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9月1日,北方都降温了,而南方为什么都很热?

    中国气象局于12月31日(周四)上午10:0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召开2010年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来到中国气象局,参加在2009年最后一天举行的今年年度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马上过去的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欣喜地的迎来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在这欢喜的日子里,胡锦涛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国气象局、回良玉副总理发来贺信并观看庆祝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文艺演出,这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2009年也是值得记忆的一年,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我们圆满完成了防汛抗旱气象服务以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受到了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们宣传工作能力的提升,与各位媒体朋友的辛勤付出以及大家对气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明天就是2010年元旦,在此请允许我,并代表于新文主任,代表中国气象局向广大的媒体朋友、一直关心和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新年的祝贺,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合作共赢,共创气象工作的新局面、新篇章。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张培群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主任、正研高工任福民,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工程师谈文颖,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首席预报员王秀文,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高工姚鸣明,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研究员朱蓉,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研究员柳艳香。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四项议程:一是12月重大气象事件的回顾,元旦期间的天气以及未来的气候展望;二是回顾2009年全年气象特征和气候灾害的特点;三是公布一下2009年国内外特大气象事件评选结果;四是发布一下全国风能资源详查的阶段性成果。

    首先由我来介绍一下12月份出现的重大气象事件以及元旦期间的天气展望。12月我国的天气、气候特征是:气温接近常年同期,降水偏多。1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3.7℃,接近常年同期。与常年同期相比,我国西部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西藏中北部和西部、青海南部、新疆西南部等地偏高2~4℃;华北北部和中西部、东北地区大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和西部、新疆北部等地气温偏低1~2℃,其中黑龙江东北部、吉林西北部等地偏低2~4℃。

    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地区大部、黄淮南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大部、华南东部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和西部、甘肃北部、新疆中东部等地降水量偏多3成~2倍,其中黑龙江的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值;华北、华南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以及内蒙古中部、云南、西藏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3~8成;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

    自9月1日以来,云南、广西、四川、贵州、西藏的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其中云南东部和贵州西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5省(区)区域平均气温为12.2℃,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值,仅次于1998年的12.3℃。温高雨少导致干旱持续发展,目前,云南大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西藏中南部和四川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12月上、中、下旬,我国分别遭受了三次较强的降温天气过程。其中,以12月22日至26日冷空气活动造成的降温最为显著。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普遍降温5~10℃,东北地区中部和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温一般有10~15℃,部分地区降温20~25℃。

    受冷空气影响,12月4日至6日,东北地区出现明显降雪天气。13日至15日,江淮大部、江汉、江南以及河南等地出现中到大雪,导致湖北襄樊、随州等地发生雪灾。22日至23日,新疆北部部分地区出现中到大雪,阿勒泰北部降了暴雪,积雪厚度有12~50厘米。23日至25日,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造成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出现沙尘天气,局部地区出现强沙尘暴。

    12月,我国多个省(区、市)出现大雾天气,全国月平均雾日数为1.4天,略少于常年同期(1.7天),大雾主要出现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和新疆。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地区西南部以及安徽、辽宁、广东、新疆等地部分地区雾日数偏多,四川盆地大部、云南大部、福建西部等地偏少。大雾天气对交通运输产生了不利影响。

    12月上旬,美国中西部和加拿大东部遭遇暴风雪袭击;加拿大西部出现寒流天气,气温降到零下30℃以下。12月下旬,美国大部地区遭遇暴风雪袭击,造成当地航空和地面交通瘫痪。

    12月中下旬,欧洲大部地区遭遇寒流、暴风雪袭击。波兰的气温降到零下20℃以下;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最低气温降到零下33.6℃,为欧洲历史同期最低值。持续暴雪严寒天气造成欧洲多个国家飞机停飞,交通受阻。

    12月上旬,巴西东南部连降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等灾害,造成20多人死亡。8日,印度尼西亚中部因暴雨引发洪水,造成至少6人死亡。17日,秘鲁南部因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9人死亡,25人受伤。

    12月14日至15日,飓风“米克”袭击斐济,暴雨引发洪水和停电,造成至少3人死亡。

    16日,飓风“劳伦斯”登陆澳大利亚西北部,21日,“劳伦斯”再次袭击澳大利亚西海岸,受其影响,当地电力中断,房屋受损。

    12月,北方大部地区受强降温影响,冬小麦进入越冬期的时间比常年明显偏早。由于冬前积温不足,麦苗长势普遍偏差,对冬小麦安全越冬不利。另外,新疆北部、内蒙古以及东北的部分地区出现强降温和降雪天气,对畜牧业和设施农业造成一定影响。

    月内,南方大部地区多阴雨寡照天气,气温偏低,冬小麦和油菜的长势偏差。江汉和江南北部的局部地区露天种植的蔬菜遭受冻害。

    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气温较低,并有大风天气。其中1月2日至3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将有偏北风5~6级、阵风7级,新疆山口地区的风力可达10~11级;3日,渤海、黄海将有8~9级大风。冷空气前锋过后,上述地区的气温将先后下降4~8℃,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南部、黄淮等地部分地区降温10~12℃,局地将达14℃。

    另外,1月1日至2日,新疆北部有小到中雪;1月2日至4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偏南地区、华北地区中北部、东北地区南部以及山东半岛有小到中雪,局地有大雪(降雪量5~9毫米)。

    另外,1月1日至2日,新疆北部有小到中雪;1月2日至4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偏南地区、华北地区中北部、东北地区南部以及山东半岛有小到中雪,局地有大雪(降雪量5~9毫米

    此外,节后上班第一天,也就是1月4日凌晨,黄淮地区最低气温将低至零下2℃至零下8℃,华北地区中南部为零下5℃至零下10℃,华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至零下28℃。天气寒冷,需注意防寒保暖。

    假日之后,上班第一天凌晨,我们可能会感觉到冷,黄淮最低气温将低至零下2到零下8℃,华北北部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20到零下28℃。

    降水趋势预报:预计1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多降水天气过程,江南大部、华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降水量有10~15毫米,其中江南南部、华南、贵州东部的部分地区有30毫米以上。西藏南部、青海南部、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大部、东北、山东北部有1~8毫米降雪,局地可超过10毫米。

    气温趋势预报:预计1月上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内蒙古大部、华北、东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东部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其中新疆南部、西藏西部、华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偏高1℃以上。

    1月份,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是强冷空气、大风降温和雨雪、冰冻、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多发时段。灾害性天气将对交通、电力、能源和公共卫生等产生不利影响,需加强防范。

    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北方及高原地区要做好牲畜和设施农业的防寒、保暖工作。

    冬小麦和油菜种植区:淮河以北没有积雪覆盖的冬麦区,需适时采取松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加厚小麦分蘖节的土层,保墒防冻,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江淮、江汉、江南地区的冬小麦和油菜种植区出现土壤过湿的,需清沟理墒,适量补施冬肥,促进苗情转化。另外,华南和西南地区南部在遇到强降温天气时,需采取熏烟、覆盖、喷洒化学药剂等措施,防范农作物及经济果木遭受冻害。

    农业干旱区:西南地区南部、华南中西部旱区,需蓄水保墒,计划用水,合理灌溉,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减轻干旱的不利影响。

    2009年(1月1日至12月30日)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极端暴雨(雪)、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今年以来(1月1日至12月30日),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气象灾害点多面广,次生灾害比较明显。粮食主产区干旱和低温灾害、地震灾区暴雨引发次生灾害、中东部人口稠密区强对流天气、华南沿海地区台风、华北黄淮地区暴雪及大雾影响突出,是今年气象灾害最为显著的特点。截至目前,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为1200余人,在近20年中最少。其中,台风灾害仅造成43人死亡,为历年最少。

    一、2009年天气气候特点:全国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平均降水量明显偏少

    全国年平均气温为9.9℃,较常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第4高值。云南、西藏的平均气温均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573.3毫米,较常年偏少38.7毫米,是1951年以来第4小值,为1987年以来最小值,并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1.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十分突出。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北方冬麦区出现严重秋冬连旱;2月,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出现明显冬旱;4月至5月,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出现严重春旱;6月至11月中旬,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等地出现严重夏秋连旱;8月至11月上旬,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广东6省(区)出现近50年来罕见秋旱。东北粮食主产区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出现的严重干旱对夏粮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2.局地暴雨洪涝引发次生灾害严重。今年我国虽未发生流域性暴雨洪涝灾害,但降水极端性强,局地和区域性暴雨洪涝灾害多发。5月9~10日,华北南部和黄淮北部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7月下旬至8月初,长江上中游的主要支流先后发生洪水,长江上游干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四川、重庆、湖南、浙江等地遭受暴雨洪涝,并引发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夏季极端高温和罕见低温冷害反差明显。6月下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最高气温达40~43℃;7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多个地区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8月15日至9月14日,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平均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2倍,为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同时,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阶段性罕见低温冷害。6月至7月,东北地区中北部持续低温阴雨,黑龙江、吉林区域平均气温均为1984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

    4.强对流天气频次多、强度强,灾害损失重。今年全国有1800多个县(市)次遭受冰雹和龙卷风袭击,次数较常年偏多,损失也较常年偏重。6月初,豫皖苏晋鲁浙鄂7省先后遭受飑线、强雷暴和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河南商丘的永城、宁陵均出现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风速。安徽25个市县最大风速创新记录。江苏省冰雹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均为1961年来之最。11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先后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在11月出现如此范围广、强度大、影响重的强对流天气非常罕见。

    5.台风登陆比例高,影响区域集中且路径复杂。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2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少4.6个。其中有9个登陆我国,较常年同期偏多2.2个。台风路径复杂多变,登陆地点集中在华南沿海,总体上强度偏弱。台风“芭玛”生命史历时16天,期间强度多变,且4次登陆(2次登陆菲律宾)。台风“莫拉克”是今年登陆我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台风,台湾南部地区发生50年来最严重水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华北黄淮等地遭受罕见寒潮暴雪袭击。11月,我国东部地区出现3次大范围的强降温和雨雪天气过程,最大降温幅度普遍有15~20℃,部分地区达20℃以上。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初雪日期比常年明显偏早(偏早25~35天),部分站点初雪日期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河北、河南、山西、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最大积雪深度突破历史记录。石家庄、太原降水量分别达当地11月份常年降水量的5倍和4倍。

    7.大雾天气对中东部地区交通运输造成影响。11月下旬,我国中东部地区普遍出现大雾天气。其中,华北南部、黄淮西部、江南东北部及四川盆地东部雾日数有4~6天,部分地区达6~8天,河北大雾持续天数之长平了历史记录。持续大雾天气给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影响。

    “2009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投票评选活动由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主办,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联合承办。由评审专家初选出国内15个、国外15个天气气候事件后,12月1日~26日,公众登陆中国天气网参与投票,并最终评选出了“2009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中国气象局通过举办“2009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旨在广泛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知识,提高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增强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台风“莫拉克”是2009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中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台风。受其影响,8月6~11日,福建东部、浙江大部、江苏中南部及安徽南部等地过程降水量普遍有100~300毫米,福建东北部和浙江东南部有300~500毫米,福建柘荣达708.0毫米,其中8月6日20时至9日20时,浙江泰顺九峰雨量达1235.3毫米;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部分站点过程雨量超过50年一遇。台湾阿里山过程降水量为3139毫米,连续两天超1000毫米,强降水导致台湾南部地区发生50年来最严重水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其中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8成以上。京冀晋豫鲁苏皖陕甘9省(市)平均降水量11.6毫米(常年值为30.9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少;平均无降水日数85.1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其中河南为历史同期最多,河北、山西为历史同期次多。总体上看,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部分地区达50年一遇。持续少雨导致北方冬麦区出现严重秋冬连旱,农业生产、人畜饮水受到严重不利影响。

    2009年4月1日至5月29日,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其中内蒙古东北部偏少8成以上。特别是5月1~29日,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区域平均降水量9.6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区域平均气温15.9℃,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温高雨少导致黑龙江大部出现中到重旱,内蒙古东北部达特旱。干旱造成黑龙江部分地区播种困难,已播玉米和大豆种子出苗困难;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火险等级持续偏高,部分地区发生森林火灾。

    8月1日至11月10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广东6省(区)区域平均降水量294.9毫米,比常年同期(425.6毫米)偏少3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少值。特别是8月15日至9月15日,6省(区)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少,高温日数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高温少雨致使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出现严重秋旱。干旱导致江西鄱阳湖比常年提前两个月进入枯水期,赣江、湘江部分河段最低水位创历史新低;部分山丘岗地水库、山塘干涸;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

    6月23~27日,我国北方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此次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等地局部最高气温达40~43℃,6月25日,河南安阳(43.2 ℃),河北邢台(42.4℃),山东朝城( 41.8℃)、潍坊(41.4℃)、济南(41.2℃)、陵县(41.0℃)等地日最高气温创6月新高,安阳、邢台、朝城、潍坊等地均打破夏季极端最高气温纪录。异常高温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和城市用电、用水等造成不利影响。

    7月14~17日,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和阿坝州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过程,青川(203.7毫米)、北川(182.0毫米)、剑阁(166.2毫米)等8县(市)降大暴雨,其中青川连续3天出现大暴雨。强降雨造成青川县一度通讯、交通中断;北川老县城发生泥石流,交通受阻;平武县发生大面积山体垮塌和泥石流;宝成线广元至绵阳区段多趟列车运营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11月9~1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出现10℃以上降温,其中华北西南部、黄淮中西部、江淮中西部等地降温幅度达15℃以上;西北东部、华北出现中到大雪,山西大部和河北西南部积雪深度普遍超过10厘米,河北西南部及山西阳泉等地积雪深度达到30~50厘米。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最大雪深破历史记录,其中石家庄积雪深度55厘米,阳泉积雪深度40厘米,大同、临汾、长治、邢台的积雪深度超历史极值10厘米以上。由于降雪强度大,对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和设施农业等造成了不利影响。

    5月9~10日,华北南部、黄淮北部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山东北部出现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降水量一般在50~150毫米。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局地日降水量创当地5月历史新高,其中河北邢台日降水量(175.5毫米)超过当地5月历史日降水量极大值123.5毫米。此次降雨过程具有历时短、强度强、极值多、范围广等特点,我国北方在5月份出现如此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极为罕见。强降雨缓解了北方大部冬麦区的旱情,但同时造成山东、河北等省农作物受灾严重。

    6月28日至7月1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降水量普遍有100~150毫米,部分地区达150~200毫米。湖北鹤峰过程降水量达384.0毫米;24小时降水量达313.2毫米,突破当地日降水量历史记录,为超百年一遇。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2009年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强降雨导致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的部分河道及淮河支流的淠河出现超警戒水位,上海、武汉等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并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月3~6日,豫皖苏晋鲁浙鄂7省先后遭受飑线、强雷暴和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河南出现历史罕见强飑线过程,商丘永城风速达到29米/秒,为该站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风速;江苏省冰雹发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均为1961年来之最;安徽25个市(县)最大风速超过历史记录,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此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极端性强,给7省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河南、安徽损失大。

    1月上旬,欧洲遭遇几十年罕见寒流,德、法、英、意、波兰、比利时、罗马尼亚、西班牙等国均受到低温和冰雪的严重影响。罗马尼亚、波兰和英国的最低温度分别达到-31.0℃ 、-25.0℃和-11.0 ℃ ,大雪覆盖了整个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因大雪导致航班取消。大雪和持续低温造成至少13人死亡,其中罗马尼亚2人,波兰至少10人,德国1人。

    4月中下旬,印度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高温。首都新德里气温一度高达43.5℃,为近50年来最热的4月天,平均温度高出历史同期值近5℃。孟买连续三天温度超过38℃,西北部拉贾斯坦邦、西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北方邦部分城市气温升至41~47℃,东海岸的奥里萨邦则因高温导致至少72人死亡。

    1月底2月初,澳大利亚东南部遭遇高温热浪袭击,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持续多日达到43℃,造成至少22人死亡。其中墨尔本1月30日的最高温度达45.1℃并连续3天高于43℃,为自1855年有相关记录以来的第一次。因高温大量使用空调、电力负荷过重导致电力瘫痪,仅维多利亚州就有50万户居民断电。高温导致一些路段的铁轨因热变形,数百次列车被迫取消。由于干旱和持续异常高温,加上人为纵火,引发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和新威尔士州森林大火,至少222人死于火灾,为该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火灾之一。

    6月,印度中部、北部和东部,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南亚诸国出现罕见持续高温热浪天气,印度东部奥里萨邦部分地区出现近50℃的高温天气,巴基斯坦中部旁遮普省也出现48℃高温。高温热浪造成土地干裂、水库干涸、河流枯竭;南亚至少375人死于高温热浪的影响,其中印度120人,孟加拉国100人,巴基斯坦65人。

    由于长期干旱积累了大量沙尘,在强风的吹袭下,9月,澳大利亚出现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横扫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并推至澳大利亚东海岸,为近70年来罕见的极端天气。沙尘暴导致部分国际航班运营受到影响,渡轮停驶,因呼吸系统疾病入院治疗的人数激增。

    11月,受飓风“艾达”影响,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墨西哥湾沿岸和美国东南部沿岸普降暴雨,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导致198人死亡,80人失踪,20万多人受灾。

    3月,持续强降水频袭非洲南部的安哥拉、纳米比亚、赞比亚、马拉维、博茨瓦纳、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等国,引发近44年来最严重洪灾,其中在安哥拉和纳米比亚两国尤为严重,至少133人在洪水中丧生,受灾人数超过55万人。

    9月26日凌晨,热带风暴“凯萨娜”登陆菲律宾北部吕宋岛,首都大马尼拉地区多处暴雨成灾,6小时降水量达到341毫米,是自1967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致使该市出现逾42年来最严重水灾。“凯萨娜”造成菲律宾至少293人死亡,政府宣布马尼拉和25个省进入“灾难状态”。29日,“凯萨娜”在越南中部登陆,引发的洪水和山体滑坡导致至少163人死亡。此外,“凯萨娜”吹袭老挝和柬埔寨。累计死亡人数超过517人。

    10月上半月,超强台风“芭玛”相继袭击菲律宾东北部、中国海南和越南北部地区,暴雨持续引发洪水,共造成至少380人死亡。“芭玛”于9月29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后,30日迅速加强为台风,10月1日加强为超强台风,直到10月14日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停止对其编号,期间历时16天,经历了从热带低压到超强台风的所有级别,是一个长生命的热带风暴。在16天的生命史中,它路径诡异,强度反复无常,在菲律宾、海南及越南多次登陆,给菲律宾和我国的台湾、广东、海南、广西4省(区)及越南等地带来狂风暴雨,导致重大人员伤亡。

    10月至11月初,北半球中高纬多个国家和地区遭受暴风雪袭击。10月中旬,德国、奥地利、瑞士和波兰等国迎来今年的第一场大雪,打破最早下雪纪录;10月下旬至11月初,亚洲中高纬部分地区、欧洲东部和北部、北美北部和西部连降暴风雪,其中中国东北、华北等地出现自1951年以来第3早的初次降雪年份(仅次于1960年和1987年),也是近20年来最早的现降雪年份;美国中西部部分地区积雪超过1米,怀俄明州的降雪量打破当地10月份常年的降雪总量,科罗拉多州的降雪量也创造了自199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

    下面请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介绍一下风能资源详查评价取得的新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各位早上好!我向大家报告一下中国气象局对风能资源详查的最新阶段性成果。在10天前,关于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会议——哥本哈根会议刚刚结束。全球各个国家、社会公众对节能减排、适应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都非常关注。在实现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大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其中风能资源开发就是重要举措之一。

    胡锦涛主席在纽约举行的高层会议上提出,争取2020年我们国家非化石能源占15%左右,总书记也要求中国气象局要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风能是重要的能源,从本质上说风是基本的气象要素,风能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年,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我国风能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摸清风能资源的开发潜力以及分布的情况,为保障风能产业尽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数据的显示,去年年底风能装机总能量居全球第四位,新增装机总能力居第二。根据今年发展势头,将达到全球第一位。任务非常紧迫。

    此项工作开始比较早,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气象局就组织专家先后举行了三次风能资源调查工作。分别在1979年到1984年、1985年到1988年、2004年到2006年,对我国风能有了进一步认识。第三次风能普查以后,我们得到全球风能技术可开发量是2.97亿千瓦。这些成果为我们国家风能开发的规划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是开发工作的重要依据。但是,前三次风能详查的工作都是基于气象台站的资料来进行的,所用的资料是长期以来观测的资料,所用的方法是统计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是离地面10米高度的风能资源量以及分布情况。

    随着产业的发展,这些数据和信息量是远远不够的。在资料应用、信息利用方面,我们需要更精细化,也需要更客观的结果。因此,中国气象局组织有关专家队伍开展了风能资源详查工作。我们在开发过程中,风机高度越定越高,从过去几十米,现在一般达到百米以上,从规模来说也越来越大。

    这个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专业的观测网、数据模拟和综合评价为一体的国家风能资源评价体系。在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基础上,提出装机容量约5千万千瓦。事实上中国气象局有关业务单位和31个省(区、市)的气象局全面参与了这项工作,近两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进展之一,我们完成了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建设,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风能资源立体观测。这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也是最规范的风能资源观测网,我们建立了400座风能观测塔。通过观测网我们可以获得11个要素的全面观测资料,每天获取总量达到4亿个观测数据,其中7千万个数据可以实时观测,31个省(区、市)观测数据科技在各省气象局资料分中心实时获取。

    进展之二,初步建立国家和省级风能资源数据库系统。包含了400个观测塔的观测资料,2400个气象站,1951年以来的气象数据,还包括了前几次风能普查的一些成果和等次,也包括了其他的一些信息。现在这个数据库在31个省(区、市)已经建立完成,国家级中心数据库也建成,400个观测塔运行稳定。为了维护观测网正常运行,我们也建了培训班,也统一了观测数据的规范和格式,以便数据资源的共享。

    进展之三,我们研发了中国风能资源精细化数据模拟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前期是引进加拿大的先进评估技术,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与多国先进技术专业队伍和研发队伍进行广泛交流和合作,通过消化吸收和我们创新性的工作,建立了中国风能数据模拟评估系统。

    进展之四,我们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完成了我国陆地与近海风能资源储量的宏观评估,拿出了新的数据资料,并且对国家正在开展的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进行精细化评估,5次组织专家对关键技术和关键成果进行咨询和研讨。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成果,第一是经过宏观的评估,我们得到了陆地,不包括青藏高原,50米高度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为23.8亿千瓦,近海5到25米水深线以内区域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完成了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风能资源评估工作。

    进展之五,加强标准规范建设,编制了一系列风能资源相差技术规定和标准,保证了可用性和规范性。

    进展之六,加强了培训和技术交流,逐步形成了一支从国家级到省级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主要的成果可以概括为观测网建设,数据库建设,评估系统建设,陆地5公里分辨率的潜在开发量、海的风能资源量以及7个千万千瓦级峰巅基地区域1公里风能评估结果。

    这张图是陆地、近海50米高度风资源分布图,我们得到这个结果是已经剔除了地理限制,比如高山、农田等。这张图是陆地50米高度3级以上风力的潜在资源分布。50米高度是23.8亿千瓦,70米高度可以达到28.5亿千瓦,110米可以达到38.04亿千瓦。

    我们对每个基地情况进行了精细化的评估工作,这是内蒙潜在开发量是13亿千瓦,可装机容量3.817亿千瓦,其中4级以上量占总数三分之一,这个地区是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质量也比较高。

    这是新疆哈密千万千瓦级分布情况。潜在开发量2.5亿千瓦,可装机容量6千多万千瓦。分布区域也给了出来。

    这是甘肃酒泉50米高度3级以上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分布图,潜在开发量2亿千瓦,可装机总量超过8万千瓦。主要以三级风能资源为主,也给出了主要分布区域。

    对吉林西部也给出了2.5级以上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的分布。潜在开发量1亿千瓦,可装机容量3934万千瓦。这个地区地势比较平坦,风速随着高度增长比较大,上层风能更大,根据这样的资源特点,我们给出2.5级以上。

    江苏2.5级以上,近海5到25米水深3级以上能资源潜在开发量分布,近海可装机容量1390万千瓦。

    在工作的过程中,实际已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初步应用,主要是对国家的一些宏观政策和长久性工作给予了支持,比如在发改委能源所,中国2030年数亿千瓦风能发展展望中就作为基础数据加以使用。在中国工程院、美国科学院的可再生利用报告中也采用了相关成果,在长期规划和研究中都采用了这些成果。另外我们还在省这一级,在吉林、黑龙江、重庆风能发电规划中使用了成果。

    这些成果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未来应用前景可以为两类,第一类主要还是可以应用于国家省和区域层面的风电规划和风电场的选址。第二类是技术方法可以应用于风电场可行性研究等。

    很高兴借此机会,把我们最新的成果和结论报告给大家,谢谢大家!

    非常感谢肖主任的介绍,大家知道气候变化是全球的热点问题,中国气象局也是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作为基础性科技支撑的部门,我们在温室气体监测、大气温长期监测、发展气候模式、对气候变化进行预估,对气候变化影响进行评估,为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决策提供咨询。这里主要包括中国气象局牵头参与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两个重要方面,包括适应和减缓都积极参与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灾害的防御,参与了各部门适应气候变化对水资源、能源安全工作。可以预计,哥本哈根会议后,中国气象局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承担更多的任务,也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用具体的行动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

    刚才你说09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摄氏度,灾害也比较明显,这会不会跟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系?明年全球气候变化会不会更明显,越来越严重?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确实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增强,过去的一年所发生的各种天气、气候事件都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但是具体到某个过程是否是由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我们专家和社会各界都在做研究。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原有的规律性被打破,像5月份出现的黄淮、华北高温,是历史上比较罕见的;今年台风集中出现在华南沿海,是不是跟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系,专家学者也在探讨,这也是今后我们科研工作、业务工作以及重点关注的方向。

    明年情况如何,现在很难给出全年哪里会发生什么气象灾害。但是我们会全力以赴,每个过程都不放过,一年四季不放松,为各行各业,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请问肖主任,刚才您介绍了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结果,我发现这些结果比第三次评估的结果有了很大的增加。请问有没有一个可比较的数据,比如说这次普查的结果与第三次比较起来增加了几倍,有没有这样的分类别比较数据?

    这个问题主要是有个前提,我们前三次普查的结果主要是离地面10米高度的风能资源的总量和分布情况,这次我们给出的是距地面50米高度的总量,包括了50、70、100米三个高度。大家知道,风随着高度增高,量是增加的,这两个量不好放在一起比较。这次的详查更接近实用,更便于风能规划和风能企业加以利用。因为现在的风机建设是在比较高的高度建设的。

    我有个两个问题,09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是公众投票评选出来的。请问公众评选的“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与我们专家心目中的十大是否一致?另外肖主任讲到,09年中国风能装机容量是世界第一位,我想问,是中国风能第一位还是装机容量第一位?

    这次评选跟往年一样,在专家先期评选出来15个备选事件放在网上请公众参与,然后公众从15个事件中选出10个,专家有专家的视角,公众有公众的感受,也是很合理的。

    刚才给出的数据主要是说08年底新增装机容量中国是第二,我们09年可能要进入第一位,新增装机容量进入第一位,这是估计。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热门考点整理,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热门考点整理

1.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比重

美国:石油(能源消耗总量最大)

日本:石油(能源利用率最高)

2.中亚地区降水量,自西向东先减少,后增多

(减少原因:海陆位置,增多原因:迎风坡地形雨)

3.中国绝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4.中国天然气资源分布:4+1(四川、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大

盆地+内蒙古南部鄂尔多斯地区)

5.欧洲温度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6.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川融化,减弱北大西洋暖流,最终使欧洲

7.南极比北极更冷的原因

南极海拔高;西风漂流与极地环流阻挡南极热量交换;北极临近其他

大陆,易受暖气流增温;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南极冬季时间比

夏季更长(地球公转速度与近远日点距离造成)

8.昆明被称为“春城”原因

冬季温暖:多高原山地,阻挡北方寒冷空气南下;纬度低,太阳辐射

时间长;海拔高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暖气

夏季凉爽:海拔高温度低;多阴雨天,太阳辐射弱;海拔高,大气层

9.中国夏季风进退时间过程(45华南、6江淮、78两北、9回头)

4、5月华南地区降水(暖锋雨为主)

6月江淮地区降水(准静止锋梅雨)

7、8月东北与华北降水(冷锋雨为主)

9、10月北方冷空气增强,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退走

在西部地区,由于山地多阻挡冷空气南下

在9、10月形成四川准静止峰(华西秋雨)

10.东北有季节性冻土,青藏高原有永久性冻土

11.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阴贺巴冈)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这条线同时也是我国400mm年降水量线

基本上与内外流域分界线重合

12.秦岭淮河(34N)是中国最重要的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中国北方;1月气温小于0℃;年降水量400-800mm;

半湿润地区;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种冬小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

落叶阔叶林;温度带为暖温带

以南地区:中国南方;1月气温大于0℃;年降水量大于800mm;湿

润地区;长江流域;水田农业,种水稻;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温度带为亚热带

13.中国冬季风力量强于夏季风

14.中国冬季温度,比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地区更冷

13-14条的共同原因:冬季中国临近北方“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南

下的冷空气力量强,降温效果明显

15.华北平原的水盐运动(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

夏季淋盐(降水多,盐分随地下水向土壤深层运动)

春秋返盐(蒸发强,盐分随地下水向土壤表层运动)

16.台湾岛成因:大陆岛,原本为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后由于地壳下

陷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

17.台湾中部东部为台湾山脉(成因是亚欧与太平洋板块挤压),人口、

城市多集中在西部平原地区

18.热带地区的国家,人口与城市多集中在高原(如巴西、墨西哥、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非洲部分国家)

原因:高原海拔高温度低,气候凉爽;蚊虫蛇蚁族少;利于排水洪涝

19.中国主要地形区海拔

东北平原200米华北平原50米长江中下游平原20米

东南山东辽东三大丘陵:500米左右

黄土高原,云贵,内蒙古

准噶尔盆地800米塔里木盆地1300米柴达木盆地3000米

20.美国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气候,由于地形原因东北部地区没有

21.埃及支柱产业:运河、旅游、侨汇、石油

22.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多大河(毕叶勒),但航运价值低

原因:根本原因:河流流向与物流运输方向不一致;气候寒冷结冰期

长;有凌汛;沿岸经济落后人口城市少;泥沙淤积多

23.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势特点:北高南低,山河相间分布(与我国横

24.同样为温带季风气候:东北自然带为针阔混交林;华北为落叶阔

叶林;黄土高原为落叶阔叶林与灌丛

25.干旱地区(新疆、宁夏、甘肃、内蒙、中亚、西亚)

主导因素与限制因素都为水源

人口、城市、农业、交通线一般分布在水源处

26.水源包括:河流、冰雪融水、绿洲、地下水

27.青藏高原发展河谷农业原因:高原地区热量不足,河谷海拔低温

度高,能提供部分农作物生长所需热量

28.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不冻港,原因是北大西

29.欧洲、北美的地貌,深受冰川作用影响

如北美五大湖、北欧的峡湾地貌、阿尔卑斯山、欧洲的湖泊平原

30.日本的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原因:日本暖流增温增湿,四面环海,海洋作用明显

表现:温季与亚季分界线为38N(高于中国的34N),亚热带季风气候

范围更大;春秋季时间更长,长达半年;与同纬度陆地相比,全年降

31.南美洲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减温减湿影响,热带沙漠分布向北延

伸(10-30s),使原本的热带草原气候变成热带沙漠气候

32.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注意不是太

33.泰国季风水田农业,由于产量大商品率比较高

34.日本季风水田农业,由于是发达国家,三低(科技机械商品率)

35.中国矿产资源能源分布

北方:煤炭、铁、石油、风能、太阳能

36.中国主要新能源分布地区

风能:内蒙古、东南沿海、西北内陆

太阳能:青藏高原、西北内陆

水能:西南地区、南方丘陵山区、长江黄河上游

地热能:青藏高原、台湾

37.刚果河两次穿过赤道,世界流量第二大河流

38.亚马逊河世界第二长河,流量第一

原因:赤道低压;信风迎风坡;支流众多;三面环山利于集水

39.中国两大湖泊群:青藏高原(多咸水湖)、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淡

40.北印度洋季节性洋流:冬逆夏顺(但如果问船只航行是否顺风顺水,要具体判断洋流流向与船只运动方向)

41.中国沿海受季风影响,也形成了力量较弱的季风洋流(冬季向南、

42.西亚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热沙)、土耳其(温陆)、伊朗(温陆),

水源是该地区最大限制因素

43.波斯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与出口区,霍尔木兹海峡被称

44.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出口,是东南亚最发达国家。支柱产业为

金融、旅游、石油化工、造船

45.朝鲜半岛东高西低,铁矿丰富

46.埃及全国90%为沙漠,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赠礼”,提供了农业

生活用水,每年5-9月定期泛滥

47.非洲基本没有高山冰雪补给,海拔高度不够(<6000米)

48.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之国,位于亚欧、太平洋、印度洋三大板

块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海啸频发

49.日本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与濑户内海沿岸

50.印度洋季风也称为南亚季风,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成

因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东南信风北移)。影响范围包括印度、东

南亚、南海、中国西南部分省区(藏川云贵桂琼)

51.巴基斯坦虽属于南亚,但气候上不是热季而是热沙

成因:位置偏北,西南季风影响小;地形阻挡海洋水汽;温度高蒸发

52.斯里兰卡是大陆岛,马尔代夫是珊瑚岛

53.西南季风非常不稳地,南亚地区水旱灾害多发

54.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河流稀少,有多个

55.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

56.里海是世界上最大湖泊,也是咸水湖;成因为断层湖+海迹湖;沿

岸地势低洼,石油资源丰富

57.索马里洋流:冬暖流、夏寒流

58.新西兰(175E,40S)为温带海洋气候,乳畜业发达

59.世界主要铁矿生产出口国:巴西、印度、澳大利亚

60.非洲气候呈现以赤道为轴的明显对称(热雨-热草-热沙-地中海)

61.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唯一超过1亿国家),石油资源

62.摩洛哥(非洲西北角)是世界磷矿最丰富国家

63.红海是盐度最高的海

原因:纬度低温度高蒸发强;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无河流注入;

64.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湖泊,尼罗河发源地。成因是构造湖平均

水深40米,也是淡水湖。

65.非洲三大湖泊:维多利亚湖(构造湖)、坦噶尼喀湖(大裂谷形成

断层湖)、马拉维湖(大裂谷形成断层湖)

66.非洲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洲

67.大西洋为板块生长边界,形成大西洋中脊(海岭)

68.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东侧为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69.欧洲地形支离破碎,受冰川影响强烈

70.欧洲南部(意大利、巴尔干半岛)多地震火山,位于地中海-喜马

71.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发展园艺农业

72.中国在南极科考站:泰山、中山、昆仑、长城(不在南极圈内,

73.南极特点:极寒、极旱、高压、狂风、极昼极夜

74.中国主要地区土壤类型

东北黑土肥沃;华北黄土高原黄土肥沃;长江中下游水稻土肥沃;四

川紫土肥沃;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红土贫瘠;西北地区沙质土贫瘠;青

75.渭河谷地(关中平原)、汾河谷地成因: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

三峡峡谷、雅鲁藏布江峡谷、科罗拉多峡谷成因:先地壳下陷形成谷

76.云南生物种类丰富原因:纬度低温度高、海拔高温度变化大

77.中国三大灌溉农业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78.中国西部两个“缺口”:天山北侧准噶尔盆地:大西洋盛行西风水

汽进入;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水汽进入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2007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2021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热门考点整理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个月宝宝怎么物理降温退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