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共振法测量杨氏模量实验报告的共振频率是多少

《实验报告-共振法测量固体材料的杨氏模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报告-共振法测量固体材料的杨氏模量(4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杨绍东学号:班级:A10轮机1实验名称:共振法测杨氏模量实验指导老师:卢立娟实验时间:共振法测量固体材料的杨氏模量、实验目的1学会用动态悬挂法测量材料的杨氏模量.2学会用外延法测量,处理实验数据.3了解换能器的功能,熟悉测试仪器的使用.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使用常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二、实验原理如图所示,一长为L的细棒(长度比横向尺寸大很多) 棒的轴线沿x方向.棒在z方向的振动(棒的横振动)满足 动力学方程YIS x4式中 为棒上距左端X处横截面的Z方向位移,Y为该棒的杨氏模量,单位为N/m2,为材料密度,S为棒的横截面积,S为某

2、一截面的惯量矩。由该方程及边界条件,可解出杨氏模量:1.sI7.L3m上式中m为棒的质量,f为圆棒的基频频率.对于直径为d的圆棒,惯量矩|z2dSS64,代入上式得:3Y 1.实验中就是以悬挂点位置为横坐标,以相对应的共振频率为纵坐标作出关系曲线,用外延测量 法求得曲线最低点(即节点)所对应的频率即为试棒的基频共振频率h.再由上式可求得杨氏模量Y。三、实验仪器YM-2动态型杨氏模量测试台,FB209型动态杨氏模量测试仪,通用示波器、试样棒(铜、不锈钢)、天平、螺旋测微计等.四、实验内容1测量试样棒的长度 L,直径d,质量m,为提高测量精度,要求

3、以上量均测量3-5次.2测量试样棒在室温时的共振频率fi.(1) 安装试样棒:将试样棒悬挂于两悬线之上,要求试样棒横向水平,悬线与试样棒轴向垂直, 两悬线挂点到试样棒的端点距离相同,并处于静止状态.(2) 连机:将测试台、测试仪器、示波器之间用专用导线连接.(3) 开机:分别打开示波器、测试仪的电源开关,调整示波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适当选取输出衰减大小,调节频率旋钮显示当前输出频率.(4) 鉴频:待试样棒稳定后,调节“频率调节”粗、细旋钮,寻找试样棒的共振频率fi.(5) 外延法测共振频率fi:因fi值随悬线位置不同而略有变化。按照上述方法,依次将两悬线支架同时从距两端 20mm处开始,每次向

4、内移动 5mm,直至50mm处(35mm处不测),分别测出相 应的共振频率fi.(自行设计数据记录表格)(6) 以悬挂点位置x为横坐标,以相对应的共振频率为纵坐标作出关系曲线,求曲线最低点(即节点)所对应的频率(即是试棒的基频共振频率fi).五、数据分析i测量试样棒的长度 L次数i23平均值长度L (cm)i5.96i5.97i5.96i5.96A 类不确定度为A =4.30 “

m2六、思考题1外延测量法有什么特点?答:所谓外延测量法,就是所需要的数据在测量数据范围之外,为了求得这个值,采用作图外 推求值的方法即事先使用已测数据绘制出曲线,再将曲线按原规律延长到待求值范围,在延长线 部分求出所要的值。2物体的固有频率和共振频率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何关系答:固有频率只由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固有频率

摘 要:本论文对 GB/T 和 GB/T 228.1-2010 等国家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据标准对光缆 中使用的磷化加强钢丝的杨氏模量进行了大量测试。在全面分析和研究了模量测试过程和结果的 基础上,提出了测试过程中影响模量精度的相关因素,总结了光缆中磷化加强钢丝模量测试的注 意事项。还通过实验室之间的对比来确认和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并对市场上现存光缆进行了 随机抽样,对其中的磷化加强钢丝的杨氏模量进行了测试。 

关键词:钢丝;模量;测试;速率控制;光缆

当一条长度为 L、截面积为 S 的金属丝在力 F 作用下 伸长 ΔL 时,F/S 叫应力,其物理意义是金属丝单位截面 积所受到的力;ΔL/L 叫应变,其物理意义是金属丝单位 长度所对应的伸长量。固体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 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的 比例系数叫弹性模量。 

所得到的结果而命名。杨氏模量是表征材料性质的 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衡量的是一个各向同性弹性体的刚度 (stiffness),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杨氏模量 的大小标志了材料的刚性,杨氏模量越大,越不容易发生 形变。杨氏模量定义为在胡克定律适用的范围内,单轴应 力和单轴形变之间的比。

σ 表示正向应力,ε 表示正向应变

除了杨氏模量以外,弹性模量还包括体积模量(bulk modulus)和剪切模量(shear modulus)等,不同模量 之间可以进行换算。

二、有关光缆中加强芯对杨氏模量的要求

根据通信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光缆标准 YD/T901- 2009《层绞式通信用室外光缆》以及这个标准的修订版 的报批稿规定,层绞式光缆的金属加强构件宜用高强度单 圆钢丝,也可用由高强度钢丝构成的 lX7 单股钢丝绳。高 强度钢丝不只是不锈钢丝,也可以是磷化钢丝,其表面应 圆整光滑。单钢丝的杨氏模量应不低于 190GPa ,钢丝绳 的有效杨氏模量应不低于 170GPa。在光缆制造长度内金 属加强构件不允许接头。 

标准《中心管式室外通信光缆》YD/T 769-2010 规 定金属加强构件应用高强度单圆钢丝,高强度钢丝宜是磷 化钢丝,其表面应圆整光滑。钢丝的杨氏模量应不低于 190GPa。在光缆制造长度内加强构件不允许接头。 

以上这两个标准对钢丝的杨氏模量做了具体要求, 但没有在标准中明确杨氏模量测试依据的标准规范。但国标里有一个标准 GB/T 《光缆增强用碳素钢 丝》专门对光缆增加用钢丝的指标做了具体的规定。其中 规定钢丝的弹性模量即杨氏模量不小于 1.9×105N/mm2即 190GPa。测试方法规定采用 GB/T 8653。这是光缆相 关标准中仅有的明确提出测试方法依据的标准。

三、杨氏模量测试的相关标准

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光缆用钢丝的杨氏模量测试 方法仅有 GB/T《光缆增强用碳素钢丝》中提 到了采用 GB/T 8653《金属材料的杨氏模量、弦线模量和 切线模量实验方法》,这个标准只有 1988 版,随后出现 过 2007 版报批稿,但 2007 版没有正式发布。但有类似 的国家标准 GB/T 《金属材料 杨氏模量和泊 松比实验方法》。仔细研究可知 GB/T 整合 了 GB/T 《金属材料的杨氏模量、弦线模量和 切线模量实验方法》和 GB/T 《 金属材料杨氏 模量、切变模量及泊松比测量方法 ( 动力学法 )》。按照 这个逻辑,GB/T《光缆增强用碳素钢丝》中 规定的钢丝杨氏模量的测试方法应该依据 GB/T 2《金属材料 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实验方法》。 

根据标准 GB/T ,杨氏模量的测试方法 有动态法和静态法。动态法有脉冲激振法、声频共振法、 声速法等。动态法是依据声共振原理测定试样机械共振频 率,再根据公式计算杨氏模量或其他相应的物理性能。能 量耦合的方式可以依据测试需要,选择机械、静电和电磁 任一种耦合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耦合方法,都应该尽可 能保证试样处于水平位置及其自由振动状态,以排除由支 撑阻尼造成的试样共振频率的可察觉的变化。国标 GB/T 22315 推荐采用悬丝耦合共振测定方法,是机械耦合中常 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试样的振幅较大,共振易判别, 支撑的影响容易排除,振动长度易精确判定,且有较宽的 温度适用范围。具体的动态杨氏模量的测试过程和算法可 以参照标准 GB/T 22315 中相关的条款。 

静态法测试杨氏模量的原理是对试样施加轴向拉力或压力,在其弹性范围内测定相应的轴向变形和横向变形, 通过计算来得出杨氏模量的方法。实验时,拉伸试验机如果可以用自动记录方法绘制轴向力 - 轴向变形曲线,如 图 1 所示。

在记录的轴向力 - 轴向变形曲线上,确定弹 性直线段,在该直线段上读取相距尽量远的 A、B 两点之 间的轴向力变化量和相应的轴向变形变化量,按照公式(2) 就可以计算杨氏模量。

如果拉伸试验机不能自动记录轴向力 - 轴向变形曲 线,也可以通过记录弹性范围内轴向力和对应的轴向变形 的一组数据,一般不少于 8 对,用最小二乘法将轴向力和 对应的轴向变形数据对拟合为轴向应力和轴向应变直线, 拟合直线的斜率即为要测试的杨氏模量。如果拟合直线斜 率的变异系数小于 2%,则测试的杨氏模量为有效。 

有关标准或规范中在规定杨氏模量时,规范的做法 应说明是动态杨氏模量还是静态杨氏模量。如果是静态杨 氏模量,还应说明是拉伸杨氏模量 Et 还是压缩杨氏模量 Ec,如果没有专门的说明,则一般默认是拉伸杨氏模量, 可用大写字母 E 来表示。光缆标准中对钢丝的杨氏模量 的规定都没有具体说明,故可以认为是静态拉伸模量,可采用拉伸法进行测试。

四、拉伸杨氏模量测试中应注意事项

拉伸法测试杨氏模量时最好选择准确度为 1 级或优 于 1 级的能自动记录应力 - 应变曲线的试验机。如果条件不能满足则需要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保证实验结果的 可靠性。 

夹具尤其是不同夹具类型对试验机刚度的影响是很 大的。平推夹具刚度高,但成本高;楔形夹具系统刚度低, 但其硬件成本要比平推型低得多。如果用楔形夹具按名义 应变速率控制模式进行试验,由于横梁位移速率只有一部 分转移到了试样上,导致整个试验过程大大延长,影响试 验效率,在大量测试的工厂和试验室中该弊端尤为显著。因此,真应变控制(以下称应变控制)是衡量试样在试验 时变形快慢最本质的方式,是一种准确、高效且多机可比 的试验方法,可以说应变控制的水平也代表了试验机的控 制系统水平。因此最好能选择带有引伸计反馈的应变控制 能力的拉伸试验机。 

丝原始直径),最小不得小于 Lo+20mm。如果只测弹性 模量,则试样的长度在两夹头之间大于 120mm 即可,试 样总长度能到 150mm 即可满足实验要求。 

实际试验中要根据已有的引伸计来选择,要求引伸 计标距尽可能跨越试样平行长度。理想的引伸计标距应大 于原始标距一半但小于 0.9 倍的平行段长度。这可以保证 引伸计检测到发生在试样上的全部屈服。比如原始标距 取 200mm,引伸计标距为 250mm,则平行段长度至少 280mm,加上夹持部分,则样品长度至少为 320mm。 

3、钢丝直径的测量 

一般光缆中使用的钢丝的直径都不会超过 4mm。依 据 GB/T228.1-2010C.4 的规定,原始横截面积的测定应 准确到 ±1%,实际测试中可以选择千分尺进行测量,不 可以采用游标卡尺测量。也可以根据测量的试样长度、试 样质量和材料密度,按照公式 3 确定其原始横截面积。

其中:m--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Lt--试样的总长度,单位为毫米(mm);ρ-- 试样材料密度, 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具体测试方法根据国家标准 GB/T 《金 属材料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实验方法》中 5.4.1 的规定,圆 形试样应在标距两端及中间处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直 径,各取其算术平均值分别计算横截面积,将 3 处测得横 截面积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并至少保留 4 位有效数字。

4、拉伸速率的选择 

根据国家标准 GB/T 的建议,为了避免 发生热膨胀或绝热收缩的影响,并能够准确测定轴向力和 相应的变形,实验速度不应过高,但为了避免蠕变影响, 速度不应太低。实验速率对金属材料拉伸性能影响的一般 规律是:试验速率增加,拉伸强度性能指标(如屈服强度 和抗拉强度等)趋向升高,延伸性能指标(如断后伸长率 和断面收缩率等)趋向降低,但影响程度随试验材料的不 同而不同;试验速率降低,其影响规律则反之。拉伸速率 对所测试材料性能的影响始终存在,在一般拉伸试验所测 试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以及断后伸长率三大指标中,试 验速率对屈服强度的影响较大,对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 的影响较小。

GB/T228 上推荐了三种拉伸实验速率的控制方法, 方法 A、方法 B 和方法 C。方法 A 是应变速率控制的拉 伸速率控制方法,方法 B 是应力速率控制的实验速率控 制方法,方法 C 是横梁位移控制方法。 

方法 A 可以减小测试应变速率敏感参数(性能)时 的实验速率变化,从而减少最终测试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应变速率控制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控制方式,第一种应变速率是基于引伸计的反馈而得到;第二种是根据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即通过控制平行长度与需要的应 变速率相乘得到的横梁位移速率来实现。如果材料是均匀 变形,则和 大致相等。如果材料变形不均匀或发 生缩颈时,两种速率之间会存在不同。在拉伸过程中随试验力值的增加,试验机的柔度也可能会导致实际的应变速 率明显低于应变速率设定值

方法 B 是采用应力控制的速率控制方法。根据标准 规定,如果没有其他特殊规定,在应力达到规定屈服强度 的一半之前,可以采用任意的实验速率。超过这点以后的 实验速率则应满足下表 1 的要求。

方法 C 利用恒定的横梁位移速度 Vc 来进行控制。可以通过公式 4 来计算。如果要考虑实验机的柔性,则需要 利用标准 GB/T228 的附录 F 中的公式 F.2 来计算近似横 梁位移速率。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一般会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 断裂三个阶段。理想弹性体其弹性变形速度很快,相当于 声音在弹性体中的传播速度。故弹性变形的速度远超一般 加载速率。在加载时可认为变形立即达到应力 - 应变曲 线上的相应值,卸载时也立即恢复原状,即加载与卸载应 在同一直线上,应变与应力始终保持同步。实际材料中有 应变落后于应力的滞弹性现象。对于多数金属材料,如果 不是在微应变范围内精密测量,其滞弹性不是十分明显。光缆中加强材料磷化钢丝的滞弹性现象不明显。弹性模量 也只考量材料的弹性形变阶段的性能,故对加载速率没有 特别的要求。但拉伸速率太快、计算机采集的数据量太少、 系统还没来得及反应等因素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拉伸速度 过慢会有蠕变效应,测试效率也很低。因此需要结合标准 的规定和试验的效率以及现有试验机的条件综合考虑进行 选择,一般拉伸时间控制在 1 分钟左右较为合适。 

根据标准的规定,除非有特殊要求,只要能满足 GB/ T228 的要求,实验室可以自行选择任何一种拉伸速率控 制方式,但不得超过表 1 规定的最大应力速率。综合考虑 上述因素,选择采用应力速率控制拉伸速度时,应力速率 可设定为 20 MPa·S-1。也可以根据 GB/T228-2010 中的 10.3.2 范围 1 推荐的应变速率,即 =0.00007S-1。如果平行段长度为 300mm 的试样,对应的横梁位移速率 Vc 大概是 1.26mm/min,取整可以为 1mm/min 或 2mm/min。测试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建议采用横梁位移速率控制时 可以选取 2mm/min,以提高试验效率。 

采用应变速率控制时,建议采用引伸计反馈的应变速 率控制,可以减少由于夹持系统柔度过大的影响从而加快实 验进程,克服了试样受力后曲线初始部分的拖尾巴现象,从 而节省试验时间。表2是采用不同速率控制方式下,对同个样品进行模量测试的结果,试验结束的条件都是引伸计测定的样品的形变达到1mm,即应变为 0.4%,由表 2 可 以看出采用 0.00007

5、清零和初始实验力 

在实验加载链装配完成之后,试样两端被夹持之前, 应设定力值测量系统的零点。一旦设定了力值零点,在实 验期间力值测量系统不能再发生变化。其目的是确保夹持 系统的重量在测力时得到补偿,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夹持 过程中产生的力不影响力值的测量。 

对大多数实验和试样,由于间隙、试样弧度和原始夹 头对中等效果,当对试样施加很小的实验力时会对引伸计的输出量产生较大的偏差。试验时须对试样施加能够消除 这些影响的初始试验力,测量应从初始试验力开始,到弹性范围内更大的试验力为止。根据经验和测算,光缆用的磷化钢丝的初始力可以根据钢丝的面积进行测算,测算公式是初始力=100N/mm2×A( 钢丝面积,平方毫米 )。

为了验证以上标准解读等研究内容和结论的可靠性, 和同行的实验室进行了对比实验。比对的每种实验样品都 是同一根光缆上截取分成两组,分别在A和B两个实验室独立进行杨氏模量的测试,拉伸的速率控制都选用应力 控制模式,应力的大小为 20 MPa·S-1。比对实验的结果 如表 3 所示。 

比对试验的结果表明,四个样品,两个实验室的杨氏 模量的测试结果相差最大不超过 2%,一致性很好,说明 两个实验室的测试结果都可信。事实上由于引伸计的不同, 两个实验室采用的样品长度稍有差异,如果长度一样,则 测试结果一致性更好。

六、市场上主流厂家光缆中单钢丝模量测试分析

为了了解我们国家光缆所用的加强磷化钢丝的整体 质量情况,对市场上主流厂家的光缆产品使用的磷化钢丝 进行了随机抽样,测试其杨氏模量,详细的测试结果如表 4 所示。测试结果表明,目前市场上光缆用的钢丝杨氏模 量都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即大于 190GPa。但发现有个别厂 家的钢丝已经生锈,其原因是没有采用磷化钢丝,而是用 普通的钢丝代替, 给光缆的长期使用寿命埋下了隐患。

表 4 光缆中加强磷化钢丝模量测试汇总

磷化加强钢丝是光缆中抗拉性能的主要贡献者,其性 能影响光缆的性能和使用。其中杨氏模量是最关键的一个 性能参数,也是光缆产品质量检测中经常需要测试的项目。文章就杨氏模量的定义、标准、测试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分析。特别理清了测试过程中一些模糊 含混的地带,尤其是为拉伸速率的选择给出明确的建议, 可以供测试人员进行光缆中磷化钢丝杨氏模量的测试时参 考,对类似的弹性范围内的钢丝拉伸测试也可以借鉴。

一、随机振动控制的实时性

1、随机振动实时控制的必要性。随机振动试验是一种有潜在破坏性的试验,国家标准和国内有关随机振动试验的规范(标准)中,一般都规定功率谱允差范围为±3dB,这是控制试验精度的指标,是为了保证试验中施加于被试产品的随机振动量级不会过多偏离规范(标准)的要求,以确保试验的可信性和可比较性。这也是产品试验安全性的需要。从另一角度讲,上述试验过程中有了偏差时,显然希望控制系统能快速“均衡”,使控制谱迅速进入规定的允差范围之内。对于一些大型试件,一般是不允许有较长时间超差的,尤其是过试验。因此希望控制系统有很好的实时性,一旦因某种原因出现超差,控制系统能“及时”进行纠正。另一方面,在施加振动量级时,总是从低量级向高量级逐渐过渡,而由于试验系统及产品的非线性传递,在从低量级向高量级的逐渐过渡中,控制系统必须不断地进行快速“均衡”,努力做到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各个量级的功率谱均被控制在允差范围之内。第三,有一些随机振动试验总的试验时间很短,因此要求从起振到进入规定量级容差范围的过渡时间尽可能短,这也要求随机振动控制系统能具有快速“均衡”的能力。综上所述,在随机振动试验中,控制的实时性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个问题。

2、衡量实时性的技术指标。衡量随机振动控制系统“实时性”的技术指标是完成一次闭环控制的循环时间。这是指从A/D采样开始,中间经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功率谱的比较、修正、逆傅里叶变换、相位随机、时域随机化、由D/A接口输出为止所需要的总时间。

早期的随机振动控制系统实现快速傅里叶变换及其逆变换,多采用软件完成。每一次运算耗时几百毫秒,故控制系统的循环时间主要取决于FFT的计算时间。随机振动控制的实时性基本受控于FFT的运算时间。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SLSI)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数字信号处理的高速CPU芯片----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这种CPU包含乘法器等专用硬件电路,并且具有一套适合于数字信号处理的指令系统。用它进行FFT运算可使运算时间从原来的秒级缩短到毫秒级,运算速度提高一两个数量级。为了适应更高实时速度的要求,现已生产出专用硬件FFT芯片,这种芯片从数据输入到得出FFT结果只需要几百微秒,影响实时性指标----循环时间的另一个因素是时域随机化。在本章前面已说明每采集一帧(如1024点)数据的同时,必须完成一次时域随机化并通过D/A口发出。为了减轻主控计算机的工作量,加快循环时间,目前绝大多数随机振动控制系统均单独设置CPU独立完成时域随机化及发送信号的工作。

实际上系统的循环时间是很难实测的一个指标,因为该时间受频带宽度、谱线数、平均方式、控制通道等因素的影响,往往由生产厂家根据其硬件的配置状况估算出一个时间。一般可以通过另一个衡量实时性的指标参数----“均衡时间”来测试和比较不同系统实时性的能力。由于均衡时间是指从试验开始直至控制点的测量谱进入规定容差范围内所需要的时间,而这个时间除与回路时间有关外还受参考谱形、随机信号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故这种比较必须具备相同的条件。

数字式随机振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类型。近十几年来,数字式随机振动控制系统在国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其硬件的组成形式,大体上可分为插卡式、功能扩展箱式、仪器结构型、双机并行式、计算机工作站式等5种。

1)插卡式。插卡式为通用计算机插卡结构。这种结构是将除通用计算机以外的各种扩充硬件(如前置和后置放大器、抗混和平滑滤波器、A/D和D/A转换器、高速信号处理器、时域随机化等)按功能划分,制成具有通用计算机标准总线和尺寸的插卡板,可直接插入通用计算机现有的总线插槽内,就构成了插卡式数字振动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

这种型式的DRVCS系统的硬件构成比较简单,因而成本较低,便于推广使用。但由于在计算机内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插卡,在计算机的总线驱动能力、机箱内的散热、消除数模的相互干扰以及良好的接地等方面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而且这种方式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很强,一般应选择具有高可靠性的工业控制机。

2)功能扩展箱式。该型式是将除计算机外的控制系统中各种扩充硬件,组装在一个专用硬件扩展箱中。专用硬件扩展箱与通用计算机之间用传输电缆相连。早期采用微机系统的数字式随机振动控制系统,多数是被动式扩展箱结构类型。该类型在制作工艺上要求比较简单,在处理接地、干扰、散热等方面相对比较容易。但它对计算机可靠性的依赖性仍然很强,而且扩展箱和计算机之间的通讯传输电缆不能太长,以免杂散电磁波及地线的干扰给控制过程带来不利的影响。

针对被动式扩展箱结构的缺陷,近年来出现了主动式扩展箱结构。它是在扩展箱内增加了专用计算机单元,使扩展箱在试验控制过程中不依赖外部计算机而独立完成控制任务。它与外部计算机采用智能性接口连接,其使用性能和可靠性明显优于被动式结构。

3)仪器结构型。仪器结构型是将整个系统制作成一台仪器,没有通用性计算机,采用功能操作键进行操作。仪器型克服了功能扩展箱式的一些缺点,且操作方便,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但这种结构型式的人机界面不直观,谱型设置不方便,功能扩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4)双机并行式。这是用一台仪器型扩展箱配一台上位机(主计算机)组成一个双机并行式系统。仪器扩展箱可以脱离上位机独立进行随机振动控制,也可以和上位机相连接,受上位机的遥控进行工作。这样既可以降低随机振动控制系统对计算机的依赖,也可以在实时控制的过程中通过上位机随时显示、打印出各种中间的试验数据,在人机界面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种结构型式待别适用于多台并激振动试验、多环境因素综合试验、远距离遥控试验等场合。但是这种结构类型的硬件构成比较复杂,成本也较高。

5)计算机工作站型式。近几年国外厂商纷纷开发计算机工作站型式的DRVCS系统,这种型式往往是为多功能、多任务的需要而开发的。不仅满足随机振动控制的需要,也满足模态分析等结构动力学及其他分析和试验的需要,这种系统可开发的功能多,扩展性强,但价格也昂贵,对使用维修者的要求也较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振动试验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不同的要求,对振动试验有不同的控制方式。

1、单点控制与多点控制。振动控制仪是通过振动台上加速度计的反馈信号来调整给功率放大器的输人以达到控制的目的,按照控制点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点控制和多点控制。

1)单点控制。当振动台台面较小,试件也比较小时,一般都采用单点控制,即只安装一个控制加速度计,控制仪根据该加速度计反馈信号与参照信号比较、调整输出达到控制振动台台面的目的。严格地讲,台面上各点的振动不会完全一样,由于台面小,试件小,误差不会太大。因此,单点控制就可以满足试验要求。

2)多点控制。当振动台台面尺寸较大或者试件尺寸较大使振动台面各点加速度差别较大时,试件与夹具、夹具与振动台面之间不同螺栓连接点差别也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采用多点平均控制。通常在螺栓连接处附近布置四个、六个或八个控制点。多点控制可以采用平均控制、最大控制和最小控制。对正弦振动试验而言,控制仪从多个控制点取得反馈信号,然后对这些信号进行选择(选最大或最小)或者平均作为最终反馈信号,对振动台进行控制。所以多点控制实质上是人工或自动方法处理各控制点上的信号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假设点,用做真正的控制点。对随机振动而言,是先把多个控制点的反馈信号作频城转换,对各控制谱的谱线进行选择(选取最大或最小),或者平均之后再与参考谱相比较进行修正,然后转换成时域信号控制振动台。多点控制采用最大、最小和平均方式对试验件的效果是不同的。取最小值控制时。振动量级最大(在同一试验条件下):取平均控制时,振动量级次之;取最大控制时振动量级最小。这就给试验条件制定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究竟采用哪种形式,要由振动试九个验条件制定者根据遥测结果及各部分响应决定。多点控制已是当前大型试件试验经常采用的控制方法之一。

还有一种叫极限控制。它与多点控制不同,极限控制点一般装在试件的重要部件附近,防止振动试验过程中某些重要部件振动太大造成损坏。极限控制也叫带谷控制,当极限控制点的振动超过给定值时,原来的控制值自动下降,保持极限控制点的振动值不超过给定值,当该点振动小于给定值时,控制值恢复正常。这样振动台面控制曲线在极限通道起作用时,自动形成一个谷,形似漏斗。这种控制在大型的试验中应用越来越普遍。极限控制又称响应控制。

2、运动控制和力控制。目前大多数振动试验是用运动控制振动台,即让振动台的运动参数(位移、速度或加速度)满足试验要求的运动。认为只要振动运动能模拟真实环境,那么试验的效果应该是与真实情况接近。运动模拟的优点是参数易于测量,便于控制。近年来,有些专家提出,由于在试验室内进行试验时,试件的机械阻抗与真实情况有差别,再加上试验条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简化,如果仅仅是运动模拟会造成试件的过试验或者欠试验,影响其试验的合理性。建议应模拟传给试件的力,这样会更合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实现起来比较麻烦,首先,力的测量远比运动的测量复杂,力传感器必须装在传力路线上,有些情况下几乎是很难实现的。虽然,控制力的振动试验我们也做过(除把加速度计改用力传感器以外,其他仪器设备都一样),但力传感器的安装受很大限制。例如力传感器受压不能受拉,必须估计拉力后,预先压缩才能使用。另外力传感器必须安装在传力路线上,如果有四个连接螺栓,就必须装四个力传感器,否则就无法使用。所以,时至今日,大部分振动试验还是采用运动控制,某些缺陷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弥补,如极限控制就是防止过试验的一种方法。而力控制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模态试验等。

3、多台并激控制。由于振动试验件尺寸越来越大,试件质量的增加以及振动量级的提高,使得有些试验单个振动台推力不够,必须将几个台并联起来完成同一个试验。这种试验与以上的试验不同,上述试验中控制仪只有一个输出,这里使用的控制仪要有多个输出,而且这此输出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同一个试验。

4、三轴联合振动控制。试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相互垂直的x.y.z三个方向同时承受振动环境。而现在通常的振动试验均是单方向的,只是依次进行x.y.z三轴向上的振动试验。这种试验是基于三轴振动没有相互影响的假设下进行的,如果相互影响很小也还可以应用,但近年已有例子证明有些试件x.y.z三向均经过振动考核合格,但在实际使用中还出现问题,其原因就在于三个方向依次试验不等效于三轴同时试验。为此,要有一个实现三轴联合振动的试验装置。这种装置叫做三向振动台或椭球振动台,它实质上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激振器组合面成。其关键在于连接三个激振器的台面装置,这个装置在运动过程中保证激振器台面在三个方向均不受侧向力,并能承受试件重量。当然控制仪也必须能控制三个方向的参数,还要有三个功率输出分别驱动每个方向的振动台。

三、振动试验夹具的制作

振动试验夹具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也是影响夹具使用特性的重要因素。

1、制作振动试验夹具的材料。制作夹具首先要选择材料,材料的强度和疲劳特性在夹具研制中很少需要考虑。因为振动夹具高频特性所要求的刚度使得夹具非常结实,很少因强度不足而损坏。

重量是夹具最关键的参数,对同一尺寸大小的金属而言,铝比镁重1/3,而钢比镁重4倍。某些铝镁合金的阻尼特性比钢好,加工也不贵。所以铝和镁及铝镁合金是最常用的材料。但控制固有频率的因素是E/p,E是杨氏模量,p是材料密度。对大多数金属来说E/p比值差别不太大,因此设计夹具仅靠精选材料并不会明显地改变其频率特性。

镁合金在机械加工时要防止着火,必须加强厂房管理。

2、用整块原材料机械加工制造夹具。用机械加工一块整料来制作夹具,这是最快最省的方法。对于小试件尤为正确。镁材的机械加工最快最容易。全部金属切削工作都能以最高的机被加工速度进行,磨、鐘、钻和插等都能以任何其他金属加工难以达到的加工速度完成。镁的切削速度比铝约快20%,是钢的3倍。

当夹具是用螺钉将各部分连接成一体时,会出现配合和预应力问题。整体机械加工就避免了上述问题。当然,试件装到某一夹具上也还需要一些连接件。

3、螺接夹具。螺接夹具连接方便,并能有多种组合,而且通用性好。但螺接夹具要想获得很好的性能,无论在设计方面还是在制造方面都需要做相当大的努力,应用螺接夹具必须注意两点:

1)配合面要加工到较高的精度。

2)螺栓的预紧力比最大的分离力至少要大10%。如果没有足够的预紧力,部件将会脱开并相互撞击,给正弦、随机试验带来麻烦。

当部件互相脱开又碰到一起时就引起撞击。这种撞击(在示波器上可以见到“毛刺”)常常会超过规定的试验载荷和频率范围。这种超载试验时常造成试件不应有的损坏,而且给振动台的控制造成不稳定。

为了使装配好的零件总是结合在一起,必须使用大量的高强度螺钉,并拧紧。螺栓跨度要小,否则螺栓间跨度部分会发生共振。采用大夹具并要求试验频率到2000 Hz时,则要求螺栓间跨度不超过76mm,用螺栓压住薄的聚脂条或表面涂有涂层的布条有助于防止局部运动。

由于铝材和镁材柔软,连接螺栓应用粗制螺纹而不是精制螺纹。如果夹具要多次拆卸,螺丝应拧进钢制硬螺纹衬套里。螺栓头应紧压在淬过火的钢制平垫圈上,以保护螺栓头下面的肩部。

依靠螺栓受剪传递振动力是危险的,除小部件或在低加速度情况下,一般不要单独依靠螺栓传递剪切力,如果可能的话,用某些方法增加各部件间的摩擦力。

4、铸造夹具。在要求有曲面的地方应考虑用铸造夹具。任何奇形怪状的试件它都能适应,能满足多方面设计要求,如要求一定厚度的截面、变剖面、很多角撑板、复杂截面等,可以达到频率重量之比最大。

采用铸造夹具的最大理由是铸造合金阻尼相当高。阻尼能降低输出输人比,减少共振幅度。但是这种合金的加工性能或焊接性能都不好。具有高阻尼的合金都具有下列共同因素:

1)合金含量低(纯镁比合金要好,但其他性能不好)。

2)相当粗糙的粒度(砂铸比压铸好)。

4)在铸造状态性能最好(一经加工,阻尼要损失)。

镁合金在浇注和熔化的状态,始终要使用情性气体保护,否则容易出现空隙和气孔,所以铸件在机械加工前要用X射线检查。

5、焊接夹具。在振动试验的早期(20世纪50年代)曾广泛使用螺接夹具。其最明显的缺点是不能防止夹具各部分的相对运动,造成波形有“毛刺”畸变。这样,铸造夹具就被普遍采用了,但由于铸造夹具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目前又普遍使用焊接夹具。焊接夹具比铸造夹具省时间(是铸造时间的1/7).节省费用(是铸造的1/3)。但由于过去有些焊接件在振动载荷下断裂,使大家不愿使用焊接夹具。随着焊接技术的提高,逐渐增加了使用焊接夹具的可能性。

6、粘接夹具。粘接夹具比焊接夹具加工周期短而且便宜得多。这个工艺过程通常在试验室本身的能力范围就能完成,只要粗略的草图作指导,试验室技术人员就能完成整个任务。但粘接夹具只适用于小型夹具。

用金属胶代替紧固件必须加高温,用某些环氧树脂就能完成紧固工作。在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有时用螺栓而不用卡具来固定试验夹具各部分的相对位置。

粘接的工艺过程是严格的,经过脱脂、碱洗、热水漂洗和空气干燥,接着锯割和粗砂打磨,再在配合面涂上约1.6mm厚的环氧树脂,并用几个螺栓把配合件连在一起(或用外夹板,或用卡具,根据需要而定),挤出的环氧树脂要抹光滑,在25℃室温下固化4h:若用加热灯或烘箱加热,时间可更短。然后拆除螺栓。

7、螺纹衬套。虽然钢制螺钉可以随时拧进铝或镁一类的软金属中去,但螺纹可能遭到损坏,这种隐患在振动载荷作用下有所增加。而且当螺钉反复拧人和拆卸时,由于磨损使这个隐患更进一步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典型的振动台面、振动夹具和中间装置或转接件等,都应该加螺纹衬套,这些衬套通常是用硬钢制成(为了避免衬套和本体产生电解现象,最好选用不锈钢),并同软金属螺接,这样就适应了机制螺钉。

还有一种叫钢丝螺套,用不锈钢丝绕制而成,里外均是螺纹,将其嵌入铝或镁中便于机制螺钉拧紧。

当使用水平滑台时,则应注意剪切力,为此一方面应注意使夹具各部件间紧密连接,另一方面螺孔要尽量使用胀销将螺孔“填满”或用环氧树脂填充。剪切时的“毛刺”同样会造成波形失真,在水平滑台位移振幅和螺栓与孔之间的间隙同数量级时,这种横向撞击形成的剪切危害远大于垂直振动。

形状比较复杂的曲面形或变厚度、变截面夹具,一般用铸造的方法制作。铸造合金的阻尼较大,因而有利于减小共振幅度。对铸造好的夹具,一经加工、打磨,阻尼会减小,对减振不利。铸造时,砂铸比压铸好,粗的粒度有利于减振,但铸造周期长。

焊接夹具制作比较方便,成本低,但焊接质量一定要好,否则焊接件在振动时会断裂。焊接夹具比螺接夹具好在无“毛刺”,比铸造省时,但关键是焊接的质量要有保证。

对小型的夹具粘接比焊接快而且节省费用,最常用的是用环氧树脂粘接,国外有资料表明,螺接、焊接、环氧树脂粘接三者制造同样的夹具时,焊接的共振谐频稍稍高一点,环氧树脂的共振放大倍数“Q”稍稍低一些,焊接和环氧树脂粘接的共振频率和“Q”值均大干螺接。

小型夹具也有用环氧树脂浇铸的,浇铸时要注意固化、脱模等技术的应用,以免胶和试件粘连在一起。

对于更小的零件有时可用蜡封固,这种办法在振动、冲击、离心试验中均可采用。

对于大型而又需重量轻的夹具,有时可用胶接木板、环氧树脂板、酚醛乙脂布板或纸板以蜂窝状或塑料泡沫喷注成形等。

来源于:《力学环境试验技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振法测量杨氏模量实验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