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段经文出自哪一版的《佛涅槃前说的最后一部经经》?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K2斥妄识非心(分二)

L1阿难折躬请教L2如来显发非心

【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就在世尊和阿难问答的时候,阿难转了这么多的圈子,转来转去,也跑不出去这个圈子,也找不着一个正经的路,还是在这个地方来乱跑。他用他这种分别的识心,以为是真实的,所以始终也不能入选,始终也不合格,也没考上。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本来当时在法会有大比丘、大阿罗汉、大菩萨,阿难在那地方坐着,他即刻就站起来了。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把右边的肩露出来,右膝跪到地下。“袒”,就是露出来;好像现在我着袍,衣这么样搭,这也就表示偏袒右肩。在中国的风俗,露出肩来是不恭敬的;在印度的风俗,尤其在佛教里头,偏袒右肩就是最恭敬的一种礼貌。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叫“身业清净”,身不会造业了。合掌恭敬:这是一种“意业清净”。而白佛言:对佛讲话;这叫“口业清净”。这表示三业清净,向佛来请法。

现在阿难就自己回忆出家到现在这一些经过,我是如来最小之弟:我阿难,是如来最小的一个堂兄弟。“我”,这是阿难自称。在释迦牟尼佛的家族,有“四王、八子”,他的祖父生了四位,每一个人有两个儿子,这叫四王、八子,阿难就是其中最小的一个。还有一个叫“孙陀罗难陀”,阿难又称“难陀”,这位也叫“难陀”,不过他是“孙陀罗的难陀”;孙陀罗是他太太的名字,等以后有机会再讲这位孙陀罗难陀。蒙佛慈爱:我承蒙佛您慈悲,对我是很爱护的。

虽今出家:现在虽然我从佛出家了。出家,有出无明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世俗家,这出家有好多种。出世俗家,就是从世间这个家庭出去了。出无明家,无明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又有出烦恼家、出三界家,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阿难出了世俗家,可是这种情感心还没有断,还没有出无明和烦恼家,也没有出三界家。证到初果阿罗汉,还没有一定能超出三界呢!犹恃憍怜:我因为是佛最小的一个弟弟,所以我在佛的面前还有所仗恃。仗恃什么呢?仗恃我是一个小弟弟,于是有的时候也不守规矩;有的时候就像和佛撒娇似的,好像一个小孩子,故意顽皮、故意不守规矩,好叫佛怜爱他、怜悯他。

所以多闻,未得无漏:所以我只知道学多闻,而忽略定力,我没得到无漏。证初果还没有到无漏,到四果就无漏了,就是把生死了了,不漏到三界上来了!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我没有本领、没有力量来对治黄发外道这先梵天咒,这种旁门外道的邪法,竟被这先梵天咒把我迷住了,在那个卖淫女人那不干净的房舍里头,好像被泥和水陷住了,拔不出腿来了。“溺”,就是淹溺,也就是被水淹上的样子。好像人跳到海里去淹死了──淹死也可以说是“溺死”。又有一个解法,我们这个小便,在中国叫“尿”,也叫“溺”;言其就是受一种迷糊,不洁净了。

如果不是佛用〈楞严咒〉去把他救回来,这阿难就不用希望有这个结集经藏的机会了。大约佛的经藏就算要结集,也是由其他人来结集,阿难没有份了。幸亏释迦牟尼佛用〈楞严咒〉把他救回来,所以他才能结集这部《楞严经》,说出以往的这种因缘。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为什么我溺于这个淫舍呢?这种的过失,就因为我不知道真心在什么地方。“真际”,这个根本的真心;“所诣”,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这个真心在什么地方。啊,我不知道真心在什么地方!他到现在还要找地方,要问究竟真心在什么地方!你看,这个阿难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就是在这儿打转转,转来转去,入了迷魂阵了,不知道出去。

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哀愍”,也就是哀怜而愍念。现在我只有一个希望,我祈愿世尊大发慈悲,救我的苦,给我乐,哀怜悯念我们。我现在不明白,请佛来指示我阿难和这在会的大众,关于这个修定、修寂静法门的道路,使我们都得法获益。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令一切的阐提,毁坏恶知见,免得他们有这样的毛病,堕落到不干净的地方。“令”,就是使令。

“阐提”,是印度话,翻到中文叫“信不具”;就是信心不完具,也就是没有信心。又有一个翻译,叫“焚烧善根”。焚,就是用火把它焚了、烧了;他的善根烧了,剩下的就是恶根了,所以信不具。阐提是最不容易度的,你和他讲道理,他总有一种不信的心:“哎,这个简直的!哪有这个道理呢?”你讲得怎么好,他也不相信。就好像当初的拘絺罗,他以“不受”为宗,无论你讲什么法,他也不听也不接受,这就叫“阐提”。

“弥戾车”,翻作“乐垢秽”。怎么叫乐(音垃)?就是欢喜。这个乐也可以读“耀”。垢秽,就是非常肮脏,非常不干净的地方。“乐垢秽”,他就欢喜不洁净的地方。所以我们人一定要清洁一点,不要专门欢喜肮脏。又有一个翻译法,叫“恶知见”。人家知见都是善的,他这种知见是恶知见,专门出坏主意,专门流毒水。流毒水,意思就是不单对自己不好,而且影响其他的人也都不好了。“隳”,毁坏。堕字念“灰”时,通“隳”。堕,就是堕落到那里边去。什么样人堕落到那儿呢?就是阐提,他就欢喜这个不干净和恶知见的地方。

这个“阐提”,在《涅槃经》上有提到。道生法师以前讲《涅槃经》,那时候《涅槃经》还不全,他讲《涅槃经》的前半部,后半部还没有传来中国。经的前半部上,讲“阐提无佛性,不能成佛”;一般的法师讲经,就都说“阐提不能成佛”。在经的后半部,就说到“阐提也可以成佛”。但是那时候,没有后半部的经,道生法师讲经时就不依照经文讲,而说“阐提也可以成佛”。

因为这样子讲,一般的法师就都反对他,就都妒忌他,说他别开生面,认为他这个讲法是与人不同的。那么道生法师遭人妒忌,他再讲经,也就没有人听了。为什么?说他讲得不对,与经旨不相合,违背经义;经上说是“阐提不能成佛”,他硬说“阐提可以成佛”,佛所说的经典,他都认为不对了。其实,他并不是说得不对,也不是说佛说得不对;是他明白那种道理了,所以虽然没有见到后半部经,他已经悟出佛不会这样说法的。

那没人听他讲经了,他就跑到苏州。那儿有一座虎丘山,他到那山上,对着一些石头讲《涅槃经》。讲讲,讲到“阐提无佛性”这儿,他就问:“我说这个阐提也有佛性,你们说对不对?”山上这一些个石头就都点头。所以说“道生说法,顽石点头”,也就从这个地方来的。石头本来是无情的东西,不会动弹的,他讲经讲到这儿,顽石都同意他这个讲法,都向他点头了,说他讲得对。

那么这里边又有一个道理,当时道生法师讲《涅槃经》,为什么顽石点头?我相信这些顽石的上边,都有鬼神在那儿听经呢!或者坐到石头上,或者跪在石头边──不会躺的,因为听经要坐着。等到道生法师一问的时候,这一些鬼神就都同意他,所以就令那些石头摇动起来了,石头也点头了!这是一个意思。或者这一些石头,在过去生的时候,也都有灵性的,在石头上附着,所以它们也就同意道生法师这个讲法。

【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阿难说完了以上的话之后,就五体都接触到地上来礼拜释迦牟尼佛。“五体”,就是两手、两足,再加一个头。在佛教里,五体投地是一种最恭敬的礼仪。阿难是最恭敬佛的,所以就五体投地。及诸大众:不单阿难这么拜佛,这一切的大众也随着拜的。拜了,然后倾渴翘伫,钦闻示诲:很渴望地来注意听佛讲话,甚至于把脚跟翘起来站着望佛,很恭恭敬敬等着,要听佛来开示教诲。

“倾”,就是倾耳静听。所谓“摘着耳朵听”,就是用耳朵注意听,这叫倾听。“渴”,又好像人没有饮水,非常地干渴枯燥,渴得不得了。对于什么渴呢?对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阿难请问定的道理,等着释迦牟尼佛说这法,就好像口干得不得了,正需要水来饮;这一些人的法身慧命,也都干枯得不得了,等着佛用法水来灌溉,滋润他们的法身慧命。“翘”,是把脚跟翘起来站的样子。本来是在后边坐着,恐怕听不见,就站起来等着听。“伫”,是久站。大约离佛远的地方,也望不见佛,所以把脚跟翘起来就这么站着盼望;连等着佛说法,都这么看着佛。“钦”,就是很恭敬的;“诲”,是教诲,等佛来教诲他们。

这都是一种表示,形容听法人的这种恭敬。这是结集经藏的人用这个字眼,来表示这些人都欢喜听。为什么他们看佛呢?因为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人人都欢喜见佛这相好庄严。我相信当时在这个法会里边,有些大菩萨、大阿罗汉、大比丘,也有在家的人,都欢喜看佛这个相好,和阿难这个见解都差不多的。阿难因为佛三十二相而出家;这一些王公大臣、长者居士,大约也因为佛三十二相而来听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涅槃前说的最后一部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