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社会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新时期,党面临的时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A.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内容提要1945年7月,黄炎培提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并与毛泽东就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进行商讨。自那时起,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个论题,便成为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邓小平在领导党和国家发展,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过程中,把握党的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形成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途径,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邓小平是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把握党的建设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党的建设新经验,努力探索党的建设规律,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途径,形成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一、邓小平对党建设规律理论与实践探索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根据党的建设所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党情、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党的建设规律,探寻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办法和举措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党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提出具体建设党的方针政策

邓小平是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和社会活动家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坚决拥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善于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深刻独到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见解并汇入了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之中。

邓小平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贡献:一是贯彻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反对“以党代政”,正确处理党政关系。他1941年发表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集中反映了他在政权建设方面的理论贡献。“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领导原则是什么呢?是指导与监督政策。这就是说,党对政权要实现指导的责任,使党的主张能够经过政权去实行,党对政权要实现监督的责任,使政权真正合乎抗日的民主的统一战线的原则。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这是与‘以党治国’完全相反的政策。”党要实现对政权指导与监督的作用,“首先就要从切实指导与监督自己的党团和党员做起”。这一思想对深化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指导意义。二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在《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等文章中,在论述根据地建设规律中着重的建设规律没有坚强的党的领导和党的组织基础,没有党的一元化的领导,党的领导不贯彻于武装、政权、群众组织等各系统中,党的领导发生错误,都要影响到根据地的建设、巩固与坚持。”“首先是党的领导问题,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在没有党的地方,革命队伍的责任是建立党与发展党党对群众团体,应加强其政治领导,不应在组织上去包办。群众团体的工作,应由群众团体自己去讨论和执行。党对群众团体的政治领导,也不能直接下政治命令,而是经过党团去实现。这一思想至今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1943年11月10日,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结合太行区整风的实际,专门论述了党的建设的问题。这是我党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文献,并以较早提出“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而著名。三是重视严肃党的组织纪律,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针对执政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

建国以后,邓小平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在1956年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协助毛泽东处理党的日常事务,针对执政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他特别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比革命时期更加重要了。弄不好,党可以变质,国家可以变质,人也可以变质。“不要以为革命胜利了,建立了社会主义,就没有问题了,就不会变质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邓小平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同高岗、饶漱石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提出了工人阶级执政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是人民的服务者的明确观点,强调党要实行政治领导,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接受监督,并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的设想。“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邓小平主张加强民主建设,指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1962年2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加强执政党作风建设进行了全面论述;同时,对执政党的干部问题进行了论述。1965年6月12月,邓小平在《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的谈话中,系统地总结了历史上的建党经验,阐述了毛泽东怎样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的问题。强调:“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还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就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着手进行全面整顿,开始逐步纠正“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各种混乱和错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机,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新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整个国家发生了伟大历史性变革。党的建设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邓小平立足现实抓住根本,把握全局,开拓创新,在总结我国和原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后,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并尖锐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邓小平科学地分析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理论创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邓小平对党的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及思想内涵

(一)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前进方向

邓小平高度重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根本问题,科学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邓小平领导全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对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也进行了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团结一致,更加朝气蓬勃,更加具有战斗力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党的十二大根据当时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强调党要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必须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党的十三大提出一定要适应伟大的变革,把党建设好。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基本上又重申了这一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把新时期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根本问题,指明了党的前进方向。

(二)创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强大理论武器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大特色。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从思想上建党的科学思想,作为亲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代伟人,他准确地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地赋予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新的内涵。第一,对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科学的概括。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就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获得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成果,创造性的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建设的最大贡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时期的伟大实践必须要有新的理论指导,新的伟大实践也孕育着新的伟大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第三,提出抓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论断。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他多次告诫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为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邓小平“希望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创造性提出了一条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富有开创意义的探索。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的具体体现,它决定着党在一定历史时期行动的方向,也决定着建设的方向。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斗争,必须有自己鲜明的纲领,它是一面公开的旗帜,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实现了战略重点的转移。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总结国际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条基本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四)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提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完整思路

干部队伍建设是关系党和革命事业成败的一个战略问题。邓小平告诫全党“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政治路线的要求,提出了新时期的干部路线。即“坚持任人唯贤,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干部,培养造就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实现。”邓小平科学把握干部路线需要改革的环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党的干部队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干部素质和干部机制;干部队伍建设实际存在的动向和运动;干部问题解决的前景等一系列问题,都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作了内容丰富、视野宽广、挖掘深入的论证,揭示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邓小平身体力行,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废除了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逐步实行了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使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使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班子和整个干部队伍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五)提出了制度上建设党的新思路,丰富了党的组织建设的理论内容

邓小平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出发,指出党的建设必须从制度上考虑解决问题。从制度上把握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源并依此寻求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说是邓小平政治思维的鲜明特点。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扬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一系列原则和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理论。他强调,必须发扬党内民主,活跃党内生活,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党是有组织的整体,必须坚持“四个服从”的原则,这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精神;要建设一个巩固的统一的党,坚决反对党内派别活动和分散主义;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这是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必须加强和健全党内的民主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必须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走出了一条不靠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在重视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同时,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组织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规定了加强和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四条指导方针,明确了农业、企业、学校等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了大发展阶段。

(六)深入持久地狠抓了反对腐败的政治斗争,开创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使我们党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和平演变”的考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意识到,根治腐败不仅仅关系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而且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的政治斗争。”邓小平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新的实践,深刻论述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一是指出了党风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为党风问题确实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二是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防止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及其它政治弊端的产生。三是指出了党风建设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新路子。注重从法制上规范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约束、惩罚机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逐步纳入制度的轨道和法制的轨道。这些重要的原则、规定和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内容和工作内容。

(七)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紧密结合为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邓小平总结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通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细致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严密审慎的组织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党的领导。党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党要担负起领导的重任,还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随后,他再一次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能放弃这一条,但是党要善于领导。”邓小平认为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是:一是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二是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三是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四是改善党的作风。对怎样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提出了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法。

三、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当代中国,紧密联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的体制、封闭的环境转变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方针、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等相应进行了科学变革,探索出了一条在新形势下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解决了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

(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

邓小平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曲折经历;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和对理论的科学态度;他相信和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他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情势及其发展作精确的科学分析。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胆略,紧紧围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个主题,及时总结我们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原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国内国际新的历史条件,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各种考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理,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丰富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科学内涵,把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执政党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沉着应对,审时度势,处变不惊,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成功回答了“历史周期率”提出的严峻挑战。

(三)解决了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如何建设一个肩负起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也是各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历史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围绕无产阶级要不要建立自己的政党,怎样建设这样一个政党,运用自己创立的科学理论,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建工作,尔后指导和推动了一批民族国家范围内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俄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一整套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独创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理论和建党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发生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紧紧围绕这一课题,积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根据新的实践和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理论和建党原则,出色地解决了在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