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多年轻人不喜欢走亲戚喝星巴克了?

近日,星巴克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这家在全球82个市场拥有超34000家门店的咖啡零售商交出了一份整体看起来不错的财报。然而中国市场却不在这个次序中,甚至可以说,中国市场“遭受”重创,财报显示,第二季度中国市场销售额下降23%。

反观一直与星巴克公开叫板的瑞幸,则收获了近100%的年度营收同比增长,开店数量跃升为国内第一。不止如此,星巴克在中国负面缠身,似乎正在失去中国消费者的心。


为“品牌价值”驱赶民警惹众怒

今年初,有微博网友称,在重庆有民警一家星巴克门口吃盒饭时,遭到星巴克的驱赶并投诉。此事一出,立马引来网友议论纷纷。

“今天执勤在磁器口游客中心旁边的星巴克门口吃饭,星巴克员工看到吃了一半的我们,说你们能换个地方吃吗?你们这样会影响我们的品牌形象,不知道什么水平的公安能配得上这高大上的星巴克”,有网友如此感慨道。

星巴克一时之间陷入舆论漩涡中,并引发全国网友热议,这些声音大多为批评,有人认为星巴克店员“高傲”,也有人表示星巴克店员“没有人情味”。星巴克涉事门店遭遇“社死”,引发网友组团打差评。

针对该事件,星巴克中国在官微上做出了回应,称该事件因协调座位言语不妥引发沟通误会,并公开致歉。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方面否认出现“驱赶民警”及“投诉民警”的情况。“星巴克一直致力于扎根社区、服务社区,与警方沟通良好,得到警方的大力支持”,回应一出,网友表示态度敷衍,令人失望,还指出在购买咖啡的时候也遇到过高傲的店员,甚至喊出“可以没有星巴克,却不能没有人民警察”的口号。

在网友中,也有一部分人较为中立,认为要理性对待该事件。但星巴克的“高傲”形象,似乎并非一天出现的。

一方面,在全球咖啡市场上,星巴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气极大,因倡导第三空间而闻名,高级感突出,其品牌足够强大;另一方面,星巴克于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成为现磨咖啡的代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可谓是一枝独秀。星巴克在中国的定位一直主打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定位中高端,价格更是无出其右。

有网友认为,星巴克应当彻底反思,这种冷漠和距离感是否还适用于公共生活。但是在中国被追捧了数十年的星巴克能否做到这一点,值得推敲。

这也不是星巴克第一次在中国陷入争议,在驱赶民警事件出现后,不少网友吐槽了星巴克的服务。行业人士还透露星巴克的差评中最高比例的就是店员傲慢、服务态度差。

去年底,星巴克曾被无锡市场监管局责令整改,并进行约谈,原因为门店触碰食品安全红线,销售过期饮品,主管和店员面对上级检查,不慌不忙清理现场。

星巴克作为调性如此之高的咖啡品牌,却做出这种红线之下的事,似乎令人感受到对消费者的“不尊重”。如此一来,星巴克作为企业和品牌,口碑的降低,并不稀奇。


疫情席卷重来,消费主力军被物理“封存”

近日,星巴克发布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其2021年营业利润率从14.8%下降到12.4%,在财报中对此解释原因有通货膨胀压力、中国市场客流限制以及封控及提高零售门店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下降了23%,交易量下降20%,在客单价方面也同比下滑4%。

事实上,星巴克在全球门店销售额这个指标中有所增长,在北美和美国的门店销售额增长为12%,国际门店销售额下降了8%,平均客单价下降5%,可比交易量下降3%。在全球实现增长,中国下降的情况下,星巴克的利润率下降,以此来看,中国市场对星巴克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截止报告期,星巴克在全球开设了34630家店,美国和中国的门店数量达到了61%,其中美国有15544家门店,中国有5654家门店。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三月以来,各地疫情反复,尤其是咖啡市场旺盛的一二线城市,大部分人群都被封在家中线上办公。无论是外卖还是店内都无法让之前的每日一杯咖啡的白领上班族喝到他们“精神食粮”。物理上的阻隔让星巴克毫无办法。

在财报会议上,星巴克方面表示,中国市场受疫情影响,大约三分之一的门店仍处于暂时关闭或仅提供线上服务的状态。高层提到,无法预测今年下半年在中国的表现,更将会暂停在中国市场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业绩指导。

疫情影响之下,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增长显得不乐观。然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并未消失,早在4年前,星巴克就曾提到将在中国开设6000家门店,然而受疫情影响,第二季度仅新增不到一百家门店。

不过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低迷并不只存在于这一季度财报中,在上个财季中,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销售额下降14%,其中交易量下滑6%,客单价下滑9%。再往上推,同比仍然是下降。星巴克方面曾表示国际旅行量和写字楼客流量低,拖累了星巴克在中国的业绩。

星巴克曾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在疫情冲击下面前黯然失色,线下门店并不能形成优势,反而成为累赘。星巴克建设线上网络已有多年,旨在打通线下门店和线上销售渠道,然而在互联网发达的中国,星巴克显然并不擅长这一工作方式。

据此前媒体报道,去年8月26日星巴克中国宣布人事新任命,自2021年10月1日起,原星巴克中国董事长、CEO王静瑛继续担任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原星巴克中国COO蔡德粦则升任星巴克全球执行副总裁兼星巴克中国CEO。这一举动也被外界解读在为中国市场加码输血,提升掌控能力。

这背后原因在于,星巴克除了要面对疫情,还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而后者,可能是最大的麻烦。


年轻人已经开始看不上星巴克了?

星巴克在烦恼的同时,实际上,本土咖啡已持续在爆发。以瑞幸为代表的中国咖啡品牌,如今开始引导潮流,市场的天平逐渐倾向于瑞幸们。

从一诞生就正面刚星巴克的瑞幸,几经风波后,前段时间找回自身的节奏,并公布了2021年的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总净收入为79.65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97.5%。截止2021年末,瑞幸共有6024家门店,全年净新开为1221家,门店同比增长25.4%。瑞幸还公开了月均交易客户,达到1300万,比2020年增长55.2%。

在门店数量上,瑞幸一举超过星巴克,并且增速依然惊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对瑞幸而言,即便不能在全球市场上碾压星巴克,但在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星巴克不得不正视的对手。

事实上,星巴克的对手远不止瑞幸一个,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3817亿元,预计行业在未来三年内保持27.2%的增长率,届时将达到万亿规模。这个赛道正在涌入更多新手,新晋精品咖啡店Manner以及快消咖啡品牌三顿半等,都已经在咖啡细分品类中占领用户心智。连喜茶、奈雪和蜜雪冰城等奶茶品牌也想在咖啡市场分得一杯羹。整个咖啡赛道显得越来越拥挤。

最令星巴克头疼的可能是定价的差异,自瑞幸打出喝平价咖啡的口号后,中国本土咖啡绝大多数都是走亲民路线,定价并不贵。即便在去年供应链吃紧,咖啡豆不断涨价的情况,本土咖啡与星巴克均有提价,但本土咖啡依然是性价比首选。

而星巴克的高价一方面来自其品牌溢价,另一方面则来自“第三空间”的成本,这是星巴克最早应用在餐饮行业的理念。这一理念几乎伴随了中国的发展,通过门店环境和周到服务,令消费者对品牌情有独钟。然而在21世纪的中国,星巴克的空间还足够有吸引力吗?疫情影响之下,Z世代恐怕宁愿在家里浏览短视频,也并不愿意去星巴克坐一坐。

更何况,星巴克如今的开店成本并不低,早些年很多商场可能是上赶着与星巴克谈合作,如今本土咖啡的引流能力并不比星巴克差,星巴克的开店优势并不再那么多。此外,2021年10月,星巴克宣布为中国区4万余名员工提供全年14薪,增加了门店的运营成本。相较于本土咖啡,瑞幸、Manner等在成本上的投入要可控得多。瑞幸以几十平的小店居多,门店运营人员只需要两三个。Manner则经常只有10多平米,还可以“打咖啡”外带。

星巴克CEO舒尔茨指出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最终将超过美国,但如今营收下降,品牌陷入争议下,星巴克开店6000家能否实现还并不好说,疫情同样会让星巴克更为谨慎,如此情况下,星巴克也许只能寄托于线上的大力发展,然而如何能够与以咖啡外送起家的瑞幸PK?星巴克也许需要一次大的变革。

本文授权转载自:消费界 | 作者:凛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现在很多上班族喜欢喝速溶咖啡,每天的工作比较繁忙喝上一口美味醇厚的速溶咖啡是一种享受,那么全球有很多咖啡品牌哪个牌子的速溶咖啡好喝呢?下面就快和一起了解世界十大速溶咖啡排名吧!


Starbucks星巴克咖啡大家都喝过,这个品牌成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美国,是一家靠咖啡豆起家的着名咖啡品牌连锁店,在世界十大速溶咖啡排名中这个牌子的咖啡口感好赢得很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强》揭晓,星巴克排名第32。


雀巢咖啡的起源是为了帮助解决过剩的咖啡库存问题,现在它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迎来了78年历史。现今,全球消费者每一秒钟就饮用5,800杯雀巢咖啡,各式各样的咖啡美味迎合了全球消费者不同的口感和偏好。

“雀巢咖啡”是世界上第一个速溶咖啡品牌,保有独特的咖啡香醇,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传承。过去的78年间,雀巢咖啡已经从一罐咖啡发展成为如今全面的产品种类和系统。雀巢咖啡在全球180多个国家都有销售,它引领着咖啡饮料品类的潮流。


麦斯威尔,通常指的是麦斯威尔咖啡,其英文名称为Maxwell House。作为享誉全球的百年咖啡品牌,麦斯威尔精选100%进口咖啡豆,采用独特的深度烘焙工艺,以完善的产品线(三合一速溶咖啡、醇咖啡和咖啡搭档、礼盒),向消费者提供“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高品质咖啡。


UCC悠诗诗 是日本咖啡品牌,公司成立于1933年是世界着名的咖啡品牌,在世界十大速溶咖啡排名中是一家专业从事咖啡的生产和销售的现代化企业,深得业内外人士的赞赏。


旧街场oldtown 速溶咖啡的香味浓郁口感很好,是颇具人气的白咖啡品牌。这个品牌成立于1999年马来西亚,是一家推出三合一即溶白咖啡的知名咖啡品牌,这个牌子的咖啡深受中国咖啡爱好者的喜爱。


G7 3合1速溶咖啡为越南中原咖啡公司出品,很香很浓郁的牛奶香味,G7咖啡是越南市场上唯一的white coffee(牛奶咖啡)品牌,采用欧洲先进技术精制而成。咖啡产品除了占据本国市场,更出口到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11月,公司年生产力3000吨的新厂建成,其中一半的产品用于出口。


后谷咖啡是中国第一个本土咖啡品牌,也是唯一一个获得咖啡全产业链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创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3.29亿元,现有正式员工2000多人。后谷是咖啡行业的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后谷咖啡产品已出口至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全球50多个国家及地区。

自2009年以来,后谷咖啡已先后建成33000吨速溶咖啡生产线,结束了欧洲垄断咖啡设备装备制造的历史,整套速溶咖啡设备生产成本仅为欧洲的1/3。


春光chunguang 这个咖啡品牌成立于1996年是海南省知名品牌,在世界十大速溶咖啡排名中是一个比较有名的食品品牌,以传统特浓椰子糖而知名,公司的咖啡和椰子糖的销量还不错。


咖啡品牌,属于著名的食品巨头之一卡夫。得名于美食家Joe Cheek研制出的咖啡主要销售并大受欢迎的地点麦斯威尔饭店。麦斯威尔在1985年首次进入中国,1997年,由“麦氏”改名为“麦斯威尔”。其广告词“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源自1907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于该品牌咖啡的评语。与雀巢同为最受中国消费者熟知的速溶咖啡产品之一。

10、苏卡蓝山风味咖啡


苏卡蓝山风味咖啡馥郁醇香苦香一拥而上,口感上软软的丝滑感让人回味无穷。精选优质咖啡豆为消费者带来优质的咖啡饮品,口感精致每天繁忙的工作,喝上一口咖啡随时随地的享受美味。


2020年即将结束,这一年的兵荒马乱暂告一阶段。但却对整个群体的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最近,氛围组的概念频上热搜。像是段子,却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其实,大可不必过度解读,当下的年轻人,需要一种相对静谧又温暖的办公环境,去处理积压的各种表格和报销及工作任务,另外,也有不少面试发生于此,自然,在一众喝咖啡吃甜点的消费群体外,还有一群办公人员,当然不排除有无处可去,拿电脑游玩之人。

其实,在氛围组爆火之前,有很多城市的自习室生意早已火爆起来。面对各行业的饱和式竞争,对未来生活工作的担忧,学习是必然做出的选择。无奈,家庭噪杂的环境,宾馆逼仄的空间,缺少静谧的学习空间,所以,自习室和类似星巴克的场所,总是爆满。

但如若全部都是苹果电脑,耳朵带着ipods,这种高科技炫酷感,统一成这种装备,大可不必。对于至今都没混上苹果电脑的我,当然是羡慕的,但绝不嫉妒。因为不同的工种,对于电脑配置有不同的需求,对品牌也有不同的考究。但在其他生活领域,好像现在,民族品牌热也开始逐渐发酵。不知道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不是“越来越抠搜”的年轻人,也进行了消费降级?

——风吹不走的蝴蝶——

从最近的盲盒popmart美股上市,表现抢眼,让众多公司开始看到年轻人的消费潜力。当然也有声音在diss这种消费,但我觉得,尊重年轻人的选择,真正的品牌商应该聚焦年轻人的喜好,迎合而不是引导,特别是教条式的说教,年轻人应该怎样怎样。老一辈总说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说了这么多年,也没垮掉呀。

上一辈可以不喜欢炒鞋,盲盒,比特币,个性张扬的奇葩说等综艺,但好像并没有妨碍这些事物的出现和爆火。正如年轻人也不喜欢茅台等白酒,炒房,生娃,也并不妨碍茅台股价高升,房子仍然在涨。两代人之间这种“友好”的泾渭分明式相处,蛮好的。

而企业品牌商,却是喜欢年轻消费者的,特别是随着90后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抓住年轻人”几乎是所有品牌的共同认知。但是,留住年轻人,已经越来越难。因为,这届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和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更加难以捉摸。

过去,年轻人更重视别人的认可,需要用品牌来标榜自己的生活品味,但现在,年轻人更注重“取悦自己”,只会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花钱,其他的消费,会更追求性价比。

在传统制造业当道,电商还未崛起、企业创新力还不成熟的阶段,一家公司依靠一位代言人就能打造出一款经典品牌,从而在消费者的内心树立起超强的品牌消费意识,这家品牌或许就能获得长达十几年的持续化经营。

但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以及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中,品牌想要“一劳永逸”的做营销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网红品牌能不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百年老店,这并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那些更小、更细分的消费偏好和需求中,能够催生新的品牌,也是很多人的消费观念正在“下沉”的体现。网红产品、小众需求和极致性价比,开始迎合了许多年轻人的消费特性。他们的消费理念,更注重个体的内心感受,而非对“品牌价值”的追求。

——年轻人正在改变世界——

随着各地人才落户门槛的不断降低,城市之争已经聚焦于人口流入之争,而对于已经成家立业的80后们,自然安土重迁。而更年轻的90后,特别是95后的迁徙方向,将决定一座城市的存于活。取悦年轻人吧,拥抱年轻人吧,他们才是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轻人不喜欢走亲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