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学什么

更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美国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关的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都有大力发展生产、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

C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

()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C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在第()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也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中国改革及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中,人们都会发现众多经济学家的身影。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就是吴敬琏。人们普遍认为,吴敬琏曾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些关键时刻,对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确定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的战略方针,改革必须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在经济体制的自主企业、竞争性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等三个基本环节上有步骤地配套进行,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组中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以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等重要问题上,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2005年颁布的首届中国经济学奖,其“杰出贡献奖”的获得者就有吴敬琏,此外还有薛暮桥、马洪、刘国光。

    薛暮桥曾被誉为在中国现存的经济学家里,再没有人能像他对中国经济体制产生这样的影响:参与设计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制建设。

    薛暮桥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经济学,中间经历了相信计划经济,后来又力主改革、走市场经济之路的漫长过程。1990年,他撰写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和《致中共中央常委的信》,建议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结构和效率问题,继续推进市场导向改革。

    已经出版的《薛暮桥回忆录》和《薛暮桥晚年文稿》,将有关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老一辈经济学家中,马洪是为数不多的跨学科研究并取得全面成就的学者,并被称为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他较早提出和支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

    马洪1993年10月出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综述和总结的理论文献。

    马洪也是主张稳健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学者。1980年他在国务院长期规划座谈会上发言,提出应当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怀疑论,一种是速成论。1987年4月,他在国务院的会议上,针对当时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国民收入连续几年超分配是造成财政经济困难的根本原因。1989年9月他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国务院提交了三年治理整顿的意见。

    刘国光在经济学界被认为是模式转换研究者,也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双向协同,稳中求进”的改革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两重模式转换、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作出了贡献。

    刘国光于1979年6月提出中国经济改革要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要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1984年,他提出要为改革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1985年,他提出两种模式转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互相制约。1988年3月,刘国光在中共十三届二中全会上发言,强调“稳定物价”的方针,并表示应破除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益论。

    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刘国光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支持者,主张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至2002年,他深入总结了“软着陆”和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剖析了通货紧缩的机理和治理思路。

    既是学者又曾是政府高官的高尚全则是中国改革进程中推行市场经济的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1987年3月20日,高尚全在中共中央党校做了题为“探索和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报告,提出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8月20日高尚全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三点意见:一、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一种手段和手法,并不是社会制度的属性;二、用国家经济合同逐步替代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三、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展开,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从实物性计划向政策性计划转变是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高尚全希望中央十三大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时任国家体改委主任的李铁映同志把他的材料转送中央领导。

1987年10月中共召开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资本主义”,“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应当通过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按照等价交换原则签订定货合同等多种办法,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社会主义经济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该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然而在1990年,计划经济又回潮了,有人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上写了好多文章,严厉批评市场化改革,认为改革是执行了资本主义路线。那时,有人又把计划与市场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把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提高到两条道路的斗争上来。还有一些观点认为,苏联之所以解体,就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有人写文章批判说,“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就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提到这段历史,高尚全说:“那时面临的选择只有两条:一是顶住压力,坚持改革;二是顺着否定改革的回潮走。新上任的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选择了以理服人的做法,通过向中央送了两份材料,影响中央高层决策。我当时是陈锦华的助手,国家体改委副主任。”

    据高尚全回忆,体改委呈送中央的两份材料中,一篇是对外经济体制司的《外国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和实践以及中国的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评论》,江泽民看了以后说,“材料很好,我看了两遍”,并批示中共中央领导参阅。李鹏看了以后,批示要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文件起草小组参考。当时,整理这个材料的一位副司长压力很大,怕犯错误,怕有人批评资产阶级就在对外司。

    另一篇是1992年4月15日召开广东、江苏、山东等五个省的体改委主任座谈会后报送的材料。高尚全说,这个座谈会的议题就是讨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座谈会很神秘,规定不带助手,不做记录,不得外传。因为在当时对改革的非议没有过去,讨论这个问题很敏感。

    根据讨论,陈锦华亲自向中央写了报告,认为从五个省的实践看,凡是市场机制运用得好的地方,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说明市场经济这种手段和方法,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希望党的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有所突破。

    高尚全认为这两份材料对中央的正确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当然,最后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小平同志。对全党通过的十三大报告,小平同志说一个字都不要改。”

    在传统与变革交错的岁月里,中国的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为打破坚冰、探索创新富国强民之路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厉以宁也是其中的一个名字。厉以宁是国内最早将不同经济体制进行比较、力主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在中国经济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最有生气、最具活力的学科的转变中,厉以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改革刚进入起步阶段的时候,厉以宁就提出,改革是世界潮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可逆转。他关于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股份制是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实现形式等一系列著名论断,在学界深具影响力。他的理论主张,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得到推崇和全面施行。

    应当说,改革理论的创造及其体系的构造是学者和官员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人们也许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的时候,政治家们、官员们都对改革充满激情。现任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研究会副会长的石小敏曾充满感慨地坦言:那段历史很不平凡,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官员们在当时要做一点贡献也都很不容易。

    石小敏认为高尚全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长期思考现实的问题,并提出能被上下融通的对改革实践有进一步推进作用的政策建议。理论界因为纯粹研究理论问题而对这些提法常常不以为然,这是由于分工不同,看问题角度也就不同。

    回顾改革实践的发展,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历史瞬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另一位副会长杨启先说,中共中央在1984年明确提出,中国要搞商品经济。虽然这在理论上屡有提及,但中央文件上尚未写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当时就向中央建议,要专门搞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从1984年6月份开始起草,10月才结束。在起草过程中,对于究竟要不要提出“商品经济”,有一个争论的过程。刚开始时,起草班子里绝大多数人还是老观念,在起草稿的提纲里甚至连“商品经济”也突破不了。“结果,提纲拿到8月份的北戴河会议上讨论时,胡耀邦很不满意。于是就重新改组了起草小组。以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副主任林涧清为首,郑必坚、龚育之、林子力、罗金杯等都吸收进来,还增加了高尚全,经委方面则增加了谢铭干、刘树人等人。”

    杨启先曾担任过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综合规划局局长、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研究办公室副主任。他熟悉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曲折过程,也对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历史、成功经验、问题教训,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等,有系统的了解与体会。

    他在回忆中提到,新的起草班子从8月份工作到10月份。这期间出现的最大突破发生在9月初,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人赵紫阳给邓小平写了封信,提出这次决定可以写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很关键的内容。杨启先说,这就等于是承认了中国是商品经济社会。对此,邓小平、陈云和李先念都批复了。邓小平后来还指出,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一个伟大突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初期是什么时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