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改革开放是什么

——重温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12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号召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在深入学习这篇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宣言书的时候,重温邓小平同志40年前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对我们很有帮助。

  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顺应人民意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生活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这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由来的深刻总结。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人民群众思安定、谋发展,热盼生产生活“旧貌换新颜”。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难以消除,经济社会的发展举步维艰,出现了两年“在徘徊中前进”局面,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意。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追问: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叫优越性吗?不优越叫什么社会主义呢?19789月,他在东北三省视察时,走一路讲一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正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中央政治局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做好准备,在此之前召开了持续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针对会议情况特别是出现的新问题,邓小平同志决定在1213日闭幕会上讲一讲,并亲笔拟出3页纸、400多字的提纲,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

  邓小平同志认为解放思想是当时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如果思想不解放,就不能解决遗留的老问题,更难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走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他在讲话中分析了思想僵化的成因,列举了思想僵化产生的怪现象,强调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一切照抄照搬照转,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以至于从实际出发的、得到群众拥护的正确政策,往往也受到指责。言下之意,要解放思想,就要做到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群众关心什么,就抓住什么。他顺应人民对改善生活的期盼,指出:“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事实表明,只有解放思想,善于从群众所想所盼中寻找方向,才能理解为什么改革、为谁来改革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的各级领导,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当然,群众提出的意见,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要进行分析。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进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难免涉及一批人的切身利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比如,机构的改革、企业的改组,都会带来人员的进退留转,有些人就会有意见。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这些问题很快就要出现,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一定能够克服改革开放中的各种难题。他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这是毫无疑义的。”

  依靠群众解决问题,就要尊重和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针对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着重讲了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他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因此,邓小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深刻认识到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

  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从小岗村的“大包干”到经济特区的“杀出一条血路来”,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的各领风骚,都要归功于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这也正是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所预见的,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鼓励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

  检验改革开放的成效,要以人民幸福为标准,要让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的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是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的。联系当时正在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他说了一句名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可以说,强调实践标准,也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进。因为人民是看实践的,改革开放的成效也要用这个标准来检验。就当时的情况,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开放能不能为人民造福,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在管理方法上,要特别注意克服官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要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他还明确表示:“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

  在管理制度上,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邓小平同志认为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中,各地的企业事业单位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人负责,需要通过扩大权限、责任到人,选用人员、量才授职,严格考核、赏罚分明等措施加以解决。他指出:“要发现专家,培养专家,重用专家,提高各种专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用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

  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与此同时,他惦记着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的困难群众,提出“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沿着这个思路,邓小平同志对先富带动未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逐步深入,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作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改善民生等决策,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了基调,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20年前,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重读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强调“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由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法宝”,并指出要做到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风”,“重点是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对于我们今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毛胜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比较大的实际是
  A.生产力水平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C.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           
  D.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下列选项不是原因的是
  A.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期的、独立的社会形态
  B.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C.在这个阶段需要对资本主义进行补课
  D.要防止急躁、冒进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改革与开放的矛盾
  B.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比较核心的是坚持
  A.社会主义道路  
  B.共产党的领导  
  C.人民民主专政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
  B.比较终决定力量  
  8.下列对“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9.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方面,我们国家的基本目标是
  A.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D.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发展进程看,其特征有
  A.它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B.它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C.它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D.它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由于
  A.这是由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B.其历史任务是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C.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D.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任务是
  A.实现经济现代化  
  B.实现经济社会化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实现经济市场化
  4.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的涵义有
  A.我国社会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特定阶段
  D.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6.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那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与第一次革命有着明显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次革命的条件不同  
  B.二次革命的内容不同
  C.二次革命的对象不同  
  D.二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
  A.二者对立统一并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B.二者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二者都为了解放生产力
  D.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9.实行改革开放是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新时期中国比较鲜明的特征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D.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我国现阶段比较大的实际的科学反映

  11.我国现阶段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坚持
  A.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B.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
  D.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12.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改革的共同点是
  A.内容和对象相同  
  B.手段和形式相同
  C.根本目的相同   
  D.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同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目标为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
  15.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A.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C.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必须反对机械论。
  2.我们党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因为过去曾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四、分析题   1.试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并说明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生活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
  2.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案、解析与内容   一、单选题   1.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领域、社会生活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对这些特征的总体概括和理性认识。A、B、C选项描述的都是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D项比较全面。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起始点,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为终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由各种条件所决定的。A、B、D正是这些客观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解决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不需要对资本主义进行补课,因此C项符合题目要求。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人们往往急于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因此必须防止超越阶段。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生产关系是可以逾越的,比如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不可逾越的是生产力。因此C项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首先决定于生产力,其次才是经济运行机制或资源配置方式。选项D同样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决定因素,因此应选B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1页知识点一、3.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认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主要矛盾作了明确的概括: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把它载入了党章。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它是立国之本,而其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革命胜利以后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重要知识点,一般来说考选择题机会多一些。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解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间接动力、比较终决定力量、直接动力、根本动力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是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比较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考生对此要熟练掌握。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因此它具有与革命相同的作用和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第一次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内容是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改革是将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二者不具有相同的内容。注意解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这是一道否定式的题目。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3页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解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本题考查的是经济方面。要注意:基本目标与基本政策是有直接联系的,基本目标是纲,基本政策是为实现基本目标而制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本题的选项A、B是为实现基本目标的基本政策之内容,具有一定的干扰性,选项C是政治目标。

  [考点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党的十五大报告从九个方面作了论述。选项A、B、C、D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论述,因而都是正确选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必然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是由特殊的国情、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所决定,还由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决定的。这正是选项A、B、D的内容。选项C是我国在20世纪末应实现的战略目标,因此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1页知识点一、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历史任务”的含义。它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一个较短的过渡时期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1页知识点二、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解析]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考生要特别注意,党的基本路线是必须熟记的知识点,几乎每年都以各种题型来考核。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有两层涵义:(1)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指明了现阶段社会的性质。(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指明了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程度。选项A、C、D是对此两点的解释与扩展。B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而不是涵义。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比较根本比较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非常重要。另外,考生要熟练掌握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其核心即坚持党的领导。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改革与第一次革命的区别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解析]第一次革命是在人民大众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条件下,在社会基本矛盾极大地激化条件下发生的。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革命是要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其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第二次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第一次革命是大规模的群众式的阶级斗争,主要运用暴力手段。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依靠群众,但又不搞群众“运动”。所以A、B、C、D都是正确选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紧密相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前提,坚持改革开放能促使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才能使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经济上的繁荣活跃互相促进,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选项D只是指出改革的作用,而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因而不符合题意。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的是对改革开放的作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实行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ABD为正确选项。实行改革开放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实行改革开放。因此C为干扰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分析国情,做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考生要掌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比较大的实际,比较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它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BCD均为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表述,都为正确选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3页知识点二、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解析]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起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考生所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掌握:一是不定项选择题,一是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联系出分析题。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是中国近代第二次革命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解析]中国近现代革命与改革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从根本目的来看,两者都是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以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来看,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CD为正确选项。但是,中国近现代革命与改革也有不同之处。第一,内容和对象不同。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其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对象是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第二,形式和手段不同。革命是大规模的群众式的阶级斗争,主要运用暴力手段。而改革则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依靠群众,但又不属于阶级斗争。第三,条件不同。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进行的,人民群众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而改革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C、D正确选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政治方面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3页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解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在考试中,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常常以选择题的题型交叉来考,本题即为一例。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熟练掌握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要能把三者区分开来。选项A为党的基本纲领的经济方面的基本目标,选项D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方面的基本目标,只有选项B、C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因此,答案应为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作用和功能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要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作用、功能、内容进行区别。B、C属于基本纲领的功能、作用、内容,D属于基本路线的内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4页知识点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解析]A、B、C、D四个选项全部正确。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比较新成果。

  1.[考点点拨]本题重点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这样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所必经的阶段。
  (2)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必须反对机械论,即反对在革命发展问题上,不承认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
  (3)同时,又必须反对空想论。即反对认为在革命发展问题上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左倾错误的主要认识根源。上述论断只认识到其中一种错误倾向,认识问题不够全面。
  2.[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内涵和原因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在认识这一问题时,曾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这一阶段长期性的一个原因。但是,仅仅以过去我们犯过超越阶段的错误而来证明它的长期性是不够充分的,必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这一阶段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它的全部发展过程要经历几百年。因此,作为它的起始阶段的初级阶段,也必须是很长的。第二,我们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很长时间。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和革命的关系,主要是对改革的定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不但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政权极力维护旧制度,做垂死挣扎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革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除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否定,相反,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的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所以题目“改革是发展生产力”是不全面的。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3页知识点二、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案要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适用于整个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的基本的方针,它充分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所以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要始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二,改革、发展、稳定这三个方面,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势下,在矛盾统一体内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其地位的轻重、作用的大小,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第三,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总体上说,必须高度重视稳定作为前提条件的关键作用。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搞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3页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案要点](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分别是: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政策分别是: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②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比较主要经验的总结。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019年10月报名拉开序幕,同学们可以开始准备自考复习,以下是2019年10月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题库。

2019年10月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题库

1、简述中国资产阶级的双重特点和性格。

答: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大都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经济力量企业比较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密切;中下层所办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较少,经营状况远不如上层所办的企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2、简述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答: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防止、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3、简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制度,改变买办的和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试述列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1)军事侵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外国列强还在中国设立租借,成为国中之国和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强占租借地,使其成了列强侵华的基地;划分势力范围,则使中国面临着“瓜分豆剖”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取得驻兵权,随时可以以武力要挟中国封建政权。这些都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破坏。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勒索巨额赔款。战争赔款,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人民进行的分开掠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2)政治控制。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中国人民的***,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4)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5、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他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攫取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文化特权,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了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进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业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6、简述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答: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这场大论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7、简述革命派对中国民主革命认识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答: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势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8、试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蹦过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斗争和间接统治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第六,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9、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10、试述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

答: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11、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是如何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

答:(1)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3)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此后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民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4)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旋律。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2、简述《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其评价。

答:(1)《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一下分一半。2)《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与以往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和“迎闯王,不纳粮”等相比,《天朝田亩制度》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应该说这个纲领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口号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它表明,即使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起义,尽管给腐朽的封建制度以严重的冲击,却难以建立起足以替代腐朽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

13、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答:《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械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14、简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现象的滋生。 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知道,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也无法维持内部长久的团结,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正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知道,太平天国也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此外,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论的认识。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胜利的重任。

15、简述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包括哪些方面。

答:(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除了继续办军事工业以外,还打着“求富”的招牌举办民用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八旗军和各地方武装成立洋枪队,装备洋枪洋炮。1874年起兴起海防之议,到19世纪90年代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兴办洋务,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技术人才,为此,洋务派兴办了一些文化教育事业。创办了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和军事学堂。还派遣官费留学生到英、法、德等国学习。

16、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17、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围绕着哪些方面展开?它的实质是什么?

答: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 要不要变法。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维新派指出,时务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中国面临被瓜分的严重危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不变乃亡”。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第二, 要不要兴起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维新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第三,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守旧势力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改变的。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18、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答: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9、试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洋务运动自身的缺陷限制了它的发展,最终以失败而告结束。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目的是要维持即将毁灭的清朝封建统治。然而新的生产力与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是不能相容的,洋务派只注重西法练兵和办企业,而不去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只是在封建制度的母体上,嫁接西方近代生产技术的枝芽,其结果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表面上积极扶植洋务派,实际上是要以此为手段,巩固并扩大其在华特权,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面对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压力,洋务派多是在“以夷制夷”的幌子下妥协退让。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企业内部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现象十分严重。此外,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又多方阻挠。

20、为什么在近代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答:1)维新派进行的改良运动“百日维新”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2)维新派有其自身的弱点和局限: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保有幻想。而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三,脱离人民群众。3)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21、简述清末 “新政”的目的和内容?

答: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2、简述清末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

答:清末,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1)外国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竭力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清政府为支付对外赔款和对内搞“新政”,1901年至1911年10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倍,人民负担加重,激起了民众的普遍***。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层出不穷。

23、简述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简述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答: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政治。清政府又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速开国会的要求,还***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并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这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24、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局限?

答: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的提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在理论上解决了当时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个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25、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它的局限性在哪里?

答:(1)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第二,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但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局限性。一是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二是没有提出满族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26、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主体,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7、试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答:(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3)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获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力量。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28、国民党是如何实行***的军事***统治的? 、

答:(1)为了***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2)为了***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军统),反对***,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主义。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29、试述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进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0、试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答:由于这场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并把政权交给了同样是封建势力代表的袁世凯。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中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31、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成果,反对北洋军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答:(1)发动“二次革命”。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宣布讨袁。 (2)组织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3)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并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32、简述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答:(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他们呢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并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3)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33、简述五四运动爆发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答:(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起来。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4)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4、简述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

答:(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3)来时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35、简述中共一大的内容?

答: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1) 大会通过了中国***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共产国际等;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等;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工人。 (2)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书记。(3) 大会宣告了中国***的成立。

36、简述中国***成立的历史特点

答:(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37、为什么说中国***的成立是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中国***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1)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 (2)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总之,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38、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常委。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 (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标志着中国***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证明中国***是具有自我净化(具有自身纠错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

39、简述中共二大规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及其意义?

答:(1)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2)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历史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打倒列强、除军阀”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

40、试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还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还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发对文言文、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2)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41、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答: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2) 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3)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42、试述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

答:(1)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第二, 它扩大了中国***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2)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共***,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当时的中国***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革命经验尤其是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的经验,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43、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答:第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备客观条件。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第五,***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4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答: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教条主义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45、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6、简述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47、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答: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民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48、试述敌后战场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答: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到50多万人,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根据地。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49、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它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背道而驰,因而最终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唾弃。

(2)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三个阶级的政治代表是中国***。

50、中共在统一战线上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其目的和实质又是什么?

答:中国***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的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并发展***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其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中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51、试述中国***如何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在全国发展***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是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重要的任务。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才能达到以斗争求团结的目的。 中国***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时,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即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把统一战线中的摩擦和斗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始终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2、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原因。

答:(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①中国***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十分不开的。

53、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大量牵制了日军。 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还对盟军给予了实际支援。

54、简述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答:(1)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2)民族资产阶级在经纪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55、简述中国***的建国方案的主要内容

答: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也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

56、简述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解?

答:(1)广大农民对中国***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2)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3)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57、简述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系统阐明的中国共产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党的新中国的主张?

答: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2)在上述联盟中,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4)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

58、为什么说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答:(1)中国革命的胜利,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的领导。中国***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2)中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3)中国***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有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4)“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59、试述抗日战争后的国际格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答:(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它突出地体现在: 一是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二是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2)上述国际格局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战后不久,美国拟定了一个准备称霸世界的所谓“全球战略计划”。为实现此计划,美国在“遏制”苏联势力的旗号下积极向全球扩张,并把夺取中国,以巩固它在亚洲的地位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为此,美国继续采取自中国抗战后期就已确立的扶蒋反共政策。这一政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形势对国民党不利时,力促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以期用和平手段诱骗中共向国民党投降,使美国不战而控制全中国;另一方面,从各个方面大力加强国民党的力量,一旦和谈目的不能实现时,便帮助国民党与中共决战,以期用武力打败中共,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庸。无论美国采取何种手法扶蒋反共,中国***和中国人民都将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严峻考验。

60、试述抗日战争后,中国***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做的努力及其结果与意义?

答:(1)中共的努力: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同意和平谈判,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建国;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参加政治协商会议。(2)结果: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在政协会议上,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五项协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及其奉行的内战政策,再一次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领导了国统区的民主运动,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 (3)尽管中国***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中国***为此所作的真诚努力,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成果,对于推迟全面内战的爆发,并保证党和人民军队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胜利地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国民党竭力把发动内战的责任嫁祸于中国***,并对国统区的进步民主力量采取******的手段,其结果反到造成了政治上的自我孤立。

61、试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答:(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受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2)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3)为了支持反人民的内战,国民党政府从多方面加剧对广大人民的疯狂掠夺。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迫使全国各阶级人民团结起来,同国民党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之外,再无出路 (4)中国***制定和实行了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不仅成功地领导了解放区军民在第一条战线的革命斗争,而且成功地领导了国统区人民在第二条战线的革命斗争。

62、试述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同中国***合作奋斗,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的主要方面。它们与中国***的团结合作主要表现为:

第一、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第二、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第三、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如***中央委员李公朴、闻一多,***中央常委兼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杜斌丞。

第四、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63、试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答:(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自身的建设。

6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哪些新的严峻严验?

答:(1)能不能保卫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当时,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不愿意看到的。它们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65、简述“三反” 、“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答: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的严重发展,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对于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952年1月,***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五反”运动历时半年,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66、简述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第二,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第三,刚刚执政的中国***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67、简述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答:(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全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以展一批,巩固一批。(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68、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69、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意义及特点。

答:(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是,第一,在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有急于求成的特点。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只有轻微剥削的小业主本来是应当引导他们走合作化道路的,却把他们与资本家一起带进了合营企业;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合。同时,在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上和对计划经济的理解上也有局限性。尽管如此,从根本上说,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符合于客观需要的,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70、试述社会改造基本完成的深刻历史意义。

答:第一,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标志。表明,中国已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的确立。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总之,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改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71、中共八大是如何对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分折的?

答: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园。

72、简述***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具体内容。

答:“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为中共八大所采纳,并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

73、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1)路线: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74、“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1)1962年1、2月间,***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毛泽东、***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 (2)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75、论述: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理论贡献。

答:(1)在基本的指导思想方面,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阶段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问题上,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如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观点。如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动活泼的***面; 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6)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8)关于加强***自身建设,提出:***员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7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是怎样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答: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77、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等的全力支持。(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78、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

答:(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79、1990年***提出的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 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1)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2)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必然产生第二个飞跃,即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80、***是怎样阐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

答:(1) 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8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意义是什么?

答:(1)主要贡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第一,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第二,全会公报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第三,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定,如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等问题。(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82、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内容包括:(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不完善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2)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8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

答:(1)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2)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其中的活动灵魂。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84、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的内容和意义。

答:1992年初,***先后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1)内容:第一,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提出 “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一切工作和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强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至少需要100年。(2)意义:小平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5、中共十七大对改革开放历程和基本经验做了哪些总结?

答:中共十七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程作了回顾,指出:(1)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前后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