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基书为什么以色列人不觉得神爱他们?

圣经中的契约与契约精神

前几日,微信上盛传一篇描绘契约精神的文章,用美国总统格兰特墓碑旁一个五岁小男孩的坟墓流传两百年的故事,映射契约精神蕴含的简单、坚毅又动人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一般认为这种信守承诺的伟大的精神发源于古罗马,而最早用契约解释国家的起源,则开端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但是从《圣经》记载来看,在上述之前的古以色列,就已经有了这两种意义上的契约。

诺亚之舟:《圣经》中上帝与人类的第一次立约是与亚当后裔诺亚之约。上帝用洪水惩罚违背其旨意的人类,同时指示诺亚制造并让家人躲进方舟,人类因此而得以延续下来。洪水过后,上帝与诺亚立约说:“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为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

犹太人的割礼:公元前1800年,以色列民族已经形成。上帝与当时人类的统领亚伯拉罕也立有约定:“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你们世世代代的男子,无论是家里生的,是在你后裔之外用银子从外人买的,生下来第八日,都要受割礼。你家里生的和你用银子买的,都必须受割礼。这样,我的约就立在你们肉体上,作永远的约。”

在这个约定中,以色列民族用经受割礼交换了神的特殊恩典。从此他们作为耶和华神所爱并特别拣选的,与神之间具有特殊关系和情份的民族,与外邦人相区别。藉着他们身上这个特别的记号,神将世世代代去影响、祝福更多的民族和国家。

西奈之约:摩西是以色列人伟大的民族英雄,约公元前1300—1250年,他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人的严酷统治,开创了以色列人新的时代。上帝与摩西也有立约,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诫”。上帝与摩西之约被刻在石板之上,敬奉于神圣的法柜之中,成为古以色列民族的基本法律。此后,上帝与以色列伟大的君主大卫,与以色列极盛时代君主所罗门进一步续约。

除了上帝与以色列人的契约之外,《圣经》还记载了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契约。

土地买卖之约:《耶利米书》中描述过一宗土地买卖契约的过程:耶利米受神的指引,用十七舍客勒(一种计量单位)银子购买一块土地。在交易时,要“在契上画押,将契封缄,又请见证人来,并用天平将银子平给他”。从这段简短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土地买卖契约的要素:双方当事人即耶利米和土地所有人、契约的书面形式、需要见证人、价值用银子计量、计量工具为天平。

国家间的约定:国家之间的契约或协议是近代的产物,但是《圣经》记载了类似于现代国际间协议。所罗门统治时期,以色列国到达了鼎盛。所罗门素与黎巴嫩推罗王希兰有交往,“希兰与所罗门和好,彼此立约。”所罗门大兴土木,建造圣殿。希兰向所罗门提供香柏木和松木,所罗门给希兰麦子两万歌饵,清油二十歌诨。

《圣经》中的契约更注重形式,无论是传统的画押见证、还是庄重威严的石板,再或带有神秘气息的彩虹,《圣经》描绘的契约或者缔约过程更注重外在的形式、或庄严的仪式,而非当事人之间的合意。

如果从意思表示和可执行性的法律视角分析,《圣经》里描述的契约还是粗糙的早期形式,有待发展,实现“逐渐与其形式和仪式的外壳脱离”。但是从契约精神的角度,所有仪式都是言论的呈现形式,也是传达诚意的方法,《圣经》中对缔约仪式和形式的无上推崇,也体现了人们对开篇所说契约精神竭尽全力的坚守。

《圣经》中的婚姻法律思想

《旧约·玛拉基书》2章14节说“她虽是你的配偶,又是你盟约的妻,你却以诡诈待她。”《旧约·箴言》2章17节说“她离弃幼年的配偶,忘了神的盟约。”可见,圣经中婚姻实质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项契约之下,妻子合意享受丈夫的关爱,丈夫可以拥有妻子的顺服。

我国《婚姻法》推崇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圣经》中虽然没有提纲挈领的表述,但也蕴含着相似的理念和精神。

1.婚姻自由。在古以色列,有人到女方家提亲,家人也要征得女孩的同意——《旧约·创世纪》24章57-58节:“他们说,我们把女子叫来问问她。就叫了利百加来,问她说,你和这人同去吗?利百加说,我去。”这里的“去”就是跟随亚伯拉罕的老仆人去嫁给以撒,家里人在应允这桩婚事之前,充分考虑了女孩儿本人的意思。

2.一夫一妻制。《圣经》记载,上帝只造了一男一女,要二人结合——《旧约·创世纪》2章24节:“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3.男女平等。这种平等首先体现在上帝的创造上——《旧约·创世纪》1章27节:“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照着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并不偏待某一方。《旧约·创世纪》2章21-22节:“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早期基督教教父及哲学家奥古斯丁曾说,神早就设计男女地位平等,在他的心意中,他没有叫女人高于男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头骨造夏娃;神没有叫男人压制女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脚骨造夏娃。

4.保护弱者的权益。《圣经》明确反对随意休妻和对妇女进行家庭暴力——《旧约·玛拉基书》2章16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休妻的事,和以强暴待妻的人,都是我所恨恶的。”《新约》之中也有相似的教导——《新约·歌罗西书》3章19节:“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不可苦待她们。”对妇女权利的保护还可以体现在继承上——《旧约·民数记》27章8节:“你也要晓谕以色列人说,人若死了没有儿子,就要把他的产业归给他的女儿。”对老人的权利的保护也有所体现——《新约·以弗所书》6章2节:“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前文提到,摩西十诫是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契约,同时,它也被认为是继汉谟拉比法典之后第二部伟大的成文法典。根据《圣经》的描绘,摩西十诫诞生于苦难之中。

发生在1445年(时间有争议)的“出埃及记”,是《圣经》中广为流传的故事。在此前的400年间,犹太人在埃及王国生活悲惨,不仅沦为奴隶,他们所生的男婴,也要统统杀掉。当时,摩西的母亲为了保全他的性命,就把他放在一个篮子里,藏在河边的芦苇中。后来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发现了装有婴儿的竹篮,便将他带回了宫殿抚养,取名为摩西。

摩西在宫中健康平安的长大,后来因为杀死了一名埃及士兵而身陷险境。为了避难,他逃跑、娶妻、生子。后来他又应上帝之召唤,重新回到埃及,实现带领族人逃出埃及的使命,回到他们的故乡迦南。

摩西十诫,就是在逃难过程当中诞生的。带领一支庞大的队伍,在沙漠中逃难数十年是极为艰难的任务。就像我们常说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当时的摩西,就面临着这样一种实实在在的困境。因此,他登上了西奈山,请求上帝给予他指引,上帝答应了摩西的请求。所以《圣经》上记载,摩西十诫是上帝亲手,书写在西奈山的石壁上,如此壮观的场面,震撼了整个犹太民族。

与现代意义的《法典》追求协调与完备相比,摩西十诫是独立、简明的。只有10条内容: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摩西十诫以简单明快的条款,将古老的习俗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甚至演变为人们的人生信条。但它被誉为经典的原因并非立法技术的高明,而在于告诉世人,人作为一种具有精神性的生命存在,应该有所信仰。

电影《泰坦尼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船要沉没了,每个人都惊慌。这时有一个牧师提议,在救生艇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保证的是,妇女儿童的生命安全,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我们每一个男人最基本的一种职责和道义。这是上帝给我们的指示。当船沉没以后,这个牧师抓住了一块舢板,这个时候从另外一个方向,向他游过来的一个年轻人,生命垂危。牧师问年轻人“你信主吗?”。年轻人回答说他不信。牧师说,“你从现在开始信主吧,主会救你的。”然后把自己舢板推给了这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活下来,牧师死了。

对于笃信的精神和规则,人们愿意牺牲生命去践行。

其实不仅是摩西十诫,整部《圣经》都强调着着信仰重要和力量。而法律是需要被信仰的。

在西方的法庭上,所有出庭作证的人,都要将手放在《圣经》上,向上帝允诺,对法庭所说属实。这一仪式性的行为正是由摩西十诫的第九条衍生而来。信仰让人们有所畏惧,因而感受到自己被束缚。其实每一个人,应该在自己内心世界里面,确立起这样的一种信念,遵守法律,不仅仅因为你个人的功利目的需要,而是因为遵守法律本身,就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担当和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大卫鲍森的讲章篇三

  这是旧约圣经的最后一卷书,现在要谈所有旧约先知的一个问题。尤其是我们谈过的这些先知。旧约先知大多是预言以色列的未来,他们预言以色列的未来。但是到现在为止,国内外有很多的教会,他们从来不讲以色列的未来,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大家对以色列的未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其实有三种看法,西方教会的看法,我想大多不同于我的看法,我前面介绍旧约先知的时候谈过我的看法。很多应许讲到耶路撒冷的未来,以色列的未来,以色列在列国中的地位等等,这些应许真的会实现吗?

  对于这些预言的三种看法如下,第一种看法是认为这些应许是有条件的,以色列必须向上帝忠心以及顺服,应许才会实现。但是他们对上帝不忠心也不顺服,这些应许已经被一笔勾销,永远不会实现,因为条件没有符合。要让上帝的应许实现,除非他们顺从符合条件,可惜犹太人一直不顺服。而且拒绝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所以有关他们的应许已经一笔勾销,这些预言已经全部落空,永远不会实现。这些预言过去没有实现,未来也不会实现。所以有些传道人从来不谈以色列或以色列的未来。

  第二种看法是这些预言是无条件的。不管情况怎么样,也不管以色列人顺不顺服,上帝的应许都一定会实现。这些预言没有条件,上帝既然应许,他会说到做到。但是这一派的看法对应许的实现方式又有两种不同的。第一种是大多数人的看法,认为这些预言意见在基督的教会里实现了,这些预言已经以象征或者是属灵的方式在教会里头实现。这种看法就是所谓的取代神学,认为教会已经取代以色列。所有跟以色列有关的预言如今将在教会里实现。不过是在属灵上实现,而不是按照字面实现,所有我们会被带进天上的耶路撒冷,而不是地上的耶路撒冷。多产和祝福的应许可以从教会的增长等等看出来。我忍不住想调侃一下,因为所有讲到祝福的预言都适用在教会,但是所有讲到咒诅的预言却完全避而不谈。我觉得这样读圣经很糟糕。旧版的钦定版以赛亚书把所有的祝福应许放在教会,把所有的咒诅应许都放在以色列。我觉得这是严重的偏见。可惜这是大多数教会的看法。认为教会已经取代以色列。以色列在上帝面前已经没有指望。我们必须传福音给他们,就像传福音给其他国家一样。没有别的方法,犹太民族没有未来可言。可是个别信主的犹太人,可以像外邦人一样拥有未来的盼望。很多人习惯把教会称作新以色列。问题是以色列这个名字在新约圣经出现了74次,却没有一次是明显在讲教会。其中73次很明显的是指犹太人,只有一次的意思比较不明确。所以这不足以把教会称作以色列。我认为不应该把教会称作新以色列。新约圣经并没有这样称呼教会。这是属于第二种看法。认为有关以色列的预言如今在教会一一实现,不过是在属灵上实现。所以这些预言在基督第一次降世时就已经实现。

  第三种是我教导旧约预言是采用的看法。就是那些预言无条件一定会实现,而且会按字面所说的方式在以色列实现。上帝说到做到,所以大多数的预言未来才会实现。第二种看法把全以色列得救解释成教会将变得完全。但是第三种看法是以色列必要得救。所以这些预言的焦点放在耶稣再来,而不是耶稣第一次降临。你必须要想清楚你相信那一种?可是有一些关键因素在保罗的罗马书中提到,特别在罗马书11章中他说:上帝弃绝了犹太人吗?绝对没有!他们或许弃绝了上帝但上帝没有弃绝他们。而上帝也在玛拉基书中说:我恨恶离婚。上帝不会轻易放弃一个民族,他一再对以色列人说,你们违背来我们所立的约,但我决不会违背这个约,我们看到以色列今天还存在就证明上帝是守约的神,他们即使不信,仍然是他的选民,因为上帝拣选了他们他不会食言。

  所以这些预言的实现,焦点必须放在耶稣再来。持第二种看法的人,其实不明白耶稣为什么要再来。他要来做什么?已经到天上的人他为什么需要再带回来?我们为什么需要再一次回到地上?耶稣再来的时候会把已经睡了的人带来,好叫所以的_能够再度活在地上,这时我们就需要新的身体,为什么我们的需要回来在地上得到新的身体呢?因为有个伟大的目的必须现达成,新天新地才会降临,我相信耶稣再来是为了在列邦中掌权,到时候我们都要高喊哈利路亚。世上的国变成了我们上帝和基督的国,而且基督要永远作王。

  玛拉基书的背景很像哈该书还有撒加利亚书,只是情况更糟,以色列人已经从被掳的巴比伦归回一百年,但是他们的情况很不好。耶路撒冷仍然荒凉,而且住在那地的居民仍然不欢迎他们回来,那块土地仍然贫瘠作物很少,收成也很差,经常有蝗灾,生活艰苦又危险。圣殿已经完成重建,但比起所罗门的圣殿实在小的可怜。圣殿在公元前520年完成重建,如今许多年过去了,当初毁坏的城墙有尼希米重建完工,但是百姓还是喜欢住在城外,现在要想办法让大家搬进来住。他们还没有建造王宫,因为还没有王。他们有大卫的直系子孙,但是所罗巴伯一家人住在破旧的房子里,他不能作王,因为统治者还是波斯的官员,耶路撒冷还只是一个村庄环绕的山城而已,跟大卫的国完全不能比,所以百姓非常非常的失望,甚至感到万念俱灰。 他们开始问:这样做值得吗?我们已经回来100年了,我们要建造的国家在哪里呢?所以他们都在问一个问题,这也是现代人会问的。这个问题就是:何必再坚持了呢?他们的生活安顿下来以后,开始满于现状。这种绝望的感受,首先冲击到他们的信仰生活。他们在被掳期间学会教训知道不可拜偶像,他们再也没有去拜别神,或是改变信仰。但是他们的信仰变成一种形式。他们还是会去圣殿但只是为了遵循传统,信仰变成一种形式,没有实质的意义,不再是一件重要的事。他们现在寻求的是在宗教活动上,希望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还有花最少的金钱就可以交代过去。在圣殿奉献的时候,希望用最低的金额,像是给小费,不像奉献。其实你在信仰上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多。同样的你越少灵修,收获就越少。

  所以在先知玛拉基出来服侍的时期,祭司做这份工作只是为了糊口。他们不在乎有多少人来参加仪式,只要做做样子能够过得去就好了。他们忽略圣经的教导漫不经心的举行仪式敷衍上帝,好像给上帝一个交代就可以了,他们不再献上最好的,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这不但影响他们的信仰生活,当你用这种态度看待信仰,你的道德生活也会开始受到影响。情况果真如此,你一旦说:何必在乎上帝,很快的就会说何必管什么道德呢?简单的说,如果上一代说:何必在乎上帝?下一代就会说:何必做好人。

  当上帝消失的时候,美德就会消失。这是玛拉基的发现,他发现百姓只顾自己的利益,拼命赚钱让自己享福,奉献给上帝的钱则是越少越好好。他们变成生意人,犹太人很会做生意。他们知道在安息日做生意不对,他们就把市场盖在城外,这样安息日就可以营业。这严重影响到家庭生活,先是觉得不必忠于上帝,再来就觉得不必忠于妻子。尤其当妻子老了,不再漂亮以后,为什么不换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呢?当时他们就是这样。而且当时的女人不够,因为归回的大多是男丁,既然女人不够,娶外邦女子也没什么不对。所罗门当年也娶外邦女子,我们为什么不行?他们不但离婚再娶,甚至违背上帝的律法娶了外邦女子。所以耶路撒冷城中有许多被抛弃的妻子。当时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她们的日子非常苦。孤儿寡妇和被抛弃的妻子。时机不好的时候,总要找个代罪羔羊,找个人来顶罪。我们有个代罪羔羊是政府,把政府当做代罪羔羊很容易。以色列当时没有政府可以怪罪,所以就怪到上帝头上,一切责任都推给他承担。他们说既然上帝不管我们死活,我们也不用理他。听起来冠冕堂皇。他们说上帝不爱我们了,我们也不必爱他。我们不相信上帝爱我们,看看我们的情况就知道,你看看我们得照顾自己,他已经遗弃我们,所以我们最好自求多福。

  他们对上帝的批评有两个方面,第一,上帝没有给好人奖赏。第二,上帝没有给坏人惩罚,所以何必理上帝呢?这听起来很像现代人的写照,很多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过日子,他们不想去理上帝,因为觉得上帝漠不关心,不管他们是死是活。他们觉得上帝并没有赏善罚恶。所以何必遵守上帝的律法呢?违背他的律法有什么不对?

  玛拉基来了之后必须解决这个情况。他的预言都是散文,而不是诗。我认为这一点代表事态严重,这表示上帝对他的子民已经没有感觉了。事实也正是如此,上帝对他的子民已经没有感觉了。接下来四百年的时间上帝不跟他们说话,这是他最后的一段话,语气冷淡,没有感情。不是感性的话,而是理性的话。是语气冷淡的论述。

  先知玛拉基有一点很特别,他跟百姓辩论,他的信息被百姓炮轰。因为他的信息是在炮轰百姓,他的信息让百姓很不高兴。因为他基本上是说,你们是这一切的祸首。不是上帝先不关心你们,是你们先不理会上帝,这跟哈该的信息很像。玛拉基说:你们先不理会上帝,所以上帝才不理会你们。上帝对人的情况就是照这个原则来反应。保罗在罗马书一章就说:人放弃上帝,所以上帝放弃人。很公平。既然人不理上帝, 上帝就不理人。没有上帝的结果呢?暴力开始出头。人心变得自私自利又骄傲。玛拉基说:是你们先不爱上帝,先不理会上帝,是你们先离弃上帝,祂一向以恩慈对待你们,你们却不理他,现在他也受够你们了。你们根本的问题出在不爱他,也不相信他。百姓听了这番话很生气,他们不断的抗议,说自己无辜。我们不像你讲得那么坏。他们觉得受到侮辱,恼羞成怒,于是就跟玛拉基辩论起来。你说我们不理会上帝,这话怎么讲?你讲清楚。

  2010106 这很像耶稣所教导的山羊和绵羊的比喻,他说: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我,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他们说:我们哪有?我们没有看到你在监里,没有看到你饿了。他说:你们看到了,因为我就住在我的弟兄里面,你怎么对待我的弟兄就是怎么对待我。百姓在这里的回答也是一样,我们哪有不理会上帝,我们哪有不爱上帝,我们几时不关心他了?

  玛拉基就一一讲清楚,他的整段预言是个辩论,指出百姓的所作所为。他们怎样先不理会上帝,所以上帝才不理会他们,这是玛拉基书的背景。

  玛拉基书有五个特点,第一,上帝在这卷书中说的话多过其他的小先知书。在55节经文中有47节是上帝亲口说的话,比例很高85%是上帝亲口说的话。这种比例在先知书中是最高的。第二,我们不知道将这段预言的先知叫什么,你以为玛拉基是他的名字,其实这不是一个名字,玛拉基是使者的意思,这也许是他的名字。但这名字在旧约圣经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过,不过倒是经常使用,他在书中用了先知,祭司,王的使者这个词,所以他只是个不具名的使者,一个无名小卒,把上帝最后一段话传给以色列百姓。第三,这段对话是先知和百姓针锋相对的辩论。他被攻击12次百姓说:但你说。。。他们跟先知辩论了12次。一直打断他的信息说,你讲得不对,你夸大其词,你把我们说的太坏了。玛拉基必须一一回答这些抗议。而他也很有力的回答了。第四个特点,这卷书都是散文,没有诗。因为上帝已经没有感觉了,枯竭了,感觉枯干了,对他的子民感到筋疲力尽,所以接下来四百年他完全沉默。你需要了解上帝这时候的心情,换做是你,你不会觉得受够了吗?让他们被掳,又带他们回来,现在他们却不想理会上帝了。第五个特点是玛拉基书是上帝最后一段话,这样安排旧约书卷的顺序也许有道理,因为这卷书确实是上帝最后一段话。他最后讲的两个字是咒诅,接下来他沉默四百年。

  接下来我们看玛拉基书的大纲,我们先来看第一点 .2010107 玛拉基宣布说:上帝爱雅各,恨以扫。今天有多少重大的纷争就是起源于这段历史,这里的冲突来自雅各和以扫这对双胞胎。圣经中的爱和恨,意思不同于我们几天理解的爱和恨。爱一个人就是照顾她,为他的最大利益着想。重点不是喜爱这个人。圣经中的恨一个人是指不照顾他,不为他的利益着想。耶稣说:你们若不恨父母,就不配跟从我。他的意思不是叫要你去怨恨父母,而是要你看中耶稣胜过看重你的父母。这点很重要,不然会误解上帝的意思。

  而且上帝不是在将过去的雅各和以扫,而是在讲以色列和以东这两个国家。提醒他们过去几百年来,他一切的作为都是为以色列着想,而且他已经惩罚了以东。这才是上帝的意思,他不是在讲古早时代的事,而是在讲过去几百年的事。他指的是当年巴比伦来掳走犹太人,摧毁耶路撒冷的时候,住在约旦河东岸山上以扫的后代乐坏了,他们来落井下石,高呼万岁,他们说以色列人完蛋了。以东人他们来抓住犹太婴孩的脚跟,把他们的头摔在耶路撒冷的城墙上。以东人在巴比伦人入侵的时候趁虚而入,是这件事。以色列人在被掳期间写了一首非常悲哀的歌,大致的意思是说: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我们怎能在外邦唱锡安的歌。。。。最后一句说:那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指的是以东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不只有巴比伦人入侵,以东人也乘虚而入。以扫的后代和雅各的后代为敌,从此以后上帝惩罚了以东。佩特拉是以东人过去居住的地方,如今是荒凉的废墟。那里就是西珥山,以扫的后代曾经定居在那里。后来上帝带领阿拉伯人来把他们赶走,他们不得不迁居南地沙漠。那里根本无法作物,只能像游牧民族一样到处流浪,想尽办法糊口,所以西奈半岛的南地沙漠后来改名以东。他们必须在西奈沙漠中流浪讨生活。以东人被赶出壮丽的佩特拉后就是这样的下场。上帝对以色列人说:以扫是我所恨的,他们怎么对待你们,我就怎么对待他们。你们要记住:我那样爱你们,我没有看顾他们。上帝在玛拉基书中的意思是,想想你们是怎样绝处逢生的,看看以东人恶待你们之后的下场,再看看我怎么对待你们。我爱你们我恨他们,你们应该感激我。换句话说,当你向上帝发怨言的时候,想想他怎样对待别人,再想一想他怎样对待你,你就会很喜乐。玛拉基就是以这个为出发点来指控他们不理会上帝。


大卫鲍森的讲章相关文章:


众所周知,《圣经》是 一本很厚很厚的书,密密麻麻全是白纸黑字!

粗略的算了一下:每天读一章,约需要3年零4个月才能读完;

每天读3章,约需1年读完;

所以,很多人,花了好多年也没把《圣经》读一遍!

毕竟,日复一日的坚持的本身就是一种困难!

不然也不需要“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这种话来激励人们“最起码坚持个21天”了。

既然圣经如此难以看一遍,给你一份《圣经》新旧约66卷之各书卷的故事梗概的大礼包,要不要?

在我看,不仅“yo”,还要



好了,言归正传,干货来也!

1:1-2:3节 概括地记载了神创造天地的历史;

2:1-50章 记录了从亚当到约瑟离世的内容。

其中出现的人物为大众所知的有:挪亚、亚伯拉罕、以撒、罗得、雅各、约瑟。


记载了神按照和亚伯拉罕的约定,由先知摩西引领以色列百姓逃出埃及的事件。

其中出现的人物,为大众所知的有:摩西、亚伦、约书亚等。

记载了关于各样祭祀、献祭过程和律法的相关内容。

利未是雅各和利亚的第三个儿子。

负责献祭的利未人(即利未的后代),由其余的支派献出十一奉养。

圣经中的祭祀和儒家文化中的祭祀不同,是旧约时代按着耶和华神的礼节做礼拜的表现。

主要记载了两次数点民众数目的事件(民数记1:2,1:46,26:2,26:51)。

英文单词为Deuteronomy,律法重申的意思。

记载了摩西在约旦河东的狂野、舒弗对面的亚拉巴——就是亚兰、陀弗、拉班、哈洗录、底撒哈中间,劝以色列民遵行耶和华的律例典章的内容。

创、出、利、民、申,并称摩西五经。


记载了摩西时死后,约书亚作为以色列的领导者带领众百姓征服迦南地的历史事件。

记载了约书亚死后统治过以色列的众士师的故事。

士师就是审判官的意思。

为大众所知的有:参孙、撒母耳等。

记载了外邦妇人路得在失去犹太人丈夫后,没有离弃婆婆拿俄米,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即成为大卫的祖上波阿斯的妻子的故事。

路得的名字也在耶稣的家谱中出现。


记载了撒母耳先知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以色列的历史。

那个时候,正是士师时代与王权时代的过渡时期。撒母耳曾为扫罗和大卫做了膏抹。

记载了大卫王后,以色列被分成了南北两个国家(犹大国和以色列国),并分别遭到外邦国家亚述和巴比伦的攻打以致灭亡,同时,在这期间经历了不同的王权时代等的事件。

“记载了过去各个时代”的意思,记录了以色列各王权时代的历史。

列王记和历代志的不同:列王记记载了南北(犹大国和以色列国)两个国家的历史,历代志只记载了南国犹大的王朝史。

记载了以色列百姓被掳约70年后,回归耶路撒冷时,以祭司以斯拉为中心重修耶路撒冷圣殿的事件。


记载了总督兼酒政的尼希米归回耶路撒冷建造城墙及其后发生的事情。

尼希米同以斯拉是同一时代的人。

记载了以色列百姓当时被波斯国所统治,成为波斯王亚哈随鲁王王后的以斯帖,为了自己的民族,凭着勇气和决心,不顾自己的安危帮助自己民族以色列渡过难关的事件。

约伯这个人在患难中,凭着信心战胜了所有的试验和磨难,最终获得加倍的神的祝福的事情。

通过他的经历,折射出我们的信心。

记载了以大卫为带便的众先知的话语,主要是对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预言。


智慧书中的内容,以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等优点,广为流传

记载了以所罗门为代表的众先知的智慧和教训的话语。

所罗门记录了传道书的话。

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除了在年迈前记念耶和华,其余的事都是虚空的虚空。

用现代的方式来说,就是看破红尘了。

歌颂了新郎与新娘之间的美丽的爱情,其中也蕴含了教会和信徒之间的关系。

人们常说的智慧书是《箴言》和《传道书》,《诗篇》也可以算在其内。

但《约伯记》和《雅歌》,既不像前面的历史书的部分,又不像后面的预言书的内容。

如果,需要一个分类的话,暂且讲其放于智慧书中。

20)以赛亚书~~玛拉基书

从以赛亚书到玛拉基书共有17卷,由以赛亚到玛拉基等的众先知们记载,被称为旧约的先知书。他们所记载的书卷,都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为人们熟知的先知有以赛亚、以西结、何西阿、但以理等。


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在火中

21)马太福音~约翰福音

并称为四大福音书,各卷的卷名是由记录者的名字命名的,记录者分别为: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

通过这四卷书,传达了耶稣生前所说的话和所行的事迹。

不少人误将马可和路加列为耶稣的12门徒之列,其实12门徒的名字并没有他们,耶稣呼召12门徒的先后顺序和12门徒的名字在这里,别再把使徒当门徒!<可点击查看全文>


马可虽然不是耶稣的直系门徒,但是作为彼得的门徒记录了耶稣的生平、行迹。

由医生路加(西4:14)所记录的福音。

是由12门徒中的一名——约翰记录的,比起其余的三部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约翰福音灵上的意义更深、更广。

记录了耶稣升天后,门徒们传道活动的事件。

27)罗马书~~犹大书

书信书是以地名(罗马——帖撒罗尼迦后)和人名(提摩太前——犹大)为题目记录的。

内容是使已接待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信徒们通过教训的话语更坚固信心。


又称约翰启示录,使徒约翰在耶稣诞生后95年左右,在拔摩海岛上领受耶稣基督的启示而记录下来的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色列人向神献祭的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