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时间》中月亮是什么颜色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清幽美丽的荷塘,在这样朦胧的意境中,朱自清找回了自己,暂时得到了宁静。那么朱自清的荷塘是什么样的呢?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在这两段中,朱自清运用了诸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通感、博喻。另外还运用叠词、动词的效果使得荷塘月色更加朦胧、生动。

从两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的荷塘是朦胧的、美丽的。但是除了朦胧、美丽之外,荷塘还有什么的特点呢?

夜晚的荷塘并不是一点声响都没有的。夜晚的荷塘也是非常热闹的荷塘,蛙声和蝉声此起彼伏,可以说是非常嘈杂的。但是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作者却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忘记了白天的自己”,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不做,成为了一个只有的人。荷塘的热闹是并不是作者内心的热闹,而是他内心暂时冷静的反照。

热闹的荷塘并不只是此时此刻夜晚的荷塘,还有在古代诗词中的荷塘。

朱自清在观赏荷塘的时候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古代的荷塘和诗词中的荷塘也就产生了。古代的荷塘中主要的活动是采莲,采莲的人是少女,她们是唱着歌去的。可以想象在古代每当采莲的时候,荷塘中会充满了欢乐的歌声和少男少女门的笑声。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深深的荷塘中,歌声中伴随着小船中从荷塘中传出来。

李白的《采莲曲》中也说: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三三两两的采莲人,在荷塘中又说又笑,欢声笑语飘扬在荷塘中。可见古代的荷塘因为采莲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也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分流的季节”。这时候的荷塘已经从现实中的荷塘进入了古代的荷塘中,现实中的热闹和古代的热闹相互呼应着。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古代荷塘的热闹是因为人,充满了欢声笑语。而现在朱自清所在的荷塘的热闹是蛙声和蝉声交织着。相隔千年的荷塘就这样相互联系起来。

热闹除了古代的荷塘之外,还存在诗词中。诗词中的荷塘也是热闹的,同时也是欢乐的、自由的。朱自清就引用了两篇作品,分别是梁元帝的《采莲赋》和乐府《西洲曲》。

梁元帝的《采莲赋》中如此描述采莲的场面: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这是一首关于少男少女采莲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梁元帝生动地描写了采莲的少女的动作,这是一个热闹的、欢乐的场面。而《西洲曲》则更进一步: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这是一首情歌,是采莲女子的爱情的表现。“莲子”(恋子)的脉脉情意就如同是“荷叶下脉脉的流水”一样,具有了少男少女的情爱。可以说诗词中的荷塘除了热闹,还是一个欢乐、自由,是少男少女表情达意的地方。

在《荷塘月色》中,除了蛙声蝉声交织这的荷塘,以及古代热闹的荷塘,欢乐、自由的充满爱意的诗词和糖之外,是否还存在着与热闹荷塘相对的荷塘呢?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除了热闹的和糖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冷静的荷塘。这个荷塘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应。
《荷塘月色》中美丽荷塘景色的描写之前,朱自清先抒发自己的感想,朱自清在黑夜中是一个“自由”的,是一个“冷静”的,什么都可以不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自清是一个拥有极高知名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有好多篇作品被选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他的知名度想不高都难。

老覃依稀记得,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里就出现了一篇题 为《梅雨潭》的课文。

那时候,课本没有标识出这是谁的作品,只因为是指定要背诵的课文,老覃背得滚瓜烂熟,后来读了《作品选》,才知道它是朱自清所写《绿》的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初中那会,又学习了朱自清的作品《春》、《匆匆》和《背影》。

朱自清还有作品《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选入了高中教材。

当然喽,最让人对朱自清肃然起敬的是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英雄气概。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些年,老覃在一个问答里曾作过“朱自清晚年到底有多悲惨?”的一些解释,即很多人因为毛主席这句话,对朱自清的晚年遭遇产生了一些误解,以为朱自清就是因为在重病中拒绝领美国的救济粮,结果被饿死了,非常悲惨。其实,朱自清并不是饿死的,而是太过“贪食”,经常“吃得太饱”,对吃食不加节制,最终因严重胃溃疡导致胃穿孔而暴死,逝去的时间是1948 年8 月12 日。

不得不说,单凭教材课文里的文字,人们对朱自清的了解很多都只停留在表面上。

比如说,朱自清是民主战士不假,但他对民主的认识非常片面,和闻一多一样,都带有浓浓的书生气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起了“西安事变”,这本是一件推动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对国共再次合作以及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但据张春风在《闻一多先生二三事》中说,闻一多知道这一消息后,在课堂上痛哭流涕,痛骂和“胡闹”,说张学良和杨虎城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悲愤莫名地说他们如此“胡闹”将使中国“退回到民国二十年前大混乱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自清的表现没有闻一多这样过激,但他在1936年12月13日的《日记》中写:这是中国的“一大不幸”。随后,参加了通电中央请明令讨伐张学良的宣言。

还有,特别让人无语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开篇就提到心里“不宁静”,之后到荷塘赏月,眼里看的是荷叶,心里想的是舞女的裙,而碧天里的星星,又勾起了他对“刚出浴的美人”的想象。诺,这明明是春情被压抑后的借景宣泄,但课本注释却解读为这是他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苦闷的排遣。

老实说,朱自清当时还真没想那么多。

这里来说一说朱自清作于1925年的《》。

很多人读了这篇课文,第一感觉就是文中充斥着浓重的舐犊之情。

父亲送儿子到了火车站,不放心,又送他上车,给他拣定车位,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子注意防盗、不要夜里着凉。忙碌过后,仍觉不放心,就郑重其事地嘱托茶房帮忙照料。为了儿子在路上有点吃的,又艰难地在月台爬上爬下……对儿子可谓关怀呵护、无微不至。

但是,情感细腻的读者,如果用心品读,会发现开头写祖母的死,后来写自己与父亲的各奔西东,写送别时父亲不合时宜的言辞,父亲买橘子时的笨拙可笑等等,用笔是相当冷峻的。

而文末写父亲易暴易怒,待“我”不同往日,更是突如其来的锥心之笔。

显然而见,《背影》的背后,隐藏着朱自清与父亲之间一段不寻常的关系。

可以这样说,朱自清与父亲的积怨有多深,埋藏在《背影》中的爱就有多沉。

且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来朱氏父子的关系是如何由爱生怨、由怨生恨,最终又前嫌尽释的。

朱自清父亲的朱鸿钧原本姓余,因承继大官僚朱氏之家,遂改姓,他本人后来也成了个大官僚。

在朱自清出生前,朱鸿钧曾有过两个儿子,但这两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朱鸿钧对少年朱自清视若至宝,非常慈爱。等朱自清年纪稍长,又延请名师教学,精心栽培。

朱鸿钧不但关心朱自清的成长,还很就为朱自清的亲事操心了。

朱自清后来在《择偶记》里说,自己不到十一岁就开始说亲了。

不过,所说定的女孩子不久就得痨病死了。

后来又相继说了好几家,最后定了扬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武仲谦。

朱自清结婚的时间是1916年,该年,他考取了北京大学预科,结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离家去了北京。

武仲谦命不好,过门后,朱家就接二连三地出事了。

朱鸿钧当时在徐州任榷运局长,“金屋藏娇”,在徐州偷偷纳了一房姨太太。

扬州家里潘姓姨太太争风吃醋,赶到徐州大闹,朱鸿钧被搞得人尽皆知。

朱鸿钧的人品遭到质疑,官方对他进行了查处,结果发现他有挪用公款的劣迹,因此被革职查办。

朱自清祖母、朱鸿钧生母经受不起打击,一病不起,不久故去。

朱鸿钧失业、朱自清祖母病故这两件事,都发生在1917年冬天。

即《背影》一文所写的车站送别之事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之下——文中写:“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但是,朱鸿钧身无长技,平生只会做官,官职被撤后,一直谋不到事情做,只好无聊回到家中,靠典当家中财物度日。

为此,朱自清不得不提前毕业,到扬州省立第八中学任教,用自己所得薪水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这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了。
但是,朱鸿钧在连遭变故后,脾气变得坏,经常无故地迁怒于人。

他甚至认为新过门的儿媳武仲谦是个“灾星”,一口咬定是这个“灾星”把灾难带到了朱家,对武仲谦恶语相向,让武仲谦终日以泪洗面。

一开始,朱自清并不知道此事,后来觉察了,把妻子带到了身边,他还写了《笑的历史》,讲述了一个爱笑的儿媳妇在公婆的迫害下终成一朵枯萎的花朵。

朱自清接走武仲谦之举激怒了朱鸿钧——满脑子封建思想的朱鸿钧认为自己是朱家说一不二的家长,儿子把儿媳接走,那是对自己家长权威的挑战,是对朱家的背叛,为了钳制朱自清,他凭借自己与省立第八中学校长的私交,让学校把朱自清的所有工资送到自己手里,断绝朱自清的经济来源,逼迫朱自清向自己屈服认错。

年轻气盛的朱自清“冲冠一怒为红颜”,带着妻子离开了扬州,相继到宁波、温州等地谋职。
这样,朱鸿钧、朱自清父子反目成仇,矛盾公开化。

朱自清冷静过后,也曾想过与父亲重归于好,共享天伦。

他在1922年暑假携妻儿回见父亲。

但是,朱鸿钧的脾气很倔,闭门不纳,不朱自清进家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自清心灰意冷,他的著名长诗《毁灭》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那么,从1922年到1925年,父子彼此不相来往。
事情出现转折的是,1925年10月,年岁渐老的朱鸿钧自感晚景凄凉,悲不自胜,主动破冰,他写了一封信,寄给朱自清,悲叹自己离“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阅信之后,百感交集,情难自抑,于是写就了感动了无数人的《背影》一文。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荷塘月色阅读题常见问答

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透露出文章的线索,其后坐在院子里乘凉欲去荷塘赏月,沿着一条“幽僻”的小路走向荷塘,在荷塘欣赏的种种美景,直到最后的思念家乡,无不是心情使然。可见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文章描写了寂静的荷塘,淡淡的月色,流露着淡淡的喜悦和忧愁。这种感情的深层的思想内涵是,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所感到的压抑,对自由的向往,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处处景语,处处情语”,塑造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感情并引起深深的思考。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⑴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

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

⑶安排顺序,合理自然。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

4、掌握并鉴赏本文的修辞方法:

文中许多比喻用得绝妙,不仅贴切、生动,且极易令人产生联想、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比喻)。这样的比喻很容易把人带入特定的艺术境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自清荷塘月色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