“以测代练” ,以及费曼学习法,它们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自以为的理解”不是真的理解,你讲出来(后者考试写出来),大家来检验一下。

  • 以输出(或教)为目的,检验自己

如果我的这篇文章你看懂了,那我就真的实践了“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淇淋画有难一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