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夫妻打馕的馕放不放发酵粉

  依据《自治区文艺扶持激励资金管理办法》(新党宣字〔2020〕54号),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自治区文艺扶持激励资金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经过有关职能单位初审、各文艺门类专家复审、自治区艺术指导委员会终审,共审定扶持项目145项,奖励项目4项,现将项目名单公示。

  公示时间自2021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在此期间,如有异议或需反映的情况,可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联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通讯地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健康路2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艺专项办公室。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2022年度自治区文艺扶持激励资金项目名单

  一、文学类(25项)

  1.《帕米尔之恋》

  申报主体:艾贝保·热合曼

  8.《头枕塔河听涛声》

  9.《卡拉苏的采集师》

  10.《喀纳斯:远古守护神》

  申报主体:乌鲁木齐光影魔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12.《天山深处的界碑——伊犁戍边故事集》

  13.《宁西河畔大地情》

  14.《零号羊群》

  15.《黑油山情翎》

  16.《丝路交响》

  17.《时间的眼》

  18.《古城新韵——伊宁老城发展口述史》

  19.《河的方向》

  20.《托木尔峰下》

  21.《我不看 我知道》

  22.《我的父亲拉齐尼》

  申报类别:纪实文学

  申报主体: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3.《塞上长歌》

  申报类别:文艺评论集

  24.《新疆诗人的那张脸——新疆诗人35家评析》

  申报类别:文艺评论集

  25.《新时代文丛——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文艺图书》

  申报主体:新疆人民出版社

  二、文艺专著类(11项)

  1.《溯根同息今共荣——汉唐大曲与十二木卡姆体系关系研究》

  申报主体:巴吐尔·巴拉提

  2.《龟兹石窟寺伎乐壁画研究》

  3.《古代新疆汉风美术现象研究》

  4.《非遗视野下的新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大会研究》

  5.《形象的建构——20世纪中国画肖像研究》

  6.《新疆文艺评论作品选》

  申报主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7.《漫舞天山——新疆舞蹈理论研究文集》

  8.《新疆少数民族乐器生态考察与研究》

  9.《文化润疆时代背景下新疆库姆孜乐器文化研究》

  10.《新疆汉风壁画艺术研究》

  11.《音乐无疆——踏歌而来的新疆岁月》

  三、舞台艺术类(62项)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

  申报主体:疏勒县文工团

  3.《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交响音乐会》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剧院管弦乐团(新疆爱乐乐团)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学院

  5.《背叛的门牙》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

  申报主体:伽师县歌舞剧团

  申报主体:昌吉州艺术剧院

  8.《黑油山的儿女》

  申报主体: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大漠女儿文化服务工作室

  9.《买吐送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申报主体:民丰县文工团

  申报主体: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

  11.《乐动故乡》

  申报主体: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12.《梦遇奇缘》

  申报主体: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益美圣德教育培训中心有限公司

  13.《我在新疆等你之二“同唱一首歌”》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

  14.《老兵故事》

  15.《昆仑之子》

  16.《以青春之我》

  申报主体:新疆大学

  17.《如果·马兰》

  申报主体:巴州歌舞团

  19.《党啊,伟大的太阳》

  申报主体:达木·阿布勒哈金

  20.《水墨新疆组歌》

  21.《走进柯柯牙》

  申报主体:阿克苏地区广播电视台

  22.《你的笑容,我的笑容》

  申报主体:托乎提·吐尔逊

  23.《丝绸古道 油画塔城》

  申报主体:阿德尔江·朱马拜

  25.《你好新疆》

  26.《新疆是可爱的故乡;可可苏里》

  申报主体:夏乐哈尔·毛吾列提

  27.《“见证新时代 歌咏十三师”原创歌曲作品集》

  申报主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8.《崭新的春天》

  申报主体:伽师县歌舞剧团

  29.《好一个百年》

  30.《开往春天的幸福》

  申报主体:艾山吐尔·库尔班那里

  31.《天山之巅》

  申报主体:新疆昆易天下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32.《祝福家乡》

  申报主体:恰尔先·朱马洪

  33.《新时代主题系列歌曲创作》

  申报主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34.《小村一群人》

  申报主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

  35.《丝路的交响》

  申报主体:新疆师范大学

  36.《冰雪世界》

  申报主体:巴合达提·山斯孜拜

  37.《丝路新韵》

  申报主体:依力亚·甫拉提

  申报主体: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留声机音乐工作室

  39.《于阗记忆1》

  申报主体:民丰县文工团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

  41.《疆南可采莲》

  申报主体:温宿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42.《胡旋印月》

  43.《印象胡璇》

  申报主体: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

  44.《塞外芙蓉》

  45.《于田小花帽舞》

  申报主体:于田县文工团

  46.《水草·印》

  申报主体:阿衣加玛丽·吾不力哈斯木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

  48.《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申报主体:祖丽比亚·祖农

  51.《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

  53.《男、女子高空走钢丝》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

  54.《请到我们村里来》

  55.《想唱就唱》

  申报主体:新疆聚贤相声巴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第一分公司

  56.《扶贫路上》

  申报主体:阿克苏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申报主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馆

  59.《一个都不能少》

  60.《沙海红柳》

  申报主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艺术剧院(石河子市艺术剧院)

  61.《民族相爱一家人》

  申报主体:昌吉学院

  62.《秦腔经典折子戏专场》

  申报主体: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

  四、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类(29项)

  1.《主题微电影创作项目》

  申报主体:天山电影制片厂

  申报主体:新疆火之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3.《渡过塔里木河的船》

  申报主体:新疆大森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小小少年团》

  申报主体:新疆南海影业有限责任公司

  5.《漂泊的手风琴》

  申报主体:西尔扎提·牙合甫

  申报主体:新疆真格映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9.《守艺的季节》

  10.《平凡·英雄》

  申报主体: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昆岗的号角》

  申报主体:新疆爱森电影制片有限公司

  12.《风景这边独好》

  申报主体:哈依夏·塔巴热克

  13.《舞影随心》

  14.《塔河英雄》

  申报主体:新疆广播电视台

  17.《红血白雪一号井》

  申报主体:北京新陆地文化艺术中心

  19.《山河新疆第二季》

  申报主体:新疆雅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西去的使节》

  申报主体:新疆广播电视台

  申报主体:叶尔克西·库尔班拜克

  23.《绣美哈密》

  申报主体:新疆帅驼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5.《中国寒极水电站》

  申报主体:新疆广播电视台

  26.《紧急接力》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学院

  27.《党旗光辉》

  申报主体:新疆方大国际广告传播中心

  28.《跨越千里的兄弟情》

  申报主体:阿克苏地区广播电视台

  29.《有一个叫柯柯牙的地方》

  申报主体:新疆广播电视台

  五、美术书法摄影类(12项)

  1.《基层文艺创作培训及成果汇报展》

  申报主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新疆重大美术题材创作工程》

  申报主体:新疆美术馆

  3.《欢乐的笑——黄胄《丰乐图》新疆回归之旅》

  申报主体:新疆美术馆

  4.《新疆当代美术文献陈列展》

  申报主体:新疆美术馆

  5.《“文化润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作品南北疆巡展》

  申报主体:新疆师范大学

  6.《“和美新疆”——中国油画名家采风创作美术作品巡回展》

  申报主体:新疆画院

  7.《致敬——礼赞新时代奉献者》

  申报类别:美术摄影展

  申报主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8.《“天山脚下·塑说新疆”全国优秀雕塑作品巡展(汇报展)》

  申报主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雕塑学会

  9.《“喜迎二十大展现新变化,深入生活到人民中去”写生采风汇报展》

  申报主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0.《“文化润天山·春联进万家”第四届新疆春联展》

  申报主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1.《喜迎二十大全疆书法篆刻大赛展》

  申报主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2.《喜迎二十大·大美新疆22届摄影作品展》

  申报主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六、网络文艺(6项)

  申报类别:网络微视频

  申报主体:新疆万摄师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2.《大美新疆亚克西》

  申报类别:网络微视频

  申报主体:新疆志在千里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3.《天山南北中国梦》

  申报类别:网络微视频

  申报主体:新疆德威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4.《新疆各民族舞蹈集锦展》

  申报类别:网络微视频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学院

  申报类别:网络文学

  申报类别:网络文学

  七、奖励项目(4项)

  1.《阳光下的麦盖提》

  获得奖项(社会影响):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学院

  2.《新疆是个好地方》

  获得奖项(社会影响):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剧目奖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

  3.《金色的胡杨》

  获得奖项(社会影响):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创新奖

  申报主体: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

  获得奖项(社会影响):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

哈萨克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具有独特而又浓郁民族色彩的饮食文化,而且特续不断地发扬光大。哈萨克民族一直将牧放牲畜发展畜牧业当成主要的生产方式,从而使之成为生活的支柱,所以哈萨克族的饮食文化也与之息息相关。哈萨克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渗透着畜牧业和草原游牧生活的浓郁色彩。例如,大多数的哈萨克族饮食都与畜产品肉、乳汁有关。牛、马、绵羊(山羊)、骆驼的肉和乳汁是哈萨克族饮食的主要原料,他们的主要饮料是乳汁、柯莫孜、舒巴特,食物则是用乳汁为原料制作的酸奶疙瘩、奶酪、苏孜别、叶吉盖、杰尼特等等,也就是说,畜牧业从来就没有远离过哈萨克人的生活。哈萨克人将乳汁和肉当成食物,同时也当成药膳来享用。哈萨克人知道在草原上饮喝纯净的河水、啃吃丰茂的绿草,漫步游牧的四畜肯定也吸收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牧草、患了感冒的时候,人们会用绵羊的鲜肉汤来治疗。又会用驼乳酿制而成的柯莫孜来治疗肺炎、哮喘等疾病。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哈萨克人将牲畜的乳汁通称为“洁白”,并加以珍视,严禁践踏、泼洒和浪费洁白的乳汁。所谓的“洁白”具有神圣和生命的支柱这样的涵义。

所食用的肉就是宰杀四畜之后的各个部位的肉。肉质及其化学成分一般与牲畜的种群、畜类、性别随及其营养有关系。圈养牲畜的肉质中平均含有52.8—73.7%的水汁,15—20.3%的钾,所以各种畜肉的肉质和味道各不相同。肉类的营养价值极高,可以制作出很多肉食品。

哈萨克族通过总结享用乳汁和鲜肉的实际经验,制作出了各类丰富的饮料和食品。他们用畜肉做烤肉、肉灌肠、炒肉片、煮肉等饮食,用乳汁制作各种饮料和食品。

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仅从事畜牧业,也从事农业,种植庄稼以及园林。同时,也用粮食与各种水果制作各种美味佳肴。例如:羊肉炒土豆、马肉炒圆葱、肉馕等食物。

根据成份,哈萨克族的食物可以分为肉食品、粮食食品、乳制品和综合食品。

所谓的柯莫孜就是发酵过的马乳,这是哈萨克族数世纪以来一直享用的一种饮料。

夏季,孕育了的马驹会被拴起来,挤马奶,没有经过发酵的马乳叫“萨吾玛勒”,给马乳添加酵母进行发酵之后,就会酿制出柯莫孜。

所酿制的柯莫孜是否鲜美醇香与酿制所用的器皿、酿制时间的把握很有关系。酿制柯莫孜首先需要皮囊,这种皮囊一般用冬季宰杀的马匹已经完全晾干、完好无损的皮子来缝制。人们会在里面装上滚烫的沙子将它彻底晾干,在皮囊外抹上熏制的马油,让油渗进皮子里去,然后用梭梭柴、白桦或者柏树的树枝来熏。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皮囊半年都不会发软,不会发臭,能将烟熏的味道渗入其中。

酿制最初柯莫孜的酵母叫“霍热”。首先人们会在马乳中加上熏马肠里的肋条、马颈肉的骨头,再添加酸奶疙瘩或者经过发酵的糜子粥,搅拌均匀,使之单另发酵。然后就会很好地保存这种具有发酵功能的“霍热”,并用它来发酵马乳,酿制柯莫孜。人们会将刚刚挤出的马乳与“霍热”搅拌在一起,弄碎其中的固体物,使之变得温和。由于不断地搅动,经过一昼夜之后,柯莫孜就发酵并可以搅动了。这时的柯莫孜香味扑鼻,芬芳四溢。

味道微微发酸,醇香可口的柯莫孜蕴含着2—2.5%的蛋白质,1—2%的脂肪,3.5—4.8%的糖份,维生素A、C、D、E、P、B族维生素和其他有益于健康的成份。柯莫孜不仅醇香可口,而且帮助消化油脂食物,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柯莫孜的食疗作用也很好。很早以前,哈萨克人就知道柯莫孜具有医疗作用,它不仅能强身壮体,而且能缓解病情。人们一般会根据天气情况用柯莫孜治病。尤其是在森林地带,气温一般比较高,空气比较潮湿,人很容易就会发汗,柯莫孜消化得很快,其中,95%的蛋白质脂肪和糖份都会被吸收。柯莫孜成份中的乙醇和碳酸能增强肠胃系统的消化吸收,而且也富含能增加病人胃口的各种维生素,所以它的抗菌性能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力。食用柯莫孜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白红蛋白,增强心力,促进血压平稳,从而改善心脏血管的功能。

柯莫孜对体质虚弱、消瘦、缺血以及结核病等症状和疾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在酿制过程中,一般根据酿制方法、酿制时间、所用器皿以及酵母将柯莫孜分成不同的种类。例如:吾孜柯莫孜、巴勒柯莫孜、三昼柯莫孜、四昼柯莫孜、五昼柯莫孜、沙热。柯莫孜、空怀母马的柯莫孜、隔夜阿莫孜、末尾柯莫孜。

吾孜柯莫孜:这是用刚刚开始拴母马挤马乳时得到的乳汁做成的柯莫孜。

巴勒柯莫孜:这是一种将熏马肠放进皮囊里,与正在酿制的柯莫孜一起捣动,使熏马肠的香味渗入到柯莫孜之中,散发出香味的柯莫孜。

两昼柯莫孜:这是已经酿制了两昼夜,恰到好处的柯莫孜。

三昼柯莫孜:这是已经酿制了三昼夜,劲较大的柯莫孜。

五昼柯莫孜:这是已经酿制了四个昼夜的烈性柯莫孜。

沙热柯莫孜:这是用秋天牧草已枯萎季节的马乳酿成的柯莫孜,这种柯莫孜性烈,而且药用价值也很高。

空怀母马的柯莫孜:人们会在冬天圈养空怀母马,并挤马乳酿柯莫孜,这就叫空怀母马的阿莫孜。

柯莫孜即是饮料,也是食物,能医病,能给予丰富的营养。捣动的、搅动的时间越长,柯莫孜就越会散发醇香的味道,令人心醉。盛放柯莫孜的器皿——柯莫孜碗、柯莫孜盆、柯莫孜勺也会得到珍视,并妥善保管。

柯莫孜不仅仅是饮料和食物,也是哈萨克人最值得骄傲的美味。古时候,人们会将柯莫孜作为最好的礼品赠与那些举办盛大的庆典、丧宴或者集会的人家以助兴。哈萨克人还会在柯莫孜里加上冰凉的泉水,稀释之后饮用,这种柯莫孜叫做柯莫冉,这种柯莫冉更能解渴。

所谓的柯莫孜就是发酵过的马乳,这是哈萨克族数世纪以来一直享用的一种饮料。

夏季,孕育了的马驹会被拴起来,挤马奶,没有经过发酵的马乳叫“萨吾玛勒”,给马乳添加酵母进行发酵之后,就会酿制出柯莫孜。

所酿制的柯莫孜是否鲜美醇香与酿制所用的器皿、酿制时间的把握很有关系。酿制柯莫孜首先需要皮囊,这种皮囊一般用冬季宰杀的马匹已经完全晾干、完好无损的皮子来缝制。人们会在里面装上滚烫的沙子将它彻底晾干,在皮囊外抹上熏制的马油,让油渗进皮子里去,然后用梭梭柴、白桦或者柏树的树枝来熏。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皮囊半年都不会发软,不会发臭,能将烟熏的味道渗入其中。

酿制最初柯莫孜的酵母叫“霍热”。首先人们会在马乳中加上熏马肠里的肋条、马颈肉的骨头,再添加酸奶疙瘩或者经过发酵的糜子粥,搅拌均匀,使之单另发酵。然后就会很好地保存这种具有发酵功能的“霍热”,并用它来发酵马乳,酿制柯莫孜。人们会将刚刚挤出的马乳与“霍热”搅拌在一起,弄碎其中的固体物,使之变得温和。由于不断地搅动,经过一昼夜之后,柯莫孜就发酵并可以搅动了。这时的柯莫孜香味扑鼻,芬芳四溢。

味道微微发酸,醇香可口的柯莫孜蕴含着2—2.5%的蛋白质,1—2%的脂肪,3.5—4.8%的糖份,维生素A、C、D、E、P、B族维生素和其他有益于健康的成份。柯莫孜不仅醇香可口,而且帮助消化油脂食物,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柯莫孜的食疗作用也很好。很早以前,哈萨克人就知道柯莫孜具有医疗作用,它不仅能强身壮体,而且能缓解病情。人们一般会根据天气情况用柯莫孜治病。尤其是在森林地带,气温一般比较高,空气比较潮湿,人很容易就会发汗,柯莫孜消化得很快,其中,95%的蛋白质脂肪和糖份都会被吸收。柯莫孜成份中的乙醇和碳酸能增强肠胃系统的消化吸收,而且也富含能增加病人胃口的各种维生素,所以它的抗菌性能增强对疾病的免疫力。食用柯莫孜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白红蛋白,增强心力,促进血压平稳,从而改善心脏血管的功能。

柯莫孜对体质虚弱、消瘦、缺血以及结核病等症状和疾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在酿制过程中,一般根据酿制方法、酿制时间、所用器皿以及酵母将柯莫孜分成不同的种类。例如:吾孜柯莫孜、巴勒柯莫孜、三昼柯莫孜、四昼柯莫孜、五昼柯莫孜、沙热。柯莫孜、空怀母马的柯莫孜、隔夜阿莫孜、末尾柯莫孜。

吾孜柯莫孜:这是用刚刚开始拴母马挤马乳时得到的乳汁做成的柯莫孜。

巴勒柯莫孜:这是一种将熏马肠放进皮囊里,与正在酿制的柯莫孜一起捣动,使熏马肠的香味渗入到柯莫孜之中,散发出香味的柯莫孜。

两昼柯莫孜:这是已经酿制了两昼夜,恰到好处的柯莫孜。

三昼柯莫孜:这是已经酿制了三昼夜,劲较大的柯莫孜。

五昼柯莫孜:这是已经酿制了四个昼夜的烈性柯莫孜。

沙热柯莫孜:这是用秋天牧草已枯萎季节的马乳酿成的柯莫孜,这种柯莫孜性烈,而且药用价值也很高。

空怀母马的柯莫孜:人们会在冬天圈养空怀母马,并挤马乳酿柯莫孜,这就叫空怀母马的阿莫孜。

柯莫孜即是饮料,也是食物,能医病,能给予丰富的营养。捣动的、搅动的时间越长,柯莫孜就越会散发醇香的味道,令人心醉。盛放柯莫孜的器皿——柯莫孜碗、柯莫孜盆、柯莫孜勺也会得到珍视,并妥善保管。

柯莫孜不仅仅是饮料和食物,也是哈萨克人最值得骄傲的美味。古时候,人们会将柯莫孜作为最好的礼品赠与那些举办盛大的庆典、丧宴或者集会的人家以助兴。哈萨克人还会在柯莫孜里加上冰凉的泉水,稀释之后饮用,这种柯莫孜叫做柯莫冉,这种柯莫冉更能解渴。

在乳制品中,除了柯莫孜之外,还有一种饮料佳品——舒巴特,舒巴特是用驼奶发酵后酿制的一种饮料,也具有药膳作用。舒巴特也用皮囊、木桶或者陶罐来酿制。与柯莫孜相比,舒巴特更香、多脂和浓烈。

制作舒巴特的时候,首先要过滤已经挤好的驼乳,并使之保持30C°和35C°的温度,然后将它盛在酿制舒巴特的器皿里,再加作为酵母的没有变味的舒巴特作引子,开始捣动20至30分钟,然后再放上三、四个小时。在此期间,其酸性会增加60—70%,其中的干酪素会沉淀到底部。为了不让干酪素结成块儿,还要不断地捣动舒巴特。

一般情况之下,一天会挤三到四次驼乳,这些驼乳会被倒进酿制舒巴特的器皿里不断捣动。然后保持20—25C°的恒温,放置10到20个小时。酿制好的舒巴特要盛在陶罐里保存。在5至10C°的温度之下,舒巴特可以存放五、六天不变味。酿制存放一尽夜的舒巴特温和一点,存放两昼夜的舒巴特为中度,三昼夜的舒巴特就是烈性的了。如果不在其中增加其他牲畜的乳汁,舒巴特一般不会变味,也不会太烈,而且存在时间越长味道就越香。

哈萨克人很早就知道用驼乳做的乳制品,尤其是舒巴特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据医生们说,长期饮用舒巴特的人很少患肺部疾病,所以对患有肺病、胃病和肠道疾病的人来说,常饮用舒巴特非常有益。

将牛乳、绵羊乳和山羊乳发酵,然后煮开就能制作出奶酪。根据制作方法,奶酪可分为红奶酪、软奶酪、白奶酪等几种。

一、红奶酪:这是一种非常香甜可口,制作比较简单的奶酪。

二、软奶酪:如果找不到羊羔肚脏来做发酵乳,也可以用酸奶来做引子制作奶酪,然后再煮沸,当其中的水份熬干之后,奶酪也会发红。但这种奶酪的味道和色泽都不及红奶酪。

这种软奶酪晾干放好,可以在冬季食用。人们会将这种奶酪辗碎,并在杰尼特、糜子等食物搅拌在一起食用,也可以与炒麦拌在一起辗成粉状来享用。

三、白奶酪:制作这种奶酪时,先将乳汁煮沸,再加进酸奶使之发酵凝结,然后过滤除去水分。这种奶酪的味道清淡可口,营养价值很高。

人们会将做好的白奶酪切成片儿,用线绳串起来晾干,可以存放很长的时间,也有人将白奶酪辗成粉与糜子拌在一起当干粮来食用。

在哈萨克阿吾勒,主妇们会将每天挤的乳汁煮沸之后做成酸奶,然后再倒进大皮囊里。乳汁多的季节,皮囊两、三天就会装满乳汁。这时主妇们会调试皮囊里酸奶的温度,使之适宜于分离出奶油来,然后就会长时间地捣动酸奶。一段时间之后,乳汁与脂肪就会分离,脂肪会浮在上边,这就叫做酥油。酸奶中的脂肪被分离出来取走之后,剩下的就叫做厄热克特,即脱脂酸奶。这也是一种很有营养的饮料。

将厄热克特放在大锅煮沸一段时间,然后将其中的水分过滤掉,剩下的就是酸奶疙瘩了。

夏季可以挤奶的母畜很多,乳汁也很多,挤出来的乳汁在煮沸之前会被放置一两个小时。这时,生奶表面会凝结一层生奶皮。主妇们会将它舀出来盛入别的器皿里,生奶皮比较稠。然后还会将积攒起来的生奶皮倒进皮囊里使之发酵,再进行相当时间的捣动,让其中的乳汁和脂肪分离,制作出酥油来。这样制作出来的酥油味道甘美,营养价值更高。而且一部分常年在野外放牧劳作的人们会将生奶皮涂抹在干裂发皱的手上和脸上,皮肤马上就会变好,也就是说生奶皮具有美容作用。

文字来源:哈萨克族草原游牧文化系列丛书

原标题:《【魅力非遗】哈萨克族的饮食文化(12)》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风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华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爱好,不论哪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下面给大家带来56个民族、56种美女、56道茶,赏心悦目!

特色茶种: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在这里只要有人烟的地方,你都可以闻到飘来的酥油茶的香味。藏族人民最嗜爱酥油茶。而奶茶,是将牛奶或羊奶掺入用红茶或粗茶加热成的清茶而饮,它既有奶的甜味,又有茶的清香。

甜茶是将红茶、牛奶、白糖加在一起煮制而成的,在西藏茶史上,虽没有酥油茶那么久远,但也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饮料。

特色茶种: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茶是维吾尔族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行一日无茶”。若至维吾尔族员家作客,通常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榜首碗茶。第二碗开端,则由男主人敬。斟茶时要慢慢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便是向主人暗示:已喝好。

特色茶种: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蒙古族人酷爱喝茶,重饮(茶)轻吃(食)往往到了“一日三次茶”、“一日一顿饭”的地步。清晨,主妇们会煮上供全家整天喝的咸奶茶。蒙古族人民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

特色茶种: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征是都喝盖碗茶,盖碗茶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斑纹或赤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精巧漂亮,便利经用。

特色茶种: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哈萨克族朋友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有客从远方来,主人就会迎客入帐,席地围坐。这时,好客的女主人会献上烤羊肉、馕、奶油、蜂蜜等,再端上一碗奶茶。就这样,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特色茶种:咸油茶、打油茶、槟榔代茶。

壮族朋友喜喝咸油茶。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成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配料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类,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而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也喜爱喝打油茶。

特色茶种:烤罐茶、陈茶。

彝族朋友十分喜欢烤罐茶,该茶色泽、香味和浓度俱佳。先将茶叶放入陶制茶罐内在火上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乘热将茶罐端离火源,灌人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人热开水至罐满,又在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再倒出茶水即可饮用。

特色茶种:红茶、盖碗茶。

特色茶种:豆茶、青茶、打油茶。

侗族饮茶习俗一般包括:豆茶、打油茶等。“豆茶”象征为“吉祥如意”的“喜茶”;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特色茶种:五指山茶、芎茶、苦丁茶、五指山茶。

黎族各地区都有饮茶的习惯。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群众爱喝本地产的五指山茶,另外,野生苦丁茶也是五指山区的特产,它有散风寒,清头目,除烦渴的功效,还能降血脂、降血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沿海地区黎族则喜欢喝赤鸪茶。葫芦茶也是一些黎族地区人们常饮用的茶种,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赤鸪茶有降温作用,还能解酒,保睡眠。

特色茶种: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兄弟,十分好客。他们敬客的“三道茶”是名闻遐迩的。所谓“三道茶”就是茶分三道,分别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蕴含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涵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认识。

特色茶种: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们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该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难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

特色茶种:打油茶、滚郎茶。

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油茶的统一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

特色茶种:人参茶、三珍茶。

朝鲜族的“传统茶”不放茶叶,但可以放多种材料;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通常加入蜂蜜或糖,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朝鲜族家庭最常喝的是大麦茶、人参茶、三珍茶。

特色茶种:青茶、打油茶。

茶是布依族朋友生活中最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饮品。他们相互往来,相互敬茶,品评茶味,说古论今,无拘无束,享受着天伦之乐。茶,成了他们之间联络、交往的纽带。

特色茶种: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不只是茶,还是治病良药。

特色茶种: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方法:先用大锅将山泉水烧开,然后将茶叶放入锅中煮五分钟左右,即可舀出茶汤饮用。这种茶水,汤色绿黄,温度适中,清香润喉,令人回味无穷,是哈尼人待客的一种古老习俗。

特色茶种: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苗族朋友将茶作为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哲理观念的载体,并世代相袭。苗族茶俗既是苗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的体现。苗族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庆娱乐等社会交往中,可谓处处离不开茶。

特色茶种:竹筒茶、腌茶。

云南景颇族的腌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佐食。这种腌茶的制作较为繁杂,时间跨度也较大。每年春雨霏霏之季,将采摘的鲜嫩茶叶洗净,再用竹箩摊开晾干,然后再拌上食盐、辣椒,放进竹筒内,层层捣紧后,将竹筒口封起来。放置到阴凉处3个月后,便可享用。

茶在当地是贵重之物。敬茶,以示谢意。这种风俗被称为“格茶”,亦称“善茶”、“舍施茶”。除此之外当地还有藏茶的习俗。

特色茶种: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龙虎斗是将茶与酒同饮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故称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十分特别。饮龙虎斗茶是治疗感冒的良方,人患感冒后喝一杯,即浑身出汗,睡一觉后头不昏,人也感到精神有力。

特色茶种: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油盐茶是傈僳族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在火上将茶烤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人食用油和盐,再加开水煮沸三五分钟,便将茶叶倒入茶盅,主人将茶敬送客人。这种茶汤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深受人们喜爱。

特色茶种: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铁板烧茶与烤茶相似,饮茶方法是先用壶将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直到茶色烧烤到焦黄,散发出茶香味,再将茶倒人开水壶内煮,几分钟后即可将水倒入茶盅饮用,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甜,焦中有香。

特色茶种:三碗茶、烘青茶。

有客从远方来,畲家主人都会先敬茶,一般要敬两三道,喝三道的意思是: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或者第三碗。

特色茶种:酸茶、柑茶。

“酸柑茶”,台湾高山族一种民俗茶饮,饮用时,把“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加些冰糖滋味更佳。“酸柑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风味。

特色茶种: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东乡族酷爱喝茶,从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选“三炮台”,“三炮台”顾名思义,即它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客人要来时,热情的东乡人会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宝茶,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

特色茶种: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拉祜族群众不论男女都喜欢喝茶。烧茶是拉祜族传统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鲜茶叶直接在明火上烘烧至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特色茶种:罐罐茶、打油茶。

特色茶种:茯茶、奶茶。

柯尔克孜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节日。过节时,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他们的日常饮料是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喝煮沸以后加奶、加盐的茯茶。

特色茶种:奶茶、荞麦粥茶、红茶。

达斡尔人的日常生活中饮茶是必不可少的,在家庭饮食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茶是达斡尔人每天早晚必饮的重要饮料,家中来客首先用茶待客,其次再用酒饭招待。达斡尔人的饮茶方式既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方式,又受到蒙古人的影响,学习了蒙古人用牛奶制奶茶饮用的方法。

特色茶种:酥油茶、罐罐茶。

羌族是栖身在秦岭西部四川一带,自古有喝罐罐茶的习俗。羌族罐罐茶有面罐茶和油炒茶两种。油炒茶又称炒清茶,是羌族对待年长或地位崇高的宾客的尊贵礼遇才喝的茶。

特色茶种: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茯茶和麦茶是撒拉族男女普遍爱喝的饮品。“麦茶”是将小麦炒成焦黄,碾碎成小颗粒,冲水加适量食盐熬煮而成,色酽如茶,清香可口,有的还配以花椒、小茴香、炒熟的苦杏仁等,调入牛奶,则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撒拉族人在饮茶时很有一番讲究:讲究茶叶鲜而不陈、色正味浓;讲究水洁而无染,泉水为上,井水次之;讲究茶具精巧雅致,古朴大方,好淡素色并雕有花草、诗句或经文。

特色茶种:奶茶、茯砖茶

特色茶种:甜茶、煨茶、打油茶。

仡家人喜食油茶,相传上千年前,仡佬先民开荒辟草求生存,饥饿难忍下采下茶尖在口中嚼细咽下暂时充饥,茶不仅无毒,并十分美味。

后来仡佬人逐步将这种野生茶变为家茶,将生食茶变为熟食茶,将泡茶变为油茶,并称“仡佬油茶”。油茶不仅味美,且风味独特,同时有着提神醒脑、健身的功效。

特色茶种:青茶、煨茶、打油茶。

特色茶种:青竹茶、酸茶。

在布朗族朋友眼中,竹筒是一种器具,也是喝煮茶不可缺少的茶具之一。竹筒茶的是将夏天采集的茶叶炒熟后,置入竹筒内,用阔叶封口保存。

饮用时再将竹筒放在火上烘烤,直到把竹筒烤至焦黄,剖开竹筒,用开水冲泡,在浓烈的茶香中有一种竹的清香。

特色茶种:奶茶、清真茶。

塔吉克族日常饮料多习惯于饮用奶茶。塔吉克语称之为“艾提干恰伊”,是将少许红茶或砖茶加水煮沸,然后加入适量已煮熟的新鲜奶子,搅拌而成。

阿昌族热情好客,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

特色茶种:酥油茶,盐巴茶。

盐巴茶是怒江州一带怒族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

特色茶种: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

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将茶水置于铜壶或铝锅内烧开,加入牛奶边煮边搅拌,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入适量食盐即成。奶茶具有驱寒、生津、止渴、化食的作用,不但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四季均可饮用。

特色茶种:奶茶、红茶。

俄罗斯族人嗜茶如命,他们认为茶叶具有舒心、提神、醒脑、养气、去闷和解忧的功效。

特色茶种:砂罐茶、腌茶。

德昂族喜欢饮用砂罐茶,德昂族语“点压雨”,先用大铜壶烧开山泉水后,用小砂罐,将茶烤至焦香,取铜壶冲入开水进行煮茶。这种茶水味道十分浓烈,能及时解除渴和消除疲劳。 

特色茶种:茯茶、沱茶、冰糖窝窝茶。

茶也是保安族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他们冬季多喝茯茶、沱茶,夏季喝陕青茶和春尖。喝茶时再在里边加点冰糖、桂圆,俗称“冰糖窝窝茶”,沏茶多用紫铜壶。

紫铜壶的下端有一个小门洞,里面装有燃烧的木炭,他们称之为“火壶”,用火壶烧水沏茶,水总是沸腾的,他们认为用这种沸腾的水沏出的茶味道清香。

特色茶种: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裕固族朋友有一种特殊的饮“甩头茶”的习俗。甩头茶是在砖茶汁中,加入鲜奶、炒面、酥油、食盐等佐料和茴香、姜粉等香料,开水冲入,因太烫,喝茶时,茶碗要从左至右不断转动,同时要用嘴往茶碗中有节奏地用力吹风,每吹一次需甩头或摆头,故称饮“甩头茶”或“摆头茶”。 

特色茶种:青茶、槟榔茶。

特色茶种:奶茶、茯砖茶。

奶茶是塔塔尔族朋友待客的常备饮料。烧奶茶,先将茶水熬得淡淡适宜,撇去茶渣、将熟奶掺入混匀,使其沸腾,待茶乳作交融后加适量食盐即成。

饮奶茶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奶油或酥油,然后将成小片的馕泡入奶茶食用。

特色茶种: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珞巴族和藏民不同,他们平时不怎么喝酥油茶,他们的酥油茶主要是用来敬客。平时村民饮茶,把茶砖放在茶壶里煮,煮沸后放盐,就可以饮用了。

这样的茶水其实也是做酥油茶的原料,只要将茶水倒入茶桶里,再放上一定的酥油舂打一段时间即可。

特色茶种:凉拌茶、煮茶。

基诺族朋友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这种原始的食茶法在基诺语中被称为“拉拔批皮”。

对于他们来说,凉拌茶不仅是茶,也是一道菜,既可招待远方客人,又是日常吃米饭时的佐菜,是其茶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特色茶种:小米茶、青茶。

鄂伦春人喜欢喝茶,过去是喝黄芪茶,黄芪多生于草地或山坡上,每到秋季,人们就采一些花叶、根茎晒干存放起来,饮时抓一把扔进茶壶里烧开即可,其色浓味正,清香适口,不仅是饮料佳品,也是医药补品。

特色茶种:乌龙茶、红茶、绿茶等,种类多,不同地区不同。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其它佐料,纯茶原汁原味,清饮既保持了茶的“纯粹”,也体现茶的“本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馕饼的和面配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