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三种形式形式。

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背诵(黄金宝典

【考点一:要点名词识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外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节能、环保、低碳、文明

开展……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黑板报,举行……竞赛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互赢

新时代赋予青少年历史责任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的意义?

(1)我国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 (2)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4)“四个尊重”成为社会共识。

2.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成就?

(1)综合国力方面,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人民生活方面,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3.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重要性)

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4.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挑战。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创新发展;

(3)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先进文明成果;(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4)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1.为何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共同富裕?精准扶贫?

(1)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方面。(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4)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2.如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加强社会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4)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3.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扶贫工作,说明了什么?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2)党和政府重视民生问题;

(3)我国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4.列举党和国家近年来采取的扶贫措施:

(1)加快农村危房改造;(2)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制;(3)实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制度。

5.青少年能为精准扶贫做些什么?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3)从自身做起,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 (4)为政府扶贫工作献计献策,自己履行义务。

【考点四:党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党的基本路线地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4.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3)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我国目前的科技现状?为什么要建设科技强国?

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3.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的做法)

(1)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

4.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说明了什么?

(1)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成效;

(3)党的正确领导,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创新;(4)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5.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国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3)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6.我们青少年能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些什么?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4)敢于质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7.列举我国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北斗导航服务全球;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

8.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2)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考点六:民主与民主意识】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什么特点?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3)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目的是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是什么?

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繁荣富强。

3.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1)发展选举民主。(2)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1)民主选举。(2)民主决策。(3)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防止权力滥用,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与热情。

5.监督权行使途径:(1)通过人大代表反映;(2)用书信、电话等方式,向有关部门举报;

(3)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监督。

注意问题: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要实事求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不能聚众闹事。

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2)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

(3)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7.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自觉遵守宪法,按照宪法原则参与民主生活。(2)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增强。

1.法治有什么作用?——→法治的意义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通过赋予公民更多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要求(16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建设法治中国,为什么要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1)国家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6.法治建设,青少年怎么做?

(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2)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3)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合法权益;(4)向人们大力宣传法治知识和重要性;

(5)同破环法治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7.法治政府:(1)含义: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核心内涵:依法行政。

8.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怎样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和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A.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B.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

(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

10.怎样厉行法治?——→法治社会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环境。

11.开展扫黑除恶等法治建设活动有什么意义?

(1)有助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

(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

1.中华文化:(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作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1)原因: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来源: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

(1)重要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熔铸了中华民族民族志向、民族品格和民族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内涵:爱国情怀,奋进品格,高尚情操,伦理规范。

4.中华民族精神:(1)内涵:?

(2)作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意义、重要性: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引领(2)内涵:?

6.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2)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3)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4)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7.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2)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8.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该如何面对文化差异?

(1)要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2)要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3)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9.时代楷模、“最美”等先进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

(1)心系祖国、勇担重任、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2)高度履行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3)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10.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1)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还要互相交流借鉴。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1.向先进学习、弘扬美德等,青少年怎样做?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3)勇于实践,踏实做人;(4)向人们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5)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6)热爱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点九:生态文明建设】

1.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与危机?

(1)现状: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得我国环境问题严重,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浪费污染都很严重。

(2)危机: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缓解资源、环境压力;(2)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做法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5.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做法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3)走低碳发展之路,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4)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6.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青少年要怎么做?

(1)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向人们大力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知识;

(3)坚决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4)从自身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筷子;(5)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7.国家、社会、企业、公民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

国家:……参考以上。公民:……同上青少年做法。

社会:向公众宣传生态保护的意义;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倡导人们坚持绿色消费,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树立诚信意识,依法生产和经营。

1.国家加强民族团结、援助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③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

2.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繁荣?

(1)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人力、物力的支持;(2)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3.中学生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1)树立维护民族团结意识;(2)向人们大力宣传维护民族团结的知识和重要性;

(3)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4)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5)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4.民族常识:我国5个自治区的建立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最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

少数民族节日习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跳花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裕固族的剪马鬃。

【考点十一:祖国统一】

1.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

(1)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3)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3)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考点十二:共同理想】

1.中国梦的含义: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两个一百年”目标:

(1)到建党一百年时(1921---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1949---2049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从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奋斗目标

(1)从 2020 年到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各时间段我国的奋斗目标:

总体小康社会。——已经完成,现在就是!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新时代的意义

(1)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4)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怎样实现中国梦?(1)坚持党的领导。 (2)走中国道路。(3)弘扬中国精神。 (4)凝聚中国力量。

9.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原因——→我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0.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

(1)对国家有认同; (2)对文化有底气; (3)对发展有信心;(4)自信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5)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6)坚持“四个自信”。

11.青少年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些什么?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②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④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护正义。

【考点十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担当】

1.当今世界的特点与局势?

(1)这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紧密联系的世界。(2)经济全球化:(3)文化多样性:(4)世界多极化: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3.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互动的世界;2、人类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3、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是时代潮流。

4.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2)坚持对话协商;(3)坚持共建共享;(4)坚持合作共赢;

(5)坚持交流互鉴;(6)坚持绿色低碳。

5.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因是什么?

(1)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互动的世界;(2)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是时代潮流;

(3)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6.“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2)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3)有利于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4)有利于展示我国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7.大国担当说明我国怎样的国际形象?

(1)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国是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3)中国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8.为了世界稳定与发展,中国有哪些担当与智慧?

(1)中国积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化解危机;(2)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

(3)让七亿多人摆脱贫困,并广泛参与国际事务

(4)中国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考点十四:中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合作共赢】

1.当代中国面临哪些发展契机?

(1)国内方面:A.今天的中国,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B.中国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

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

(2)国际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当代中国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

(1)受全球经济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2)几十年发展积累的矛盾与风险,急需得到解决

(3)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需要转型升级;(4)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了各种挑战。

3.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中国应如何促进发展?

(1)促进发展,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2)促进发展,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3)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4.为建设和平、繁荣的世界,中国要怎么做?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承担相应责任;

(3)不断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4)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面对当今国际形势青少年要怎么做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3)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全球意识; (4)增强忧患意识,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考点十五:在实践中学习,勇担历史责任】

1.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实践中学习?

(1)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2)丰富人生经历,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

(3)逐步解决问题与困惑,主动服务社会。

2.青少年怎样在实践中学习?(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3.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

(1)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2)正确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超越;(3)获得人生的体验与感悟。

4.面对初中毕业的交汇点,我们该如何选择?

(1)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地走向目标;(2)理性分析条件,思考并决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3)需要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当今时代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哪些良好条件?

(1)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2)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更加频繁,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考点十六: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1.责任的含义和来源:

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

来源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

2.列举:你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孝敬父母、帮父母做家务

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

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3.承担责任会付出哪些代价?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还可能因为做的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处罚。

4.承担责任会获得哪些回报?

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赞许和尊重。

5.我们怎样对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

(1)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应承担责任;(2)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

(3)要当作不可推卸的责任,全身心投入,同样可以做得出色。

6.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意义: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促进我们全面发展,也能促进生活的和谐稳定。

做法:(1)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2)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

(3)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7.中学生可以参加哪些公益活动?

答:为灾区捐款捐物;到社区打扫卫生;义务植树;向人们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

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1)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4)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

3.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1)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的原因】

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范围内行使。

②有利于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5.【青少年怎样学习宪法】?

(1)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知识;(2)认同宪法,增强对宪法的信服;(3)践行宪法,将宪法原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4)向人们大力宣传宪法的重要性;(5)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6.【规范权力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1)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

(2)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考点十八: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

1.怎样捍卫国家利益:(1)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为了国家利益,有时需要放弃个人利益;(3)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2.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

(1)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2)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3.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护国家安全:

(1)既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

(2)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可以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

【考点十九:礼仪、诚信】

1.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能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国家形象。

2.怎样做我们有礼的人?

(1)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2)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3)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3.诚信的内涵:(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2)在道德层面,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3)在法律层面,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

4.为什么要讲诚信?诚信有什么重要性?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5.如何践行诚信?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1)树立诚信意识:要信守承诺,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

(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个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冲突时,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做出合理选择。

(3)珍惜个人诚信记录: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要弘扬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

【考点十九:我国国家机构】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国家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

任免权;外事权;荣典权。

管理经济、教科文卫等工作

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

监督职责;调查职责;处置职责

最高、地方各级和专门的人民法院

审理案件,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检察机关

最高、地方各级和专门的人民检察院

行使检察权,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

【考点二十一:基本经济制度】

1.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决定因素: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

提供公共服务、发展战略性产业

吸纳社会资金、增加公共积累

保护,鼓励、指导、帮助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保护,鼓励、支持、引导,激发

1.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

2.怎样践行平等:(1)要反对特权;(2)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3)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3.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考点二十三:公平正义】

1.公平内容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都受到行为规范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公平的意义: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3.正义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4.正义的意义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1)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2)制度保障公平。立法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司法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6.怎样守护正义:(1)个人守护正义。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做到见义“智”为。

(2)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考点二十四:网络交往】

1.网络从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3)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2.网络有哪些消极影响(弊端)?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3.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3)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考点二十五:权利和义务】

1.【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1)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2)人身自由方面,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包括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等社会经济权利,受教育权等教育权利,文化权利。

(4)其他权利: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妇女儿童与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

2.【公民基本义务有哪些】:

(1)遵守宪法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是遵守宪法法律的具体表现,属于法定义务,一旦违反,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2)维护国家利益。①维护国家统一;②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③维护国家安全;④维护国家荣誉;⑤维护国家利益。

(3)依法服兵役。(4)依法纳税。

(5)其他义务劳动;受教育;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3.【青少年怎样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

(1)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2)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3)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4)认真学习,履行受教育的义务;(5)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6)在公共场所,履行遵守公共秩序的义务。

4.【怎样正确行使权利(注意问题)(界限)】

(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3)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4)要依照法定程序,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考点二十六:家庭交往,师生交往】

1.为什么要孝亲敬长:(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主要的精神内涵;

(2)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2.我们如何孝亲敬长

(1)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指导;(2)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

(3)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4)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5)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6)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3.亲子之间如何处理冲突与矛盾

(1)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2)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

(3)学习应对冲突的方法,选择不伤害感情的做法。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2)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3)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考点二十七:青少年预防犯罪】

(1)原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犯罪后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做法:A.要杜绝不良行为;B.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自觉守法。

2.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哪些?

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

【考点二十八:维护消费者权益,合理消费】

1消费者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

2.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权利:

(1)消费前: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学会比较、鉴别商品信息;

(2)消费中:运用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警惕,防止被侵权;

(3)消费后:被侵权后,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怎样合理消费:理性消费、不盲目,适度消费、不浪费,精神消费,绿色消费、低碳环保。

1.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易错点)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地位)

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4.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地位)

5.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

6.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7.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10.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1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13.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强国富民。

2. 中国共产党担当的历史使命

(1)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

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3.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4. 改革开放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

(1)国家:①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②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③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2)社会:①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5.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1)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腾飞的表现(我国取得的巨大变化)

(1)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2)科技、教育、文化: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3)人民生活:①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②人民收入较快增长;③家庭财产稳步增加;④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⑤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

(4)国际影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7. 正确认识我国推行的改革

(1)改革的领域:我国推行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改革。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 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我国的基本国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变化:①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②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⑤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0. 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

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

1.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原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2)重要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3)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做法:①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

2. 我国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1)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教育水平差距大、医疗水平差距大、生活消费水平差距大、社会保障差距大、就业率差距大、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大、城镇化水平不高。

(2)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大;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

①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⑤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②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③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地位)

2.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3.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易错点)

4.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重要性)

5.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易错点)

6.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现状)

7.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法)

8.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做法)

9.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10.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做法)

1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12.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法)

13.青少年要培养创新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4.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重要性)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2. 创新与生活的关系

(1)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4)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3. 创新对个人的影响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3)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4)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2)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从我国民族复兴的角度提出创新驱动是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 创新与改革的关系

(1)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考点2: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我国科技创新现状

目前,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如: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成功;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等等。

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2. 我国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的原因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3)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广大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开拓创新。

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

(1)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

(2)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对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4)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5)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

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做法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④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

⑥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①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②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③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④多动脑,勤动手,在实践中创新,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⑤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 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原因

(1)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可以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企业和公民提出的要求

(1)对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2)对公民:①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②发扬创新精神;③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1)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2)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3)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4)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2)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科技人才缺乏,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不够,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1. 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2. 保护知识产权的做法

(1)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

(2)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出面请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3)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4)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特点)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4.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5.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6.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7.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8.增强民主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做法)

9.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重要性)

10.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要求)

11.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地位)

1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求)

13.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4.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做法)

1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关系)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1)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3)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4)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1)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2)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问政成为一种新的民主协商形式。

3.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必要性: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内涵: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公民如何正确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

(3)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4)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6.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

(1)地位: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形式(途径):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3)要求: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1)地位: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2)制度保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3)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1)地位: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2)意义: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7.公民增强民主意识的做法

(1)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4)学会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1)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科学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2)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3)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4)全民守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名师点拨:这四个方针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否定其他方面;只有完全做到这四点,才可能实现建设法治中国这一目标。

(1)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内涵: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地位: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目标。

目标:《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 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1)政府: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公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重要性: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1)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2)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3)公民:①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②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1.我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说明了什么?

(1)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4)我国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推动法治中国建设。(5)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2.我国取得反腐败成果(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有效破解/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的原因。

(1)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执法。

(2)我国不断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督促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履行职责。

(3)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4)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点)

2.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重要性)

3.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重要性)

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5.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6.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法)

7.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8.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重要性)

9.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易错点)

10.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重要性)

11.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如:小篆、行书、隶书等。

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如:《诗经》《红楼梦》《论语》等。

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如:指南针、造纸术、日晷等。

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如:京剧、刺绣、剪纸等

①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2. 中华特色文化例子

(1)物质文化: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明皇陵、颐和园、武当山古建筑群、梵净山、九寨沟、武陵源等。

(2)非物质文化:京剧、武术、篆刻、汉字、书法、皮影戏、华阴老腔等。

(3)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韩非子、李白、杜甫等。

(4)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3.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4. 弘扬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做法

(1)国家:①制定并完善保护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②加大保护传统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④坚持创新,探索保护传统文化的新途径。⑤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⑥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旅游产业。

(2)青少年:①通过课外阅读、艺术欣赏和社会调查等方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②自觉保护文化遗产,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③大力宣传民族文化,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5. 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7.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内涵)

(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8.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做法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2)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3)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4)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5)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6)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3)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4.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典故:孔融让梨、子路负米、凿壁偷光、黄香温席、卧冰求鲤。

(2)要求:①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3)具体做法:①了解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古今优秀人物事迹。②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从小事做起,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诚实守信、与 人为善等。

5.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等。

(3)改革开放时期: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奥运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探月精神等。

6.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表现:①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②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2)人物事迹:①愚公移山;②屈原忧国投江;③林则徐虎门销烟;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⑤“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与水稻为伴;⑦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陶文铨。(体现民族精神的中国故事)

(3)青少年的做法: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③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敢于实践,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④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⑤学习和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严格要求自己,做新时代的青少年。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2)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考点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3. 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1.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特点)

2.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现状)

3.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现状)

4.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危害)

5.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6.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7.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原因)

8.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9.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法)

10.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1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法)

12.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做法)

1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3)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2.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原因:①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②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③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意义: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1)原因: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目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考点2: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1)优势: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2)劣势:①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②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3. 不合理利用资源的后果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1)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2)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5. 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6. 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环境恶化的后果)

(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7. 应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道路选择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8.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做法(面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做法)

(1)国家: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依法打击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④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⑤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2)企业:①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乱排放污染物;②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在生产经营中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

(3)公民(青少年):①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②从小事做起,如: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③自觉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考点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因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基础、准则、目标)

(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基本国策)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发展理念)

3. 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1)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4.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要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6.青少年践行低碳生活的做法(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行为,如纸张双面使用。

(2)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无包装、简易包装、大容量包装产品。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4)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5)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

(6)不燃放烟花爆竹,不吃露天烧烤等。

(1)愿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2)表现: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物质形态)②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精神形态)

2021年中考道法复习提纲汇总

七上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1-8)

2021年中考道法:法律核心考点(专题专练二)

七八九年级上册道法精品教学视频

中考道法专题汇总(11.27)

2021年中考道法时政热点汇总(11.24)

【期中特辑】七八九年级道法上册资料

九年级道法上册期中主观题汇总

七八九年级道治上册期中试卷(原创)

2021中考体育满分训练法(1-10)

九历史上册重要材料解析(世界近代史1-5)

九年级上册道法知识精品提纲

初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三种形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